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中华文化

周易江湖(长篇连载下半部)

火烧 2006-07-22 00:00:00 中华文化 1025
本文聚焦SEO优化核心技巧,涵盖长尾关键词布局、内容结构优化及用户体验设计等实用策略,提供可落地的网站流量提升方案,助力搜索引擎排名优化。

   降龙十八掌详解
  
   《周易》六十四卦第一卦,乾卦,这是全部《周易》系统的重中之重。只要多花些心思搞明白乾卦的内容,再多了解一下坤卦,整个六十四卦就可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古代专家们常说乾、坤两卦是整个《周易》的门户,所以,我就重点来讲讲乾卦和坤卦。
  
   图-21 乾卦
  
   两个三爻卦构成一个六爻卦,两个八卦系统中的乾卦构成一个六十四卦系统中的乾卦。这是一个规矩:两个乾卦一摞,还叫乾卦;两个坤卦一摞,也还叫坤卦;其他八卦里的六个卦的变化也是同理。
   《周易》乾、坤两卦之下的文字比其他各卦都多,也正说明了这两卦的重要。乾卦内容如下:
  
   乾:元,亨,利,贞。
   初九:潜龙,勿用。
   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九四:或跃在渊,无咎。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上九:亢龙,有悔。
   用九:见群龙无首,吉。

   《彖》曰:……(原文太长了,省略)
  
   我们先要分清楚,从“乾:元,亨,利,贞”到“用九:见群龙无首,吉”,这是《易经》部分,后面的《彖》、《象》、《文言》那么长的大段落都属于《易传》。
   《易经》这部分是不是觉得眼熟?什么“潜龙勿用”、“亢龙有悔”、“飞龙在天”,这不都是降龙十八掌的招数么?不错,降龙十八掌就是从这儿来的。
   对于这部分内容,我先保持缄默,大家先看看一些历代专家的一些解释。我随机拿来几套古书,按朝代顺序展示一下,实在因为《周易》这东西两千多年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大家先对这点有个体会较好。
   这乾卦还算是分歧小的,我就拿这些专家讲解乾卦的内容出来吧。主要讲讲乾卦的卦辞,乾卦的卦辞很简单,一共就只有四个字:“元,亨,利,贞”,可历代专家们围绕着这四个字的解释却汗牛充栋。
  
   图-22《马王堆帛书周易经传释文》 廖名春释文 影印写本
  
   这就是著名的《马王堆帛书周易》,是出土的古物,和通行本《周易》内容上有不少的出入,比如大名鼎鼎的乾卦和坤卦在这个本子里却写作“键”和“川”。评书里的英雄制止坏蛋恶行的时候常有一段套话:“光天化日,朗朗乾坤,你竟敢私闯民宅,调戏良家妇女,该当何罪!”如果按帛书版本把两个重要文字换一下,这句话改成:“光天化日,朗朗键川,你竟敢私闯民宅,调戏良家妇女,该当何罪!”——这是不是感觉怪怪的?英雄可能自己说着就没底气了,没准儿还能把坏蛋给逗乐了。
   我们仔细看看这个《马王堆帛书周易》:凡是“乾”的地方都写作“键”,今本《周易》的“君子终日乾乾”到它那里居然成了“君子终日键键”,真让人想不明白。还有,坤卦如果是“川”,那象征的就应该是大河而不是大地了。这个怀疑不是没有道理,要知道,《易经》的卦爻辞里很多处都有“利涉大川”的话,意思是说算到这卦或这爻,表示你能顺利渡过大河。
   如果当真如此,就又产生一个问题:《尚书·武成》虽然被认定为假冒伪劣,但毕竟在历史上也产生过不小的影响,里边出了个成语叫“名山大川”,现代人用这个成语都是泛指,可联系《尚书·武成》的上下文,再看看一些古人的注释,你会发现所谓“名山”很可能就是特指华山,所谓“大川”很可能就是特指黄河。那么,《易经》里的“大川”难道就不可能是实指吗?难道就不是《易经》的作者家乡附近的一条大河吗?也许就是黄河呢?也许就是长江呢?
   这也很符合逻辑,因为,只有交通发达了,人的活动范围广了,见的山山水水多了,才有必要起名字区分这山和那山,这河和那河,可上古时代,恐怕很多人一辈子都一直面对着那山、那河、那人、那狗。
   当然,我们尽可以大胆假设,但未必就有能力去小心求证,那就存疑好了。
  
   图-23 《周易新讲义》 [宋]龚原撰 影印复旦大学图书馆藏日本文化五年活字印佚存丛书本-1
   图-24 《周易新讲义》 [宋]龚原撰 影印复旦大学图书馆藏日本文化五年活字印佚存丛书本-2
  
   这是宋朝龚原的《周易新讲义》,看看,“讲义”这个词可不是什么新词,至少在宋朝就有了。
   龚原说:易的大道分为“形而上”和“形而下”两部分,“形而上”的是阴阳,“形而下”的是乾坤。如果单从形而上的角度来说,那么阴阳就是道的物质体现。(这句原文是“阴阳者道之物也”,这些虚头八脑的概念很难翻译。)所以说阴和阳一起使劲,这就形成了天。如果单从形而下的角度来说,那么乾坤就是阴阳的物质体现,所以说乾是阳物,坤是阴物。天地又是乾坤的物质体现,乾为天,坤为地。易之道在于阴阳,阴阳之道体现在乾坤之中,阴阳一起使劲于是有了刚柔之体和九六之数,爻分为奇数和偶数,爻的位置分为上下高低贵贱。乾是阳物,所以用奇数爻来表示;坤是阴物,所以用偶数爻来表示。三根爻构成一卦,这三爻代表了三才;两个三爻卦摞在一起就构成了一个六爻卦。
   乾为天道,象征物是天,也象征着圣人的行事;坤为地道,象征物是地,也象征着贤者的行事。……
   龚原的讲解是典型的“天人合一”风格,很有代表性。有人可能会想:宋朝人就已经知道人是大自然的一分子,人要和大自然和谐相处的道理了?其实不是,“天人合一”这个概念的环保意义是被现代人赋予的,这就是古人常用的一招,叫“托古改制”,其实古人哪有多高的环保意识啊!古人是发现了人和天似乎有种神秘的联系,不是吗,你看宇宙分为天和地,人也分为男和女,数字也分奇和偶……龚原在下文还讲:一年有春夏秋冬,人也有仁义礼智。这不是很奇妙吗?
   “天人合一”观念最早的明确表述大概是董仲舒的《春秋繁露》:“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简单来说,人就是宇宙的一个微缩模型,人和天可以互相感应,我们可以靠观察天来了解人。比如天上出现个臭氧空洞了,这就说明我们的皇帝太缺心眼了;首都刮起沙尘暴了,这就说明有人要谋反了;首都一带经常下毛毛雨,一阵一阵的,一两分钟就停,你要是有心计,就趁这时候赶紧向皇帝贡上些人参、鹿茸——为什么呢?理论依据是:毛毛雨表示老天爷尿频量少,肾亏,那么,既然“天人合一”,所以咱们万岁爷肯定也这样。
   “天人合一”在古代还有其他意思,这里就不多讲了。咱们看看龚原是怎么解释乾卦的卦辞的。乾卦的卦辞很简单,一共只有四个字:“乾:元,亨,利,贞。”可这四个字到底是什么意思,还真不容易让人明白。
   龚原说:乾是道,元亨利贞是德。
   一个道,一个德,合在一起就是道德。但要注意哦,古代的道德和我们现在所谓的道德并不一样,以前道和德是单独的词:道是指真理、原理、宇宙最根本的真理;德是指属性,就是你在电脑上用鼠标点中一个文件,然后单击鼠标右键,在右键的弹出菜单里最下边的那个“属性(R)”。
   龚原接着就要“天人合一”了。他说:元亨利贞在天上的体现就是春夏秋冬,在人事上的体现就是仁义礼智。
   这书的下文缺了不少字,所以“亨,利,贞”就解释不清了,不过也没关系,咱们先记住一点:乾是道,元亨利贞是德,所以,元亨利贞也被叫做“四德”,这个说法是相当主流的。而这个“四德”之说,最早是《易传·文言》里说的,后边会讲到。
  
   图-25《易经训解》 [宋]熊禾训解 影印复旦大学图书馆藏明崇祯十六年刻本
  
   宋人熊禾解释“元亨利贞”,说元是指大,这好理解,我们说“元首”,直译过来就是“大脑袋”,国家元首就是一个国家的大脑袋,脑袋指挥身体,让抬胳膊就抬胳膊,让踢腿就踢腿。
   亨的意思是通畅、通顺,中医说“痛则不通,通则不痛”,看来一个人的身体里血管呀、神经呀、消化道啊,这些都通畅了,身体感觉就是舒服的。另外,记得我刚学会吸烟的时候常买的一个牌子就叫“亨通”,把这两个字连起来用,一口烟吸进去,进口腔、走气管、进肺页和支气管,再从口腔或者鼻腔里喷出来,果然很亨通。
   利的意思是适宜、适合。
   贞的意思是坚贞、坚定。
   熊禾认为,皇帝如果效法乾卦,就可以百事通、万事达,可以“大亨”——这个词本来不是大富豪的意思,而是说“大大的畅通无阻”。
  
   图-26《周易通义》 [元]黄超然撰 影印上海图书馆藏明抄本
  
   这是元朝人的解说了。
   黄超然老师说:“乾就是健。”
   健这个字我们可以照字面理解,健康,精力充沛,充满活力。黄老师说:“乾就是健,两个三爻的乾卦组成一个六爻的乾卦,这就是——”
   应该很好猜吧?一个健已经很健了,再加一个健,这就是“健之至也”,健康到家了,比健康更健康,比精力充沛更精力充沛。
   那“元亨利贞”又怎么解呢?黄老师说:这四个字是周文王用天道来阐明乾卦的深刻涵义的。黄超然对这四个字的具体解释和熊禾一样,最后还说,你要是算卦得出了这个乾卦,那就意味着你会事事顺遂,稳稳当当。
  
   图-27《周易订疑》[元]董养性撰 影印南京图书馆藏清正谊堂刻本
  
   元人董养性这书的说法渊源于程子之学,说我们抬头看见的天是天的形体,而乾是天的性情。天是精力非常充沛的,怎么都不会累,所以我们说它很“健”,这就是乾卦的特性。
  
   图-28《周易》 [元]董中行撰 影印国家图书馆分馆藏清孔氏岳雪楼抄本
  
   元人董中行说:乾卦的六爻都是奇数爻,都是阳爻,在所有的六十四卦里,只有这个乾卦纯粹都是阳爻,这就叫“阳之纯,健之至”,所以才叫乾。周文王认为国家领导人的才能和道德品质都是最拔尖的,所以政令才会畅行无阻,做事圆融无碍,这就是所谓“元亨”,而领导人只有一直端正思想态度,全心全意做好事,不要腐化堕落了,“元亨”才能保持下去。也就是说,领导人如果心术不“贞”,也就做事不“利”,也就达不到“元亨”之境。
   换句话说,“元亨”是外,是说王道畅行四海;“利贞”是内,是说心里正直无私。
   ——这个解释很儒家吧?我们如果换用儒家术语来说,“元亨”就是“外王”,“利贞”就是“内圣”。这是儒家两千多年的一贯主张:领导人首先应该是道德品质完美无缺的圣人。这种传统让中国人普遍认为最高领导人除了是我们的伟大领袖之外,同时还是我们的伟大导师,我们在接受他的伟大领导的同时还要积极学习他的伟大思想。在我引的这几本古书里已经出现两次周文王了,这位周文王不但据说是《易经》的作者,而且还正是内圣外王的一位模范,是儒家知识分子最爱树的典型。这一点是和西方文化大相径庭的,我在《孟子他说》里介绍过布坎南的公共选择理论,人家首先就要把政府官员当作和普通老百姓一样的人,认为它们的道德品质并不比我们更高,也和我们一样满脑子小算盘和一肚子花花肠子,所以,要靠制度的完善设计来制约和规范政府官员的行为。
   事实上,这种思想在西方出现得非常早,但中国从来不是。西方传统是“依法治国”,中国传统是“以德治国”和“以法治国”。
   “依法治国”的意义在于,政府处于宪法之下,权力受到宪法的限制,而“以法治国”别看只差了一个字,意思却完全相反,它的涵义是政府位于宪法之上,法律只是统治者统治国民的工具,而不具备丝毫的对统治者本人的约束力。这也就是说,法律是随他玩的,统治者拥有对所有法律的最终解释权。——这很可怕是吧?有人可能会问:“这样的统治者又怎么能有正当性呢?”
   答案是:这要结合“以德治国”来看,最高领导人就是道德品质最高的圣人,是全国人民的伟大导师,他的智慧与道德既然无人可及,那么,大家把自己的命运交托给他岂不是比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更能迎来美好的明天么?
  
   图-29《八卦余生》 [明]邓梦文撰 影印中国科学院图书馆藏清乾隆四十二年文会堂刻本
  
   这是明朝人讲《周易》了。邓老师说:“六十四卦里的这个乾卦蕴涵着所有的天之大德。我心里觉得,元亨是阳德,利贞是阴德,乾卦里这不就阴阳全有了么,把坤卦的意思也包括进去了。别的卦的卦辞也有这个‘元亨利贞’,但我觉得那些个‘元亨利贞’和乾卦的‘元亨利贞’没法比,因为那些‘元亨利贞’都只不过是就一时一事而言,而乾卦的‘元亨利贞’却是至高无上、包罗一切的。”
   我们注意一下邓老师这话里蕴涵的一条重要信息:“元亨利贞”不是乾卦的专利,其他卦的卦辞也有的,而且还不少呢。这点我们后文再论。
  
   图-30《生生篇》 [明]苏浚撰 影印浙江省图书馆藏明万历二十五年刻本
  
   苏老师说:“乾是天德,天就是一股气,这一股气生长万物、养育万物,所以分为四季,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人也一样,天有春夏秋冬,人有仁义礼智。天以四德赋予人,人以四德效法天,天人合一之妙全在乾卦里体现着呢。”
   苏老师这里明确提出了“天人合一”这四个字,看看,和环保没关系吧?
  
   图-31《易筌》 [明]焦竑撰 影印中国科学院图书馆藏明万历四十年刻本
  
   焦老师说:“乾卦蕴涵了‘元亨利贞’这四德,大概是因为这一卦全是阳爻,是纯阳之体,只有老天和圣人才配得上这一卦,所以,虽然别的卦里一般都会有些告诫之辞,比如让你留心小人陷害什么的,可这个乾卦却只说了‘元亨利贞’而没有任何告诫的话,这大概是因为这卦实在太牛了,算出这卦就会无往而不利,百无禁忌,所以没什么可告诫的吧。
   “元的意思是至善;亨字通‘享’,是指大party上的好吃好喝;利的意思是顺利,好比镰刀割麦子,很顺手;贞就好比大树的树干,坚定挺拔。”
   这里要注意的是,焦老师对“亨”的解释和别人不大一样。不过他这种解释其实也很主流。
  
   图-32《新刻易测》 [明]曾朝节撰 影印南京图书馆藏明万历刻本
  
   曾老师说:“阳气在一开始的时候,动静不大,慢慢的、很温和的样子,所以它的属性是‘元’,意思是‘刚开始’;之后,阳气促动生机盎然,蓬勃发展,所以叫‘亨’;之后,阳气略微收敛了,万物也都成熟了,人就又收粮食又摘果子的,大大获利,所以这就是‘利’;之后,阳气就不动了,这就是‘贞’;之后,阳气又蠢蠢欲动了,又开始‘元’了,然后又‘亨’了,又‘利’了,又‘贞’了,如此循环往复,永不停止。所以,‘元亨利贞’体现在季节上就是‘春夏秋冬’,体现在万物的孕育上就是‘生长收藏’。”
   这也是一种有代表性的解释,“元亨利贞”又被赋予了新的意义。
  
   图-33《周易禅解》 [明]释智旭撰 影印上海图书馆藏清初刻本及释通瑞刻本
  
   冯友兰曾经对《周易》有过一个相当有趣的评价,大意是:“《周易》是个筐,啥都往你装。”现在看看,和尚也来讲《周易》了,书名叫得响亮,叫《周易禅解》,看来那么早的时候就有跨学科研究了。
   古时候有一种三教合一的风潮,是说儒家、佛家、道家其实讲的都是一回事,学者也喜欢作个通家——我们来看宋人的半阕《行香子》:“野叟长年。一室萧然。都齐收、万轴牙签。只留三件,三教都全。时看《周易》,读《庄子》,诵《楞严》。”说老头最后就看三部书:《周易》,这是儒家经典;《庄子》,这是道家经典;《楞严经》,这是佛家经典,三教一网打尽。
   所以,儒者谈佛、道士读孔孟、和尚解《周易》,这也没什么太稀奇的。
   这位释智旭大师把佛门观念引入了《周易》,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周易》的新的读法,他倒是也说乾就是健,但他接着说:“健于上品十恶的人一定会下地狱。”
   所谓“上品十恶”就是最坏的十种行为,那么,全句就可以解释为“孜孜不倦地去做最坏的十类坏事的家伙一定会下地狱”。他接着说:“孜孜不倦地去做中等坏的十类坏事的家伙一定会堕入畜牲界,孜孜不倦地去做不太坏的十类坏事的家伙会堕入鬼界,孜孜不倦地去做十类小小善事的人会进修罗界,孜孜不倦地去做十类中等善事的人会投生人界,孜孜不倦地去做十类上等善事的人会升到天界。”——你以为这就完了吧?不是,还有好多呢:“孜孜不倦地去做十类上等善事同时还修持禅定的人一定会转生于色无色界,孜孜不倦地去做十类上等善事同时还修持四谛十二因缘的人一定会获得二乘果证……”我就不再多讲了,反正举一反三即可,后边还一大堆佛门专业术语呢,对于“元亨利贞”也完全是佛教化的解释。
  
   这么多的版本,好像谁说的都有道理哦。看来《周易》首当其冲的这个乾卦卦辞“乾:元,亨,利,贞”蕴涵着如此丰富的内容,包容宇宙,囊括万象啊!
   这些专家们的讲解都很出色,但是,就这“元亨利贞”四个字,我们还是再回过头来,看看最早的解释版本——《易传》。
  
   《彖》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
  
   先解释一下《彖》。不好意思,到现在才解释这个家伙。“彖”读“团”的四声,大意是“判断”,“从卦像判断吉凶”。《彖》是《易传》中的一传,本来是独立成章的,后来被汉朝人把它和《易经》的卦爻辞混排了。
   再来解释几个词。
   “品物流形”是说万物变化,生长成形,文天祥《正气歌》里有一句“杂然赋流形”就是出自这里。
   “大明”是指太阳,现在有家大明眼镜店很有名,看,别以为这个名字俗,其实大有来头呢。
   “时乘六龙以御天”,是说按时驾着由六条龙拉的车子在天空驰骋。——按照古代礼制规定,天子的座驾由六匹马拉,诸侯以下等而下之,拉车的马越来越少。所以“礼仪之邦”和讲文明、懂礼貌关系不大,而是很严格的官本位的社会,够什么级别才能坐什么车,不能乱了。这种六匹马拉的车考古发现还真出土过,看来文献记载不差。
   “性命”,这么简单一个词其实也有些个讲头,有谁较过真没有,这个“性”字在这儿当什么讲啊?——答案是:这个“性”其实就是“生”,所以“性命”也就是“生命”。不少版本把“性”解释成性质、属性、特性,恐怕不确。
   “大和”,这和日本没关系,“大和”就是“太和”,故宫的中心建筑太和殿,就是俗称的金銮宝殿,名字就是从这儿来的。“太和”到底是什么意思,有人说是阴阳调和,有人说是冲和之气,有人说是最最和谐的境界,还有人说……你自己挑吧。
   “万国”,如果按现代标准,一万个国家那得什么规模啊!可上古时代不是这样,那时候一个所谓的“国”可能也就有现在一个村子大,小部落而已。
   好了,整段翻译一下:
  
   啊!乾元之气太酷了!它萌生了万物,主宰着宇宙。它行云降雨,生养无数。太阳东升西落,周而复始;于是确立了上下前后左右六个方位,按时驾着由六条龙拉的车子在天空驰骋。天道变化,给万物以生命,保持阴阳和谐,使万物走上正轨。元气稍稍一动,万物便蓬勃生长,万国人民都有好日子过。
  
   这是已知最早的对“乾:元,亨,利,贞”的阐释。因为《易传》和《易经》都被混编在一起了,所以不少人总以为它们都是一个东西,我一再提醒大家,千万得把《易经》和《易传》分清楚。现在这个解释只不过是《易传》里边《彖》的观点,它虽然从时代上距离《易经》最近,可它当真就是对《易经》卦爻辞的一五一十的解说吗?不要轻信哦。
   《彖》后边是《象》,内容是阐释爻辞的,先略过不表,直接看下边的《文言》。
   《文言》是《易传》当中专门阐释乾、坤两卦的,文字很多,我们先只看它有关“元亨利贞”的部分:
  
   “元”者,善之长也;“亨”者,嘉之会也;“利”者,义之和也;“贞”者,事之干也。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嘉会,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乾:元、亨、利、贞。”
  
   这里就已经把“元亨利贞”称作“四德”了。咱们前边看过的历代专家对“四德”的阐述都是源自这一段的。翻译一下:
  
   “元”,是善的首位;“亨”,是美的集合;“利”,是义的和谐;“贞”,是事的主干。君子履行仁德就足以作领导,集合美善就足以合乎礼,施利于万物就足以合乎义,坚守正道就足以治事。君子能够履行这四种美德,所以说:“乾:元,亨,利,贞”。
  
   这一段主要在“‘亨’者,嘉之会也”一句上后来的专家们有些分歧,前边焦竑的《易筌》不就认为“亨”字其实就是“享”么,所以,“嘉之会”应该就指大party了。古人的大party是很正式的,前文讲过的竖牛陷害孟丙的故事里,不就是在一个大party上搞的么?在这种正式而隆重的场合,会摆满很多好吃好喝好东西,很可能所谓“嘉之会”说的就是这个呢。
  
   “乾:元,亨,利,贞”,就这么几个字,我们从《易传》到历代专家的解说看了这么半天了,你是不是很想知道,到底哪个解释才是正解呢?
   想一想啊,他们每个人都把“元亨利贞”解释得那么精彩,那么涵义深刻,那么饱含古老东方的神秘智慧,但惟一的遗憾是:这些解释全是错的。
  是的,我郑重地告诉大家:以上这些解释全是错的。
    
  [“(>_<)”——咦。这是个什么表情啊?!]

[NextPage] 
  
   近现代在安阳殷墟的考古发掘使我们获得了大量的商代占卜用过的乌龟壳,专家们从这里解读出了不少的甲骨文,对甲骨占卜的语言有了不少的了解。咱们从前边那几个案例也看出来了,《周易》算卦和甲骨占卜是很有渊源的,所以,近现代的甲骨文研究成果使我们对《周易》也多了几分了解。
   几乎确凿无疑的解释是:“元亨利贞”的那个“贞”字其实就是“占卜”的“占”——单这一个字的新解就把从《易传》以来历代的“四德”说全给击破了。“元亨利贞”根本就没那么深刻的涵义,其实就相当于:“大吉大利,你求的这根签是根上上签!”这就是说,如果你算卦算出的结果是乾卦,那么这四个字的卦辞就会告诉你:“这是个好卦,大吉大利!”
   你再读《周易》的时候就要注意了,我不是一再提醒要把书里的《易经》和《易传》分清楚吗,这个“贞”字在《易经》里全当“占”讲,而在《易传》里却当“坚定”讲。看看,《易传》的作者没弄清《易经》的字句,根据自己的理解,把一句“大吉大利”阐发成了无比深刻的哲学道理。
   《易传》的作者真的误读了《易经》了吗?——这事还有后文,暂且按下不表。
  
   “乾:元亨利贞”,这句是乾卦的卦辞,我们可算是看完了,下面再看看乾卦六爻的爻辞:
  
   初九:潜龙,勿用。
  
   “初九”,这是坐标。“初”,表示这根爻是初爻,也就是从下数起的第一爻;“九”表示这根爻的属性——阳爻。
   如果你算了一卦,最后得出的是一个乾卦,在六根阳爻中只有初九爻是老阳,那你知道该怎么判断吉凶吗?
   ——前边从方法到案例已经讲过好多遍了,这时候就该以这根初九爻的爻辞,也就是这句“潜龙,勿用”来判断吉凶。
   有人可能案例看得仔细,这时候就会产生一个疑问:“如果乾卦在六根阳爻中只有初九爻是老阳,那应该把这根阳爻变成阴爻,再和上边五根阳爻组成一个新卦,嗯,这个新卦是姤卦,所以,这次算卦结果应该就叫‘乾之姤’,然后用乾卦初九爻的爻辞来定吉凶,难道不是吗?”
   ——如果你真能问出这个问题,那我会相当欣慰的。不错,你说的一点儿都不错,前边的所有案例在算法上都是这么讲的。
   但是,难道你一直就没有发觉有什么可疑之处吗?
  
   疑点之一:
   请再仔细看一遍这句话:“如果乾卦在六根阳爻中只有初九爻是老阳,那应该把这根阳爻变成阴爻,再和上边五根阳爻组成一个新卦,嗯,这个新卦是姤卦,所以,这次算卦结果应该就叫‘乾之姤’,然后用乾卦初九爻的爻辞来定吉凶。”
   然后,请再仔细看一遍这句话:“如果乾卦在六根阳爻中只有初九爻是老阳,那就该以这根初九爻的爻辞来定吉凶。”
   这两个方法,一个复杂,一个简单,可结果难道不是一样的吗?
  
   疑点之二:
   《周易》爻辞里不是都有什么“初九”、“九三”、“六二”的吗,可前文那几个《左传》案例里为什么完全不见这些名词呢?
   ——这和“疑点一”是有关联的:如果用“乾卦初九爻”就足以表达清楚,为什么要说什么“乾之姤”呢?这不是舍近求远吗?
  
   疑点之三:
   前文讲过朱熹和蔡元定归纳出来的占断的“七种情况”,讲到有一根变爻怎么办,有两根变爻怎么办,一直到六根爻全是变爻的时候怎么办,可是,从《左传》的这些案例来看,除了有一次是看卦辞定吉凶之外,为什么从来都是只有一个变爻的情况呢?
  
   如果你早就产生了这种怀疑,那你可实在太聪明了。
   先说“疑点一”和“疑点二”。通观《左传》所有算卦的记载,没有一处出现过“初九”、“九三”、“六二”之类的说法,而全是“某卦之某卦”,最典型的例子是,有一次晋国绛城的郊区出现了龙,魏献子就龙的问题请教蔡墨,蔡墨的解释当中引用了不少乾卦的爻辞:“《周易》有之,在乾之姤,曰:‘潜龙勿用。’其同人曰:‘见龙在田。’其大有曰:‘飞龙在天。’其夬曰:‘亢龙有悔。’其坤曰:‘见群龙无首,吉。’坤之剥曰:‘龙战于野。’若不朝夕见,谁能物之?”
   这段记载我在《孟子他说》第三册详细介绍过,当时我讲的重点是龙,现在我讲的重点是卦。蔡墨这里可不是算卦,而是直接引用爻辞,向魏献子说明在以前的时代里龙是相当常见的,要不怎么《周易》乾卦的爻辞里全是用龙来打比方呢,还把龙的生活习性讲得这么活灵活现的?——在我们看来,蔡墨如果要举乾卦爻辞作例子,直接说“初九,潜龙勿用”,“九二,见龙在田”,这不就完了么,为什么还非要自找麻烦地去用那种“乾之姤”、“乾之同人”、“乾之大有”的说法呢?表达的意思不都是一样的么?
   所以,最合乎逻辑的解释就是:“初九”、“九三”、“六二”之类的说法都是后来才有的,至少在春秋时代还没有,从这点推测,历代流传到今天的这部《周易》恐怕并不能反映《易经》的原貌。那么,《易经》的原貌到底是什么样子呢?这只有等待未来的考古新发现了。
   再说“疑点三”。不错,我这里讲的《左传》案例虽然不多,可通观《左传》,情况全都如此,从没见有两个、三个、乃至更多变爻的例子。最合乎逻辑的解释是:春秋时代的算卦方法早已失传了,而所谓变卦呀,变爻呀,老少阴阳呀这些东西都是后人的推测,恐怕做不得准。后世出了很多算卦大师,各自研究出了很多算卦方法,但问题是,所有这些方法都是从《周易》那四十九根蓍草的玩法上发展出来的,具体说,源头都在《易传·系辞》,而《系辞》又不那么可靠,所以,后世所有那些被渲染地神乎其神的算命法门其实都是在沙滩上建城堡,用永动机作一套复杂机械装置的核心动力。
   脑子里有了这根弦,我们再来捉摸乾卦的这些爻辞。
   “初九:潜龙勿用。”你也可以在“潜龙”和“勿用”之间点个逗号。一般的解释是:这根爻位于全卦的最下边,好比龙处于潜伏状态,所以,这就是在建议你如果占到了这一爻,最好在近期不要轻举妄动。
   比如你刚从黄世仁那儿借了一笔高利贷,准备开家公司做做买卖,这么大的事自然要事先算上一卦,你就先支了十万块钱请我熊大师出马。我虽然是位世外高人,看不上钱财这种俗物,但可怜你一片诚心,就破例排个卦吧。四十九个围棋子排了一个多小时,最后得出的结论是:“该以乾卦初九爻的爻辞定吉凶。”我一查书,这句爻辞是“潜龙勿用”,我就会建议你:“最近不能开公司,这段时间一定要夹起尾巴做人。”
   如果你听了我的,这段时间就会平安度过;可如果你不听我的,过不了多久你就得拿喜儿去抵债了。
   ——这里有一个小细节不知道有谁注意到没有,就是那句“我一查书……”
   有人会问了:“你不是大师么,大师算卦怎么还得查书啊?”
   这你就不知道了,大师算卦一样得查书的。六十四卦的卦爻辞都加起来足有好几百,如果你愿意背得滚瓜烂熟,那我会一挑大指,夸你有毅力,但这其实根本没有必要——你最好把《周易》当成一本大字典,不必把字典里的所有字都认识了,把所有解释条目都背下来,只要能知道查字典的方法,能读懂词条释文的意思,这就够了。
  
   再看第二爻的爻辞:“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先说说“田”。有人可能会想:这有什么好说的,不就是田地么!
   ——有可能是田地,但也有可能是猎场,别忘了古文有个词叫“田猎”,就是我们现在说的“打猎”,“田”不一定就是种地的那个田。还曾有人研究商代的生产方式,认为那时候基本都搞畜牧业,没什么农业,而那时候的“田”字全是在说猎场。
   虽然这种说法现在看来不大靠得住了,但是,“田”的困惑却依然还在。从《易经》所有的卦爻辞里看,除了这句“见龙在田”不容易搞清楚之外,其他带“田”字的句子全是在说打猎的事,和种田一点儿关系都没有。
   所以,如果我们非要把“见龙在田”的“田”解释成农田,虽然也不是不可以,但在上下文里确实是一个旁证都找不到的。
   好在这点小疑惑并不影响大意,总之,龙是从初九爻的潜伏状态进步了一些,不再继续潜伏了,露出地面了。
   再说说“见”。“见龙在田”不是说“看见田里有条龙”,这个“见”其实是“现”,是“出现”的意思。“利见大人”常有人解释成“会遇到贵人相助”,算命先生不是常说这句话么。其实这个“见”字也还是“现”,而“大人”也并不是你会遇到的哪位贵人,而是指你自己。
   《周易》里边常说“君子”如何如何,“大人”如何如何,其实“君子”和“大人”基本上是一回事,都是指当时的贵族。《易传》往往把“君子”作为第三人称来作哲学阐释,而《易经》讲“君子”其实就是说“你”。比如说,你来请我给你算算事业卦,我算完之后,卦爻辞上的“君子”也好,“大人”也好,其实说的就是你。
   你可能会问:“我是社会主义新中国的主人翁,不是封建社会的贵族,我怎么会是‘君子’呢?”
   这话问得好。按照当时的标准,你并不是君子,而是小人。
   别生气,“君子”和“小人”在最初并没有褒贬的色彩,而是分指两个不同的阶级。“君子”是住在城里的,是贵族阶级,他们一般都是国君的同姓,虽然他们也从高到低分为若干等级,但好歹都算贵族;而“小人”一般都是乡下人,面朝黄土背朝天,和国君不是同姓,是被征服、被奴役的劳动者。占卜和算卦早先都是贵族的事情,就算向草民放开,可草民们一来没文化,二来负担不起高昂的成本。再说了,算命这事是非常神圣的,关乎政治稳定。我们想想,如果有几个草民心怀不轨,请来一位算命大师问道:“我们想造反,麻烦您给算算这事能不能干!”大师鼓捣了一阵,最后神秘兮兮地说:“卦辞是:‘不畏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你们放手去干吧!”——呵呵,统治者哪能容许这种情况出现呢!
   《周易》里边关于君子和小人的内容有不少,看得出他们之间的阶级界限非常分明。回到我们这句乾卦的九二爻辞,这里的“大人”就是指你——求卦者本人,因为你的身份在当时只可能是贵族。当然,《周易》里也有些卦爻辞的“君子”、“大人”是泛指,还有专门针对女人的卦辞,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吧。
   话说回来,“见龙在田,利见大人”,这个九二爻在位置上比初九爻高了一层,爻辞里的龙也相应地高了一层,本来是潜伏状态,现在露出地面了,这就意味着:君子的出头之日到了。但要注意,这还仅仅是刚冒出个小头而已,并没有多大的作为。
  
   再看看第三爻的爻辞:“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这句话历来对标点应该怎么点大有分歧。有人说应该点成:“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有人说应该是:“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也有人说是:“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不管怎么点吧,大致意思是说:“君子整天都很努力上进,晚上非常谨慎小心。形势很紧张,但也没太大害处。”
   这个九三爻比九二爻在位置上又高了一层,爻辞的内容好像紧承着九二爻似的,而九二爻的爻辞内容又紧承着初九爻。所以,如果说初九爻表现的是一个人正在大学念书,窝在校园里不能在社会上大展拳脚,那九二爻表现的就是这个家伙已经毕业了,开始去招聘会上投简历了,到了九三爻,这家伙进入了一家公司成为一名新丁,对公司环境还不熟悉,既摸不透老板的脾气,对手头的工作又毫无经验,同一个办公室的张三、李四可能还看他很不顺眼,于是,他小心翼翼地工作,夹紧了尾巴做人,每天第一个上班,最后一个下班,堪称任劳任怨的模范。如果能坚持下去,可能就会在不久之后在公司站稳脚跟,甚至得到提拔,如果稍有善失,可能就面临下岗再就业的问题了。
   这句爻辞里有一个词值得讲讲:“惕若”。
   “惕若”的意思就是“惕”,表示警惕,“若”是虚词,没有实际意义。这种加“若”字作为后缀的词在《周易》里还真不少,但在其他古代文献里却不多见。
   这种构词法有个重要的实用功能,那就是:起名字。
   话说张三丰带着少年张无忌去少林寺求医,归途中在一只民船上见到一个船家贫女,看上去十岁左右,破衣烂衫的,赤着脚。张三丰见她楚楚可怜,问道:“姑娘,你叫什么名字?”那女孩道:“我姓周,名叫周芷若。”张三丰心想:“船家女孩,起的名字倒好。”
   ——周芷若,这个名气确实好啊,可到底怎么好呢?好处之一就是:很古雅。以“若”字为后缀,这是《周易》的风格。
   这就是高人起的名字,你看上去用字很简单,一个“若”罢了,其实却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不像现代不少父母给孩子起名字,不是算笔画,就是用模样漂亮的生僻字。
   周芷若,这个美丽的名字使小说增色不少,如果将来和张无忌搞三角恋的大美女是叫周翠花,还很爱吃酸菜,这感觉可就古怪了。
   在《周易》里和“若”的构词类似的还有个“如”,比如“屯如邅如,乘马班如”,这一样适合被用在起名字上,《仙剑》的女主角林月如,你觉得“月如”是很俗气的字眼吗?看看,其实它很古雅。
  
   第四爻的爻辞:“九四:或跃在渊,无咎。”意思是:有机会在一片大水面里翻腾翻腾,不会有害。
   对这句爻辞的解释也是众说纷纭,但无论如何,这是一支好签,到底如龙得水了,能跳跳脚、伸伸腰了。好比九三爻里的那个公司里的新丁,任劳任怨了那么长时间了,如今终于被主管派了个富有挑战性的差使,有机会展展拳脚了。爻辞的忠告是:放手去干吧,年轻人,不会对你有害处的!
  
