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原理 • (十三)一体化原理
哲学原理·(十三)一体化原理
从始太古(前46亿年)到更新世(前250万年)之后才出现人类,所以迄今人类史约占生物进化史的1/2000,但人类自从有意或无意且从未间断地运用“一体化原理”后,人类文化急速演变。如:从考古证明的“母系社会”、“父系社会”、“部落社会”到有系统文字记载的“王”、“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再到“上帝”、“真主”、“民主、自由、人权”、天下为公、为人民服务等。这些“口号”都有一个基本前提——国家(家庭、部落等)一体化。其中“执政者”的“私”阻碍了社会发展,但仍属于表面现象,“一体化”才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若以尼古拉·特斯拉(1856~1943年)发明的可推广使用的交流电为显著标志,那么自然科学的急速发展史只有100多年(包括从1820年算起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其基本特征是“数理化一体化”,且相互促进提高,相关内容急剧扩展、膨胀。其中科学家的“名”阻碍了科学发展,但仍属于表面现象,“一体化”才是科学发展的动力。
由此我们可以提炼归纳出一体化原理:当事物的基本(联系)系统小到或大到某一临界区域后,或对初始条件具有敏感性[在系统内某一力量(也许很小)的作用下],系统性质将发生突变——进入到关系密切而失去原有基本联系的另一个基本(联系)系统之中。这种各种事物前后联系变化发展于一体的性质转化系统,简称“一体化”。
一体化原理包含了三层意思,缺一不可:
1、普遍联系。“联系系统”就是指普遍联系。普遍联系并不是无限联系,大多是指各种事物中的基本要素联系,或是属性联系。如:茶桌和茶杯,是由相同的基本要素“茶”联系到一起。再如:红色气球和蓝天白云,是由相同的属性“颜色”联系到一起。再如:两个相隔千里且互不认识的人又有什么联系呢?若说都是人,那纯属废话,所以这两个人本身没有联系,但从国家的角度讲,这两个人的国民属性(文化)就有了普遍联系。
2、本质联系。“基本联系”就是指本质联系。本质是指一个具体事物的基本(联系)系统中的本质要素。如:国家、单位、个人、电脑、原子等,都可视为一个具体事物的基本(联系)系统,各自都有本质联系(生存,实用或基本粒子)。再如:国家和原子之间有什么本质联系呢?小朋友都知道没有联系,但从某些原子核的裂变(聚变)的特性来讲,国家和原子弹、氢弹等之间就有了本质联系(生死存亡)。
3、规律联系。“初始条件”就是指规律联系。自然科学把规律联系定性区分为“线性”和“非线性”。显然,“初始条件”是自然科学概念,但它也是社会科学概念,同是哲学辩证概念。明确这一概念的通用性非常重要,它是区分恶意自然科学、虚伪社会科学和诡辩哲学的分水岭。
为了进一步说明事物在联系变化发展中是如何体现一体化原理的,特举两个例子。
例一:若视原子为基本系统,那么大多数原子的临界区域是“电子云区域”。小于“电子云区域”的则变为“裸核”系统(普遍联系);新建的电子转移区域(本质联系)则变为分子系统(规律联系)。至于放射性元素,因涉及到原子核反应问题,且人们对中子基本系统的认知甚少,所以划分放射性元素的临界区域及其联系是很困难的事——人们现在只知道利用它,而不知道其所以然。这正是有识之士反对核污染的基本理由,同理,反对转基因的基本道理也是类似的。
这个例子说明,一体化原理在自然科学中早已得到了广泛运用,不存在争议问题。至于反对核污染、转基因等问题,并不属于自然科学问题的争议,而是社会科学问题的争议。
例二:若视国家为基本联系系统,按目前现有的国家定义及其演绎理论则无法分解“三个联系”,或者说现行国家理论存在着严重错误。由于这个问题很重要,特作必要的分析论述,然后找出国家系统的“三个联系”。
首先点出国家概念中的五大问题:
1、本小节开始就从人类史谈起,人类社会组建国家的历史不过5000年左右,迄今只占人类史的1/500,而在那个499/500的时间长河中,尽管有毒蛇猛兽和细菌病毒的威胁,但总的来说,人类活得好好的!所以国家存在的基本前提是使那里的人民活得更好——人民当家作主。这里主要指出的是国家概念的源头问题。
