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收购:资本盛宴还是鸿门宴?
外资收购:资本盛宴还是鸿门宴?
高盛收购养猪场、可口可乐收购汇源、达能意图强势收购娃哈哈……近来接踵而至的外资收购事件,仿佛是在神州大地上举行的一场"资本盛宴"。然而,我们却从中嗅出了一丝阴谋的味道:外资频频觊觎中国的民族品牌、关键产业,是出于获得短期资本利得的冲动,还是帮助中国整合产业结构的好心?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有识之士指出,这一场"资本盛宴"极有可能是一场心怀不轨的鸿门宴---长此以往,中国不但将丧失相关领域的商品定价权,甚至未来CPI的走向也需要看外资脸色。
业内人士指出,对于外资过分介入我国关系国计民生的关键领域,政府必须有所重视。对于本国民族品牌的保护和扶持,是应对跨国收购风潮的良好"避风港"。至为关键的是,未来民族品牌的生存不仅取决于市场环境下的竞争,更取决于我们对待它的态度。
高盛养猪剑指何处?
国际投行进军中国养殖业绝非心血来潮。早在2006年,高盛就通过收购国内肉类加工企业双汇及参股雨润,在产业链的终端布下了棋局。可在当时,这样一件普通的收购事件并没有引起广泛的关注。一方面,即将在2007年风起云涌的中国资本市场此时早已暗流涌动,一场接一场的资本盛宴使人无暇顾及此事;另一方面,从收购对象的质量来看,在深交所上市的双汇发展,2005年年报每股收益0.72元,净利润和净资产收益率均在同行业上市公司中排名第1,净资产排名第2,且有10派5元的股息分红,实在是难得一见的优质企业。高盛将其招至麾下,似乎也在情理之中。
然而,人们很快就发现,高盛的野心决不止于产业链的终端。今年8月,国内媒体曝出消息,高盛斥资2亿至3亿美元,在中国生猪养殖重点地区湖南、福建,一口气收购了十余家专业养猪场。养猪又脏又累,连广东东莞市也曾欲下"禁猪令",衣冠楚楚的投资大鳄居然为此投入巨资,到底意欲何为?
有人说,风投资本的进入当然是为逐利而来。事实上,我国生猪养殖业的现状也为这类逐利提供了可能。有专家估计,目前中国生猪市场年缺口约为4万头。今年以来,农产品价格上扬,特别是猪肉紧俏,使得生猪养殖业对外资有了更大的吸引力。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与市场研究室主任曹建海分析国际资本开始青睐中国养猪业的原因时,指出:"一是国内市场庞大,还可以供给国际市场,销售不成问题;二是中国拥有较低的劳动力成本,猪肉的生产成本容易控制;三是价格上涨空间大,便于包装上市。"
站在高盛的角度来看,在经历了次贷危机的洗礼后,昔日华尔街的金融、地产宠儿一一险象环生,重新选择投资方向。将金融资本向产业资本转移,无疑是规避金融投资风险的理性行为。在国内CPI和PPI持续倒挂的背景下,下游企业的生产成本并不能有效转嫁,利润将被大幅度压缩,国际资本选择向肉类加工的上游产业链延伸,有比较明显的利益驱动因素。此外,国际原油价格从高位回落后,玉米期货合约也随即大幅下跌,在高盛收购养猪场前一个月,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玉米期货基准合约,从779美分/蒲式耳的高点下跌至578美分/蒲式耳。而玉米、大豆、豆粕作为养猪的重要饲料,价格上涨的压力也有所缓解,养猪的收益率自然会水涨船高。特别是高盛在大宗商品交易中的优势地位,也有助于其降低养殖成本。介入养殖业正好打通了上下游产业链,整体竞争优势及抗风险能力均有较大提升。
"如果存在较为长期持久的利润,进入还来不及,何必急着退出?"深谙国际私募股权操作手法的资深PE融资法律专家李磊,还是看出了一些"道道"。种种迹象表明,虽然高盛急需稳健的投资收益获取流动性,但在中国养殖业的投资项目上,并不急于退出。李磊指出,一般来说,PE进入一个企业后,典型的退出途径有两种:一是上市,二是并购。企业成功上市,往往意味着股价的超值溢价,也标志着私募股权又一个成功项目的诞生;而高盛全资收购养猪场,与传统PE的操作手法大不相同,非但不急于退出,其目标更有可能是要控制某个基础产业链。
