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思潮碰撞

共产主义运动与国家资本主义(旧文)

火烧 2011-02-12 00:00:00 思潮碰撞 1034
本文探讨共产主义运动与国家资本主义的关系,分析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应用及工人运动的现状,揭示资本主义演变对社会主义发展的挑战与影响。

共产主义运动与国家资本主义  

   

2009-6-25 1:58:52 首发

自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问世以来,世界共产主义运动发展至今已超过一个半世纪,经过几次伟大的革命之后,现在已处于其低潮阶段。中国和俄罗斯曾经是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先进代表,但现在却处于思想极其混乱的状态,尤其是中国。半个世纪以来,中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领域的戏剧性变化,以及小生产和必然伴随的商业还占据着绝大部分人口,致使社会思想越来越呈现多元化。但这种多元化并不意味着思想领域的繁荣和创造,恰恰是整个社会都在迷茫之中。社会需要变革,但不知道出路何在,青年小知识分子受此影响,无疑首当其冲。[①]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因此,要清除思想中的混乱,找到出路,首先就应该从理论上认识我们的革命历史,以及对现实的分析。作为时代的青年,对共产主义的信仰,让我不得不为此进行思索,清理自己的糊涂思想,更加坚定地向前迈进一步。  

   

一、马克思主义的应用:共产主义运动的两种形式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他们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对历史唯物主义进行了深刻的阐述,从哲学的角度论证人类社会是不断发展和运动的,内在的规律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即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交往方式是与一定的生产力相适应。资本主义社会以及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系列范畴、概念[②]都只是暂时的,终究要面临消亡,[③]尽管经济学家千方百计要证明这些范畴是永恒的,理论是均衡的,但也无济于事。当马克思恩格斯自己搞清楚问题后,当时这本书并没有出版,而是留给老鼠的牙齿去批判了。在历史唯物主义这一新的思想武器的指导下,马克思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进行了彻底的批判,坚持劳动价值论,提出剩余价值学说,不仅从宏观上而且从微观上证明资产阶级的剥削本性。无产阶级作为机器大工业的直接产物,作为受压迫受剥削的劳动者,理应埋葬资本主义社会。  

但是,资本主义社会如何通过革命进入到社会主义社会,马克思的理论如何正确的应用到革命之中,这些具体的探索不是马克思本人所能够解决的。马克思只是给出了改造社会的理论思想,至于如何应用,就取决于不同社会政治、经济背景下的人们自身了。  

马克思的理论思想在19世纪的欧洲陆续发表出来,很快就与当时欧洲如火如荼的工人运动结合起来,影响巨大,建立在工人运动基础上和适用于工人运动的马克思主义也由此诞生。由于当时的欧洲有着世界上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的生产力和矛盾都是处于最先进的地位,共产主义运动在欧洲的蓬勃开展是必然的。但是这一运动并没有发展成最终的革命决战,只有昙花一现的巴黎公社那样的彻底革命。欧洲的共产主义运动只是表现为以罢工为主的工人运动,在性质上这是改良主义。马克思恩格斯去世后,很快,修正主义[④]就成为主导欧洲工人运动的理论思想了。这一局面一直持续到现在,以至于社会民主主义成了资本主义思想的题中之意。他们幻想通过民主的手段,经过长期的教育,和平长入社会主义。而在这一过程中,罢工成为工人向资产阶级施压,争取自身利益的一般手段。但不幸的是,随着21世纪资本主义全球化的到来,自由贸易、资本自由流动的愈加发展,罢工已经越来越失去作用了。[⑤]社会民主主义倡导的福利国家政策,在新一轮的资本主义全球发展中基本瓦解。  

共产主义运动在欧洲的表现,是有它深刻的社会背景和经济基础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世界上发展的不平衡是其根本原因。欧洲率先完成工业革命,产业资本高度发达,资本分散的小生产状态被逐步消灭,过剩人口也被转移出去。欧洲各国通过世界贸易和殖民地战争,攫取了大量的利润并回流国内。由于在世界范围内,财富的分配仍然是以民族国家为单位,欧洲工人因此得益于国家的帝国主义强势地位。尽管阶级分化完成,但是阶级矛盾被工人运动以及资产阶级的妥协所弱化,工人追求改良具有其现实途径。也因此,恩格斯逝世后,第二国际成为彻头彻尾的修正主义大本营。  

