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恒旭:伟大的太子党屈原永垂不朽!

火烧 2011-01-05 00:00:00 网友杂谈 1025
文章分析屈原作为太子党在楚国的政治斗争与爱国行为,探讨其改革主张与被排挤的遭遇,揭示战国时期楚国与秦国的权力博弈。

屈原,名平,战国楚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按普世价值派的说法就是小罗斯福,小布什,金正恩,习薄一样的太子党了)。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他的一生经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此时正是战国七雄并峙的时刻,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而七雄之中,以秦、楚最强,当时「天下方务于合纵连横」,斗争激烈,「横成则秦帝,纵合则楚王」,意谓若连横成则秦帝统一天下,若合纵成则由楚称王天下。秦、楚两国在当时都有统一天下的可能。  

屈原处于这个统一成为历史必然的时代,又出身于贵族,加上「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词令。」《史记屈原列传》,故早年就深受楚怀王的信任,也备受楚国百姓的爱戴和拥护,任他为左徒(仅次于相令尹),直接参与楚国内政、外交等重大决策。  

屈原一心想使楚国富强,进而统一中国。屈原为实现楚国统一天下的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主张修明法度、选贤任能,限制贵族士大夫的特权;对外则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富国强兵,威震诸侯的局面。虽然得到人民的爱戴与拥护,但也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的士大夫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作为太子党的屈原与一般士大夫官僚那一个更爱国?显然是屈原,楚国亡了,士大夫还可入秦为官。)因此受到亲秦派上官大夫靳尚的嫉妒,受到士大夫官僚们的诬陷。昏庸的楚怀王将他降职为三闾大夫,成为掌管楚国万族宗族事务的闲吏(当时楚国贵族为屈、昭、景三姓,故称三闾大夫)。这个差事,对屈原来说无疑是一记沉重打击,但屈原并不因此而灰心,依然对怀王怀抱幻想,胸怀祖国,继续奋斗。  

秦国趁屈原被疏之时,于怀王十六年派张仪入楚,以重金收买了当时总揽大权的靳尚、子兰、郑袖等人,充当内奸;并以「献商于之地六百里」诱骗怀王,从而促使齐、楚正式断交,怀王受骗后,恼羞成怒二度出兵于秦,均遭惨败,楚军八万甲士被杀,大将七十多人被掳。这时怀王才后悔不用屈原之政策,复起用屈原,派屈原再度出使齐国,企图再度联齐抗秦。就在此刻,张仪又再度入楚,进行瓦解齐、楚联盟活动,使齐楚联盟未能成功。更悲哀的是昏庸的怀王在靳尚、郑袖的怂恿下,于怀王二十四年与秦订定黄棘之盟,楚国彻底投入秦的怀抱,(与中美国一模一样的秦楚国?)屈原使齐的努力不但全部付诸流水,又被靳尚、郑袖的继续诽谤、陷害,更枉加罪名流放汉北,伤心地离开郢都。  

怀王三十年,屈原再回到郢都,同年,秦约怀王武关相会,怀王遂被秦扣留,最后终于客死异乡。长子顷襄继位。他和怀王一样软弱,任用其弟子兰为令尹,屈原认为子兰会断送怀王生命,坚持要改变亲秦政策,于是和子兰间的嫌隙加深,子兰怂恿上官大夫靳尚向顷襄王造谣,顷襄王怒而放逐屈原于江南,至此,屈原的斗争彻底失败。  

  屈原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后来流浪到汨罗江畔,他老是戴着高帽、穿长袍、绑宽带、手扶拐杖,孤独地在江边散步。在他自己写的渔夫一文中就表达:「不与那些无耻的人同流合污,宁愿跳到水里喂鱼,也绝不向小人妥协,一定要保持清白的节操,绝不让外面一点点灰尘来沾污我的身体。」屈原在「桔颂」中曾告诫弟子宋玉:「桔树独立不移至诚一片的品格,要他在这大波大澜的时代中,生要生得光明,死要死得磊落,要做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实际上,这也是屈原光明磊落爱国爱民伟大襟怀的自我抒发。  

公元前二七八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烧毁楚国王陵,楚君仓皇出奔,人民四处逃亡,屈原眼看自己的一度兴旺,并拥有与秦国一样一统天下实力的楚国复兴无望,最终悲愤难捱,自沈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强盛楚国统一天下的政治理想。  

笔者每读屈原,必痛彻心扉。楚怀王死不足惜,奸相靳尚合该千刀万剐,而伟大的太子党屈原永垂不朽!  

而今,布热津斯基(又一个张仪?)在访美前明告天下“加快确定两国共同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目标的进程”,这难道不是逼楚国彻底投入秦国怀抱的“黄棘之盟”的历史重演吗?难道不是美国主导的中美国体制的公开化吗?  

当今中美之势,一如战国秦楚之势,或秦统一天下,或楚统一天下,中华民族要么复兴,要么被开除球籍,今之屈原,即当奋起。屈原败,中美国合体,则中国左翼,必为将来之刘项。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天道循环也。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