古语云,项庄舞剑,意在沛公。高盛收购养猪场难道意味着一场国际资本"鸿门宴"的开始吗?我们似乎能够看见一丝"鸿门宴"的端倪,因为,有意涉足养殖业的国际资本并非高盛一家。2007年10月,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优势资本"向内蒙古塞飞亚食品有限公司注入了5000万元。塞飞亚是一家以肉鸭繁育、养殖加工为主体的新型生态农业企业,近期将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另据媒体报道,大型养殖企业上海宏博集团有限公司在把融资需求抛向市场后,短时间内就收到了德意志银行等近百家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投资意向。在此前一个投资洽谈会上,新加坡生物能源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许德兴明确表示,他在寻找中国养殖业的投资机会。
问题随即显现,外资蜂拥而入,除了追求短期的资本利得外,必定还有更高的利益诉求。"令人担心的是,一旦外资进入农业程度过高,造成垄断,那么,中国农产品定价权将落于他人之手。"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高校教育从业者不无担忧地向记者表示。
民族品牌相继易手
生猪养殖业绝非外资觊觎的惟一产业。当中国竭力打造民族品牌的同时,我们已经悄然拥有了全球市值最高的企业、全亚洲最赚钱的公司。然而,这种第一越多,越让人内心虚弱---在全球资本浪潮和大型跨国企业并购风潮的冲击下,我们的企业究竟有没有抵抗力?在WTO行业保护期已经失效的前提下,"民族品牌"是否依然可以茁壮成长?
答案使人失望。遥想改革开放之初,现代商业文化以前所未有之势席卷中国,在启蒙国人商业精神、消费理念的同时,也托起了民族品牌的璀璨星空。但经历了三十年的大浪淘沙,曾经的国宴饮料健力宝,曾经被孩子们彼此询问"今天你喝了没有"的乐百氏,曾经被青春女孩视作亲密伙伴的小护士化妆品……蓦然回首我们却发现,这些曾经代表着"时代标志"与"生活记忆"的品牌已从星空陨落。
近期,国际饮料巨头可口可乐公司的又一桩收购事宜在国内引起了轩然大波。9月3日,国际饮料巨头可口可乐公司宣布,将以每股12.20港元,收购汇源果汁集团有限公司全部已发行股本,总收购价达179.2亿港元,如交易完成,可口可乐将成为汇源果汁的全资控股公司,汇源果汁将撤销在香港联交所的上市地位。与高盛收购双汇的交易类似,汇源果汁是国内同行业龙头企业---2007年,汇源果汁销售额达到26.56亿元;截至2007年底,汇源的百分百果汁及中浓度果汁分别占国内市场总额的42.6%和39.6%。
截至记者发稿时为止,可口可乐仍然没有完成对汇源的收购事宜。原因是这起同行业内部的并购,因涉嫌违反8月1日起实施的《反垄断法》中有关"经营者集中"的相关规定,遭到同行业其他企业高层的质疑。目前,商务部正在就可口可乐收购汇源是否有效一事召开听证会。联名上访商务部的国内果汁行业众企业高管希望商务部能够对此事执行"一票否决",毕竟事有先例---当年国际知名私募股权凯雷欲并购徐工之事,就因遭到以三一重工为代表的国内同行极力抵制而最终夭折。
此时,汇源生死未卜,却已有市场人士对其前景表示悲观,因为在很多时候,在国际资本浪潮的冲击之下,民族品牌的抵抗显得如此脆弱。此前,国内家电业、饮料业和日化行业的民族品牌已经被外资企业吞并大半:美加净护手霜,原占有国内市场近20%的份额,1990年与庄臣合资,"美加净"商标被搁置,上海家化于1994年出5亿元收回,但已失去宝贵时机;2000年,乐百氏被达能公司收购,导致现在乐百氏品牌已基本退出市场,此外,达能还在中国收购了上海梅林、正广和饮用水公司50%的股权、汇源果汁22.18%的股权,还在乳业收购了蒙牛50%股权、光明20.01%股权;2003年,小护士被法国欧莱雅收购,5年后的今天,小护士在市场上已几近消失;而豪门这一进入过美国白宫的啤酒品牌,在被法国陈氏兄弟收购后,也偏于一隅了……一组来自2007年第三季度的统计数据显示,90%的中外合资合作企业,使用的是外国投资方的商标;目前,我国八大饮料公司已有7家被美国的可口可乐或百事可乐吞并;四大年产量超过8万吨的洗衣粉厂被外企吃掉了3个;国外品牌在化妆品市场占有率高达75%。
