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思潮碰撞

刚与柔—论“四项基本原则”的“原则”

火烧 2010-02-27 00:00:00 思潮碰撞 1025
文章探讨四项基本原则的刚性特征,强调其不可更改的本质属性,批评理论界对基本原则的修正与改良,主张坚持原则,反对随意创新与革新。

刚与柔—论“四项基本原则”的“原则”  

——与理论界与学术界的专家们商榷。  

徐汉成  

   

毛泽东说:“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改革伊始,邓小平就强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第一,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第二,必须坚持无产阶级专政;第三,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第四,必须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文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第2卷第164页.1979年3月30日)改革以后,直至一九九二年的南巡讲话,在这十四年中,邓小平又多次反复强调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改革开放以来,理论界、宣传界的少数人拉邓小平倡导的“改革”大旗作虎皮,借“解放思想”之名,动辄祭起“创新”、“革新”的幌子,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共产党的领导、无产阶级专政、社会主义”予以“修正”与“改良”。时至2010年1月19日,《光明日报》仍然刊登了署名“中央党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题为《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的伟大创新》的文章。不仅引起了一部分人们思想上的混乱,亦为我国的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这一现象,不仅引发了学术界与理论界众多有识之士的批评,亦引起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质疑。因此,笔者觉得很有必要就“四项基本原则”的“刚性”与“柔性”问题与理论界与学术界的专家们进行商榷。  

须知,邓小平所用的“必须、坚持、原则”均为“刚性”词语。世间万事万物,皆有其本质的属性与特征。在生物学中,男人与女人同样都是人,属性相同但却各有其本质的特征。鹿与马,虽外表相象,但其特征与功能却是大相径庭的。再如几何学中的正方形与三角形,其属性均为几何形状,但特征更是十分的明显与了然,正方形的特征是四个角必须是九十度,如果缺了一角或有一个角不是九十度,便不可再称之为正方形。社会科学也是如此,资本主义是一种社会形态,社会主义又是一种社会形态,但社会主义又是与资本主义有着本质区别的社会形态。  

因此,与自然界的万事万物一样,“四项基本原则”亦有其“刚性”的不可变更的本质特征与属性。如果特征和属性可以随意“创新”,那么,就无所谓坚持。试问?今天坚持,明天又来一个“创新”,明天坚持,后天再来一个“革新”,张三坚持了,李四又来一个“创新”,李四坚持了,王五又来一个“创新”,这样的原则还能称之为“原则”吗?这样的“原则”还怎么“坚持”?坚持还有什么意义?因此,“四项基本原则”是写进党章和宪法的“原则”,既不是可以任人操纵的皮影戏,也不是可以随意升缩的橡皮条,更不是可方可圆,可大可小,可高可矮的变型金刚。  

一、中共中央是应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主体  

“四项基本原则”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不是用来装点门面的花瓶,也不是虚无飘渺的梦幻境界。而是有血有肉有着实实在在的内容的、看得见摸得着的政治路线、思想路线与经济制度。谁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主体呢?毫无疑问,应是作为执政党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及其领导下的各级党委、政府。  

长期以来,令人困惑的是:邓小平既倡导了“改革开放”,同时又一再强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邓小平文选中关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论述多达几十次乃至上百次,白纸黑字,摆在那里。但是,邓小平去世后的实践证明,在“改革”中,精英们只注重了“改革”,并没有注重“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人们不仅要问,是不是邓小平在文章中说的是一套,背后与党的领导者说的又是另外一套?想必邓小平作为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理应不是这样的人物。接下来的问题是:如果邓小平是真心实意的要求党的领导者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那末邓小平后来的领导人是否没有遵循邓小平关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理论,令人不解的是,时至今日,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讲话中,在主流媒体中,邓小平理论仍然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如果我们党是真心诚意的将邓小平理论作为指导思想,那么也就理应坚定不移的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如果不能始终如一的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那末,就说明我们的党既放弃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同时又架空了邓小平理论。  

“四项基本原则”是一个相互对应、相辅相成的统一体。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系统工程。在四项“原则”中,从产生与发展的历史时序及其功能来说,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核心,中国共产党则是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政党,从中国共产党诞生之日起,就注定了以马列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因此,共产党的领导是基础。无产阶级专政则是由共产党组织与建立的上层建筑,社会主义制度则是由共产党组织与建立的一种经济制度。这种上层建筑与经济制度就共同构成了社会主义形态。  

这里,我们不妨用一幅简单的图示作扼要的说明: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思想体系)——中国共产党(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思想建立的组织)——无产阶级专政(中国共产党组织与建立的上层建筑)——社会主义制度(中国共产党组织与建立的经济制度)  

邓小平为什么再三强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一是因为他十分清楚“四项基本原则”的本质特征与内涵;他说:“社会主义的经济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而不是为了剥削。”(邓小平文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第2卷第167页)如果邓小平并不知道“四项基本原则”的本质特征与特定的内涵,还再去说什么“坚持”,岂不成了天大的笑话?二是因为有人反对“四项基本原则”,如果没有人反对,也就无所谓“坚持”;三是邓小平深知“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对于“改革开放”的特别意义:如果不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社会主义的中国就极有可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有人说,贫穷不是社会主义,那么富裕就是社会主义吗?又有人说,我们搞了几十年的社会主义,不知道社会主义在哪里,这就好比一个人生活在人世上几十年还分不清男人和女人一样的荒唐与可笑!  

