政策、言论及民族关系--在边疆的经历与感受
上世纪6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我父亲曾经在离喀什市疏勒县数公里的一个部队工作。部队周围远远近近都是维吾尔族群众的村庄。直到上世纪80年代前期我家离开之前,部队的工作人员和周围村庄的老百姓之间的关系还很融洽。
听我父母说,我生下来后因为母亲奶水不足,父亲每天天不亮就得赶到附近村庄的一户人家将我每天必需的牛奶打回来。我的有些同龄人,上幼儿园前就是请的少数民族阿姨带大的。
从我记事起,最大的乐事就是晚饭后随大人到附近村庄去买水果。因为,一路上可以采摘路边的白色或紫色的甜美桑椹吃(当时南疆道路两边全是桑树,夏季结果时期,路人可随意采摘),到了村庄里,热情好客的维吾族农民会请你坐在他家铺在葡萄架下的毛毡上,端出自家酿制的酸奶和打出来的馕饼让你品尝。
上世纪70年代后期,我上小学时,学校离家远,部队固定派一辆大卡车每天接送我们上学放学,附近村庄上汉族学校的维族小孩也搭乘我们部队的班车。那车太老时常出故障,我们有时只好走路上学或回家,为了抄近路,就和大孩子一块儿从很多村庄中穿过。一路打闹着,采摘着路边桑树上的桑椹,或跑到田野里摘一大捧叫不上名字的各色野花,或爬到树上折几根柳条编成草帽戴到头上,兴奋中很是希望班车最好天天都出故障。
期间,偶而会被维吾尔族小孩欺负,如果这时候田里有大人,立刻就会从田里传来一个很严厉的大人的声音,拦路欺负我们的孩子马上就会跑得无影无踪,我们虽然听不懂,但知道那是大人管教孩子的意思。有时碰到特别顽皮不听话的,田里工作的大人会生气地扛着砍土镘或铁锹过来,用长长的木把敲打那个不听话的孩子的屁股,并把他赶走。
有一次一个大孩子被维族小孩放狗咬伤,一块儿走的其他孩子也被吓得四散逃进村庄旁边的地里。这个情形被村庄里的一个维族大人看到,他把这事告诉了当时队里的领导,当天晚上,那个生产队的领导和那个维族小孩的父母一家就带着羊肉、水果来部队看望受伤的孩子并给他道歉。
进入上世纪80年代之后,无论是县城里还是乡村里,清真寺越修越多,维族人对汉族人的态度也渐渐不大友好了。
上初中后,大概在1983年或1984年之后,路边的桑树已不允许我们靠近,村庄里的近路我们也不敢再走,因为几乎没有维族大人再去管那些欺负汉族小孩的自家或别人家的孩子了,我们只好走大路。但大路对我们来说,也一样有道关要过,那就是路边的一所维族中学。如果碰巧赶上那所学校放学,只要看到我们,他们中的很多人会自发跑过来把我们围在中间,一边恶狠狠地骂着难听话,一边朝我们吐着唾沫,你推一把,他踢一脚或是一巴掌打在脑后。那个学校的老师就是看到,也视而不见。
有时落了班车,和一两个同班同学快走到那所维族中学时,只好停下来,回头张望着来时的路,巴望着能碰到骑车的大人,好伴着那个大人快速经过那所学校。如果实在等不来,只好拿出百米冲刺的速度,气喘吁吁地飞跑过那所占地不小的学校。虽然有这种不愉快的插曲,但印在我脑海中的儿时生活,依旧是一个色彩缤纷的美好的记忆。
1986年,我家离开了曾给予我童年和少年时代快乐时光的地方,我的同龄人也在这一年前后随着各自的父母转业到了天南海北。
前几年,无意中认识了那个部队的一个家属,她丈夫当时已经正式调离了那个部队。和她的交谈中,我打消了去疏勒县重温童年旧事的念头,那个曾经能够令人和谐相处、安心工作、安居乐业的大环境已经不复存在了。
后来分配到那个部队的年轻军人中有不少人娶了当地的汉族女性(都称为家属)。有些家属的工作是三班倒,赶部队的班车不方便,就每天骑自行车上下班。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连她们的人身安全都没有了保障。在下班后骑车回家的路上,有人险遭强奸;有人莫名其妙被石头袭击,被打得头破血流;有人被路人无端踹下自行车摔伤;还有人无辜被人用刀捅得几乎丧命。
有了上述遭遇,以前骑自行车上下班的家属已经没有人敢独自骑自行车了,就是白天下班,也得打电话麻烦丈夫请假来接她回家。
部队的围墙加固加高了;以前部队为了方便大家专门开出的一个通往最近村庄的便门也给堵严了;每逢周末,一大早骑车到疏勒县采购的人们不见了;部队院里的人们晚饭后也就只能在院里有限的范围里散散步,附近的村庄是绝不敢去的,就是走出部队大门也是百米内必然返回,部队与附近村庄的人们之间和谐相处、其乐融融的景象消逝了。
环境不安定,年轻人有心奉献,无力回天。人心不稳,想方设法调离或闹转业的人越来越多。为了能够让人们安心工作个三五年,上级单位开始对那个部队的工作人员实行轮岗制度,分来的新人工作五年后,可以调到上级单位。“无私奉献,把青春留给边疆”,成了老一代人永远的绝唱。
流淌着的时间在洗清、在说明着事情的本相。渐渐明了的就是,这所有的变化,拜当年某项政策的变更所赐,拜某位高人的某个言论所赐。
人不是生而好斗的。不同的政策,不同的言论,决定了不同民族的人与人之间或融洽或对立,决定了一个民族或团结一致无私奉献,或内耗不止自私自利。不分地域不分民族一刀切的政策,付出的将是血的代价。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