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中华文化

诸子百家:思想多元化的典型时代

火烧 2010-08-15 00:00:00 中华文化 1030
文章介绍诸子百家思想多元化的典型时代,涵盖儒家、道家、法家等主要学派,探讨其思想核心与代表人物,展现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与影响。

诸子百家:思想多元化的典型时代  

   

郭春孚

西周灭亡,促使人们更多地转向对天下兴亡的思考,打破了“庶人不议”的观念,取而代之的是“处士横议”的活跃风气,对、事、和自然进行广泛的探讨。春秋时代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学者们便周游列国,为诸侯策划,进而在如何统一天下、治理国家、教化民众等方面形成了各种不同的学派。这些学派被称为“百家”,它们的创立者和代表人物被合称为“诸子”。各学派的代表人针对一些社会问题四处,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或著书立说,以图扩大影响,传于后世。人们的思想空前活跃,到战国时代形成了一个百家争鸣、空前繁荣的局面。  

诸子百家流传广泛的是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纵横家等,其中最有影响的是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墨子、荀子、老子、庄子、列子韩非子商鞅申不害许行告子杨子公孙龙子惠子张仪苏秦孙武孙膑田骈慎子尹文邹衍晏子吕不韦管子鬼谷子等。  

   

儒家:克己复礼,仁者爱人  

儒家由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创立,由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孟子加以发展。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荀卿)以及董仲舒二程朱熹、陆守仁、王阳明等,作品有《论语》、《孟子》、《荀子》等。  

儒家以春秋时孔子为师,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的一个学术派别。  

  儒家认为“周礼”是最好的,主张“克己复礼”。人人安分守己,互相关怀,达到一个大同世界,就是“仁”。“仁”是儒家的核心内容。  

  伦理观:“仁”是伦理道德的总纲。“仁”就是“爱人”,君主要体察民情、爱惜民力,反对苛政。如要实践仁德,需要“忠”和“恕”。“忠”是尽自己的本分,“恕”是推己及人。提倡以“礼”、“乐”,约束人的行为,陶冶人的性情。  

  政治观:主张以礼义治国,以德服人,回复西周时期的德治。社会各阶层人士应尽本分,以达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和谐局面,这就是正名思想。  

  教育观: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主张,认为教不应分贵贱贤愚。他认为“因材施教”是理想的教学方法。他又提倡“温故知新”、“举一反三”等学习方法。  

  宇宙观:对鬼神之说抱着“存而不论”的态度,主张“敬鬼神而远之”,但十分重视祭祀祖先。  

  其后孟子以“性善说”论述“仁”,认为人性本善,具备了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种善端,加以发扬,便可成为仁、义、礼、智的德行。孟子说:“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荀子主张“性恶论”,认为人与禽兽无异,“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如顺从人的本性而行,必会引起纷争。他主张通过教育改变人的本性,为善去恶。荀子强调通过“礼治”维持社会秩序,使社会各阶层人士安守本分,社会便能安定。   

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今河南商丘市夏邑县)。据史记所说,他生于鲁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51年),卒于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终年73岁。孔子是儒家的始创人,被后世尊为“万世师表”、“圣人”。也有人称他为“孔老二”(仲尼)。  

孔子周游列国,先后到了卫、陈、蔡、楚、宋等国,宣扬自己的政治抱负,但皆不得要领。孔子不能伸展自己的抱负,心灰意冷,遂返回鲁国,当时是鲁哀公十一年,孔子已68岁。从此以后,他潜心讲学和著书,其间与弟子重新编订了《五经》,并撰写《春秋》,记载春秋时代所发生的大事,阐发儒家的价值观。他的一生,主要贡献在于奠定了教育的基础。他在政治上采取保守主义,主张恢复西周礼乐制度;但在教育上倡导“因材施教”、“有教无类”这些开明的启发式教育方法,以及他对于思想领域的开创性见解间接地促进了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这一文化鼎盛现象的形成。  

五年后,孔子去世。后来弟子们将老师一生的话语,去芜存菁地摘录下来,编成《论语》,是孔子的“言行录”,具有较高的思想价值和文学价值,是儒家学说的必读经典。  

孟子,名轲,字子舆,又字子车、子居,鲁国邹(今山东邹城)人。生于周烈王四年(公元前372年),卒于赧王二十六年(公元前289年)。他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再传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的学说合称为“孔孟之道”。  

孟子本为“鲁国三桓”之后,远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后家道衰微,从鲁国迁居邹国。孟子三岁丧父,孟母艰辛地将他抚养成人,孟母管束甚严,“孟母三迁”、“孟母断织”等故事,成为千古美谈,是后世母教的典范。  

  孟子在母亲的教育下,用功读书,学成以后以孔子的继承者自任,招收弟子,并且游历列国,宣扬“仁政”、“王道”的主张。他到过齐、宋、鲁、滕、梁等国,见过梁惠王、齐宣王等君主。虽然受到了尊敬和礼遇,可是因为被认为思想保守,不合当时潮流,又没有得到重用,只有滕文公曾经试图推行他的政治主张。  

