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辩证法的发源地
中国是辩证法的发源地
郭春孚
辩证法,中国早在远古时代就有了。比较完善的有阴阳五行学说,《易经》中也有以柔克刚、阴阳转化、万物生生不息等辩证理念。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思想,有“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柔能克刚,齿以刚折,舌以柔存”等名言。儒家的“中庸之道”、“过犹不及”等,阐述了事物的相对性;事物是运动、变化、发展的;世界上没有绝对的、一成不变的事物,不变的只是变化本身。
中国有文字记载的系统文明应该首推《周易》。它是人类最早的一元思想与多元思想达到高度统一的结论。因此被称为群经之首、群书之最,是古代其他典籍无法比拟的。《周易》具有公式化、信息化和规律化的功能,因而从古至今长久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对世界各国现代科学文化的发展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堪称世界文化瑰宝。富有创造性的哲学思想,使人学而知新,它的启迪作用随着时代的不同而有所发展。思维方法充满了辩证法,激发着人民去创新、探索和应用。这些博大精深的特点,使它具有永恒的生命力。《周易》哲学思想的未来发展和价值取向,将推动人们对天时、地利、人和、社会、自然和宇宙万物规律性的认识不断深化、广化、科学化,并随着这个过程不断得到升华。
易学的思想价值有“学”与“术”两大方面,本质主要在“学”不在“术”,“学”与“术”既有原则区别,又有千丝万缕的联系,难以豆剖瓜分。古人对“学”与“术”都极为重视。因此,在古代“学”与“术”一雅一俗,长期并存,互有发展。
《周易》蕴涵精湛的哲学思想,堪称宇宙代数学和济世宝典,包括太极化生的宇宙观,三才统一的整体观,相反相成的矛盾观,对称互补的均衡观,穷变通久的变化观,等等。
《周易》展示了具有东方特色的多种思维方法,如观物取象的直观思维,取象比类的形象思维,类聚群分的逻辑思维,穷解知化的辨证思维,极数通变的象数思维等。各具特色的思维方法,对古代哲学发展、文学艺术创作、军事战略构建、道德修养等都有深刻的指导意义。
《周易》同古代数术关系复杂,象征性思维模式是通往数术的津梁,古今诸多数术,无不受影响。《周易》古经虽为占卜文书,但受其影响的数术绝不止占卜一类。上古巫使文化的占卜,演变为后世至今复杂多端的数术,构成源远流长的中国神秘文化,浸透了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古代数术是古文明发展的特殊现象,有着存在的社会历史条件,至今仍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但易学神秘文化是不可全取应用的,也是不能笼统的照搬套用。
阴阳八卦不仅可以定吉凶,也可以定天下之业,所以八卦有文能定国、武能安邦,上能救国、下能安民的作用。八卦中乾为天,坤为地,坎为水,震为雷,离为火,巽为风 ,艮为山,兑为泽,既表示宇宙间的八种物质,也表示各种事物之间的复杂关系。在农业、天文、地理、数学、化学、军事、外交、人体学、医学、生物学、政治学、经济学、哲学、文学、法学、预测学、优生学、遗传学、气功学、史学、信息学、传递学等科学领域都有广泛应用,发挥了重大的基础性作用。
中国的军事经典《孙子兵法》具有丰富的辩证思想。书中探讨了与战争有关的一系列矛盾的对立和转化,如敌我、主客、众寡、强弱、攻守、进退、胜败、奇正、虚实、勇怯、劳逸、动静、迂直、利患、死生等等。书中所说“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和“因敌而制胜”,代表了“主观要符合客观”的唯物思想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辩证思想。孙子还特别强调了对立面转化的条件,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人的主观能动性。他认为战争胜负不仅取决于客观形势,还取决于战争的主观指导是否正确:一方面,他说“胜可知,而不可为”,认为胜利可以预见,但不能凭主观愿望去取得;另一方面,他又说“胜可为也”,只要研究敌我双方的具体情况,正确决定自己的行动,采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扬长避短,就可以为胜利创造条件。《孙子兵法》正是在研究战争中的种种矛盾及其转化条件的基础上提出战争的战略和战术的。