   第五爻的爻辞:“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意思是:龙可算飞上天了,你露脸的时候来啦!
   分析一下九五爻的特点:第五爻处在外卦的中间位置,还记得吧,这叫“得中”;第五爻是阳位,而乾卦九五爻恰恰就是阳爻,阳爻搁在阳位,还记得吧,这叫“得位”。所以,乾卦九五爻既得中又得位,处在乾卦最重要的位置,而乾卦又是所有六十四卦中最重要的一卦,于是乎,乾卦九五爻便堪称吉中之吉,贵中之贵,“九五之尊”这个说法就是从这儿来的。好比还是公司的那个年轻人,这时候一路摸爬滚打,坐到公司老总的位子上了,如果这是国企,那他还会一分钱不花就通过MBO把价值多少亿的国有资产一夜之间变成自己的私有财产了,真真正正地在这家公司里当家作主了。
   有人可能会问:“从第一爻到第五爻,芝麻开花节节高,一步更比一步好,可第五爻上边还有个第六爻呢,第五爻都已经吉利到无以复加的地步了,第六爻还能怎么更好呢?”
   是呀,第五爻已经perfect了,可perfect没有比较级和最高级,第六爻又该怎么办呢?
  
   第六爻的爻辞是:“上九:亢龙,有悔。”
   “悔”字有人解释为“悔恨”,也有人说其实是“晦”。但总体意思都差不多,正所谓物极必反,龙飞得太高了,就有危险了。好比那位公司的新东家,玩得太大了,按说把国家变成自家这手玩得够漂亮了,可他还不知足,又萌生了更大的野心,这可一不小心就得罪了一些谁都不敢得罪的人了,前途也就步步危机了。
  
   ——从第一爻到第六爻,仔细捉摸捉摸这几句爻辞,饱含着一些人生哲理。九四爻告诉我们该出手时就出手,上九爻又警告我们该收手时就收手。
   乾卦和坤卦都有个特殊的地方,在第六爻之上还有一句爻辞,在乾卦叫做“用九”,在坤卦叫做“用六”。这在前文讲过一些,是那个“七种情况”中的第六种情况。如果乾卦的六根爻全都是老阳,也就是说,全都是变爻,这时候就要用“用九”的爻辞来定吉凶。
   这句爻辞是:“用九:见群龙无首,吉。”这就是“群龙无首”这个成语的出处。
   咱们如果平时看见“群龙无首”这个词,谁都知道它是什么意思,实在是个太普通的成语了,小学生写作文都会用。可是,“群龙无首”在《周易》里原本到底是什么意思,谁也说不清楚。
   “用九:见群龙无首,吉。”——我们只是知道,出现了“群龙无首”这种景象或者局面,是“吉”。
   不好理解是吧?好比一个国家里皇帝刚刚被暗杀了,全国上下陷入了群龙无首的混乱状态,这怎么说也不可能是“吉”吧?
   但《周易》告诉你说:群龙无首就是吉。
   那惟一合理的解释就是:“群龙无首”这个词原本不是我们现在使用的这个意思。
   在这个问题上,历代专家们给了我们纷纷纭纭的解释。有人说“群龙无首”的意思是“神龙见首不见尾”,也有人说它的意思是“一大群龙,没有头领”——这又有两种解释,一是:可能龙的习性和狼一类的动物不一样,虽然群居,但没有领头的;二是:龙的习性也和狼一样,群居,有个领头的,但现在爻辞里的这群龙却没有领头的,很奇怪。
   你如果愿意动脑子细抠,还能捉摸出一大堆引申解释,比如接着上一段里的“二”来说,正因为现在群龙没有领头的,所以该换届选举了,德才兼备的新的龙中领袖就要出现了,所以是“吉”;你还可以说:正因为现在群龙没有领头的,所以每条龙都有机会成为新的头领,这是一个攀登权力宝座的好机会,所以是“吉”。不知道你怎么样,反正如果让我坐在这儿想,我能捉摸出一百个理由,每个理由都能把这句爻辞给解释圆了。——你别以为这很可笑,其实你好好看看历代汗牛充栋的易学类著作,有不少都是我这种风格的。要知道,中国人一向都有“唯上不唯实”的传统,研究问题偏重感悟而缺乏实证精神。
   有人可能会说:偏重感悟这正是东方文化优秀于西方文化之处。
  嗯,这话很有道理,那么,就这句“群龙无首”的爻辞,我也来谈谈自己的感悟。

[NextPage] 

  群龙无首谁为首?
  
   乾卦九五爻“九五之尊”,历代通常都把它解释为帝王之位,是君德。那么,九五爻往上一步,变成了“亢龙有悔”,看来帝王也有走到头的一天,在“亢龙有悔”之上,又凭空出来一个“用九”,告诉人们“群龙无首,吉”,这看上去似乎真有什么隐秘的涵义在里边的。
   这个隐秘的涵义,国外倒有专家研究过呢。
   这个研究是从一个二战时期的问题开始的,关注点在于纳粹德国这个由流氓和杀人犯的集团建立起来的政权。这个政权近乎于帝制,而且一度势力鼎盛,用《周易》的话说就是正处在乾卦九五爻“飞龙在天”这个“九五之尊”的位子上。但是,这位子上的家伙以及他身边的伙伴们,都是些大大小小的坏蛋,那么,问题是:坏蛋们爬到最高的权力中心,这到底是极权主义在历史上的一次偶然巧合,还是极权主义发展下去的必然结果?也就是说,如果当初是一些是正派的人来作最高领导,同样在极权体制之下,难道就不可能为社会带来巨大的福音吗?
   这是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我们想想,中国历史上的乾隆时代如果不是两千多年来中国最鼎盛的时代,至少也是屈指可数的最鼎盛的几个时代之一,但这既是一个皇权专制的时代,同时还是一个臭名昭著的腐败时代——别忘了和珅可就是这时候的第一权臣,他很可能就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贪官。
   很奇怪吧,超级盛世居然和超级腐败并存?!
   也许你的解释是:“这多亏了乾隆皇帝是个好样的,是个圣明君主。”不错,在专制体制里,独裁者如果是个大好人、大能人,老百姓们简直想不到有什么能比这更值得烧高香了。同样,这也是中国历代知识分子们普遍梦寐以求的。
   所以,从知识分子到普通百姓,大家全都呼唤圣主独裁。
   但圣主独裁的问题是,当独裁者是乾隆皇帝的时候,总体上国富民强,贪官们也贪得舒服,大家都满意,可你很难保下一位独裁者一定就不会是隋炀帝。——古代知识分子们对这个问题很伤脑筋,所以经常会有大儒劝皇帝要“正心诚意”,也就是说,希望独裁者通过自律,通过接受儒家的道德准则,来作一位圣主,一位好人皇帝。
   ——你知道吗,我就是一个大好人,而且儒家经典我也读过不少,所以,有时候我会就这个问题扪心自问:如果我看见地上有个大钱包,里边有十万块钱,并且我还知道当我把这十万块钱揣在自己口袋里以后不会受到任何惩罚,那,我会这样做吗?
   内心经过一番激烈的天人交战,最终良知占了上风,我终于把大钱包交给警察叔叔了。
   可是,如果钱包里不是十万,而是一百万呢?
   这真是个要命的问题啊!我得赶紧复习一下孔孟之道,想想什么仁义礼智、礼义廉耻。可是,这可是一、一、一百万啊!虽然道理上说交给警察叔叔光荣,揣进自己腰包可耻,可是,无论我怎么做,没人任何人能制裁得了我啊!那,那,那……又一番激烈的天人交战,良知流着眼泪占了上风,我终于用一双颤抖的双手把大钱包交给警察叔叔了。
   可是,如果钱包里不是一百万,而是一千万呢?
   …… …… ……我终于出卖了自己的良知!
   看,我已经很能够“正心诚意”了,可如果给我无限的权力,我一点儿也没有信心认为自己不会胡作非为。如果我真是皇帝,一旦“正心诚意”没守住,一大片人就得跟着倒霉了。
   但是,紧接着出现的问题是:我承认我做不到,可我既是个好人,又熟读过儒家经典,所以呢,如果我这样一个熟读儒家经典的大好人都做不到的,别人就一定能做到吗?
   或者,即便刚开始的时候还做得到,时间一长还能做到吗?
   ——这问题在历史上到处都是答案。所以,回到我们的《周易》,如果从君权角度来看乾卦的爻辞,那么“飞龙在天”之后必然会是“亢龙有悔”。
   外国专家的解释是,虽然专制的效果会因为最高统治者是好人还是坏人而有较大的区别,但“我们很有理由相信,在我们看来似乎是构成了现存的极权主义制度的最坏特点的那些东西,并不是偶然的副产品,而是极权主义迟早一定会产生的现象”。这也就意味着,虽然圣主独裁会创造出一个繁荣富强的局面,但专制体制在权力领域里可以说是一架劣币驱逐良币、坏蛋淘汰好人的永动机,是坏蛋和无耻小人的投机天堂。
   有人可能会不以为然,毕竟很多人都相当迷恋汉武大帝和康熙大帝的时代,这可都是伟大的专制帝国啊,文治武功都很不得了,版图也空前辽阔。
   这种情绪并不是中国人的专利,伟大的萧伯纳就曾经主张过:“世界注定属于强大的国家,小国必须并入大国的版图,否则就一定要被消灭。”
   ——如果“强大的国家”是由圣主明君领导着,开疆拓土至少乍看上去并不像什么不可饶恕的坏事。
   是啊,一个全国范围内最伟大的圣人,最大的大好人,会做什么坏事呢?
   ——他不但只会做好事,还很会教给人民好的道理。一般来说,圣主明君除了政治上的最高地位之外,同时还是所有国民的伟大导师,他会把自己所认可的道德标准强加在所有人身上,想当官的人需要认真学习帝王圣训,以便通过必要的考试。其结果就是,在圣主明君之下形成了一个思想上整齐划一(至少是貌似整齐划一)的统治集团。
   外国专家说:“这样一个人数众多、有力量而又相当志同道合的集团,似乎在任何社会中都不可能由最好的分子,而只能由最坏的分子来建立,这其中有三个主要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一般说来,各个人的教育和知识越高,他们的见解和趣味就越不相同……”这很好理解,比如我们提出一个议题:“符合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的制度就是好制度。”把这个议题交给十个文盲讨论,最有可能的结果就是这十个人一致举手赞成。可要是把同样这个议题交给十个哲学家或者社会学家讨论,十个人至少得有七种意见。
   再比如说,第二个议题:“施琅是不是民族英雄?”如果交给十个对历史毫无兴趣的官僚来讨论,答案很可能还是一致的:“爱是不是,根本没听说过这人。”可要是交给十个具有独立思想的知识分子讨论,结果可能就得打起来。
   第二个原因是:社会上还有着很多的缺乏独立思考能力而且懵懵懂懂的人,他们是非常懒于思考的,只要高声地、喋喋不休地向他们鼓吹一套什么,他们很容易就会接受。
   第三个原因是:塑造出一个强大的敌人形象,这有助于团结和吸纳更多的“我们自己人”。——因为我们受到强大敌人的威胁,所以必须紧密地团结在一起。所以一个聪明的独裁者是非常善于制造敌人的。
   嗯,这样下去的结果会是什么呢?
   外国专家接着说:如果社会或者国家比个人更重要,那么,这就会导致只有那些为社会共同目标而奋斗的人才会被认为是这个社会的成员,进而,个人的存在意义仅仅在于成为团体的一分子,而不在于个人的特质。而“把从前许多人独立行使的权力集中在某个单个集团的手里,会使权力膨胀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其影响极为深广,几乎使它变成了另外一样东西。”
   下面我们还是直接看看一段原文摘要好了:
   Advancement within a totalitarian group or party depends largely on a willingness to do immoral things. The principle that the end justifies the means, which in individualist ethics is regarded as the denial of all morals, in collectivist ethics becomes necessarily the supreme rule. There is literally nothing which the consistent collectivist must not be prepared to do if it serves ‘the good of the whole’, because that is to him the only criterion of what ought to be done. Once you admit that the individual is merely a means to serve the ends of the higher entity called society or the nation, most of those features of totalitarianism which horrify us follow of necessity.
   From the collectivist standpoint intolerance and brutal suppression of dissent, deception and spying, the complete disregard of the life and happiness of the individual are essential and unavoidable. Acts which revolt all our feelings, such as the shooting of hostages or the killing of the old or sick, are treated as mere matters of expediency; the compulsory uprooting and transportation of hundreds of thousands becomes an instrument of policy approved by almost everybody except the victims.
   To be a useful assistant in the running of a totalitarian state, therefore, a man must be prepared to break every moral rule he has ever known if this seems necessary to achieve the end set for him. In the totalitarian machine there will be special opportunities for the ruthless and unscrupulous. Neither the Gestapo nor the administration of a concentration camp, neither the Ministry of Propaganda nor the SA or SS (or their Russian counterparts) are suitable places for the exercise of humanitarian feelings. Yet it is through such positions that the road to the highest positions in the totalitarian state leads.
   A distinguished American economist, Professor Frank H.Knight, correctly notes that the authorities of a collectivist state ‘would have to do these things whether they wanted to or not: and the probability of the people in power being individuals who would dislike the possession and exercise of power is on a level with the probability that an extremely tender-hearted person would get the job of whipping master in a slave plantation’.
   最后我们回顾一下,如果抛开世袭的权力不谈,那么,弗兰克·奈特的话确实是值得认真体会的:“倘若一个人对权力并没有太大的欲望,那么,如果这个人居然能够当权,包惜弱就也能投靠到奴隶主手下做一名挥着皮鞭的严厉监工了。”
   ——不会告诉我你不知道包惜弱是谁吧?她可是杨康的妈!
   不会告诉我你还没想到这位外国专家是谁吧?他是哈耶克。
  
   参考一下他山之石还是有必要的。好了,我们回头再看《周易》,从“飞龙在天”到“亢龙有悔”,再到“群龙无首”,是不是有了些新的体会呢?
   “群龙无首”被捧到最高位置,是不是暗含着对“飞龙在天”的反动呢?
   有人可能会一撇嘴:“感悟归感悟,可也不能悟得太离谱了吧?两千多年前的人能有这么前卫的思想么?”
   哎,这还真不是没有可能。
   我这么说,当然是有依据的。这依据暂且不谈,先请大家欣赏两首诗:
  
   大快人心事,揪出四人帮。
   政治流氓文痞,狗头军师张。
   还有精生白骨,自比则天武后,铁帚扫而光。
   篡党夺权者,一枕梦黄梁。
  
   野心大,阴谋毒,诡计狂。
   真是罪该万死,迫害红太阳。
   接班人是俊杰,遗志继承果断,功绩何辉煌。
   拥护华主席,拥护党中央。
   ——《水调歌头·粉碎四人帮》
  
   再来一首新诗:
  
   《题毛主席在飞机中工作的摄影》
   在一万公尺的高空,
   在图—104的飞机之上,
   难怪阳光是加倍地明亮,
   机内和机外有着两个太阳!
   不倦的精神啊,崇高的思想,
   凝成了交响曲的乐章,
   象静穆的丛山峻岭,
   也象浩渺无际的重洋!
  
   这两首诗,想来许多人都会觉得眼熟。不错,这都是郭沫若写的。很肉麻是吧?很恶心是吧?但请少安毋躁,静下心来,听我说上两句。
   郭沫若同时代的史学大家们的著作,我或多或少也读过一些,有个感觉是:要论扎实,都够扎实的;可要论聪明,恐怕郭老得名列前茅。
   郭老的书,不但观点强、学问深,而且到处都透着那股子聪明,他老人家又出入于文史之间,把文采带入史笔,每每读来,常让我佩服到五体投地。后来我就奇怪,这么一位人物,怎么就能写出上边那种诗呢?都说他谄媚无耻、文人无行,这些烂诗谁看谁说恶心,可是,当真像大家说的那样吗?
   我怎么想怎么觉得不会,以郭老的才学,如果认真来写歌功颂德的诗歌,绝对能写得够水准,绝对能写得又让被捧的人觉得舒服,又让大家不觉得腻味。所以我觉得,他老人家这很可能是故意的。
   就看那个《水调歌头》,内容不说,平仄就不讲究,出律,按说这是写诗填词的基本功,郭老这般身手哪能出错呢。毛主席在世的时候,郭老写的认错诗就没这样,够工整的,想来因为主席本人就是诗词高手,不好轻易糊弄。
   这倒让我联想起我以前的写作经历。——嗯,可能有人觉得我写书不怎么样,有这可能,因为写这类东西不是我的长项,我的长项是写检查。
   记得上初中的时候,学校很讲“代表”:你熊逸可不是你自己哦,在学校你代表着你们班级体,出了学校你就代表着学校,等等等等。(大家正好可以联系一下上文里哈耶克那些观点。)
   在我表现不好的时候,就被要求写检查,我心里不服气,可又没有反抗的力量,那么,既然要写检查认错,我就“使劲”认!这种检查我写过很多,所以还有些印象。——我基本上是把“代表”的逻辑不断放大:我检讨,我错了,我的错误如果被外班同学看见,他们会说某某班的学生怎么这么差劲,我这是给班级体抹黑了;如果被外校的同学看见,他们会认为某校的学生很差劲,我这是给学校抹黑了;如果被外国人看见,他们会认为中国人很差劲,我这是给中国抹黑了;如果被外星人看见,他们会认为地球人很差劲,我这是给地球抹黑了;如果外星人因此轻视地球人,挑起了星际大战,导致了银河系的毁灭……这,这都是因为我今天早晨没交作业啊!
   呵呵,所以我觉得郭老写烂诗的心态和我写检查是一样的。
   为什么我现在要出来给郭老说几句公道话呢,因为我前边提到的那个“依据”主要就是郭老的研究。可郭老现在的名声实在太臭,我一引他的观点,怕不少人马上就会生出抵触情绪。虽然郭老研究《周易》的一些结论现在基本被推翻了,但在没被推翻的那些内容当中,确实有着一些非常有力的见解。
   场面上交代过了,下边就该接着开讲了:难道《周易》真的藏有反对独裁专制的观念吗?那年头的人怎么可能会有如此前卫的思想呢?独裁专制不一直都是中国的历史传统吗?
  ——这就需要好好查查《周易》的来历了。

[NextPage]
 
   显赫的出身,隐蔽的思想
  
   《周易》的作者是谁?传统的说法是:伏羲创作了八卦,周文王把八卦两两重叠,发展出了六十四卦,这就完成了《周易》当中的《易经》部分;后来孔子为《易经》编写学习辅导材料,一共写了十篇,这就是《易传》,也称“十翼”。《易经》和《易传》一起构成了一部完整的《周易》。
   所以说,一部《周易》是经由三个时代的三位圣人才创作完成的,这就是所谓的“人更三圣,世历三古”。这样一来,所有的经典再没有比《周易》时间更早、出身更显赫的了。
   但是,我们一定要明白一个常识:凡是伏羲时候的事,三皇五帝什么的,没多少是靠得住的,只要没拿出扎实的考古证据,任何上古时代的言之凿凿你都大可不必当真;周文王虽然时代晚了不少,可情况其实也是一样。所以,虽然说“人更三圣”,就好比“昆仑三圣何足道”,其实只是一个人。这个惟一可靠的人,就是“三圣”的最后一圣——孔子。
   那咱们就先从最可靠的部分说起吧。
   孔子对《易经》的研究是极深的,对它的评价也很高。在《论语》里孔子说过:“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这句话主要有两种解释,一种是说:“再让我多活几年,五十岁的时候学学《易经》,就不会再犯什么大错了。”另一种解释是:“让我再多活几年,花上五年、十年的工夫好好学学《易经》,就不会再犯什么大错了。”
   谁让孔子时代没有标点符号呢,所以,这两种解释全能讲得通。
   无论取哪种解释,这段话都能告诉几点重要信息。第一:《易经》不是孔子作的,要不他怎么自己还要学呢,虽然伏羲和周文王的故事很不可靠,但孔子看来确像是只作了《易传》;第二:《易经》很难学,儒家其他学问在本科就可以学,唯独这个《易经》,博士生恐怕都不能轻易去碰,简直就是歌德巴赫猜想;第三:《易经》很神,虽然难学,可你一旦真学会了它,就可以用它来指导生活,避免犯错。(是不是能逢凶化吉、遇难呈祥就不知道了。)
   孔子的时代是个乱世,虽然接踵而来的战国时代更是乱得不行,但孔子这会儿就已经够乱的了。孔子悲凉地旁观着身边的这个世界,觉得越来越看不懂了:为什么有那么多臣子杀国君、儿子杀老爸的事情呢?每天的报纸不用仔细看,只浏览一下头版的大标题,就觉得世界末日快要临头了。孔子看在眼里,痛在心里,他大声疾呼着:“我们周朝是个礼仪之邦啊,礼仪之邦是最讲究官本位的啊,每个阶级都要守好自己的本分,不能乱来啊!”
   要让世界由乱到治,这可不是件容易的工作,如果你是孔子,你想改良春秋乱世,你会从哪里开始入手呢?
   嗯,一定要先找到病根,从根子上入手。
   那么,根子又在哪里呢?
   ——两千多年之后,胡适在讲解这个问题的时候说,引用了孔子在《易传·文言》里的一段名言:
  
   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由辩之不早辩也。《易》曰:“履霜,坚冰至”,盖言顺也。
  
   孔子的意思是说:臣子杀国君,儿子杀老爸,这都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啊。《易经》上说:“出门踩到霜了,预示着天寒地冻的日子就不远了。”
   所以说,别等到天寒地冻了再去找破冰船清理航道去,最好在地面刚刚结霜的时候就早做准备——举个极端的例子,别等希特勒发动世界大战了再去跟他兵戎相见,如果一开始就把一战之后的德国重建工作搞好,如果法国和它的欧洲盟友们在那时候就有了清楚的欧盟概念,那可能就不会有后来的二战了。
   孔子就决定从根子上入手,胡适说:“孔子学说的一切根本,在我看来,都在一部《易经》。”
   ——胡博士这话让人不大容易马上理解。其实孔子抓的根子主要是重新明确周朝初年的等级制度,让作老板的好好作老板,作员工踏实作员工,员工别想翻身当老板,工农也别想当家作主人,人生观和世界观都要全国统一,移风易俗要自上而下。胡适认为,这些内容全都蕴涵在《易传》之中。
   可郭沫若倒不认为《易传》真有孔子的手笔,也就是说,前边胡适认为是孔子说的那段话(也是历代基本公认是孔子说的话)不是孔子说的,他说这《系辞》什么的很可能是孔子的弟子们搞的。但若干年之后,郭沫若又把自己的说法给推翻了(推翻原论并不就意味着倒向胡适和历代公论),原因是新证据的出现使得《论语》里的那句“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变得靠不住了。
   要知道,所有先秦文献里明确提到孔子和《周易》的亲密关系的只有这么一句,如果这句话出了问题,那可真是出了大问题了。
   问题在哪儿呢?原来,这句话里的那个“易”字其实应当是“亦”,逗号也应该点在“亦”字的前边,这就变成了:“加我数年,五十以学,亦可以无大过矣。”看,这就变得和《易经》一点儿关系都没有了。
   郭沫若接着又有一段论证,最后的总结有两点,第一:孔子和《周易》并没有什么关系;第二,在孔子的时代《易经》还没有成形。
  
   这观点好像太大胆了一些吧?就算孔子和《周易》无关,可《易经》卦爻辞的文字那么古朴,难道还会是孔子以后的文辞吗?
   我在前边已经介绍过了卦爻辞里的“若”字和“如”字,其实还有一些明显特征,有人专门从文字风格来分析过,认为《易经》的卦爻辞确实非常古老。
   哦,如果非常古老,那就早于孔子;如果晚于孔子,那就不很古老。到底谁说的对呢?
   ——可能都对。
   这可不是和稀泥,因为卦爻辞虽然有不少文字可能非常古老,但也有一些不太古老,所以,《易经》不像是由“某某著”,倒更像是由“某某编著”,也就是说,这书是由什么人,或许是晚于孔子的什么人,把一大堆新的和旧的卦爻辞收集起来,再组织组织,再编辑编辑,再校订校订,一番拷贝粘贴的功夫,最后完成了这部《易经》。
   那么,这位编著者能不能查到呢?
   郭沫若说他查到了,这个人就是馯臂子弓。
   馯臂子弓,这个名字很古怪吧?不过他既不是日本人,也不是复姓。他姓“馯”(这个字既读“千”,也读“汉”),名“臂”,字“子弓”。
   《汉书》里叫他馯臂子弓,《史记》里叫他馯臂子弘,郭沫若认为“弘”是“肱”的笔误,姓“馯”,名“臂”,字“子肱”,名和字的意思是呼应的,这很合乎古人的习惯。大家都该记得郭靖给杨过起的名字吧,姓杨,名过,字改之,“过”和“改之”就是意思的呼应,表示“过而能改”。不过我总怀疑郭靖那个老粗起不出这么有水平的名字。
  
   图34-《今文周易演义》 [明]徐师曾撰 影印国家图书馆藏明隆庆二年董汉策刻本-1
   图35-《今文周易演义》 [明]徐师曾撰 影印国家图书馆藏明隆庆二年董汉策刻本-2
  
   传统上认为,《周易》的学问从孔子完成《易传》之后就一代一代往下传,有说馯臂子弓是第三代传人的,也有说他是第四代。可是郭沫若却说,馯臂子弓既不是第三代传人,也不是第四代传人,《周易》里的《易经》部分根本就是这小子编著的,他才是货真价实的第一代!
   奇怪吧,创始人怎么倒成了传人了?
   这不难理解。好比我去推销一种包治百病的新药,如果老实介绍:“这药是我们内蒙某某旗卫生所的大夫精心研制的”,你听着可能就会眉头一皱:“哦,蒙古大夫?!”
   我还是改口的好,我会说这药的研制者是纽约医疗中心爱德华·李博士的专利,而这位爱德华·李博士是位华裔科学家,他爷爷是李时珍,他外公是孙思邈。
   ——馯臂子弓的遭遇正是如此这般,虽然他确实就是孔子的再传弟子。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研究生的成果最后变成了导师的,这也是很多人都能理解的吧?
  
   下一个问题是:如果《易经》的创始人是孔子的再传弟子馯臂子弓,那《易传》的作者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是孔子了。
   郭沫若的意见是:《易传》的作者以南方的楚国学者为主,主要都是荀子的学生。《易传》里不是有那么多的“子曰”吗?方才胡适不是还引了《系辞》里孔子的话吗?郭沫若说:这都是《易传》作者为了掩人耳目,其实“子曰”难道一定就是“孔子曰”吗?不一定的,很可能不是“自己曰”就是“荀子曰”呢。
   荀子是先秦时代最后的一位儒家大师,此人学养深厚,思辨能力极强,还教出了李斯和韩非这两个很不儒家的著名学生。
   荀子是赵国人,后来到南方的楚国发展,老板就是“战国四公子”之一的春申君(上海有个简称“申”,就是从春申君这儿来的)。荀子没赶上好时候,他的时代正是秦灭六国如火如荼的当口,而且,很可能在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他老人家仍然健在。
   荀子如果遥想当年,儒门之中,祖师爷孔子虽然一生都无法施展政治理想,但好歹也能周游列国,讲学授课,传播自己的主张和学说,一般也能受到各国国君的礼遇;孔子的后学们,子夏讲学西河,作了魏文侯的老师,声誉极隆;曾子在鲁国的时候,鲁缪公简直拿他当爹当妈似的伺候,可人家曾子还挺挑理;孟子也不得了,一开路就带着一大帮研究生一起,浩浩荡荡一个车队,走到哪儿吃到哪儿,整个儿一群蝗虫,最可恨的是,他拿着韦尔奇的薪水还不知足,一辈子到处跑,就是要推行自己的政治理想。唉,唉,唉,可到了荀子这里,前辈们的所谓苦难都变得比蜜还甜了——对于一个思想家来讲,再没有什么能比生活在专制时代更加不幸了。荀子悲凉地看了看四周,全国上下忽然变得只有一个秦始皇思想了,人民群众至少在表面上取得了思想上的高度统一,团结一致向前看,而为了维护秦始皇思想的权威性、绝对性和惟一性,开始出现了无所不在的秘密警察。
   中国人都知道“焚书坑儒”,“焚书”消灭了出版自由,“坑儒”消灭了——
   得为秦始皇说句公道话,其实“坑儒”并不像很多人以为的那样是坑杀儒家知识分子,是对全国的知识分子们起到杀一儆百作用的残酷大屠杀。“坑儒”所坑的“儒”其实并非儒家人物,而都是些方士,也就是神棍一类的人,而且秦始皇是具体针对这批神棍来“坑”的,并没有要扩大打击面或者剿灭一切反动知识分子的意图。
   所以,虽然“焚书坑儒”是一直连在一起说的,但性质大不一样,“焚书”是全国性的政治行为,意在愚民,而“坑儒”则是一个小范围的具体行动,端掉了一个以神棍为主要成分的反动团伙。
   天下一统了,秦帝国需要稳定。对老百姓来讲,国家让你往东,你就别想往西;国家让你打狗,你就别去骂鸡。每个老百姓都不是有独立思想的独立个人,而是秦帝国国家大机器里的一个小小零件。
   对于零件来讲,最好多干活儿,少读书,手脚要勤,大脑要懒,这才是好零件,好国民。
   在焚书令之后,好国民只有三种书可看:医书、算命书、种树书。
   大家先想想南宋大英雄、大词人辛弃疾有一首词,词中有很著名的一句是:“且将万字平戎策,换取东家种树书。”这里的“种树书”是个很高明的修辞,如果你不知道它另有出处,单从字面上理解,也能够正确理解作者的意思,但如果你知道了“种树书”可能是藏着用典的意思的,那你就更能体会到辛弃疾当时愤懑的心境了。
   恰恰就生活在这个时代里的荀子难道不会比辛弃疾更加愤懑吗?
   那些荀门学者,那些怀着亡国之痛的楚国知识分子,难道不会比辛弃疾更加愤懑吗?
 
   早在周厉王时代,大贵族召公就能说出“防民之口,甚于防川”这样的至理名言,而其实,钳制人民群众的思想和言论倒并不是一定就钳制不住的,只是技术难度比较大罢了,而且需要统治者具有极大的权力。
   在周代,政治体制主要还是封建制,封建制表现为贵族民主政治和贵族寡头专制,一国之君并不具有绝对的权力,贵族们对国君不满意的时候甚至可以联合起来赶走国君,赶走周厉王的那场“国人暴动”就属于这种性质。所以,对于那时候的一般统治者来说,“防民之口”确实“甚于防川”。
   可历史一进入秦朝,封建体制就转变为专制体制了,诸侯自治也变为中央集权了,皇权开始有了至高无上的地位了,所以“防民之口”也就相应地具备了技术上的可行性了。
   于是,秦政府以重法钳制出版著述,更严厉的是,还不许大家交头接耳——不知道各位有没有喜欢扎堆聊天的,如果有的话,放在秦朝,这个习惯会害你掉脑袋。
   这些政策对普通百姓倒也没什么,反正吃饭睡觉呗,就算让读书还不识字呢,可对知识分子来说,这简直就如同阻挠西门庆去勾引潘金莲,是可忍孰不可忍!
   那,不可忍,他们又能怎么办呢?
   有人可能会说:“嗯,遇到难题的时候不都是占个卜、算个卦么,现在也一样做呗。”
   可再灵的乌龟、再神的蓍草,也抗拒不了专制皇权啊。所以,办法就只剩一个了。
  
   还记得我在《孟子他说》里介绍过清代文字狱盛行的时候知识分子都去搞考据学了么?高手即便在寻章摘句这样的枯燥工作中也能够发现机会传播思想,不动声色地颠覆着主流观念。
   秦帝国专制之下的学者们一看,不是还有三种书可以流通么,嗯,这个算命书有些搞头,咱们就研究算命好了。
   ——这是个非常合乎逻辑的解释。郭沫若给出了不少证据,认为尤其是楚国的荀门知识分子们把精力都投入到了对《易经》的阐释当中,通过对卦爻辞的解说,阐发那些无法在秦帝国光明正大地表达出来的政治思想和哲学思想,《易传》就是这样成形的。
   我们一般所熟悉的《周易》思想,诸如阴阳的相互作用、事物的演进变化等等,其实都是《易传》里的思想。郭沫若认为,《易传》这分明就是针对秦始皇,就是在和秦帝国唱对台戏。
   秦始皇把自己叫做“始皇帝”,自己的子孙就“二世”、“三世”这么往下一直叫,直到“万世”。可《易传》传达的思想是:没有什么东西是永远不变的,阳极生阴,阴极生阳,寒过后是暑,暑过后又是寒。荀门学者们唱着:“太阳落山明朝还会爬上来,花儿谢了明年还会一样地开。”
   如果你负责秦帝国的宣传工作,你可能会和这些捣蛋分子对对歌:“我的青春一去无影踪,我的青春小鸟一去不回来——哈哈,世界是线性发展的,哪有什么轮回!”
   荀们学者会回答:“你的青春小鸟一去不回来,因为它飞到你儿子那儿去了。所以这世界依然是轮回变化的,历史不是线性的进程。”
   当然了,秦帝国不会给异见分子唱歌的机会,可人家会在《易传》里偷着唱,其中思想的隐蔽涵义是:别以为你们秦帝国就真能千秋万代一统江湖,嘿,风水轮流转,明年还不知道会转到谁家呢。别以为你们秦帝国真能一万世不动摇,这个世界的真理是:物极必反,盛极而衰,万事万物永远都在不停地变化着。
   在两千多年前的另一个东方世界上,释迦牟尼说:“事物都有成、住、坏、灭,生命都有生、老、病、死。一切全是因缘聚合,空幻不实。”——也在阐释变化之道,重点是在人生观。
   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方世界上,赫拉克里特说:“人不可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也在阐释变化之道,重点是在宇宙观。
   而《易传》阐释变化之道,重点却在于政治思想。
   现在我们再回来看看最初的那个问题:难道《周易》真的藏有反对独裁专制的观念吗?那年头的人怎么可能会有如此前卫的思想呢?独裁专制不一直都是中国的历史传统吗?
   现在再来想想,乾卦九五爻、上九爻和用九爻的关系,想想用九爻“群龙无首,吉”的爻辞,想想这一爻为什么能够高踞于通常认为象征帝王的九五爻之上,并且是“吉”,而不是像上九爻那样物极必反式的“有悔”?
   有了前文这些铺垫,这时候如果让我对这个问题推测一下的话,我就会产生一些新的疑问:为什么六十四卦里只有乾卦和坤卦才有“用九”的爻辞,其他卦却全都没有呢?而且,“用九”爻辞是有辞无爻——乾卦也和所有卦一样是由六根爻构成的啊,到第六爻“上九爻”就到头了,并没有一个第七爻呀?再有,乾卦六根爻的爻辞从“潜龙勿用”到“亢龙有悔”,表达了一个完整的事物发展周期,阐明事物从萌生到发展,再到鼎盛,最后物极必反的一个过程,圆满无缺,并不需要再加入一个“用九”啊?
   我对“用九”的这些疑问早有无数前辈研究过了,但结论都没什么太令人信服的。当然,我的推测更不足以让人信服,在没有新证据出现的情况下,这只能是一桩无头公案。我对这桩无头公案的推测是:“用九”恐怕不是《易经》原来就有的,而是被荀门学者们篡改上去的。
   从人之常情上讲,“群龙无首”充分表达着亡国的遗老遗少们对旧制度的怀念。是呀,封建社会到此结束了,贵族民主制度到此结束了,除了皇帝没有人再对国事有任何有保障的发言权了,分封诸侯变成了设立郡县,诸侯分治变成了中央集权,一个容得下国民制约君权、容得下百家争鸣的时代彻底结束了。
   大家习惯于把漫长的中国古代社会统称作封建社会,这其实是一个误解,从秦始皇变封建为郡县之后,中国就进入了专制社会、极权社会,而封建时代的贵族民主遗风便被专制社会的皇帝独裁所取代。(关于这一点的具体分析都在《孟子他说》第一册,谁要有兴趣可以到那里去找。)
   也别太当真,我这只是推测罢了,所依据的除了不充分的证据之外,还有人之常情和世之常态。就后者而言,从历史上看,只要制度和外部环境是相同或者相似的,那么基本上说,不管把什么人搁进去,他们都会做出同样的表现。
   举个例子来说吧,都说我们中国农民是吃苦耐劳的,是任劳任怨的,是有着典型东方式的勤俭美德的,可你会看到,一旦制度和外部环境一变,嗯,比如在大锅饭时期,农民们就不再吃苦耐劳了,不再任劳任怨了。我们再把眼光往前放放,往外放放,这种制度其实当年欧文早就搞过试点,列宁也搞过试点,全都是同样的收场。看,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家,不同的人种,只要制度和外部环境一样,结果就一样。
   所以,别以为人的地域性啊、时代性啊就真有多重要,要知道,人的趋利避害的天性都是一样的,只有这点才是最重要的,从这点出发来考虑问题,制度设计和外部环境才是最重要的。再看上边的例子,大锅饭时期的懒汉们到了承包制实行以后,马上又变回具有吃苦耐劳的传统美德的中国农民了。这可是全国范围的大事件啊,太有说服力了。
   这可不仅仅是我的个人体会而已——我曾经这么以为过,后来发现早有很多人认清这个规律了,郭沫若在当年反动派大造舆论说共产主义不适合中国国情的时候,就写过这样的话:“只要是一个人体,他的发展,无论是红黄黑白,大抵相同。由人所组成的社会也是一样。中国人有一句口头禅,说是‘我们的国情不同’。这种民族的偏见差不多各个民族都有。然而中国人不是神,也不是猴子,中国人所组成的社会不应该有什么不同。”
   ——这观点可是出自一位历史学家之口哦!
   其实就往身边看看,这个逻辑在很多地方也都适用,比如,你看到甲城市的公交车查票很严,乙城市恰好相反,你不要以为乙城市就民风淳朴,司机和售票员更容易信任乘客,要知道,如果在同样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果这两座城市同样是外来流动人口很多的大都会,如果这种情况是普遍情况而非个案,那么惟一的可能就是两地公交公司的收入分配制度不同,司乘人员的个人收入和车票销售额度的挂钩紧密程度不同。好习惯都是逼出来的,坏习惯都是惯出来的,这个道理,无论在社会、国家、公司、家庭,全都适用。
   我讲这些是为了说明:我们很清楚清朝文字狱兴盛时期的那段历史,而那时是极权统治,秦帝国也是极权统治;那时是钳制思想,钳制出版,秦帝国也是钳制思想,钳制出版;那时的学者们被迫退到了看似和政治毫无关系的考据领域,秦帝国的学者们难道不也会退到看似和政治无关的算命领域吗?文字狱那时的学者在考据当中谨慎而隐蔽地提出了颠覆性的思想观念,难道秦帝国的学者们不也会在算命书的隐蔽之下表达自己的非主流见解吗?
   我方才说:“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家,不同的人种,只要制度和外部环境一样,结果就一样。”如果承认这一点的话,那么,《易经》里的“用九”之谜和《易传》的政治哲学思想不也很容易被理解了吗?
  