到了晚年,孟子回乡讲学,和他的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从事著书的工作。《孟子》是他的言论汇编,由他和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他的语言、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等。《孟子》有七篇传世:《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上、下;《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气势充沛,并长于论辩。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儒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地位和长远利益。  

孟子一方面严格区分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阶级地位,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并且模仿周制拟定了一套从天子到庶人的等级制度;另一方面,又把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比作父母和子女的关系,主张统治者应该像父母一样关心人民的疾苦,人民应该像对待父母一样去亲近、服侍统治者。  

孟子认为,这是一种最理想的政治,如果统治者实行仁政,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反之,如果不顾人民死活,推行虐政,将会失去民心而变成独夫民贼,被人民推翻。仁政的具体内容很广泛,包括经济、政治、教育以及统一天下的途径等,其中贯穿着一条民本思想的线索。这种思想是由从春秋时期重民轻君的思想发展而来的。  

孟子根据战国时期的经验,总结各国治乱兴亡的规律,提出了一个富有民主精神的著名命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就是“民贵君轻”。认为如何对待人民,对于国家的治乱兴亡具有极端的重要性。孟子十分重视民心的向背,通过大量历史事例反复阐述这是关系着得天下与失天下的关键问题。孟子说:“夫仁政,必自经界始。”所谓“经界”就是划分整理田界,实行井田制。孟子所设想的井田制,是一种封建性的自然经济,以一家一户的小农为基础,采取劳役地租的剥削形式。每家农户有五亩之宅,百亩之田,吃穿自给自足。孟子认为,“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只有使人民拥有“恒产”,固定在土地上,安居乐业,他们才不去触犯刑律,为非作歹。孟子认为,人民的物质生活有了保障,统治者再兴办学校,用孝悌的道理进行教化,引导他们向善,这就可以造成一种“亲亲”、“长长”的良好道德风尚,即“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统治者实行仁政,可以得到天下人民的衷心拥护,这样便可以无敌于天下。孟子说:“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不忍人之心”是一种同情仁爱之心。但是,这种同情仁爱之心不同于墨子的“兼爱”,而是从血缘的感情出发的。孟子主张,“亲亲而仁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仁政就是这种不忍人之心在政治上的体现。  

孟子把伦理和政治紧密结合起来,强调道德修养是搞好政治的根本。他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后来《大学》提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根据孟子的这种思想发展而来的。  

孟子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仁、义、礼、智。同时把人伦关系概括为五种,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认为,仁、义、礼、智四者之中,仁、义最为重要,仁、义的基础是孝、悌,而孝、悌是处理父子和兄弟血缘关系的基本道德规范。如果每个社会成员都用仁义来处理各种人与人的关系,封建秩序的稳定和天下的统一就有了可靠保证。  

为了说明这些道德规范的起源,孟子提出了性善论的思想。他认为,尽管各个社会成员之间有分工的不同和阶级的差别,但是他们的人性却是同一的。他说:“故凡同类者,举相似也,何独至于人而疑之?圣人与我同类者。”这里,孟子把统治者和被统治者摆在平等的地位,探讨他们所具有的普遍的人性。这种探讨适应于当时奴隶解放和社会变革的历史潮流,标志着人类认识的深化,对伦理思想的发展是一个巨大的推进。  

荀子,名况,字卿,赵国郇邑(今山西安泽)人,生于周郝王二年(公元前313年),卒于秦始皇九年(公元前235年),战国后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关于荀子的记载很少,而且颇有出入。荀子是继孔子、孟子以后最大的儒学家。他的思想记载于《荀子》一书中,对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荀子曾经游历燕、齐、楚、秦、赵多国,后家居兰陵至死。  

在兰陵时,荀子开始教书与写书,有名的韩非和李斯就是他的学生,他也在这段时间完成了自己的代表作《荀子》。荀子虽是儒家的继承人,但他并没有盲目地将儒家学说全盘接收。反之,荀子将儒家学说融会贯通,加以发挥,提出了“性本恶”等影响后世深远的学说。  

总之,儒家以春秋时孔子为师,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儒家学说所倡导的“仁、义、礼、智、信”,被历代统治者、学术界所尊崇,成为中国传统思想的核心和道德主流。  

儒家创始人孔子因继承中原文化正统,在诸子百家中脱颖而出。以致儒家学说不仅在诸子百家中地位显著,而且还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和核心内容,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儒家并非通常意义上的学术或学派,儒家学说是华夏民族的文化精华,也是华夏固有价值系统的一种表现。它已渗透传统文化的每一根毛细血管之中,极大地影响着中国文化的每一个领域。凡是从中国土壤里产生的学说思想、宗教派别,甚至是外来文化、外来宗教,都不可避免地带上儒家文化的痕迹。儒家思想也对世界文化产生了永久的影响。日本和“四小龙”推崇儒学也是在他们已实现或者基本现代化后,为解决现代化所带来的信仰危机、道德滑坡等社会问题而采取的补偏救弊措施。所谓“东方文化圈”,基本上就是以儒学为主体的文化构成模式。随着历史的发展,儒家伦理正在被西方国家接纳。  

