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泰特谈话122:人民币低估背后的物化文化
上文《没有牺牲就没有出路》,谈的是由于人民币低估而造成中国经济的扭曲,纠正这种扭曲,中国必须作出牺牲。
本文分析人民币低估经济发展政策的历史选择的客观性,继而分析这种经济政策的中国物质化文化的深层原因。
人民币低估是中国经济的一种牺牲。
有牺牲就有收获,人民币连续低估几十年,中国经济为世界提供廉价商品,作了奉献,不仅换取到美元国际货币,也因此吸引了大量外资,而外资又带来很多先进技术和管理,以及掌握世界经济生产和贸易规则,不可否认,由外向型经济作为引擎而带来中国经济年年高速增长,这种历史选择有理性的一面。
这种选择主要是中国国情决定的,而国情的内容主要是经济的、文化的、政治基础的原因。
这种选择理性客观的一面,是由中国人的文化认知水平决定的。事实上,开始走这一条路的时候,社会认同度是很高的,甚至是民心所向。
现在来看,这种选择的逻辑后果,很多人包括笔者,是始料不及的。比如,摸着石头过河理论,笔者在80年代末期,参加一些学术会议,一些著名经济学家比如张培刚,就对这一理论大加称赞,认为这一朴素思想的深刻性,就在于它突破了教条主义框框,与会者也纷纷认同,对它可能产生的严重后果,比如发展的盲目性、拜金性、短视性、社会伦理性等等,当时我没有发现有人深刻的思考过。
随着实践的日益深入,这种认知的局限性、危害性已经日益暴露,这种认知已经时过境迁,但是历史的评价,这种认知反映了中国知识界的思维水平。存在决定意识,也就是这种肤浅的认知和当时中国肤浅的社会文化是休戚相关的。对这种肤浅文化的解剖和反省,其实就是对我们自己精神的历史批判。
文化和经济的发展、否定,是量变到质变。
人民币汇率低估的经济发展战略,历时几十年,它的经济奇迹有目共睹,但是发展到今天,它的弊端也如芒刺在背,中国经济越来越不能够忍受,这种奇迹不加克制,就变成经济妖魔吞噬人性。
这种偏重物质的发展观,突破一定的“度”以后,它的拜金主义倾向,它的见物不见人的片面性,它的精神价值的迷失,它对精神价值的肆意蹂躏,它的目光短浅,都会对中国社会的进一步发展造成致命的伤害。
以前在物质匮乏时,这种发展观的极端物质倾向的弊端被掩盖,而当物质财富喷涌出来以后,这种物质发展观的无耻性,它的人性堕入性,就暴露无遗。
哲学的审视,这种发展观的精神性大大的落后于物质性,物质和精神脱离了,对立了,物质失去了精神的灵魂,失去了精神的方向。
人,归根到底是精神的动物,精神是第一的。但是今天中国社会,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是用物质标准衡量一切,中国人又退步到动物需求的精神境界,而这种境界,注定中国会不和谐,会发生社会性的灾难。
因此,“发展是硬道理”的社会经济发展指导思想,已经严重的过时了,它是中国社会的一个历史里程碑,但是今天要将它送进历史博物馆。它的历史肯定因素现在已走向它的反面,今天成为它的历史否定因素,而被它忽略的精神正义价值因素,现在上升为矛盾的主要方面。这是不以任何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历史辩证法。
为什么今天中国批判物质的呼声越来越高,这是时代的一种精神绝对价值不甘受物质的压制,在与物质主义进行生命抗争,在顽强的自我表现。
值得注意,这种时代新的精神的一个突出事例:朱镕基总理最近参加清华大学100周年校庆,也一鸣惊人,慷慨斥责中国物化文化的泛滥。
上下齐心协力,认知和回归人类的健康精神,让这种健康的声音响彻中国的四面八方,中国于是才有希望!
(本文是《评央行行长的国际投机资金对中国影响不大》之六,待续)
——独立思考 阅读经典—— 苏州雨果书店与您交流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