   有人可能会问:“照这么说,这些个作者和编者都是些楚国的爱国学者了?可《易传》里看不出有爱国主义的成分在啊?”
   第一个理由是:真把话说那么明显,也就说不出话来了。
   第二个理由是:别以为爱国的观念很早就有,事实上,这个观念是出现得很晚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这话是明朝末年才由大学者顾炎武提出来的,而且这句话还不能就这么单独来看,而要和顾炎武的亡国和亡天下之辨一起读才行,因为顾老师这话的前后文是外族灭了汉人政权,这才是当时的正统知识分子最不能容忍的。
   ——这个问题值得仔细说说。读历史千万要小心的是,不要拿现代观念去套古人。我们现在都认为爱国是天经地义的,这是因为社会制度不一样了,我们新中国是人民群众当家作主,通过人大行使政治权利,层层选举,我这片每到居委会换届选举的时候都会挂出横幅,请大家投出神圣的一票。所以,国家是属于全体人民的,属于我们每一个人的,我们用税款养活着政府,政府是被人民雇佣的,是为人民服务的。这样的话,我们爱我们的国家,这是天经地义的。可古代社会不是这样啊。
   从秦朝到清朝,是漫长的极权专制,无论是土地还是人民,整个国家都是皇帝一个人的私有财产,如果你生活在那个时候,从你一降生开始,你就是属于皇帝的,你是没有独立人格的,只是一部分作为你自己、一部分作为皇帝的私有财产而存在着。如果皇朝鼎盛,你可能也会拔拔胸脯,遇到外国人欺负的时候会一瞪眼:“打狗也不看主人?!”可如果你正赶上昏君统治的时候呢?如果皇帝不把你当人,你还会去“爱”他的其他私有财产吗?
   皇帝们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所以一再宣传忠孝。
   什么是忠孝?
   忠是忠,孝也是忠,我们讲中华民族的孝道往往会拿和《周易》同列于“十三经”的《孝经》说事,其实《孝经》在本质上就是一本《忠经》。很多人觉得中国历来讲究孝道伦理,这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其实你只要把《孝经》通读一遍就不会再这么看了。这个问题详见《孟子他说》第三册,这里就不再细说了。
   皇帝苦口婆心,教育人民要忠君。其实这也怪不得皇帝,人性都是这个样子——想想什么东西最“忠”呢,当然是狗,所以狗才是人类的朋友。
   狗对同类会很凶,但对主人永远都很温顺,要不怎么那么多人都喜欢养狗呢。以前流行过一首歌,名字好像叫《交个女朋友还是养条狗》,这个名字很说明问题啊。你就算把狗扔了,一般来说,狗还会千里迢迢找回家,一点儿不会怨你,可你要是做了一丁点儿对不起女朋友的事,女朋友就得跟你急。如果你是皇帝,你是希望臣民们都像你女朋友呢,还是都像狗?
   在强大的宣传之下,老百姓们觉得自己天经地义就是狗,天经地义就该服从主人。而看家护院是狗的天职,所以老百姓们自然应该看护好皇帝的家业。所以说,在有皇帝的时代里,忠君才是第一位的,甚至是惟一的,爱国的意思主要是爱护皇帝主人的私有财产,而既然有了忠君观念,爱国也就成了不言而喻的,没有特别提出的必要。
   在秦帝国之前,周代主要都是封建制度,前文讲过,是贵族民主政治和贵族寡头政治的局面,没有中央集权。而且,时间越往前,“家”的概念就越是重要于“国”的概念,也就是说,一个贵族可以不爱国,这没什么,没人因为他不爱国就唾弃他,但他一定要爱家,不爱家的人才是被人唾弃的。
   先解释一下,我为什么只说“贵族”如此,而不说平民?因为那时的社会是由贵族把持的,贵族人数很多,从高级贵族到低级贵族,都住在城里,他们都是所谓统治阶级,都是享有政治权利的;而劳动人民一般是原住民或者被征服者,或者既是原住民,同时也是被征服者,这些人不享有任何政治权利。
   周朝,尤其是西周和春秋时代,是个宗法社会,治国依靠的是礼制,简单说就是非常强调等级秩序,等级秩序的稳定就意味着社会的稳定,我们说中国是个礼仪之邦,源头就在这儿。而礼制是针对贵族阶级的,对草根阶级用不上,所以说“礼不下庶人”,这可不是指对草民百姓可以不讲礼貌。即便到了礼崩乐坏的战国时代,孟子还都认为“无恒产者无恒心”,对草根阶级是没什么高要求的。让他们“爱国”?根本谈不上。
   国家是贵族的,而且是贵族集体的,在周代前期尤其如此。那时的社会“群龙无首”,周天子并没有多大的权力,自己的直辖地盘只有很小的一块,其他地方都分封出去了,地方诸侯们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只要经常向天子进进贡,有事的时候帮天子打打仗就可以了。那么,贵族们有强烈的爱国观念吗?也没有。诸侯们爱自己的封国胜于爱他们头顶上的周朝,到底自己的封国才真正是“我的地盘我做主”,是自己的命根子。
   那,每个诸侯国里的贵族们都爱各自的诸侯国吗?也不是。当时的社会制度是:像周天子分封诸侯一样,诸侯也要分封自己手下的那些小贵族,这些小贵族其实也不算小,他们有自己的领地和军队,对诸侯国国君要尽的义务就和诸侯国国君要向周天子尽的义务一样。而这些小贵族还要把自己的领土、人口和军队再分封给更小的贵族,互相的权利和义务也还依次类推。所以,在那个时代里,“家”的观念胜过“国”的观念,一个叛国的贵族并不就会受到普遍的非议,可他如果叛了家,或者把自家给搞垮了,那可是不容原谅的罪过。
   这一点现代人不容易理解。要知道,当时较大贵族的“家”几乎就是一个小国,我在前文不是讲过叔孙穆子和竖牛的案例吗,叔孙穆子是鲁国的大贵族,他的“家”几乎相当于全国的三分之一,比一些小诸侯国的全国都大,竖牛作为他家的管家,也几乎就相当于一个小国总理。而叔孙穆子作为叔孙氏的当家人,在处理重要事务的时候,按照当时的一般标准,是要把自家利益放在国家利益之前的。
   周朝这种政治结构发展下来,就使得每个诸侯国里几乎都产生了国君和大贵族的权力之争,争斗的趋势是掌权者越来越少。有的国家最后是君权压倒了大贵族,而有的国家则相反,比如鲁国,三家大贵族实际上已经把鲁国瓜分了,鲁国甚至有一位国君被三家联合赶到国外去了,一直都回不了国。这三家大贵族就是孔子经常念叨的“三桓”:季孙氏、仲孙氏、叔孙氏。叔孙穆子就是叔孙氏某一代的大当家。
   晋国比鲁国更过分,六大家族斗来斗去倒了三家,剩下的三家居然公然瓜分了晋国,从此中原大地再没有了晋国的名号,原来的晋国版图分裂成了韩国、赵国和魏国,这就是标志着春秋时代和战国时代分野的重大事件“三家分晋”。
  
   任何事情好像都很难说没有特例,在战国时代的楚国,出了个“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
   这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首先,屈原这时候已经到了战国时代,社会体制和社会风气都和西周、乃至春秋时代不大一样了。再者,楚国对于周朝来讲其实是个“外国”,受中原华夏文明影响不大。这点我在《孟子他说》第三册详细讲过,现在简单讲讲:楚国原本是在商代晚期加盟到周人阵营的,后来又退了出来,这就大体相当于一个加盟国退出了邦联(简单说,邦联是比联邦更加松散的联邦制),倒也无可厚非。而且事实上,楚国一直以外国自居,楚王很早就称了王,和周天子平起平坐,中原诸侯们也都不把楚国当自己人,只当他们是南蛮子,是未开化的蛮族。还有第三点是:屈原是楚国贵族,和楚国王室是同姓的一家人。所以,虽然他只是个小贵族,但楚国也有他的一份,甚至可以说,楚国就是他们芈家的。
   芈,读“米”。奇怪吧,屈原怎么又成芈家人了呢?
   楚国的国王姓芈,前边讲过,一个“姓”会渐渐分成许多“氏”,芈姓就分出来熊氏、屈氏、景氏等等,所以屈原的“屈”并不是他的姓,而是他的氏,“原”也不是他的名,而是他的字,如果按照现代人的称呼习惯,我们应该叫他“芈平”——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芈平。
   所以严格说起来,爱国主义是个后起的观念,甚至可以说是个现代观念,最好不要轻易往古人身上去套。话说回来,对于可能是《易传》作者的那些楚国学者来说,他们对秦帝国的态度恐怕不是出于什么爱国主义,而是出于历史上的仇恨渊源和既得利益的被剥夺,还有自由思想的被钳制。
   ——呵呵,一家之言,推想而已,可别问我要什么充足证据。不过我倒愿意顺手把托马斯·潘恩的一句名言摘录过来,让大家看看他老人家在这个问题上的一种心态——“我的国家是世界,我的宗教是行善”。
 [NextPage]

  绞尽脑汁的段意和中心思想
  
   郭沫若研究《易传》,估计《彖》、《系辞》、《文言》是荀子的门徒在秦帝国统治时期写下的作品,《象》在《彖》之后,是另一派学者写的。
   这几篇《易传》我们都已经接触到了,它们的观点有些互相呼应,有些互相矛盾,有些像是脱胎于老子,有些又像是渊源于荀子。我们接着来看看乾卦内容当中还没讲到的部分吧,上边讲的这些问题在下文里会逐渐地显露出来的。
   马上要遇到的就是《象》,《象》阐释乾卦的这一小节堪称《周易》当中的重中之重,其中的一些经典漂亮话也早已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东西了:
  
   《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潜龙勿用”,阳在下也。“见龙在田”,德施普也。“终日乾乾”,反复道也。“或跃在渊”,进无咎也。“飞龙在天”,大人造也。“亢龙有悔”,盈不可久也。“用九”,天德不可为首也。
  
   第一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恐怕无人不晓。这是阐释乾卦的内涵,说人要向老天学习——你看老天,风刮了又刮,雨下了又下,沙尘暴来了又来,怎么就不累呢?嘿,他不累,我们人也不能喊累,只有自强才不会落后。
   我这是把整句的意思串着解释了,可你有没有想过较较真,问问“天行健”这耳熟能详的三个字到底怎么讲呢?
   这三个字太常见了,意思倒也囫囵明白,可真要较起真来,还真不大好说。
   我最赞同的解释是:“健”就是“乾”,就是指乾卦,这三个字应该断成“天行,乾”,直译就是:天的运行,就是乾卦的意像。
   还有一个词一较真也让人糊涂:自强不息。
   现在我们是把这个词当成成语来用了,谁都明白是什么意思,可在《象》的原文里,这个词好像还不该这么解——如果把“自强不息”当作一个词,那么,前边那个“以”字到底是派什么用场呢?
   “君子以自强不息”,应该是说:“君子通过‘自强’来达到‘不息’。”
   再看看“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全句联系起来,意思就应该是:乾卦的意像是天,天的特征是运动不息,君子要效法天,也要达到运动不息的程度,而达到这一程度的途径就是自强。
   ——看来最熟悉的东西也禁不起较真。
   《象》下边开始逐个阐释乾卦六根爻的爻辞。
  
   《象》说:“之所以‘潜龙勿用’,是因为这根爻位于全卦的最底下。”——其实别看就这么简单的几句话,专家们的解释也有好多分歧呢,有不少人从分析卦爻的结构入手,说阳爻是阳性的,应当向上腾飞才合适,可现在却在最底下,位置太差,所以才“潜龙勿用”。
   这话看似有道理,可再一捉摸,如果从卦爻结构分析,这一爻是阳爻居阳位,男生在有男厕所的楼层上课,爻的位置是“得位”的,只是不“得中”罢了,说不上有多不好。如果从“乘”和“承”的关系来说……算了,还是不说了,反正这是一团乱账,《象》的原文只字没提爻位分析,我们也别想太多,还是只就字面理解好了。
  
   《象》接着说:“之所以‘见龙在田’,是因为君子的高尚情操影响着广大人民群众。”
   爻辞里本来说的是“龙出现于田”,象征人有出头的机会;《象》给引申成君子在野,默默感化着身边的百姓。
   这个引申很儒家。孔子在野的时候就搞教育,孟子也说过古时候人得志了就为天下人民谋福利,不得志了就在老家静悄悄地待着,好好修身,在提高自己的同时也给身边的人一些潜移默化的好影响。这种思想在后世影响很大,而且内容也被发展开了,《岳阳楼记》里不是就说知识分子在朝的时候要“忧其民”,在野的时候要“忧其君”,思想余波一直波及到现代,“居庙堂之高”的人是不是都“忧其民”,这我没有发言权,可我知道北京不少出租汽车司机就属于典型的“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恐怕很多人都有同感。
  
   《象》说:“‘终日乾乾’,这是说……”
   暂停一下,这里需要先来解释一下《象》的语言风格:在单引号里边的那部分都是引用的爻辞,虽然只引用前几个字,但表示的却是爻辞的全句。比如现在这个“终日乾乾”,就是“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的省略形式,而单引号外边的话则是对这句爻辞的解释和阐发。
   《象》是怎么解释九三爻的爻辞的呢?原文只用了四个字:“反复道也。”
   古人没发明标点啊,所以这四个字到底该怎么断句,说法就不一样了。
   解释之一:反复道也=反复之道也。
   解释之二:反复道也=反复,道也。
   从这两个不同的断句,又生发出了很多的解释。太复杂了啊,我还是只说说我自己的解释好了:
   爻辞里不是说“白天努力上进,晚上谨慎小心”吗?白天和晚上翻来覆去这么搞,有前途!
   我们想像一个有志青年,白天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晚上在宿舍的被窝里打着手电学习领袖思想,这样一个白天、一个晚上,反反复复,持之以恒,难道不是大有前途吗?
  
   《象》记者说说:“‘或跃在渊’,你就大胆往前走吧,没坏处的。”
   到了九四爻,如龙得渊,这有点儿如鱼得水的意思。所有这些爻和爻辞都是有脉络、有顺序的,九三爻那个有志青年又是努力上进,又是谨小慎微,咬紧牙关做事,夹起尾巴做人,这样的日子已经熬了许久了啊,可熬到九四爻了,鱼终于看见水了,龙终于看见渊了,有志青年终于看见有个好位子出了缺了。怎么办?上,还是不上,这是个问题。
   九四爻的爻辞告诉你:经过了前边那么多积淀,是时候了,遇到机会就大胆上吧,不妨事的。
  
   《象》接着说:“之所以‘飞龙在天’,是因为有志青年终于大展宏图了。”
   从“潜龙勿用”到现在的“飞龙在天”,五个爻,看起来就像一个有志青年的五个人生阶段,又像是谋大事者的成功步伐。嗯,现在我们也能从中捉摸出一些易理了——
   易理心得:要有把握时机的观念,该出手时就出手,不该出手时就别出手,时机不到时应该“恰如猛虎卧荒丘,潜伏爪牙忍受”。——我们如果把这句词里的“猛虎”替换成“龙”,把“忍受”替换成“勿用”,不就是“潜龙勿用”的意思吗?还记得吗,“恰如猛虎卧荒丘”这首词是宋江在杀惜之后被刺配江州,题写在浔阳楼的墙壁上的。
   说到宋江,他的九四爻恐怕就是“他年若得报冤仇,血染浔阳江口”。大胆造反,大胆杀人吧,“无咎”。
  
   《象》接着说:“所谓‘亢龙有悔’,是说月满则亏、器满则盈,凡事都是物极必反,巅峰状态无法持久。”
   这等于是给九五爻的“飞龙在天”注射了一针稳定剂。人生好比爬山,攀石越坡,克服一个个艰难险阻,终于登到山顶了,这时候就该下山了,就该走下坡路了。
   这好像有点儿消极是吧?不过这毕竟是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下山倒也不是不好,前边不是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么,要想“不息”,就得“自强”,下了这山,再登那山,一山望着一山高,生命不息,爬山不止。
   有人可能会问:“‘一山望着一山高’,这句谚语不是劝人知足常乐、不可盲目攀比的么?”
   嗯,没错,不过同一句话,放在不同的语境里就是不同的意思。假如你看见报纸新闻标题说:“熊逸认为,我们应该一山望着一山高。”不要马上就摔下报纸痛斥,先把上下文搞清楚了再发表意见。顺便一提,黑格尔说:“存在的就是合理的。”这句话经常被人引用,可有谁了解过这句话是在什么上下文里说的,是针对什么问题说的?
  
   《象》接着说:“‘用九’,天德不可为首也。”
   这句话我没翻译,因为实在很难翻译。
   “天德不可为首也”,看上去很简单的一句话,越捉摸越想不明白,历代各家的解释照旧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仔细想想,谁的理好像都不太有足够的说服力。
   古人的一种经典解释是:天的属性是“刚健”,所以要以柔待人,如果再把刚健的东西作为主导,那就太刚了。打个比方,《三国演义》里刘备的五虎上将“关张赵马黄”个个都是勇冠三军的人物,如果再有个张飞那样的人来作他们的领导,这个组合恐怕玩不了多久,所以呢,非得是武功不高又爱流眼泪的刘备来作领导,这才合适。这道理反过来说也一样:“全是娘子军,一个党代表”。
   ——这种解释不管正确与否,但至少逻辑合理,字面上也能够自圆其说。
   其他的解释还有各式各样的,有人说这句话的意思是:“群龙无首是符合天德的,不应该有首领”,也有人说:“天德是无始无终的”。这两种解释看起来都很有道理,但字面上解释不圆,关键是把“为”字都解释成了“有”,但这一解似乎是没有出处的,“为”在哪里还有“有”的意思呢?
   反正这又是众说纷纭的一句话,我们对任何解释都不要太当真。还有,重申一下:天德的“德”可不是道德品质的意思,而是指属性、特征。
  
   我们现在已经看过了解释乾卦的《彖》和《象》,该仔细看看《文言》了。
   “文言”可不是“文言文”的意思,“文”字在古代有很多意思,其中一种重要的意思是花纹、斑纹、纹理,古代的“章”字也有这个意思,所以《诗经》里有一句叫做“织文为章”。唐朝有个武将写了一首咏宝剑的诗,有一句是“文章片片绿龟鳞”。注意哦,在古文里遇到“文”、“章”,还有“文章”的时候,可别一下子就把它们当作现代汉语里的“文章”。
   “文”字既然有这个意思,所以我们就能理解现在很流行的“文身”为什么不是“纹身”。
   《易传·文言》的“文”就是这个意思,引申一下就是渲染、铺陈。所以《文言》就是对乾坤两卦的卦爻辞极尽铺陈、发挥、阐释的长篇大论。
   有人可能会问:“把那一共才几十个字的卦爻辞发挥出一大套深刻哲理,这靠得住吗?”
   靠得住还是靠不住,请往下看,看完之后自己判断。
   但无论如何,《文言》的这种方法还真是中国人的长项。我记得小时候的语文课总要对每篇文章都分析归纳出段意和中心思想,若干年的训练下来,我和同学们已经非常习惯于在任何文字里发掘深刻的内涵了。有一次学到朱自清的散文《绿》,课堂上大家突然面面相觑,因为分析归纳了这么多年的中心思想,今天终于被朱自清给难住了,这一篇写景抒情的小情小调的小品文,到底蕴涵着怎么样的深刻思想呢?
   终于有某位同学打破了沉默:“本文通过对祖国景色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反映了作者深刻的爱国主义思想和奋发向上的革命乐观主义激情。”
   ——这真是一个经典的中心思想啊,我到现在都还记得。
   好了,咱们一段段地进入《文言》吧。
  
   《文言》曰:“元”者,善之长也;“亨”者,嘉之会也;“利”者,义之和也;“贞”者,事之干也。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嘉会,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乾:元、亨、利、贞。”
  
   这是在阐发乾卦的卦辞。《易经》乾卦的卦辞一共只有四个字:“元亨利贞”,《文言》分别来讲这四个字都是什么意思。这个问题我们在前边已经讲过不少了。
   《文言》说:“元”,是最大的善;“亨”,是最大的美;“利”,是最大的便利;“贞”,是事物的主干。
   以上这几点讲的是“天”,下边接着就讲“人”。天,也就是乾卦,既然有“元亨利贞”这四大特点,君子也要向天学习,也要做到“元亨利贞”。
   这就是《文言》的主旨:人要效法天。
   有人可能会问:“我倒想向天学习呢,可天会刮风下雨,我怎么学也学不会呀!”
   ——刮风下雨是技术层面的事,而我们要学的是天的基本特点。
   《文言》下边分头细讲我们该怎么向天学习,反正就是抓住“元亨利贞”这四个基本原则。
   “君子体仁,足以长人”,这是让君子学习“元”,是说君子按照仁的标准为人处事,这就足以作大家的领导。明朝有个著名的大官叫温体仁,名字就是出自这儿的。
   “嘉会,足以合礼”,这是让君子学习“亨”,说君子把美好的东西聚在一起,就足以合乎礼法了。——这话不是很好理解,不过结合当时的礼制,好吃好喝好器物一般都是有各种复杂的规矩讲究的,都是有礼仪意义的,都是有政治色彩的。
   “利物,足以和义”,这是让君子学习“利”,可这个“义”到底是“义”还是“宜”,“利物”到底是“给万物以利益”还是“从万物获得利益”,还是什么什么,从来众说纷纭,咱们就不管那么多了,取一家之言,联系上下文来看,这是在说君子能给社会带来很多好处。
   “贞固,足以干事”,这是让君子学习“贞”,是说君子应该行得正,坐得端。
   《文言》这一段最后归纳说:“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乾:元、亨、利、贞。’”
   “四德”之说就是来自这儿的。天有“元亨利贞”四德,所以君子要向天学习,要以“元亨利贞”来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要说这“四德”的内容确实是好,所以历代统治者也没少号召大家学习“四德”,一个读书做官的人如果不知道“四德”几乎是不可想像的,但是,“四德”虽然经常是天天讲、月月讲、年年讲,一直讲了两千多年啊,可那些“四德”学习标兵们却不是缺这个德就是缺那个德,一千人加在一起能把“四德”凑出三样来就很不容易了,这也不知道是为什么?
  
   “四德”在中国历史上一讲就讲了两千多年,可近几十年来,殷墟大量甲骨出土,甲骨文的研究不断发展,人们惊讶地发现:《文言》说的那“四德”纯属拍脑门儿。“元亨利贞”哪有那么深刻的哲理啊,其实意思就是“大吉大利,上上签”。
   看,中国历朝历代无数的聪明人,无数的有学问的人,就被这四个字忽悠了两千多年。
   这也难怪古人,我们就想想身边的事,一千年后的人看到二十一世纪的北京地图上有天安门广场,也有中粮广场,他们能想明白“广场”的意思吗?再比如现在流行的“高尚社区”,将来的人们顾名思义,会认为这里住的都是高尚的人,都是雷锋和欧阳海那样的,如果是贪官和黑心煤老板来买房,不管给多高的价钱,开发商也绝对不会卖。
   我们现在虽然知道了“四德”只是沙上建塔,但这套内容毕竟影响了中国历史两千多年,如果你想认真了解历史,还是应该好好读读《文言》的。
   《文言》下边该一条条地解释爻辞了。
  
   初九曰“潜龙勿用”,何谓也?子曰:“龙,德而隐者也。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遯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乐则行之,忧则违之,确乎其不可拔,潜龙也。”
  
   一问一答的形式。先来一个设问:“初九爻的爻辞说‘潜龙勿用’,是什么意思呢?”然后老师回答说……
   这里“子曰”的字,以前一直是被当作孔子的,现在看来也不大靠得住了,我们也不要直接就说荀子,还是翻译成“老师”好了。
   老师回答说:“龙,象征的是品德高尚的隐居的君子,他不赶时髦,不求成名,远离世俗过着恬淡的生活。他离群索居,自得其乐,高兴了就做做事,不高兴了就掉头而去。他的操守无人可以动摇,这就是所谓‘潜龙’。”
   我这解释也只是多种当中取了一种,不一定就对,只是我觉得比其他的好像更靠谱一点儿。
   大家看了老师这个回答,有什么想法没有?
   是不是马上想起一位古人?
   “龙,象征的是品德高尚的隐居的君子”=卧龙。
   “远离世俗过着恬淡的生活”=“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前出师表》)。
   “他不赶时髦,不求成名”,“他离群索居,自得其乐”=“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前出师表》)。
   ——这不分明就是高卧隆中的诸葛亮吗?
   《文言》这已经明显是把《易经》里的算卦吉凶之辞生发成了君子的人生哲学了。还记得吧,初九爻的爻辞一共只有“潜龙勿用”四个字,如果把意思直接翻译出来的话,我也只用四个字:“猫着别动”。
   如果一个犯罪团伙找我来算卦,问的是最近适不适合抢银行,我算出的是乾卦初九爻,我就告诉他们“潜龙勿用”。这个犯罪团伙的成员们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听不懂“潜龙勿用”是什么意思,我就给他们解释说:“卦上说了,最近最好猫着别动,没看报纸么,正严打呢!”
   如果我不这么解释,而是按照《文言》来说:“卦上说了,龙,象征的是品德高尚的隐居的君子,他不赶时髦,不求成名,远离世俗过着恬淡的生活……”从此以后,大家就再也见不到可亲可敬的神算熊半仙了。
  
   九二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何谓也?子曰:“龙,德而正中者也。庸言之信,庸行之谨,闲邪存其诚,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易》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君德也。”
  
   继续设问:“九二爻的爻辞说‘见龙在田,利见大人’,这是什么意思呢?”
   老师回答说:“这里所说的龙,象征的是道德高尚、立身正直的君子。他说话很靠谱,做事很谨慎,一身正气,从不搞什么邪的歪的。他把社会风气向好的方面引导,却从不夸耀自己的功劳,正所谓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所以,《易经》里说的‘见龙在田,利见大人’,这是人君之德啊!”
   ——你是不是也能一下子联想起谁呢?
   你可能想不起,但儒家读书人一定马上就能想起,他就是上古的大圣人——舜。
   如果说中国历史上只出现过惟一一个完美的人,那这个人就是舜。舜在当时的禅让体制下接了尧的班,成为全天下的新一代最高领导人,他大公无私、勤勤恳恳、高瞻远瞩、德才兼备,反正人世间的一切好词你都可以用在他身上。在他的治理下,社会井井有条,人民丰衣足食,好人受到提拔,坏蛋全遭了殃。但是,这都是舜“飞龙在天”时候的事情,他在没有发迹之前,也只是个小小草民,靠双手吃饭,家里还有一个著名的坏爹和一个著名的坏弟弟。
   所以,舜的生活一点儿都不轻松,干的比民工还多,吃的比模特还少,家里一个老黄世仁,一个小南霸天,整天算计舜,多次设毒计要把舜害死。
   这种日子换谁谁受不了,可舜受得了,不但受得了,还天天高高兴兴的,孝顺黄世仁,友爱南霸天,幸福死了。
   舜从事过多种职业,种过地,做过陶,也打过鱼,凡是他工作过的地方,用不了多久社会风气就会为之一变。就比如说舜在农村种地吧,本来上边下命令说要征地,补贴给每家二两陈谷子,让全村人搬到一百里地之外的盐碱地去。村里人不干啊,又哭又闹的,结果双方好几次发生冲突,死伤惨重。等舜一来这里种地,没多久风气就变了,大家知道互相谦让了,村民说:“我们还是去盐碱地吧,战天斗地才有乐趣,这边儿的地太肥了,一点儿挑战性都没有。”领导说:“这怎么好意思呢,你们还是在原地安居乐业吧,这段日子打死你们这么多人,真是过意不去,得好好赔偿你们。”村民说:“咳,这就见外了不是,还赔个啥呦,我们小老百姓的,您就拿我们当猪当狗好了,高兴了给口吃的,不高兴了随便打、随便杀。”
   这就是舜的本事,他从来没有大张旗鼓地搞宣传,只是埋头把事情做好,说靠谱的话,做靠谱的事,不知不觉间就起了移风易俗之功。到了后来,舜把家里的黄世仁和南霸天也都感化了。
   《文言》不是说“见龙在田,利见大人”表现的是人君之德么,我们看舜,一个笑嘻嘻的小草民,身上却具备了国君才有的素质。当然,舜后来确实也当上了全国最高领导人了。
   不过就算卦来讲,所谓“君德”不一定就非得指什么天子和皇帝。有一次我去一家机关办事,闲来给那里一个小干部算了一卦,算出来就是乾卦九二爻。我对他说:“你这卦是‘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你快有出头之日了,对了,这是‘君德’,说明你有当领导的潜质。”
   我这话说完,本以为他会很高兴,没想到这小子突然脸色煞白,直勾勾盯着我的身后,失魂落魄一般。我一回头,见一个中年男子脸色铁青,也在盯着我们。后来我才知道,这个中年男子就是他们部门的领导。至于那个有“君德”的小干部,后来据说混得有点儿那个那个,看来天机还真是不可泄漏啊!
   这一段里还有个词值得讲讲。“庸言之信,庸行之谨”,这是一句名言,是一句指导了很多正直知识分子一生的人生座右铭,我翻译的是“说话很靠谱,做事很谨慎”。
   “庸”怎么讲?《周易正义》里说这就是“中庸”。
   “庸”,看上去不像个好字,“中庸”现在更不是个好词。我们说一个人很“中庸”,意思是这家伙做事没原则,老好人,和稀泥。我们说一个人“庸”,一般是庸碌、庸俗、庸才、平庸什么的,反正都不是好话。
   其实这都是望文生义闹的。
   只要稍微动动脑子就不会犯这个错误:“四书”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如果是《大学》、《和稀泥》、《论语》、《孟子》,好像不大和谐吧?
   儒家可从来不教人和稀泥,而且越到后来,君子和小人之分越是严格,在后儒那里,这世界非黑即白、非正即邪、非此即彼,哪可能会容许和稀泥的主张呢?
   如果不作庸俗化解释的话,和稀泥其实是非常后现代的概念,所谓“去中心”、“多元化”,你有你的标准,我有我的尺度,你可以认为吃米饭光荣,我也可以坚持吃米饭可耻,只要我们都不违法,也都不把自己的标准强加给对方,那就可以和谐共存。但这可不是儒家的主流思想。儒家,尤其是汉儒以后,基本都在坚持价值一元论,他们要是认为吃米饭光荣,就绝对不容许有人出来唱反调说吃馒头光荣,对异端邪说一定要斩尽杀绝。
   所以,既然《中庸》也是儒家经典之一,“中庸”这个词怎么可能是和稀泥的意思呢?
   “庸”在这里的意思其实是“常”、“平常”,如果说我“庸言之信”,那就是说,我这个人平常一贯说话都很靠谱,很有分寸,从来都不忽悠谁。
   “庸”字后来才有了“平凡”的引申意,大家可别以为这个意思是一开始就有的。
   如果好好看看“四书”,我们会发现“中庸”这个概念和我们望文生义想当然的那个意思完全是相反的,也就是说,真正孔子讲的“中庸”和我们平日里认为的“中庸”恰恰能构成一对反义词。
   “中庸”本来是儒家修身的最高境界,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中”就是不偏不倚,既不过头,也无不及,还有,坚持原则,自己有主心骨,不管潮流怎么变,不管生活怎么苦,也会坚持原则不动摇;“庸”就是一贯如此,好比实事求是是一个人的原则,那他无论在哪里都会实事求是,面对鲜花和掌声他会实事求是,脖子上架着钢刀他一样会实事求是。所以,中庸的人是伟大的人,在社会上根本是凤毛麟角的,孟子说的“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这才是真正的“中庸”。
   这个标准实在太高了,孔子那时候就知道有资格称得上“中庸”的人少之又少,退而求其次,愤青也不错,洁身自好的人也不错——孔子管愤青叫“狂者”,管洁身自好的人叫“狷者”,合起来就是“狂狷”,从偏旁上看就不像是好词,不过孔子说了:这两种人虽然都还差着点儿,可愤青有股子冲劲,洁身自好的家伙有所不为。
   “狂狷”,这个标准其实也不算低,尤其是“狷”,有多少人真正能做到“有所不为”呢?想想以赛亚·伯林说的什么“积极自由”和“消极自由”……
   孔子最推崇的是“中庸”,觉得还过得去的是“狂狷”,那他最看不上眼的是什么呢?
   ——是“乡愿”。
   “乡愿”这种人,孔子说他们是“德之贼”。孟子后来解释祖师爷这句话,对“乡愿”有一段非常精彩的描写:
  
