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袁隆平是中国杂交水稻之父吗?

火烧 2011-04-27 00:00:00 网友杂谈 1025
文章探讨袁隆平是否为中国杂交水稻之父,回顾杂交水稻的发明历程,指出其并非首创,而是建立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强调举国体制对杂交水稻发展的推动作用。

读《李昌平致袁隆平的一封公开信--给农民留几粒真正的种子》中称袁为“杂交水稻之父”有感

   父者是指对某一种大事业的创始者的尊称。那么袁隆平是世界或者中国的杂交水稻创始者吗?就让我们一起回顾中国杂交水稻之路吧。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成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一)  杂交水稻是美国人的发明:


    所谓杂交水稻就是利用水稻的雄性不育来实现水稻的杂交。


    水稻雄性不育,最早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就由美国人发现。二战后世界各国科学家进行了长期的努力,提出了多种基于雄性不育来实现水稻杂交技术路线,著名的有希尔斯(Sears,E.R.,1943~1947)的三型学说、爱德华生(Edwardson,J.R.,1956)的二型学说以及日本科学家新城长友的“三系法”育种方案。首次成功的水稻杂交是由美国人Henry Beachell在1963年于印度尼西亚完成的?Henry Beachell因此被学术界称为“杂交水稻之父”,并由此获得1996年的世界粮食奖。1968年,日本科学家新城长友经过多年努力找到了野生的雄性不育株,提出了一系列诸如赶粉等等杂交水稻育种新方法,首次成功实现了基于“三系法”的水稻杂交技术。但是无论是Henry Beachell还是新城长友,其方案都存在着某些缺陷,无法进行大规模的推广,使得水稻杂交停留在实验室阶段,未能完成杂交水稻的产业化。


   (二) 新中国杂交水稻研究之路:举国体制全国一盘棋


    毛共时代的中国农业科技的发展完全是一种举国体制行为,是有组织、有规划、合作攻关全国一盘棋的整体工程,每一项重大研究都不可能是个人主义的个人行为。早在互助合作化时期,农业上就开始了有组织的对优良品种进行培育和推广的工作。1957年 “中国农业科学院”成立,制订了农业科学研究的规划和任务。按照当时的规划,把培育推广良种、防治病虫害等作为农业科技工作的重点任务之一,为此,国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从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有关科研部门培养的优良小麦、水稻新品种以及杂交玉米、高梁等就开始在生产中推广。这些新品种还不断更新换代,使农业产量逐渐提高。1966年全国召开了第三次农作物育种工作会议。在会上各地交流了经验,同时推荐了72个新育成的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优良品种。当时各级政府、各地人民公社对农作物改良和育种工作都十分重视,普遍开展了群众性的选育和推广良种的活动,取得了显著成绩。在南方种植水稻的地区,早在1971年良种种植面积就达到其总面积的80%;杂交高粱播种面积在全国达到20%;杂交玉米约占三分之一;小麦抗锈、抗倒伏、高产品种更是普遍推广。


    就水稻品种的研究和改良来说,全国就有十几个省的科研部门和科技工作者以及人民公社、生产队从事这方面的工作。其优良成果获普遍推广的先后也有十几种。例如,我国科技工作者运用花粉单倍体育种方法,培育出水稻“花育一号”、“花育二号”以及“单丰一号”、“牡丹一号”等新品种,都使产量获大幅度增长,亩产都达千斤以上。

(三)新中国杂交水稻之群英谱


    1:北有农民李贞生的“玉米稻”-------实践出真知


    李贞生是一个纯正的农民,没多少文化不会写论文的新中国最早培育出杂交水稻的人民公社社员。1967年公社社员李贞生成功培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是新中国最早培育出杂交水稻的人。而袁隆平是在1974年育成第一个杂交水稻强优组合南优2号。,比袁隆平的杂交水稻足足早了8年。


    上世纪六十年代,李贞生和老母亲、妻子、两个儿子及两个女儿从临江市搬到梅河口市,李贞生在临江市就研究水稻杂交。李贞生到村里后,村里将45亩旱田改成水田,李贞生担任水稻技术员,他就在水田里琢磨水稻杂交,终于培育出“玉米稻”、高粱稻和向日葵稻。