欧洲只是世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不均衡的一端,而它的另一端则是占世界人口、土地面积绝大部分的亚非拉国家,包括俄罗斯。那么,共产主义运动在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国家的表现,毫无疑问会是不一样的,马克思的思想理论在这些国家的正确应用,只能是依据它们自身的社会经济状况而定。不同于欧洲工人运动的俄国革命和中国革命,就是共产主义运动中的伟大篇章。  

   

二、俄国革命:列宁与民粹派的争论  

 1861年的改革是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它废除了农奴制,但这次改革很不彻底,农奴制残余在俄国社会、政治、经济、生活领域中仍大量存在。俄国仍然是小农村社制经济占据农业的主要地位,小生产和小商业在经济中占很大比例,资本主义的发展很不成熟,资本积累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缓慢。于是,农村中的贫苦农民一边是受着农奴制残余的束缚和限制,同时也受着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形式的剥削,农民的命运似乎处于,看起来往前没有出路往后也没有退路。  

在这种复杂的状况下,俄国当时的知识分子对社会的发展方向也分为三个主要的派别:“启蒙者”、民粹派、“学生们”。[⑥]启蒙者相信当时的社会发展,主张全盘欧化。民粹派害怕当时社会的发展,论证资本主义在俄国是没有前途的。“学生们”相信当时的社会发展,他们相信在资本主义矛盾的充分发展下,美好的未来才有保证。列宁认为:虽然民粹派比启蒙者前进了一大步,提出了俄国的资本主义问题,但是由于他们的小资产阶级观点以及对资本主义的感伤的批判,所以他们对这个问题的解决是不能另人满意的……。因此,列宁在其所著的《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一书中,与民粹派进行了论战。民粹派认为俄国没有国外市场,国内又因为小农的破产也没有市场,因此资本主义在俄国是发展不起来的。在国际贸易中,俄国还面临着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竞争,这也说明俄国民族资本在自由竞争的市场中是发展不了的。另一方面,民粹派认为俄国农村是村社制,幻想农民通过村社联合起来,通过劳动互助合作社维持。民粹派把农村想得没有矛盾,是一个理想的共同体。[⑦]  

但是列宁却从资本的积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运作和产品实现的理论上证明俄国是可以发展工业化积累的。[⑧]在农村,列宁则证明阶级分化越趋明显,贫农占大多数,富农和大地主只是极少数。因此,他认为俄国资本主义可以发展起来,所以他给出的俄国未来道路最终还是无产阶级革命。在近阶段则是农民起来的民主革命,清楚一切农奴制的残余,成立农民委员会,为资本主义在俄国的发展进一步扫清障碍。[⑨]根据马克思的实现论,[⑩]资本主义因为分工,是可以在国内形成市场的,而不会像民粹派说的那样市场会变小,而是变大了。资本主义在初期的积累阶段,还具有如下关键特征,就是生产资料的积累增长比消费资料的增长更快,这也就是资本主义社会能够发展生产力的说明,也是它的历史作用。列宁从理论上说明,俄国是可以做到积累生产资料,发展生产力,而同时不需要消费市场的增长来带动。但这只是理论上的想想,西欧资本主义的历史发展却并不是这样的,恰恰相反,西欧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正好主要靠的是战争掠夺,海盗抢劫,贩卖黑奴,至于资本主义国家内部市场的带动则是次要的因素。[11]这可以从欧洲国家在整个原始积累阶段,转移出去大量的过剩人口来说明。[12]因此,列宁虽然驳斥了民粹派俄国因市场狭小不能发展资本主义的观点,认为资本主义在俄国的进步性,但是他并没有空等着资本主义在俄国的到来,而是选择号召无产阶级和农民起来革命斗争的道路。因为列宁也不能预见到未来会怎么样,他作为一个无产阶级战士,即使从理论上知道是在为资本主义作嫁衣裳,但还是要为共产主义而奋斗。  

   

