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廉价商品和廉价服务是社会生活的基础

火烧 2011-05-08 00:00:00 网友杂谈 1025
文章探讨社会生活建立在廉价商品和廉价服务基础上,分析贫富差异扩大的原因及社会分工的影响,强调低价值劳动与高价值劳动的差异对社会发展的必要性。

   

我们应该看清一个事实,即社会生活是由廉价商品和廉价服务为物质基础的。廉价的基础是低价劳动力成本,也就是社会生活建立在低成本支出上。  

工业经济使得社会分工更加明显和细化,社会劳动划分出高价值劳动和低价值劳动区分;也就是以资本运作、知识、技术为劳动手段和以体力劳动、简单操作为劳动手段的两种创造财富不等的劳动。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后,两种劳动在创造财富不等上更加扩大化,也形成社会对两种不同价值劳动给予报酬的差别更加扩大化,会用超出社会平均收入几倍或十几倍的工资来奖励高价值劳动在创造财富上的贡献。所以,社会出现贫富差异扩大化趋势,这是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推动社会分工、造成社会分配上差异日益扩大化的结果,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造成消灭贫富差异变得越来越不可能。因为,我们的社会就是建立在高价值劳动与低价值劳动分工之上的。  

如果低价值劳动者与高价值劳动者的收入差别不大,从社会生产力发展方面看,贬低高价值劳动就会抑止社会创造力,形成对社会发展的阻力;两者收入差别不大,就没有廉价商品和廉价服务,每个人的生活成本就很高,社会也会在高支出上无法承担起保障责任。因为社会支出大,财富就积累少,抗风险的能力要降低,为明天的投入要减少,当然会阻碍社会的继续发展。一个社会是无法承担起高价商品和高价服务的高价消费的。  

社会分工的作用使得从事高价值劳动者在人口比例中越来越小,使从事低价值劳动人越来越多,社会主体是从事低价值劳动的群体,他们是工人农民、城市的环卫工人、餐饮娱乐场所服务人员、商场营业员、保安等等,他们的劳动价值反映在廉价商品和廉价服务上,他们的收入低于社会的平均收入线,形成社会的穷人群体。  

一个社会必须以满足和保障社会主体对生活必需品的要求为责任。社会主体是低收入群体,他们的低收入决定社会必须根据他们的生活要求进行生产,满足他们的生存要求,要让低收入群体消费得起,生活支出占工资比例不大,所以,社会生活自然建立在廉价商品和廉价服务之上,满足低收入群体需要。搞平均主义就会让社会失去廉价商品和廉价服务,低收入群体承受不起,社会也承受不起。  

因此,社会生活清晰地呈现穷人与富人两种不同生活场面,服务于社会分工需要。想要跨越社会分工,做到大家过一样生活,是种空想。  

我们需要高价值劳动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创造力,拓展社会生存空间的力量;我们需要低价值劳动创造廉价商品和廉价服务,来构建社会生活的物质基础。  

人类不可避免地生活在矛盾中,人类社会就是矛盾体,它建立在各种差异存在上面,它无法消除差异实现一致一样,只能在差异存在条件上面,寻求调合方法,实现一种平衡。不论人属于哪个阶层,都觉得自己从社会分配中,得到自己能够得到的最大利益。  

   

世间事物都有利弊,也就是存在矛盾,很多时候会变成两难选择。选择一种解决问题方法,比什么都不做要好许多。使用有利一面,同时也接受副作用的损害,这损害随着方法使用也许演变成下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  

我们会发现陷入一种怪圈中,容易发现问题,但不能找到根治方法;声称能根治的人象声称能包治百病的“神医”。世上没有完美无缺解决问题的方法,可是我们象相信神明存在一样,相信世上有能根治社会百病的人存在,有包治百病的药方存在。相信的结果都会被将来事实教训,上了骗子的当。现在就有个漂亮口号:共同富裕。想想可能实现吗?  

   

过去盛行的一种理论认为:人类社会的不公平不公正都是贫富差异造成的,产生贫富差异的根源是私有制经济。如果用公有制经济取代私有经济,就能消灭贫富差异,由此实现人类社会的公平公正。  

这种理论的缺陷是没有认识到,人类社会——尤其是工业文明的社会生活是建立在高价值劳动与低价值劳动的社会分工之上的,只有低价值劳动才能提供廉价商品和廉价服务,满足大多数人需要;只有高价值劳动的创造力,成为推动社会向前的活力。  

钱学森与大学门卫的工资待遇不能一样,专家与餐饮服务员的工资待遇不能一样,厂长与工人的工资待遇不能一样,老板与打工仔的工资待遇不能一样;因为劳动价值的体现应该反映在收入差别很大上,所以贫富差异能够消除吗?社会分工造就不同价值的劳动,当然要通过经济反映出来,由此,社会分工造就了穷人与富人两个群体。  