衡量一件事物的“新”与“旧”,应以历史的发展为着眼点,在人类几千年来的历史中、在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大到关乎人类社会发展,小到治世、治国、治吏、治家的学说浩如烟海,单是中国的历史上就有儒、道、法、墨……等等,但是,由于受历史与时代的局限,这些学说无一不充斥着帝王史观与唯心史观,充其量也只能是维护帝王统治的学说,如中国儒学的奠基人孔子早就提出“和谐”的治国理念,在其后的二千多年的历史上,既有过“焚书坑儒”,亦有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是,社会和谐了没有?人民幸福了没有?战乱停息了没有?国家强盛了没有?一直到了二千年后的清王朝,更是到了腐朽没落的顶端,内忧外患不断。因此,儒学也好,道学也好,带来的并非是社会的强盛,而是中国的封建时代寿终正寝的大革命。为什么?“儒”也好,“道”也好,“法”也好,在这些学说中,没有也不可能用阶级斗争的眼光看社会,没有也不可能有无产阶级专政,没有也不可能有共产党的领导,没有也不可能有社会主义道路,没有也不可能有马列主义与毛泽东思想。  

纵观人类历史的发展,原始公社解体后,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经历了几千年,资本主义也经历了几百年,谁也不能断言,现代的资本主义就是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只有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才是新的学说,新的思想,新的理论。只有无产阶级专政才是人民的政权,只有社会主义才是新制度。私有制已经有了几千年,市场经济也有了几百年,“和谐”治世的理念则有了几千年。改革开放以来,一些别有用心的人硬是把新制度说成是旧制度,把新体制说成是旧体制;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说成是旧思想。把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的思想、制度反而说成是新思想、新制度。  

再谈“新”的时代观与发展观,其实也不是什么新东西,早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苏联的赫鲁晓夫就提出了“和平民主新阶段”,中国党的一些领导人也曾附和说“阶级斗争熄灭论”,到了八十年代末,苏联的戈尔巴乔夫又提出了“新思维”就是这些“和平民主新阶段”与“新思维”导致了苏联的解体,导致了无产阶级专政的消亡,导致了苏联共产党由执政党变成了在野党,将国际共产主义的进程拉向倒退。  

 因此,“创新”的要害就在于一个“新”字。与其说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也可以“创新”,不如说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蹂躏与践踏,与其说党的指导思想也可以“创新”,不如说是对党的指导思想的修正。  

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刚性”的本质属性  

(一)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刚性”原则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人类解放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产生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的西方资本主义社会。马克思与恩格斯通过多年对于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考察与研究,揭示出了“剩余价值”的规律、阶级与阶级斗争的规律。并以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站在广大劳动大众的立场上,在对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矛盾与阶级斗争进行了大量的、实际的分析与研究之后,得出了阶级斗争的结果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由此而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学说。从而使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政治经济学与科学社会主义形成了一个完整而系统的科学。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刚性”的原则呢?阶级斗争的学说、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科学社会主义的学说等这些都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刚性”原则。  

(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发展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既是完整而系统的科学。但又不是静止与僵化的教条,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的,是可以延伸、拓展的。这就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柔性”的一面。但是,绝对不存在也无所谓“创新”,我们之所以说马克思主义无所谓“创新”。是因为马列主义是一种“思想体系”,是一种“发展规律”是一种“科学原理”。而不是一种“模式”或“体制”,规律与原理的东西怎么可以“创新”呢?  

前人的学说可以发展的,但绝无“创新”可言。如同中国历史上儒家学说与道家学说,后来的人可以去对儒学或道学予以“创新”吗?如果说可以“创新”,充其量只能称之为“转基因”,将“儒学”和“道学”弄得儒不儒,道不道而已!又如物理学中的“定律”,人们只有发现新的定律,只有在应用的空间予以延伸与拓展。是无所谓“创新”的。  

列宁把将马克思主义同俄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的帝国主义理论。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制定了关于建立新型无产阶级政党的学说。他总结了苏维埃俄国的实践经验,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原则和指导思想。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使马克思主义推进到一个新阶段——列宁主义阶段。  

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实际国情相结合,在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实践中,提出了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学说,创立了毛泽东思想。  

在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列宁与毛泽东仅仅是根据不同的历史时代、结合不同的国情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而不是“革新”与“创新”了马克思主义!正如斯大林在回答马克思主义与列宁主义的关系时说:“我认为列宁没有给马克思主义“补充”任何“新原则”,同样列宁也没有取消马克思主义的任何一个“旧”原则。列宁始终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最忠实最彻底的学生,他是完完全全以马克思主义的原则为依据的。但是列宁不仅仅是马克思恩格斯学说的实行者,同时还是马克思恩格斯学说的继承者。”  

