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从符号信息的角度谈谈几种“化妆术”

火烧 2011-04-21 00:00:00 网友杂谈 1036
文章从符号信息角度探讨化妆术,分析如何通过信息符号增减改变形象,强调符号协调性与信息差的重要性,揭示隐形化妆术的深层文化意义。

从符号信息的角度谈谈几种“化妆术”

  前两年在琢磨“文化”这个议题的时候,对于社会环境中的“符号”所蕴含的信息特别有兴趣。这里强调一下,“符号”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对于“观测主体”(《观测过程理论》——陈必红)来说,任何事物几乎都可以定义为“信息符号”。但我们知道,如果一个概念涵括的范围太广,那对于讨论具体的问题就没有什么帮助,除非本来就想利用概念的模糊性去骗人。因此,本文所谓的“符号”是狭义的,其“观测主体”是指宏观社群,也就是说只有大多人可以轻易解读出来的“信息标志”,才是我所说的“符号”。对于文字、图画、雕塑、建筑等物质形式存在的“符号”,大家很容易理解;而对于音乐、歌曲舞蹈这些利用声音、动作、姿态等手段表达的“符号”则相对陌生。很多人不会欣赏舞蹈(我也不会),特别是那些复杂的叙事性舞蹈,主要原因就是就是大多数人对于“舞蹈动作”这类“信息符号”比较陌生,缺乏相应的解码能力,所以看有些歌舞剧如同读天书。

  “化妆”对于很多男性来说也是“天书”,不过也有例外,有些男人也是化妆的。那么,什么是“化妆”?我的定义是:在本质没有大的变化之下,通过增减“信息符号”,使“妆体”从形象A变为形象B(“妆体”是老僧生造的一个词,指化妆的主体),从而掩盖“妆体”的缺陷或者突出“妆体”的特点。显然,形象A与形象B之间存在着“信息差”,这些“信息差”是信息符号增减的结果。涂上“粉底”这种信息符号,黑的就变白了;喷上“香水”这种气味符号,臭的变香了;背两句古诗、冒几句洋文,草莽变成大师......,要一一举例实在太多,网友们如果有兴趣可以自己观察身边化妆的情况。当然,“涂脂抹粉”这种化妆术乃是雕虫小技,也是生活中最容易看到的化妆术,所以这里我就不再啰嗦女人们的那些瓶瓶罐罐。这里重点想谈谈生活中那些隐形的“化妆术”。

  先杜撰一句古人言,给老僧自己化一个“学术妆”,好出来吓唬人。古人云,“大妆无形”,凡是有“迹”可循的化妆术都很失败。人生最大的悲剧是你先看到了“西子捧心”,突然之间在你面前冒出一个“东施效颦”;或者是一个天生丽质的小姑娘,给人浓妆重彩的弄成一个丑八怪,这些都是非常失败的案例。为什么失败呢?就是因为添加的“信息符号”不恰当,“妆体”与“符号”之间不协调,导致“符号”喧宾夺主。那么如何寻找适合自己的“化妆品”呢?这需要三方面的知识,一方面是对“化妆品”(信息符号)本身要有足够的了解,另外一方面要对妆体自身也有清晰的认识,最后还得清楚的知道所要达成的效果。也就是说要对“妆体”形象A的状态信息和形象B的状态信息全部了解,并且需要娴熟的使用信息符号。

  对于以人为主体的化妆术来说,“信息符号”无非就是“衣、食、住、行”中所蕴藏着的一些“组合动作”,这些“组合动作”就向蜜蜂发现蜜源时跳的“8”字舞,会将蜜源的方位信息传递给同伴。其实上文所说的“舞蹈”往往就是由“动作”组合出来的信息符号。除了“舞蹈”集中体现了“动作符号”的特点外,电影导演对演员的表情、动作、姿势也是有严格要求的,比如要突出一个人内心的焦虑,可以设计“搓手顿足”等动作;要表现一个人悲愤痛心,可以设计“仰天长叹”、或者“紧闭双唇”、“欲哭无泪”......。这些“动作符号”其实都是人们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大家形成了一种群体默契,凡是这些动作出现时,往往意味着主体在当时就具有某种特定的情绪。所以,“动作”这种“信息符号”是生活中重要的“化妆品”,想要化妆者不可忽视。

  另外,“声音”也是很好的信息符号,抑扬顿挫,掌握好声音的节奏,通过音量大小的变化传递信息,坚定、果敢、绝决、睿智、和蔼、亲切诸如此类的形象B的状态参数,都是可以通过“声音符号”来传递的。所以,“声音”也是很好的化妆品。此外,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善于“化妆者”,“眼神”训练必不可少,如何通过眼神这种信息符号来传递信息呢?这是一门大学问,只言片语无法说清楚,这里也就懒得说了。

  当然,除了这些自身身体动作展示出来的信息符号外,有些道具也是很重要的“化妆品”。比如如果我想化一个“廉洁妆”,那么“锦衣貂裘”这类的“化妆品”就不能用了,葛衣旧袍才能充分体现自身的廉洁。几年前有网友提出三国演义里面的演员很不敬业,在马战时居然亮出了手表;当然,我还看到过更离谱的,一个农家小姐割麦子,手指上还戴着明晃晃的钻石戒指。当然,有人妆穷,也就有人妆富,很多妆严格,也有人妆亲切,反正各种各样的“妆”都有。主要是选择合适的“信息符号”。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