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中华文化

疑人与用人

火烧 2010-09-10 00:00:00 中华文化 1034
文章探讨‘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用人法则,强调信任与授权的重要性,分析如何建立信任关系,以及如何通过信任实现领导艺术与人才管理。

疑人与用人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这是一句流传了几千年的老话。关于它的出处似乎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定论。我只是陆陆续续的看到了一些类似的说法:最早的是《三国志·魏书·郭嘉传》裴松之注引《傅子》时说:“用人无疑,唯才所宜。”稍晚一点的是《旧唐书·陆贽传》中的说法:“夫如是,则疑者不使,使者不疑。”再往后类似的说法有《金史·熙宗本纪》:“疑人勿使,使人勿疑。自今本国及诸色人,量才通用之。”以及宋代欧阳修《论任人之体不可疑札子》一文中的一段话:“任人之道,要在不疑。宁可艰于择人,不可轻任而不信。”至于这句话何时何地又由何人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我实在无从查考,还望知者不吝赐教。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字面意思并不难理解,但作为一个千古流传的用人法则,它的要点是在"不疑"二字上。不疑包含着两层含义:第一是充分信任;第二是充分授权。充分信任是充分授权的前提,充分授权是充分信任的体现。没有充分信任就不可能有充分授权,没有充分授权所谓的充分信任也不过是一句空话。

充分信任要解决的问题是让被用者能够安心和忠诚的做事。换句话来说,就是用信任来解除被用者的顾虑,甚至让被用者在道德层面上产生忠诚感。信任是在用人者和被用者之间建立良好关系的最为重要的基础。但是,正因为充分信任是一个好东西,所以,它往往显得极为稀缺。对用人者来说是如此,对被用者来说也是如此。让用人者倍感困惑的一个问题往往是:我到底该不该、能不能、敢不敢信任这个家伙?而让被用者倍感困惑的一个问题则往往是:我到底怎样才能获得他的信任?所以,信任该信任的人是用人者的一种领导艺术,而取得别人的信任则是被用者的一种生存艺术。

信任别人既需要一种眼光,也需要一种胸怀。所谓的眼光就是择人要准;所谓的胸怀就是待人要宽。以齐桓公为例,即位之初,他急需找到有才干的人来辅佐,因此就准备请鲍叔牙出来任齐相。鲍叔牙诚恳地对齐桓公说:“臣是个平庸之辈,现在国君施惠于我,使我如此享受厚育,那是国君的恩赐。若把齐国治理富强,我的能力不行,还得请管仲。”齐桓公惊讶地反问道:“你不知道他是我的仇人吗?”鲍叔牙回答道:“客观地说,管仲,天下奇才。他英明盖世,才能超众。”齐桓公又问鲍叔牙:“管仲与你比较又如何?”鲍叔牙沉静地指出:“管仲有五点比我强。宽以从政,惠以爱民;治理江山,权术安稳;取信于民,深得民心;制订礼仪,风化天下;整治军队,勇敢善战。”鲍叔牙接着诚恳的谏请齐桓公释掉旧怨,化仇为友,并指出当时管仲射国君,是因为公子纠命令他干的,现在如果赦免其罪而委以重任,他一定会象忠于公子纠一样为齐国效忠。后来,齐桓公听取了鲍叔牙的意见,任用了管仲为相,尊称其为仲父,采取了管仲“尊王攘夷”的策略,对抗戎狄,三会诸侯,终于辅佐成就了春秋第一霸业。