   非之无举也,刺之无刺也;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洁;众皆悦之,自以为是,而不可与入尧舜之道,故曰德之贼也。孔子曰:“恶似而非者:恶莠,恐其乱苗也;恶佞,恐其乱义也;恶利口,恐其乱信也;恶郑声,恐其乱乐也;恶紫,恐其乱朱也;恶乡原,恐其乱德也。”
  
   意思是说:乡愿这种人,你看他不顺眼想批评他吧,可也挑不出他什么错来,想骂他两句又没地方下嘴,这种人与世俗同流合污,平时一副忠厚老实的样子,看上去还很廉洁,大家都觉得他不错,他自己也认为自己是个大好人,但他的所作所为和尧舜之道其实是格格不入的。孔子说过:“最可恨的就是那些似是而非的东西:讨厌稗子,因为它长得像禾苗;讨厌歪才,是怕他败坏大义;讨厌伶牙俐齿,因为这会败坏诚信;讨厌郑国的靡靡之音,是怕它冒充正统音乐;讨厌紫色,是怕它冒充红色;讨厌乡愿,是怕他们冒充有德君子。”
   这段文字很精彩,“同乎流俗,合乎污世”,这就是“同流合污”的出处,读起来还要注意“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洁”当中的这个“似”字。
   这会儿有人可能会问问题了:“咦,这不明明是中庸么?”
   不错,我们平日里说的“中庸”其实在孔子眼里根本就是“乡愿”,这种人是他老人家最最深恶痛绝的。孔子如果知道两千多年后的中华儿女普遍把他最推崇的中庸之道当成了他最痛恨的“乡愿”,这得是什么心情啊!——想想看,如果你是张靓颖的铁杆粉丝,可同学们都说你是李宇春的嫡系,你会不会痛不欲生啊?
   “中庸”这个概念,在《文言》这里就能找到苗头:“龙,德而正中者也。庸言之信,庸行之谨”,看,先说的“中”,又说的“庸”。“中”就好理解多了,如果说做人,那就是行得正、坐得端。再把“庸”的意思给加上,那就是:行得正、坐得端,一贯如此。
  
讲完“中庸”,又有一个重要概念即将出现:

 
   九三曰“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何谓也?子曰:“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知至至之,可与言几也。知终终之,可与存义也。是故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故乾乾因其时而惕,虽危无咎矣。”
  
   《文言》继续设问:“乾卦九三爻的爻辞说:‘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这是什么意思呢?”
   老师回答说:“这是在说君子提高道德,做好事业的道理。君子靠讲求忠信来提高道德,靠提升文化修养和保持内心的诚挚来做好事业。一个人如果知道该出手再出手的道理,那就可以和他谈谈潜规则了;一个人如果知道该收手时就收手的道理,这就晚节可保。所以说,地位高的不要骄傲,地位低的不要忧虑,这就是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的道理。”
   ——我得声明,这个解释只是我的一家之言。《文言》的这一段里,“知至至之,可与言几也。知终终之,可与存义也”,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十个专家能有十二种意见。而且这句话还不能不重视,因为它提出了易理的一个重要概念:“几”。
   “几”这个东西这里只是小小地露了一脸,将来《系辞》会有专门的讨论——子曰:“知几其神乎!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渎,其知几乎?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易》曰:‘介于石,不终日,贞吉。’介如石焉,宁用终日?断可识矣。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刚,万夫之望。”
   从《系辞》来看,“几”这东西神奇得很,人要是能够“知几”了,差不多就能未卜先知了。——唐朝有个大史学家,叫刘知几,名字应该就是从这儿来的。
   到底什么是“几”呢?就是“微”,这两个字连起来就是“几微”,这个词我们现在还在用着。比如说,一年之前我看到黄河的大堤上有一群蚂蚁爬来爬去的,一年之后这一处决堤了,淹了上千平方公里的土地,那么当初那群蚂蚁的活动就是后来大堤决口的“几”;历史上,看到北方游牧民族南下中原,汉人政权节节失利,汉人百姓不断南逃,我就知道若干年后河水所携带的泥沙会有明显减少——我为什么能做出这个结论呢,一方面因为我精通《周易》,排排卦就能算出来,一方面因为我看到了“几”:农耕的人走了,游牧的人来了,植被会得到恢复了,水土流失的情况会减轻了。
   记得一篇文章,说某人“文革”期间坐了牢,有一天他突然在牢里发言攻击林副主席,这还得了!可一些天之后,林彪坠机的消息被公之于众,大家这才佩服这位仁兄的远见卓识。奇怪吧,他天天在牢里蹲着,哪儿来的如此敏锐的政治嗅觉呢?原来他只是在最近的报纸上发现一个现象:以前经常出现在头版的林副主席不大露面了,根据常识稍稍判断一下,答案只可能有一个——林彪出事了。
   这些都是见“几”。现在是不是想到了,我们用惯了的那个成语“见机行事”说成“见几行事”也很有道理吧?上边引的那段《系辞》里就有“君子见几而作”,这可能是“见几”的最早出处。
   其实“几”的“机”的意思有重合的地方。对了,这回得拿繁体字来说话,不然容易搞糊涂。
   简体字里的“几”在繁体里写作“幾”,“机”写作“機”,其实,在繁体字里,既有“几”,也有“幾”;既有“机”,还有“機”。我们现在说的这个“知几”、“见几”的“几”,在繁体字里是“幾”,被我们简化为“几”;而繁体字里出现“几”的时候,一般都是指“茶几”——我小时候总不明白什么叫“窗明几净”,以为是说“窗子明亮而且有几分干净”,很困惑,后来想通了:是“窗子明亮,茶几干净”。
   繁体字里的“機”也有“征兆”、“原由”的意思,它最先可能是指弩上发箭的那个小机件,大概相当于手枪的撞针,后来引申为各类机械,还指事情的关键和人的机智,还有时机、机会。这个“機”后来被我们简化为“机”。
   但令人讨厌的是,繁体字里也有个“机”,是指一种树。我也不知道这种“机树”是什么模样,不过汉朝大文学家、也是算卦高人的杨雄在《蜀都赋》里写过“春机杨柳,袅弱蝉杪”,看来是一种婀娜多姿的漂亮树。繁体字的“机”也通繁体字的“几”,当“茶几”讲。我们在繁体字的书里不但会看到“幾”和“機”,还会看到“几”和“机”,真够乱的。好了,以后再说到“知几”的“幾(几)”,我就一律用简体字来写了。
   关于这个奇妙的“几”,我再引一段新儒家的大师牟宗三的话,很多人一定都会爱听:“任何一件事在人世间,在宇宙间生起,开始一发动,将来的结果就统统包括在内,这一开始发动就是‘几’。占卜最重要是看几,能看到几,将来的结果都可以算到了,占卜就是用最具体的心态看事物。中国人的头脑很灵活,但这灵活要根据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养讲。西方人讲本质属性那一套很死板。现在,中国人忘记自己的长处,学西方人那一套,但又学不好,所以现代中国人最麻烦。”
   “占卜最重要是看几,能看到几,将来的结果都可以算到了”——有人可能会问:“这是不是宿命论啊?”
   ——难道不是吗?宿命论难道不正是算卦的基础吗?
   有人可能还会追问:“我们不是都学过必然性和偶然性吗?就算必然性和宿命论有点儿关系,那偶然性又怎么解释呢?”
   ——不,这世界其实并不存在什么偶然性。
   继续追问吗?你也许会说:“我买彩票偶然中奖了,出门偶然被石头绊到了,这不都是偶然性吗?怎么会不存在呢?”
   ——如果承认有必然性,当然就不存在偶然性,所谓偶然性事件其实也都是必然发生的,只是我们认识不到其中的因果关系罢了。好了,我用两个三段论来推演一下:
   第一个三段论:
   1. 大前提:整个宇宙是有一个“第一因”的。(佛教不承认这点,但我们这里先不涉及先验性的内容。宇宙大爆炸学说也不是科学上的定论,只是被大多数人认可罢了。承认宿命论的前提是承认宇宙大爆炸学说。)
   2. 小前提:因果规律是严密的。(只不过因果关系过于错综复杂,有些我们能粗浅地认识,便归入“必然性”,有些我们认识不到,便归入“偶然性”。但“偶然性”之所以“偶然”,其实并不是真的偶然,只不过我们认识不到促成这个结果的各种原因罢了。)
   3. 结论:命运全是注定的。(在“第一因”的作用之后,万事万物都会按照因果的既定轨道发展,哪怕我们现在在想什么,今天晚上吃什么,甚至信不信命,我现在在写什么,都是被注定好的。)
   第二个三段论:
   1. 大前提:即上面的结论——命运全是注定的。
   2. 小前提:对某一事物的未来发展,我们已经知道全部的“因”,并且能够从这全部的“因”当中再按照因果关系严密地推导出后面一步步、一个个的“果”(此事的“果”又会变成彼事的“因”),这里面所有错综复杂却都严丝合缝地吻合着因果规律的关系我们全都能够知道。
   3. 结论:那我们当然就能精确地推导出该事物的未来变化情况。
   (补充说明:要知道,我们所做的这个“算卦”工作及其对该事物未来的影响也是被注定好了的,算卦这件事本身也要被演算进去。)
   举个例子:
   我刚才才一出门,就被天上掉下来的一块陨石给砸死了。
   这个事情看上去够“偶然”的吧?
   但是,如果算命先生事先知道了所有的“因”,必然能推算出我会这么被陨石砸死。
   具体说:算命先生者要知道:
   1. 我的拖鞋刚刚坏了,
   2. 我的心理活动,
   3. 我是急性子,我要马上去买拖鞋,
   4. 我穿外衣的时间,
   5. 太阳系所有天体的运行轨道和运行位置,
   6. 地球大气层的状况和特性,
   7. 地球的自转速度,
   8. 陨石的质量、体积和物理结构,
   等等等等……
   大概会有上亿、甚至几亿亿的信息汇总,然后再按照因果规律来精密演算,必然能够得出结论:在某一个精确到毫秒的时间,在某一个精确到微米的地方,我会被天上掉下来的陨石砸死。呵呵,这就是命中注定,毫厘不差。
   如果能做到这点的话,就连每个人下一秒钟脑子里会想什么,都能准确地算出来。
   但要注意的是:这个运算过程中只要有一个因素没算周详,有一个极其微小的偏差,都有可能导致完全不同的后果——比如,那颗陨石在外太空的位置如果偏差了哪怕只有一毫米,那它掉下来的时候可能砸死的就不是我,而是千里之外的某个人了。
   可见,在这种“上亿、甚至几亿亿的信息汇总,然后再按照因果规律来精密演算”的情况下,一个极其微小的偏差就已经足已使运算结果变得完全不准确了。
   还要知道,算命先生并不是生活在我们这个宇宙之外的,他们自己也同样受着因果规律的支配。
   所以,牟大师说的“占卜最重要是看几,能看到几,将来的结果都可以算到了”,理论上可能确实成立,但在实际操作上,就需要你具备惊人的演算能力了。
   好吧,先假定你已经具备这种能力了,那么接下来你很可能会关系另一个衍生问题:命运可不可改?
   一提到这个问题,很多人就会拿《了凡四训》说事,关于这本书的一些内容我在《孟子他说》里论及了一些,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找来看看,这里就不再细说了。总之,这问题的肯定性答案的前提是:要么因果规律不是严丝合缝的,甚至是不真实的(休谟就怀疑过);要么逻辑是靠不住的,逻辑上的严密并不一定意味着事实如此(芝诺就讨论过);要么就是有外力的干涉(内力不改变物体的运动)。
  
   了解了这个“几”,再来看那句难解的“知至至之,可与言几也。知终终之,可与存义也”。
   “知至至之”,读起来像绕口令,有人说,第一个“至”是指事物的发展,第二个“至”是说你自己相应的行动。也就是说,第一个“至”是说你发现手纸涨价了,小区里的邻居们全赶往超市排队抢购呢;第二个“至”是说你自己也意识到了手纸涨价问题的发展趋势和重要程度,赶紧回家拿存折,把存款都取了,跟着大家去排队抢购手纸。
   那么,“知至至之,可与言几也”,这就是说,如果你的脑瓜聪明到看见大家抢购手纸了也知道跟着去抢购,你就够资格跟我来学习“几”的深刻哲理了。
   “知终终之”,第一个“终”是指事物发展的终极阶段,第二个“终”是说你在认清了事物发展的终极阶段以后所采取的相应行动。比如,还说抢购手纸那件事吧,第一个“终”是说你认识到了提出全部存款用来抢购手纸将会导致的结果是:如果每天不闹几回肚子,你就会觉得对不起自己;第二个“终”是说你今后的一日三餐全在无证小吃摊解决,而且哪家脏就专门去哪家。
   那么,“知终终之,可与存义也”,这就是说,你能做到“知终终之”了,为人处世也就不会有什么行差踏错之虞了。
   ——这是一种解释,再说另一种。
   “知至至之,可与言几也。知终终之,可与存义也”,这都是接着前文“进德”和“修业”来说的。
   “知至至之”,第一个“至”是说思想品德的高尚程度,第二个“至”是说你要去达到这个程度,那么,“知至至之,可与言几也”,这就是说你给自己树了个目标,要争当“四有新人”,有了这个目标之后你就天天努力学习,思想觉悟越来越高,如果你是个这样的人,那就可以跟你讲讲“几”的深刻哲理了。
   “知终终之”,第一个“终”是指事业可能达到的结果,第二个“终”是说你努力去达到这个结果。“知终终之,可与存义也”,就是说你在思想品德上要做“四有新人”,在实际工作中你还要争当“三八红旗手”,为此你天天努力工作、加班加点、废寝忘食、呕心沥血,最后终于如愿以偿,如果你是这样一个人,那你在为人处世上也就不会有什么行差踏错之虞了。
   ——我再介绍一种解释,这是魏人王弼作注,唐人孔颖达作疏的《周易正义》,是古人学习《周易》的一个非常经典的版本,这个本子对“知至至之”这段话的解释特别深入,很值得一看。
   《周易正义》是从爻位分析入手的,说九三爻从位置上看,是内卦的最上边的一根爻,再往上就是外卦了,所以,“知至至之”的第一个“至”是说九三爻如果再往上迈一层,就到外卦了,就是九四爻了;“知终终之”的第一个“终”是说九三爻是内卦的终极,已经到头了么。而引申涵义就是,嗯,我还是打个比方吧,好比说你今年已经五十好几了,在某单位作个副局长,这时候有消息传来,说某个平级单位的正局长退休了,你如果惦记着临退休再升一级,于是弄了点儿钱,不就是花个几百万跑个官么(知至至之),那我就可以跟你讲讲这里边的弯弯绕,谁跟谁是什么什么,谁跟谁不大怎么怎么,谁跟谁一定得什么什么(可与言几也)。可如果你没这么大的上进心,觉得一辈子了,副局就副局了,这位子不显山、不露水的,虽然风头出的没别人多,可贪的一点儿都不比别人少,如果再升一步,闹不好碰了哪根蜘蛛丝,再被谁给惦记上,咳,犯不上的(知终终之),该收手时就收手,实惠也够了,晚节也保了,这多好啊(可与存义也)。
   有人可能会有疑问:那到底是再爬一级啊,还是收手啊?
   《周易正义》给出的答案是:可进则进,可退则退,你自己看着办。
   你如果问我这些解释到底该信哪个,我的回答也是这一套:可信则信,可疑则疑,你自己看着办。
   反正我觉得,和《周易》里的很多话一样,这句话实在太费解了,作者的本意到底是什么,我们只能根据一些线索来猜,要想从字面上把它解释清楚这恐怕根本是不可能的。这是因为作者的思想太深邃了,所以后人无法理解吗?嗯,有这个可能,说到这里,我引一段后现代主义大师拉康的话给各位看看:
  
   这一图表[麦比乌斯带](索科注:麦比乌斯带是指:取一张狭长的纸条,扭转半圈并把端头连在一起,这样,就构造出了一种单侧曲面,它的“正面”和“背面”是连在一起的。)在构成主体的节点中可被视作一种本质上的inscription的基础。这比你一开始所能想到的要超出很多了,因为你能找寻那种可以接受这类inscription的表面。你也许会看到那球面、那老式的整体的象征物是不适合的。一个环面,一个克莱因瓶,一个cross-cut表面(索科注:“环面”是指由空心的管状物所构成的表面。克莱因瓶有点儿像个没有边缘的麦比乌斯带,如果想正确地理解它,那就需要对至少四维的欧几里德空间有一定认识。Cross-cap[这里写作“cross-cut”,或许是因为笔误],是另一种形式的表面。)是可以接受这样一种横切的。其多样性是相当重要的,因为它解释了有关心理症状的结构的许多事情。如果可以用此基本的横切来象征性地表现这一主题,那么用同样的方式也可以表现出,环面上的切口就如同精神病患者,而在cross-cut表面上的切口则对应着另一种精神病症。
  
   我已经尽我所能非常忠实地翻译了这段话(虽然是从索科煞费苦心的英译转译过来的),我不知道该怎么翻译的词就直接摆上原文了,所以应该不会有什么由误译带来的麻烦。拉康这是在用拓扑学的概念来解释精神病问题,这位弗洛伊德之后的世界级的精神分析大师满嘴都是这类晦涩的表述。请认真看看,再看一遍,再看一遍,看懂了吗?
   在各个后现代大师当中,这种语言风格是非常流行的,别说再过两千年,就算仅仅再过两百年,专家们恐怕就得把一部部的后现代名家作品当作《周易》一样来解读了。我们想想,如果《周易》的一些作者也有拉康一样的风格呢?如果他们还有浓重的方言口音呢?如果《易传》的作者在极权的钳制下发明了一套独特的隐语呢?
   ——这都不是没有可能,但也不是一定可能。
   再简单说说这一段的最后一句:“是故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故乾乾因其时而惕,虽危无咎矣。”这是典型的儒家修身格言,一个“君子”要保持平常心,得志了别趾高气扬,失意了也别作愤青,为人处世要谨小慎微,你如果能做到这些,到哪家公司都是个好员工,哪家公司的老板都不会轻易炒了你。
  
   九四曰“或跃在渊,无咎”,何谓也?子曰:“上下无常,非为邪也。进退无恒,非离群也。君子进德修业,欲及时也,故无咎。”
  
   《文言》继续设问:“九四爻说‘或跃在渊,无咎’,这是什么意思呢?”
   老师回答说:“这个,这个这个嘛……”
   呵呵,不是老师不知道怎么回答,而是我不知道怎么讲解老师的回答。《周易》真是绝难读顺的一本书啊!
   老师首先说的是:“上下无常,非为邪也。”什么叫“上下无常”?这个“无常”和索命的黑白无常可没有一点儿关系,这是在说龙到水池子里扑腾去了,往上也是扑腾,往下也是扑腾,到底往哪边扑腾,龙的地盘龙做主,我们谁也不知道。但是,龙的这种扑腾我们该怎么解释呢?老师说“非为邪也。”
   “非为邪也”,稍有古文基础的人都不会觉得这四个字有什么不好理解的,但其实还真不好理解。先说这个“为”字,到底是当“做”讲,还是当“为了”讲,还是当别的什么意思讲,搞不清。
   有人可能觉得这有什么搞不清的,上下文一串不就完了么!可问题是,“为”后边的这个“邪”字是什么意思,也搞不清,这可怎么串呢?
   所以,“龙在池子里扑腾,一会儿上,一会儿下,但不管怎么扑腾,它也不会走邪路。”——这是一种解释,字面上是讲得通的。
   “龙在池子里扑腾,一会儿上,一会儿下,但它可不是撒癔症呢。”——这么理解也可以。
   “龙在池子里扑腾,一会儿上,一会儿下,但不管它干什么,都是一心为公,不是为私利打算。”——这么理解也没错,你看着古怪,其实“邪”还有“私”的一解。
   讲三个解释就够让人挠头了,其他的解释我就不讲了,但大家也要知道,虽然很多解释都能讲得通,但也有讲不通的,比如有人把“邪”当作了妖魔鬼怪之类的东西,这就不对,因为“邪”字虽然有妖魔鬼怪的意思,但这个意思是后起的,在《周易》时代还没有呢。
   “进退无恒,非离群也”,天哪,这句话也没有固定的解释,分歧产生的关键就在“离”字。
   如果不较真,可能觉得这句话说得很清楚,是说龙在池子里时进时退,但它并没有离开集体。——这确实就是可以成立的一解,“离群”这个词现代人也并不陌生,形容一个人很孤僻,我们会说他“离群索居”。
   和前一句联系起来再看:“龙在池子里时上时下,不走邪路;时进时退,不脱离群众。”上下文串得很顺哦,而且这时候你还可以再作一个推理:这个句子是有对仗感觉的,所以,既然“离”是动词,那么和它对应的“为”也应该是动词才对,嗯,这就把“为”的“为了”、“因为”的解释给排除掉了。
   但麻烦的是,“离群”不一定就是“离开群体”,它还可能是“依附于群体”,也就是说,“离群”既可以当“脱离群众”讲,也可以当“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讲。奇怪吧,一个词怎么可能同时存在两个完全相反的意思呢?
   ——难道不可能吗?
   请看这两句话:
   “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鲁迅诗)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诗)
   “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孔雀东南飞》)
   “予有乱臣十人,同心同德。”(尚书)
   ——至少前三句都还眼熟吧?
   第一句“忍看朋辈成新鬼”,忍=不忍。
   第二句“朱门酒肉臭”,臭=香。
   第三句“进止敢自专”,敢=不敢。
   第四句“乱臣十人”,乱=治。
   除了第二句的“臭=香”一直争议较大之外,其他三句的解释基本都是板上钉钉的,而且这种例子还相当不少呢。这种情况在古代训诂学里有个专门的术语,叫“反训”。好比你骂了几个干部说“那帮乱臣”,人家告你诽谤,你就可以拿出训诂证据来,给法官看看《尚书》里的“予有乱臣十人,同心同德”,这个“乱臣”明明是夸人家嘛,是说人家是治国良臣,是好干部!
   你以为“反训”只在古文里才有吗?民间不是有句俗话,叫“老儿子,大孙子,老太太的命根子”,什么叫“老儿子”?明明是说“小儿子”嘛,还有什么“老舅”,其实是指“小舅”,按训诂的说法,这都是“反训”。
   现在明白了吧,“一个词怎么可能同时存在两个完全相反的意思呢?”——当然可能。
   那么,“离群”的“离”也一定就是这种情况了?
   ——别急着下结论,这还真不一定。
   八卦和六十四卦里不是都有个离卦么,我们看看,离卦的《彖》解释说:“离,丽也。日月丽乎天,百谷草木丽乎土。重明以丽乎正,乃化成天下。”这是说:所谓“离”,就是“丽”。
   哦,看来“离”是“美丽”的意思哦。往后联系一下上下文,“日月丽乎天”,是说太阳和月亮在天空中非常美丽,“百谷草木丽乎土”是说花草树木在土地上盛开,非常美丽。嗯,原来如此!
   ——原来并非如此。
   我们现在知道了“离”和“丽”是通假字,可是,“丽”当真就是“美丽”的意思吗?
   大家可能都知道有个词叫“金生丽水”,是五行生克里的一个说法。如果只说“金生水”,这好理解,可为什么是“金生丽水”呢?这个“丽”字是什么意思呢?
   我的不少江湖同道们都从“美丽”的意思出发来解释这个“丽”字,有人说丽水就是优质矿泉水——这倒真有说服力,大家想想,矿泉水带个“矿”字,那么矿泉水不就是金生的水么,再加个“丽”字,就是优质矿泉水;还有人说“丽水”就是形容水量充足,甚至是水包含的营养成分高。
   唉,作为一个老江湖,我对这些同道的表现真是痛心疾首啊!俗话说“盗亦有道”,不能忽悠客户,现在市场形势这么严峻,大家更要苦练内功。
   好了,我来解释一下这个“丽”是什么意思。
   丽=附着。
   所以,“金生丽水”的意思就是金属上边会附着有水分。
   就这个“附着”的意思来说,“丽”和“离”是通假的。如果严格一点儿来说,繁体字里既有“離”,也有“离”,我们现在讲的这个“离”如果还原成繁体字就是“離”,和繁体字里的“离”无关。所以,“丽”通假的是“離”,意思是“附着”。
   现在该回到“离群”了。如果“离=丽=附着”,那么,“离群”的意思不就从“脱离群众”变成了“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了么?
   那么,这两个解释,哪个正确呢?
   答案还是我们一贯的风格:都讲得通。
   ——两个意思完全相反的解释,都讲得通。
   别急,这还不算完呢,从这两个解释里还能引申出新的解释。
   “脱离群众”是好是坏?
   你可能会说:“当然是坏了,这还用问么!”
   你之所以会这么说,因为我用的“脱离群众”这个现代词汇在我们的现代语境里是有褒贬色彩的,如果把它的褒贬色彩拿掉,你再想想,上古时代的大隐士许由,还有那位“凤歌笑孔丘”的楚狂,不都是“脱离群众”么?屈原“举世皆浊我独清”,不也是“脱离群众”么?
   同样,“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如果往不好的一面解释,也可以说成是“随波逐流”呀。
   那么,到底取哪个意思呢?
   ——你自己看着办。
   《文言》说完了这句费解的“上下无常,非为邪也。进退无恒,非离群也”,接着说:“君子进德修业,欲及时也,故无咎。”这是进一步解释,说君子提高道德修养,努力做好工作,“欲及时也”,所以九四爻的爻辞才会说:“或跃在渊,无咎”。
   很讨厌,“欲及时也”也是个麻烦东西,到底是说“应该把握时机”,还是说“要赶紧有所成就”,也是让人难以弄清的。
  
   九五曰“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何谓也?子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则各从其类也。”
  
   《文言》继续设问:“九五爻的爻辞说‘飞龙在天,利见大人’,这是什么意思呢?”
   老师这回的回答非常经典,又出成语,又出名言,而且最可爱的是,居然比较好懂,没什么歧意。
   老师说的是:“相同的声音会互相应和,相同的气会往一块儿聚拢,水向湿处流,火往干处烧,云跟着龙,风跟着虎,圣人大展拳脚而万众仰望。从天上来的还愿意上天,从地上来的就愿意下地,万事万物各从其类。”
   下边我来仔细讲讲。《周易正义》对这一段的阐释非常好,我就主要采用这书里的说法了。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这八个字现在已经成了成语了。到底什么叫“同声相应”?《周易正义》说:“‘同声相应’者,若弹宫而宫应,弹角而角动是也。”这说的是古代乐理,翻译过来就是:屋子里有两把吉他,音高都是一样的,你一弹这把吉他的第一弦,另一把吉他的第一弦也跟着响,而且你还能看到这根弦没人弹自己就开始颤,这就是声音的共振。至于天快下雨的时候台阶上发潮,这就是“同气相求”。
   《周易正义》把“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归纳为“声气相感”,把“水流湿,火就燥”归纳为“形象相感”,把“云从龙,风从虎”归纳为“同类相感”(因为龙是水里的动物,而云是水气;老虎是威武的动物,风是震动之气,所以龙吟则景云出,虎啸则谷风生),一步步就推导到“圣人作而万物睹”,说这也是“同类相感”。
   猛一看好像很奇怪,圣人怎么和万物成了同类了呢?而且还会互相感应?
   《周易正义》说:“圣人生养了万物,万众是被圣人生养的,所以互相会有感应。这两句正是说明‘飞龙在天,利见大人’的,圣人大展拳脚,于是乎‘飞龙在天’,万众仰望,于是乎‘利见大人’,前边那些龙啊、云啊什么的,全是为了烘托这一句。”
   可能有些人还是理解不了这层意思,也难怪,毕竟有了时代的隔阂了,要知道,现在的官员都叫人民公仆,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而古代的官员有个俗称叫“父母官”,这主要是指地方官,顾名思义,他们不是人民的公仆,而是人民的爹妈,那年头又大力提倡所谓孝道,所以爹妈打儿女那是天经地义,可儿女却无论如何也得孝顺爹妈。当然了,爹妈自然心疼儿女,可问题是,如果一万个儿子和一万个女儿总共才有一个爹,那恐怕也享受不到独生子女的温情待遇吧?
   可儒家的一个观念是:如果天下的最高领导是个圣人,那他就堪称全国人民的好爹——严格来说,应该是兼好爹和好妈于一身的。听上去很荒谬是吧,其实这才是人家高明的地方,我们好好看看历史,凡是成功的极权统治,乃至于成功的宗教,只要是存在一个至高无上的绝对权威的,几乎无一例外都在严父形象之外同时还有一个慈母形象:耶稣身边有圣母玛利亚,佛祖身边有观音菩萨,玉皇大帝身边有王母娘娘,就连这两年流行的清宫戏里,乾纲独断的乾隆爷的头顶上也有个温和的皇太后。正所谓阴阳调和、刚柔相济,表现在信仰层面,严父神慈母神并存;表现在政治层面,极权统治既要有严父的一面也要有慈母的一面——这也是极权政体和民主政体的一个重要不同,在民主制度里,政府是人民的雇员,在极权制度里,政府是人民的爹妈。
   有人可能会问:“你前边不是说,周代是封建制度,是贵族民主政治和寡头政治吗,中国不是从秦始皇以后才进入极权时代吗?”
   不错,但《周易正义》却是极权时代的出版物,所以,《文言》未必真有多少由《周易正义》所阐发出来的那么“深刻”的思想呢。
   那,《文言》的本意该怎么解呢?
   其实,这一小段话并不是全都容易理解,其中有一个难点,就是“圣人作而万物睹”。我前边把它翻译成“圣人大展拳脚而万众仰望”,你有没有觉得奇怪呢?原文的“作”怎么会是“大展拳脚”的意思呢?原文的“万物”怎么我翻成“万众”呢——这尤其荒谬,一个是说“物”,一个是说“人”,这不是瞎解释么!
   如果你有这样的怀疑,那恭喜你了,读书一定要有怀疑精神。——不单是读书,假如你听到张三在说李四的坏话,别听风就是雨,仔细想想,而且,你至少一定要听过李四自己怎么说,然后再发表自己的看法,如果你根本没机会去听李四说话,对张三最好只报以“姑妄听之”的态度。
   话说回来,“圣人作而万物睹”,这里的“作”,原本的意思应该是“站起来”,我是把它意译了,也可以说成“大展宏图”什么的。而“物”字,现在虽然大多只是“物质”、“物体”的意思,古时候的意思可就多了,你想得到它本来还指“颜色”吗?
   有一个词现在还在用,叫“物议”。比如说,出租车要涨价的消息一传出来,“物议沸腾”。
   想想看,你自己是不是也曾经就这件事发表过议论呢?可是,关心出租车价格的明明都是人类,人的议论为什么说成“物议”呢?
   “物议”就是舆论,这个词很可能是来源于“物”字的一个古意:“人”。
   看看,“物”不但指物体,还指“人”,而且还有“众人”的意思。
   现在明白了吧,“圣人作而万物睹”,圣人站起来,花花草草们是不会抬眼去看的,只有人才会去看,所以“万物”就是“万众”。乾卦九五爻是贵中之贵,《文言》把它解释成:圣人崛起,万众归心。
   现在我们最好回顾一下,乾卦九五爻从爻辞到《文言》的阐发,再到曾经作过古代经典教科书的《周易正义》的阐发,意思是不是越罗列越丰富了?
   接着往下看。
  
   上九曰“亢龙有悔”,何谓也?子曰:“贵而无位,高而无民,贤人在下位而无辅,是以动而有悔也。”
  
   《文言》继续设问:“乾卦上九爻的爻辞说‘亢龙有悔’,这是什么意思呀?”
   老师说:“这是在说这个人虽尊贵却没有位置,虽高却没有民众,贤人在下位所以无法上来辅佐他,这就叫‘亢龙有悔’。”
   我这几句翻译得不太流畅,可能大家读起来有点儿吃力,这也不全怪我,因为原文是有双关的,很难翻译。
   “贵而无位”,从卦上看,这个上九爻位于全卦的最上边,比下边那五根爻都高,这么看来,它应该比下边那五根爻都牛才对,可偏偏全卦最牛的位子是第五爻。第五爻和第六爻的关系就有点儿像皇帝和太上皇的关系,你说太上皇是皇上他爹,按说是最牛的吧,可偏偏这世上皇上最大。所以,你想想太上皇,就会明白什么叫“贵而无位”了。
   这应该很容易理解吧,名义上尊贵无比,实际上狗屁不是,这样的人不是很多很多嘛。
   再说说“高而无民”,如果从“民”字的源头来看,是指奴隶,到后来这个“民”字就指老百姓了。——我说“老百姓”是按这个词的现代意义来用的,“百姓”本来是指贵族。
   如果仔细想想,“民”所指的老百姓很可能指的是住在城里的平民,这时候所谓的平民,主要都是低等贵族。这问题就不多讲了,扯起来话就长了。反正,“高而无民”是说上九爻位置最高,但草民百姓都在底下待着,那么高的地方就你孤家寡人一个。
   “贤人在下位而无辅”:在《文言》的系统里,把一卦六爻从上到下分成了三个部分,象征着天、地、人,是谓“三才”,九三爻就是“人”的位置。对上九爻来说,九三爻在很靠下的地方呢,这就意味着“贤人在下位”,既然贤人在比自己低那么多的地方窝着,自己孤家寡人一个,可不就是“无辅”(没人辅佐)么。
   ——这种解释也只是一家之言,信不信由你,反正我觉得比较牵强。就拿“贤人在下位而无辅”来说吧,如果贤人在上位呢,那不成了有人要夺权了么,不是更糟!
 [NextPage]

   虽然名言辈出,但请不要曲解
  
   “潜龙勿用”,下也。“见龙在田”,时舍也。“终日乾乾”,行事也。“或跃在渊”,自试也。“飞龙在天”,上治也。“亢龙有悔”,穷之灾也。乾元“用九”,天下治也。
  
   什么叫唐僧?《文言》就是最早的唐僧,前边刚把乾卦从第一爻“潜龙勿用”到第六爻“亢龙有悔”仔仔细细阐释了一遍,大力发掘爻辞当中的隐蔽意义,本以为再说个“用九”就结束了,可谁想到,《文言》突然甩下“用九”,却把从“潜龙勿用”到“亢龙有悔”再到“用九”重新解释了一遍。这还不算完,《文言》一会儿还会再解释第三遍的。
   这一轮是说:初九爻“潜龙勿用”是指君子处在卑下的位置,九二爻“见龙在田”是指君子稍稍显露了头角,九三爻“终日乾乾”是指君子做事勤勉,九四爻“或跃在渊”是指君子崭露才能,九五爻“飞龙在天”是指君子在上位治国,上九爻“亢龙有悔”是指君子位置高到极点而出现灾难,最上边的“用九”爻是指天下大治。
   这段文字里有个小疑点,就是“‘见龙在田’,时舍也”,这句话里“舍”当什么讲,历代专家们有好几种解释,可每种解释都有点儿牵强,我这里暂取一说,看看上下文倒也意思通顺,就这样好了。咱们赶紧进入下面一段,这一段里短短几十个字却出来好几个名言:
  
   “潜龙勿用”,阳气潜藏。“见龙在田”,天下文明。“终日乾乾”,与时偕行。“或跃在渊”,乾道乃革。“飞龙在天”,乃位乎天德。“亢龙有悔”,与时偕极。乾元“用九”,乃见天则。
  
   “‘潜龙勿用’,阳气潜藏。”这是说初九爻的“潜龙勿用”表示的是阳气处于潜伏和藏匿的状态。这句话在字面上很好理解,可你如果较较真,问问到底什么才是所谓“阳气”,这可真难回答了。
   这就好像我们平日里说的“上火”,谁都知道“上火”是怎么回事,也知道上了火该怎么办,可这个“火”到底是什么,这恐怕没多少人能答得出来了。
   什么是“阳气”?如果往了玄了说,我们可以拉来太极图和阴阳鱼,还有河图、洛书等等等等,用几万字构造出一个模糊的影像,让你从里边去“悟”;如果说得实在一点儿,“阳气”其实也很简单,春天来了也就是阳气来了,相应的,冬天来了也就是阴气来了,大文豪柳宗元就说“寒而暑者世谓之阴阳”,看看,即便在古人的眼里,阴阳也未必就是玄而又玄的东西。
   如果这样来看,那么,所谓“阳气潜藏”也就是说地球公转到某个位置了,冬天就要结束了,春天就要来临了——要注意哦,这只是对北半球中纬度地区说的,如果说这话的这位古人生活在赤道附近,不知道他还会不会讲什么阴阳?
  