三、新经济政策与斯大林体制  

很幸运的是,俄国局势的发展出人意料,革命来的异常顺利,二月革命是各反沙皇专制势力派别联合起来的胜利,随后成立了两个政府,资产阶级政府和苏维埃政府。由于苏维埃政府中的革命积极分子布尔什维克掌握着激进的士兵和工人,经过几个月的较量,十月革命成功的击败了资产阶级政府。  

胜利后的苏维埃政权,面临着战争的威胁,国内生产又处于停滞状态,为应对这一危机局面,不得不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3]这种共产主义体制具有以下五大特征:1、最大限度地扩大国家所有制和国家直接管理经济的权力,在工业中把大中小企业全部收归国有,在农业中以剥夺富农、中农为基础(因为贫农一无所有),无偿占有并支配农民的粮食及其他产品。2、在国家经济生活(生产、贸易、分配)中实行高度集中的行政管理体制。(这也是后来著名的俄罗斯官僚主义的产生根源)3、对劳动力实行强制分配和无偿征用(义务劳动名义的徭役奴工制度)。4、实物化经济分配方式,废除商品交换与货币(即"供给制")。5、在分配领域中实行政治性歧视,按"阶级"分配口粮及消费品。6、废除商品交换和滥发货币及代用币(各种实物票券)。  

但是这种临时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很快就出现了问题,最严重的莫过于农民的武力反抗。列宁也认识到,对于俄国当时的小生产占据主要位置的生产力状况,搞共产主义政策是不行的。列宁作为一个对马克思的理论思想进行过深入研究的共产主义战士,是不会像一般的教条马克思主义者局限于意识形态,他很关注社会生产运作的各种具体方式,如在他流亡时期,就考察过德国的国家资本主义,并认为是一种很有效率的国家管理方式。[14]并发表过如下观点:“如果社会主义在经济上尚未成熟,那末任何起义也不会创造出社会主义,而是因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社会主义最完备的门阶,是历史梯子上的这一级,即从这一级到社会主义那一级是没有任何中间级段的。”因此,列宁最终决定放弃这种共产主义"的("战时共产主义")的新制度,转变为制定新经济政策。[15]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其实意味着列宁承认了布尔什维克的那些知识分子和官僚们还根本不懂得如何组织成产,如何积累生产资料。苏维埃政府集中了全俄优秀的工程师、托拉斯管理者、科学家等等专家制定了一部详细的国民经济发展计划,但是这个计划却受到党的理论家们的嘲笑。列宁批评党的领导们,只知道开会下达空洞决议,而不知道如何具体的组织执行。[16]同时,列宁要求党像商人一样精明,来经营社会主义经济。新经济政策主张对市场有限度的恢复,当然不是实行国家经济的完全市场化,对于大型银行、托拉斯工业等关键部门是国有化,不参与市场交换的。  

列宁的这一政策转变是实事求是的,但列宁又一再强调在实施新经济政策的同时,务必加强国家对市场的调控,协助和组织工人成立工会,加强对私人资本的监督和管理。新经济政策在列宁看来,是暂时的,过渡性的政策,只是社会主义发展的一个阶段。但新经济政策实施两年左右,列宁就去世了。苏共的接班人斯大林一上台,很快就抛弃了新经济政策,取而代之的就是被称为“斯大林体制”的那一套政治经济政策。尽管这一体制广为人所诟病,被说成是集权和专制的,但如果只看到这一体制的弊病,并上升到集权和专制的高度,是有失偏颇。同样是生产资料资本的原始积累,在西欧是通过更加野蛮千万倍的方式才达成的,站在无产阶级的角度来看,显然西欧原生资本主义的那一套才真正是彻头彻尾的集权和专制了。当然,站在有潜力发展为资产阶级的精英群体的角度来看,自由市场才是最值得期待的,斯大林体制显然就不符合要求了。列宁从马克思的实现论的分析,正确的看到了资本原始积累阶段消费市场不是完全必须的,生产资料积累是根本特征,是必须要跨越的台阶。所以,基于这一点,列宁是很清楚的,他的新经济政策在小生产方面暂时的向市场妥协,并不能光说明新经济政策与斯大林体制是完全对立的,否则的话,那就是把列宁贬低到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位置上去了。新经济政策只是比较温和的、缓慢的达到生产资料的原始积累,而斯大林的政策就是激烈的、快速的达到生产资料的积累。无论是温和的还是激进的,这一过程是无产阶级所不可避免的。[17]  

