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故乡的伟人

火烧 2010-05-15 00:00:00 网友杂谈 1025
文章讲述作者在故乡发现李大钊是本地人,回忆其早年经历与革命贡献,展现李大钊的生平事迹与精神影响。

故乡的伟人  

当我第一次踏上故乡的土地,父亲就告诉我家乡出了一个伟人,他叫李大钊。  

当我来到姑姑家,表兄告诉我的第一件事是:李大钊是咱们村的,他家住在村东头,……出于好奇,也是对共产党建党领袖的崇拜,第二天我就让表兄带我到李大钊纪念馆,那时正值文革,看馆的老刘调到外地工作,平时李大钊纪念馆不开放。那天恰巧大队在纪念馆归整资料,他们见我刚来乡下又是第一次来大钊纪念馆也就让我进来了,在那里我第一次了解到李大钊烈士的生平。  

1889年10月29日,李大钊诞生在我们的故乡——大黑坨村。他家住在村东头,院子是家乡典型的有前、中、后三进的穿堂院。李大钊出生前,他的父亲因吐血故去,其母亲也在他生下16个月时病逝。李大钊是“在襁褓中即失怙恃,既无兄弟,又鲜姊妹,为一垂老之祖父教养成人”。祖父李如珍,平时管教李大钊甚严,不准他在外面看赌博,更不许他骂人、打架,否则就处罚他。祖父是位读书人,且秉性方正。他不满清朝的腐败和外国列强的欺侮,这对幼年的李大钊影响很大。  

为了将李大钊培养成能光宗耀祖的读书人,祖父对他既疼爱又严格督促。李大钊7岁入私塾就读,在家乡三位有名望的塾师的传授下,经过九年苦读,小小年纪的李大钊就以才思敏锐、善诗能文而名扬乡里。16岁那年他考入永平府(今河北省卢龙县)中学堂后离开了家乡,从此走上一条求学、寻求救国真理并为此献身的荆棘之路。1913年冬,李大钊怀着忧国忧民的情怀,东渡日本,考入东京早稻田大学政治本科学习。当日本帝国主义向袁世凯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后,他积极参加留日学生总会的爱国斗争,他起草的《警告全国父老书》的通电迅速传遍全国,他也因此成为举国闻名的爱国志士。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极大地鼓舞和启发了李大钊,他先后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和演说。他宣称:“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1919年,他又发表了《新纪元》、《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再论问题与主义》等几十篇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章。1920年3月,李大钊在北京大学发起组织马克思学说研究会。10月,在李大钊发起下,北京共产主义小组建立。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李大钊代表党中央指导北方工作。在党的二大、三大和四大,他都当选为中央委员。1926年3月,李大钊领导并亲自参加了北京人民反对日、英帝国主义和反对军阀张作霖、吴佩孚的斗争。北洋军阀段祺瑞执政府制造了“三•一八”惨案,北京一片白色恐怖。李大钊在极端危险和困难的情况下,继续领导党的北方组织坚持革命斗争。1927年4月6日,奉系军阀张作霖勾结帝国主义,闯进苏联大使馆驻地,逮捕了李大钊等80余人。李大钊备受酷刑,在监狱中,在法庭上,始终大义凛然,坚贞不屈。4月28日,军阀不顾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舆论的强烈反对和谴责,悍然将李大钊等20位革命者绞杀在西交民巷京师看守所内。李大钊第一个走上绞架,从容就义,时年38岁。  

从李大钊纪念馆走出来,深感李大钊生的伟大,死的光荣,但是在心情上更有一种惋惜。  

在我知道李大钊的故事中,我最喜爱的是伟人改诗、教子的故事。  

李大钊改诗的故事是听老刘说的,文革时在李大钊故居纪念馆的西正房的北墙挂着“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条幅,心想这肯定有很深的比喻义就记在心中并琢磨其意,当时还小不得其解,恰巧一次在李大钊馆前玩碰到老刘就凑过去,问起这句诗的含义,老刘告诉说:“‘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的诗句,原是明朝忠臣杨继盛(字淑山)的名句。据说,他在第二次被诬陷下狱,临刑前在狱中墙上题了这两句述志诗。李大钊十分推崇杨的品德,早在1913年主编《晨报》副刊时,就在创刊号上选刊了‘铁肩担道义’一句作为本期警语。后来,他为友人写条幅以为纪念便手书了此联,只在杨的名句上将‘辣’子改为‘妙’字,这一字巧改,便告诉友人他那宽大的胸襟,和他自己的述志。上联中的‘道义’是为国为民的理想和志向,‘铁肩担道义’就是以天下为己任。下联的‘著’即写,‘文章’自然是写宣传马列主义,抨击反动军阀统治,歌颂革命和共产主义的文章。如果说上联强调的是一种志向,那么下联要求的则是行动了。因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实现自己伟大志向的最好的行动,对李大钊同志来说,莫过于写出更多更好的文章来宣传革命,唤起沉睡着的千百万庶民。”  