   “‘见龙在田’,天下文明。”一个让我们意想不到的词出现了——文明。
   可能不少人都以为“文明”是个外来语,而且是近代才有的词,没想到吧,两千多年前中文里就有“文明”了。
   但这时候的“文明”还不是civilization的意思。“文”字前边讲过,有“彩色花纹”的意思,而“‘见龙在田’,天下文明”,这是承接初九爻的“‘潜龙勿用’,阳气潜藏”来说的,阳气本来潜藏着没出来,现在春天来了,是‘见龙在田’的时候了,阳气出来了,草也绿了,花也红了,春光明媚,这就是两千多年前的“文明”。
  
   下一句里出现的词比“文明”还要重要:“‘终日乾乾’,与时偕行”,这是在说九三爻。
   九三爻可不简单,“与时偕行”,这几个字很眼熟是吧?我见过不止一个人说,“与时俱进”就是出自这个“与时偕行”——其实不是,这两个词虽然看似非常相似,实际的意思却截然不同。
   “与时偕行”的“时”并不是“时代”的意思,如果说得玄妙一些,它是指“天时”,如果说得朴素一些,它指的就是四季轮回。“时”字在古代常常表示“四时”,也就是“四季”。我们来联系上下文一起看看:前边讲了“阳气潜藏”,紧接着阳气显露,花红草绿,到了“天下文明”的时候,全都是以季节的变化来打比方的,而且,前边也已经讲过古人对乾卦的一种解释,就是把春夏秋冬和仁义礼智什么的都给结合在一起的。
   所以,“与时偕行”说的其实只是顺应季节变化的意思,如果再联系下文,你就知道“与时偕行”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是“与时俱进”了。
   “与时偕行”在损卦的《彖》里也出现过,叫做“损益盈虚,与时偕行”,是说让多的少一些,让少的多一些,跟着“时”一同前进……
   “‘或跃在渊’,乾道乃革”,这是接着来说九四爻,天道在这时候发生了变化。然后就是最尊贵的九五爻,“‘飞龙在天’,乃位乎天德”,是说君子登上了天德的位子,也就是登上君位了。最要命的是下边这句,是解释上九爻的:“‘亢龙有悔’,与时偕极”。
   看,这里用了一个和“与时偕行”结构完全相同的词,叫“与时偕极”。前边“与时偕行”还是顺应季节变化呢,经过了天道的一次变革(通俗说就是换季了,商场这时候要搞大酬宾了),上升到了顶点(君位),但季节是要轮回的,这时候就该“与时偕极”了,也就是说,好日子到头了。这就好比九五爻的时候正是秋收,今年是个丰收年,平均亩产万斤粮,可大丰收之后就该冬天了,亩产万斤粮之后就该三年自然灾害了,就该信阳事件了。——现在明白了吧,“与时偕行”发展下去就是“与时偕极”,跟着春姑娘的脚步欢天喜地地往前走,走着走着就会走到数九寒冬,这怎么可能会是“与时俱进”的精神呢?
  
   这段里的最后一句,“乾元‘用九’,乃见天则”,这是解释“用九”,也就是“群龙无首”那句爻辞,说“群龙无首”的状态才是上天的法则。
   ——如果这话真是荀子门徒说的,那他们的意思大概是:你秦始皇现在再怎么牛,终于也会“与时偕极”的,被你破坏了的当年诸侯分治的封建制度才是合乎上天的法则的,合乎宇宙的运行规律的。
   这可能是目前对这句话最圆融无碍的一个解释,上下文的意思因此而全部贯通,遗憾的是,不管说什么都没有足够的证据。
   另外,“天则”这个词有没有觉得眼熟啊?那个一度很有影响的天则研究所应该就是从这里取的名字吧。《周易》真是一个起名的宝库啊。
  
   乾,“元”者,始而亨者也。“利贞”者,性情也。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不言所利,大矣哉!大哉乾乎!刚健中正,纯粹精也。六爻发挥,旁通情也。“时乘六龙”,以“御天”也。“云行雨施”,天下平也。君子以成德为行,日可见之行也。“潜”之为言也,隐而未见,行而未成,是以君子“弗用”也。
  
   新一轮的阐释又开始了,《文言》真堪称是不厌其烦、诲人不倦的典范,连番解释完了爻辞,现在还要把《彖》也给阐发一遍。
   先说的是“元亨利贞”,说是天(乾)生养了万物,万物茁壮成长,天(乾)虽然这么好,虽然有这么大的功劳,却一点儿也不居功,这可真是太伟大了啊!
   “元亨利贞”我在前边已经讲过很多了,知道这四个字其实不过是“大吉大利”的算命套话而已,现在我们再看《文言》的附会也就不会相信了。可是,《文言》这里却讲了一个耐人寻味的内容,那就是:万事万物都是天创造的,但天一点儿也不居功。这好像说的是一个非常物质化的“天”,不大像是“老天爷”,更像是说“大自然”。
   这是周朝人才有的观点,而且很有些荀子和老子的风格,我们如果再想想上帝创造了世界之后是如何让人类不断地赞美他、显扬他,就更能体会出《文言》的唯物倾向了。
   有人可能会问了:“既然是唯物立场,还搞什么算卦呢?”
   答案是:首先,再提醒大家一回,要把《易经》和《易传》分开来看,然后,算卦如果说是源自甲骨占卜的话,算卦的过程就应该是通过排演蓍草来向老天爷讨主意的过程,可如果站在《文言》的唯物立场,这个过程也许就不再意味着向老天爷讨主意,而是意味着人类在通过《易经》来了解宇宙规律。
   ——这可是《文言》的一个核心精神:不再是向老天爷讨主意,而是向大自然寻规律。
   这规律就体现在卦爻之中。《文言》说:六爻的运动变化包含着万物的情理,仿佛六龙驾车在天上有规律地奔跑;阴天下雨也都按照季节的规律,天下万物各得其所。
   这里得注意一个词,“旁通”,并不是“别有一番心得体会”的意思,而是“遍通”、“汇通”,“旁”字是“普遍”的意思,可别按现代汉语去理解。
   《文言》接着又一次全部阐发了乾卦六爻的爻辞涵义。
   初九爻,“君子以成德为行,日可见之行也。‘潜’之为言也,隐而未见,行而未成,是以君子‘弗用’也。”——君子是要提升道德修养,建立丰功伟业的,如果世道不好,那可别贸然行动,这时候还是找个深山老林,自己修炼九阳神功为好。
   九二爻,“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辨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易》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君德也。”——君子应该通过努力学习来增长知识,通过多问问题来辨明是非,通过开阔胸怀来待人接物,以仁德作为行事的准则。九二爻的爻辞“见龙在田,利见大人”所说君子已经具备了君主的潜质。
   九三爻,“九三重刚而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故乾乾因其时而惕,虽危无咎矣。”——现代汉语里有个词叫“阳刚”,是形容男子汉的,这词也是从《周易》来的。乾、健、阳、刚,这些字眼在《周易》里差不多都是一回事,阳爻是刚性的,连起来说就是“阳刚”,阴爻是柔性的,连起来说就是“阴柔”。再看原文,所谓“重刚”,就是说九三爻的上边也是刚爻(阳爻),下边也是刚爻(阳爻);所谓“不中”,是说九三爻从位置上说没有“得中”;所谓“上不在天,下不在田”,是说九三爻处在六爻的中间,上不着天,下不着地。这三个因素——重刚,不得中,上下不挨——联系在一起看,怎么看怎么都不像好事,所以君子要咬紧牙关做事,夹起尾巴做人,这才有望化险为夷。
   九四爻,“九四重刚而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中不在人,故‘或’之。‘或’之者,疑之也,故‘无咎’。”——和九三爻的评语一样,也是“重刚”,也是“不中”,也是“上不在天,下不在田”,但还多出一个“中不在人”。前边讲过,六爻可以分为上、中、下三段,分别代表天、地、人三才,《文言》是把九三爻当作“人”的代表,那九四爻就惨了,上不着天,下不着地,中间还不是人,所以爻辞说“或跃在渊”,有个“或”字,这是表示“或者这样,或者那样”,很犹豫,很谨慎。犹豫和谨慎都是对的,这时候只有万分谨慎才能避免灾祸的发生。
   九五爻,“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九五爻“飞龙在天”的这位“大人”,道德可比天地,贤明可比日月,行事如同四季流转般有规矩、有信用,还能够洞悉吉凶如有鬼神相助,既能察知事物的先机,又能按照客观规律办事。这样的人,天都不会难为他,何况人呢,又何况鬼神呢?
   上九爻,“‘亢’之为言也,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丧。其唯圣人乎!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圣人乎!”——所谓“亢龙有悔”,是说只知进却不知退,只知道现状不错却看不出将会出现的风险,只知道有所得却看不出还会有所失。能明白进退存亡的道理而又不偏离正道的人,一定就是圣人!
   《文言》阐释乾卦的内容到此结束。回头看看,对这六爻的最近的解说哪一段最精彩呢?我想大多数人都会认为是九五爻那段:“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你只要把原文大声朗读几遍,别管意思能不能明白,单是读就能体会到那股子牛气!
   这段话看上去神乎其神、玄乎其玄,如果你听传销课能听得心潮澎湃,那你读这段文字应该也能读到神采飞扬。
   中国是很有这种慷慨激昂漂亮话的传统的,你再读一遍“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然后再读宋儒张载的那段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看看,同一种结构,很像吧?
   但这些话好听是好听,却禁不起深究。
   再看这个“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很玄吧?什么是“先天”,什么又是“后天”?这两个名词玄妙得不得了,后来又有人推出什么先天八卦和后天八卦,先天八卦方位和后天八卦方位。其实呢,如果把话说白了,比如张三看到“八九河开,九九燕来”,看到冬眠的大熊从树洞里钻出来了,他就知道春天马上就要来了,得赶紧买几条纱巾准备着——因为张三住在北京,北京的春天多风,出门得用纱巾把脸蒙上。纱巾一蒙脸,老天也奈何不了他了。张三这就叫“先天而天弗违”。
   至于“后天而奉天时”,比如李四,刮风了知道买纱巾,夏天了知道换短裤,秋天了知道贴秋膘,冬天了知道穿棉袄。如果你觉得这都没什么,你也能做到,那可恭喜你了,这说明你也能“后天而奉天时”。
   所以,“先天”和“后天”根本没什么玄的,分别是说“先于天时”和“后于天时”而已。
   借这个问题多说两句:读书可别轻易就被大话吓唬住。《庄子》里的《逍遥游》想必大家都了解吧,看人家文章一开头:“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这是何等的气势,何等的逍遥!再往后读,越来越潇洒:“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
   可咱们再往后读,读读《庄子》杂篇里的《外物》(虽然这很可能不是庄子本人写的),有这么一段:
  
   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
   监河侯曰 :“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
   庄周忿然作色曰 :“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 :‘鲋鱼来,子何为者耶?’对曰 :‘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 :‘诺,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 :‘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我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
  
   这个“涸泽之鱼”的故事也是个名段,说庄子家里穷,有一天可能是揭不开锅了,就去找监河侯借粮食。监河侯很慷慨:“没问题,不就是一点儿粮食么,等我收完了税,我借你一百万美元!”
   庄子一听,脸都气白了,本想破口大骂,可转念一想:知识分子骂人是不该带脏字的,嗯,那就讲个故事好了。于是,庄子开讲:“我昨天走路的时候听见有人叫我,一看,车辙压的沟里有一条鱼。鱼很着急,对我说:‘我是东海的水官,落难在这里,快渴死了,你能给我弄一点儿水吗?’我说:‘好啊,等我到美国转一圈,引太平洋的水来救你。’鱼一下子把脸板起来了:‘等你小子把太平洋的水引来,我就只剩下太平洋的深深伤心了,你也别来这儿找我了,直接到超市卖鱼罐头的地方找我好了,对了,要想从那么多鱼罐头里认出我来,一定注意看标签上印的生产日期。’”
   ——我们把《庄子》前后这两篇联系起来看看,一个人再怎么“逍遥游”,到饿肚子的时候毕竟没法“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啊,还是得向势力小人低头借粮食去。
  所以呢,不必拿那些虚头八脑的东西太当回事,必要的时候你就可以用庄子的肚子来当一块试金石。
 [NextPage]
 
   凡事总要听听反方意见
  
   乾卦的内容基本讲完了,这里有哪句话让你印象最深呢?我想,可能是这一句:“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说得实在太牛了,如果一个人真能修炼到这个份上,说明他的《周易》已经学到博士水平了。可是,历史上也有人不拿这话太当回事,咱们听听他是怎么说的。
   ——凡事总要听听反方意见,最好再多听几个第三方的意见,这是我的一项个人习惯。看新闻如此,看书也是如此。现在《周易》的内容讲了这么多了,尤其是《左传》里那些案例,神乎其神的,尤其显出《周易》的深不可测,可偏偏有人出来唱反调,太讨厌了!可讨厌归讨厌,听还是要听的,就当他是梁漱溟好了。
   这位古代梁漱溟是唐朝人,名叫李华,他有一篇《吊古战场文》被收在《古文观止》里,所以大家可能对他不算十分陌生。李华写过一篇《卜论》,把甲骨和《周易》一块儿批了:
  
   天地之大德曰生,舜好生之德洽于人心。【开头这两句各有出处,“天地之大德曰生”,这是《系辞》里的名言,是说天地的伟大功德是生养万物,使万物生生不息;“舜好生之德洽于人心”是脱胎于《尚书》,说舜圣人有好生之德,泽被万民。“好生之德”这个词可能很多人都觉得是和尚爱说的话,应该是出自那部佛经的,其实却是儒家经典《尚书》里的。】
   五福首乎寿,麟凤龟龙,谓之四灵。【“五福”,有人知道这是一家连锁茶艺馆的名字,还有人知道有个“五福临门”的吉祥话,把“五”字去了就是个食用油的牌子,年画上有画五只蝙蝠的,也是取的“五福”的谐音。“五福”的说法来源已久,始见于《尚书》,说的是人生五种幸福之事:长寿、富裕、平安、道德、善终。李华着重指出“五福首乎寿”,是说“五福”当中最重要的就是长寿。然后又说麟、凤、龟、龙,这是四种最有灵性的动物。】
   龟不伤物,呼吸元气,于介虫为长而寿。【归结到乌龟这儿来了,说乌龟谁也不招惹,是个和平主义者,是甲壳类动物中最长寿的。】
   古之圣者刳而焌之,观其裂画,以定吉凶。残其生,剿其寿,既剿残之,而求其灵,夫何故?愚未知夫天地之心、圣达之谟。灵之寿之,而夭戮之,脱其肉,钻其骸,精气复于无物,而贞悔发乎焦朽,不其反耶?【李华很不满:可古人竟然把既长寿又和平又有灵性的乌龟给杀了!杀完之后还要肢解,肢解完了还要烧,烧一次不够,还要烧烫很多次,太过分了!“好生之德”这时候哪去了!——大家要注意这种论辩风格,这是很儒家的。孔子当年讲求“正名”,说过很著名的那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主张你是什么你就做什么,名份上要求你怎么做,实际上你就要怎么做,你是哪个社会等级的,所作所为就要符合这个等级的要求。换到现在,举个小例子,花园就得真是花园,广场就得真是广场,盖几栋楼叫某某花园、某某广场,这不行,得改。好像很迂腐是吧,很孔乙己是吧?其实也不尽然,“因名求实”这个原则要看你怎么去用。往大点儿说,苏联建立的时候,全称是叫“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人家这就是先给自己正名,你注意到没有,这个全称里根本没有一般的民族国家的概念,这体现的就是“共产主义是无国界的”这种重要精神;再好比美国,不是有个民主党么,我们如果也因名求实一番,就可以质问民主党到底哪里民主了——资本主义的民主都是假民主,所以对这个问题他们就无力回答;同理,因名求实,朝鲜的全称叫“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这说明人家实行的是“民主主义”,而且是“人民”的国家,是“共和国”的体制。说件近的事,李文娟的坚持不就是对宪法的“因名求实”么?看,所谓“正名”并不全是那么迂腐的,李华在这里就说:这片地方既然名字叫花园,就一定得真是花园,既然口口声声说“好生之德”和“五福”,为什么说一套做一套虐杀乌龟呢?】
   夫大人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不当妄也。寿而夭之,岂合其德乎?因物求徵,岂合其明乎?毒灵介而徼其神,岂合其序乎?假枯壳而决狐疑,岂合其吉凶乎?《洪范》曰:“尔有大疑,谋及卜筮。”圣人不当有疑于人以筮也。夫祭有尸,自虞、夏、商、周不变。战国荡古法,祭无尸。尸之重于卜,则明废龟可也。【把那句“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搬出来了,李华重申:话是漂亮,可你们是怎么做的啊!他这里提到了一个咱们没讲过的东西:“尸”——这可不是尸体,而是古人祭祀仪式上需要有个活人装扮成被祭的死者的样子受大家拜,这个角色叫做“尸”。李华说,尸在以前比占卜的地位要高,可战国的时候世道就变了,祭祀开始不用尸了,既然这样,咱们不用乌龟来占卜了不也是可以的么?】
   又闻夫铸刀剑者不成,则屠犬彘血而祭之,被发而哭之,则成而利,盖不祥器也。其神者,跃为龙蛇,穿木石,入泉源,以至发炯光声音。人不能自神,因天地之气、化天地之物而为神,固无悉然,是亦为怪。古者成宫室必落之,钟鼓器械必衅之,岂神明贵杀享膻腥欤?今亡其礼,未闻屋室不安身,而器物不利用。由是而言,则卜筮阴阳之流,皆妄作也。【李华讲了讲古,说以前铸刀铸剑出不来活儿的时候,人们会杀猪杀狗来祭祀,披散着头发使劲哭,这么一搞,刀剑就铸好了。以前宫殿刚刚建好的时候要搞祭祀仪式,钟鼓刚刚做好的时候也是要杀牛杀羊搞祭祀,难道神明就那么喜欢杀生吗?难道神明就那么喜欢血腥吗?现在我们都唐朝了,早不搞那一套了,也没听说刀剑就铸不出来了,宫殿就成豆腐渣工程了,钟鼓就不响了啊。——顺带解释一个词:“落”。现在有个常用词叫“落成”,有没有人想过,为什么不说“建成”,不说“盖成”,而说“落成”?这个“落”字和土木工程有什么关系吗?仔细看看,李华文中说“古者成宫室必落之”,意思是宫殿盖好了一定会先“落”一下,其实这个“落”就是建筑物的一种完工祭祀仪式,“落成”这个词就是从这儿来的。顺便一提,这种完工后的祭祀仪式在民间叫做“开光”,现在这个词一般都被寺庙里用了,是说物件经过高僧的开光之后就会带上灵性,其实这本来是中国的本土风俗,和佛教无关。】
   夫洁坛墠单而布精诚,求福之来,缅不可致。耕夫蚕妇,神一草木,祷一禽畜,鼓而舞之,谓妖祥如答,实欤妄欤?牺、文之《易》,周、孔之述,以为至矣。杨子云为《太玄》,设卦辨吉凶,如《易》之告。若使后代有如子云,又为一书可筮,则象数之变其可既乎?专任道德以贯之,则天地之理尽矣,又焉假夫蓍龟乎?又焉徵夫鬼神乎?子不语是,存乎道义也。【李华又换了角度来说:算命的方法多种多样,总在变,就说《周易》吧,一开始是伏羲搞的,后来周文王又给发展了一下,后来周公又发展了一下,后来孔子又发展了一下,后来汉朝杨雄又发展了一下,这真不知道有头没有了!其实,专靠道德就可以一以贯之,我们只要把道德建设搞好了就什么都有了,别靠什么乌龟和蓍草,也别拿鬼神太当回事。】
  
  
  我们只要把道德建设搞好了就什么都有了,别靠什么乌龟和蓍草,也别拿鬼神太当回事。
  ——补充:也别太拿熊大师当回事哦! ^-^
 [NextPage]
 
   这个马子真正点
  
   乾卦讲完了,该讲坤卦了。乾坤两卦是整个六十四卦的门户,多花些力气搞清楚这两卦都是怎么回事,再看其他诸卦也就容易举一反三了。
   乾卦的六爻前是阳爻,是谓“纯阳”(想想纯阳真人吕洞宾);坤卦的六爻全是阴爻,是谓“纯阴”。如果你已经把前边讲解乾卦的部分全部读通了,就可以去修炼九阳真经了,现在要讲的坤卦则是九阴真经的入门基础课。
   练九阳真经的同学不知道有谁想过没有,为什么是“九阳”,而不是“八阳”或者“十阳”?
   武侠小说看得多的同学可能会回答说:“这有什么好奇怪的,武功一般都是有级别的,练功升级天经地义,没玩过RPG呀?乾坤大挪移不就是好几重功力么,‘九阳’一定说的是这门功夫一共有九重境界,你要一重一重来练。”
   ——这个解释非常合情合理,可是,你听说过有哪位高手练过九阳真经的第一重吗?或者说,你听说过有谁练过“一阳”吗?没有吧,只听说大理段氏有个“一阳指”。
   再往上数,好像还有个什么“小三阳”,但那是说肝功,不是武功。
   其实,最合理的答案前文已经交代过了,《易经》里每一卦的六爻都用“九”和“六”来表示,“九”表示阳爻,“六”表示阴爻,“九”和“阳”在这里根本就是一个意思。所以,九阳真经的意思其实就是“阳真经”,大概是这门功夫的祖师爷嫌“阳真经”这个名字不好听,才在前边加了一个“九”字。
   道理很清楚吧?
   可是,如果这个解释成立的话,就引发出来一个新的问题:九阴真经又是怎么回事呢?
   是啊,如果按照上面的逻辑,九阴真经应该叫做“六阴真经”才对啊。
   这个问题可真把我难住了,还是等有机会去问问张三丰好了。
  
   乾和坤是对立的,这也就意味着九和六是对立的(如果用阿拉伯数字来表示就一目了然了),天和地是对立的,阳和阴是对立的,刚和柔是对立的,嗯,可能有一个对立是你猜不出的——龙和马也是对立的。
   把龙和马放在一起,你会想到什么?
   提示:一个成语。
   想到了没?就是——龙马精神。
   龙马精神,这是个大家耳熟能详的成语,因为它一般都被用作祝福的吉利话,尤其要到龙年的时候,你就看吧,媒体上到处都是和龙有关的吉利话,龙马精神就是其中出镜率很高的一个。
   可是,较真一下问问,到底什么是龙马精神?
   ——想像一下,龙年又到了,有客人上你家登门拜访,满脸堆笑,祝你“龙马精神”。你把眼皮一翻,问了一句:“‘龙马精神’到底是什么精神啊?这个词到底是什么意思啊?”
   客人最有可能的反应是:马上一愣,张口结舌,半晌才说:“你是发神经了还是存心找茬啊?”
   这确实是个不容易回答的问题,你问十个人,至少得有九个答不出来。
   看,凡事最怕认真,我们认真想想,“龙马”,到底是龙和马,还是一种叫做“龙马”的马,还是指像龙一样的马?
   一个最周详的解释是:所谓“龙马”,就是唐僧去西天取经骑的那匹白龙马,人家本来是一条龙,后来因为种种机缘才变成了白马为唐僧出力,那么“龙马精神”就是说像唐僧胯下这匹白龙马一样精力充沛。
   当然,如果你比较严谨的话,这个答案就变得不那么可取了。古代有人解释什么是龙,说骏马就是龙,可备一说;我们在前文还看到过《彖》说“时乘六龙以御天”,你可以想像自己坐在一辆豪华车乘上,前边是六条龙拉着,在天空疾驰。
   ——这种想像并非毫无根据的,《左传》里说过,在夏朝孔甲统治的时代,孔甲很听上帝的话,上帝一高兴,就送了四条龙给他拉车。这四条龙里,有两条是黄河龙,一公一母;有两条是汉水龙,也是一公一母。而且,当时还有专门养龙的人呢。(详见《孟子他说》第三册。)
   如果龙只是骏马的话,那么龙拉车也就是马拉车,不足为奇;如果龙拉车在天上跑,马拉车在地上跑,这就形成了对应的关系——对应关系是这样的:天上的车是六条龙来拉的,地上的车是六匹马拉的,而六匹马拉的车是人间专车的最高级别,是天子才能坐的,这也就对应出天上那位乘客应该就是老天爷了。
   这样一来,在地和天、阴和阳、刚和柔的对立(对应)之外,就又有了一对龙和马——龙给神拉车,马给人拉车。也许正是这个原因,所以,乾卦那一整套的爻辞都是拿龙说事,到了坤卦就该说马了。

 [NextPage]

《周易》坤卦的内容如下:

    坤:元亨,利牝马之贞。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利。西南得朋,东北丧朋。安贞吉。
《彖》曰: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坤厚载物,德合无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亨。牝马地类,行地无疆,柔顺利贞。君子攸行,先迷失道,后顺得常。西南得朋,乃与类行。东北丧朋,乃终有庆。安贞之吉,应地无疆。
《象》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初六:履霜,坚冰至。
《象》曰:“履霜坚冰”,阴始凝也,驯致其道,至坚冰也。
六二,直、方、大,不习,无不利。
《象》曰:六二之动,直以方也。“不习无不利”,地道光也。
六三,含章,可贞,或从王事,无成有终。
《象》曰“含章可贞”,以时发也。“或从王事”,知光大也。
六四,括囊,无咎无誉。
《象》曰:“括囊无咎”,慎不害也。
六五,黄裳,元吉。
《象》曰:“黄裳元吉”,文在中也。
上六,龙战于野,其血玄黄。
《象》曰:“龙战于野”,其道穷也。
用六,利永贞。
《象》曰:用六“永贞”,以大终也。
《文言》曰:坤至柔而动也刚,至静而德方,后得主而有常,含万物而化光。坤道其顺乎,承天而时行。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由辩之不早辩也。《易》曰:“履霜,坚冰至”,盖言顺也。
“直”其正也,“方”其义也。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敬义立而德不孤。“直、方、大,不习无不利”,则不疑其所行也。
阴虽有美,“含”之以从王事,弗敢成也。地道也,妻道也,臣道也,地道无成而代有终也。天地变化,草木蕃。天地闭,贤人隐。《易》曰:“括囊,无咎无誉”,盖言谨也。君子黄中通理,正位居体,美在其中而畅于四支,发于事业,美之至也。阴疑于阳必战,为其嫌于无阳也,故称“龙”焉。犹未离其类也,故称“血”焉。夫玄黄者,天地之杂也,天玄而地黄。

    这回能看出一些眉目了吧?——这一段和乾卦的内容在结构上是一样的:先是坤卦的卦辞,然后是《彖》给解释了一段,然后是《象》的一句简短解释,然后是六爻的爻辞,每条爻辞下边跟了一条《象》的解释,最后还是一大段《文言》。——《象》怎么出现了两次呢?方才在乾卦里也是这样的。严格来说,跟在卦辞后边的《象》叫做《大象》,是阐发卦辞的,跟在爻辞后边的叫做《小象》,是阐发爻辞的,所以,无论是《大象》还是《小象》,都和elephant没有关系。
先看看坤卦的卦辞:

    坤:元亨,利牝马之贞。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利。西南得朋,东北丧朋。安贞吉。

    还记得乾卦的卦辞吧?四个字:“元亨利贞”,现在坤卦的卦辞也有这四个字,不过给拆开说了,成了“元亨,利牝马之贞”。这是什么意思呢?和“元亨利贞”有什么不同么?
先解释一下“牝马”,就是母马。“牝”读“聘”,意思是“母的”。
马出现了,还是匹母马。
“元亨,利牝马之贞”直译过来就是:大吉,利于母马占算。
可这怎么看都不像是通顺的人类语言,难道母马自己还会求签算卦不成?
这还真让人伤脑筋,那,先看看母马到底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吧——为什么卦辞不说马,不说公马,而非说母马呢?
——在文献里还算能找到一点儿线索。
《韩非子》写过:“孙叔敖相楚,栈车牝马,粝饼菜羹,枯鱼之膳,冬羔裘,夏葛衣,面有饥色,则良大夫也,其俭偪下。”这位孙叔敖是楚国一位非常了不起的总理,他虽然身居高位,却很以骄奢淫逸为耻,吃的是粗茶淡饭,穿的是破衣烂衫,一脸营养不良的颜色,他的专车是母马拉的。
看来母马拉车是能够和吃粗茶淡饭、穿破衣烂衫相提并论的,这也就是说,官员们威风凛凛地出门的时候,车子都是公马拉的,可能因为公马高大壮实够力气吧,母马拉的车是属于不上档次的,是上不了长安街的。
汉朝的《盐铁论》说过:“当此之时,却走马以粪。其后师旅数发,戎马不足,牸牝入阵,故驹犊生于战地也。”这是说特殊时期战争频繁,战马不够用的,只好把母马也编到骑兵营里去了,结果发生了母马在战场上生小马驹的事情。
这样看来,汉朝的战马用的都是公马,母马是不得已而凑数的。
不管怎么看,母马都不像是尊贵的动物,可如果和龙对举,怎么说也得是一种尊贵的动物啊。你也许觉得公马和龙配对就没问题了,恰当得很,可是,要说尊贵,要说和老天爷关系的密切程度,不管母马还是公马都排不上号。在商、周时代,最尊贵的动物其实是牛。
为什么呢?
答案也许很简单:老天爷最爱吃牛肉。

    语言是非常反映文化特色的,比如英语里对亲属的称谓就很少,brother,sister,uncle,aunt,这四个词就足够称呼一大圈人了,可换到中国,这四个词就要区分成哥哥、弟弟、姐姐、妹妹、叔叔、伯伯、舅舅、舅妈、婶子、姨,英文里再来一个cousin,就包括了中文的表兄、表弟、表姐、表妹、堂兄、堂弟、堂姐、堂妹。从这个比较里,两种语言背景下的文化特色就可见一斑了。
我们用同样的方法来观察一下周朝的牛和马。
牛有很多种,一头一头地拉出来遛遛。
“特”这个字谁都认识,可你知道它为什么是牛字旁吗?原因很简单,“特”原本有个很主要的意思,就是“公牛”。如果为了语言简洁,“芝加哥公牛队”应该翻译成“芝加哥特队”。
牻,这是黑白花的牛。
犉,黄牛黑嘴唇。
犎,封+牛,不是疯牛,而是一种长得有点儿像骆驼的牛。
犍,这个字很多人都见过,买牛肉的地方有一种肉写成“牛犍”,看上去好像很结实、很强健,其实“犍”原本指的是阉牛。
犗,也是阉牛,《庄子》里边有个任公子在海边钓鲸鱼,用的鱼饵就是五十头“犗”。
犛,一种长毛牛。
物,你想不到这个字也指牛吧?这是指杂色牛。
还有好多呢,可字都很怪,输入法打不出来,我也就不给自己找麻烦了,反正我们知道牛的细致名词非常多就够了。
认完了牛再认认马。马的各类名称嘛——呵呵,也不比牛少。不过我就偷一回懒,不再列举了。
你不会以为我在前边的铺陈就是为了得出一个马的名词比牛少的结论吧?读书不要先入为主哦。我只是郑重其事地提出了一个看似很科学的分析方法,用上一用,但不保证它就能够解决我们当下的问题。^_^
还是看看那时候牛和马的不同用途吧。从商朝到西周,马和牛都被人用来拉车,但马车拉的是人,牛车拉的是货。牛除了不大经常的拉车之外,最重要的功能是被用作祭祀,祭祀里凡是用到牛的一般就是最高规格的祭祀,而祭祀在当时和打仗一样,都是国家的头等大事。到了东周,牛的身上又加了耕地的任务,但祭祀的意义依然存在。
所以,《易经》既然是个算命的东西,又很可能是从甲骨占卜脱胎而来,和老天爷的关系应该不小,再加上时代那么古老,理当对牛的重视程度远远超过马才对。为什么坤卦的卦辞说“利牝马之贞”,而不说“利牝牛之贞”呢,况且,祭祀用的牛都是很讲究的公牛啊。
——我最早有这个疑问的时候,心里还觉得自己是不是有点儿太无聊了,问这种问题多少有些捣乱的嫌疑。后来读《周易正义》才发现,还真不是我无聊,古代专家确实是认真研究过这个问题的。

    图-36 《周易正义》(嘉靖中福建刊本)很严肃地解释“为什么是马不是牛”。

    《周易正义》的解释是:为什么乾卦的卦辞是“元亨利贞”,而坤卦的卦辞多了个“牝马”呢,这是以“牝马”象征柔顺,说明坤卦表示的柔顺之德。牛虽然也很柔顺,吃的是草,挤的是奶,任劳任怨,可走路太慢,没法在广袤的大地上自由驰骋,显不出坤卦的“广生之德”;马虽然比不上龙,可腿脚利索,到处都能跑,象征着大地广育万物。
这是古人的解释。现在我们既然知道卦爻辞里的“贞”字其实就是“占”,对这句“利牝马之贞”就得有新的解释了。可是,不好解释啊!
“利牝马之贞”直译过来就是“利母马之占”,可难道母马也来占卜不成?还是说当时的人重视母马,所以就像现代人算卦算算自己会不会发财一样,当时的人是算自家的母马会不会多生小马?——这也不是没有可能,因为在离卦的卦辞里就有一句很明确的“畜牝牛吉”,意思是“畜养母牛有利”。
可这里在“利牝马之贞”后边跟的是“君子有攸往”,是说君子出门,这样一联系,也许“牝马”是说君子出门乘坐的是母马拉的车,而母马性情温和,所以车子稳当;或者是说君子很廉洁,象楚国总理孙叔敖一样,出门坐的是母马拉的车;或者是说君子有点儿落魄,没有公马车可坐了,出门只好讲究着坐母马车……
到底是哪个意思呢?老规矩:你自己看着办。
“牝马”后边的话也很费解:“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利。”——“攸”字是个虚词,在这里你可以把它当成“所”,那么,“君子有攸往”也就是“君子有所往”,是说君子要出门,要到什么地方去。“先迷,后得主,利”,这可能是说君子出门没多久就迷路了,不过有惊无险,后来还是到了目的地,受到主人的招待,所以总体来看还是吉利的。——还有一种解释,断句就不同,是“先迷,后得,主利”,是说先开始迷了路,后来又找到了路,吉利。这个“主利”一般认为就是后来那些算命先生常说的“主凶”、“主发财”之类说法的源头。
最后这句是尤其费解的:“西南得朋,东北丧朋。安贞吉。”
这句话表面上看好像很简单,说的无非是君子出门,如果往西南走就会交到朋友,往东北走就会丧失朋友,总体还算平安吉利。
——事实上可不这么简单。先说说“安贞吉”,它到底是独立的一句话,还是跟着前边“西南得朋,东北丧朋”意思连贯下来的?
北京人可能会说:“这好理解,说的是我们北京的事,是说别往东北走,往西南走,走到安贞桥一带就会有好事,所以才叫‘安贞吉’。”
嗯,如果你是在北京的某个地下通道里给人算命,倒真可以这么解释。
古代的《周易》专家一般都把“贞”解释为“正”,“坚定”等等这类意思,但他们之间也有分歧,一种主要说法是:在西南交了朋友,在东北丢了朋友之后,获得了“安贞之吉”,也就是平安和顺;另一种说法是:在西南交了朋友,在东北丢了朋友,安安分分走正道就会获得大吉。
——这都是古人的煞费苦心,现在我们知道了卦爻辞里的“贞”其实是“占”,按说对这句话应该容易理解一些了。想来“安贞”有可能是个占卜算卦的术语,毕竟专业领域需要一定的专业术语,否则唬不了外行,这是人之常情,古今中外尽皆如此。但这只是一种推测,并没有足够的证据,有限的证据是《史记》里记载乌龟壳卜辞的一句“呈兆若横吉安”,可以参考,这个“吉安”和“安贞吉”或许有些关联。
另外,有人注意到没有,我这几本书的装帧设计是“吉安工作室”,当家人名叫夏吉安,他是东北人,所以和曾国藩、王阳明经常提到的那个吉安府没有关系,那看来一定和《周易》、和甲骨文有一些神秘的联系。我们如果能有破解“达•芬奇密码”的精神,说不定能从他身上破解出全部的《周易》秘密。
可我们现在对这位身怀绝世秘密的关键人物还没有任何研究,所以至今也说不清“安贞吉”到底是什么意思,只能模糊判断这应该是一句好话。
可是,问题依然在。如果这是一句好话,那它和前边的“西南得朋,东北丧朋”到底有什么联系?如果“东北丧朋”了,难道还说得上是“安贞吉”吗?
是啊,朋友都完蛋了,不是掰了就是死了,这怎么会是“吉”呢?
嗯,这个“西南得朋,东北丧朋”也许和朋友无关。