(三)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经受了历史实践的检验  

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至2010年,整整走过了90个年头。在这90年中,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从1921年到1949年的战争与革命阶段;二是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76年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党的老一辈领导人相继去世。在上述的两个历史阶段中,中国共产党一直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作为指导思想,半个多世纪的革命与建设的实践证明,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作为指导思想的中国共产党,不仅使中国的战争与革命取得了全面的胜利,夺取了全国的政权,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而且在1949年后至1978年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建设中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1979年,邓小平说:“我国工农业从解放以来直到去年的每年平均增长速度,在世界上是比较高的。”(邓小平文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第2卷第163页)叶剑英1979年在代表中共中央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在旧中国遗留下来的‘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目前,全国工业企业达到三十五万个,全民所有制企业的固定资产达到三千二百亿元,相当于旧中国近百年积累起来的工业固定资产的二十五倍。从我们完成国民经济恢复任务的一九五二年算起,到一九七八年,我国工业发展尽管有过几次起落,平均每年的增长速度仍然达到百分之十一点二。”(叶剑英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年大会的讲话,《人民日报》1979年9月30日)邓小平又说:“社会主义的中国在经济、技术、文化等方面现在还不如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这是事实。但是这不是社会主义制度造成的,从根本上说,是解放以前的历史造成的,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造成的。社会主义革命已经使我国大大缩短了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发展方面的差距。我们尽管犯过一些错误,但我们还是在三十年间取得了旧中国几百年、几千年所没有取得过的进步。”(邓小平文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第2卷第167页)在国际舞台与对外关系上,邓小平说:“毛泽东同志在他晚年为我们制定的关于划分三个世界的战略,关于中国站在第三世界一边,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争取第二世界国家共同反霸,并且同美国、日本建立正常外交关系的决策,是多么的英明,多么富有远见。”(邓小平文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第2卷第160页)三是在1978年后的改革中,作为改革倡导者的邓小平也从来没有宣布放弃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如果没有毛泽东时代创造的国际环境,没有毛泽东时代创建的强大的国防,没有毛泽东时代打下来的坚实的工农业基础,没有毛泽东时代建立健全的上层建筑,没有毛泽东时代确立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改革”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要想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是决不可能的。  

历史总是迂回发展的,虽然,在二十世纪中叶与九十年代前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受到了重大的挫折,一些以马列主义为指导的政党与社会主义国家改变了颜色,但是,这并不能说明马列主义已经过时。有人会说:毛泽东时代搞“个人崇拜”,那么,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已逝世多年,毛泽东也逝世三十多年,虽然,在毛泽东逝世后,一些自由化分子对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竭尽诋毁、漫骂之能事,但是,历经了三十年改革后的广大中国人民却更加的崇敬毛泽东,更加的信仰马列主义与毛泽东思想,中国乃至世界范围的毛泽东热却是一浪高过一浪。这些事实都充分证明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而这种普遍真理是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的。  

三、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一)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  

毛泽东说:“总而言之,中国属于社会主义国家。解放前跟资本主义差不多。现在还实行八级工资制,按劳分配,货币交换,这些跟旧社会没有多少差别。所不同的是所有制变更了。”(毛泽东—转引自《人民日报》1975年2月22日)从毛泽东对社会主义所作的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除了所有制与旧社会不同之外,其他的没有什么差别,在社会主义中,一方面,计划经济的目的是为了有计划的组织、协调社会化的大生产,避免经济危机,但仍然存有市场经济,如解放后中国农民仍然留有的自留地,可以自行种植,可以自行发展家庭养殖业,农村与小城镇的集市贸易延续了几十年,这些都是属于市场经济的范畴。另一方面,社会主义的生活资料仍然是私有制。  

在这里,毛泽东所讲的社会主义就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生产资料的占有不外乎私有制与公有制两种形式,另外就是混合经济,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市场经济与私有制,如果一个国家或社会,是市场经济为主,在所有制上是私有制经济为主,那么,社会主义本质还体现在哪里呢?我们还能将其称之为社会主义吗?显然是不能的!如果说我们还可以将其称之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那末,资本主义搞一点宏观调控,搞一点国有经济,是否我们也可以称之为有“特色”的社会主义了呢?  

什么是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计划经济为主,生产资料为公有制,生活资料为私有制。这些就是社会主义“刚性”的原则,背离了这样的原则,就不再称之为社会主义。其中本质的核心就是生产资料的公有制。  

(二)社会主义制度的功能  

在“四项基本原则”中,“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共产党的领导,无产阶级专政”这三项原则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在人类的历史上,原始公社解体以来,与弱肉强食的动物世界一样,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亦是一种弱肉强食的社会形态。社会主义是一种全新的社会制度,她是有棱有角的,看得见、摸得着的,而不是虚幻的变化莫测的幻境。社会主义第一次消灭了人与人之间的剥削,消灭了人与人的阶级差别,这就是资本主义社会无法实现的特殊功能,因此,社会主义才是人类有史以来最为人性化的制度,社会主义的本质核心是为了广大劳动人民群众,体现的是真正的公平与正义。  

衡量是否是社会主义的标准既不是物质财富的多与寡,也不是生产力水平的高与低,而是看这个社会是否存有严重的两极分化,是否产生了不同的阶级,是否存有剥削的资产阶级与被剥削的无产阶级,  

