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元仁老师 赴吕梁走访记
7月3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委员、黑河知青博物馆名誉馆长、中国知青问题研究专家,红色文化的积极传播者、多所大学的客座(特邀)教授、两弹一星元勋葛叔平之子葛元仁老师,受我们吕梁知青的邀请,来到吕梁进行私人性质的访问。
葛元仁老师是1968年从北京来山西的插队知青,曾在我省夏县插队七年,后又在山西分配工作,高考恢复后在考入山西的大学毕业后继续在山西工作,最后又回到北京。多年来,葛老一直致力于知青文化的研究,曾经出版过反映全国知青生活的《奉献者的足迹》和《我的知青之路》等多部著作,葛老同时也是红色文化的积极宣传者,对中共党史非常熟悉,在党史研究方面颇有建树。
2019年山西省知青文化研究会成立时,葛老被推选为常务理事。因同在一个知青群,葛老又经常发一些正能量的文章,因此大多数知青对葛老并不陌生。听到葛老要来吕梁,大家纷纷打问具体行程,并在吕梁知青群呼吁想和葛老就有关问题进行座谈。为了满足大家的心愿,我们采取在群中自愿报名的形式,结果一发而不可收,最后只能采取提前截止的办法。
在加入省知青创研会后,本人曾经写过一些有关知青的文章,受到葛老的热情鼓励和多方指点,并将文章推荐给全国较为著名的“昆仑策研究院”、“昆仑策网”“中华魂杂志”等大平台,并数次被“今日头条”转载。因此,作为知青问题研究方面的学生,葛老到来我自然要热情接待,全程陪同。7月3日下午,我们从吕梁机场接上葛老,又开车带着葛老在吕梁市区转了一圈。葛老曾经在上世纪来过,看到城市的巨大变化,葛老赞不绝口。晚上几位知青战友在金鼎大厦为葛老接风洗尘。大家谈笑风生,葛老兴致勃勃。
几位老知青为葛老接风洗尘
在金鼎大厦留影
从7月4日到6日,我和有关人员陪着葛老师,先后参观访问了兴县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临县碛口古镇、方山于成龙文化园、汾阳贾家庄、文水刘胡兰纪念馆、交城吕梁英雄广场等地。同时,7月5日上午,吕梁的30多位知青还与葛老进行了长达3个多小时的座谈。
虽然葛老在吕梁的停留时间仅有短短的三天多,又属于私人性质的访问,但是,每到一处,我都被葛老师仔细认真的精神所感动,更为葛老师渊博的知识和坚定的理想信念所折服。尽管安排很紧张,但年近八旬的葛老仍然精神矍铄,兴致勃勃,每参观一地,都要发表一些感慨。从这些感慨中,我看到了一位老共产党员的价值追求,也看到这位老共产党员的忧国忧民之心,于是,一种敬佩之感油然而生。为此,感到很有必要把葛老的这次吕梁之行记录下来,以飨读者。
在蔡家崖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留影
在晋绥边区纪念馆与工作人员互动
在纪念馆与靓丽的讲解员留影
7月4日上午,我驱车来到了兴县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在纪念馆,我们随着讲解员康彦红女士的讲解,进一步了解到革命战争年代吕梁儿女为了保卫延安,支援延安及其支援全国革命斗争的胜利,所付出的巨大牺牲。葛老听到介绍后,动情地说:“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夺取全国革命的胜利,除去我们经过长期革命战争的考验,在遵义会议后选择了毛主席外,更重要的是全党全军矢志不移地坚持了毛主席提出的‘为人民服务’的初心,正是由于党一切想着人民,一切为了人民,我们的革命事业才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支持。可以说,没有人民群众的支持,就没有中国共产党的胜利。今天,我们取得了政权,对那些为共和国建立做出巨大贡献的功臣,当然不能忘记,但我们更不应该忘记广大人民群众。没有人民群众,我们不可能取得政权,忘记人民群众,我们也可能会丢失政权。这也是习总书记之所以提出初心问题的根源所在。”葛老的感慨,引来一大批参观者的叫好,大家自动鼓掌,为葛老加油鼓劲。在纪念馆,当工作人员谈到当年从北京通往延安的红色交通线,至现在还没有找到起点时,谙熟党史的葛老主动向纪念馆工作人员提供了北京的线索及其联系人电话。同时葛老对今后加大力度宣传小延安蔡家崖以及纪念馆应该配套诸如穿八路军服装照相、有蔡家崖纪念馆独特的纪念品,以增加旅客游乐的兴趣和革命历史纪念馆的旅游辐射力等提出了中肯的建议。
参观完蔡家崖晋绥边区纪念馆,我们匆匆用餐后,就接着赶往沿途路过的临县碛口古镇。在古镇,我们随着当地导游游看了古镇全貌。葛老第一次对“碛”有了直观了解,知道了“碛”是由于临县湫水河在洪水季节将石头冲刷到黄河,而形成了黄河河道石头堆积和落差,使船只难以通过。由此也就导致在过去上游的船到了碛口后,再难以继续前行,只能将况货物卸在碛口,再通过陆路将货物运往各地,形成了碛口古镇在明清年代的繁荣。葛老还兴致勃勃地在形成“碛”的黄河和临县湫水河交汇处留了影。听说晚间有大型实景剧《如梦碛口》,我们又等到晚8点进行了观看。在演出结束后,葛老师就演员拿的步枪,却挂着冲锋枪的子弹袋,向演职人员提出了改进意见。对葛老师这种认真的精神,我深受感动。演出结束我们连夜返程,因第二天一早要召开座谈会,因此时间太紧,我没有领着葛老看附近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西湾古民居和李家山村,也算是一种遗憾吧!