   

道家:以人为本,内圣外王  

道家又称“道德家”。这一学派以春秋末年老子关于“道”的学说为理论基础,以“道”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本源、构成和变化。认为天道无为,万物自然化生,否认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张道法自然,顺其自然,提倡清静无为,守雌守柔,以柔克刚。老子以后,道家内部分化为不同派别,著名的有四大派:庄子学派、杨朱学派、宋尹学派和黄老学派。代表人物有老子、庄子、列子等,作品有《道德经》、《庄子》、《列子》等。  

道家认为,“道”是一切事物的根源,也是循环不息的存在。强调凡事均无须强求,应顺应自然,达到“道”的最高境界。道家在于精神上的超脱,不限于形驱,只求逍遥和心灵上的开放。“道”是“老庄”学说的思想中心。  

宇宙观:“道”是无形及不可见的,是超时空的存在,是宇宙最高本体和一切事物的根源。“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就是说:天和地是多么伟大无比啊,可是在天地初开的时候,它也没有“名”可言;天地交合,阴阳合德,创造了世间万物,它有了万世万代的“功名”,然而你却根本不知道这功名的所在。  

  政治观:道家认为,人们必须放弃逞才、逞智、逞强、逞力,回归朴素、无知的境界,以“无为”治理天下,天下才能和平安定。尖锐批判了以天下为根本的政治观点,认为这是“悉天下奉一身”的罪恶表现。在社会制度上主张以维护私有制的利益促进社会大同,以私有来促公有。最终希望回复“小国寡民”的原始社会。   

人生观:道家认为,万物都有对立面,物极必反。因此,人们必须“知足寡欲”、“柔弱不争”、顺应自然,抛弃一切礼教的枷锁,才能避免灾祸。  

人本思想:道家从维护个人利益的角度出发,在经济理论、社会实践方面创立了人本思想观点,主张通过维护个人利益来达到社会和谐繁荣。道家主张不损害个人利益,也不能侵犯个人利益,只要每一个人的利益得到应有保障,每一个人的个人利益不受到侵犯,甚至包括自然界的动物植物的利益不受侵犯,把不受侵犯的个人利益加在一起就是社会的利益得到保障,只有每个人的利益得到了保护,整个国家才能是真正的繁荣。道家的这种思想对今天的政治经济发展起到了卓越的作用。  

道家重视人性的自由与解放。所谓人性解放,一方面是人的知识能力的解放, 另一方面是人的生活心境的解放。前者提出了“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认识原理;后者提出了“谦”、“弱”、“柔”、“心斋”、“坐忘”、“化蝶”等面对世界的方式。道家主张“人天合一”、“人天相应”、“虚心实腹”、“为而不争,利而不害”、“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法于阴阳,以朴应冗,以简应繁”,等等。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楚苦县历乡曲仁里(今河南省周口市鹿邑县太清宫镇)人,谥聃。有人叫他李耳,也有人叫他老聃。老子修道德,其学主无为之说,以自隐无名为务。  

道家的理论奠定于老子。《道德经》上下五千言,以王朝兴衰成败、百姓安危祸福为鉴,溯其源,分为上、下两篇。上篇起首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故人称《道经》;下篇起首为“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故人称为《德经》,合称《道德经》。《道经》言宇宙本根,含天地变化之机,蕴阴阳变幻之妙;《德经》,言处世之方,含人事进退之术,蕴长生久视之道。  

庄子名周,字子休,宋国蒙(今河南商丘市)人,生于约公元前369年,卒于约公元前286年。据《史记》记载,庄周与梁惠王齐宣王同一个时期。  

庄子早年曾在蒙做过漆园吏,后一直隐居。他生活贫困,却淡泊名利,楚王闻其贤德,曾派使者赠以千金并请他做宰相,被他拒绝。终身不复仕,隐居于抱犊山中。  

庄子学识渊博,交游很广,著有《庄子》一书,主要的思想来源于《老子》,然而有自己的独到见解,长达10多万字,大部分都是寓言。  

庄子的理论不同于老子之处,在于庄子更详尽地解释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指出了人的可开创能力,包括智慧上、认识能力上、身体能量上等等。庄子同样站在天道自然的命题基础上,提出了从人的自我修养到面对整个社会国家的处世之道,阐述了从世界观到知识论到工夫论到社会哲学的内圣外王之道。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又称“圄寇”、“国寇”),相传是战国前期的道家人物,郑国(今河南郑州新郑市)人,与郑缪公同一时期。列子学说的本源是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后汉班固《艺文志》“道家”部分录有《列子》八卷,早已散失。今本《列子》八篇,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从思想内容和语言使用上来看,可能是晋人所作,是东晋人搜集有关的古代资料编成的,由张湛注释并作序。  