(三)社会主义也需要不断的自我完善  

正是因为社会主义是一种全新的社会制度,贫穷落后不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所以,社会主义也需要不断的自我完善,也需要不断的发展与解放生产力,以满足人们的物质文化需要。邓小平倡导“改革开放”,其目的就是发展生产力。他说:“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邓小平文选《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第3卷第370页)从邓小平关于改革的表述中,我们不难看出:他是将“制度”与“体制”是区别开来的。他所倡导的是“体制改革”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是建立与落实责任制,而绝非是“改变制度”。                       

在改革开放中,邓小平为什么反复强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动摇,是因为“改革”的目的并不是要将中国引向资本主义,这一点是毫无疑义的。他说:“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不同的特点就是共同富裕,不搞两极分化。”(邓小平文选《搞资产阶级自由化就是走资本主义道路》第3卷第123页)“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如果产生了什么新的资产阶级,那我们就真是走了邪路了。”(邓小平文选《一靠理想二靠纪律才能团结起来》第2卷第110页)  

但是他又认为:只要政权掌握在共产党的手中,不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无论是采取那一种形式,只要能发展生产力,就不会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他说:“我的一贯主张是,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大原则是共同致富。一部分地区发展快一点,带动大部分地区,这是加速发展、达到共同富裕的捷径。”(邓小平文选《视察天津时的讲话》第3卷第166页1986年8月19—21日)  

但是,怎样才能先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怎样才能先让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怎样才能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没有作出详尽的表述,只是主张允许发展私有经济。在邓小平关于“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思想指导下,1987年,国务院出台了《私营企业管理暂行条例》从此,私营经济在我国有了合法地位。私有制的复兴在中国拉开了序幕。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由于允许发展私有制,中国的资本主义处于萌芽状态。私有制的产生,即意味着剥削条件的产生,私有制的发展,即意味着剥削的发展,意味着资产阶级的发展。小生产是每日每时地、不断与自发的产生着资本主义与资产阶级的。在生活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私营经济就是贿赂经济,随着私营经济的蓬蓬勃勃的发展,在原料、市场、资金、人才等各方面挤兑着国有与集体经济,到了九十年代中后期,一部分中小企业的经营逐步陷入困境,混合经济的矛盾日益突显出来,此时此刻,中国的改革又一次走到了十字路口:是遏制私营经济,巩固公有经济?还是削弱公有经济,壮大私营经济?于是,执政的党和政府作出了一个令资产阶级欢欣鼓舞的决策:“抓大放小”,所谓“抓大放小”就是“公”家的儿子养不活 ,不如改名换姓,让私人抱养,此举不可谓思想不解放,不可谓胆子不大,不可谓步子不快!  

于是,在改革开放中就出现了一种十分奇特的怪象:一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条明确规定:“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破坏社会主义制度。”第六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消灭人剥削人的制度,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另一方面,从国务院发改委,到各省、市、县纷纷发布文件,掀起了“改制”大跃进的热潮。公有制纷纷改头换面、脱胎换骨,完成了从“公”到“私”的蜕变过程,一夜之间,企业的厂长或社会人变成了资本家,工人则由“主人”变为雇佣工。  

所谓“改制”,顾名思义,就是改变所有制,改公有制为私有制或股份制。而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就是公有制。因此,“改制”从本质上讲,就是改变社会主义制度,本身已超出了“改革”的范畴,违背了邓小平倡导“改革”的初衷,不但离经。亦已叛道,不是动摇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而是颠覆与改变了社会主义制度。这是邓小平不愿看到也不容许看到的。难怪子陵之流得陇望蜀,要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相辅相成“合二为一”,合成一个新东西!  

 2005年2月24日 ,国务院出台了《关于鼓励扶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一是放宽非公有制经济的准入政策,允许非公企业进入法律未禁止的银行、证券、保险业,,二是加强财税、信贷支持力度,拓宽了融资渠道,三是完善服务。已经把非公有制经济确立为中国“市场的主体地位”。  

上述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资产阶级的形成到发展壮大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的萌芽发展阶段,其标志是邓小平关于“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思想为指导;二是以九十年代中后期的“改制”为标志,中国的资产阶级有了较大的发展;三是以2005年国务院出台的《关于鼓励扶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为标志,中国的私营经济占取了主导地位。  

关于在改革中是否会产生资产阶级与资本主义的问题,邓小平自认为是胸有成竹,不会产生资产阶级,他说:“我们的同志就是怕引来坏的东西,最担心的是会不会变成资本主义。恐怕我们有些老同志有这个担心。搞了一辈子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忽然钻出个资本主义来,这个受不了,怕。影响不了的,影响不了的。肯定会带来一些消极因素,要意识到这一点,但不难克服,有办法克服。你不开放,再来个闭关自守,五十年要接近经济发达国家水平,肯定不可能。按照现在开放的办法,到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几千美元的时候,我们也不会产生新资产阶级。基本的生产资料归国家所有,归集体所有,就是说归公有。”(邓小平文选《在中央顾问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的讲话》第3卷第90页 1984年10月22日 )“我们允许一部分人先好起来,一部分地区先好起来,目的是更快地实现共同富裕。正因为如此,所以我们的政策是不使社会导致两极分化,就是说,不会导致富的越富,贫的越贫。坦率地说,我们不容许产生新的资产阶级。”(邓小平文选《答美国记者迈克·华莱士问》第3卷第172页1986年9月2日)  