被用者要取得用人者的信任,既要以真诚为基础,又要讲一点交往的策略。战国末年有一位杰出的军事家叫王翦,是秦国继白起之后的又一位名将。他与儿子王贲在辅助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战争中立有大功,除韩之外,其余五国均为王翦父子所灭。当时,秦始皇欲灭楚,倾向于让年少壮勇的将领李信做主帅,便问李信:“君欲破楚,须多少人马?”李信表示二十万即可。秦始皇又问王翦,王翦道:“非六十万不可。”始皇说:“王将军老矣,何怯也!李将军果势壮勇,其言是也。”(《史记·王翦白起列传》)于是派李信及蒙恬将兵二十万南伐楚。王翦因秦王不用其话,就托病辞官,归频阳养老。这时的秦军在李信的率领下攻平与(今河南平与北),蒙恬攻寝丘(今河南临泉),大破楚军。李信又乘胜攻鄢、郢,均破之。于是引兵向西与蒙恬军会师城父(今河南平顶山市北)。项燕率领的楚军乘机积蓄力量,尾随秦军三天三夜,终于大破李信军队,攻下两个营垒,杀死七名都尉,秦兵败逃。秦始皇闻秦军失败,大怒。这时才知道王翦确有远见。于是亲自到频阳向王翦谢罪,说:“我没有听从将军的话,李信终使秦军受辱,如今楚军逐日西进,将军虽有病在身,怎能忍心背弃寡人?”王翦辞谢说:“老臣疲弱多病,狂暴悖乱,希望大王另择良将。”始皇坚持要王翦领兵,王翦说:“若非要用老臣,必给我六十万大军。”始皇允诺。于是王翦率六十万秦军伐楚,始皇亲自送将军至灞上。王翦行前多求良田屋宅园地,始皇说:“将军既已出兵,何患贫穷?”王翦说:“为大王部将,虽立战功却终不得封侯,所以趁大王亲近臣下之时,多求良田屋宅园地,为子孙置业。”始皇大笑。王翦的军队行至关口后,又五度派使者回朝求良田。有人认为将军求赏太过份,王翦却说:“秦王粗暴又不信任人,如今倾尽全国兵力,交付给我,我只有以多请田宅作为子孙基业的方法来稳固自家,打消秦王对我的怀疑。”后来,王翦替代李信前来攻楚,楚军听说王翦集六十万大军前来,也尽发国中兵力以抗秦。王翦大军一至,立即坚壁而守,不肯出战。楚军屡次挑战,秦军始终不出。王翦每日要求士兵休息洗沐,安排美好饭食安抚他们,同时与士卒同饭同食,意在养精蓄锐,消耗敌军,以待最后殊死一战。不久,王翦打听士兵以什么来娱乐,有人回答说:“投掷石头,跳远比赛。”王翦认为军心可用,遂下令出兵,大破楚军,追至蕲南(今安徽宿州东南),斩杀将军项燕(一说项燕自杀),楚兵败逃。秦借胜势,一年就平定了楚国城邑,俘虏楚王负刍,楚地终成秦的一个郡县。在这个故事里的王翦,率倾国之兵出征,最大的顾虑就是乖戾君王对他的疑虑。于是,他用一种极为特殊的方式换来了君王的信任,给自己创造了一个在外安心用兵的条件。

信任不仅可以让被用者安心,有时候还会换得被用者在道德层面的忠诚。历史上在这方面做的最成功的要算是刘备老兄了。刘备作为一个优秀的政治家、军事家,他的优点是多方面的,但最为重要的却在于他具有一种宽厚仁义、待人真诚、知人善任的品质。《三国志》评论刘备“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尽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所以,他能将一大批优秀的政治、军事人材收为己用,并能让他们以命相随,终生不愈。最典型的例子,一个是关羽,一个是诸葛亮。关羽是刘备起兵时结拜的义弟,五虎大将排名第一的将军。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解(今山西省临猗西南)人。因刘备在结义之后始终待他亲如兄弟,结果是赢得了关羽的忠心追随。官渡之战前,关羽被曹操所俘,曹操为了笼络关羽,便拜他为偏将军并封他为汉寿亭侯,但关羽却始终不为所动,与曹操在屯土山约定了三件事:第一,降汉不降曹;第二,礼待二嫂;第三,一旦得知刘备的下落,便当辞去。之后,曹操仍不死心,为留住关羽而做继续的努力。《三国演义》里对这一段有着十分详细的描述,什么小宴三日,大宴五日;上马赠金,下马赠银。但是,关羽依旧对刘备忠心不改。曹操赠袍,关羽穿于衣底,上用刘备所赐旧袍罩之,以示不敢以新忘旧;曹操赠赤兔马,关羽拜谢,但内心里想的却是乘此马,一日即可见到刘备。此后,关羽为曹操斩了颜良,便挂印封金,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再次回到了刘备身边。至于诸葛亮,刘备对他更是信任有加。三顾茅庐,请出山后,就任命为军师,军国大事悉听裁决。直到临死时,还留下遗言托国托孤,对诸葛亮说:“你的才能比曹丕要强十倍,一定会安邦定国,终成大事。我那个儿子值得辅助,你就辅助他;如果他不成材,你可以自立为成都之主。”如此的信任和重托,令诸葛亮感动万分,匍匐在地,涕泗交流,叩首不止。有人对这段史实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认为刘备言不由衷,是在试探诸葛亮是否有野心。但从后来的史实看,刘备死后,诸葛亮实际上已经是大权在握,他不但没有自立为帝,反而念念不忘实现刘备的遗愿,六出祁山,最后,病死在五丈原,成就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千古美名。用人能用到这种境界,实在是让人不得不佩服。  