"外商一般会利用自己的控股决策权,有意把中方品牌安排在低档产品上,或干脆将中方品牌弃之不用,同时大力培育外方品牌。中方品牌合资后若几年不用,就会被消费者逐渐淡忘。"谈起国内品牌为何一遇外资收购即刻陷入低迷的问题,某位营销专家向记者表示,"中国企业出于缺乏资金、管理经验和技术的现实状况,渴望从与外企的合资和合作中获得发展。但是在合资过程中,大部分中国企业却没有保护品牌的意识,再加上不熟悉游戏规则,在合作协议中埋下种种隐患,从而导致自主品牌的流失。"如当年在电视广告上铺天盖地的沙市日化"活力28"洗衣粉,曾是一度排在全国前两位的洗涤用品名牌,出于发展壮大的初衷,它与德国汉高集团合资。结果没想到,汉高逐渐在经营权上占据主导地位,并以"活力28"品牌萎缩为由,将其搁置起来。到现在,"活力28"已完全退出市场。有过同样遭遇的还有熊猫洗衣粉和美加净等品牌。还有一些中国企业只顾眼前利益,合资过程中要么将自己的品牌拱手白送,要么就低价贱卖。像1995年"香雪海"冰箱与韩国三星公司合资时,竟未对"香雪海"品牌进行价值评估,而即使保守估计,当时的"香雪海"品牌价值也在一个亿以上。
未来CPI谁主沉浮?
2008年8月国家宏观经济数据日前出炉,8月CPI连续四个月来的回落态势,同比涨幅4.9%,国内通胀压力进一步得到释放,宏观调控的政策效果初步得到体现。但此时,市场上却传来了有识之士的担忧---随着外资企业越来越多地进入关乎国计民生的关键领域,未来CPI调控的走向,是否还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上?
"高盛甚至可以成为我们的衣食父母。"著名经济学家郎咸平近期在公开场合表示,"市场有自己的规则,它的规则就是定价权,谁有定价权谁就能做主。"尽管此前高盛一再声明自己进入中国生猪养殖业的比例很小,不足以取得对整个市场的定价权。但郎咸平显然并不认为担心外资定价是杞人忧天:"百分比尽管不大,但如果别人比他更小,他就能取得定价权。因为,虽然我国农业产业目前较为分散,集中度不高,但是与工业品相比,农业更讲究地域性与季节性。在某个区域,如果其他的养猪户都很零散,缺乏集中竞价的能力,那么,对养殖市场10%的控制就能实现对当地价格的引导与操纵。"可以想象,从品种的引进,农产品的加工,到设备的开发以及出口渠道的建立,一旦农业生产的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国际资本,我国农业的发展就必将受制于人。而且,国际资本逐利性表明,一旦这个领域变得无利可图,它就会在这个产业崩溃的前夜立刻撤离,留下的,只有一地鸡毛。正如曹建海所说:"农业具有刚性需求,属于不可复制的产业,其对产业安全的要求比工业要高出很多。我们要对外资渗透中国农业的举措保持高度警惕。在产业投资政策上,一定要把农业掌握在自己手里。"
专家并非危言耸听,即使此时此刻猪肉尚属于中国人能够"当家作主"的农副产品,那么,我们至少已经有了前车之鉴---如今,纽约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的大豆价格波动,将直接影响到中国人餐桌上的饮食。因为,中国有三分之二的大豆依靠国外进口,进口大豆的涨跌也直接决定了食用油的价格是上还是下。据统计,去年中国大豆净进口量达3036万吨,是1996年的10倍。那么,1996年还是大豆出口国的中国,是如何在12年内逐步变为大豆进口大国,甚至沦落至丧失大豆定价权的地步的呢?