从邓小平的上述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第一,邓小平认为搞一点私营经济,不会产生资产阶级。第二,邓小平认为:中国共产党和改革开放政策也不容许产生资产阶级。因此,他一连用了两个“影响不了的” 。  

但是,令邓小平没有料到的是:私有制经济的发展,严重的影响和削弱了公有制经济,导致了两极分化。更令邓小平不敢想象的是,在私有经济与公有经济混合并存的时过程中,在公有制经济遭到削弱的时候,他的继承者们不是选择遏制私有经济,巩固和发展公有经济,而是竟然选择了抛弃公有制的“改制”。  

改革三十年后的结果表明,这样的政策已经导致了两极分化,产生了新的资产阶级,用邓小平的话说,我们的改革就是走上了邪路。可见,邓小平只考虑到社会主义柔性,并没有考虑到社会主义“刚性”的本质特征,所有制一旦发生了动摇,就产生了剥削条件,就有可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毛泽东说:“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毛泽东—实践论1937年7月)三十年的改革实践证明:资本主义的经济理论在中国是绝对行不通的,中国的改革导致了两极分化,不仅产生了一个官僚资产阶级,同时还产生了一个新生的资产阶级,因此,中国的改革已走上邪路!  

衡量真假社会主义的标准一是看社会主义的“质”与“量”,所谓的“质”与“量”就是是否是公有制能否占主导地位。二是看这个社会能否产生“两极分化”是否产生新的资产阶级,如果这个社会制度产生了资产阶级,那么,这个社会就不能称之为社会主义,因为社会主义已经造成了资本主义不能再产生的条件,一旦破坏了这个条件,产生了新生的资产阶级,这样的社会还能被称之为社会主义吗?  

四、中国共产党的“刚性”原则  

(一)指导思想的原则  

毛泽东之所以说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就是在马列主义指导下建立、发展、壮大起来的政党,没有马列主义作指导,就不会有今天的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不同于资产阶级的政党,资产阶级的政党是“轮流坐庄”的社会党,而中国共产党则是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是全中国广大劳动人民群众的代表。是“专政”党,这是区别于资产阶级政党的显著的标志。  

改革开放后,邓小平说:“现在毛泽东思想还是我们的指导思想。”(邓小平文选《答美国记者迈克·华莱士问》第3卷第174页1986年9月2日)邓小平去世后,中共中央将邓小平理论作为指导思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四项基本原则”之一。因此,虽然邓小平理论不能等同于毛泽东思想,但是,将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并不排斥坚持马列主义与毛泽东思想,反之,如果放弃了或者不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实际上就是既摒弃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同时也放弃了作为党的现阶段指导思想的邓小平理论!那么,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除了“三个代表”与“科学发展观”之外,其他的还有什么呢?  

因此,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必须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这就中国共产党的“刚性”的原则。如果脱离或摒弃了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即使不改变其名称,也不能再称之为无产阶级的政党了,充其量也只能是一个挂着马列主义招牌、打着马列主义旗号的资产阶级政党,  

(二)坚持共产党的领导与其他“三项基本原则”的关系  

在“四项基本原则”中,邓小平把“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放在主要的、突出的地位,他说:“自从十月革命以来,更证明了没有共产党的领导,就不可能有社会主义革命,不可能有无产阶级专政,不可能有社会主义建设。”(邓小平文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第2卷第169页)“四个坚持中最核心的是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四个坚持的对立面是资产阶级自由化。”(邓小平文选《我们有信心把中国的事情做得更好》第三卷第324页)邓小平为什么把“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放在突出的地位?就是因为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坚持无产阶级专政,才能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  

如果共产党摒弃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放弃了无产阶级专政,放弃了社会主义道路,也就放弃了共产党的根本宗旨,那末,共产党的执政党地位理应也必将受到历史的严峻的挑战:一方面,国内外的资产阶级就会说,西方社会与资本主义都是多党制,共产党既然搞了资本主义,也就不应一党专政,近些年来,之所以一些人热衷于西方的所谓“民主与自由”,之所以宣扬“开张宪政”,因由就在于此。另一方面,中国的广大人民群众也会说,共产党既然摒弃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放弃了无产阶级专政与社会主义,继续作为执政党对老百姓并无益处,理应也会支持多党竞选。  

检验一个政党是否是马列主义的政党,就是看这个党是否将无产阶级专政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学说作为执政党的指导思想,就是看这个党能否真正的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与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三)保持共产党队伍的纯洁性  

