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家浜
网上看到一部纪录片,是介绍当年第一部样板戏《沙家浜》的诞生过程。京剧名家赵燕侠与几位硕果仅存的当事人,详细讲述了其中的一些内幕和细节。
据纪录片介绍,1963年5月一天晚上,北京广和楼戏院上演了一出传统戏《得意缘》,在长达两个小时的演出中,观众席上一位不被人注意的五十多岁的女观众非常认真地观看着演出,直到演出结束后,这位女观众随着观众人群一起离开。这个普通女观众的名字,叫xx。
在观看了赵燕侠的演出数日后,xx约见了她。
据赵燕侠回忆说,见面后,xx对她说了一番话:“你是苦孩子出身,我也是苦孩子出身,所以我才敢找你来。我身体不好,很辛苦,坐飞机坐火车到各地去看戏,来选择能演现代戏的演员,我都选择了二年,都没有选好,都觉得不能演现代戏,你能演现代戏才把你找来,你等着,我去找你合适的剧本,看你演什么人物比较合适,咱们头一个戏就把它演好。”
这是纪录片中赵燕侠的原话,如果赵的记忆不差,也应该是xx的原话。
几个月后,为赵燕侠量身挑选的两个剧本《芦荡火种》《红灯记》,摆在了赵及同仁的面前——xx兑现了自己的诺言。
纪录片介绍当时的文化背景:虽然中央提出“传统戏、现代戏、新编历史剧”三并举的原则,但整个戏曲舞台上仍然还是传统戏居多,“现代戏”不过是一些年轻演员玩玩的游戏。赵燕侠自己也说,从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到现代戏,什么都要改。话外之音,明显是不适应的。这不仅是赵一个人对于京剧随着历史演变的困惑,也大致代表了大部分京剧界人士对于现代戏前途未卜的茫然。
然而伟大领袖毛主 席的 夫人xx同志亲历亲为,谁也不敢怠慢,改编创作的工作迅速展开,一批戏曲界的精英把各自的智慧无私地奉献出来汇聚在一起。
经过艰苦努力,《地下交通员》终于拉开第一次审查演出的序幕。当时有北京市长彭真陪同罗瑞卿一起审查看戏,而xx则坐在后排。当她很认真地看完,却一言不发很不满意离开了剧场。
据说,xx看完戏,就以养病为由专程来到上海,对上海方面传递了一个信息:让上海的现代戏进京多演,给北京的同行多看看。
于是,上海京剧界的《芦荡火种》进京演出。
当事人回忆说,这是北京京剧界的一次启蒙式的集体教育,使得改编创作剧组完全找到了现代戏的感觉,因而获得了第二次审查演出的巨大成功。
整个过程大约两年多,直至1965年才基本完成。《沙家浜》的名字,是按照毛泽东提出的意见修改的,毛泽东要戏中突出武装斗争的内容,新四军要正面打进去。在此意见下,改编增加了郭建光的戏份,增加了一些打戏的成分。这也就是后来阿庆嫂由一号角色变成了二号角色的原因。
于观众而言,谁是一号并不重要,戏好看才重要。而于演员来说,谁是一号,则似乎比戏好不好看更重要了。
在京剧名家赵燕侠的口中,对于后来阿庆嫂的扮演者变成了洪雪飞,则明显颇有微词。比如xx问起她的身体情况,问得那么仔细,简直有点儿刑讯逼供的情感色彩。甚至后来xx为了让赵扮演江姐,要她亲自到重庆去体验牢狱生活,带手铐脚镣,坐牢房,送窝头吃,直接成了对xx搞人身摧残的一种控诉。
xx也是活该,身体又不好,犯得着天天跑到剧团里去坐镇排练吗?一个“风声紧”,唱腔改了二百多遍才满意,还得叫人家连夜改,不知道人家是头牌啊?
四人帮被粉碎的时候,我在上小学,所以至今,只知道xx是坏人。
但是第一个样板戏《沙家浜》,在经历了数十年的风风雨雨后,依然是中国戏曲舞台上现代戏曲的扛鼎之作!
一部戏,从亲自挑选演员的两年多,到亲自挑选剧本,亲自参与改编排练,前后历时四五年的时间,付出的艰辛和努力尽在不言中。在今天,我们能够指望任何一个级别的领导去对中华民族的戏曲艺术怀有如此巨大的热忱吗?
在这部纪录片中,无一例外对xx的评价都是贬义的,但对中国的戏曲观众而言,我们可以忘掉任何一个人的名字,我们却忘不掉《沙家浜》!无论是当初、现在还是将来!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