“不疑”还有一层意思就是充分授权。充分授权是充分信任的实际体现。没有充分授权也就没有充分信任可言。充分授权要解决的问题是做事的条件,没有权力就没有办法做事。公元前三世纪的秦末汉初,中国出了一个当时世界上最为杰出的军事家、战略家、战术家和伟大的统帅,被后人奉为兵仙、战神,这就是西汉的开国功臣,齐王、楚王、上大将军,后被贬为淮阴侯的韩信。作为军事家,韩信是继孙武、白起之后,最为卓越的将领,是中国战争史上最善于灵活用兵的将领,其指挥的井陉之战、潍水之战都是战争史上的杰作;作为战略家,他在拜将时的言论,成为楚汉战争胜利的根本方略;作为战术家韩信为后世留下了大量的战术典故: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临晋设疑、夏阳偷渡、木罂渡军、背水为营、拔旗易帜、传檄而定、沉沙决水、半渡而击、四面楚歌、十面埋伏等;作为统帅,他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率军出陈仓、定三秦、擒魏、破代、灭赵、降燕、伐齐,直至垓下全歼楚军,无一败绩,天下莫敢与之相争。但就是这个韩信,在开始的时候并不得意。年轻时,曾受过胯下之辱,吃过漂姆赠食。陈胜、吴广起义后,韩信便带剑投奔项梁,在戏下的军队里暂时栖身,并无人知道他的名字。项梁败死后,又归属项羽,项羽让他做郎中。韩信多次给项羽献计,项羽不予采纳。刘邦入蜀后,韩信离楚归汉,做管理仓库的小官,依然不被人所知。后来韩信坐法差一点被杀掉,被夏侯婴救了下来,在同他交谈后,很是欣赏,于是向汉王推荐韩信,但汉王并不在意,只是让封韩信做了一个管粮的小官。郁闷的韩信估计不会被汉王所用,就再次选择了逃跑,但被萧何追了回来。在萧何的再三请求下,刘邦才设坛拜韩信为大将,将全部的兵权交给了他。项羽惜权,结果让这个最可怕的对手逃入了敌方的阵营;刘邦善听人劝,打破常规,果断授权。而正是这一次授权,成就了韩信的一生伟业,也成就了汉朝的开国大业。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法则,固然有一些正面的事例可以佐证,但是,这并不是用人的绝对法则。在很多情况下,往往是用人要疑,疑人也要用。之所以用人要疑,那是因为识人用人是一件极其艰难的事情。俗话说,人心隔肚皮,要看透一个人是很不容易的。而且,人的立场、观点、方法、性情以及对利益的关注点,往往是随着时间、地点、情景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从而导致人的行为具有了明显的不确定性。一代伟人毛泽东在选择接班人的过程中就遇到了这样的困惑。早在井冈山的时候,他与林彪就形成了一种亦父亦子、亦师亦友的特殊关系,因而,毛便想把党的接班人定在林彪身上,这一点甚至被写进了党章。但是,他万万没有想到,自己钦定的接班人会背着他搞什么“571工程”,在南巡期间准备对他痛施杀手,最后,因阴谋败露而仓皇出逃,摔死在温都尔汗。伟人尚且如此,更何况我们这些普通人,在用人的时候,一定要保持适度的怀疑。不能不信任,但又不能全信任;不能不授权,但又不能全授权。以防止因用人不当而给事业带来的损失。  