《列子》又名《冲虚经》,是道家重要典籍,列御寇所著,但所著年代不详,大体是春秋战国时代。该书按章节分为《天瑞》、《黄帝》、《周穆王》、《仲尼》、《汤问》、《力命》、《杨朱》、《说符》八篇,每一篇均有多个寓言故事组成,寓道于事。  

   

墨家:兼爱、非攻、尊天  

墨子是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家与儒家并称“显学”。 代表人物有墨子等,作品有《墨子》等。  

  伦理观:提出“兼爱”,主张爱不应有亲疏、上下、贵贱、等级的分别。墨子认为,天下之所以大乱,是由于人不相爱。  

  政治观:“尚贤”、“尚同”是墨家的基本政治纲领。提倡选任贤才,消除阶级观念,使天下大治。主张“非攻”,反对一切侵略战争。  

  经济观:反对奢侈的生活,主张节俭,提出“节用”、“节葬”、“非乐”的思想。  

  宇宙观:提出“非命”,认为命运不能主宰人的富贵贫贱,强调只要通过后天的努力就可以改变。为了求福避祸,墨子又主张“尊天”、“事鬼”。   

由于墨家从创始人墨子到主要的代表人物,都是社会中底层的学者,所以墨家更能体会到战乱时期劳动人民的凄惨生活,相对于儒家的过分讲求“礼”,墨家更注重养成刻苦、节俭的生活习惯,而且不吝于做低层的劳动工作,被儒生辱为“淫巧之技”。生活上的偏差,立场上的对立,和思想上比“仁爱”更难遵从的“兼爱”,使得墨家并未得到统治者的支持,日后发展不大。  

墨子,姓墨名翟,生于约公元前468年,卒于约公元前376年,鲁国(今山东省滕州市)人。墨子出身平民,自称“北方之鄙人”,人称“布衣之士”和“贱人”。  

  墨翟曾为宋国大夫,自诩“上无君上之事,下无耕农之难”,是同情“农与工肆之人”的士人;曾师从史角之后,传其清庙之法;又学于儒者,习孔子之术,称道尧舜大禹,明于《诗》、《书》、《春秋》,因不满儒家礼乐烦苛,于是主张弃周道而用夏政。  

宣扬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天志、明鬼、非命,以“兼爱”为核心。为人“以绳墨自矫,而备世之急”。为宣扬自己的主张,墨子广收生徒,寻常亲从弟子数百人,形成声势浩大的墨家学派。墨子上说“王公大人”,下教“匹夫徒步之士”,几乎“遍从人而说之”。行迹所至,东到齐,西游郑、卫,南至楚、越。  

墨子博学多才,擅长工巧和制作,还擅于守城技术,弟子总结他的经验编著《城守》21篇。墨子在名辩说方面颇有成就,成为战国名辩思潮的祖源之一。墨子的事迹,分别见与《荀子》、《韩非子》、《庄子》、《吕氏春秋》、《淮南於》等书;他的思想则主要保存在墨家后学编著的《墨子》一书中。  

   

法家:以法治国,定分止争  

法家是先秦诸子中对法律最为重视的一派,主张“以法治国”,而且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论和方法,为后来建立的中央集权的秦朝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汉朝继承了秦朝的集权体制和法律体制。代表人物有韩非李斯、商鞅等,作品有《韩非子》等。  

法家重视法律,反对儒家的“礼”,反对贵族垄断经济和政治利益的世袭特权,要求土地私有和按功劳与才干授予官职。法律的作用就是“定分止争”,也就是明确物件的所有权。“兴功惧暴”,鼓励人们立战功,而使那些不法之徒感到恐惧,“兴功”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富国强兵,取得兼并战争的胜利。  

法家反对保守的复古思想,主张锐意改革。他们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一切的法律和制度都要随历史的发展而发展,既不能复古倒退,也不能因循守旧,提出“不法古,不循今”的主张。韩非则集法家大乘,提出“时移而治不易者乱”,把守旧的儒家讽刺为守株待兔的愚蠢之人。  

商鞅、慎到、申不害三人分别提倡“重法”、“重势”、“重术”,各有特点。韩非提出了将三者紧密结合的思想。“重法”是指重视健全法制,以法治国;“重势”是指重视君主的权势,要独掌军政大权;“重术”是指驾御群臣、掌握政权、推行法令的策略和手段,主要是察觉,防止犯上作乱,维护君主地位。  

韩非,姓韩名非,战国末年的韩国(今河南郑州新郑市)人,出身于贵族,为韩国的公子,生年与血亲已不可考,卒于公元前233年。韩非口吃,不善于言说,好著书。韩非与李斯为同学,同师于荀子。  