    李贞生培育出“玉米稻”成功后,省有关部门、海龙县科委、河洼公社农科站在村里盖了300多平方米的五间房子,作为李贞生的科研基地和办公室。至今在村子最东头还保留着那座房子。“玉米稻”产量比普通稻高15%


    李贞生1967年就成功培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是新中国最早培育出杂交水稻的人。1968年他与海龙县农科站、海龙县“五七中学”又一起培育出杂交水稻种子,同时还培育出玉米稻、高粱稻、葵花稻等。如果说有“杂交水稻之父”的话,那也应该是李贞生和他的同事们。他们的试验成果为中国的杂交水稻奠定了基础。李贞生等人的成果,当时作为教学内容编入吉林省的中学教材,还拍了科教电影。由于李贞生没有多少文化,不会写论文,可惜早逝(至今己20多年),所以他什么荣誉都没有得到。


    吉林省梅河口普通农民李贞生在1966年用远缘杂交方式培育出“玉米稻”并成为当时国家的科研攻关项目。而袁隆平是在1974年育成第一个杂交水稻强优组合南优2号。,袁隆平也不是最早获得成就的人,这把我国杂交水稻的出现提前了8年。曝猛料杂交水稻 吉林最早


    现已退休在家的林守烈当年是原海龙县科委工作人员,他在河洼公社和李贞生负责“玉米稻”项目。林守烈证实:1966年,李贞生基本培育出“玉米稻”,这在全国属于首次。“玉米稻”培育具有很大的科学研究意义。1975年,李贞生的“玉米稻”开始列入国家科研攻关课题。


    现年过七旬的卢长喜曾在1972年左右任原海龙县河洼公社农科站站长,卢长喜说,李贞生用“温汤去雄 远缘杂交”的方法培育出“玉米稻”,即用温水烫死原来水稻的花粉,然后再用玉米粉授粉,这样就培育出“玉米稻”。“玉米稻”特点是粒大,秆高,抗病,抗倒伏,抗病力强,最大的特点是粒大。当时亩产比普通水稻提高15%左右,当年杂交一出 全国轰动


    从30多年前的资料可以看出,“玉米稻”在当时受到了很多关注,还被长春电影制片厂和北京电影制片厂合拍了科教片。《人民日报》等报纸刊登“玉米稻”。


    梅河口档案馆里一张已经泛黄的《吉林日报》1975年2月27日的2版上刊发了一篇题目为《老农李贞生培育出“玉米稻”》的新华社稿件:据新华社长春1975年2月24日电。吉林省朝鲜族老农民李贞生利用水稻同玉米进行远缘杂交,培育出了一种“玉米稻”,经过八年来的繁殖适种,已显示出许多比母本水稻优良的性状,又表现出了耐旱等玉米的特性……1970年,当地遇到大旱,一般水稻减产,“玉米稻”却生长良好,李贞生的试验田里亩产稻谷一千二百多斤。现在,“玉米稻”在海龙县已经推广两万多亩……据了解,当时的《人民日报》、《参考消息》等陆续刊登李贞生培育“玉米稻”远缘杂交的消息。他曾有幸与国家领导人合影。


    李贞生的二女儿李英淑当年跟父亲在试验田里一起搞过试验,据她回忆,1978年左右,小学三年级语文课本里有篇写李贞生的课文《农民李伯伯》。1975年,长春电影制片厂和北京电影制片厂合拍了科教片《农民育种家》,后期又拍电视。


    李英淑说,1978年,父亲代表吉林省通化地区参加全国科学大会,还在北京平古县农业大学演讲过,当时大学生们不承认玉米和水稻可杂交,后来,这些学生看到父亲亲自做实验才承认远缘杂交的现实。全国各地先后来了不少参观团,国家和省里几位领导人亲自来参观过。父亲作为全国人大代表还去北京参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有幸与国家领导人邓小平等合影留念。几麻袋外地来信索要种子


    卢长喜老人说,当时拍摄的那部杂交水稻的科教片,从1976年春季的细苗、插秧、授粉一直到秋收,当地很多农民都参与纪录片拍摄。李贞生文化水平很低,组织上便安排下乡知识青年张贵芳(音)担任李贞生秘书。河洼公社出动11台拖拉机平整出150亩左右水田,河洼村一组和东兴村八组合并改为河洼公社种子站,专为“玉米稻”育种。