从反面来说,十月革命之后的俄国即使不面临帝国主义的威胁和侵略,如果搞自由市场经济体制,无论再怎么强调党的“超阶级”监督和管理,俄国的生产积累是无法完成的。这一点,民粹派倒是说对了,读懂《资本论》就很好理解,因为自由市场依靠的是私人资本对利润的追求而去扩大再生产进行积累,成功的私人资本原始积累包括两个层面:一是价值形式(货币)的实现;二是实物形式(生产资料)的实现。而资本的顺利积累必须经过价值形式上的实现,货币收回之后才能进行扩大再生产,也就是说资本价值形式的实现与实物形式的实现必须交替的顺利进行,但这又必须依赖充足的消费市场和原料市场。在小生产占据优势的俄国社会,在没有国外殖民地市场支持的条件下,很显然,仅仅只通过新经济政策是不能达到积累目标的。  

从现实来看,由于大量的人口还没有被组织到大工业中来,小生产占比过大,要管理和组织这样的社会生产,必然就会面临国家跟地方,大工业跟小生产者之间巨大的沟通成本。而这就必然要求有庞大的行政官员,一级一级的制定和执行国家经济发展计划。在布尔什维克党亲自执行国家资本的原始积累的过程中,斯大林体制的问题就是没能遏制官僚主义的发展。假设,列宁不早死,让他一直来执掌苏维埃的经济建设,是否能够避免苏联的悲剧呢?  

   

四、新民主主义与社会主义总路线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共产党送来了马列主义。与列宁的思想类似的是毛泽东的思想,列宁在革命之前,还在花费大量的笔墨来证明资本主义在俄国发展的进步性,同样的,毛泽东也认识到中国需要一个发展资本主义的新民主主义阶段,只不过,体现这个“新”的是共产党的领导。新中国成立后,实行新民主主义的建国指导方针,这与苏联的新经济政策可以说是非常的相似。但随后的事实也证明,新民主主义和新经济政策一样,在现实中,在必须要积累生产资料的现实中,还是没有行得通。看来这是一个根本问题,压根就不是什么领导个人性格特点的问题,说什么封建意识啊,认识错误啊,头脑发热啊,争权夺利啊,这些是不能光解释重大的历史社会变迁的。  

1956年,中国社会的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毛泽东宣布进入社会主义革命阶段。毛泽东说过一段很经典的话:“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十年到十五年或者更多一些时间内,基本上完成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条总路线是照耀我们各项工作的灯塔。不要脱离这条总路线,脱离了就要发生‘左’倾或右倾的错误。有人认为过渡时期太长了,发生急躁情绪。这就要犯‘左’倾的错误。有人在民主革命成功以后,仍然停留在原来的地方。他们没有懂得革命性质的转变,还在继续搞他们的“新民主主义”,不去搞社会主义改造。这就要犯右倾的错误。就农业来说,社会主义道路是我国农业唯一的道路。发展互助合作运动,不断地提高农业生产力,这是党在农村中工作的中心。右倾的表现有这样三句话:“确立新民主主义社会秩序”。这种提法是有害的。过渡时期每天都在变动,每天都在发生社会主义因素。所谓‘新民主主义社会秩序’,怎样‘确立’?要 ‘确立’是很难的哩!比如私营工商业,正在改造,今年下半年要‘立’一种秩序,明年就不‘确’了。农业互助合作也年年在变。过渡时期充满着矛盾和斗争。我们现在的革命斗争,甚至比过去的武装革命斗争还要深刻。这是要把资本主义制度和一切剥削制度彻底埋葬的一场革命。“确立新民主主义社会秩序”的想法,是不符合实际斗争情况的,是妨碍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的。“由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这种提法不明确。走向而已,年年走向,一直到十五年还叫走向?走向就是没有达到。这种提法,看起来可以,过细分析,是不妥当的。“确保私有财产”。因为中农怕‘冒尖’,怕‘共产’,就有人提出这一口号去安定他们。其实,这是不对的。我们提出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这比较好。所谓逐步者,共分十五年,一年又有十二个月。走得太快,‘左’了;不走,太右了。要反‘左’反‘右’,逐步过渡,最后全部过渡完。”[18]  