阴阳学说:阳为上升,阴为下降
阴阳学说认为,阴阳是天地的基本规律,是万物的纲纪、变化的父母、生死的本始。世界是物质性的整体,自然界的事物都包含着阴和阳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而对立的双方又是互相统一的,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阴阳的对立统一运动,是自然界一切事物发生、发展、变化与消亡的根本原因。
阴阳的最初涵义是指日光的向背,向日者为阳,背日者为阴;昼夜的更替,白天为阳,夜晚为阴;日月的属性,太阳为阳,月亮为阴。水与火、寒与热、苦与甜等都是阴阳关系,一切共生的事物都是阴阳关系。
阴阳是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两种不同属性的凝结体。
阴阳划分的标准:
①阳——所有上升的属性就是阳性。例如,明亮、运动、向上、外向、温热、兴奋、激活、离心、扩张、爆炸等。阳性事物是显形事物,是有形事物。
②阴——所有下降的属性就是阴性。例如,晦暗、静止、下降、内守、寒冷、抑制、沉静、向心、收缩、凝聚等。阴性事物是隐形事物,是无形事物,或者说,阴性事物具有隐形功能。
阴阳的属性:
第一,阴阳具有普遍性、相对性、关联性、包容性、吸引性。
①普遍性:阴阳是天地万物运动变化的总规律。一阴一阳谓之道。
②相对性:阴阳的区别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没有绝对的阴,也没有绝对的阳。正确与错误是在一定条件下相对而言的,完全正确或完全错误的观点都是不存在的。
③关联性:阴阳是互为条件存在的两个事物,也是同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属于同一范畴、同一层次。阴阳任何一方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如无上也就无所谓下,无热也就无所谓寒。例如,男与女相互依存,是在同一体内共生的两种生命。
④包容性:阴阳互相渗透、互相贯通、互相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例如,无论男女,身体内部都有相同的因素,男性体内有雌性激素,女性体内也有雄性激素,所不同的是男性雄性激素偏多,女性雌性激素偏多。如果阴阳达到绝对平衡,就是雌性激素与雄性激素数量相等,则不男不女,俗称阴阳人。
白天为阳,上午为阳中之阳,下午为阳中之阴;夜间为阴,前半夜为阴中之阴,后半夜为阴中之阳。
⑤吸引性:阴阳互相吸引,使两种事物走向一起,阴吸附阳,阳吸附阴,形成一个统一体,形成发展的合力。
第二,阴阳具有差异性、制约性、排斥性、对抗性、斗争性。
①差异性:阴阳互相区别,各有特点,保持个性。男有男的特殊性,女有女的特殊性,二者是不同的。
②制约性:阴阳互相制约,阴限制阳,阳限制阴。官员管理百姓,百姓监督官员。
③排斥性:阴阳互相排斥,阴排斥阳,阳排斥阴。富人排斥穷人,穷人排斥富人。
④对抗性:阴阳相互对立,阴抵抗阳,阳抵抗阴。上级对抗下级,下级对抗上级。
⑤斗争性:阴阳相互斗争,各不相让,都要占据主导地位,都想起主导作用,都想取得胜利。
第三,阴阳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而且互为转化的条件。阴可转化为阳,阳可转化为阴。
阴阳转化,指一事物的总体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即属阳的事物可以转化为属阴的事物,属阴的事物可以转化为属阳的事物。阴阳转化就是所谓物极必反,重阴必阳,重阳必阴。但阴阳转化是有条件的。
阴阳双方不断滋生、促进和助长对方。因此,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
阴阳对立双方不是处于静止不变的状态,而是始终处于此长彼消的动态过程中。如四季轮转。
五行学说:共生与反共生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五行各自的特性:
①木的特性:木为曲直。曲,屈也;直,伸也。曲直,指树木的枝条具有能屈能伸的特性,引申为凡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性质和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木。