大千世界,万事万物,皆有优劣之分,所谓的“优”与“劣”,就是事物的“质”与“量”,同样,共产党也存在一个“质量”问题,这个质量就是共产党队伍的纯洁性。  

令资本主义家们欢欣鼓舞、社会主义者们困惑不解的是:二战以后,世界上许多争取独立后的民族与获得解放的国家一度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但是,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却相继改变了颜色,马列主义的政党变成了修正主义的党,资本主义者们说,既然社会主义好,东欧为什么还会发生激变?苏联为什么还会解体?这就是共产党队伍的纯洁性与政权的连续性的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无产阶级专政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学说,列宁与毛泽东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无疑,马克思、恩格斯是指导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权威,列宁、毛泽东是领导苏联与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权威,但是,这些无产阶级的领袖们不可能永远活在这个世界上。因此,在和平的、暴风骤雨式的阶级斗争尚未发生的历史条件下,走什么“路”的问题,在一定的时期内起主导作用的还是执政党,如果执政党的领导者掌握了马列主义与毛泽东思想,那末,他们就会坚定不移的走社会主义道路,反之,如果执政党的领导者们在思想中产生了资本主义倾向,那末,他们就会将无产阶级的政党演变为资产阶级政党,将社会主义演变为资本主义。人类的历史进程将作暂时的倒退。  

斯大林去世后,苏联相继出现了背叛了马列主义的赫鲁晓夫、戈尔巴乔夫之流的修正主义者,毛泽东去世后,中国在改革开放后出现了胡耀邦、赵紫阳一类在思想上具有资本主义倾向的领导人。如果他们掌握了党和国家的领导权,将不再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就会变成修正主义的党,无产阶级专政将会变为资产阶级专政,资本主义将会在中国复辟!无论是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还是在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史中,都不能不算是一个惨痛的教训!  

毛泽东说:“林彪一类如上台,搞资本主义很容易”邓小平说:“中国要出问题,还是出在共产党内部。”(邓小平文选《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第三卷第380页)他又说:“过去两个总书记都没有站住,并不是选的时候不合格。选的时候没有选错,但后来他们在根本问题上,就是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问题上犯了错误,栽了跟头。”(邓小平文选《我们有信心把中国的事情做得更好》第三卷第324页)”  

可见,执政党的领导权是否掌握在马克思主义者手中,是一个事关党不变修,国不变色的重大问题,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权是否掌握在真正的共产党人手中,也是关系到执政党的政治路线能否持之以恒的问题。  

改革三十年来,中国社会的生产关系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私有经济的发展,为剥削创造了条件,中国已产生了大量的资产阶级分子,作为实体阶级的“资产阶级”已经形成,阶级斗争在现实的社会中已实实在在的存在,在这种新的历史时期,能否吸纳资产阶级分子加入到中国共产党的队伍中来,是关系到中国共产党的纯洁性的大是大非的问题。  

“改革”以来,一些人忌讳提及“阶级”与“阶级斗争”意图以划分所谓的“阶层”来掩盖“阶级”。2001年7月1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不讲“阶级”而只谈“阶层”,把一批包括“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人员”、“私营企业主”等在内的社会人员称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他提出要“深化对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和认识”;他不区分“生产资料”、“资本”同“财产”的本质区别,只是说:“不能简单地把有没有财产、有多少财产当作判断人们政治上先进与落后的标准。”  

从社会学角度而言,毋庸置疑,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 私营企业主确实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如同在旧中国,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地主、资本家一样,又有谁能说资本家不是资本主义的建设者吗?但是,用阶级分析的眼光看,他们又是剥削者与生产资料占有者,是资产阶级,这就是他们的双重身份。在改革就是为了“发展生产力”的呼声中,在“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思想指导下,剥削有理,剥削有功一度成为了社会政治与经济生活的主旋律。因此,进入21世纪后,有些领导人就愈益加紧鼓吹私有企业主可以加入中国共产党,有些地方则擅自将私有企业主吸纳到共产党内。到了2007年,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了部分修改的《中国共产党章程》第一条规定:“年满十八岁的中国工人、农民、军人、知识分子和其他社会阶层的先进分子,承认党的纲领和章程,愿意参加党的一个组织并在其中积极工作、执行党的决议和按期交纳党费的,可以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同时第二条则规定:“中国共产党党员是中国工人阶级的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锋战士。”由此,“阶层”一词首次写进建国以后修改的党章中。从上述关于党员的规定表述来看,“其他社会阶层”一定不属于工农兵与知识分子,那末,这里所谓的“阶层”所指的只能是“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与“私营企业主”了。当然“不能简单地把有没有财产、有多少财产当作判断人们政治上先进与落后的标准。”这句话并不错,但是,问题是什么才是衡量“政治上先进与落后”的标准?“私营企业主”能不能称之为“中国工人阶级的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锋战士。”如果将发展生产力作为衡量“政治上先进与落后”的标准,那末,资本主义社会中的资本家是否在政治上都是先进的呢?毫无疑义,对于中国共产党而言,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才是衡量“政治上先进与落后”的标准。  

在当代中国,私人占有大量的生产资料是一个不容置辩的事实。资本家已是实实在在的存在并发展着,不管是“阶级”也好,“阶层”也好。只是称谓不同而已,其本质上没有丝毫的区别。不管人们是承认还是否认,在有阶级存在的社会中,阶级矛盾与阶级斗争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中国共产党有六千多万党员,担负着各级党政机关的领导权,如果我们这个党的队伍中占主体地位的是无产阶级的先进代表,那么,我们这个党就是纯洁的党,反之,如果我们这个党的队伍中有了百分之五十的资产阶级分子,那么,中国共产党还能称之为无产阶级的政党吗?这个党还能为无产阶级服务吗?还能带领人民走社会主义道路吗?  