韩非见当时韩国势弱,曾数谏韩王,但韩王不听。韩非痛恨治国不修明法治,不实行富国强兵,而重用那些没有实际经验好发空论的人。于是他考察研究历史上的得失之变,作《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10余万言,成为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书成后传到秦国,秦王读后说:“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韩非的著作得到了秦始皇的称赞。  

秦国攻韩,韩王本来不用韩非,待秦进攻甚急,韩王于是委派韩非出使秦国。秦王见到了韩非很为喜悦,但也没有相信和重用他。李斯认为,韩非为韩国的公子,终为韩而不为秦,因此向秦王建议,既然不用韩非,不如诛之,以免后患。秦王认为李斯说得对,就下令对韩非治罪。李斯暗中派人给韩非送去毒药,逼迫他自杀。韩非怀才不遇,最终竟然被自己的同学所杀害。  

商鞅,姓公孙,名鞅,卫国(今河南安阳市)人,秦孝公时封于商邑,故名商鞅,号为商君。商鞅为卫国庶出公子,因而也称为卫鞅。生于公元前390年,卒于公元前338年。  

商鞅先事魏相公叔痤为中庶子。公叔痤知道商鞅有才能而未得重用,向魏惠王推荐商鞅。商鞅未被惠王纳用,待公叔痤去世后,闻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于是商鞅西去入秦。他来到秦国后,秦孝公前后四次接见他。孝公不喜欢“仁政”、“德治”的儒家之道,而信霸道,与商鞅的法家思想相合,开始在秦国推行最为彻底的变法运动。  

商鞅在秦国前后实行了两次变法,比较彻底地废除了旧制度,实行了新制度,使秦国很快强盛起来,成为战国时期第一等强国。其后,商鞅本人却遭到贵族保守派的诬陷,被处以车裂极刑。  

   

兵家:兵无常势,水无常形  

兵家是中国古代对战略家与军事家的通称,又特指先秦对战略与战争研究的派别。代表人物有孙武、司马穰苴、孙膑、吴起尉缭魏无忌白起等,作品有《黄帝阴符经》、《六韬》、《三略》、《孙子兵法》、《司马法》、《孙膑兵法》、《吴子》、《尉缭子》等。  

兵书在中国的发展源远流长,产生于西周,成熟于春秋。兵家自古以来一直很受重视。兵家集大成者是孙武的《孙子兵法》。  

如何从宏观上把握战争,是兵法的关键。战争是政治的继续,关系到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的生死存亡。兵法既是如何统治国家,制定国家战略的指导思想,又是如何领兵打仗,制定战争战略与策略的理论。  

孙武,齐国(今山东临淄)人,字长卿,春秋时兵法家。曾以《兵法》13篇见吴王阖闾,经伍子胥的推荐,被任命为将,率吴军攻破楚国。  

  他认为“兵者,国之大事”,提出“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注重了解情况,全面分析敌我、众寡、强弱、虚实、攻守、进退等矛盾,并通过对战争客观规律的认识和掌握以克敌制胜。他还提出“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谓之神”,强调了战略战术上的“奇正相生”和灵活运用。  

  孙子所著的《孙子兵法》,是中国最杰出的兵书,并深受世界各地所重视。但美国人只学会其中的一句:“兵者,诡道也。”  

孙膑,齐国阿鄄(今山东阳谷、甄城县)人,孙武的后代,大致与商鞅、孟轲同一个时期,是战国时的兵法家。  

他曾与庞涓同学兵法,当庞涓作魏惠王将军时,忌其才能,把他骗到魏国,处以膑刑(即去膝盖骨),故称孙膑。后经齐国使者秘密载回,被齐威王任命为军师,协助齐将田忌,设计大败魏军于桂陵、马陵。  

孙膑继承和发展了孙武的军事理论,把“道”看作战争客观规律,提出了以寡胜众、以弱胜强的战法,主张以进攻为主的战略,根据不同地形,创造有利的进攻形势,重视对城邑的进攻和对阵法的运用。他著有《孙膑兵法》一书。  

   

纵横家:合纵连横,谋于无形  

“纵”指“合纵”,“横”指“连横”。所谓“合纵”指战国时齐、楚、燕、韩、赵、魏等六国联合抗秦的外交策略;所谓“连横”,指以上六国分别与秦国结盟的外交策略。  

“纵”与“横”的来历,据说是因南北向称为“纵”,东西向称为“横”。六国结盟为南北向的联合,所以称“合纵”;六国分别与秦国结盟为东西向的联合,故称“连横”。“纵横家”的代表人物有鬼谷子、苏秦、张仪等,作品有《鬼谷子》等,主要观点流传于《战国策》等著作中。  

苏秦和张仪为最著名的纵横家,没有苏、张就不存在合纵与连横,自然也就不会有所谓纵横学和纵横家。纵横家的著作如苏秦的《苏子》,张仪的《张子》等大部分在汉朝前亡佚。《鬼谷子》是纵横家仅存的唯一的著作,另有《战国策》是记录纵横家言行的书籍。  