我们必须澄清对社会发展的一个认识:社会发展的目标不是实现平均主义,而是寻求和建立平衡点。人类社会发展目标就是寻求和建立平衡点的,为此而选择各种社会制度进行摸索。  

因为我们不能消除现实社会中的种种差异,但是我们能够寻求调和差异的方法。也就是让每个人都认为自己从社会分配中得到自己能够得到的最大利益,得到心理上平衡,得到满足,实现建立公平公正社会理想。  

   

苏联式的社会主义所有制为什么实行不下去,从政治上讲,高度集中的权力形成官僚特权阶层,造成对权力的垄断和社会财富任意占有,导致社会关系恶化;从经济上讲,以平均主义来阻止贫富差异产生,结果人因为缺少实现自我价值空间,导致社会创造力的窒息,同时社会因为承担不起高成本的支出引发经济危机。  

国家包办一切的恶果:之一,就是剥夺个人实现自我价值的权力,由国家安排人生,这与现代的自由平等民主理念是背离的,个人自主权力丧失意味着,个人生活是由代表国家的别人安排的。之二,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不是依照经济需要和经济规律进行的,而是依靠权力意志操作;权力意志决定了社会生产进行,也决定了社会如何分配,权力成为凌驾人头上的神明,权力成为人的枷锁。之三,因为权力支配社会的作用,导致人因为有权和无权产生阶层划分,会出现有权人可以随意支配社会财富分配,甚至他人的命运,成为社会的强势群体。而无权人则由于受支配和受摆布,沦落弱势群体。之四,社会权力形成金字塔,使得顶端的几个人掌握国家和人民命运,权力运作会陷入不是根据国家和人民需要进行,相反是根据几个人的意志进行;国家和人民要承担巨大风险。之五,依靠权力运作社会,容易使权力的使用失去监督和制约,容易造成权力的被滥用,被个人当做以权谋私工具,对绝大多数人形成不公平不公正,等等。  

苏联式社会主义所有制运行不下去的原因,它忽视了社会分工产生的劳动价值区分,把消灭这个区分在经济上的反映,当做革命目标,实质是挖掘社会生存的根基。它忽视了社会生活是建立在低成本支出基础上的,认为建立差异不大的社会生活,人人可以分享创造出的财富,而收入上的平均主义导致社会缺乏廉价商品和廉价服务,社会生活基础被破坏,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被破坏。  

   

人类社会的不公平不公正是由贫富差异造成的,私有制经济是产生贫富差异的根源。但是,我们应该看见国家的作用,政府作为社会的管理者,他有手段把这种有害东西变成利大弊小的东西,那就是运用国家权力对私有制经济进行约束、规范,确定劳资双方在法律上的公民的权利义务,置于法律制约下;防止雇工制度变成从肉体上摧残人、从精神上奴役人的一种罪恶制度。运用国家权力还可以对社会财富进行再分配,扶助弱势群体,把通过税收征收得到的社会财富以福利帮助形式返还,减轻低收入群体的生活负担,享受到社会进步的好处,让弱势群体得到有保障的有体面的生活。人类创造国家的目的之一,应该就是要让最大多数人享受到政治权利经济利益,政府是他们的当家人。  

我们要看见私有制经济的有益地方。一,它提供了个人自由实现自我价值的舞台,个人能为自己创造财富的同时也为社会创造财富,成为自由平等基本权利的保障基础。没有个人自由,也没有私有制经济产生。二,它在为个人积累财富的同时,通过为他人提供就业机会,拓宽社会就业面,帮助政府减轻社会就业压力,形成三方得益。三,它在运用经济规律使自己生存时,无形间减弱政府权力对经济生产的支配作用,削小权力在社会生活中的范围,形成民间制约权力的一种力量,形成互相制约关系。四,为一种新的社会关系产生创造经济基础,国家力量与民众力量互相平衡关系;等等。  

我们要改善生活环境,眼光不在消灭贫富差异上,消灭私有制经济上。我们需要一个能够为绝大多数人谋福祉的政府,一个能够保护绝大多数人利益的政府,发挥其在政治生活中经济生活中的主导作用,作为防止生产关系演变成制造人与人之间不平等不公正社会制度的工具,回到被马克思主义批判的资本主义社会里。解决现有中国社会在经济方面的种种问题,最好从提高社会福利保障与再分配上着手,寻求建立高价值劳动与低价值劳动在社会分配中的平衡点。社会分工产生贫富差异,这个差异本不该是制造人与人之间斗争关系的,这个差异是能够调合的,所以,社会发展目标就是寻找和建立调合的平衡点。  

                 【完】  

                     2011.04.23-26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