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本清源:破除对“自主知识产权”的崇拜
反革命的重要任务在于把革命所扶正的观念颠倒回去,而革命的重要任务就是把被反革命颠倒的观念颠倒过去。正邪之斗,概莫如此。因此,在革命斗争中,光是从肉体上消灭敌人还是远远不够的,如果观念仍未得到颠倒,革命就会蜕变为反革命。
那么在这30年中,工程技术界有什么观念被颠倒呢?首当其冲的就是自力更生的原则,取而代之的是“发挥比较优势,开展国际合作”。原则都被取消了,那么接下来的演绎更是精彩纷呈了。其中最为出彩的当属“自主知识产权”。翻开时下的科技报道,声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闻此起彼伏,实际上泥沙俱下,龙蛇混杂。混乱的事实必定产生混乱的理论。那边厢中央号召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这边厢学阀学霸们提出“集成也是创新”。这样的理论和科技界的功利主义实践相互支持,让大量七拼八凑的所谓创新成果蜂拥而出,这就是科学春天的本质。正本清源是很有必要的。只有搞清楚什么是“自主知识产权”,什么是“自主创新”,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技术发展观,从而把思维从反动学阀学霸构造的话语霸权解放出来,科技人员才能认清努力的方向,国家才能迎来真正的科学春天。
知识产权是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对其智力劳动成果依法享有的占有、使用、处分和收益的专有权利。在我国所称自主知识产权指中国的公民、法人或非法人单位经过其主导的研究开发或设计创作活动而形成的、依法拥有的独立自主实现某种技术知识资产的所有权,其中包括从其他中国公民、法人或非法人单位那里购得的知识产权。
以上是法律条文的定义,可知,法律是按照财产权来定义知识产权,用于规范“占有,使用,处分和收益”,逻辑上法律把“知识产权”当作一种“他物”,一个“黑盒”,它规范的是这个“他物”的外部社会关系,而不理会这个黑盒中的具体技术细节。这本是法律的题中之义,法律本来就是社会关系调整的产物。可是时下我们种种针对“自主知识产权”的宣传,目的并不是为了普及知识产权法律,而是为了表明技术取得的重大成就,为改开助兴,为主流贴金。当这样的谎言说了1万遍后,宣传受众建立了如下的条件反射:自主知识产权等于高精尖技术。然而,正如法律条文所阐述,自主产权本质是一种财产权,而产权背后的技术细节仅仅是财产权的物质承担者,两者虽有关联,但是并非等价。所以,本文探讨的是如何才算真正拥有高技术能力,而不是探讨如何完善知识产权相关法律来更严密的界定“自主知识产权”。事实上,法律并非万能,企图建立严密的,至高无上的法律来规范人类社会行为,并且还标榜所谓宪政,所谓法治的种种图谋都是幼稚的。人类自有更深层的社会规律来规范自身行为,而无论人类是否自觉的意识到这一点。具体到技术领域,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某些组织标榜拥有多少“自主知识产权”,尽管的确都是“合法”的,但是人们还是不买账,还是能看出其外强中干的真面目。
主流们把技术领域的“自主知识产权”等同于“拥有高技术能力”,这并非他们的无知,而是有意而为。毕竟沐浴了30年的科技春风,不交点成果无法自圆其说。他们使用的是“产权”这样一个温和中性的概念,有如下的好处。
第一是脱离了毛泽东的“自力更生”的革命语境。这是很关键的一步,因为随着阶级矛盾的展开,社会对立的明朗化,在毛泽东思想的话语平台下已经很难继续兜售私货,主流们形成了共识,再也不能过“想的和说的不一样,说的和做的不一样”的人格分裂的生活,为此务必彻底抛弃毛泽东思想的革命语境。而“知识产权”体现了“法治”的原则,摒弃了“自力更生这样的非理性道德冲动”,从而赢得了主流的青睐,这是“非毛化”在技术领域推行的一个典型例证。
第二知识产权是一种财产权,通过对受众宣传达到用私有观念武装头脑的目的,激发了科研人员获取这样一种财产的热情。特别是由于“知识产权”法律上对于“技术”的“低标准”(如上所述,这并非法律的错,因为法律关心的是规范外在社会关系),当科研人员看到一个集体得到的“产权”从技术角度看没有想象中困难,也萌发了单干的念头,所有这些都暗合30年来主流从上到下大力推行“私有化”的潮流,所以“知识产权”概念获得了合法性。
