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法为界 德以辅之 双重净化微信自媒体生态
8月13日,海外网邀请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胡正荣教授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舆论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喻国明教授做客演播室,深度解读“微信十条”。8月7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即时通信工具公众信息服务发展管理暂行规定》(简称“微信十条”),主要从行业的资质、隐私的保护、实名制注册、备案审核和内容限制等方面对即时通信通讯平台和用户的规范做了很多界定,并明确了对违规行为的处罚。(人民网8月15日)
作为此次法律实施对象的微信等即时通讯工具凭借手机网络的广泛运用和智能手机的普及,发展速度之迅捷,扩张数量之庞大,可谓惊人。特别在我国,仅微信用户数量就在短短三年多时间就突破了6亿,从近日腾讯发布的2季度盈利报告也可以了解到,微信的月活跃用户数也从1季度的3.96亿飙升至2季度的4.38亿。可以这么说微信等即时通信工具已成为我国网民的主要沟通工具,已经开始影响着我国人民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和社会、国家的稳定发展。
微信等即时通讯工具的存在作为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人们通过它了解“家事、国事、天下事”,在“朋友圈”“晒”出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留存美好记忆与人分享。一方面它却成为假冒伪劣产品和坑蒙拐骗之徒的“舞台”,色情暴力造谣的“重灾区”,污染着移动网络空间的空气,影响着人们上网的心情,甚至影响着社会的秩序,国家的稳定。例如,从抢盐风波,到地震谣言,再到艾滋病女事件,谣言所及,不断侵犯着他人的权利名誉、破坏着社会的公共秩序。
如何规范微信等即时通信工具的管理?怎么用好这把“双刃剑”? “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笔者认为只有通过借依法治国的推进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普及,让法律渗透在网络的每一寸土壤,使国民的素质普遍提高,两手抓两手都硬,才能真正净化微信自媒体生态。
依法治网,建立法治网络。俗语有云“无规矩不成方圆”这次《规定》的实施为广大服务提供者和用户明确了底线,把为所欲为的“自由”约束在了法网内,提高了不法分子滥用微信等即时通信工具达到不法意图的违法成本。相信通过这次的“微信十条”一定会如同2005年国家颁布《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使互联网新闻行业快速健康发展一样,积极推动行业的健康发展,为建设法制网络开好头、起好步。但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法律也要不断跟上,从而降低不良人员找到时机,利用法律跟进慢而造成法外之网存在。要在推进依法治国的过程中,不断学习西方先进国家的先进经验,不断结合自身推进法律的不断完善;强化法律的执行力度,做到全覆盖,无漏洞,用法的土壤滋生绿色健康的网络。
以德辅之,彻底切除网络“毒瘤”。网络如果要想一片晴空,光靠法律还是不行,还要集各方支持,动员全社会参与,依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普及宣传,加强网民、网络运营商的责任感,提升媒介素养,凝聚共识,达到以违法违德用网为耻的最大公约数,真正从根上预防网络滋生坏土壤,净化网络,进一步建成绿色网络。
工作单位:四川省阿坝州壤塘县县委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