    ②火的特性:火为炎上。炎上,指火具有温热、上升的特性,引申为凡有温热、向上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火。
    ③土的特性:土为稼穑。稼,种植谷物;穑,收获谷物。稼穑,泛指人类种植收获谷物的农事活动,引申为凡有生化、承载、受纳、吸附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土。
    ④金的特性:金为从革。金是通过变革而产生的,引申为凡有沉降、融合、贯通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金。
    ⑤水的特性:水为润下。滋润向下,濡润下行,引申为凡有滋润、下行、寒凉、闭藏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水。  
事物按五行属性进行归类:
第一,取象比类法:取象就是从事物的形态中找出能反映本质的特有征象,比类就是以五行各自的抽象属性为基准,与某种事物所特有的征象相比较,以确定其五行的归属。如:
日出东方,与木之升发特性相似,故东方属木。
南方炎热,与火之特性相似,故南方属火。
日落西方,与金之沉降的特性相似,故西方属金。
北方寒冷,与水的特性相似,故北方属水。
中原地带,土地肥沃,万物繁茂,与土之特性相似,故中央归属于土地。
第二,推演络绎法:根据已知的某些事物的五行归属,推演归纳其他相关的事物,从而确定这些事物的归属。肝属木,则与肝有关的筋、目、爪、胆均属木。
五行的相生、相克和制化:
相生就是共生,不同的事物共同存在于一个统一体中;相克就是对立,就是一方反对另一方的存在,可以说就是反共生;制化就是转化,一个事物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另一个事物。
第一,五行相生:生,滋生、助长、促进之意。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依次相滋生、助长、促进的关系。五行相生关系又称为母子关系,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
第二,五行相克:克,克服、制约。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间隔递相克服、制约的关系。克我者为所不胜,我克者为所胜。以木为例,我克者为土,土为木所胜;克我者为金,金为木所不胜。
第三,五行制化:制,制造、生产;化,转化、升华。指木、火、土、金、水之间互相转化、在变化中得到升华,以维持平衡协调的关系。如木生火,火生土。
五行相乘、相侮和母子相及:
(1)五行相乘、相侮
第一,五行相乘:乘,就是互相利用,指五行中某一行对其所胜一行的过度利用。相乘的次序与相克的次序相同。相乘的本质是过度利用对方,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太过所致:一行过于亢盛,对其所胜一行过度利用;另一种是不及所致:一行过于虚弱,很难抵御所不胜一行对自己的利用,而自己又无力正常利用。木太过克土,土虚木乘。
第二,五行相侮:侮,就是欺侮、欺凌,指五行中某一行对其所不胜一行的过度克制和反向克制,反克又称反侮。相侮的本质是过度的反向克制,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太过所致:一行过于强盛,反克其所不胜;另一种是不及所致:一行过于虚弱,遭己所胜的反克。木反侮金,土侮木。
第三,相乘与相侮的联系与区别:
①联系——发生相乘时,发生相侮;发生相侮时,发生相乘。
②区别——相乘是按相克的次序,相侮是按与相克相反的次序。
(2)五行母子相及
①母病及子:五行中作为母体的一行异常,必然影响到作为子体的一行,结果是母子皆异常。水生木,水不足无力生木,则水竭木枯。
②子病及母:五行中作为子体的一行异常,会影响到作为母体的一行,结果母子皆异常。木生火,火过旺,耗木过多致木不足,生火无力,结果母子皆不足。
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在中医药学中的应用比较成功,从而也为这两种学说的成立提供了十分丰富的佐证材料。
中国是辩证法的发源地,而且辩证法在古代已经普遍运用,是一种比较成熟的认识宇宙、自然、社会和人以及思维的学问。中国的辩证法影响的不仅是过去和现在的世界,还将对未来产生更大的作用。
北京明春苑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