  鬼谷子,姓王名诩,可能是春秋时期卫国(今河南鹤壁市淇县)人,常入云梦山(在河南省鹤壁市淇县)采药修道。因隐居清溪鬼谷,所以自称鬼谷先生。  

  鬼谷子为纵横家的鼻祖,苏秦和张仪是他最杰出的两个弟子。孙膑与庞涓也是他的弟子。  

纵横家所崇尚的是权谋策略和言谈辩论的技巧,指导思想与儒家所推崇的仁义道德大相径庭。因此,历来学者对《鬼谷子》一书推崇者甚少,而讥诋者极多。其实外交战术的得益与否,关系国家的安危兴衰;而生意谈判与竞争的策略是否得当,则关系到经济上的成败得失。即使在日常生活中,言谈技巧也关系到人的处世得体与否。当年苏秦凭其三寸不烂之舌,合纵六国,配六国相印,统领六国共同抗秦,显赫一时。而张仪又凭其谋略与游说技巧,将六国合纵土蹦瓦解,为秦国立下不朽功劳。所谓“智用于众人之所不能知,而能用于众人之所不能见。”潜谋于无形,常胜于不争不费,这是《鬼谷子》的精髓所在。《孙子兵法》侧重于总体战略,而《鬼谷子》则专于具体技巧,两者可以说是相辅相成。  

苏秦,字季子,战国时东周洛阳(今河南洛阳市)人。学纵横之术游说各国,起初到秦国游说惠王,未被采用。随后东往赵、燕、韩、魏、齐、楚,游说六国合纵御秦。他相六国,归居于赵,被赵封为武安君。其后秦使人诳齐、魏伐赵,六国不能合作,合纵瓦解。  

他入燕转入齐,为齐客卿。与齐大夫争宠,被人杀死。一说他自燕入齐从事反间活动,使燕得以破齐,后反间活动暴露,被齐车裂而死。  

纵横家有《苏子》31篇,今佚。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战国纵横家书》保存有苏秦的书信和游说辞16章,与《史记·苏秦列传》有所不同。  

张仪,魏国(今河南开封市)人,战国时著名的纵横家。于魏惠王时来到秦国,秦惠文君以为客卿。公元前328年,秦使张仪、公子华伐魏,魏割上郡于秦。  

惠文君于十三年(公元前325年)称王,并改次年为更元元年。更元二年,张仪与齐、楚、魏三国的执政大臣在啮桑相会,随即免相。次年,张仪在魏国为相;更元八年,又在秦国为相;十二年,张仪又在楚国为相,后又归秦。惠文王卒后,武王即位,与张仪有隙,他离秦去魏,在这年的五月去世。《汉书·艺文志》纵横家类有《张子》10篇,汇集了张仪的作品和有关的材料。  

   

名家:执名为实,白马非马  

名家注重辩论“名”与“实”之间的关系,是一种逻辑学。名家与各家不同之处,正是在于“正名实”的方法。他们主要是以逻辑原理来分析事物,辩论的内容又多半是与政治实务无关的哲学问题。因此,名家的理论在中国的学术流传中,一直被冠以“诡辩”的恶名。代表人物有邓析惠施公孙龙、桓团等,作品有《公孙龙子》等。  

名家认为经过抽象以后的名词概念与它们原来的实体不同,他们提出“矩不方,规不可以为圆”,把“大一”(无穷大)定义为“至大无外”;把“小一”(无穷小)定义为“至小无内”。还提出了“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等命题。  

名家的没落,除了因为不受统治者的重视之外,也因为弟子们不能提出超越前人的创新主张。  

公孙龙是魏国(今河南省北部)或赵国(今山西南部)人,约生于公元前325年,约卒于公元前250年,与庄子、惠施、孟子、邹衍同一时代。公孙龙主张“专决于名”,执名为实,他的辩论主要是语言的自身展开,离开具体、经验的事物辩论。  

他善为同异之辩,达巅峰的境界,主要辩论有:白马论、名实论、指物论、坚白论等。  

公孙龙是平原君的食客,一天,他牵着一匹白马出关被阻,公孙龙便以白马非马的命题与之辩论,守关的人辩不过他,公孙龙就牵着马出关去了。公孙龙说:“白马为非马者,言白所以名色,言马所以名形也;色非形,形非色也。夫言色则形不当与,言形则色不宜从,今合以为物,非也。如求白马于厩中,无有,而有骊色之马,然不可以应有白马也。不可以应有白马,则所求之马亡矣;亡则白马竟非马。“  

公孙龙的话大意是说:“马”指的是马的形态,“白马”指的是马的颜色,而形态不等于颜色,所以白马不是马。  

这在逻辑学上是一个典型的偷换概念的例子。他把“白马”和“马”这两个不同的概念,用在了一个问题里来进行论证,并作为同等意义上的概念来分析。在哲学上,这是把事物的共性和个性的关系混淆了。  