李大钊教子扫雪、唱歌、点种的故事在村里是村人皆知的。据说李大钊做父亲后,从祖父的家教中受到启发,同样对子女加以严格的教育。一年冬天,大雪纷纷扬扬下个不停,院子里像铺了一层厚厚的棉絮。李大钊对他的女儿和儿子说:“雪下得多大啊,你们快拿着扫帚到院子里去扫雪。要高兴的话,堆个大雪人也好。”孩子们的外祖母心疼小外孙:“天这么冷,你还叫孩子们去扫雪,要是冻病了可怎么办?”李大钊笑着说:“孩子应当从小养成吃苦的习惯,免得长大了什么也不会做。身体经常活动,也会增强抵抗力。呆在家里不动弹,就更怕冷了。”说完,他和孩子们拿了簸箕与扫帚,走到院子里。他一面扫雪,一面对孩子说:“将来谁也不能当寄生虫,谁要是不劳动,谁就没有饭吃!”孩子们边扫雪,边听父亲讲新奇的故事,一点也不觉得冷,反而是越扫越有劲……  

孩子们渐渐长大,上学了。李大钊又非常注重用音乐来陶冶孩子的心灵,用歌曲寓理于情,寓教于乐,使孩子在愉悦中受到教育。夏天的一个晚上,他稍有空闲,就将儿子李葆华、女儿李星华喊进书房,先要他俩将当时在学校学的歌唱给他听,孩子们高兴地唱起了喜欢而又熟悉的《校歌》:“啊,我们亲爱的孔德,啊,我们的北河沿!你永是青春的花园,你永是美丽的王国……”李大钊听完歌,没有一句夸奖,只是幽默地说:“北河沿是一条又脏又臭的水沟,我天天到北大去,都从那里经过,里面常泡着死猪、烂狗,臭烘烘的,怎么能说是孩子们青春的花园、美丽的王国呢?这个歌子太不现实了,这不是培养孩子们睁着眼睛撒谎吗?”接着,他就教孩子们唱《国际歌》。他一边弹琴,一边用低沉的声音唱着。他说,声音不能太大,让街上警察、暗探听见,他们会把我们逮起来的。他不仅教孩子会唱,还把歌词大意讲解给孩子听,并且用家乡一位穷苦大伯一年辛苦到头,全家还是吃不饱穿不暖的例子,帮助孩子领会歌词的意义,加深印象……结果,没教唱几遍,孩子们都会唱了,而且深深地爱上了这首珍贵的歌!  

李大钊虽是大学教授,但他生活非常俭朴,一次有位亲戚去他府上拜访,见他的女儿炎华,身穿红粗布小棉袄,外套蓝粗布小褂,前襟和袖口油光光的,土里土气的,像个乡下孩子,完全不像北大名教授的女儿。对此他很不理解地问起李大钊,李大钊只是淡淡一笑说:“点种”,来人更加迷惑了“庄稼人种地要点种,你当教授点什么种?”解放后,这个亲戚才恍然大悟,才理解其中的深刻含义:“李大钊同志所说的‘点种',就是要点革命的种子,就是共产主义的火种!”直到现在,大黑坨村的年纪人一提起李大钊,烈士那“点种”的比喻义仍被人们传诵着。  

在家乡还流传着李大钊锥刺背书的故事。据老年人讲,李大钊小时很聪明,他在私塾念书时一次老先生布置大家背课文,李大钊读了一遍就看别的书,先生看到他看别的书,心想李大钊这是不好好背诵课文,心里很生气,于是他拿起戒尺就把李大钊叫起来让他背诵布置的课文,李大钊站起身来非常流利的背下来,先生很纳闷他不看书怎么背下来呢?但他又找不到理由用戒尺教训他,就让他背没布置的下一课,没想到李大钊又背下来,连背两课没难倒李大钊,老先生更感纳闷:“比李大钊大的孩子都背不过来他怎么就会呢”,老先生想到这,拿起一把针锥子向书的一角一扎再向上一挑,先生说背到针尖扎到的最后一页,这下同学们都大眼瞪小眼傻愣愣看看先生,这可是整整十来页课文呀,又看看李大钊,只见李大钊按照先生的要求流利地背到先生说到的页码。下课后老先生把李大钊叫到跟前问是怎么学的,李大钊说跟爷爷学的,并告诉先生学的课本他已经都背过来了。老先生听后所讲的课本只要李大钊会就不再提问了,有时还找些课外书给李大钊看。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