    什么是“朋”?
很多人可能都会说:“这也叫问题!不就是朋友么!”
错!我们现在习惯说“朋友”,其实在以前,朋是朋,友是友,意思是不一样的。
《论语》一开篇的第一段第二句话就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旧注中一个经典的说法是:“同门曰朋”,还说过:“同门为朋,同志为友”——念一个学校的叫“朋”,志同道合的叫“友”。比如,同样是风清扬,对于岳不群来说,就是“朋”而不是“友”,对于令狐冲来讲,既是“朋”也是“友”。所以,古人解释《论语》,有人就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是指孔子那些个毕了业的学生们远道回来看望老师,孔子很高兴。
“朋”字还有“朋党”的意思,《离骚》里有“世并举而好朋兮,夫何茕独而不予听”,屈原很愤懑,觉得全世界都是一伙的,都跟自己作对。
无论是同门还是朋党,如果依照这种解释的话,“西南得朋,东北丧朋”的意思就不再是“往西南走就会交到朋友,往东北走就会丧失朋友”,而是“往西南走就会遇到同门师叔伯、师兄弟或者朋党,往东北走就会丧失同门师叔伯、师兄弟或者朋党”。
——这就是正确的解释吗?
也不是。只能说这个解释比刚才那个更准确,却还不能说它就是正确答案。
因为“朋”字在当时还有另外一个主要意思,放在句子里也能讲得通。
“朋”在当时还是一种货币单位,比如《诗经》里有一句“既见君子,锡我百朋”。这里的“锡”就是“赐”,整句是说有个大人物来了,赐给我一百块钱。
如果依照这个解释的话,那么“西南得朋,东北丧朋”的意思就变成了“往西南走会发财,往东北走会破财”——这种说法很熟悉吧,现在的不少算命先生还常说这种话呢。
可是,说来说去,到底这个“朋”是什么意思呢?
——现在还看不出来,因为无论是当同门讲,还是当货币单位讲,都讲得通。“朋”字在《易经》里到底是什么意思,还得看看这个字在《易经》的其他地方都是怎么用的。
泰卦里有:“九二,包荒,用冯河,不遐遗。朋亡,得尚于中行。”这里虽然有个“朋”字,可句意不明,还属于十个专家有十二种解释的那种,没法作参照。不过呢,多数专家都认为这个“朋”字和人有关,而不是和钱有关。
顺便一说,从泰卦这句爻辞里我们有可以发现一个人名的线索,就是最后“得尚于中行”的“中行”,前不久去世的张中行老先生的名字可能就是从这儿来的,不过还有一点要注意,如果真是从这儿来的,那“行”字就应该读“航”,而不是“形”,这从爻辞的读音规律就可以推知——爻辞一般都是押韵的,而在这句里“行”字只有读“航”才和其他韵脚押得上韵。爻辞押韵这个规律很重要,它可以帮我们分析很多东西,比如乾卦和坤卦的“用九”爻辞都不押韵,这就让人觉得很可疑。
还得接着找“朋”。
豫卦里有:“九四,由豫,大有得,勿疑。朋盍簪。”——唉,这也是个歧意纷纭的句子,不说了,再往下找找看吧。
复卦的卦辞有:“亨。出入无疾。朋来无咎。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利有攸往。”——这个也麻烦,当人讲和当钱讲都能讲通。只好再往下找了。
咸卦有:“九四,贞吉。悔亡。憧憧往来,朋从尔思。”——同上,当钱当人都能讲通。
蹇卦:“九五,大蹇朋来。”——同上,当钱当人都能讲通。
解卦:“九四,解而拇,朋至斯孚。”——同上。
损卦:“六五,或益之十朋之龟,弗克违,元吉。”——天可怜见,终于有了个意思明确的“朋”了!“十朋之龟”显然就是价值十朋的乌龟,这里的“朋”字只可能当货币单位讲。再往下找找看。
兑卦:“《象》曰:丽泽,兑。君子以朋友讲习。”——这里出现了“朋友”,不过别以为这就是我们现在的“朋友”的意思,古文里遇到这种情况一般都要点个标点的,就这句来说,应该读作“君子以朋、友讲习”。但无论如何,这里的“朋”字肯定指人,问题是,这句话是《象》里边的,属于《易传》,不属于《易经》,说服力就不大了。顺便一说的是,有人注意到“丽泽”没有,北京现在不是还有座立交桥叫“丽泽桥”吗?“丽泽”的“丽”字不当“美丽”讲,而是“依附”,前面讲过这个字的,所以“丽泽”就意味着两片水泊相连。这是古文的讲法,现在北京的丽泽桥一带可是看不到什么水泊的。
好了,闲话少叙,继续往下找找“朋”吧。
找啊找,没了。
这就没了,有用的资料不多啊!
不过,也没关系,在好几个爻辞里“朋”字无论是指人还是指钱不是都能讲通吗,在我们伤透脑筋的这句“西南得朋,东北丧朋”也是一样,无论是钱还是人,反正都是有好处的,好比你要打通一家机构的关系,托我帮忙,无论我是把那家机构的领导介绍给你认识,还是我送你一笔钱让你自己去跑关系,对你都是帮助。所以,无论这里的“朋”指的到底是什么,我们都可以把它理解为“有益处的东西”。这样一来,“西南得朋,东北丧朋”就意味着往西南走会获得好处,往东北走会丧失好处。
那么,再往深里问一步:为什么往西南去就有好处,往东北去就有坏处呢?
有人考证过这个问题,说周朝当时的情况是西南多友邦,东北有强敌,可备一说。
可是,解决了这个问题,又有新问题出现了:如果“往东北走会丧失好处”,那为什么还“安贞吉”呢?如果卦辞说的是“西南得朋,安贞吉,东北丧朋”,这道理人人都能明白,可它明明说的是“西南得朋,东北丧朋,安贞吉”,没道理啊?!
一个非常合情合理的解释是:从八卦所代表的方位来看,西南是坤位,坤卦是代表阴柔的,“朋”取“朋党”的意思,代表同类,那么,阴的同类还是阴,所以,“西南得朋”就好比女人和女人扎堆。不是有一句俗话么,叫“三个女人一台戏”,女人和女人扎了堆,一般来说不是好事,肯定会搞出不少矛盾,同性相斥嘛。所以,“西南得朋”其实不是好事。
东北是和西南对应的方位,既然西南是坤位,属阴,那么东北就该属阳,“东北丧朋”就好比女人离开了女同伴,和男人扎堆去了,这一来,男女搭配,干活儿不累。所以,“东北丧朋”虽然看上去不是个好词,其实意思却是好的,所以才“安贞吉”嘛。
进一步看,“西南得朋,东北丧朋”联系到人事上,就象征着臣子离开了同伴,进了朝廷去效忠君主,也象征着女人离开了娘家嫁进了婆家。这是古代最权威的一种解释,信不信由你。

    再来看《彖》对方才这个卦辞的发挥:

    《彖》曰: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坤厚载物,德合无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亨。牝马地类,行地无疆,柔顺利贞。君子攸行,先迷失道,后顺得常。西南得朋,乃与类行。东北丧朋,乃终有庆。安贞之吉,应地无疆。

    意思是:坤很伟大啊,顺承天道,生养万物。坤卦所代表的大地非常厚实,负载着地面上的一切,有很强的包容性,正所谓地大物博。母马是属于阴性的,这点和大地一样,而且还能在大地上撒开了猛跑。君子出门,先开始迷了路,后来顺着道儿又找回正路上来了。向西南走会遇到同伴,向东北走失去同伴,这是大有好处的。无垠的大地既安稳又坚固,人的修养如果也能到这份上,那是非常好的。
这段的重点在“万物资生”四个字上,联系一下乾卦的《彖》,是“万物资始”,也就是说,乾(天)创造了万物,坤(地)养育了万物。

    这段《彖》全是四个字一句的,我有时会担心这里边会不会有一些以辞害义的成分。也就是说,即便有些文字完全没有在流传过程中受到增删,就是作者当时写作的原貌,有没有一种可能,作者的文字表达能力不足够高,文章又有比较苛刻的体材限制,所以会写出病句来呢?
他写了病句,自己能懂,同行能懂,当时的一些聪明人稍微动动脑筋也能猜出来,可后人就不懂了啊。我们冥思苦想地研究哪个句子,说不定这个句子本来就是个病句呢。
别以为只有我们普通人才会写病句,古代不少大文学家也写病句呢。王勃的《滕王阁序》名气大吧?称得上是最著名的一篇骈文了吧?咱们看看里边有这么一句:“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期;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这是骈文里一组标准的对句,骈四骊六嘛,“杨意不逢”是四个字,“抚凌云而自期”是六个字,一共构成一个上联,“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是接的一个下联,工整极了。但问题是,“杨意”是个人名,这个人其实不叫“杨意”,而叫“杨得意”,但文章里如果写成“杨得意不逢”,那就坏了骈四骊六的规矩;下联当中,“钟期”其实就是大家都熟悉的那个“高山流水觅知音”里的钟子期,为了照顾文章格式,钟子期也被少写了一个字,成了“钟期”。王勃假如是个现代社会里的播音员,把领导的名字也给这么省略的话,这可就是天大的政治错误了。再有,这种对人名的简略在古文里简直就是大家习以为常的。
前几天我还为类似问题伤了一回脑筋,那是看到唐朝诗人李峤的一首诗,题目叫《檄》,是说檄文这种东西的,后四句是“毛义持书去,张仪韫璧行。曹风虽觉愈,陈草始知名”。当时一看,马上能判断的是这四句全是用典,都是和檄文有关的典故,可最后这两句“曹风虽觉愈,陈草始知名”我怎么也想不出来是用的什么典故,到底什么叫“曹风”,什么叫“陈草”?后来终于想通了,“曹风”是说曹操的头风,曹操不是有头疼的毛病么,华佗还曾要给他做开颅手术,这个病就叫“头风”;“陈草”说的是陈琳,当年袁绍和曹操打仗,陈琳为袁绍写了一篇檄文来骂曹操,这篇檄文写得很是犀利,曹操读着读着就出了一身大汗,连头风的症状都消除了。这样看来,“曹风虽觉愈,陈草始知名”,写得还是很流畅的,可把这个典故简化成“曹风”和“陈草”,这也实在太隐晦了吧!
这种情况是很多的,这不由不让我怀疑,在那些因为年代久远而很难索解的文献里是不是也存在这种情况呢?眼下这个《彖》就很可疑:那么早的作品,文字那么规整,讲的又是很玄妙的东西,难道就全没可能出现“杨意”和“曹风”这种语言吗?

    接下来看看《象》:

    《象》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这可是《周易》里边一等一的名言。
这个《象》是《大象》,是解释卦辞的,这个“大象”和elephant可没关系,它是区别于解释爻辞的《小象》的。
这句话虽然非常著名,可很少有人能说清它到底是什么意思。一般的解释是:这是强调坤卦的“顺”的意义,坤表示地,所以这也是在说地的特征是“柔顺”。“地势坤”也就是“地势柔顺”。
可是,让我们想想生活常识,地势真的“柔顺”吗?
如果地势真“柔顺”,登山运动也不会死那么多人了。从古代诗词里看看,有什么“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还有“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都不是好走的道儿!
这问题确实不好回答,乾坤相对,乾卦代表刚健,坤卦代表柔顺,可坤卦的象征物大地却怎么看怎么也不柔顺啊!
古代专家们认真研究了这个课题,得出的结论是:“地确实不够柔顺,可地是承着天的,从这个角度来看,地确实是柔顺的。我们觉得不顺的那什么‘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是指地形——地形不顺,这不假,可地势却是柔顺的。”
还是不大好理解是吧?我理解古人的意思是,我们先要把地分成“地形”和“地势”两个概念,从地势上看,地是被天骑在头上的,也就是说,天一直骑在地上的头上拉屎撒尿(你可以把打雷下雨看成老天的拉屎撒尿),可大地对此毫无怨言,默默承受而已,这难道还不够柔顺吗?
古意,“形”字偏重于“外形”、“形象”,“势”字偏重于“趋势”、“姿态”,所以,说地形不柔顺但地势柔顺也并非没有道理。
也有人研究说“势”字在这里当“静”讲,和乾卦的“天行健”联系起来,就是“天行健,地势坤”,标点的点法应该是“天行,健;地势,坤”,“健”通“乾”,所以再推一步就是“天行,乾;地势,坤”,再推一步就是“天动为乾,地静为坤”,这也是一种很有道理的说法。
——有人看出疑点了没有?既然这里“天行,乾;地势,坤”是对应的说法,作为和“势”字对应的“行”就不应该读作“形”,而应该读作“航”,也就是说,大家都念习惯了的“天行(读‘形’)健”其实该是“天行(读‘航’)健”,所谓“天行”不是说天的运行,而是在指“天道”,这里的“行(读‘航’)”当“道路”讲。而且,“天行”在蛊卦和剥卦的《彖》里也出现过,从押韵的规则推论,都是应该读作“航”的。
不过,我估计如果真有人读成“天航健”,马上就得有十几万条短信一起指责他读错了。
姑且存此一说好了,咱们接着往下看。
往下,“君子以厚德载物”,这里的“德”字无论是当“特性”讲,还是当“思想品德”讲,都讲得通,是说君子要效法大地的柔顺和负载万物的特征,要宽厚待人,要有包容心,也就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意思。再和乾卦对应的那句联系起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样意思就完整了,君子既要效法天,也要效法地,既要自强不息,也要厚德载物。翻译成简单的现代语言就是:既要有毅力,又要有包容心——嗯,是不是很有些励志书的味道?

 [NextPage]

    下面该看看坤卦的爻辞了。第一爻的爻辞是:“初六:履霜,坚冰至。”意思是说:出门脚下一滑,低头看看,哦,有霜,天冷了,看来再过些日子就该天寒地冻了。
《象》的解释是:“‘履霜坚冰’,阴始凝也,驯致其道,至坚冰也。”这个解释大体不差,当你看到地上霜的时候,仔细看看,嗯,确实是霜,不是“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这说明阴寒之气开始露头了,发展下去的话,阴寒之气渐渐积累,寒冬就要来了。
这和前边讲过的“见几”是一个道理,霜在这里就是寒冬的“几”,你看到了这个“几”,又知道季节变化的规律,那你就能够推测出未来的天气是什么样的。当然,“履霜,坚冰至”,这只是一个比喻,告诉我们见微知著的道理。可如果面临具体问题的时候,也就是说,你在算卦的时候给自己算到了这个坤卦初六爻,从这个爻辞你该怎么判断自己未来的吉凶呢?
这倒真是个很现实的问题,因为爻辞也没说是吉是凶,你如果真遇到这一爻,就按着爻辞的意思自己捉摸好了,大体上也能够捉摸出来的。比如你计划要抢银行,一切都准备好了,晚上在家喝口小酒放松一下,打开电视,没想到正好看见新闻里说明天开始要搞“严打”。这下你可有点儿慌了,银行到底还抢不抢呢?算一卦吧,结果算出来的就是这个“履霜,坚冰至”,那你就应该想到,新闻里的那段报道就是你“履”到的“霜”,还是放弃原计划吧,接着做官好了,钱挣的不比抢银行还多啊!

    第二爻的爻辞是:“六二,直、方、大,不习,无不利。”这既是极著名的一句,也是歧意极多的一句。——《易经》里哪句话歧意都多,是吧?
这句里的重中之重就是“直、方、大”这三个字,宋朝大儒程颢、陆九渊都对之非常推崇。古人认为这三个字表现的是大地的特性,说大地既直,又方,又大。——“方”和“大”还好理解,古人确实认为天圆地方,不知道大地其实是个球体,可“直”在这里怎么解释呢,难道大地是直的不成?古人解释说:九二爻是阴爻居阴位,不但“得位”,而且“得中”,这就是“直”,还有进一步的解释说:“生物不邪”,这句话很难解释,所谓“生物”不是biology,也不是creature,而是“生养万物”,至于和“不邪”怎么串起来,你自己捉摸吧。
君子要效法大地,所以君子也要“直、方、大”,也就是要做到正直、端方、大度。
——听上去很像回事吧?但这里边是有疑点的。我前边讲过,爻辞一般分两段,前一段是比喻,后一段是判断,比喻的那一段是押韵的。就拿这个坤卦的爻辞来说:(初六)履霜,(六三)含章,(六四)括囊,(六五)黄裳,(上六)龙战于野,其血玄黄,除了一个“用六,利永贞”不押韵,前边讲过,乾卦和坤卦的“用九”和“用六”都不押韵,很可疑,而现在坤卦爻辞的六二爻居然也不押韵,这就很奇怪了。各位请看,把(六二)直、方、大放进去,是不是读起来很别扭?
早有人觉得这很可疑,想来想去,咦,如果把“直、方、大”的“大”字拿掉,只剩下“直、方”,就和其他爻辞押上韵了:(初六)履霜,(六二)直方,(六三)含章,(六四)括囊,(六五)黄裳,(上六)龙战于野,其血玄黄。所以,那个“大”字可能是古人抄书的时候抄错了,多写了一个字。
这是可以理解的,谁抄书没个丢字落字啊,现在的正式出版物还号称“无错不成书”呢,我就敢说市面上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书我要想挑都能给挑出错来,何况是古代呢。——如果这个说法成立的话,那就意味着一代代的大儒们都是从一段抄错了的书上生发出深刻的哲理来的,这可太有讽刺意味了。
不过,没了那个“大”字,意思似乎也差不太多,正直端方也很好啊,只少了一个“大度”而已。
——别把结论下得太快,想想看,如果没了那个“大”字,你能说“直方”这两个字就是形容大地的吗?一个箱子也可以又直又方啊。(更要命的是,如果是一个大箱子,那连“大”都有了。)可不是么,单凭“直方”这两个字,解释成什么不行啊!
有人就说了:这个“方”字不是指四四方方,更没有品行端方的引申涵义,它说的其实是船。
奇怪吧,“方”怎么会是船呢?
一点儿都不奇怪,有没有想过,《圣经》里著名的那个“诺亚方舟”为什么叫“方舟”呀?难道它是一艘四方形的船吗?
我可不懂希伯莱文,只能看看英文《圣经》,这里的“方舟”是ark,就是一种大船,可不是方的,那,咱们为什么给人家翻译成“方舟”呢?
——《诗经》里有一首很著名的情诗,叫《汉广》,有一句是“江之永矣,不可方思”,是说江水又宽又长啊,“方”过不去啊。
这个“方”有两个意思,一是指筏子,一是指连在一起的船,作为第二种意思讲的时候也通“舫”。不管取哪个意思吧,我们现在知道了,“直方”的“方”可能会是指船。
直方=直船?
好像讲不通吧?
是讲不通,不过呢,这个“直”如果不取方才讲的那个意思,还是可以讲通的。
再看《诗经》,里边还有一首《宛丘》,其中有一句“值其鹭羽”,是说拿着鹭鸶的羽毛,这个“值”就是“拿着”的意思,而“直方”里的“直”有可能就通“值”,当“拿着”讲。
这样一来,“直方”就从原先的正直端方变成了拿桨操舟了。哪个解释才对呢?这得联系一下下文。
全句是“直、方、大,不习,无不利”,我们得看看“不习,无不利”当什么讲。
这句话也不好解释啊!
什么叫“不习”?是“不学习”吗?
先得知道什么是“习”。
什么是“习”?这可是个常用字,谁都认识的,大家也都知道《论语》第一句就是“学而时习之”,圣人教导我们下了课还要回家好好复习,不然的话,学完了是很容易忘记的。
可是,“学而时习之”真是这个意思吗?
不见得。
牟宗三讲过“不习”就是“完全是original,从最根本的地方讲简易之道,简易才能‘直、方、大’,不简不易,弯弯曲曲,出小花样,做小手脚,这种人没有什么意思,这种生命没有意思的。”——这也是一个能够自圆其说的解释,而且很有哲理,只是我不清楚牟老师这么说的出处在哪里。
要说这个“习”字,咱们还是看看它的繁体字比较容易明白:“習”,上边是个羽毛的“羽”,它的本意是小鸟拍着翅膀练习飞行。所以,“习”字引申出来就偏重于“实践”和“练习”、“训练”的意思,你可以查查《论语》里其他地方的“习”字,一比较就明白了。孔子当时的课程里,书本教学并不占主要位置,他还教什么射箭呀、开车呀什么的,所以“时习之”就更不会是回家背书的意思了。“习”字的另一个意思就是“习惯”,比如“习俗”这个词,把“习”和“俗”放在一起,这是有原因的。
好了,这样看来,“不习,无不利”要么就是说“不练习,不实践,也能取得好结果”,要么就是说“虽然不习惯,可也能有好结果”。
再回过头来,联系一下前边那个“直方”。如果“直方”取“正直端方”的意思,那么,全句的意思就是:“只要为人正直端方,那么做事即便既不练习,也不实践,最后也能取得好结果”,或者是:“只要为人正直端方,虽然不习惯,可也能有好结果”——后一种说法是讲不通的;如果“直方”取“操舟行船”的意思,那全句的意思就是:“操舟行船,不练习,不实践,也能取得好结果”——这好像不大可能,开车还得靠驾照呢;或者是:“操舟行船,虽然不习惯,可也能有好结果”。
到底该取哪个意思呢?老规矩:你自己看着办!
《象》对这句爻辞的解释是:“六二之动,直以方也。‘不习无不利’,地道光也。”这肯定是把“直方”取“正直端方”的意思,“地道光”的“光”字其实是“广”,全句是说六二爻又正直又端方,“不练习,不实践,也能取得好结果”,这是因为君子效法了大地。

    再看第三爻:“六三,含章,可贞,或从王事,无成有终。”
这句就简单说说好了,意思是:内心怀有美德,宜于算卦,有可能追随君王做事,建不了太大的功业,但也能混个不错的结果。
《象》的解释是:“‘含章可贞’,以时发也。‘或从王事’,知光大也。”——《象》是把“贞”都当成“正直”、“坚定”来说的,所以它误以为“含章可贞”就是“心怀美德,可以坚守正道”,于是推论说这是让你抓住时机、发挥才干,如果你能够“有可能追随君王做事,建不了太大的功业,但也能混个不错的结果”,那就说明你脑子好使,知道金光大道怎么走。

    第四爻的爻辞:“六四,括囊,无咎无誉。”
“括囊”,这是说一个袋子被封了口,是个比喻的说法,可比喻的是什么呢?有人说袋子被封了口之后,外边的东西放不进去,里边的东西也拿不出来;也有人说袋子比喻自己的嘴,嘴被封上也就是告诫“三缄其口”,别到处乱说话去。不管怎么样吧,反正最后归结为“无咎无誉”,这意思是很明白的,就是说“不好也不坏”,“没人夸你也没人骂你”。《象》的解释是:“‘括囊无咎’,慎不害也”,谨慎小心就能消灾避祸。

    第五爻的爻辞:“六五,黄裳,元吉。”
六五爻的爻辞就只有这么四个字,看上去很简单,后边的“元吉”好理解,就是表示吉利,还记得吧,李世民搞玄武门事变杀了哥哥和弟弟,他弟弟就叫李元吉。“黄裳”看上去是不是也眼熟呢?是不是也很像一个人名呢?——不错,老作家黄裳,现在一些书店还有他的文集卖呢,好像是六卷本吧。
“黄裳,元吉”,竟然是两位名人?!
说说黄裳,这两个字一不小心就会读成“皇上”,老作家如果生活在古代那就有掉脑袋的危险了,但其实呢,“裳”字本不读作轻声的“商”,而是读作“常”,我们常说的“衣裳”,“衣”和“裳”本是各有所指的。“衣”是上身穿的,“裳”是下身穿的,像是裙子,男女都穿,古人就是这样上面穿的是“衣”,下面穿的是“裳”。所以呢,唐朝那个“霓裳羽衣曲”该读作“霓裳(常)羽衣曲”,白发魔女练霓裳也该读作练霓裳(常)。《离骚》里有“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屈原穿的也是这么一身——那时候的人是不穿裤子的,裤子要到汉朝才有。
所以,“黄裳”就是黄裙子,只不过这种裙子是男人也穿的。
知道了“黄裳”是什么,可还是搞不清为什么“黄裳”就意味着吉利。
《象》的解释是:“‘黄裳元吉’,文在中也。”好像是说把黄裙子穿在里边,裙子上绣着花纹。很奇怪哦,还是不明白。
再看看《文言》对这句话有什么说法:“君子黄中通理,正位居体,美在其中而畅于四支,发于事业,美之至也。”——“四支”就是“四肢”,好像是说君子心灵美,表现在事业上,好到了极至。可前边的“黄中通理,正位居体”还是让人很困惑。
想想看,黄色是一种怎样的颜色?
黄色的衣服都是什么人穿的?
有点儿眉目了吧?
——黄色是人间最最尊贵的颜色,黄色的衣服可不是普通人能穿的,是皇家专用的。所以,虽然《周易》这时候还没有皇帝,但“黄裳”必定也是很尊贵的。再看看爻位:这一爻是第五爻,还记得乾卦的第五爻吧,那可是九五之尊,坤卦作为乾卦的对应,第五爻一定也是阴性中最尊贵的,看来《文言》所谓的“正位居体”就是从爻位上说的。那么,如果乾卦的九五爻代表了君王,那么,坤卦的六五爻就应该代表王后,如果把时间换到专制时代,乾卦九五爻代表皇帝,坤卦六五爻代表皇后,这倒是合情合理的。所以,“黄裳,元吉”应该是以“王后穿着尊贵的黄裙子”的形象来象征处于阴性的、或者说处于从属地位的人将会大吉大利。
嗯,这个解释是非常合情合理的,如果你在一家机关里担任副职,占到这一卦应该就说明你升迁的机会到了。
——推论合理。只有一点小小的遗憾:对“黄裳”的解释完全错了。
黄色确实是尊贵的颜色,我们只要看看故宫,看看任何有点儿规模的古代建筑都会了解到这一点,但问题是,这是从唐朝开始才规定下来的。想想你看过的历史电视剧,你见过汉朝的皇宫铺着金黄色的琉璃瓦么?见过汉朝的皇帝穿着黄色的龙袍么?(我在好几本现代人注解的《周易》里都发现过这个疏忽,所以这里特别提醒一下。)
和《周易》一起被编入儒家“十三经”的还有个《糓粱传》——传说孔子作了一部《春秋》,后来又有人为《春秋》作传,也就是把《春秋》当成教科书来编写相应的教辅,流传下来的教辅有三部:《左传》、《公羊传》和《糓粱传》,合称“春秋三传”,这也是我以后要讲的东西,现在既然说到,就顺便给自己打个小广告。嗯,还得话说《糓粱传》,它里边有这么一句话:“礼,天子、诸侯黝垩,大夫仓,士鷬(造字:左‘黄’右‘主’)。丹楹,非礼也。”这是《春秋》里记载了一句“秋,丹桓宫楹”,说某年秋天鲁国给鲁桓公庙前的柱子涂上了红色。《春秋》就这么简单一说,后人哪看得懂是什么意思,不就是刷个柱子么,爱刷什么颜色就刷什么颜色好了,这也值得当个事给记下来?!所以《糓粱传》就给解释,说按照礼制的规定,天子和诸侯庙前的柱子要刷成淡黑色,墙上刷白土,大夫庙前的柱子刷青色,士人庙前的柱子刷黄色,所以《春秋》记载的这次把柱子刷成红色的事情是很不合规矩的,属于“非礼”。
我得作几个注释:这时候讲的“非礼”是指“不合乎礼制的规定”,这是“非礼”的本意,可不是指女孩子被流氓欺负。还有,所谓的“庙”跟和尚没有关系,这时候佛教还没有传入中国呢。严格来说,“庙”是祭祖的场所,比如我们知道的一些词有什么祖庙、宗庙,中国人是从商代开始就特别讲究祭祖的;和尚的“庙”只是老百姓的俗称,其实应该叫“寺”,而“寺”的来源是政府机关的名称,大家看历史电视剧应该常听说有个审案子的“大理寺”。
这都是顺便一讲,关键各位还得注意《糓粱传》里说:士的刷柱子的礼制标准才是黄色呢。而前边讲过,士是最低等级的贵族。这样看来,在周朝人的眼里,黄色居然是个等级如此之低的颜色!
那么,等级这么低的颜色除了让士人刷柱子,还会在什么地方使用呢?
也许是——内衣。
古代的《周易》权威对这一爻辞有过这样的解释:黄色一般都是内衣的颜色,所以,“黄裳”大概就相当于现在的衬裙,是穿在里边的。这下意思可明确多了:黄色是内衣的颜色,衬裙是穿在下身的,这就说明……呵呵,好像有点儿下流的意思哦,不过这确实是古代专家的话,说这表现了坤卦六五爻的阴性色彩和柔顺特性。
《象》所说的:“‘黄裳元吉’,文在中也”,这个“中”并不是“中间”,而是通“衷”——大家都知道有个词叫“由衷”,你可以说:“熊大师,我由衷地钦佩您算卦的本领!”那我就要问问你了:你这个“由衷”到底由的哪里?
我们会说:一扇门由里边打开了;我是由北京来的;这件事由领导做主;那么,“由衷”到底由的哪里?
在《周易》时代,“衷”字就已经有了好几个意思,它既指人的内心,也指人的内衣,这两个意思是有关联的,很可能“内衣”的意思更早,“内心”是个引申义。所以,《象》所说的“文在中也”也就是“花纹在内衣上”,也就是说黄色衬裙上绣有花纹。但这为什么就是吉利的象征,还真说不清。

    第六爻的爻辞:“上六,龙战于野,其血玄黄。”
这一句的意思一目了然:龙在野地里打起架来了,流了好多血,黑一片黄一片的。
龙的血看来不是红的,而是“玄黄”,“玄”是黑色,所以“玄黄”就是黑和黄。古代小孩子们背的《千字文》一开头就是“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是说天是黑的,地是黄的——看来这应该是晚上的景象,可是,如果是晚上,没有光,天是黑的,地也不应该看见黄色啊。也有人说玄是青苍色,是淡黑色,嗯,我们就先不较这个真了。
这句爻辞有个让人挠头的地方:它只给出了“龙战于野,其血玄黄”这样一个象征的、比喻的说法,却没跟着解释这到底是“利贞”啊,还是“元吉”啊,还是别的什么,也就是说,这到底是个吉兆还是个凶兆啊?
想想看,好像是凶兆的可能性比较大。
原因之一:又打架,又流血的,应该不是什么好事。
原因之二:看看乾卦六爻从“潜龙勿用”到“亢龙有悔”的结构,昭示着事物从萌芽到完蛋的整个发展过程,最顶上的这根爻有物极必反的意思,是说发展到头了,也该完蛋了,至少是也该走下坡路了。所以,坤卦最上边的这根爻应该也有这种意思在。
这句爻辞里还有一个细节很值得留心:为什么会出现“龙”呢?
要知道,龙应该是乾卦的象征物啊,象征着阳刚,怎么象征阴柔的坤卦里也出现龙了呢?不但出现了龙,还不止一条龙,而且还非常阳刚——打得那么凶啊!这是怎么回事呢?
历朝历代很多人都捉摸过这个问题,比较主流的意见是:坤卦代表阴性,阴性的特点是柔顺,那么,当柔顺者越来越强了之后,变得不再柔顺了,和阳性的感觉差不多了,这时候阳性势力可就不干了,两方面这就打起来了。举个例子,坤卦从第一爻发展到第六爻,这就好比一个孤身闯深圳的弱女子终于成长为一家大公司的董事长了,成了女强人了,女强人可是不让须眉的,足以和最强的男人分庭抗礼,所以我们也有理由称她为“龙”;换个说法,女人的地位从“三从四德”发展到新社会的“半边天”了,这就等于到达坤卦六爻的顶点了,和男人各占半边天,那么,一贯以来的男权社会被女性挑战到了如此程度,自然也不甘心,最后就搞得“龙战于野,其血玄黄”,开始有冲突了。
这倒是讲得通,不过有人可能会问:“有那么残酷吗,闹到‘其血玄黄’的地步,这也太过分了吧?”
这是个好问题。我们细致研究一下,会发现方才的解释里存在着一些疑点。首先,“其血玄黄”未必就是说龙流的血又黑又黄。
当然,谁也没见过龙的血到底是什么颜色,但有人从《诗经》里找到了佐证:“陟彼高冈,我马玄黄”,这里的“玄黄”也作“泫潢”,明显是形容马儿累了在流汗,所以,“玄黄”不是指血的颜色,而是说龙在流汗。
可是,爻辞里明明是说“其血玄黄”啊,又不是“其汗玄黄”,这怎么讲得通呢?
嗯,这倒是,那么,“其血玄黄”说的就是龙的血像流汗一样哗哗地淌,反正不是指血的颜色。
——真的吗?
呵呵,也不一定,备此一说而已,同样在《诗经》里还有支持反方的证据:“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这是说女孩子在为公子做衣服,用了玄色的染料,用了黄色的染料,把红色染料用得最足。“玄”和“黄”在这里是分开说的,怎么看怎么都是在指颜色。
其他的众说纷纭之处也很不少,比如有人就认为“血”字可能应该是“率”,也就是“帅”,所以,“龙战于野,其血玄黄”意思就是龙在野地打仗,它们的首领都累惨了,进而引申说坤卦阴柔,这是在说反战的主张;还有人说“战”不是打仗,而是交配,“血”是龙的精液,反正说法都够前卫的,当然,人家也提供了相关的证据。到底该信谁的呢?这就看你自己了,不过在对这句爻辞的理解上,我还是属于保守派的。
再看看《象》的解释:“‘龙战于野’,其道穷也。”——这可真是句明白话,是解释“龙战于野,其血玄黄”说“它的路走到头了”。是啊,这是坤卦的上六爻,是最顶头的一爻,是到头了。
这里要注意的是,以前的“穷”字意思和现在不一样,是“尽”、“到头了”的意思,而并不表示一个人没钱,表示没钱的是“贫”。那时候“贫”和“穷”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现在的语言里还保留有“穷”的本意的有“穷尽”、“理屈词穷”、“穷途末路”等等,多体会一下就明白了。