    当时,每天都有全国各地记者和科研人员来到这里,公社组织一些人专门负责接收每天近百封的外地来信和汇款,工作人员在一个信封里只给邮回几粒种子,而这些全是免费的,光收到外地来信就有几麻袋。论成败缺点明显 但有贡献


    林守烈说,李贞生的“玉米稻”研究在1978年基本结束了。导致“玉米稻”最后失败的原因是,李贞生研究方法与当时的科学研究方法不一样。玉米和水稻杂交后,第一代种子优良,但第二代、第三代之后产量降低,出现一些弊病。专家:为后来的杂交提供依据


    继李贞生之后,吉林省科研人员在水稻远缘杂交方面作出了一些贡献,国家对远缘杂交项目都没有进行奖励。


    1985年,李贞生在吉林省第六次人民代表大会会场上脑出血病倒。他病倒以后,家里为了给他治病,生活非常困难,于1988年离开河洼一队搬回临江市,靠儿女做生意维持生活。1992年,李贞生在临江因病去世,参加葬礼的只有亲属和朋友。


    现在,李贞生的大女儿去了韩国,小女儿和两个儿子则迁居到山东省日照市。当年老人还有很多珍贵的历史资料和照片等都遗失了。


    2:南有黄耀祥的“矮”系列----------世界上首次成功的水稻杂交?


    黄耀祥50年代育成世界上第一个籼稻矮杆良种 “广场矮”,之后育出系列矮。


    黄耀祥,广东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一生从事杂交水稻育种,创造和推广了无数个高产优质实用的杂交水稻品种,贡献巨大,绝不输于袁隆平。50年代起,黄耀祥和他的助手们经过调查研究,奔忙几个春秋,通过人工杂交,育成世界上第一个籼稻矮杆良种 “广场矮” ,比国际水稻研究所的“ IR8”早出七年。所谓IR8就是1966 (在IRRI,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培育出奇迹稻 IR8,IR8就是来源于赵连芳的著名“低脚矮, 六十年代,又育成“珍珠矮”、“江南矮”、“二九矮”、“广场矮”、“双行占”、“朝阳矮”等十几个各具特色的矮杆良种。从70年代到现在,他和助手们一起又育出一批新良种,著名的有:1975年“桂阳矮”早熟高产;1976年育出早、中、晚兼用品种“桂朝二号”,在云南省作中稻栽培最高亩产超两千斤,创中国水稻一季亩产最高纪录;1979年又育出了一个崭新的丛生快长株型给合品种 “双桂一号”,大批田亩产超千斤,由此确立了丛生快长株型育种方向,把中国籼稻矮杆育种推进到崭新的阶段。他育出的品种都深受欢迎,推广面积之大是空前的,计种植面积每年超过一千万亩的品种有:广场矮、珍珠矮、广陆矮、桂期二号、双桂一号。经济效益方面,在全国籼稻种植,仅从四个品种计算(广陆矮、珍珠矮、广场九号、桂朝一号),从育成推广到1980年累计种植面积8.5亿亩,增产稻谷628亿斤,为中国社会增益69亿元。


   3: 李必湖:“野败”之父


    李必湖,工农兵大学生, 1946年3月生,土家族,袁隆平助手。湖南沅陵人。1966年毕业于湖南省安江农业学校(现怀化职业技术学院)。1976年毕业于湖南农学院农学系。


    他作为袁隆平的主要助手从事三系杂交水稻的研究,1970年在海南岛发现“野败”雄花败育的普通野生稻,为选育水稻雄性不育系,实现杂交水稻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三系配套作出了重要贡献,促成了舢型杂交水稻,荣获建国以来第一个特人等发明奖;1973年与袁隆平等一起,在世界上首次育成强优势杂交水稻。1981年获国家发明奖特等奖。1988年指导助手育成“安农S一1”,为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奠定基础;指导助手育成一系列高产、高抗、优质的三系或两系杂交水稻新组合,累计在全国推广26亿亩,增产稻谷2500多亿公斤。1989年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撰有《我们是怎样研究杂交水稻的》、《杂交水稻组合配套栽培技术》等论文。


