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电影艺术大师谢晋先生访谈《红色娘子军》

谢晋导演去世了,纪念活动轰轰烈烈,赞美之声不绝于耳,被一致尊为当代中国电影艺术大师,极尽哀荣。活着的人都应该对逝去的人表示哀悼,我们从小看谢晋导演的电影,给人留下了极深的印象,特别是像《女篮五号》《大李老李和小李》《红色娘子军》《海港》等,给人带来的娱乐以及鼓舞教育,记忆犹新,至今仍在受益,可以说,他的电影陪着我们走过了半个世纪,做为老影迷,当然也应该写些文字,表达自己的思绪。可是真要是要动笔,又发现很难。因为他的电影不只是上面提到的那么几部,而是跨过了三个时代——文革前十七年、文革十年以及文革后的改革开放,可以说是与我们生活过的时代同行,有着鲜明的时代烙印。如果说,你写某一个时代的谢晋,孤立地写,容易,因为将这个时代他拍的片子中任意拉出一部来,里面都响彻着那个时代隆隆的(或噪杂的)脚步声,但是将所有这些电影集合起来,则很可能各时代所表达的主题精神相互作对,或以此克彼,或以彼克此,搞不清谢导到底要肯定什么,否定什么,令你搞不清什么是真正的谢导了。
在谢导去世前的一些日子,在中央电视台的一个访谈节目中,看见谢晋谈《红色娘子军》,那种愤懑的表情令人难忘。那次采访中,谢晋几乎是抱着深恶痛绝的情绪谈及当年的事的。什么事呢?就是当年他给女主角琼花拍了一场与党代表洪常青的“爱情戏”,这场戏在当时被认为不合适,剪除了。谢先生在镜头前那种痛恨的表情,以及主持人在旁边的配合,使电视机前的观众极易认为谢晋导演在半个世纪前也是深受极左“迫害”的一份子。
谢先生在镜头前的这个态度是我万万没想到的,因为他本人在那个时代因为他的电影而获得了众多的名誉、声望,获得了非常高的社会地位。他那时是包括我们这些小观众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所真心实意喜爱的电影导演,这与那些被工农兵群众们千夫所指的大右派们完全是天壤之别。而他所认为的被“七改八改”并把其中“最好的”、“最绝的”内容剪掉了的那部电影《红色娘子军》,却在当年获得了电影最高奖“电影百花奖”,这是我们的社会在当年对他及那部电影的最高褒奖,是对他本人的充分肯定!那部电影(以及其中的主题曲)在当时可是风行全国,脍炙人口!就这点来说,即便用现在的眼光看,谢晋在那个“左”的年代也是赚了的。访谈录也说:“尽管存在遗憾,但《红色娘子军》事实上是奠定了谢晋在中国电影界的地位”,虽然说的忸忸怩怩,但是实情。因此我们可以认为,没有这部《红色娘子军》就很难说有今天的电影“大师” 谢晋 先生,这部电影算是他当年攀登“电影大师”高峰的第一块垫脚石,是人生路上淘得的第一桶金。谢导在那个令他义愤的年代不仅赚,而且大赚。
于是我真是想不太通,谢导为什么要在镜头前表现出如此深痛的悲情呢?是要表示与过去他走红的那个时代进行切割吗?如果真要切割,那当年获得的种种社会荣誉乃至种种好处,是否也要一并切割并扔掉呢?
红色娘子军是一部红色经典电影,反映的是妇女投奔革命求得解放,反映的是革命的英雄主义,这就是当年的主旋律,是当时的实情,并非空口说大话。(过去我生活的周围就有红色娘子军连的前辈)那一场爱情戏对于这部电影所反映的那个大革命时代的主旋律来说,可有可无,就笔者来看,甚至就是画蛇添足。拍摄这部电影时全国解放时间不长,那些革命前辈大都在世,甚至正当年,对这类“爱情”的处理最有发言权。因此,当年的那种处理决不是像访谈录中所说的是什么“艺术创作遭遇非艺术的干预”,而应是更加符合了当时大革命的真实情况,突出体现了当年的社会本质,完全符合艺术深刻反映社会本质这一基本原则,无可非议。这一点,决不可用当代小资的眼光来理解,也不是谢导这样未曾投身于革命的从旧社会过来的小知识份子所能理解的。
谢晋导演自己在访谈中讲到,他自己出身于“很有钱”的人家,“我是大少爷”,小时候是骑在长工肩上看戏的。(见访谈录)谢晋自己从未投身革命,当年红色娘子军们正在为生存解放而浴血奋战时,谢导大概或者正在骑在长工肩头上看戏,或者在上海大都市学戏拍电影,对于红色娘子军的生活战斗,对穷人过的悲惨日子,受的沉重压迫,他当然没有一点点亲身体会的。他认为“最绝”的那一部分,也就是“爱情”这一部分,也应仅仅是他自己的个人小圈子的小乐趣而已。这至少也说明了他认识上的局限。事实很明显,谢导始终没有从根本上用心想一想他自己在这方面的局限性,反而将他自己对生活的局限性当做普世,如果不合他的本意,就激愤,就耿耿于怀,乃至在近半个世纪后的今天还要在公共媒体上忿忿不平牢骚不止。(当然,如果这是刻意表示与过去时代进行“切割”,则另当别论)
按照访谈录的精神,过去人们处于左的思想禁锢,如今才算是“思想解放”了。那么当今——也就是谢晋导演接受访谈的这个时候——如果我们再拍一部《红色娘子军》,会拍成怎样的一幅样子呢?因为我们前面已经有了《色·戒》这样的楷模,可以堂而皇之地在银幕上安排抗日女英烈与汉奸在床上乱搞,还振振有辞地宣称那是合理人性的展现,是普世价值,那么可以想像当今文人们会如何亵渎为革命赴汤蹈火的前辈们了。按照我非常赞成的数学网友的总结,按照当今流行的电影时尚,无非就这么些:一定要有作爱,一定要有女人洗澡,一定要有打斗,一定要有爱情,……,如果你要是提出质疑,他们会说:呸,你们懂什么艺术。由此可以肯定,新版的红色娘子军很可能是女主角与南霸天上床,成为一部新版的《色·戒》,或者是贫穷的女主角与富有的南霸天一见钟情,成为人家的二房或三房,并利用这个机遇成为新的商界女强人(这可不是我瞎编,看见有报纸用赞许的笔调报道,某花季女子嫁给某六旬赌王做了三房,从此个人事业蒸蒸日上,誉满港澳……)。也许这才是某些当代电影大师们潜意识中的审美观,是骨子里的喜爱与向往!
访谈录中有这样的话:“谢晋总是说,自己的电影是注定要‘翻来覆去’的,因为扣准了时代脉搏,所以一定会随着时代而变幻其‘光泽’”。的确如此啊!比如文革前,谢导拍了《女篮五号》《红色娘子军》,赞美新中国,歌颂中国革命;文革中,谢导拍了《海港》《春苗》,“造反有理”,歌颂文化大革命,批判前十七年;文革后,谢导拍了《天云山传奇》《芙蓉镇》,批判文化大革命,批判毛时代“极左”。上面这些片子都在当时好评如潮,荣誉多多,光泽变幻,令人晕眩。
所以你实在搞不清电影艺术大师谢晋先生在他的真心中到底要肯定什么,否定什么。所以我在前面说,要写些东西表达自己的思绪,真的很难……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