第三“知识产权”描述的外在社会关系,掩盖了技术细节。从而为学阀学霸们在技术上大玩春秋笔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这在下文会谈及。
可见,从“知识产权”的法律角度去考察技术领域的进展无疑是缘木求鱼。如清官难断家务事,法律也无权对技术进展指手划脚。为了衡量真正的技术成果,需要破除对“知识产权”的迷信,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评价体系,对通过该体系考核的技术成果称之为“自主技术”。
首先,自主技术中自主研发部分所注入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应该远高于非自主部分。在商品经济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表现为交换价值。非自主部分可算入成本,而自主部分可算为毛利,毛利多,也就是所谓的“高附加值”。提到这个词,大家可能很熟悉了,可是为什么这几年来不大见提,而改提“产权”这样一个法律名词呢?可见主流们心里清楚的很,他们无非是掩人耳目罢了。但是,即便是“高附加值”的概念也并非严谨。交换价值只有在信息公开,自由贸易的理想化环境下才能反映“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加入了垄断,信息不透明因素后就不是那么回事了。这也是某些学阀学霸们装神弄鬼的源泉。例如,某科研所捣鼓了一个会画素描的机器人,也获得了法律上的“自主知识产权”,出售到各大会展中心,让围观的小朋友们对“科学家叔叔”崇拜的不得了。可机器人的核心模块:手关节模块(即用于精确控制画笔描线打点的伺服系统)却是从国外进口的。在此之上,某所完成的是图像的录入(相当成熟),图像处理(边缘锐化,相当成熟),与关节模块通信(相当成熟),机器人本体设计(除了手以外不能做任何运动)。我们最多也就只能把他看作一个稍具创意的普通商业品,但是主流却把这项目看作为我国机器人产业取得的丰硕成果之一,这不免贻笑大方。从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来衡量,该产品的“附加值”不高,但实际附加值却出乎意料。这缘于该所重视对“知识产权”的申请,从而暂时阻挡了这一狭小领域的“私人劳动向社会劳动的转移”,同时利用某所的名气,获得了科技会展的订单。在我们美好的科学春天里,这样的“成果”比比皆是,业内人士提起这样的成果总以“嗨,它里面的XX模块是进口的”作为评价的结尾。可是学阀学霸们却踌躇满志的总结出“集成也是创新”的名言来。他们所关心的不是能否拥有技术,而是能否更快更好的拥有“知识产权”,一种财产权。为此,他们需要的是“集成”出一项又一项的“创新”成果。他们只管制定总体设计,至于实现,容易的很。现在全球化了,他们一搞集成,各国供应商蜂拥而至,颇有大唐盛世万邦来朝的景象,感觉很是良好阿。我国的支线民机工业正是如此,ARJ-2000航电,发动机,甚至起落架,统统进口。GE的发动机延期交货,该飞机也跟着趴窝,至今没能首飞。可是,该飞机也是当仁不让获得“自主知识产权”。据业内人士透露,正上马的大飞机工程首要考虑的也是国际合作。主流们“集成”的热情那么高,迟早西方世界的工业品都会交给我国集成的,只要环境能承受的起。
其次,自主技术应该是建立在完全理解设计意图,设计细节之上,同时并不因外部因素而延误产品升级或改型。针对和谐号列车经过时对于某变电站电网的冲击问题,一位高工讲虽然我们已经有了核心技术,可是解决冲击问题,还需要供货商修改软件,因为他并不知道源代码。看来学阀学霸们忽悠的“自主知识产权”已经把一些人洗的都脑残了。连源代码都不知道,居然还高谈拥有核心技术。但是从法律观点,高工并没说错,法律认为“法人或非法人单位那里购得的知识产权”也算入自主知识产权。然而这跟自主技术南辕北辙。即使是技术引进,也只有在完全理解设计意图和设计细节才能算消化了,而不是根据图纸能够生产,根据调试大纲能够满足使用就算了。在这里,我没有提出理解设计原理,因为如果连原理都不懂,那么就不要吃这碗饭了。
设计细节是根本的。就电子工业而言,现在可编程的不光是软件了,随着硬件描述语言的推广,连复杂的硬件也能够可编程。可以说即便我连图纸带实物转让电路板给你,你也未必知道这板子如何实现功能的,因为硬件细节全部集中到了可编程芯片里头。这在分立元件时代是无法想象的,那时候虽然软件得靠反汇编,破译有点麻烦,可是硬件总是能够逆向出来的。到了这样的时代,我国的技术引进居然还停留在“国产化率”上面。就算我们把上面的控制芯片全部生产出来(实际上基本为0),可是里面的代码全部不可见。这样的“自主知识产权”有何用呢?