    李必湖:“野败”的发现和转育成功者


    1970年秋,李必湖在三亚南红农场附近的一块沼泽地找到了一大片正在抽穗扬花的野生稻。终于,他找到了野生稻雄花不育株——“野败”。他兴奋地将稻株连根带泥,小心翼翼地挖了出来,用自己的衣服包着,搬回了实验基地。从此,他每天细心呵护,精心培育,直到收获了5颗金灿灿的种子。


    5颗种子改变了全世界。“野败”的发现和转育成功,为攻克我国籼型杂交水稻保持系难关打开了突破口。1973年秋实现“三系”配套,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在水稻生产上利用杂种优势的国家。1976年,这一成果开始在全国推广应用。


    目前,国内杂交水稻年种植面积约占水稻播种面积的50%,增产稻谷约占总产的60%。全世界有23个国家和地区引种了杂交水稻。其中,90%以上的组合是“野败”细胞质。


    1971年春,李必湖用无性繁殖方法,将“野败”扩大到46蔸,并无私地把宝贵的、辛勤培育的“野败”材料,分送给全国13个省市的科技人员,利用“野败”作为杂交水稻不育材料的全国性协作攻关开始了。


    1972年,农业部把杂交稻列为全国重点科研项目,组成了全国范围的攻关协作网。1973年,广大科技人员在突破“不育系”和“保持系”的基础上,选用1000多个品种进行测交筛选,找到了1000多个具有恢复能力的品种。张先程、袁隆平等率先找到了一批以IR24为代表的优势强、花粉量大、恢复度在90%以上的“恢复系”。


    1973年,我国终于完成水稻杂交“三系”配套的创举!中国成为世界首个水稻生产利用杂种优势的国家,成就了世界水稻生产史上的奇迹。


    1975年冬,湖南省拨款100万元,拨粮150万公斤,组成8000人制种队伍,袁隆平为技术总顾问,赴海南制种3.3万亩,拉开了全国大规模南繁制种的序幕。当年制种最高亩产才150公斤,后来全国制种亩产最高就达400公斤了。1976年,籼型杂交水稻在全国15个省区推广。


  4:  罗孝和


    袁隆平称他是“杂交水稻功臣,三系法主将,两系法元勋”。


    罗孝和1970年与袁隆平一起研究杂交水稻。根据袁隆平提出通过三系法培育杂交水稻的设想,他大胆采用赤霉素刺激稻穗细胞的伸长,打破三系杂交稻制种瓶颈,使三系杂交水稻制种产量由不到10公斤/亩提高到近100公斤/亩,促使三系杂交稻全面走向市场。


    在袁隆平进一步提出发展两系法杂交稻构想基础上,罗孝和把广亲和基因与光温敏不育基因集聚一起,育成了世界上第一个实用的籼型低温敏不育系培矮64S,为两系法杂交稻应用起到关键作用,也为两系亚种间杂交优势利用铺平道路。该不育系成为迄今全国应用最广、推广面积最大的两用核不育系,培矮64S系列组合累计种植面积1亿多亩,新增产值100多亿元。他发明冷水串灌繁殖低温敏不育系技术,从根本上解决了低温敏不育系繁殖产量低的难题,为种子生产企业带来数亿元的经济效益。此外,罗孝和培育出的黎优57粳稻组合,开创杂交粳稻应用的先河,该组合累计在北方推广近1000万亩,占北方水稻面积的80%。


   5: 颜龙安


    中国工程院院士.


