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中华文化

愤世嫉俗的韩非

火烧 2010-08-15 00:00:00 中华文化 1036
文章探讨韩非对战国时期贵族政治的批判,强调法治与中央集权,主张以法约束人性自私,反对道德教化,体现其愤世嫉俗的法治思想。

愤世嫉俗的韩非  

一、人性论与法治  

战国时期,秦国经过商鞅变法,逐渐建立起自由竞争的官僚等级制,代替了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氏族贵族等级制。在东方六国,平民阶级中也有许多有才干的人进入政府,但国家政权基本上仍然控制在氏族贵族手中。到战国末期,氏族贵族政治日益显露出其落后性、腐朽性。由于氏族贵族势力强大,东方六国根本无法实现依法治国,结果国家的诸多政策常常由贵族个人好恶决定。这就导致赏罚不公的出现,有才干的人难以有所建树。并且某些贵族为了私利常常会不顾国家利益。比较典型的是楚国贵族对爱国者屈原的排斥。楚国的灭亡正是贵族政治腐朽性的典型表现。氏族贵族政治导致国家力量分散,很多贵族不受 国 君的限制,以至某些贵族为了私利实际上成了卖国者。秦国最重要的一条对外政策就是:对身居高位的人,能收买就收买,不能收买的就刺杀之。而现实是六国有许多贵族都被秦国收买。六国中最后一个被灭亡的国家是齐国,齐国是不战而降,这正是秦国收买政策取得胜利的成果。  

生活在战国末期的韩非,对这种现象有着深刻的认识。所以,他是主张中央集权的。他主 张国 君要从贵族手中收回赏罚权,并且用这种赏罚权来管理臣下。这种赏罚权就是法,——有功者赏,有罪者罚,“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在废除氏族贵族政治,建立官僚政治方面,韩非继承了荀子的观点。因而在“法”的观念上,韩非和荀子也是相似的。韩非所理想的政治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建立中央集权的官僚等级制;二是依法赏罚,不避亲仇。  

韩非和荀子的不同之处是:荀子除了讲究法治,还重视道德教化,而韩非则完全排斥了道德教化,只讲法。这和他的人性观点是密不可分的。韩非认为,人性是自私的,是好利恶害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赤裸裸的利害关系,——甚至父子之间在很多时候也是如此。在这方面,他和荀子的人性论不同,荀子也认为人性是自私的,但同时人又是可以教化的。而韩非却认为人性自私难以改变,他说:“圣人治国,不要求民众去做什么善事,而是要求民众不违法去做坏事。能够主动去做善事的人,全国也找不到十个;而要求民众不做坏事,普通人都有能力做到。圣人治国的政策是按大多数人的情况设立,而不是为少数人设立的,所以,圣人不讲德治而讲法治。”(夫圣人之治国,不恃人之为吾善,……《显学》)  

关于韩非的人性论,我们从他对各国大臣的揭露中也可以看出来。韩非耳濡目染众多大臣为了私利而欺 蒙国 君、危害国家利益,他自己出身王室,对这样的人深恶痛绝。所以在这一方面,韩非的观点有着鲜明的个人色彩。  

正是基于个人独特的人生阅历,韩非对人性完全不抱希望。所以,他只讲法,而不讲德。  

二、对权臣的痛恨与术  

东方六国,贵族势力大,形成了与 国 君抗衡之势。韩非认为,这些权臣不忠 于国 君,行事多为私利,他们与 国 君的关系是对立的。他说:“ 国 君的利益在于让有才能的人做官,而臣下没有才能却想做官; 国 君的利益在于把爵禄赏给有功劳的人,而臣下没有功劳却想得到赏赐; 国 君的利益在于让有才能的人为自己服务,而臣下希望 国 君能任用和他有私交的人。”(主利在有能而任官,臣利在无能而得事……《孤愤》)韩非的这番话并非没有道理。战国时期,确实很多大臣 和国 君不一心,常常做 于国 君不利的事,甚至杀害 国 君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韩非作为王室中的一员,他是 和国 君站在一起的,所以,在他的学说中,“法”是第一位的,而仅次于法的就是“术”。他说:“术,就是按照人的能力授与他官职,并且要求他完成自己的职责。 国 君根据他完成职责的情况来进行赏罚。”(术者,因任而授官……《定法》)。也就是说,术是 国 君驾驭臣下的方法。韩非认为, 国 君应该想方设法管理好臣下,不能让臣下蒙蔽自己。他在《内储说》《外储说》等篇中,为 国 君怎样防止臣下欺蒙出了很多主意,也列举了众多臣下欺 蒙国 君的例子以提醒 国 君。其中最主要的一条是这样:“ 国 君能够一个人决断大事,则可以成为天下的王。”(能独断者,故可以为天下王。)也就是说,韩非对大臣极不信任,认为 国 君必须能够独立决断大事,这样就不会被大臣欺蒙,才能够为国家谋大利益。  