    在六爻之上,坤卦还有个“用六”,和乾卦的“用九”意思一样。
“用六,利永贞。”爻辞只有三个字,字面上看,就是“利于永远占卜”,捉摸一下,意思应该是:如果你这卦问的是一件长远性的事情,那占到“用六”就意味着大吉大利。
好比说,你来找我算卦,问的是你们公司能不能在未来的五百年里每年的纯利都以不低于百分之五的速度增长,我一算,得出一个坤卦的“用六”,那就是说这五百年你是不用担心了。
——到底是不是这么讲呢?呵呵,也不一定。
古人是把“贞”普遍解释为“正直”、“坚定”的,如果像前边怀疑的那样,“用六”的爻辞不是《易经》作者的原创而是被后人(也许就是《易传》的某位作者)添加进去的,那么这里的“贞”倒还真有可能不是“占”而是“正直”、“坚定”的意思,所以“利永贞”也就是“利在永贞”——如果你能够正直到永远,那你就大吉大利了。
所以,在前人看来,“永贞”可是一个好词,含有正直、长远和吉利这三重意思,起名字就用它好了,马永贞大家都熟悉吧,名字就是从这儿来的。唐朝还有用“永贞”作年号的,晋朝也有个很有代表意义的事情,晋明帝即位的时候把老婆庾氏册封为皇后,诏书写道:“夫坤德尚柔,妇道承姑,崇粢盛之礼,敦螽斯之义,是以利在永贞……”这话就是从坤卦来的,也是把“利永贞”取“利在永贞”的解释。故宫里边,皇帝有乾清宫,皇后在坤宁宫,两口子搞搞新意思有个交泰殿,都是取《周易》里的这些说辞。康熙皇帝给某大臣写过“永贞”两个大字,说:“这是问候你母亲的。”——声明,人家这可不是脏话,确实是写给老太太的吉祥话。
《象》对这句爻辞的解释是:“用六‘永贞’,以大终也。”什么叫“以大终也”,有点儿费解,捉摸一下,意思应该是:坤卦的“用六”是最后的一个爻辞,“最后”也就是“终”,而“永贞”的意思是“如果你能够正直到永远,那你就大吉大利了”,所以,“永贞”算得上是一个伟大、光荣、正确的词,也就是“大”词,用这个大词来作全卦的结束语,这就是“以大终也”。
当然,还有若干专家的若干解释,不过我觉得还是这个解释最靠谱,所以就不介绍其他了。下边就该讲坤卦的《文言》了。

 [NextPage]

    《文言》曰:坤至柔而动也刚,至静而德方,后得主而有常,含万物而化光。坤道其顺乎,承天而时行。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由辩之不早辩也。《易》曰:“履霜,坚冰至”,盖言顺也。“直”其正也,“方”其义也。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敬义立而德不孤。“直、方、大,不习无不利”,则不疑其所行也。阴虽有美,“含”之以从王事,弗敢成也。地道也,妻道也,臣道也,地道无成而代有终也。天地变化,草木蕃。天地闭,贤人隐。《易》曰:“括囊,无咎无誉”,盖言谨也。君子黄中通理,正位居体,美在其中而畅于四支,发于事业,美之至也。阴疑于阳必战,为其嫌于无阳也,故称“龙”焉。犹未离其类也,故称“血”焉。夫玄黄者,天地之杂也,天玄而地黄。

    《文言》不愧叫做《文言》,的确文采斐然,名句迭出。“坤至柔而动也刚,至静而德方,后得主而有常,含万物而化光。坤道其顺乎,承天而时行。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这一段是押韵的,应该摇头晃脑地来读。
“坤至柔而动也刚”是说坤卦六爻全是阴爻,是所有六十四卦里最阴最柔的,所以叫“至柔”,可“至柔”发展下来却有点儿往“刚”的路线上走,初六爻的爻辞不是说“履霜,坚冰至”么,霜是柔和的东西,一踩就化,可随着时间的推移,坚硬的冰块就出现了。霜和冰块,它们的成分可基本都是水啊,最阴最柔的水。
“至静而德方”,这句可能从坤卦象征着大地来说的,在古人的眼里,大地安安稳稳、方方正正,这些特点确实都是君子应该学习的。
“后得主而有常”,坤卦是阴性的,是从属于乾卦的,如果乾是君,那么坤就是臣,如果乾是丈夫,那么坤就是妻子,所以坤得往后站,把露脸的位置让出来。这在古代官场上可是一句至理名言,你如果是个大臣,立了功劳,皇帝亲切接见了你,和你进行了热情洋溢的会谈,夸了你一句:“你小子干得不错嘛!”这时候你该怎么回答呢?
对这个问题,恐怕所有中国人都知道正确答案,你可以铿锵有力地说:“全赖领导英明,属下不敢居功!”也可以含蓄内敛地说:“小的只是严格按照领导的指示办事罢了。”如果皇上突然说:“这事办得虽然不错,可也有个小小的遗憾……”这时候你就得痛心疾首说:“都怪小人办事不力,请领导重重责罚!”——看,有了功一定要推给领导,哪怕领导屁事没干,也得归功于他的英明伟大;有了过一定要自我检讨,哪怕这过错跟你一点儿关系没有。这都是虚招子,领导不会因为你大功之下有个小过就真的罚你,所以你是安全的,既然知道安全,就要勇于揽责任,如果你非要较真,说这个过错都是谁谁谁的原因,这是一点儿不讨好的,损人不利己,还让领导觉得你太会推卸责任。
不仅是上下级之间如此,看看历史,皇帝视察地方,找了个农民问问收成。农民说:“今年收成还不错,我起早贪黑、没日没夜地忙活,可算多打了一点儿粮食。”——你见过有这样的记载么?即便真有哪个不识趣的农民这么说,史官也不会记载。农民的标准回答是:“托陛下的洪福,今年收成不错,这都是因为陛下英明,政策好,我代表本朝所有农民给陛下磕头了!”——咱们先别管其他农民有没有委托过这位老兄代表自己给皇帝磕头,单看这种回答的风格和心态:如果粮食歉收,如果闹了饥荒,那全怪自己倒霉,如果收成好了,那全是皇帝照顾,也就是说,坏事全是自己招的,好事全是上边赏的。我倒觉得,这句“后得主而有常”里边的“常”字可以理解为“专制传统下的社会常态”。
“含万物而化光”,这里的“光”其实是“广”,是说大地包容万物,生养无限。接下来“坤道其顺乎,承天而时行”,这里的“行”字看来是“行动”的意思,一般注家也都是这么讲的,但从上下文的押韵来看,“行”应该读“航”。
“行”字在最初只当“道路”讲,后来才衍生出了“行走”、“行动”的意思,读音我就不知道是怎么变化的了。反正,我们就把现在这个“行”当作“行动”,读作“航”好了。
这句是说:坤的特性是“顺”,坤代表大地,大地顺谁呢?当然是顺天,天进入春天了,大地上就万物复苏,天进入夏天了,大地上就草木繁茂,反正天怎么动,地就怎么跟着反应,这就是“承天而时行”。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这句话称得上是名言中的名言,中国人恐怕没几个不知道的,可知道它是出自《文言》的人恐怕就不多了。这句话看上去是典型的明清时期民间劝善文的风格,没想到居然出处如此显赫,时间如此久远。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语言是大白话一样,意思也通俗易懂,却在中国社会上持续产生着有力的影响。要持家就得多念叨念叨这句话,你要想日子过得好,那就积德行善,善积累得多了,日子也就越来越好了,反之,坏事做多了,也会有数不清的难关在未来等着呢。
清代汪辉祖写过一本《双节堂庸训》,这是中国历史上一部著名的家训,和《颜氏家训》、《朱子治家格言》、《曾国藩家书》都有一拼,而且大道理讲得不多,最贴近老百姓的生活。这书里就说过给人看阴宅的风水先生最是可恨,说这些人给你看祖坟的位置,说起道理来一个人一种说法,而且都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尽忽悠人家迁坟,要知道迁祖坟这在以前可是天大的事啊!汪辉祖说:“积善之家,自获吉壤。积不善之家,虽有吉壤,而福不足以承之,转为厉阶。”这是说积善之家自然会有好地,积不善之家就算有了好地也无福消受。他接着说:“我亲眼见过的因为要选好地段而折腾破产的就有不少人家,最后乐呵呵数钱的都是开发商。”(吾目中所见,因求地而破产者,比比也。)——这是对“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这个道理的非常贴近百姓的解说。
清代著名的人生格言励志书《围炉夜话》也拿这句名言说过事:“积善之家必有馀庆,积不善之家必有馀殃,可知积善以遗子孙,其谋甚远也。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蠢而多财则益其过,可知积财以遗子孙,其害无穷也。”这是说给儿孙留遗产的时候别留太多钱财,因为,儿孙如果是好样的,钱太多只会损害他们的志向,本来他们可以好好读书的,结果钱一多,就敞开了打网游了;如果儿孙是蠢材,那更不能有钱,比如有恐怖分子来游说:“资助我们伟大的恐怖事业吧!”蠢材一听,不错,应该支持——如果没钱的话,再支持也只会捐个百八十块的,只够买几颗子弹的;可要是有了钱,一捐款就捐几个亿,原子弹都能买下来了!所以说,给儿孙留遗产千万不能多留钱财,那该留什么呢?很简单,“积善之家必有馀庆”嘛,多积一些善就好了。
这话有点儿虚是吧?“善”应该怎么个“积”法呢?
也很简单,比如你是个官,不必给儿孙留什么钱财,只要把关系网给铺好了,让关系网里的各位大爷都念着你的“善”,等你退了,他们也会多多关照你的儿孙,你的儿孙就可以靠着你积下来的“善”大发横财了。
——啊?有人说我这不叫积善,叫缺德?嗯,那要看你站在什么立场上了。
看到这里,有没有哪位产生这样一种怀疑呢: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怎么越捉摸越像是佛家讲的因果报应,倒不像是儒家态度啊!如果这句名言是佛教传入中国以后才有的,那还容易理解,可它明明就是《文言》里的,再晚也晚不过秦朝,这是怎么回事呢?难道儒家(或者说在佛教传入之前的中国古人)也讲因果报应吗?
这也难怪,这句名言实在太像和尚说的话了,但事实上,善恶有报是世界各地哪里都讲的。古人说过:“世上一种颠倒之人,只信佛门因果报应,不知我儒门因果报应一毫不差,那书上道:“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难道不是因果报应么?”
这话出自明朝周楫编的《西湖二集》,这书是和“三言二拍”一样性质的,其中一则故事里说:

    话说儒、释、道三教一毫无二,从来道:“释为日,儒为月,道为星,并明于天地之间,不可分彼此轻重。就有不同,不过是门庭设法,虽然行径不同,道理却无两样。”所以王阳明先生道得好,譬如三间房子,中一间坐了如来,左一间坐了孔子,右一间坐了老子,房子虽有三间,坐位各一,总之三教圣人:戴了儒衣儒冠,便是孔子;削发披缁,便是释迦牟尼佛;顶个道冠儿,便是太上老君。世上一种颠倒之人,只信佛门因果报应,不知我儒门因果报应一毫不差,那书上道:“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难道不是因果报应么?你只看我孔夫子作《春秋》,那称赞的自然流芳千载,那责罚的自然遗臭万年。就把佛门的因果报应来论,我孔子代天从事,那一枝笔就是玉帝的铁案一般,一称赞决然升于天堂,一责罚决然入于地狱,何消得阎罗天子殿前的判官小鬼、牛头夜叉。可恨世上不忠不孝、无礼无义之贼,造了逆天罪案,却都去躲在佛门,思量做个遮箭牌。这样说将起来,那佛菩萨便是个乱臣贼子的都头、奸盗诈伪的元帅了。既做了孔夫子的罪人,难道佛菩萨偏饶过了你不成?
世上没有这样糊涂的佛菩萨。况且从古来决无不忠不孝、无礼无义之贼可以成佛作祖之理。有一等昏迷之人,不论好歹,专好去护那佛门弟子。若是好的,自然该尊礼敬重他,就如我儒门的圣贤一般;若是犯了三皈五戒,扰乱清规,酗酒奸淫,无恶不作,这是佛门的魔头,败坏佛法,最为可恨,他还要去盖护他,这个叫做护魔,不是护法。还要说“僧来看佛面”,不知儒门弟子做了不忠不孝、无礼无义之事,难免笞、杖、徒、流、绞、斩之刑,难道还说他是儒门弟子,看孔夫子面上么?比如那黄巢原是个秀才,及至造了反,难道还是儒门弟子?后来事败,削发做了和尚,难道便是佛门弟子?败坏儒门,孔子之所深恶;败坏佛门,如来之所深恶,总是一样。还有没廉耻之人,假以护法为名,与和尚通同作弊,坐地分赃,诓骗十方钱粮,对半烹分,遂将个能言舌辩之僧以为奇货可居,拱在高座,登坛说法,招集妇女,夜聚晓散。就是杨琏真伽那样恶秃驴,他却口口声声称为大菩萨、大罗汉、大祖师,假装贼形,鞠躬礼拜,做成圈套,诓骗愚民。那愚民那识真假!只道是如来出世、弥勒下生,翕然听信,至于出妻献子有所不顾,破坏风俗,深可痛恨。只图佛面上刮金,果然是佛头上浇粪。

    这段文字很有代表性,值得仔细体会。这说的是曾经流行过的一种“儒、释、道三教合一”的说法,佛教讲因果报应,难道儒家就不讲吗?哎,一个重要的证据就是《文言》里的这句“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这句名言在官场一直行之不远,在民间却广为流传,我们看看古代的一些话本小说,经常会看到它的身影。名言一经流传,便被不少人阐释发挥,就像《易经》流传便有“十翼”一样,前边讲的《西湖二集》那是一种发挥,《镜花缘》里的另一种发挥,而且还正是和占卜、算卦、看风水都有关的。这是书中君子国的高官吴之知对主人公唐敖三人说的一段话,很有批判色彩:

    小子向闻贵处世俗,于殡葬一事,作子孙的,并不计及“死者以入土为安”,往往因选风水,置父母之柩多年不能入土,甚至耽延两代三代之久,相习成风。以至庵观寺院,停柩如山;圹野荒郊,浮厝无数。并且当日有力时,因选风水磋跎;及至后来无力,虽要求其将就殡葬,亦不可得:久而久之,竟无入土之期。此等情形,死音稍有所知,安能瞑目!
况善风水之人,岂无父母?若有好地,何不留为自用?如果一得美地,即能发达,那通晓地理的,发达曾有几人?今以父母未曾入土之骸骨,稽迟岁月,求我将来毫无影响之富贵,为人子者,于心不安,亦且不忍。此皆不明“人杰地灵”之义,所以如此。即如伏羲、文王、孔子之陵,皆生蓍草,卜筮极灵;他处虽有,质既不佳,卜亦无效。人杰地灵,即此可见。今人选择阴地,无非欲令子孙兴旺,怕其衰败。试以兴衰而论,如陈氏之昌,则有“凤鸣”之卜;季氏之兴,则有“同复”之筮:此由气数使然呢,阴地所致呢?卜筮既有先兆,可见阴地好丑,又有何用。总之:天下事非大善不能转祸为福,非大恶亦不能转福为祸。《易经》“余庆余殃”之言,即是明证。今以阴地,意欲挽回造化,别有希冀,岂非缘木求鱼?与其选择徒多浪费,何不遵著《易经》“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之意,替父母多做好事,广积阴功,日后安享余庆之福?较之阴地渺渺茫茫,岂不胜如万万?据小子愚见:殡葬一事,无力之家,自应急办,不可磋跎;至有力之家,亦惟择高阜之处,得免水患,即是美地。父母瞑目无恨,人子扪心亦安。此海外愚谈,不知可合尊意?

    看到这里有用典故的地方了吧?“如陈氏之昌,则有‘凤鸣’之卜;季氏之兴,则有‘同复’之筮”,这都是《左传》里讲到了算卦的故事,如果你前边看得仔细,应该已经知道“陈氏之昌,则有‘凤鸣’之卜”说的是陈完的故事。古人就算写话本小说这种在当时很不入流的东西,也经常到处含着知识、典故的,因为这些典故的出处,“十三经”也好,“四书五经”也好,都是当时社会上读书人读得烂熟的东西,大家都有共同语言。我们现代读者没受过传统教育,读这些书就有不少隔阂了。
《镜花缘》里还有一段小姐妹辩论赛,把这个问题阐发得最透,作者其实是借几个小姐妹之口,虚拟了一场传统儒家和大另类王充之间的辩论。王充其人,我在《孟子他说》里介绍过的,是个著名的大刺儿头,处处找茬,专和经典主流思想作对,惹人不痛快,但是,他老人家学问极大,脑瓜极聪明、辩才极好,所以大家还都拿他没办法。——这是个古代的李敖哦!
王充就对“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这种说法很不以为然,他的论调是“福虚祸虚”,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祸福无凭,甚至是好人不长命,恶人活百年,杀人放火金腰带,修桥补路无尸骸,当然了,这都是万恶的旧社会才有的现象。但是,就是在旧社会里,不少正统知识分子对这种论调是非常不认可的。好了,咱们看看《镜花缘》辩论赛吧,辩论是从讨论颜渊的早夭开始的。颜渊,也就是颜回,后人尊称他为颜子,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他身上闪耀着很让孔子欣赏的圣人的光芒。颜渊哪儿都好,惟一的缺点就是:没钱。
人如果没钱,有什么都没用。颜渊吃不饱、穿不暖,结果很年轻就死了。孔子难过极了,认为这是老天爷剥夺了自己的学术继承人。《镜花缘》里的锦云美眉不理解了:颜渊这么个小圣人,到底哪里做错了,老天爷要让他早死呢?——

    锦云道:“以颜子而论,何至妄为,不知他获何愆而至于夭?”
兰言道:“他如果获愆,那是应分该夭的,夫子又哭他怎么?就同叹那‘斯人也而有斯疾也’,一个意思,因其不应夭而夭,所以才‘哭之恸’了。固云‘命也,’然以人情而论,岂能自己。即如他这论上‘泣’字,自然也是当泣才泣的,我们哪里晓得。”
锦云望著众人笑道:“兰言姐姐的话,总要驳驳她才有趣。刚才她说;‘善恶昭彰,如影随形。’我要拿王充《论衡》‘福虚祸虚’,的话去驳她,看她怎么说?”
兰言道:“我讲的是正理,王充扯的是邪理,所谓邪不能侵正,就让王充觌面,我也讲得他过。况那《论衡》书上,甚至闹到问孔刺孟,无所忌惮,其余又何必谈他。还有一说:若谓《阴骘文》‘善恶报应’,是迂腐之论,那《左传》说的‘吉凶由人’,又道‘人弃常则妖兴’,这几句,不是善恶昭彰前证么?即如《易经》说的‘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下善之家必有余殃’;《书经》说的‘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这些话,难道不是圣人说的么?近世所传圣经,那《坟》、《典》诸书,久经澌灭无存。惟这《易经》、《书经》最古,要说这个也是迂话,那就难了。”
锦云笑道:“设或王充竟是这样驳你,你却何以对答?”
兰言道:“他果如此,我就不同他谈了。”
锦云道:“敢是你辞穷么?”
兰言道:“并非辞穷。我记得《家语》同那《大戴礼》都说:‘倮虫三百六十,圣人为之长。’圣人既是众人之长,他的话定有识见,自然不错,众人自应从他为是。况师旷言,‘凤翥鸾举,百鸟从之。’凤力禽之长,所以众鸟都去从他。你想:畜类尚且知有尊长,何况于人!妹子下去答他者,因他既以圣人为非,自然不是我们倮虫一类,他自另有介虫或毛虫另归一类,我又何必费唇费舌去理他。”
这一番话,说得众人齐声称快。锦云道:“若非拿王充去驳她,你们哪里听这妙论。”

    很有趣吧?看来我们的辩论技术比起古人来并没有多大的进步啊,兰言最后驳斥王充“福虚祸虚”,先说明自己是“正说”,王充是“邪说”,既然有了正邪之分,就不必摆论据、讲逻辑了,一番分析下来,原来王充不是人!那就没话可说了。
不过兰言也告诉了我们很重要的线索:儒家三大经典《尚书》、《周易》、《左传》都讲过善恶有报的话,看来这种观念很儒家哦。那么,难道这和佛家讲的因果报应不谋而合吗?也不尽然,和很多人想像的不一样,佛家的因果观念原本是不带多少善恶之类的道德判断的,我们现在习以为常的一些所谓佛家观念其实并不佛家,这点详见《孟子他说》第一册里的《人间佛国》一篇,谁要有兴趣可以找来看看。
兰言一开始说的孔子哭颜渊“就同叹那‘斯人也而有斯疾也’,一个意思”,这个“斯人也而有斯疾也”也是《论语》里的典故,说孔子的学生伯牛生病了,孔子去看他,从窗户拉着伯牛的手,很难过地感叹说:“小子,你要玩完了,这就是命啊!这样的人竟有这样的病!这样的人竟有这样的病!”
这段《论语》很难解,往龌龊了想,好像是正人君子得了花柳病,还有传染的可能。反正不管怎么说吧,伯牛和颜渊后来经常被一并提起,作为好人没好报的代表,这里不就是锦云一问颜渊,兰言首先就提伯牛么。兰言引述《周易》和其他儒家经典来解释颜渊和伯牛的倒霉遭遇,这到底是小说家言,而大诗人白居易也说过同样的话,这可是真实不虚的。
白居易写过一篇祭文,叫做《祭乌江十五兄文,时在宣城》,其中就说:“《易》云:‘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书》曰:‘非天夭人,人中绝命。’则冉求斯疾,颜回不幸;何缪舛之若斯?谅圣贤之同病。”冉求就是伯牛,白居易也不明白:《周易》里明明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可为什么伯牛得了绝症,颜渊年纪轻轻就死了,没道理呀!
这世上讲不通道理的事多着呢,还是听兰言的吧,别想那么多了,有些事情也许就是由命不由人,颜渊论命当死,孔子论人情当哭,如此而已。
那么,伯牛和颜渊的悖论到底有正解没有呢?或者说:如果伯牛和颜渊在活着的时候用尽浑身解术来积德行善,按照“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的说法,他们会不会不再“由命不由人”,而是由人来改命呢?
改命?!
很多人一听“改命”这两个字,就知道我要说什么了。
不错,《了凡四训》。该书的作者明朝人袁了凡曾经一生都被一位算卦高人批得准准确确,读几年书,拿多少工资,大事小事没有一件不准的,所以袁了凡越活越没有积极性了,直到有一次他在南京栖霞山遇到了云谷禅师。
——瞧这名号,栖霞山云谷禅师,一看就知道是高人,如果是保定肉联厂朱二贵,就算水平比云谷禅师更高,大家也不容易信他。
云谷禅师对袁了凡说:命是可以自己改的。他有一段话是:“《易》为君子谋,趋吉避凶;若言天命有常,吉何可趋,凶何可避?开章第一义,便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汝信得及否?”这是说《易经》是帮人趋吉避凶的,如果命运真是严丝合缝卡死的,你就算靠算卦知道了买哪个号码的彩票可以中大奖,如果你命里没这个奖你也得不着;你算出来明天会丢一百块钱,到了明天你再怎么小心也照样得丢,如果真是这样,《易经》还怎么帮人趋吉避凶呢?所以《周易》开篇没多久就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这是《周易》的第一原则,你难道还不相信吗?
其实云谷禅师没分清《易经》和《易传》,但无论如何,照袁了凡的说法,他后来真就开始使劲地积德行善了,还真把命运给改变了。
这样看来,伯牛和颜渊当初积的德、行的善还不够,如果他们早知道学习袁了凡,说不定都能长命百岁呢。
其实这道理还是王阳明说得实在,他在《悟真录》里有一则“谕俗四条”,讲述老百姓身边的故事,说一个人多做好事,不但亲戚朋友喜欢他,街坊邻居也会喜欢他,连鬼神都会喜欢他,而一个人要是尽做坏事,不但亲戚朋友讨厌他,街坊邻居也会讨厌他,连鬼神都会讨厌他,这就是“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的道理。别看王阳明平时尽说一些玄而又玄的深刻哲理,可这番话却实在得很,说《周易》里这句名言没有那么玄,说的其实就是老百姓身边的生活小体会。
你是信袁了凡的,还是信王阳明的,都由你自己。

    关于这句名言,最后再说一个读音问题。我前边讲过,“坤至柔而动也刚,至静而德方,后得主而有常,含万物而化光。坤道其顺乎,承天而时行。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这些话都是押韵的。细心的人应该注意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唯独这句话押不上韵,从结构上看很不合理。嗯,这是为什么?
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不过可能性最高的答案是:“庆”字在当时是和“光”、“常”、“殃”它们押一个韵的,只是后来读音变了。
这个疑问宋朝人就有,沈括在《梦溪笔谈》里说:音韵的学问是从南朝沈约创建了四声开始搞起来的,后来随着佛教的流传(主要是因为音译梵文的咒语,想想郭靖背的那个《九阴真经》),这门学问越来越精深,可考察古代的押韵,有很多不能理解的地方。
沈括举的例子就有坤卦里的这几句话,大家仔细看这里的“庆”字:

    例句一:西南得朋,乃以类行,东北丧朋,乃终有庆。
例句二: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沈括只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没答案,我就更没有答案了。
读音问题看上去是个很小很小的问题,不过它也是一种了解《周易》的可用线索,前边讲过的对乾坤两卦“用九”和“用六”两个爻辞的怀疑就部分地因为这两个爻辞跟其他爻辞不押韵,这就让人猜了:可能原本《易经》并没有这两句爻辞,这是后人出于某种目的给加上去的。

    我们接着看《文言》下一句:“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由辩之不早辩也。《易》曰:“履霜,坚冰至”,盖言顺也。”这句话暴露了春秋战国时代混乱的政治生活,有臣下杀掉君主的,有儿子杀死老爸的,简直乱到家了。孔子当年对这种状况深表忧虑,所以一再主张恢复周朝初年的礼制,让各阶层的人各安其位,“正名”也是这个目的,你既然是臣下,那你就做臣下该做的事,如果你僭越君权了,我就会质问一声:“这些事是你该做的吗?”如果“名”真的都能“正”了,社会也就安定下来了。孔子当年还没有太多的历史可以参考,我们就可以透过两千多年的史料得出结论:大到治国,小到管理一家公司,如果要搞什么“德治”,要靠管理者提升自己的思想觉悟,靠他们自觉,这是根本不可能的。谁不知道修桥补路是行善,杀人放火是作孽啊,这还用全国上下掀起多大的学习热潮啊?学归学,做归做,如果利益巨大,监督巨松,惩罚巨轻,这就是赤裸裸地鼓励大家去杀人放火谋私利呢。我们读读《左传》,会看到那年头满是“臣弑其君,子弑其父”的勾当,难道这些“臣”和“子”就不知道自己是在为非作歹么?那真是一个动荡的时代啊!
不过大家也别把以往的时代想得过于恐怖了,牟宗三当年讲解《周易》,谈“卦之德方以知”的时候,说过:“权力斗争的时候也要有相当的限制呀。以前的大皇帝政治斗争起来谁也不让谁,但它有一定范围。李世民争皇位的时候把他的兄弟都杀掉了,但与老百姓没有关系呀。他只与跟他有政治冲突的那几个人有关系,跟其他人没有关系,跟儒、释、道三教也没有关系呀!他杀他的兄弟,那是争皇位。现在政治斗争牵连很多……”牟老师这话虽然过于乐观了些,但在一定程度上还是适用于春秋时代的,越到后来,就越有“一将功成万骨枯”的事情了。顺便一提,“卦之德方以知”,“知”字通“智”,晚明时期有著名的“四公子”,其中一人姓方,名字就叫方以智,正是脱胎于此。
再看《文言》,说“臣弑其君,子弑其父”这种重大悲剧的形成“非一朝一夕之故”,正是坤卦初六爻“履霜,坚冰至”的道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相应的,如果真要解决这种问题,最好别等到冰冻三尺的时候,而是一看到地面上刚刚结霜就早做准备。这种见微知著的能力并不见得就是什么特异功能,或者是靠算卦算出来——你如果走路踩着霜就知道将来会冰冻三尺,那你为什么就没可能预知几十年后的社会发展呢?
这可不是耸人听闻,具备这手本领的不乏其人,别说中国人行,外国人也行。F.A. Hayek早就做到了,虽然他从来没研究过《周易》。
很多人都读过F.A. Hayek的The Road to Serfdom,其实还有人就这本书编过一个漫画版,把作者的高超预见明确地分成了十八个步骤,简单明了。我们可以把第一个步骤看作是“履霜”,然后根据已知的规律一步一步地推知以后的情况。我这里就只引步骤,不放漫画了——

    1-War forces "national planning"
To permit total mobilization of your country's economy, you gladly surrender many freedoms. You know regimentation was forced by your country's enemies.

    2-Many want "planning" to stay ...
Arguments for a "peace production board" are heard before the war ends. Wartime "planners" who want to stay in power, encourage the idea.

    3-The "Planners promise Utopias ....
A rosy plan for farmers goes well in rural areas, a plan for industrial workers is popular in cities -- and so on. Many new "planners" are elected to office ...

    4-but they can't agree on ONE Utopia
With peace, a new legislature meets; but "win the war" unity is gone. The "planners" nearly come to blows. Each has his own pet plan, won't budge.

    5-And citizens can't agree either ....
When the "planners" finally patch up a temporary plan months later, citizens in turn disagree. What the farmer likes, the factory worker doesn't like.

    6-"Planners" hate to force agreement ...
Most "national planners" are well-meaning idealists, balk at any use of force. They hope for some miracle of public agreement as to their patchwork plan.

    7-They try to "sell" the plan to all ...
In an unsuccessful effort to educate people to uniform views, "planners" establish a giant propaganda machine -- which coming dictator will find handy.

    8-The gullible do find agreement ....
Meanwhile, growing national confusion leads to protest meetings. The least educated -- thrilled and convinced by fiery oratory, form a party.

    9-Confidence in "planners" fades ....
The more that the "planners" improvise, the greater the disturbance to normal business. Everybody suffers. People now feel -- rightly -- that "planners" can't get things done!

    10-The "strong man" is given power ...
In desperation, "planners" authorize the new party leader to hammer out a plan and force its obedience. Later, they'll dispense with him -- or so they think.

    11-The party takes over the country ...
By now, confusion is so great that obedience to the new leader must be obtained at all costs. Maybe you join the party yourself to aid national unity.

    12-A negative aim welds party unity ...
Early step of all dictators is to inflame the majority in common cause against some scapegoat minority. In Germany, the negative aim was Anti-Semitism.

    13-No one opposes the leader's plan ...
It would be suicide; new secret police are ruthless. Ability to force obedience always becomes the No.1 virtue in the "planned state." Now all freedom is gone.

    14-Your profession is "planned" ....
The wider job choice promised by now defunct "planners" turns out to be a tragic farce. "Planners" never have delivered, never will be able to.

    15-Your wages are "planned" ....
Divisions of the wage scale must be arbitrary and rigid. Running a "planned state" from central headquarters is clumsy, unfair, inefficient.

    16-Your thinking is "planned" ....
In the dictatorship, unintentionally created by the planners, there is no room for difference of opinion. Posters, radio, press -- all tell you the same lies!

    17-Your recreation is "planned" ....
It is no coincidence that sports and amusements have been carefully "planned" in all regimented nations. Once started, "planners" can't stop.

    18-Your disciplining is "planned" ....
If you're fired from your job, it's apt to be by a firing squad. What used to be an error has now become a crime against the state. Thus ends the road to serfdom!

    厉害吧,人家这可能就叫“善《易》者不卜”,一个卦没排,就推演出了几十年后的社会发展,现在几十年过去,我们回头一看,八九不离十啊!

    回到《文言》,下一句:“‘直’其正也,‘方’其义也。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敬义立而德不孤。‘直、方、大,不习无不利’,则不疑其所行也。”——这是解释六二爻的爻辞的,把“直方大”好好发挥了一回。
“敬以直内,义以方外”,这是后儒非常推崇的一句话,意思是说,自己的个人修养要做到内心端正(这是对内),待人做事要有原则(这是对外)。“敬”这个字很神奇,不大好解释,大体来说,就是要有恭敬之心,要拿自己当回事。接下来,做人如果做到“敬以直内,义以方外”的份上,也就不会有太多犹豫不决的问题了,自然“不习无不利”,坦坦荡荡做人,踏踏实实做事。
“阴虽有美,‘含’之以从王事,弗敢成也。地道也,妻道也,臣道也,地道无成而代有终也。”——这是阐发六三爻的爻辞“含章,可贞,或从王事,无成有终”,说坤卦所象征的阴柔虽然是很好的,但要收敛自己,甘做默默无闻的老黄牛,事要自己来干,风头要让领导去出,这是大地之道,妻子之道,人臣之道,虽然风头全给了天(丈夫、领导),但自己也能落些好处。
女同志可能该有意见了:这不是赤裸裸的性别歧视么!可我们要知道,在古代男权社会里就是这个样子啊。还别说古代中国,就连当代西方,又何尝真正男女平等了?女作家Jane Smiley问过一个掷地有声的问题:“在黑暗房间里独处的女人是不是女人?”
这话得捉摸一下才能明白,她的意思是,女性是依附男性而存在的,女人只有作为“男人身边的女人”时才有意义,他们之间的关系是藤缠树的关系,所以,“在黑暗房间里独处的女人是不是女人”这个问题就等同于“没有缠着树的藤是不是藤”。
当然,个案并不说明问题,可贝姆性别角色调查表(BSRI)可是心理学的权威工具,它在当代美国白人中产阶级家庭的调查结论是完全支持Smiley的那个问题的。我们还是接受现实吧,直到另一个母系氏族社会来临。

    “天地变化,草木蕃。天地闭,贤人隐。《易》曰:‘括囊,无咎无誉’,盖言谨也。”——这是阐发六四爻的爻辞的:天地变化,草木茂盛,天地闭塞,贤人隐居,爻辞所谓“括囊,无咎无誉”,大概是说要谨慎吧。
《文言》的作者很老实,最后一句“大概是说要谨慎吧”(盖言谨也),意思是说自己对这句爻辞也拿不大准。连《易传》有时候都拿不准《易经》的意思,两千多年后的我不就更拿不准么。
《易传》拿不准《易经》的意思,这在《周易》里可不是绝无仅有的例子,而且,有时候《易传》明显把卦爻辞的意思解释歪了,十篇《易传》之间也有互相矛盾的地方。所以《周易》是本很难读的书啊。

    “君子黄中通理,正位居体,美在其中而畅于四支,发于事业,美之至也。”——这句是阐发六五爻的爻辞“黄裳,元吉”的,前边已经介绍过了。回忆一下:“黄中”说的是黄色的内衣。
 [NextPage]

谈谈天,说说地

    “阴疑于阳必战,为其嫌于无阳也,故称‘龙’焉。犹未离其类也,故称‘血’焉。夫玄黄者,天地之杂也,天玄而地黄。”——这句是阐发上六爻的爻辞“龙战于野,其血玄黄”的,也是《文言》的最后一句。都到最后了,还是给我们出难题,这句话不好理解啊!
“阴疑于阳必战,为其嫌于无阳也,故称‘龙’焉”,这是解释为什么坤卦的爻辞会出现阳性的龙,可这个解释比没解释更让人糊涂。从字面上看,似乎是说阴怀疑阳,所以一定会打起来,阴担心自己会失去阳。——这是两口子闹矛盾吧?
专家的解释多种多样,比较有说服力的是:“疑”通“拟”,“阴疑于阳”是说阴发展得和阳势均力敌了,所以阴和阳要开打。“嫌”通“兼”,“为其嫌于无阳也”是说阴要兼并阳。阴既然这么厉害,所以叫“龙”,这意思大概和“女强人”、“铁娘子”差不多。“血”是阴性的,方才说的那个阴虽然很强,但到底还是阴,所以又称之为“血”,这就是“犹未离其类也,故称‘血’焉”,嗯,比较牵强,姑妄听之吧。“夫玄黄者,天地之杂也,天玄而地黄”,这是把“玄黄”当颜色来讲,天地杂糅,天是黑的,地是黄的。可这又说明了什么呢?不知道,也许藏着什么深奥的玄机吧?
——当然,这也许没那么多玄机,只是个很朴素的说法罢了,其实,别说天地玄黄,就是那些个阴阳啊、元气啊,或许也很朴素呢。有人就说过:“彼上而玄者,世谓之天;下而黄者,世谓之地;浑然而中处者,世谓之元气;寒而暑者,世谓之阴阳。”照他的话来看,他那个时候大家所认为的阴阳无非就是寒暑季节罢了,天玄地黄也不过是个客观描述。
说这话的人是谁呢?他就是唐代大文豪柳宗元,这句话出自他的一篇名文《天说》。——我在乾卦解说的结尾介绍了一篇李华的《卜论》,作为反面意见来参考,现在坤卦讲完,就拿柳宗元的这篇《天说》来给大家看看吧。这篇文章前后涉及到了当时三大文学巨匠:除柳宗元自己之外,还有韩愈和刘禹锡,他们之间的这场辩论是中国思想史上非常重要的一笔。

    天说

    韩愈谓柳子曰:“若知天之说乎?吾为子言天之说。今夫人有疾痛、倦辱、饥寒甚者,因仰而呼天曰:‘残民者昌,佑民者殃!’又仰而呼天曰:‘何为使至此极戾也?’若是者,举不能知天。夫果蓏,饮食既坏,虫生之;人之血气败逆壅底,为痈疡、疣赘、瘘痔,虫生之;木朽而蝎中,草腐而萤飞,是岂不以坏而后出耶?物坏,虫由之生;元气阴阳之坏,人由之生。虫之生而物益坏,食啮之,攻穴之,虫之祸物也滋甚。其有能去之者,有功于物者也;繁而息之者,物之仇也。人之坏元气阴阳也亦滋甚:垦原田,伐山林,凿泉以井饮,窾墓以送死,而又穴为偃溲,筑为墙垣、城郭、台榭、观游,疏为川渎、沟洫、陂池,燧木以燔,革金以镕,陶甄琢磨,悴然使天地万物不得其情,倖倖冲冲,攻残败挠而未尝息。其为祸元气阴阳也,不甚于虫之所为乎?吾意有能残斯人使日薄岁削,祸元气阴阳者滋少,是则有功于天地者也;繁而息之者,天地之仇也。今夫人举不能知天,故为是呼且怨也。吾意天闻其呼且怨,则有功者受赏必大矣,其祸焉者受罚亦大矣。子以吾言为何如?”
柳子曰:“子诚有激而为是耶?则信辩且美矣。吾能终其说。彼上而玄者,世谓之天;下而黄者,世谓之地;浑然而中处者,世谓之元气;寒而暑者,世谓之阴阳。是虽大,无异果蓏、痈痔、草木也。假而有能去其攻穴者,是物也。其能有报乎?番而息之者,其能有怒乎?天地,大果蓏也;元气,大痈痔也;阴阳,大草木也;其於能赏功而罚祸乎?功者自功,祸者自祸,欲望其赏罚者大谬;呼而怨,欲望其哀且仁者,愈大谬矣。子而信子之义以游其内,生而死尔,於置存亡得丧于果蓏、痈痔草木耶?”