在形成“碛”的湫水河与黄河文汇处留影
7月5日,按照行程安排是葛老与吕梁知青座谈。一大早,我就陪着葛老来到了市水利局会议室。这是知青渠向东同志联系安排的。向东同志属于“官二代”,其父亲曾经在吕梁初建时就担任吕梁地委副书记。但那时的“官二代”与后来的“官二代”走的是完全相反的路。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渠向东同志作为高干子弟,带头响应毛主席的号召,自愿回到自己的老家临县渠家坡插队,并在1975年全地区知青会议上第一个表态“扎根农村六十年”。因此,向东在吕梁知青中影响很大。后来在组织的安排下,向东同志曾担任过临县招贤镇的书记,最后又安排到市水利局担任纪检组长,直至退休。省知青创研会成立时,由于向东曾经是全区知青的典型,也被选为常务理事。这次葛老赴吕梁,向东也是主接待之一。
没想到,八点半不到,报名参加座谈会的30名知青就大都来到。由此也可以看出大家的热心。会议由渠向东主持,每个知青都介绍了各自的插队及其工作等基本情况,并就生活中的疑惑提出了一些问题。接着葛老结合大家提出的问题,进行了长达一个多小时的发言。葛老主要就知青上山下乡推动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提高了农村的文明程度、增加了和人民群众的感情、改造了农村落后面貌、推动了历史发展等多方面,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伟大历史意义进行了自己的解读。最后笔者代表吕梁知青做了重点发言,主要谈了两点,一是从新时代的初心回归,看毛主席当年提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重要战略意义;二是从现阶段不少政策与实际脱节,导致现实混乱,社会诟病,看知识分子不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所带来的严重后果。我们二人的发言均受到了与会者的热情鼓励。会议结束后,知青韩志刚将我们二人的发言录像单独整理,发出后颇受好评。会议结束后,全体人员合影,大家纷纷又单独与葛老合影。最后由渠向东同志安排便宴招待了全体参会者。
座谈会全景
参加座谈会的部分知青
参加座谈会的部分知青
7月5日下午,我和同是知青的张国彪同志陪葛老参观了方山县于成龙廉政文化园。于成龙作为历史上的一代廉吏而名垂青史,也成为历代吕梁人特别是方山人的骄傲。习总书记到山西视察时,曾两次提到于成龙,可见于成龙在总书记心中的位置。国彪同志曾经在方山县担任过县委书记,在任期间,积极支持廉政文化园的开发,受到了当地老百姓的交口称赞。因此,对廉政文化园很有感情。后虽然被提拔到市人大常委会担任副主任,但仍然时常关注着文化园的发展,对一些阻碍廉政文化园发展的行为表示出极大愤慨。
在文化园,葛老听了工作人员的介绍,感触颇深地说:古今中外,还是把广大人民群众装在心中的人,历史终将铭记;还是只顾自己或者少数人利益的人,也必将遗臭万年,终究会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同时很忧心地说:“于成龙作为封建士大夫,都能时刻不忘‘天理良心’,上不负苍天,下不愧百姓;毛泽东时代的干部,尽管当时生活那样艰苦,绝大多数仍然能做到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而在我们物质生活已经非常富裕的今天,却会出现大量的贪污受贿的腐败分子?”并对着我说:“你是专门研究反腐倡廉的,应该把这作为一个重大课题,专门进行研究,总结出规律性和根源性的东西。如果找不到这些规律和根源,即使今天加大了反腐败力度,腐败现象暂时被打压下去,但难保今后不重蹈覆辙。”听到葛老的嘱托,我只能无奈地笑笑。作为一名老纪检干部吗,一名长期致力于反腐倡廉理论政策研究者,自己平时在此方面确实有颇多思考。但可惜人微言轻,即使找到规律和根源,又能如何?