韩非对不以国事为重的权臣非常痛恨,把他们比作“恶狗”“社鼠”。他通过大量事例揭露了权臣品格的下劣无耻。他认为,作为臣子就应该对 国 君忠心不二。  

但是,东方六 国的国 君有没有能力管理好臣下呢?对此韩非不抱太大希望。他通过讲述一件事曲折地表明了这种看法:一个 国 君想亲自处理国事,就让权臣把一些文件送给他。他刚看了一会儿就瞌睡了,于是又把国事交给权臣处理。  

所以,六国的现实是权臣的势力一直很大, 国 君与权臣的矛盾非常突出并且时时激化。以下犯上的事情常常出现。  

所以,韩非的“术”,也只能是针对个 别名 君而言。在他的术中更多的表现的是对权臣的痛恨。或许这和他出身王室有直接关系。  

三、耕者与学士  

韩非说:“官吏收税的对象是农夫,而 国 君供养的对象却是学士。农夫给国家交了很多税,学士却得到许多赏赐,在这种情况下希望百姓用力于耕作而少说空话,那是不能的。”(夫吏之所税,耕者也;……)“那些隐居之人,国家太平时,他们不出力做事,国家发生战乱时,他们又不能披甲作战。礼遇这种人,就会让从事耕战的农夫、士兵不再努力耕战。”(且居学之士,国无事不用力……)在这里,韩非否定了对国家富强不能做出实际贡献的人,认为对这种人不应该有所礼遇。在《五蠹》中他总结出五种这样的人:脱离实际称颂先王之道,批评当世法治的学士(孟子基本上就是这样的人);那些借助其他国家的势力来谋取私利,而不顾国家利益的从事外交的人;为了显扬个人名声而触犯国家法律的游侠刺客;那些聚集在权贵门下逃避国家劳役的人;那些不顾百姓利益,囤积居奇获取暴利的工商业者。  

这里需要说明一点的是,在战国时期,由于兼并战争不断,各国统治者都感到地位岌岌可危。尤其是秦国强大起来后,六国的统治者很感恐慌,就想方设法想富国强兵。但由于自身的局限,中央集权难以建立,国家的衰弱就成了必然。也就是说,六国的统治者找不到一条富强的道路。所谓的“病急乱投医”,他们就对社会上流行的各种学说以及各种人物投入了极大的注意力,希望借助这些学说和人物可以保住自己的地位。“养士”就是这种心理的一种典型反映。而事实上,贵族所养的这些士人,大多没有什么治国才能。真正有才能的人,在六国这样的环境中也难以有所建树。战 国四 君子中最让人称道的 孟尝 君所养的“鸡鸣狗盗之徒”是有一定的代表性的。  

韩非认为,这些人是国家的蛀虫。“ 国 君如果不除去这五种蛀虫,供养真正对国家富强有用的人,那么即使国家灭亡了,也没有什么奇怪的。”(人主不除此五蠹之民,……)  

韩非否定了那些对国家无用的人,而认为 国 君应该赏赐对国家做出实际贡献的人。比如耕种土地多给国家交税多的人,有战功的人,治理地方有功的人。他说:“有功劳的人要赏赐,赏赐丰厚,人就会更加努力。”(夫有功者必赏,则爵禄厚而愈劝)  

在战国时期,真正做到这一点的只有秦国,也只能是实现了中央集权的秦国。也正是这个原因,韩非对秦国是颇为向往的。  

四、韩非学说中最有价值的内容之一  

在韩非之前的思想家,大多不能摆脱“法先王”的观念(荀子所谓的法后王,事实上指的是周文、武王,也属于先王),学习古代文化是应该的,但之前的思想家往往对先王过于迷信。到了韩非这里,则是完全摆脱了先王的限制,而提出“所以圣人不向往远久的古代,不效法过去流传下来的规则,按照当前的实际情况,来制定相应的政策。”(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  

韩非的这种“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的世界观,是古代思想史上的一次大解放,对中国文化影响深远。  

补充:韩非对国际关系的看法:“国家要强大,不能依靠外国,而要靠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治强不可责于外,内政之有也)“征服天下的 国 君,……把国内治理好了,再以强盛的国力去征服其它国家。”(王者,……治内以裁外而已矣)在这方面,韩非继承了荀子的进步观点。这里,韩非是要否定战国时期那些“纵横家”。  

              2010年8月  河南巩义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