2001年中国对外开放大豆市场,外国企业不断涌入国内,而四大跨国粮商则以低价打入。2004年又遭遇国际投资基金的疯狂打压,滑入全面亏损深渊。在这种情况下,以大豆为原料的中国中小型企业和本土榨油企业不堪承受负荷,纷纷宣布破产,外资趁机以低价兼并了这些压榨企业,同时控制了中国85%的大豆实际加工总量。控制着国内榨油企业的跨国粮商开始大量进口国际大豆并利用其垄断地位压价打击中国大豆种植业,导致中国大豆种植业不断衰落。在中国,外资通过收购、参股国内大型粮油企业获得大豆进口权,全国97家大型油脂企业中,外资就控制了64家,占总数的66%。美国ADM公司和新加坡WILMAR集团共同投资组建的益海(中国)集团是外资在中国扩张的典型代表。2006年底,丰益公司以27亿美元收购了新加坡郭氏集团旗下的嘉里粮油,并与其在中国的子公司益海集团合并,成为益海嘉里投资有限公司。在合并的当年,就有媒体称益海嘉里和中粮掌握了国内油脂价格的控制权,益海嘉里成为当之无愧的中国食用油寡头。
至此,外资企业已彻底控制了我国大豆的定价权,甚至以大豆作为原料的食用油、动物饲料等价格也要"看别人脸色行事。"值得深思的是,类似首先通过并购整合,接着弄垮本地品牌取得惟一定价权的运作模式,在如生猪养殖业、饮料业、日化业以及家电业都已渐露"苗头"。CPI由谁左右的问题目前尚有定论,但在不久的将来,事实还会如此吗?
近期的一些外资收购事件至少能给我们提上一个醒,况且,外资的收购还多少显得有些"疯狂"。汇源的收购案例近期闹得沸沸扬扬,却很少有人去思考,在资本市场如此低迷的情况之下,可口可乐何以以12.2港元/股,较汇源停牌价4.14港元1.95倍的溢价去收购汇源呢?在低迷的市道之下,这几乎是一个不可抗拒的收购价。
"外资并不怕高昂的初期投入,因为一旦取得定价权,利润的多少几乎是随心所欲的。高额收购金并非收购了一个优秀的本土企业,而是取得了相应的市场份额。"一位有着十几年并购重组业务经验的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如啤酒行业,人们普遍认为啤酒的价格上涨和粮食价格高企有关,实际上完全不是这个原因。"该人士向记者回忆了啤酒行业在2003至2004两年内翻天覆地的大变化:自1984年首次进入中国纷纷溃退后,2003年底,外资啤酒公司开始纷纷改变策略,以资本渗透的方式向中国啤酒市场发起第二轮攻势。经过近两年的大规模并购,两家外资公司都已拥兵自重---AB公司拥有的旗舰品牌百威啤酒,目前,已占据中国高端啤酒市场50%的份额,其部分持股企业包括百威、青岛、哈啤和金星,主要势力范围包括中原地区、山东、东北;而SAB则通过华润啤酒四处扩张,SAB公司持有华润啤酒总公司49%的股份,目前形成了东北、西南、华中三大主市场。实际上,两家国际企业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能够直接影响中国啤酒市场的价格。
树立民族品牌意识
联合国工业计划署有这样一个统计:知名品牌占全世界营业额50%以上。这就意味着如果不做品牌,企业就很难生存,也很难有发展。由此可以概括为一句话:得品牌者得天下。由此可见,品牌是企业的立身之本,品牌也是一个国家的脸面。日本前首相中曾根就说过:"在国际交往中,索尼是我的左脸,松下是我的右脸。"民族品牌不仅代表着国家产业的高端水平,更代表着国家的国际形象,他们承载着重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历史责任。