由此可以看到,毛泽东对问题的认识是很清醒的,即使列宁在世,恐怕也只能做到这一步。在毛泽东的领导下,中国的生产资料积累,也就是一般说的工业化过程,仍然在无数的矛盾和冲突中艰难的走过来了,期间伴随一次又一次的运动。到1978年,毛时代结束时,中国已经形成了基本的工业化,持续三十年的“高积累低消费”政策,快速的实现了工业化,也苦了全中国老百姓。中国的这一历史,又一次证明了俄国当年民粹派的错误,同样也说明自由市场并不是万能的,更加不是效率最高的。恰恰相反,私人资本主导的自由市场经济,必然不能帮助中俄完成生产资料的原始积累。[19]  

在斯大林时代和毛泽东时代,两国的生产资料原始积累的主体应该是国家,不能说是个人,毕竟变修是后来的事情。因此,就这一点来说,将这两国的工业化时期称为国家资本主义是有道理的。在这一过程中,争论不休也斗争不断的政策,无非就是国家资本主义下的左左右右的问题。  

   

五、国家资本主义与金融垄断资本主义  

俄国革命和中国革命之后,两国在其生产资料原始积累阶段都是通过国家资本主义来实现的。前文已经论述了这一发展模式所产生的特殊历史环境,那么它必然也就具有其不同于西欧原生资本主义的特点。其一,生产资料属于全民所有,但由于对生产的管理和组织主要是依赖于行政官员和技术专家,普通工人农民无法也不具备能力来参与其中,因此,可以认为生产资料属于国家所有精英管理。其二,关闭市场取消货币,通过计划统一调配来组织生产和分配。[20]其三,高积累低消费,国家经济自主性高,较少依赖国内国外市场。  

在西欧北美发展起来的则是典型的金融垄断资本主义,它主要不表现为国家行政的人为控制。当然,资本主义议会只是清谈馆,真正的生产组织和决策是在议会背后制定的。事实上,在私人垄断的大型资本主义企业中,计划性是必须的,甚至在信用发达时,整个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大量的产业部门都是计划性的,无计划性已逐步被消除。因为信用制度,生产中实物形式的实现已越来越不依赖于货币价值形式的实现。[21]也就是说,在企业之外,在社会之内还是无计划性的,还是通过市场、货币来组织生产与消费。虽然亚当·斯密将市场神秘化,说什么“看不见的手”将自动实现生产的平衡和利益最大化,以致他的那些崇拜市场万能的徒子徒孙将自由市场中的规律看做是永恒的自然规律。他们污蔑斯大林和毛泽东时代为专制计划的低效经济,居然还能给发明出“短缺经济”这种无知无畏的概念。[22]市场从来就不是自由的,处处都是人为控制和斗争,资本家暗地里的垄断控制与操纵;国家资本主义时期,官员和技术专家台面上的控制管理,孰优孰劣,还用得着说吗?可怜现在的学者专家们,表面上划分为自由派与保守派,新左派与新右派,凯恩斯主义与自由放任派……,争论不休,难道不都是市场的奴隶吗?在当今的金融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他们就是通过市场和社会这两个似是而非的概念来忽悠老百姓。社会民主主义(福利国家政策)不可避免的失败,就是这种忽悠进行不下去的明证。  

无论是资本家,还是国家官员,如果计划都是暗地里进行的,不是拿出来让百姓讨论的,有什么区别呢?他们根本就不懂得商品经济中真正的自然规律——价值规律。价值规律在商品社会中之起作用,无论是在什么形态的商品社会中,都是要起作用的。价值规律在商品中起作用,就像力学规律在物体运动中起作用。有人揪住中俄国家资本主义“计划经济”时期,价值规律是否起作用来试图说明什么,是再荒谬不过的了,只能说明争论者压根就理解不了马克思提出来的价值规律。这种争论就好比,一群工程师不是讨论如何让火箭制造得更好以致能够飞出地球,而是争论牛顿定律是否起作用一样荒谬。价值规律说明不了什么,关于如何更好更有效率的发展社会生产。  