五、无产阶级专政的“刚性”原则  

(一)社会主义条件下的“无产阶级”;  

什么是无产阶级?什么是资产阶级?对于旧中国,对于资本主义这个问题容量理解。列宁说:“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大的集团,这些集团在历史上一定社会生产关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对生产资料的关系(这种关系大部份是在法律上明文规定了的)不同,在社会劳动组织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因而领得自己所支配的那部份社会财富的方式和多寡也不同,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他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列宁《伟大的创举》1919年6月)  

改革前的社会主义时代,农村实行了人民公社化,城市工商业实施了社会主义改造,生产资料成为公有。因此,相对于生产资料占有关系而言,全国所有的人都是无产阶级,因为全体的党员、干部、工人、农民等个人均不占有生产资料。反之,相对于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而言,全体的中国人民又都是有产阶级,因为国家与集体所有的生产资料其中有一份额是属于劳动群众所有的。  

就是说,在社会主义的公有制的条件下,没有私人占有生产资料的广大干部、工人、职员、农民仍然是无产阶级。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党和政府各级领导干部在生产关系中与广大人民群众所处的地位是平等的,是社会主义建设的组织者与领导者。邓小平说:“我们反对把阶级斗争扩大化,不认为党内有一个资产阶级,也不认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在确已消灭了剥削阶级和剥削条件之后还会产生一个资产阶级或其他剥削阶级。”(邓小平文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第2卷第168页)我们从邓小平的论述中可以得到两点结论:一、当时的党内没有由个人或私人占有生产资料,因此,他认为党内没有一个资产阶级;二、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他认为在消灭了剥削条件之后也不会产生资产阶级。因此,在社会主义形态下,全国的所有人民包括党和国家领导者都是无产阶级。  

邓小平的上述论述是在改革之初的1979年,当时的中国确实没有了作为实体阶级的“资产阶级”。但是,人类社会不是从来就有阶级的,“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力的发展与生产关系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公有制的生产关系不仅可以消灭阶级,还可以造成资产阶级不能再产生的条件,私有制的生产关系不仅不消灭阶级,相反会产生新的资产阶级。  

因此,阶级的发生、发展与消亡均处于与一定生产关系相关联的变动状态。“改革开放”以后的三十年来,在“不问姓社姓资”“不问姓公姓私”的所谓解放思想的呼声中,市场经济与私有制的复兴为产生剥削阶级创造了条件,经过三十年的“改革”, 中国已产生了大大小小的资本家,资产阶级不但已经形成,且已日益庞大,这已是一个妇孺皆知皆知的事实。就是说,现实的中国社会已经分化为两大对立的阶级: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  

(二)无产阶级专政的“本质内涵”  

第一是“执政”。  

所谓无产阶级专政,就是无产阶级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国家政权。无产阶级专政不同于资产阶级专政,资产阶级的国家机器是国家专政,而无产阶级专政首先是为着巩固共产党的领导,巩固社会主义。毛泽东之所以说:“我们的原则是党指挥枪,而不是枪指挥党。”邓小平说:“我们这个军队是党指挥枪,不是枪指挥党。” (邓小平文选《军队要整顿》第2卷第1页)因此,“专政”第一要素是“执政”,即无产阶级在夺取政权和建立新型的国家后,其领导权必须掌握在马克思主义者手中,掌握在无产阶级的先进分子手中,这就无产阶级专政的首位的“刚性”原则。  

无产阶级赖以实施“专政”的手段是社会主义条件下建立起来的政治、经济、法律制度。这种政治、经济、法律制度是如何建立起来的呢?是通过国家与各省市的最高权力机构——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建立起来的。  

虽然,当代中国已产生了资产阶级,但是,国家的政权仍然掌握在中国共产党的手中,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允许资本家加入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允许资本家作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各级党的代表大会、各级政治协商会议的代表参政议政,由于阶级具有基于共同的经济地位而产生政治倾向的一致性;基于共同的生活方式而产生心理习惯的相似性;以及基于共同的历史命运而产生理想追求的聚合性。资产阶级必然会提出有利于本阶级利益的政治主张与施政纲领。  

自2004年开始,在每年的两会上,已经有了100余名非公有制经济人士(资产阶级分子)当选全国政协委员,还有150余人当选全国人大代表。从发展生产力的角度去看,如此多的非公有制经济人士进入了人大、政协是为了发展经济,但是,从政治角度与阶级分析的角度去看,参政议政的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应是无产阶级的代言人,而不是资产阶级的代言人,试想,资产阶级能够对自己的阶级实行专政吗?如果我们的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不是人民群众的代表,而是资产阶级的代表或是资产阶级分子,他们还能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说话吗?这样的“执政”还能是巩固无产阶级专政吗?显然是不可能的!  