    高级农艺师。江西萍乡人。1962年毕业于江西农学院农学系。1972年育成“珍汕97”水稻不育系,1973年完成杂交水稻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三系配套,选育出强优势组合“汕优二号”杂交水稻。1979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1981年与袁隆平等共获国家发明奖特等奖。撰有《略论灿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与杂种优势大小的辩证法》、《利用“野败”选育水稻“三系”》等论文,著有《杂交水稻问答》。


   6: 袁隆平对中国杂交水稻的贡献


    有人冠于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之称,其实是一种造神运动。


    袁隆平的老师的老师是国际著名的水稻专家赵连芳,赵则在1921年就进入水稻研究,水稻杂交理论与实践均成绩斐然,开创性的杂交水稻IR8就是来源于赵的著名“低脚矮”。


    袁隆平1974年首次育成的第一个杂交水稻组合“南优2号” 及其后的“南” 字号和“矮”字号系列品种的关键性亲本,都是来源于其太老师赵连芳育成的著名品种中的“ 南特号”和“矮脚” 号(还有其他多个杂交水稻突破性成就都是他人完成的,袁隆平拿过来就用,并因此成名,却如同盗版他人软件一样 ,没有别人什么事,)。1958年,日本东北大学得到了水稻雄性不育系;1964年日本琉球大学实现了粳型稻的三系配套;1973年,湖北石明松发现光温敏雄性不育系,其后育成农垦58S,两系法水稻杂交技术在中国成为现实,在袁隆平之前,淘汰了袁隆平沿袭他人的繁琐而推广艰难的“ 三系法”,使得杂交水稻生产实用性技术获得决定性突破。


    袁隆平是1964年才开始研究杂交水稻,1966年才发表第一篇研究报告,报告中的核心材料水稻雄性败育株也不是袁隆平发现,而是他的学生李必湖发现的。从学术层面上讲,追根溯源,水稻杂交技术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不是袁隆平的发明。吉林农民李贞生培育出杂交水稻比袁隆平早8年。


    袁隆平小组研究籼型杂交水稻是从1964年开始的。1972年农业部把杂交水稻研究列为全国重点科研项目,组成了全国范围的攻关协作网。1973年袁隆平小组的杂交新品种实验成功,1976年即被批准大面积推广种植,结果使水稻产量增产20%以上,亩产达600多公斤。这的确是当时农业科技上的一项重大成就。为提高南方水稻产量做出了重大贡献。然而,就当时来说我国从事水稻品种培育和实验的并不只有袁隆平小组一个。在全国约有十六七个科研单位和上百研究人员,有上万个农村公社、生产队的农民从事这项工作。他们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各地出现的新品种如百花争艳。在那时水稻亩产600多公斤已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许多新成果在当时《人民日报》上公布、报道过。在当时全国并不知道有个袁隆平。1978年国家农林部在海南岛崖县召开的杂交水稻、杂交玉米、杂交高梁(当时被称为“三杂”)育种推广工作会议上,当时有十多家介绍了经验,其中也没有袁隆平。杂交水稻的产量实际有多少呢?水稻亩产全国不同地区、不同环境和不同气候条件各有不同,不能一概而论。1958年全国年平均亩产最高的高产田也就在400公斤左右!从1976年开始,杂交水稻在全国大面积推广,比常规稻平均亩增产20%左右。

   

   由此可知袁隆平只不过是新中国群英谱中的一员而已,而袁隆平真正扬名,是八十年代之后的事惰。在八十年代,由于分田到户和解散人民公社,各地的良种实验和推广己经变得十分困难,大部分工作停止了。这也是造成从1985年之后我国粮食产量出现下降、进入长期徘徊局面的原因之一。在九十年代至本世纪初,袁隆平又研究“超级杂交”水稻,先后使亩产达到700公斤、800公斤。但在目前我国南北各地的许多水稻品种都接近吨粮(亩产1000公斤)的惰况下,他的品种己看不出什么优势。近几年袁隆平不断发出向亩产900公斤、1000公斤以及“转基因”挑战的宣言,但实践上是否实现还待时日。如果说当初是杂交水稻成就了袁隆平,那么在其后来的光环中则越来越多地包含了宣传舆论的作用!与同是对杂交水稻研究有杰出贡献的李贞生黄耀祥李必湖等,袁隆平却获得了“中国第一个特等发明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杂交水稻之父”等数不清的殊荣。
  90%的中国杂交水稻, 占中国水稻产量的一半, 是从IRRI的品种发展出来的。 1981 以来,IRRI向中国提供了37种杂交水稻,增加水稻产量5.45百万吨, 使稻农收入增加$465百万美元。


附后:李昌平:致袁隆平的一封公开信--给农民留几粒真正的种子

http://www.wyzxsx.com/Article/view/201104/229857.html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