正如列宁所说的,在国家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之间,再也没有中间级段。就其对生产的组织和管理,计划的讨论与制定,国家资本主义都是最接近社会主义的。它相对于欧美的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来说,是一个经验上的巨大进行。人们要搞社会主义,就必然会从中俄革命后所实行的国家资本主义中学习到很多,尤其是应该重视毛泽东在其晚年所搞的尝试。  

   

六、结语  

看来在理论上,作为一名共产主义者来说,不应该是有混乱的。上面的论述告诉我们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革命实践是一致连贯的,是通过无数先辈的思考和探索走出来的。我们的先辈走得最远的就是国家资本主义的实践,他们已经初步的尝试了对生产的人为计划的控制,毛泽东更是尝试了发动普通老百姓参与生产的组织和国家的管理。在理论上,我们应该是坚定不移的,扫除思想上的迷雾将有助于我们更好的前进。  

20世纪90年代苏东剧变,以及中国的激进改革开放,让共产党在国家资本主义上的有益尝试消失殆尽。世界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冷战结束,东西连接起来了。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的不平衡两端,共产主义运动分别走过了两种不同的形式。而90年代以来,这种不平衡的两端分离的状态逐步被打破,资本主义全球化已成事实,自由贸易成为信条。东西两股不同的资本势力经过了亲密的接触和融合,但是最近的世界性经济危机,让这种合作变成冲突,最终会怎么样有待进一步考察分析。  

此次经济危机中的中国,由于深陷世界经济体系,对外依存度超60%,目前面临着出口市场萎缩的巨大危机。如果要拯救中国的资本主义,那么国内救市是必须的,保住国外市场也是必须的。但是,中俄国家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都告诉我们,如果要拯救社会主义,那么,市场就不是必须的。通过老百姓参与管理和讨论的计划经济,我们就能够解决经济危机和社会危机的问题。  

但无论资本之间的关系如何,作为共产主义者,就必须要从以前的两种共产主义运动革命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努力奋斗,积极进取,机会是留给有准备之人的。任何依赖性的思想都是要不得的,任何理论上的错误也是要不得的。  



[①] 当今社会的知识分子不少,思想流派众多,但几乎都是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即使那些打着马克思主义旗号的著作家,都只是教条的摆弄意识形态,对分析问题没有丝毫的益处。因此对社会感觉敏锐的青年学生,渴望社会变革,但不免也陷于苦闷之中。

[②] 指工资、利润、地租、价格、需求、供给等等概念,庸俗经济学家总是试图在这些概念的基础上证明一个均衡运行的社会,而这个社会就是经济学家所处的资本主义社会。

[③] 关于这一点,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中有一段精辟的论述:“在中世纪得到发展的那种商品生产中,劳动产品应当属于谁的问题根本不可能发生。当时个体生产者通常都用自己所有的、往往是自己生产的原料,用自己的劳动资料,用自己或家属的手工劳动来制造产品。这样的产品根本用不着他去占有,它自然是属于他的。因此,产品的所有权是以自己的劳动为基础的。……后来生产资料开始集中在大的作坊和手工工场中,开始变为真正社会的生产资料。但是,这些社会的生产资料和产品还像从前一样仍被当作个人的生产资料和产品来处理。从前,劳动资料的占有者占有产品,因为这些产品通常是他自己的产品,别人的辅助劳动是一种例外,而现在,劳动资料的占有者还继续占有产品,虽然这些产品已经不是他的产品,而完全是别人劳动的产品了。这样,现在按社会方式生产的产品已经不归那些真正使用生产资料和真正生产这些产品的人占有,而是归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和生产实质上已经变成社会的了。但是,它们仍然服从于这样一种占有形式,这种占有形式是以个体的私人生产为前提,因而在这种形式下每个人都占有自己的产品并把这个产品拿到市场上去出卖。生产方式虽然已经消灭了这一占有形式的前提,但是它仍然服从于这一占有形式。赋予新的生产方式以资本主义性质的这一矛盾,已经包含着现代的一切冲突的萌芽。新的生产方式越是在一切有决定意义的生产部门和一切在经济上起决定作用的国家里占统治地位,并从而把个体生产排挤到无足轻重的残余地位,社会的生产和资本主义占有的不相容性,也必然越加鲜明地表现出来。”