因此,资产阶级分子一旦参与掌握政权,必将危及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危及无产阶级专政,危及社会主义道路。  

第二是“专政”。  

邓小平说:“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在社会主义社会,仍然有反革命分子,有敌特分子,有各种破坏社会主义秩序的刑事犯罪分子和其他坏分子,有贪污盗窃、投机倒把的新剥削分子,并且这种现象在长时间内不可能完全消灭。……对于这一切反社会主义的分子仍然必须实行专政。”(邓小平文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第2卷第169页)无产阶级赖以实施“专政”的工具是无产阶级的军队警察法庭监狱、政府部门、党派等国家机器和政治组织。我们应该看到,一方面,在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只是在一国或几个国家建成的,她的周围还存有众多的资本主义势力,另一方面,国内还有大量的封建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残余势力,还有反党反社会主义分子,因此,无产阶级执政的同时,就必然会有反“执政”。邓小平说:“中央早就讲过,对各种反革命分子、反党反社会主义分子、刑事犯罪分子的活动,从来都没有什么‘放’的问题,从来主张不能放纵他们,不能听任他们胡作非为。”(邓小平文选《贯彻调整方针,保证安定团结》第2卷第372页1980年12月25日)邓小平的上述表述说明了两点:一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还有反革命分子,还有反党反社会主义分子;二是不能听任这些反党反社会主义分子胡作非为。因此,无产阶级专政与资产阶级专政的根本区别在于:除了对刑事犯罪分子实施打击外,还要对反党、反社会主义、反无产阶级专政的势力进行“专政”这就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又一个“刚性”的原则。  

检验无产阶级专政是巩固还是削弱,一是看共产党的领导权是否掌握在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与无产阶级手中,二是看资产阶级分子有没有进入到执政党的领导岗位上来,三是看无产阶级专政是否对反党反社会主义的言行予以强有力的专政。  

(三)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必须继续革命  

为什么说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还要继续革命?其目的是巩固共产党的领导;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的实践和经验均表明:既然有了共产党的领导,那么就会有人反对共产党的领导,既然有了无产阶级专政,就会有人颠覆无产阶级专政,既然有了社会主义道路,就会有人反对社会主义道路,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在专政的问题上没有也绝不会有调和的余地。讫今为止,难道有人断言无产阶级一旦夺取并掌握政权后,天下就会太平无事了吗?没有,也不会有,因为这样本身就不符合辩证法。邓小平说:“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这个提法,如果按照提出的当时的解释,即所谓‘向走资派夺权’,也就是撇开党委闹革命,打倒一切,那么实践已经证明是错误的。至于作出新的解释,可以在党内继续研究。” (邓小平文选第2卷《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第182页)可见,邓小平并没有否定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只是否定了文革中对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解释。毛泽东说:“列宁为什么说对资产阶级专政,这个问题要搞清楚。这个问题不搞清楚,就会变修正主义,要使全国知道。”(转引自《人民日报》1975年2月22日)邓小平说:“依靠无产阶级专政保卫社会主义制度,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马克思说过,阶级斗争学说不是他的发明,真正的发明是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历史的经验证明,刚刚掌握政权的新兴阶级,一般来说,总是弱于敌对阶级的力量,因此要用专政的手段来巩固政权,对人民实行民主,对敌人实行专政,这就是人民民主专政。”(邓小平文选《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第3卷第379页)从邓小平的上述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无产阶级在夺取并掌握政权后,必须用专政的手段来巩固政权,这个“巩固”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继续革命的过程。  

因此,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的任务有三个主要方面:一是从政治路线上保持共产党队伍的纯洁性,将混进党内和政府内的资产阶级分子清除出党;二是从思想路线上批判资本主义倾向,保持共产党队伍在思想上的纯洁性,保证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实施;三是打击各种刑事犯罪分子,维护国家与社会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其目的就是保证社会主义制度的健康发展。党不变修。官不变腐、国不变色。  

毛泽东说:“马克思主义认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实际的情形是这样的,只有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物质生产过程中,阶级斗争过程中,科学实验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时,人们的认识才被证实了。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毛泽东选集《实践论》),邓小平之所以倡导改革,是为了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邓小平之所以强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因为他决不希望中国的改革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决不希望中国的社会主义葬送在他的手中。在改革开放中,邓小平说:“坚持社会主义,是中国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如果十亿人的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对世界是个灾难,是把历史拉向后退,要倒退好多年。”(邓小平文选《坚持社会主义,坚持和平政策》第3卷第158页)“社会主义道路,人民民主专政即无产阶级专政,党的领导,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对于这四项基本原则,必须坚持,绝不允许任何人加以动摇,并且要用适当的法律形式加以确定。” (邓小平文选《贯彻调整方针,保证安定团结》第2卷第358页)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是一个伟大的党,除了根本宗旨是最广大人民群众服务之外,还因为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敢于坚持真理,纠正错误,实事求是的党。改革三十年来,虽然,我国的生产力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但是,中国当前的政治路线与经济制度也正在危及共产党的领导,危及无产阶级专政,危及社会主义制度,这既是一个摆在执政党面前的现实问题,也是一个令全国人民警醒的问题!  

   

   

二0一0年二月二十七日  

转贴必须注明出处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