设计意图也是根本的,比设计细节还要根本。有这么一种似是而非的论调:我国科技界的设计能力是很强的,西方有的,我们也能设计出来,不过基础工业制造能力却是瓶颈。这种论调的要点在于暗合了国人对设计工作的某种联想,即设计跟“读书”,“理论”似乎关系密切,而后者又跟“智商”颇有关系,所以设计能力强,也表明国人智商不低嘛,至于该论调又貌似公允的承认制造能力落后,可是制造能力总跟什么机器呀,夹具呀联系在一起,毕竟是支流。这真是“唯有读书高”的遗毒啊。其实,在基础工业的层次上,制造能力差还就是设计能力差,难道精密机床不是设计出来的?在金属工业的层次上,材料不行仍然是设计问题,难道复合材料不是设计出来的?这都是赖不掉的。那么应用层次上的设计难道就没问题吗?工程技术并不是做数学题,他是一个受多因素约束,并且企图寻求最优方案的过程。上层负责“集成”的人员脱离我国实际情况搞出的设计就是好设计?我是不信的。苏联的军舰一个特征就是天线林立,这是苏联电子工业水平的反映,本来这么多天线雷达,电磁环境肯定很恶劣。可是苏联设计师们愣是把全系统性能发挥到极致,这才是真正的集成创新。为了做到这一点,天知道人家做了多少次的权衡,多少次的判断。这样的设计意图并不是光国产化率多少就能学来的。有人说理工科体现的是工具性原则。我认为大谬不然。要完成一个大的工程设计,需要多方面的人员综合权衡妥协,综合考验每个人的思维能力,交往能力,经过锤炼,才是一个工程团队实力之源。这一切,不是一个国产化率的提高就能掌握的。甚至逆向设计也不行,如果一个团队从来不搞正向设计,那么其实力的衰败是指日可待的。
只有吃透了设计意图和设计细节,方能不因外部因素而延误产品升级或改型。主流经常宣称,没必要自己完成所有部件的设计生产。还举出波音空客外包比例有多少多少。可是人家的外包并非因为自己做不出来,而是出于成本考虑而转包出去,获得分包的制造商也并非有什么特长非他不可,同样是出于成本考虑。但是设计权仍然掌握在自己手里,也就是说集成商对于生产全程具有绝对的控制力,当他下达一个分包合同时,是确认这个合同肯定能如期完成,因为它对其工艺了如指掌,只是不亲自动手而已。而我国的某些工程的分包合同却是因为自己根本无法完成才让国外做。这又反过来表明设计思路错误,因为设计是脱离我国工业实际,那么硬要完成设计,就得进口技术,同时进一步打压国内相关工业。比如某总师论证一个机器人设计时,第一时间就挑了美国的一个关节模块,声称价格虽贵可是性能好。实际上,国内的电机工业还是能满足需求的,只是设计师自身也是了解不清,有事情先找国外的。而在60年代,为了制定预警机雷达的方案,我国组织对全国电子工业水平摸底,最后选出了与需求基本匹配的型号加以改进。相比之下,我们当下的某些项目总师也太好当了。
然而在经济殖民主义加深的今天,主流们对于上述真正的自主拥有技术是完全不感兴趣的。一方面是由于太艰辛了,他们本身就不敢放手发动群众,因为这样一来他们就没法继续愚民了。而“自主知识产权”这个法律名词却为他们提供了广阔的运作空间。比如所谓的“主导的研究开发”,主导多少都是可以商量的嘛,而且法律也不反对购买别的知识产权,关键是这个创意是自己的,出一个创意要多快?拥有一项技术有多快?另一方面自身就是买办,引进上有一定优势,主子怎么也给点优惠价吧。自己项目多,主子高兴,自己又有名气,何乐而不为?
所以上面写了几千字,全是狗屁。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没有劳动民主,没有广大工人阶级以主人翁精神的热情参与,自主技术是无法获得的。
http://blog.sina.com.cn/HeartPumpOnLeft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