惠施是宋国(今河南商丘)人,约生于公元前370年,约卒于公元前310年,名家鼻祖,与庄子为友,曾做过魏(梁惠王)的相国;后惠施联合齐、楚的活动遭到失败,被张仪驱逐。  

惠施才思敏捷,博学善辩,长于雄辩与逻辑推理,曾与桓团、公孙龙等辩者掀起了名辩的高潮,故有“惠施以之辩给,万石以之讷慎”。  

   

阴阳家:九州划分,五德转移  

在自然观上,阴阳家利用《周易》经传的阴阳观念,提出了宇宙演化论;又从《尚书》的“九州划分”进而提出“大九州”说,认为中国是赤显神州,内有小九州,外则为“大九州”之一。代表人物有邹衍等,作品佚失,主要观点流传于《吕氏春秋》、《史记》等著作中。  

在历史观上,阴阳家把《尚书》的五行观改造为“五德终始”,又称“五德转移”。“五德”指五行的属性,即土德、木德、金德、水德、火德。按阴阳家的说法,宇宙万物与五行对应,各具其德,而天道的运行、人世的变迁、王朝的更替等,则是“五德转移”的结果。目的在为当时的社会变革进行论证。  

在政治伦理上,阴阳家赞成儒家仁义学说,认为“止乎仁义节俭,君臣上下六亲之施”。同时强调“因阴阳之大顺”,包含若干天文、历法、气象和地理学的知识,有一定的科学价值。  

汉初阴阳家还存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部分内容融入儒家思想体系、部分内容为原始道教所吸收,作为独立学派的阴阳家便不在了。  

邹衍,齐国(今山东淄博市临淄)人,阴阳家的代表人物,因其学问迂大而宏辩,人称为谈天衍,又称邹子。约生于公元前305年,约卒于公元前240年。  

邹衍曾游学稷下学宫,以学问重于齐。到魏,受到魏惠王郊迎。到赵,平原君待之以宾主之礼。到燕,燕昭王亲自为他在前面扫尘,听他讲学,为他筑竭石宫,执弟子礼。所以有史推测他可能死在长平之战后。  

邹衍的著作《邹子》和《邹子终始》,据说有10多万字,但早已佚失。现只有《吕氏春秋》、司马迁《史记》的一些段落可见其思想。《汉书·艺文志》著录阴阳派著作21种,已全部散佚。成于战国后期的《礼记·月令》,有人说是阴阳家的作品。《管子》中有些篇也属于阴阳家之作,《吕氏春秋·应同》、《淮南子·齐俗训》、《史记·秦始皇本纪》中保留一些阴阳家的材料。  

   

杂家:博采众议,奇货可居  

春秋战国时代,各家都有自己的对策与治国主张。为了打败其他流派,各学派或多或少地吸收其他流派的学说,或以攻诘对方,或以补自己学说的缺陷。然而,任何一个流派也都有自己的特色与长处,而“杂家”便是充分的利用这个特点,博采众议,成为一套在思想上兼容并蓄,却又切实可行的治国方针。代表人物有吕不韦等,作品有《吕氏春秋》等。  

吕不韦,卫国濮阳(今河南省濮阳市)人,战国后期著名政治家,担任秦相国13年,为秦最后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吕不韦长期卖贵,积累大量家产。但他不满足于大商人的地位,一直在寻找机会,投身政界。  

有一年,他到赵国都城邯郸去作生意,结识了秦国公子异人。当时异人在赵国作人质,处境也不太好,吕不韦则认为“奇货可居”,先是以金钱和美女予之,博得异人的欢心。接着,游说华阳夫人的姐姐,以贿赂买通秦孝文王的皇后华阳夫人,立异人为太子。  

公元前250年秦孝文王死后,公子异人得以回国即位,是谓秦庄襄王,封吕不韦为国相,号曰“文信侯”,食蓝田十二县。秦庄襄王死,秦王赵政即位,吕不韦被尊为“仲父”,代秦王摄政。  

赵政亲政后,吕不韦被免职。先居河南,后徒蜀郡。秦王政十二年在往蜀郡的途中自杀。当时他养门客3000多人,著名的《吕氏春秋》就是他组织门客编写的。  

严格说来,“杂家”并不是一门有意识、有传承的学派,吕不韦也没有自命为“杂家”流派。自从《汉书·艺文志》第一次把“吕氏春秋”归入“杂家”之后,这个学派才正式被定名。  

   

农家:与民同耕,饔飨而治  

农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因注重农业生产而得名。此派出自上古管理农业生产的官吏。他们认为农业是衣食之本,应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孟子·滕文公上》记有许行其人,“为神农之言”,提出贤者应“与民并耕而食,饔飨而治”,表现了农家的社会政治理想。这一学派对农业生产技术和经验也注意记录和总结。代表人物有许行等,主要观点流传于《孟子·滕文公上》、《吕氏春秋》等著作中。  

