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社会生产的动力是什么

火烧 2014-08-09 00:00:00 网友杂谈 1025
文章探讨社会生产的动力与经济危机的关系,分析罗斯福如何通过新政恢复公众信心,对比人民币与金圆券的接受度差异,强调人民信任对货币流通的关键作用。

  经济危机时期的显著特点是社会普遍没有信心,企业对能否获得利润甚至收回成本没有信心,因此缩减生产规模,银行对能否收回贷款没有信心,因此停止货币供应,公众对银行没有信心,因此发生挤兑。

  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货币不仅是社会的血液,还是社会生产的动力,经济危机时,每个人都把货币捏在自己手里,每个人都生怕失去货币,每个人都希望别人投出货币但是自己不愿意这样做,因为每个人都相信,只要让货币离开自己,它永远不会流回。

  可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基础是商品生产,而商品流通需要货币流通作为媒介,因为货币是财富的象征,人们总是对货币充满信心,所以一旦人们对社会失去信心的时候,总是拼命守住货币,如此一来,商品流通所必需的货币也就从社会上消失了,商品流通的停止进一步降低人们的信心,人们更加死守住货币不放。

  罗斯福是怎样克服经济危机的呢?

  他宣布放弃金本位制,任何人不得储藏黄金,禁止黄金出口,这样,他把黄金从人民的手里剥夺走了。他发行美钞,但是美钞不能兑换黄金,于是美钞成了流通手段,他开展“炉边谈话”,以浅显易懂的语言通过广播,向全国民众解释危机的原因,讲诉国家的方针与政策,挽回了人民对政府的信心,最后,他颁布了许多法令以振兴工农业,”以工代赈”给失业者提供工作,同时也就提供了生活来源。

  罗斯福的新政政策挽救了美国,这里就不一一列举各种政策,在这里我们感兴趣的是,罗斯福用什么挽救了美国公众的信心。

  实际上,罗斯福在许多地方违背了民主自由的精神,尤其在废除金本位制,禁止民间私藏黄金的做法上,更是对财产私有权的践踏。如果美钞不能自由兑换黄金,它就只是印刷品,人民有权拒绝美钞,但是美国人民却接受了美钞,如果每个人都愿意接受美钞,那么美钞就在发挥流通手段的的作用,如同它是真实的黄金一样。

  15年后的中国两次发生了同样的事,效果却截然相反,蒋介石把黄金从民间搜刮走,代之以金圆券,人民却不领情,拒绝接受金圆券。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政府发行没有黄金作担保的人民币,人民却接受了它。

  为什么罗斯福能成功?人民币能成功?可是金圆券却失败了呢?

  因为美国人民相信罗斯福,对他本人充满信心。罗斯福的“炉边谈话”使人们相信,新总统能够把他们带出困境,罗斯福也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他没有辜负人民的信任。虽然美钞只是纸币,并不是金币,但是人民相信它能和真实的财富交换,如果每个人都相信这一点,那么美钞就代表财富,为什么美国人民相信美钞呢,因为人民相信罗斯福

  为什么中国人民要抛弃金圆券?因为人民已经抛弃了蒋介石,为什么人民要接受人民币?因为人民接受了毛泽东?

  社会生产的动力究竟是什么?是对未来的信心,个人如果失去信心会自暴自弃,社会如果失去信心,生产活动就会停顿。苏联在实现“五年计划”期间,强大的生产动力就是苏联人民对社会主义充满信心。罗斯福之所以能够拯救美国,是因为他使美国人民从对货币的信心转变为对他个人的信心,而货币则为沦为他的一种工具。

  信心能使个人得救,也能使社会得救,在充满信心的地方,货币纯属多余。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