制造大国并不意味着品牌大国。当我们看到美国《商业周刊》每年评选的全球最有价值的100个品牌中,仍然没有中国品牌的身影、刚公布的世界品牌500强排行榜,中国入选的15个品牌拥有者绝大部分是国家垄断型企业时,不得不承认:制造大国、品牌小国,这就是中国现在的品牌格局。但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不同的国家站在不同的起跑线上,对于我们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在这个阶段将迎来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机遇,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既有将民族企业做大做强的动力,又有被外资收购丧失定价权的威胁。此时此刻,中国要实现从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的跨越,把民族品牌做大做强,加大对民族品牌的保护和扶持力度,已是刻不容缓的事。
在财经界人士的嘴边一直挂着这么一句话:"发达国家的今天就是发展中国家的明天。"与中国一样,国际上大多数国家都经历过跨国收购浪潮的冲击。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推进,跨国并购的浪潮席卷全球,为了保护本国企业和民族品牌不被淹没,各国要求限制并购活动的呼声越来越强烈。面临外资并购流的汹涌而至,我们该如何更好地呵护未来国有自主品牌的成长,国外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在美国,著名品牌早已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商业标志,而演变成为一种信念和文化的象征。美国不仅是当今世界头号经济强国,也是当之无愧的品牌大国。为了防止民族品牌的流失,美国制定了一系列完备的政策性保护和扶植措施。其中,对内有《购买美国产品法》,规定美国联邦政府机构除特殊情况外,必须购买本国产品,工程和相关服务也必须由国内供应商提供;对外有著名的"301条款",按照条款,美国可以对任何损害本国商业利益的国家进行贸易制裁,从而为美国本土品牌提供最为优厚的庇护。在法国,十几年来已有很多起外国公司的并购计划纷纷"流产",而重创几乎都来自法国政府的出面干预。1999年美国沃尔玛想收购法国家乐福,法国政府迅速做出反应,撮合家乐福与另一家本土超市合并,成功抵御了沃尔玛的入侵,2005年,美国百事公司想收购法国达能,法国政府要人纷纷出面表态,要誓保这个"法国工业的瑰宝",最终令百事放弃了收购意向。面对跨国并购的挑衅,法国将本土的20家国际知名企业,如家乐福、巴黎春天百货等列为"特别保护企业",反对外国对其"恶意收购"。此外还规定,想收购法国企业,就得背负被收购企业所有负债及员工福利等重压,使得外国企业也不得不三思而后行。
对拥有像松下、丰田等众多著名品牌的日本来说,品牌战略则被提升到了国家战略的层面,政府提出要以品牌"树立日本的新形象"。早在几年前,日本政府就开始实行"日本品牌发展支持事业",并设立专门的政府部门,负责以国策推行日本品牌战略,募集和挑选具有日本文化特色和地域特色的品牌,为其承担部分研发、宣传和推广经费,最终构筑成国际品牌。由此可见,这些国外政府并不是单纯地为保护民族产业而干预市场,而是凭借长远的目光---看到了民族品牌对一个国家来说,不仅意味着市场和利益,更是整个民族财富和国家实力的象征。
其实每一个民族品牌的成长都有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未来民族品牌的生存不仅取决市场环境下的竞争,更取决于我们对待它的态度。
□ .陈.子.凌 .上.海.金.融.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