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中华文化

万物归一是中国统一的的哲学文化基础

火烧 2010-08-28 00:00:00 中华文化 1027
文章探讨万物归一作为中国统一的哲学基础,强调其在政治、文化及历史中的深远影响,体现文化认同与国家统一的紧密联系。

 中国古代政治的一个基本特点,是追求国家政治统一和君主集权专制。这种政治的哲学基础,就是天人合一的唯天道、唯天命的社会自然观。中国的天道观和天命观都是认识一元论,由一派生万物,“一”中的道理包含了万物的道理,而万物的道理又源于初始的“一”。这个“一”除了有天道和天命的基本表述外,还以其它的一些基本概念来表达,比如仁、礼、中庸等等。万物归一的哲学世界观是中国政治集权统一的天然盟友。
 中国文化信奉万物归于一的思维方式,有不少经典的站在高度的语录,比如老子说“言有宗,事有君”,“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比如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克己复礼为仁”,等等。中国先秦君主霸有天下,却爱称呼自己为“孤”和“寡人”。庄子认为孔子之学是内圣而外王。这些都是中国文化万物归一的突出的政治哲学的表现。
 万物归一的认识方法还渗透到具体的道德文化当中,并且形成一种绝对化的标准。比如,人物的评价往往是非好即坏,一好就百好,一坏就一无是处,中国文化重视“盖棺论定”,就是害怕对人物好坏的绝对评价中途有个闪失变化。鲁迅说,“中国一向就少有失败的英雄,少有韧性的反抗,少有敢单身鏖战的武人, 少有敢抚哭叛徒的吊客;见胜兆则纷纷聚集,见败兆则纷纷逃亡。”这种墙倒众人推的文化,这种随风倒的国民性格都是万物归一的衍生形式。
 这种追求归一和追求终极的思维方式,是中国文化绝对性的特征,而中国文化绝对性的特征又决定了中国政治权威绝对性的特征。
 万物归一的哲学观,是中国古代政治始终追求国家统一的强大的文化信念。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经历了无数的战乱和朝代更迭,但每次分裂以后,历史很快就又产生强大的文化向心力,追求国家的重新的政治统一,始终是任何一种分裂政权上下朝野的共同的坚定不移的主流的文化心愿。而且其结果往往是在更大空间的规模上,重新取得了政治和文化的统一。中国历史呈现出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政治矛盾发展规律。
 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分裂原因各异,有农民起义,有诸侯藩镇割据,有外族入侵,但产生重新统一的历史原因大致相同,即是一种强大的文化的力量,也就是前面论述的有缺点的万物归一的文化,但是在中国最最重大的政治统一的问题上,这种文化表现出捍卫统一的不可置疑的绝对性,也正是这种绝对性的文化气魄,成为中华民族紧紧的团结统一的中流砥柱。
 中国文化具有强烈的追求一统天下的哲学观。中国的哲学观强调天人合一,强调天地人三者各自一统。在古代政治分裂的年代,任何割据国家若想偏安分裂,在道德文化上会很不得人心,在政治上也注定会遭遇失败。这些分裂政权都面临着政治抉择:要么征服其他国家统一天下,要么国家被人家征服统一。他们都会先后意识到,在历史上长久的偏安一方是做不到的,他们要么有这个贼心,而没有这个贼胆,要么有这个贼胆,而没有这个贼力。这种政治统一的文化心态,在《三国演义》小说中有着生动而又深刻的表达。
 在世界的文明史上,中国的文明在近五千年的历史中,绝大多数时期都是处于国家政治统一的发展状态,这是世界任何文明无法比拟的。中国国家长期表现出来的历史统一性,说明了中国的哲学文化对中国的政治统一建设作出了关键性的贡献。
 日本民族的天皇政治制度“万世一系”,形成了日本民族的信仰和团结,相比,中国也毫不逊色,中国在如此广袤的国土上,经历了数不清的内忧外患,统治王朝像走马灯一样的匆匆而过,而我们至今还沁润在中国最早的祖先留下来的精辟的文化遗产之中,中国文化这样的历史纯洁性,堪称是一个世界奇迹,这充分说明了中国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历史上曾经出现很多次挑衅中国文化的闹剧,也所谓有批判和否定中国传统文化为主的思想运动,但最后都以草草收场而告终。
 中国文化作为个体缺少信仰的内容,但是中国文化作为一个整体,作为中华民族独立统一的精神象征,恰恰在这点文化认同上,中国文化表现出爱国和统一的强大的信仰力量,这就是中华民族精神信仰的最宝贵的文化资源。中国文化的这种巨大优势,在当今世界不安定的发展竞争中,尤其凸显出它对中国现实发展的无比珍贵的价值。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