农家出于农稷之官。他们的言论多重播百谷,劝农桑,以足衣食。连孔子都认为“所重民食”,可见这是农家所长。  

农家主张与民同耕,进而论及君民并耕,可以说是产生于中国古代自由平等的观念,故不免引起重视“正名”的儒家的反对,认为这是“弃君臣之义,徇耕稼之利,而乱上下之序”。  

因农家的书籍多为农圃之技,而非学理,所以能免于秦始皇的《焚书令》。但其最高的理想为与民同耕,虽为阶级平等的口号,但也不容于儒者,所以他们的著作多数亡佚。  

许行,鲁国(今山东西南)的农业专家,是先秦诸子农家的代表人物,为神农的代言人。他的事迹大多不可考。据《孟子·滕文公》所载,他曾自楚至滕,踵门对文公说:“远方之人,闻君行仁政,愿受一廛而为氓。”文公便与他共处。陈良的徒弟陈相,与其弟辛,负耒耜而自宋来到滕,说:“闻君行圣人之政,是亦圣人也,愿为圣人氓。”陈相见许行而大悦,尽弃其学而跟许行学其术。  

   

医家:切,救死扶伤  

中国医学理论的形成共经历了700多年。公元前5世纪下半叶,中国开始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到封建制度确立,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大动荡的时期。社会制度的变革,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意识形态、科学文化领域出现了新情况,为医学发展带来了良机。医家泛指所有从医的人。代表人物有扁鹊等,作品有《内经》、《外经》等。  

扁鹊,勃海郡郑(今河南郑州新郑市)人,或齐国卢邑(今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人,也有记载为渤海郡州(今河北任丘县北)人。“扁鹊”并非真名实姓。人们把他和黄帝时的扁鹊相比,并且称呼他“扁鹊先生”,连史书也以扁鹊称呼他。扁鹊原姓秦氏,名越人。生于公元前407年,卒于公元前310年,约和孔子同一时代。扁鹊是中国历史上一位著名医学家,也是历史上第一个有正式传记的医学家,著有《内经》、《外经》,发明了四诊法(即、切)。  

扁鹊能从实际出发研究医学,并能吸取民间的医疗经验,在医学上取得了很大成就。他长期在民间行医,救死扶伤,走遍齐、赵、卫、郑、秦诸国,在人民中享有很高声望。  

公元前310年,忌贤妒能的秦太医令李谧派人在崤山设伏,刺杀扁鹊,终年97岁。  

   

小说家:街谈巷议,皆成文章  

小说家,先秦九流十家之一,采集民间传说议论,借以考察民情风俗。《汉书·艺文志》说:“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  

小说家的起源,出于以说故事为生的人,多数来自民间,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的民间文学。“传载舆人之诵,诗美询于刍荛。”  

小说家能代表平民社会的四方风俗。但他们的东西来自于小道,是“小道消息”,从而不为世人所重视。  

   

关于对诸子百家的派别归类,司马谈列举了六家,“乃论六家之要指曰:易大传:‘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汉书·艺文志》中的刘歆《七略》的诸子略分为10家: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除去小说家不谈,所以称“九流十家”。  

诸子之所以说是政治学派的总称,是因为其各家的基本宗旨大都是为国君提供政治方略。儒家主张以德化民,道家主张无为而治,法家主张信赏必罚,墨家主张兼爱尚同,名家主张去尊偃兵。汉代以后,墨家和名家成为绝学,农家独立成一门技术性学科,阴阳家演化为神秘的方术。因此,对后来大一统王朝政治产生影响的只有儒、道、法。  

诸子百家的许多思想给后代留下了深刻的启示。如儒家的“仁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孟子的古代民主思想;道家的辩证法;墨家的科学思想;法家的法治观念;兵家的军事思想等,在今天依然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即使是以“诡辩”著称的名家,也开创了中国哲学史上的逻辑学领域。我们应该借鉴儒家的刚健有为精神,来激励自己发愤图强;鉴借儒家的公忠为国精神,来培育自己的爱国情怀;鉴借儒家的以义制利精神,来约束自己正确对待物质利益;鉴借儒家的仁爱精神,来培育自己热爱人民的高尚情操;鉴借儒家的气节观念,来培育自己的自尊自强的独立人格;也应该鉴借墨家的“兼爱”、“尚贤”、“节用”,道家的“少私寡欲”、“道法自然”,法家的“废私立公”等等思想。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也促进了数学的发展,尤其是对于正名和一些命题的争论直接与数学有关。  

但是诸子百家学说中也包含着消极、落后、错误的思想,特别是孔孟之道中,内含着复古倒退、轻视劳动者等陈旧观念。这是必须分辨清楚,并给予批判的。  

    迄今为止,诸子百家是中国思想解放和思想多元化最经典的时代,在人类历史上也并不多见。它留给我们的岂止是百花齐放的思想?

北京明春苑

电话:010—83701573

手机短信:13522382072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