2、《词典》、《汉典》对“国家”的定义有13种之多。换言之,国家是一个缺乏共识的概念——立场观点不同,对国家的定义不同,所以国家成了社会各阶级的角斗场。对当代人来说,“指一个国家的整个区域”的定义较为接近历史事实,但这个定义的概括性有限,仅属于疆域的“线性”问题。
3、若承认国家发展历史事实,就等于承认天子专制、资本专制等。这是一个悖论。原因是历史落后思想文化习惯作祟,其实,天子专制、资本专制等都是人为的谬误制度,都违背了社会自然发展规律。诚然,从《春秋》的“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的“三讳原则”到《党史》二卷的“写这段历史一定要跟中央保持一致”的“一致原则”确实有了明显进步,但与“实事求是”的基本要求还不沾边。张启华说:“……社会上很多人也觉得这段历史不能肯定,犯的错误太多,伤人太多,持否定态度。”张精选的“很多人”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是多少?作为“主管二卷的编撰和修改”者如此诡辩,说明他没有科学意识,同时也证明了书面历史多为谬误。
4、2011年4月28日,(cctv4·今日关注)嘉宾讨论叙利亚人民游行示威时认为原因之一是“少数派统治多数派”。其实,这个判断适用于古今中外的所有国家(毛泽东建国执政27年除外)。其中这个“少数派”和全国总人口相比,几乎“少”到可以忽略不计,但其能量又“大”到全国老百姓所不及。显然,这是一种社会混沌现象,所以我们可以给国家下一个新定义——是指一个社会的混沌基本联系系统,简称“社会混沌系统”。但这个定义的概括性有限,仅属于“非线性”部分。
5、根据对称性破缺理论,“一体化”不能曲解简化为“一刀切”,如:生产力作为生产方式的要素之一,不能置于同一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之内。同理,处理生产关系布局也是如此。国家生产方式应是一个基本联系系统,所以国家应该允许利于提高生产力的各种社会资源进行科学的自由组合。根据这一自然科学理论,我们可以彻底否定两种一刀切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一是全国生产资料公有制,二是全国生产资料私有制。形象地说来,这就如同动物的躯干与四肢的关系,有主有次,但不可偏废。
仅点出国家概念中存在的问题还不行,还需根据国家历史发展事实和问题,归纳出国家概念中的基本要素(“初始条件”)并证明其敏感性。
1、自然资源。敏感性之例:伊拉克——在矿藏能源时代,丰富的石油资源不断给国家带来残酷的战争。
2、国民数量。敏感性之例:危地马拉——不到1500万的人口,却有外来侵略(殖民或军事干涉内政)的长篇“血腥年代”历史。
3、生产方式。生产力、生产关系、物流目的等都属于生产方式范畴。当物流超越国界且仅以经济为目的时,生产方式就成为“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一部分——跨国资本集团就会以直接或用代理人的方式控制本国和他国的国家机器。
4、消费方式。生存必备的吃穿住的基本物质条件、国家有能力应分配的生活资料、消费目的等都属于消费方式范畴。当消费目的超越了社会道德底线且仅以“享受”为目的时,消费方式就成为混沌社会的分形自相似性的畸变毒瘤——法律似乎“形同虚设”,犯罪率急剧上升。
5、国家机器。这是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对国家形象化的概括,主要指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显然,这是从阶级斗争观点出发而下的定义。广义国家机器概念还应包括其他所有国家机关(包括生产、价格、消费管理等),所以国家机器可称之为政权服务机器。为谁服务则取决于“临界区域”的分野。
通过以上分析论述,我们就会发现国家既是一个线性系统,又是一个非线性系统,那么它到底是一个什么性质的系统呢?答案:当国家发展按自然规律发展时,它是一个线性基本联系系统;当国家发展按贪腐利益集团意志发展时,它是一个非线性基本联系系统。