[④] 尽管马克思、恩格斯在生前一直与这种机会主义思想作坚决的斗争,但是并不能改变大多数工人运动领袖骨干的思想。他们做了该做的事情,但是想取得超越时代的革命成果,最终未能达到。

[⑤] 资产阶级以关闭工厂,转移资本投资发展中国家来应对工人的罢工。最近几十年的发展,欧洲工人已经失掉了大部分的工作岗位。欧洲社会由此贫富分化加剧,阶级矛盾再一次突出。

[⑥] 《我们究竟拒绝什么遗产》,《列宁选集》第一卷,147页。

[⑦] 列宁在《我们究竟拒绝什么遗产》一书中有详细说明,民粹派观点的三个特点是:1、认为资本主义在俄国是衰落退步。2、认为俄国经济制度有独特性,特别是认为农民及其村社、劳动组合等等有独特性。

[⑧] 《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大工业的国内市场的形成过程)(摘录)》,《列宁选集》第一卷,170页

[⑨] 《给农村贫民(向农民讲解社会民主党人要求什么)》,《列宁选集》第一卷,390—451页

[⑩] 马克思的实现论,要理解这一学说,重点应阅读《资本论》第二卷第二十章《简单再生产》,第二十一章《积累和扩大再生产》。

[11] 《所谓原始积累》,《资本论》第一卷第二是四章。

[12] 300年的殖民化,欧洲本土总共移出1/4人口,号称“日不落帝国”的大英帝国占的殖民地面积最大,移出人口也最多,大约有1/3,其中最贫穷也最善战的苏格兰人口转移出去1/2。其结果是欧洲人占领了其他的4个大洲,人口和资源的紧张关系由此彻底改善,资源环境空前宽松。

[13] 主要措施有:1、实行余粮征集制。根据这一政策,派军队下乡对农民实行直接征粮,这实际近乎一种武装劫掠,从农民手中强制有时甚至是无偿地征调剩余粮食;2、实行工业国有化。使一切大中小企业均置于国家直接控制之下,为此建立了垂直的指令性经济管理体制;3、实行普遍的义务劳动制(劳动不付工资)和劳动者军事化管理;4、实行接近平均主义的经济关系实物化分配制度。  

[14] 列宁最早在《大祸临头及防止之法》、《论粮食税》等文章中就考察过国家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政策。

[15] 新经济政策实行的主要措施是:  

(1)稳定货币政治。停止随意滥印纸币,遏制通货膨胀。  

(2)恢复商业、商品的交换和流通,  

(3)以多种所有制形式,包括向资本家和中外合资的形式,恢复轻工业(民用消费品)生产,   

(4)恢复集市自由贸易,  

(5)组织各种股份公司(合营公司)和合资公司,  

(6)向私人经营者出租中小工业,  

(7)发展国际贸易,  

(8)国家从商业及税收中积累资金,发展重工业。

[16] 《论“左派”幼稚性和小资产阶级性》,《列宁选集》第三卷

[17]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的第一版序言中说过:“一个社会即使探索到了本身运动的自然规律,——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但是它能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因此,可以说列宁、斯大林、毛泽东等伟大的共产主义者就是让无产阶级必然要经历的分娩痛苦过程缩短和减轻了。

[18] 《毛泽东选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 1977年4月第1版,第81-82页

[19] 关于中国1949年——1978年工业化历史的说明,温铁军教授做出了迄今为止最好的分析。建议参看其名著《三农问题与制度变迁》一书。

[20] 用理论来表述就是,生产资料的积累,不需要经过价值形式的实现这一个环节,直接表现为实物形式的实现。

[21] 从这一点来说,现代垄断资本主义已经越来越具有计划性,在生产力上已经成熟到接近社会主义了,大概只需要两个阶级最后的决战,通过革命达到社会主义。

[22] 消费品的短缺是表面现象,生产资料原始积累阶段这是必然的。在西欧,难道对无产阶级来说消费品不短缺吗?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