之所以疑人也要用,那是因为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一个人都会有一些让人疑虑的地方,你不可能做到非圣人不用。在这个问题上,你首先要做的就是让合适的人去做合适的事。什么是人才?用得合适就是人才,用孔子的话说就是“得其所哉”。比如说,某人特别擅长理发,如果你能够创造条件让他去理发,那他就有可能成为一个人才;而如果你硬要让他去做大厨,那他就有可能成为一个蠢材。历史上著名的南唐后主李煜,就被命运放到了一个不该坐的位置上。他是一代伟大的词人,但却是一个愚蠢的皇帝。从词人的角度看,他可以说是当之无愧的“千古词帝”。他是婉约派四大旗帜之一的“愁宗”。精书法,善绘画,通音律,诗和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内容主要可分作两类:第一类为降宋之前所写的,主要为反映宫廷生活和男女情爱,题材较窄;第二类为降宋后,李煜因亡国的深痛,对往事的追忆,写下了《虞美人》(为其绝命词)、《浪淘沙》、《乌夜啼》、《相见欢》等词,语句清丽,音韵和谐,凄凉悲壮,意境深远,堪称“神品”,真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句始工”。从皇帝的角度看,他性骄侈,好声色,又喜浮图,为高谈,不恤政事。嗣位的时候,南唐已奉大宋朝为正朔,多次入宋朝进贡,但他却始终不敢觐见宋太祖,得过且过的苟安于江南一隅。宋开宝七年(974年),宋太祖再次遣人诏其北上开封,他假说有病而不肯前往。结果惹怒了宋太祖,便命曹彬带兵南下攻打金陵。第二年十一月城破,后主不得已肉袒出降,被俘到汴京,封了一个违命侯。太宗即位后,又改封为陇西郡公。最后,被宋太宗用药毒死,葬在了洛阳北邙山上。  

使用疑人,当然应当尽可能的用得合适。但是,由于权限、人情、条件等等因素的影响,我们往往不得不用一些并不合适的人去做不适合他做的事。在这种情况下,就必须要做好风险的防范和控制工作。从用人的角度而言,风险主要体现在两大方面:一是,道德风险。在现实生活中,一些人为了个人的私利,有可能会做出危害事业、危害组织、危害他人的事情,这就是所谓的道德风险。在小说《三国演义》中有一个著名的人物叫魏延,他英勇善战,屡立战功,但最后却因为谋反被夷三族。魏延本为刘表部将,当刘备携百姓前来投奔刘表之子刘琮时,他力主迎接刘备入城,为此而与文聘敌对。刘备离去后转而投奔韩玄。刘备派关羽攻打长沙时,韩玄认为部将黄忠通敌而欲斩之,魏延大怒,一刀杀死韩玄,献城投降,因为此举而被诸葛亮认为其不忠不义,同时被指出脑后有反骨,久后必反。但是,刘备爱惜人才,仍将魏延收留。刘备率军入蜀,魏延随军前往。此后,战功卓著,深得刘备器重,先后被任命为牙门将军、汉中太守、镇远将军、丞相司马、凉州刺史。刘备逝世后,魏延随诸葛亮平定南蛮王孟获的叛乱。在诸葛亮北伐时,他献上了“奇袭子午谷”的奇策,但未被素谨慎的诸葛亮采纳;魏延因此而心怀不满,在奉命进攻箕谷时无视诸葛亮的军令,险些败北。后来在诸葛亮向天祈祷延命时进帐报告敌军入侵的消息,不慎碰倒主灯,导致诸葛亮的祈祷失败。诸葛亮估计到自己死后魏延必反,因而留下了密计,当魏延造反后大喝一声“谁敢杀我”时,被接受诸葛亮密计的马岱所杀。这当然是小说言,不一定是史实。但它说明的问题是,对于人的道德风险是必须加以防范的,否则,会给事业带来不可估量、有时甚至是致命的损失。二是,能力风险。《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在防范用人风险时,既有成功的地方,也有失败的地方。比如,用马谡去守街亭就是如此。当司马懿听说是马谡在守街亭时,心中大喜,说:“马谡是个庸才。诸葛亮用此人来守街亭,安能不败!”事情果然如司马懿所料,蜀兵在街亭大败。最后,诸葛亮不得不吞下用人失误这个苦果,自贬三级,并挥泪斩马谡。用人的道德风险和能力风险比较,道德风险的危害更大,也更难防范。所以,古人曰:“宁用愚人,不用小人。”个中的道理就在这里。  

总之,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用人要疑,疑人要用。如果我们把这几句话结合起来作为用人的法则,那就会更全面些。但是,人是这个世界上最复杂的东西,所以,用人既要遵循一定的法则,又不能过于拘泥,所谓无法为大法是也!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