在于成龙塑像前留影
7月6日,我与同是知青的宫玉俊同志,又陪着葛老,赴汾阳贾家庄进行了参观访问。贾家庄是葛老这次来吕梁提出的重点参观地。我们参观了贾家庄村史展览馆,了解了贾家庄村六十多年来发展变迁的历史。贾家庄在解放前是汾阳县有名的穷村子,曾流传着:“有女不嫁贾家庄,嫁到贾庄受恓惶”的民谣。解放后,贾家庄的贫下中农在互助组的基础上,于1952年办起了汾阳县第一个初级生产合作社,贾家庄人不怕吃苦,顶着富裕户的刁难,坚持走组织起来的道路,使合作社发挥出极大的优势。特别在公社化以后,贾家庄人改碱治水拔穷根,通过数年的努力,终于精心绘制出了一幅“田成方、树成行、渠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田园美景。1965年,平均亩产就达到816斤,成为北方地区粮食产量跨长江的第一个村庄,被誉为富庶精致的北方江南,成为为全国农业战线的一面旗帜。
农村改革开始后,在分田到户的大背景下,贾家庄人又顶住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坚持从本村实际情况出发,没有把集体财产和农田都分到各户,而是坚持一集中、五统一、三田到户的办法,最终走向了共同富裕,成为新时代的新典型。
听着看着村史介绍,葛老不时地发出感慨:“贾家庄的实践证明,基层党组织是党的事业的根,只有根深,才能保证共产主义事业这颗大树的茂盛。周总理在总结大寨精神时,第一条就是‘政治挂帅,思想领先的原则’,政治挂帅就是要有一个坚强的、有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的党组织、特别是党组织的主要领导人。只有党组织坚强了,才能有效地组织起农民群众,才能像周总理所要求的那样,激扬起‘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在这两个前提下才会有‘爱国家,爱集体的共产主义风格’。”当听到工作人员介绍说:在农村改革浪潮中,贾家庄党支部顶着巨大压力,不随大流,坚持按照当地的实际情况,实行了“统分结合”的办法,将大批的农田和集体财产留在了集体,这才有了后来的大发展后,葛老动情地说:“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已经足以证明,走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模式,既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也最终必然会导致社会的两极分化。集体化时期,孤儿、五保户、家中有病重人的人家,基本生活都能得到保障。分田单干后,谁去保障这些人?在旧社会,不少人家就是由于这些特殊原因,变为赤贫的。另一方面,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我们的社会已经发展到大量使用机械化,一家一户的小块田,怎么样发挥机械化的作用?南街村、大寨以及贾家庄的发展都证明,只有组织起来,才有巨大力量。中国农业要发展,乡村要振兴,要实现共同富裕,必须走集体化的道路。”在我们在参观中,还对村史展览馆不敢实事求是地写某些已故领导人的情况,表示了极大的遗憾。
在贾家庄标志塔下留影
参观完贾家庄,我们又赶赴文水刘胡兰革命烈士纪念馆。在纪念馆内,听到工作人员介绍到一个地主婆在给八路军做军鞋时,偷工减料,被刘胡兰当场戳穿的情节后,葛老深有感触地说:“任何社会,都是有阶级属性的,社会再怎么变化,一些人的阶级本性永远不会改变。但在现在,我们的一些人似乎忘记了这一点。”当看到刘胡兰为了不让群众吃亏,挺声而出,面对敌人的铡刀,面不改色,慷慨赴死时,葛老动情地说:“这就是我们的共产党人,为了人民大众,为了坚定的信念,不惜一切牺牲。在革命站争年代,正是有这样的一大批从人民中成长起来的刘胡兰式的忠于共产主义事业的共产党人,为了共产主义事业勇于牺牲,才有今天的社会主义新中国。我们现在的干部,很有必要自觉的对照一下和刘胡兰的差距,摸摸我们的良心,看看我们的言行是否对得起为了新中国建立献出生命的无数先烈。”当听到工作人员介绍,曾经有数年时间,一些所谓的教育家以“场面血腥”为借口,将刘胡兰的事迹从课本中删除后,葛老愤慨地说:“阶级斗争从来都是残酷的,革命从来都是充满血腥的,你不血腥敌人,敌人就会血腥你。让新一代忘记血腥,无异于让后人逐渐失去斗志,忘记阶级仇恨。近年来揭露出的‘毒教材’和把革命英雄从教科书中删除,已经无可辩驳地证明,争夺下一代的斗争从来没有停息过。我们必须要警惕啊!”在听到工作人员介绍说,有人建议将共产党的所有女英雄或所有少年英雄都集中到刘胡兰纪念馆是,葛老讲道:“刘胡兰的产生有自己的历史环境,不宜和其他的女英雄,未成年的英雄放在一起,否则冲淡了刘胡兰。”参观完管内介绍,我们又走到烈士墓前,情不自禁的为烈士默哀,鞠躬致哀。
参观完刘胡兰纪念馆,我们又于傍晚,驱车赶到交城县吕梁英雄广场,参观了吕梁英雄纪念馆,在八分区纪念馆,我们进一步了解了华国锋同志的成长历程和奋斗历程,心中油然而生一种敬佩之情。由于夜色将至,我们只能远眺华陵,并默默地对着华国锋的雕像,为华老默哀。可惜,由于华老属于敏感人物,又夜色已至,我们遵守广场的规矩,没有在华陵留下影。
在英烈雕像前留影
葛老虽然在吕梁停留的时间是暂短的,但葛老给我们吕梁知青留下的精神是永存的。在葛老身上,我看到了一位老共产党员的坚定信仰,更看到了一种不随波逐流浩然正气。愿葛老今后有机会再赴吕梁,给予我们吕梁知青更多的启迪和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