比较国家的五大要素不难发现,国民能否生存决定着国家的存亡;五大要素的相互作用构成了国家(地区、民族)文化并决定着国民的精神面貌。所以国民之间的经济联系主要体现在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之中,故不允许国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国家存在的五大问题证明了现今绝大多数国家都处在混沌之中,即都属于非线性的基本联系系统。所以国家五大要素的实际作用已转换为系统中的五个“初始条件”——都具有敏感性。可描述为——这些国家在形成或发展过程中,被国内的贪腐力量打破了自然的线性临界区域,使整个国家进入到混沌系统之中。所以只有消灭贪腐专制势力,才能按照自然规律建设国家。
我们在“十二节·例六”中指出“……一个混沌力学系统……(大多进入分形状态)”。国家也是这样,贪腐势力对国家的影响同样体现在“(社会)分形的自相似性”中,其巨大危险性不在于表面势力大小,而在于放大效应不可预测和难以消除,如:“蝴蝶效应”、“意大利怪钟”、“兵败如山倒”、“一颗老鼠屎坏了满缸酱”等,这些都是被科学(经验)证明的可能出现的结果,都是社会科学的重大课题——直接关系到民族生死存亡的根本问题。
综上所述,民族文化是国家的“普遍联系”;国民的生存是国家的“本质联系”;因国家的五大要素都具有“临界区域”的敏感特性,所以劳动人民同贪腐专制集团的斗争是国家发展的“规律联系”。我们讲阶级斗争,应以这个“临界区域”为判断标准。
例二证明,在人类发展历史的现阶段中,号称所谓社会主义的国家仍然处在社会混沌之中(至少没有明确的社会科学理论体系,但这一事实即将成为历史),综合国力单薄,所以主动提出或响应“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球经济一体化”、“与国际接轨”和“扩大内需”等口号是杀鸡取卵,助纣为虐,自取灭亡。只有“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口号才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要求。须指出,这里的“无产者”是一个时代特征和进步联系为一体化的名词(普遍联系——具体表现为可传承性),其中的“无”并不完全代表“一无所有”,或没有生产资料,本质是没有超越社会临界区域,而“产”的本质是社会临界区域内的生产方式,故可简化为——没有国家临界区域内生产方式的劳动者(本质联系)。推理可知,既便国家维持了社会自然临界区域,至少仍然不能改变“无”(个人)生产方式的事实,所以“无产者”永远都是劳动人民的代名词。由此推论(规律联系):无产者一旦联合起来,任何反动力量都无法阻挡;只有人民当家作主,世界才能和平。可见,阶级斗争学说是科学理论的一个基本系统。
总之,任何一个事物的基本(联系)系统,都有普遍联系、本质联系和规律联系,即使混沌系统也是如此,区别在于事物基本(联系)系统的性质变与不变。在大家没有懂得这个原理之前,将国家一体化误解为天子专制化,或资本专制化,或政治、经济、军事、媒体等一党化,或“一刀切”等,都是可以谅解的。知道了“一体化原理”以后,再去歌颂帝王将相和美化弱肉强食的言行,那就应该受到批评和指责了。从科学的角度讲,在人类社会(国家)发展的现阶段,不是存在或不存在阶级斗争的问题,而是阶级斗争异常尖锐和残酷,马克思、列宁、斯大林、毛泽东等伟人都能够准确地把握住这一点确实了不起——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其本质是无产者和贪腐者的斗争,也是民族生死存亡的斗争。至于大霸王打小霸王(包括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战争或与王权国家的战争、贪腐集团以反腐败为借口的窝里斗等)不是阶级斗争问题,而是人类自取灭亡的基本形式——最终,被落后思想文化蒙在鼓里的无产者都是牺牲品。人类何去何从,取决于无产者的醒悟程度和时间把握水平及团结力度。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