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ⅠM 是如何分配的

火烧 2014-08-06 00:00:00 网友杂谈 1025
文章探讨ⅠM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分配机制,分析剩余劳动在不同社会形态中的作用,重点阐述ⅠM如何支持生产资料扩大与补偿,结合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的生产结构进行说明。

  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商品的价值分为不变资本C,可变资本V 和剩余价值M三部份,因为价值由劳动形成,所以剩余价值由剩余劳动形成。

  虽然剩余价值是由剩余劳动形成的,但是剩余劳动并不就是剩余价值,剩余劳动从人类诞生开始就有,因为没有剩余劳动就不会有人类的发展。但剩余价值这一概念只限于资本主义这一历史范畴。就是说,只有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剩余劳动才表现为剩余价值,而在别的社会形态中,剩余劳动就是剩余劳动,不会以别的形式存在。

  以前说过,在资本主义的生产中,工人只生产出可变资本V和剩余价值M,不变资本C并不是工人生产出来的,工人只是把不变资本的价值保存了下来。如果单从劳动的观点来看,工人的劳动就只分为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这种划分在任何形态的社会中都是适用的。

  因此,在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中,社会劳动量也分为两部分,即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必要劳动生产出人们生存必须的生活资料。可是剩余劳动会生产什么呢?它用在哪些方面?

  即使在共产主义社会里,生产领域仍然被分为生产资料部门和消费资料部门,随着社会生产的扩大,这一划分不仅始终存在,还会越来越明显。

  我们先来看第一类的剩余劳动,即ⅠM.会如何分配

  以前说过,社会大生产的特点就是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第一类以机器设备和原材料形式存在的生产资料,也就是原先的不变资本ⅠC 部分,也必然要求不断增加,增加的部分由第一类的剩余劳动ⅠM提供。

  第二类扩大生产规模也需要增加生产资料,同样也由第一类的剩余劳动ⅠM提供。

  ⅠM还必须和ⅠV一起补偿第二类已经消耗的生产资料IIC.

  ⅠM除了提供ⅠC和IIC需要增加的部分,和补偿已经消耗的IIC之外,还需要做什么呢?

  这就需要从劳动是如何开展的这一问题开始分析。

  我们知道,劳动的开展需要生产资料和劳动者,这两者形成生产要素,缺一不可。所谓劳动过程,就是劳动者利用工具或设备,把机械力或者化学力施加到劳动对象,使其改变自然属性的过程。

  任何劳动都是人的生命活动,而活动是以一定的空间为前提的,人要劳动就必然要有一个劳动场所,在人类的最早期,劳动场所就是人类的生活场所。但是随着人类的生存对工具等生产资料的依赖性的增强,人的活动越来越分为生产性活动和纯生理型活动,前者表现为生产劳动,后者为吃喝拉撒等消费活动。两种活动场所逐渐分开了。

  大多数生产劳动要求平整的地面,良好的光线,足够的活动空间。这是劳动的先决条件,即使没有好的条件,劳动也可以进行,但是会增加劳动的时间,既增加生产成本,因此,尽管这些劳动条件并不直接形成劳动产品,人们还是必须分出部分时间,用以改善劳动条件。

  在资本主义社会里,有些资本家不得不专门雇佣一些工人从事这种非生产劳动,即辅助工人。他们专门维持工作场地的整洁,各种器具摆放合理,帮助产品的转运,辅助工人的劳动并不形成价值,因为他们的劳动并不是生产所必需的,但是却能使生产劳动进行的更加顺利,缩短劳动时间。所以资本家宁愿专门雇辅助工人以改善生产条件,也不愿意生产工人由于条件不佳而造成时间的浪费

  随着社会化生产的规模扩大,越来越多的财富体现在生产资料上,生产资料规模的增长必然要求生产条件的改善,因此,西方工业革命之后紧接着是运输业的革命。

  现在清楚了,在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里,第一类的劳动量会分出一部份以改善社会的劳动条件,并且份额会越来越多,甚至超过直接进行生产的劳动量,因为在进入社会主义之后,对社会生产力起限制作用的主要因素,已经不是生产方式,而是生产条件。

  这意味着越来越多的劳动力会投入到改造自然的活动中,例如新建运河,治理沙漠,垦荒造林等,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不是人们不需要劳动,而是每个人都要投入劳动,因为改天换地是比产品生产更加艰巨的劳动,需要每个成员的参与。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