    文章不长,第一段写的是韩愈问柳宗元的话:“你知道天是怎么回事吗?不知道吧,那就听我给你讲讲吧!人在倒霉的时候仰天疾呼:‘杀人放火金腰带,修桥补路无尸骸!’还喊什么:‘老天爷你怎么不长眼啊!’说这种话的人都是不明白天道的。举个例子来说吧:苹果好吃吧,可如果放的时间长了,坏了,就该生虫子了;人的内循环出毛病了,就长包生疮了;木头腐烂了就生虫子,粮食放久了也长虫子。可见,东西坏了才会生虫,同样道理,元气阴阳败坏了,才生出人类来。再想想看,就说木头吧,原本就腐烂了,虫子生出来之后,木头被虫子一啃,就坏得更厉害了,如果有谁能把虫子除掉,木头一定会非常感激他的,如果有谁不但不除虫,反倒给洒上营养液,那木头非跟他急!人也一样啊,自从有了人类之后,人类又起楼、又挖沟,给河筑堤,给山剃头,对元气阴阳的破坏实在太大了。所以,对元气阴阳来说,希特勒才是好样的,计划生育政策也算不错。人倒霉了怎么能去怨天呢,天还巴不得所有人都死光光呢!”
文章第二段是柳宗元答复韩愈的话:“小韩,你丫整个儿一愤青!对社会不满是不是?不知道现在正大力提倡网络文明呢是不?人家都公开招网特了,你丫收敛收敛吧!什么叫天道,我来给你上上课。头顶上黑乎乎的那个东西,人们管它叫天,脚底下黄乎乎的那个东西,人们管它叫地,浑然在中间的就是人们所谓的元气,冬去又春来,这就是大家说的那个阴阳。这些玩意虽然个儿大,但实质上和苹果、西瓜什么的没啥区别。你削苹果吃,苹果会跟你翻脸么?所谓天地,就是大号的苹果;所谓元气,就是大个的疖子;所谓阴阳,就是大号的草木,这些东西能赏功罚过吗?会同情倒霉蛋吗?笑话!”

    韩愈确实像个愤青,看看《古文观止》里收录的韩愈文章,他当年考中进士以后,在长安一耗就是三年,就好比大学毕了业来北京到处跑人才市场,三年没找到工作,这换谁谁不急啊!他托关系、走后门,接连给宰相写信,信写得无比那个,可宰相一直也没理他。韩愈做官之后路也不顺,越看社会越不顺眼,还很爱较真。要说他对老天爷较的这个真,其实也有几分道理。韩愈是非常推崇孟子的,别看和孟子隔了好几个朝代,可他自称是孟子的正宗学术继承人,儒家道统说就是从韩愈这里开始的。看过我的《孟子他说》的朋友应该知道,孟老师最好辩论,有点儿像个杠头,但那时候的辩论技术还不成熟,他老人家虽然在当时能够所向披靡,但以我们现代眼光来看,那些经典名辩里还是有若干不太严密的地方的。韩愈受孟子影响极深,把孟老师的辩论技术学到九成,可把老师的缺点也一起学来了。如果你看看孟子的类推方法,再捉摸捉摸韩愈方才那套类推,就知道他的问题所在了。
韩愈像个愤青,柳宗元更像个社会捣乱分子,他本是个有志有为的政治家,一脑子新观念,但他再强也斗不过传统势力,所以政治生活很不如意。但柳宗元是个强者,真当得起乾卦“自强不息”四个字,能在逆境中笑,很不简单。他的这篇《天说》是反驳韩愈的,其实更是和传统观念作对的。也就是说,韩愈和柳宗元在对“天”的看法上虽然都属于离经叛道,但叛法不一样,韩愈显得激愤,柳宗元显得平和。我们体会一下柳宗元的文字,似乎阴阳啊、元气啊、天玄地黄啊,都是人们对自然界的很朴素的粗浅观感罢了,哪还有一点儿玄妙呢。《易传》讲了半天阴阳,什么“阴阳不测之谓神”,“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以体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幽赞于神明而生蓍,参天两地而倚数,观变于阴阳而立卦,发挥于刚柔而生爻,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穷理尽性以至于命”,简直就是通神之道,可经柳宗元一说,什么阴阳啊,无非就是寒来暑往而已。
柳宗元这篇文章得到了志同道合的刘禹锡的赞赏。刘禹锡大家不陌生吧,《陋室铭》的作者,大家读他的“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可是比喻的说法,刘禹锡其实是不大拿仙啊、龙啊当回事的。
话说刘禹锡读着柳宗元的《天说》,虽然觉得写得很好,可遗憾的是,文章太短了,没把问题说透。刘先生一激动:我来接着写,你那只是篇小随笔,我这才是够格发在一级刊物上的学术论文。
刘禹锡写的这篇学术论文叫做《天论》。看看,从“天说”到“天论”,发展到现代,就有了“天意”、“天成”还有其他“天”字打头的北京那些小商品批发市场。

    天论(上篇)

    世之言天者二道焉。拘于昭昭者,则曰:“天与人实影响:祸必以罪降,福必以善徕,穷厄而呼必可闻,隐痛而祈必可答,如有物的然以宰者。”故阴骘之说胜焉。泥于冥冥者,则曰:“天与人实剌异:霆震于畜木,未尝在罪;春滋乎堇荼,未尝择善;跖、蹻介焉而遂,孔、颜焉而厄,是茫乎无有宰者。”故自然之说胜焉。余友河东解人柳子厚作《天说》,以折韩退之之言,文信美矣,盖有激而云,非所以尽天人之际。故余作《天论》,以极其辩云。【世上讨论“天”的问题的大体有两派,一派认为老天爷是我们大家在天上的老大,管着我们;另一派认为天就是大自然,既没头脑也没心没肺。我的朋友柳宗元最近写了个《天说》来反驳韩愈的观点,小柳文章写得还不错,就是嫩了点儿,比较偏激,没把问题谈透。所以还得我老刘亲自出马,写这篇《天论》,把道理掰开了、揉碎了都讲清楚。】
大凡入形器者,皆有能有不能。天,有形之大者也;人,动物之尤者也。天之能,人固不能也;人之能,天亦有所不能也。故余曰:天与人交相胜耳。【但凡有形的东西都不是全能的。天,是有形之物中最大的;人,是动物里边最牛的。有些事天能干可人干不了,也有些事人能干可天干不了,所以说,天和人各有所长。——刘禹锡这里提到的“天与人交相胜”是中国思想史上一个重要命题。】
其说曰:天之道在生植,其用在强弱;人之道在法制,其用在是非。【天的规律是生养万物,它能使万物强壮,也能使万物衰弱;人不一样,人是搞法制的,要明辨是非。】
阳而阜生,阴而肃杀;水火伤物,木坚金利;壮而武健,老而耗眊,气雄相君,力雄相长:天之能也。阳而爇树,阴而揫敛;防害用濡,禁焚用光;斩材窾坚,液矿硎铓;义制强讦,礼分长幼;右贤尚功,建极闲邪:人之能也。【这段具体来说天怎么工作,人又怎么工作。天用四季轮回来调节万物的生老病死,还让生物们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看,刘禹锡虽然没研究过《进化论》,可早就知道“气雄相君,力雄相长”的道理。——人玩的是礼义,尊老爱幼,表彰好人,惩罚坏蛋。】
人能胜乎天者,法也。法大行,则是为公是,非为公非,天下之人蹈道必赏,违之必罚。当其赏,虽三旌之贵,万种之禄,处之咸曰宜。何也?为善而然也。当其罚,虽族属之夷,刀锯之惨,处之咸曰宜。何也?为恶而然也。故其人曰:“天何预乃事耶?唯告虔报本,肆类授时之礼,曰天而已矣。福兮可以善取,祸兮可以恶召,奚预乎天邪?”【人比天强在哪儿呢?就强在法。在一个公正严明的法治氛围里,是非明确,赏罚也明确。如果依法受赏,就算你已经高官厚禄不在乎那点儿小钱,你也理直气壮地接受奖励,为什么呢,因为你做了好事必然就要受赏;如果你做了坏事,就算是对你抄家灭门,你也得认,为什么呢,因为你做了坏事,必然就要受罚。在这样一个公正严明的法治社会里,天能做什么呢?人们也就是在祭祀仪式和颁布历法的时候才会和天发生一点儿走走过场的关系。人如果做好事就会获得好处,做坏事就会受到惩罚,谁还会把老天当回事呢?——刘禹锡这话说得很是一针见血,“福兮可以善取,祸兮可以恶召,奚预乎天邪”,我们想想,如果窦娥能受到公正审判,她还会在刑场上悲愤地呼唤苍天么?如果古代社会能有健全的医疗保障体系,还会有那么多人要靠练功“接地气”什么的去治病强身么?】
法小弛则是非驳,赏不必尽善,罚不必尽恶。或贤而尊显,时以不肖参焉;或过而僇辱,时以不辜参焉。故其人曰:“彼宜然而信然,理也;彼不当然而固然,岂理邪?天也。福或可以诈取,而祸或可以苟免。”人道驳,故天命之说亦驳焉。【如果法治社会出毛病了,不再那么公正严明了,做好事不一定受赏,做坏事不一定受罚,十个劳模里塞了两个坏蛋,十个死刑犯里插着三四个无辜的人。大家看到这些情况就疑惑了:怎么会这样呢,没道理啊,这难道是天意吗?造假可以赚大钱,花钱就可以摆平执法机关,这种时候,天命之说就开始小有市场了。】
法大弛,则是非易位,赏恒在佞,而罚恒在直,义不足以制其强,刑不足以胜其非,人之能胜天之具尽丧矣。夫实已丧而名徒存,彼昧者方挈挈然提无实之名,欲抗乎言天者,斯数穷矣。故曰:天之所能者,生万物也;人之所能者,治万物也。法大行,则其人曰:“天何预人邪,我蹈道而已。”法大弛,则其人曰:“道竟何为邪?任人而已。”法小弛,则天人之论驳焉。今以一己之穷通,而欲质天之有无,惑矣!余曰:天恒执其所能以临乎下,非有预乎治乱云尔;人恒执其所能以仰乎天,非有预乎寒暑云尔;生乎治者人道明,咸知其所自,故德与怨不归乎天;生乎乱者人道昧,不可知,故由人者举归乎天,非天预乎人尔。【这段是个总结归纳。法治败坏的时候,享福的大多都是坏蛋,受苦的大多都是善良之人,哪还有正义,哪还有公理,人要是到了窦娥那份上,除了呼天喊地还能做什么呢?还能指望什么呢?所以说,天能做的是生养万物,人能做的是治理万物,人类社会越是缺乏治理,人们就越是看不懂这世间的道理,也就越来越仰赖苍天了。小韩和小柳都是以个人体会来阐释天人规律,这是不严谨的,个案不能说明普遍规律。嗯,要像我老刘这么研究分析才严谨。】

    天论(中篇)

    或曰:“子之言天与人交相胜,其理微,庸使户晓,盍取诸譬焉。”【有人说:“你讲的这套‘天与人交相胜’的道理太深奥了,你要真想让我们明白,最好打个比方,讲得通俗一点儿。”——刘禹锡这人不错,知道讲道理要讲通俗了才好,从这层意思上说,刘老是我的老前辈。】
刘子曰:“若知旅乎?夫旅者,群适乎莽苍,求休乎茂木,饮乎水泉,必强有力者先焉,否则虽圣且贤莫能竞也。斯非天胜乎?群次乎邑郛,求荫于华榱,饱于饩牢,必圣且贤者先焉,否则强有力莫能竞也。斯非人胜乎?苟道乎虞、芮,虽莽苍犹郛邑然;苟由乎匡、宋,虽郛邑犹莽苍然。是一日之途,天与人交相胜矣。吾固曰:是非存焉,虽在野,人理胜也;是非亡焉,虽在邦,天理胜也。然则天非务胜乎人者也。何哉?人不幸则归乎天也,人诚务胜乎天者也。何哉?天无私,故人可务乎胜也。吾于一日之途而明乎天人,取诸近也已。”【刘老师自问自答:“打个比方有什么难的,你知道旅游是什么回事么?好比我们一伙人组团旅游,到了荒郊野岭什么的,需要大树上摘果子,深潭里取水,谁体格好谁就占便宜,哪怕你有钱钟书那么大的学问,这时候一点儿辙也没有;可如果到了大城市,想到市政府食堂混口饭吃,胳膊再粗也不管用了。如果是去维也纳,即便在乡下也如同在大城市一般,靠的是彬彬有礼;如果在战火中的巴格达,虽然是大城市也如同在荒原,得靠丛林法则来找吃的。这道理很清楚明白吧?”】
或者曰:“若是,则天之不相预乎人也信矣,古之人曷引天为?”答曰:“若知操舟乎?夫舟行乎濰、淄、伊、洛者,疾徐存乎人,次舍存乎人。风之怒号,不能鼓为涛也;流之溯洄,不能峭为魁也。适有迅而安,亦人也;适有覆而胶,亦人也。舟中之人未尝有言天者,何哉?理明故也。彼行乎江、河、淮、海者,疾徐不可得而知也,次舍不可得而必也。鸣条之风,可以沃日;车盖之云,可以见怪。恬然济,亦天也;黯然沉,亦天也。阽危而仅存,亦天也。舟中之人未尝有言人者,何哉?理昧故也。”【可能还有人问:“如果真像你说的那样,天不会帮人什么忙,那古人为什么常常说天呢?”我的回答是:“这就和行船的道理一样。如果是在公园的人工湖里划船,你想快就快,想慢就慢,想在哪儿停就在哪儿停,就算有翻船的,人们也不会把翻船的原因归到老天头上;可你如果是在黄河壶口瀑布或者长江瞿塘峡划船,人力能控制的因素就很有限了,船没翻得谢天谢地,船翻了那叫天不作美。”】
问者曰:“吾见其骈焉而济者,风水等耳。而有沉有不沉,非天曷司欤?”答曰:“水与舟,二物也。夫物之合并,必有数存乎其间焉。数存,然后势形乎其间焉。一以沉,一以济,适当其数乘其势耳。彼势之附乎物而生,犹影响也。本乎徐者其势缓,故人得以晓也;本乎疾者其势遽,故难得以晓也。彼江、海之覆,犹伊、淄之覆也。势有疾徐,故有不晓耳。”【还有人问:“你的说法有些道理,可怎么解释那些一起行船却一个沉、一个不沉的情况呢?”这也很简单,告诉你吧:“水和船是两种东西,作用在一起,其间有数有势。”——我来解释一下刘老师的话,他在这里提出了两个看似很玄妙的概念:一个是“数”,一个是“势”,不少算命先生常说这两个词,其实在刘禹锡这里,“数”就是指事物发展的规律,“势”就是指事物发展的趋势,还有一点儿“惯性”的意思。好了,接着听刘老师讲。——“数和势一起作用,势这东西是依附在物体上的,物体运动得快,它的势就强,运动得慢,它的势就弱。船划得慢也可能会翻,但它是怎么翻的,我们看得明白;船要是太快,以每小时二百公里的高速在壶口瀑布一带行进,势很疾,翻了船我们也看不明白是怎么回事。”——刘老师这个解释有点儿必然性和偶然性的意思:所谓偶然事件其实也是必然的,只不过我们了解不到导致这个事件的所有成因,所以它才“看似”偶然。】
问者曰:“子之言数存而势生,非天也,天果狭于势邪?”答曰:“天形恒圆而色恒青,周回可以度得,昼夜可以表候,非数之存乎?恒高而不卑,恒动而不已,非势之乘乎?今夫苍苍然者,一受其形于高大,而不能自还于卑小;一乘其气于动用,而不能自休于俄顷,又恶能逃乎数而越乎势耶?吾固曰:万物之所以为无穷者,交相胜而已矣,还相用而已矣。天与人,万物之尤者耳。”【还有人问:“你那么看重数和势,却不拿老天当回事,天的作用难道还比不上势吗?”我的回答是:“天的形状一直都是圆的,颜色一直都是青的,天运动规律我们都测得出来,所以说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这就是数;天一直那么高高在上,一直运行不止,这就是它的势。天的运动也无非在于数和势罢了。我一再说:万物都是‘交相胜,还相用’的。爱默生不是有一首寓言诗么,说大山看不起小松鼠,松鼠不服气,说:‘我虽然背不起一座森林,可你也磕不了一枚核桃。’”】
问者曰:“天果以有形而不能逃乎数,彼无形者,子安所寓其数邪?”答曰:“若所谓无形者,非空乎?空者,形之希微者也。为体也不妨乎物,而为用也恒资乎有,必依于物而后形焉。今为室庐,而高厚之形藏乎内也;为器用,而规矩之形起乎内也。音之作也有大小,而响不能逾;表之立也有曲直,而影不能逾。非空之数欤?夫目之视,非能有光也,必因乎日月火炎而后光存焉。所谓晦而幽者,目有所不能烛耳。彼狸、狌、犬、鼠之目,庸谓晦为幽邪?吾固曰:以目而视,得形之粗者也;以智而视,得形之微者也。乌有天地之内有无形者耶?古所谓无形,盖无常形耳,必因物而后见耳。乌能逃乎数耶?”【提问题的人接着问:“就算你说的对,天因为有形体存在而逃脱不了数的限制,那么,对那些无形的东西你又怎么用你的数来作解释呢?”我的回答是:“你所谓的无形的东西,是不是空啊?空这个东西也是有形体的,只不过它的形体要依附其他东西而存在。一间屋子,里边是空的,这是四四方方的空;一只杯子,里边是空的,这是圆柱体的空。不管你说什么空,就照我这个说法自己推理好了。难道天地之内真有无形的东西存在吗?没那回事!古人所谓的‘无形’,其实是‘无常形’,也就是没有固定的形状,依附在物体上也就现了形了。所以,你所谓的无形的东西也一样逃不了数的限制。”】

    天论(下篇)

    或曰:“古之言天之历象,有宣夜、浑天、《周髀》之书;言天之高远卓诡,有邹子。今子之言,有自乎?”答曰:“吾非斯人之徒也。大凡入乎数者,由小而推大必合,由人而推天亦合。以理揆之,万物一贯也。今夫人之有颜、目、耳、鼻、齿、毛、颐、口,百骸之粹美者也。然而其本在夫肾、肠、心、腹;天之有三光悬寓,万象之神明者也。然而其本在乎山川五行。浊为清母,重为轻始。两位既仪,还相为庸。嘘为雨露,噫为雷风。乘气而生,群分汇从。植类曰生,动类曰虫。倮虫之长,为智最大,能执人理,与天交胜,用天之利,立人之纪。纪纲或坏,复归其始。尧、舜之书,首曰‘稽古’,不曰稽天;幽、厉之诗,首曰‘上帝’,不言人事。在舜之廷,元凯举焉,曰‘舜用之”,不曰天授;在殷高宗,袭乱而兴,心知说贤,乃曰‘帝赉’。尧民知余,难以神诬;商俗以讹,引天而驱。由是而言,天预人乎?”【还有人问:“古时候研究天的问题有三大学派:宣夜、浑天和《周髀》,最著名的专家有个叫邹衍的,你刘禹锡师承哪家哪派啊?”——我先替刘老师解释一下,所谓“宣夜”,大体是说天是个真空的东西,日月星辰都漂浮在上边,靠气来推动;“浑天”大家可能比较熟悉,就是说天像个鸡蛋,地就是鸡蛋黄,被天包着;《周髀》是个书名,这书主张的说法叫“盖天”,大家可能更熟悉,你找一个四方的烟灰缸,拿个碗扣在上边,这个碗就是天,烟灰缸就是地,“天圆地方”就是从这儿来的。邹衍是和孟子同时代的一位大学者,有个外号叫“谈天衍”,是说他是位研究天的专家,对了,我以后也可以给自己起个外号叫“谈《易》熊”,拿这个外号出去招摇一定很牛气。——我解释完了,刘老师该出来回答问题了:“哈哈,我老刘没师承,无门无派!我的理论不是跟他们学来的,是自己推理推出来的。但凡‘入乎数’,也就是有规律的东西,都可以小中见大,我们从人来推天很容易推得出来。人长着五官,五官之本在于内脏,天上挂着日月星辰,日月星辰之本在于山川五行,清澈的东西来自于溷浊之物,轻微的东西来自于厚重之物,而溷浊、厚重的就是地,清澈、轻微的就是天,天和地各就各位,互相发生作用,产生了风雷雨雾,产生了植物、动物。”——还有一点需要我来替刘老师解释一下。有谁注意到没有,刚才刘老师说“日月星辰之本在于山川五行”,提到了“五行”,可这个“五行”怎么感觉上没有相生相克的意思啊?其实呢,“五行”最早的出处是《尚书•洪范》,原本是个分类的概念,所谓相生相克那都是后人附会上的。给世界万物分成几个大类,这在世界各地的古老文明都是有过的,古希腊好几位哲学家都思考过万物本源的问题:到底是什么基本物质构成了世界万物?佛教讲的“四大皆空”,这个“四大”,也是物质的基本分类。——我的话讲完,刘老师继续上课:“在天和地产生的所有生物里,人是脑子最好使的,能和天各擅胜场。人建立了人类社会的纲纪,我们可以从历史上看到一种显著的现象:尧舜时代是上古的黄金时代,那时候的书开头就说‘稽古’,不说‘稽天’。”——还得打断一下刘老师。他这里说的“那时候的书”是指《尚书》里最古老的那几篇文献,据说是尧舜时代的,刘老师很当真,但现在我们知道这些东西不大当得真的。还有这个“稽古”,是那些文献里开头的用语,本来是四个字“曰若稽古”,就这么四个字,历代无数人考证研究也弄不清个所以然,我们就简单把它当成“听妈妈讲那过去的故事”好了。——刘禹锡接着说:“到了周幽王和周厉王这两位暴君的时代,文献上一开篇就谈‘上帝’了,不讲人事了。在舜圣人的政府里,好干部得到提拔,说这是舜提拔他们,不说职位得自天授。商王武丁是个有为之君,看傅说有能耐,想重用他,于是就假装说上帝托梦给自己,让自己提拔傅说。他这么做,是因为他即位的时候接的是个烂摊子,不得不拿上帝糊弄人。道理很清楚了吧,在好世道里,‘天’这个字的使用频率就少;在坏世道里,领导只好拿天命来糊弄老百姓,老百姓受了不公正待遇也只有哭天抢地这一条路好走。天,不就是这么回事吗?”】

    刘禹锡这《天论》三篇算得上唐代讨论天人关系的重头文章,是从柳宗元的《天说》生发来的。这个话题从韩愈到柳宗元,再到刘禹锡,还没完,柳宗元看了《天论》三篇之后,很不领情,又写了一篇《答刘禹锡〈天论〉书》,很有趣:

    答刘禹锡《天论》书

    宗元白:发书得《天论》三篇,以仆所为《天说》为未究,欲毕其言。始得之,大喜,谓有以开明吾志虑。及详读五六日,求其所以异吾说,卒不可得。其归要曰:“非天预乎人也。凡子之论,乃《天说》传疏耳,无异道焉。谆谆佐吾言,而曰有以异,不识何以为异也。【柳宗元说:看到老刘的《天论》三篇,一开始就说什么我的《天说》没把道理说透,他要来做这个“说透”的工作。我开始还很高兴,很想看看老刘的高论,可我翻来覆去把他这老三篇看了五六天,想找出一点儿和我观点不同的地方,居然没找到。老刘写了这么多字,说实在的,一点儿自己的观点没有,全在给我的《天说》作注解呢。老刘你亏心不亏心啊,一开始语重心长的要帮我把道理说透,说什么有不同观点,哼,小心我把你这老三篇贴到“新语丝”上去!】
子之所以为异者,岂不以赞天之能生植也欤?夫天之能生植久矣,不待赞而显。且子以天之生植也,为天耶?为人耶?抑自生而植乎?若以为为人,则吾愈不识也。若果以为自生而植,则彼自生而植耳,何以异夫果蓏之自为果蓏,痈痔之自为痈痔,草木之自为草木耶?是非为虫谋明矣,犹天之不谋乎人也。彼不我谋,而我何为务胜之耶?子所谓交胜者,若天恒为恶,人恒为善,人胜天则善者行。是又过德乎人,过罪乎天也。又曰:天之能者生植也,人之能者法制也。是判天与人为四而言之者也。余则曰:生植与灾荒,皆天也;法制与悖乱,皆人也,二之而已。其事各行不相预,而凶丰理乱出焉,究之矣。凡子之辞,枝叶甚美,而根不直取以遂焉。【这一段都是给刘禹锡挑理的,说你老刘所谓的新观点我看也不怎么样,而且还把问题给搞复杂了,还是我的文章说得精辟,天和人互不相干,这就结了。你老刘的文章看上去枝繁叶茂的,可都说不到点子上。】
又子之喻乎旅者,皆人也,而一曰天胜焉,一曰人胜焉,何哉?莽苍之先者,力胜也;邑郛之先者,智胜也。虞、芮,力穷也,匡、宋,智穷也。是非存亡,皆未见其可以喻乎天者。若子之说,要以乱为天理、理为人理耶?谬矣。若操舟之言人与天者,愚民恒说耳。幽、厉之云为上帝者,无所归怨之辞尔,皆不足喻乎道。子其熟之,无羡言侈论,以益其枝叶,姑务本之为得,不亦裕乎?独所谓无形为无常形者甚善。宗元白。【继续批刘:你自以为高明的那个旅游的比喻更是比得不恰当,你说什么一种情况是“天胜”,一种情况是“人胜”,没道理啊!在荒郊野岭那是“力胜”,在大都会那是“智胜”,在维也纳是“力穷”,在巴格达是“智穷”,全是人的事,和天有什么关系!划船的比喻也不恰当,那都是愚民的老生常谈。周幽王和周厉王那段也说得不着调,那是老百姓无可奈何之下只好呼天抢地。你这些比喻全是瞎忽悠。嗯,到底你也算站在我这边的,我也不好意思就这么把你一棒子打死,最后无论如何也得说你一句好话。Kao!想夸你还真找不着可夸的地方,那,那就这样吧,你说的那个和主题关系不大的“‘无形’其实是‘无常形’”的说法还算有几分道理,说得不错。落款:yours sincerely,宗元。】

    刘禹锡后来给没给柳宗元回信我就不清楚了,老刘热脸贴了个冷屁股,让人好生同情。我把这几篇文章放到坤卦内容的结尾,也算让大家换换脑子。到现在,乾坤两卦就都讲完了,后边还有六十二卦和《易传》的其他几篇,留待以后再讲。为什么我在乾坤两卦上费了这么多笔墨呢?因为这两卦历来被认为是《周易》的门户,你把这两卦搞明白了,整个《周易》的原理也就认识得差不多了。在这本书里,我详细介绍了算卦的方法,分析了《左传》里的卦例,讲解了乾坤门户,你要把这些内容都看明白了,《周易》初级班就可以毕业了。
什么?你以为初级班毕业不算回事是么?唉,我敢说,在江湖上摸爬滚打了多少年的那些同道们也未必就够这个初级班的水平啊。对了,毕没毕业不是你自己说了就算的,你可以汇五千块钱工本费过来,我就给你寄去一张加盖钢印的《周易》初级班毕业证书,呵呵,有证书的算命先生身价可是不一样的哦!

   
《周易》小话题集锦

    轻松一下,谈几个和《周易》有关的小话题。
关于《周易》,社会上流行着不少传说,这些传说到底是真是假,有没有足够的说服力,且听我慢慢道来。

    【莱布尼茨、二进制和《易经》】

    我的一些江湖同道最喜欢谈的就是这个故事,他们是如此津津乐道,以至于我很想做一项基于海量调查结果的统计分析,看看这个故事对算卦所收取的费用到底能有多少百分点的帮助。
莱布尼茨是生活在十七、十八世纪的德国哲学家和数学家,搞出来了二进制,这就是现代计算机的运算原理。莱布尼茨偶然看到了中国的《易经》,这让他大吃一惊:中国人居然早就搞出二进制了!据说莱布尼茨当时如遭雷击,差点儿把自己的研究成果付之一炬,后来又对中华文明崇拜得五体投地,申请加入中国国藉。
这真是一个让中国人振奋的消息。后来又有外国学者撰文,说二进制和《易经》是东西方文明契合点的象征。嗯,看来意义确实非常重大。
但是,事实是,莱布尼茨这是看走眼了。用心理学的话来说:你的老婆怀孕了,你就会发现街上的孕妇比平时多了。
还有一点可能的心理因素是:对神秘东方文化的高估。很多发达国家的人都这样,其实大家想想,这些年的西藏旅游热不是一样的道理么?一下子有那么多人追捧密宗,这很可能都和莱布尼茨一样的心理。
另一个可能的心理因素是:莱布尼茨无意中陷入了寻求有利证据的心理陷阱。这种错误很多人都会犯的,好比现在有一百个读者,在莱布尼茨的这个问题上有五十个人本来就和我的观点相同,另外五十人则和我的观点相反,然后,让这一百人读两本书,一本是我这本,一本是和我的观点相反的。大家读过之后的结果将会是:原来支持我的观点的人会更坚定地支持我,原来反对我的观点的人会更坚定地反对我。——这可不是我瞎说哦,是国外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这叫Confirming-Evidence Trap,谁要不信可以去查。对了,顺便提醒有志于算卦跑江湖的朋友:一定要好好研究心理学,对你未来的事业而言,精通心理学远比精通《周易》重要。
话说回来,你如果真相信阴爻和阳爻就是古代的二进制,那你应该查查文献里有谁拿阴阳爻算过算术。好吧,就算是文献缺失了吧,那你想想:22+5-8×9+3-16÷(2+2)=?这道题用阴阳爻该怎么算?
前边讲过的,阴阳爻就是奇和偶、黑和白、正面和反面,方块和三角,反正能分清是两种不同的东西就行,从“意义”来说,不但和二进制没关系,和阴阳都没关系,阴阳的观念是《易传》给附会上的。再来简要总结一下:《易经》里边既无阴阳观念,也无五行观念,更和二进制没有关系。

    【什么是太极?】

    “太极”,这个词每个中国人都知道,可它到底是什么意思,就不是每个人都清楚了。
“太极”之说来自“十翼”里的《系辞》:“是故《易》有大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这里写的是“大极”,以前“大”、“太”、“天”经常不分,所以“大极”就是“太极”。
《系辞》的这段话很经典,通行的大体上解释是:“太极”是指天地未分时的混沌状态,后来混沌中生出了两仪,两仪生出四象,四象生出八卦,八卦可以判断吉凶,能预知吉凶了就可以做大事、成大业。
这样看来,“太极”一说倒很像宇宙大爆炸,和现代科学很合拍。至于两仪和四象到底是什么,这就怎么说的都有了。有人说两仪是阴和阳,四象是老阴、老阳、少阴、少阳,嗯,很有道理,能够自圆其说。也有人说,两仪是天和地,四象是金、木、水、火。——有人会觉得奇怪:怎么只有金、木、水、火呀,土呢?是啊,土呢?可凑上土不就成五象了么!
——这是有说法的,大意是:土的身份特殊,居中,管理四方,所以,虽然四象里边不提它,其实每个象里都有它。嗯,也算说得过去吧。
还有人说:两仪是昼和夜,四象是一年四季。
还有人说……说法很多了,谁都有道理。
那么,哪个说法才是正确答案呢?
不知道。但我们得先搞清楚一点:所谓“太极”,这个概念在《易经》里是根本不存在的,只是《易传•系辞》里提出来的,而《系辞》里的这段话到底该怎么讲,这是一笔糊涂账。如果非要我说,我觉得牟宗三的意见很值得参考,他说:“这几句话就像上章‘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拿一套数学表现宇宙开发变化一样,二者作用相同。‘是故《易》有大极’,从太极这里说起,下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种演化最单纯,毫无道理,没有多大意义呀!所以,只能把这种话看作一套symbolism,就像以数学表现宇宙变化一样,不能看成是真的,讲哲学问题不能拿这个做根据呀!”
其实“太极”以前还另有讲法,有人说它就是“天”。
——很奇怪吧,居然有这种解释!那么,这么讲有没有道理呢?《庄子•大宗师》里讲什么是“道”,说“道”这个东西“在太极之上而不为先,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在庄子这里不但有个太极,还有个六极,不知道和大学英语考试有没有关系。
专家研究,觉得“在太极之上而不为先”应该是“在太极之上而不为高”,“太极”就是指天,“六极”就是“六合”——李白诗里说“秦王扫六合”,武术里有个六合枪,彩票有六合彩,六合的意思很复杂,但最早应该是指天地四方,也就是上下左右前后,引申为天下世界。那么,问题又出现了:既然“六合”已经包含了“天”的意思,前一句里的“太极”就不应该是指“天”。费解吧?太极到底是什么?不知道。
汉朝人搞过不少“纬书”,这是和“经书”呼应的,有“经”还要有“纬”么。这里边就有人写道:“天地未分之前,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有太极,是为五运。”看看,天地未分之前还不止一个太极,有五个东西呐,太极排名最后。
到了宋朝,理学先驱周敦颐搞了个著名的《太极图说》,在太极前边加了个无极,认为是无极生了太极,太极又生了后面那些东西的。学说不断发展,越来越让人看不明白,后来好像还有人在无极后边加了个馒头?!
哎呀,真的无解吗?
其实我倒觉得有个线索。大家把这句话再反复读上几遍:“是故《易》有大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现在来推理一下:如果太极是指宇宙未开之前的混沌状态,那么,“是生两仪”先当它是分了天地吧,天地又生出金、木、水、火——到现在为止,这是在描述宇宙的诞生,生出来的都是“物质”,各种物质,按这个逻辑往下推,四象应该生出八种物质才对,然而,四象生出来的却是八卦,是八个算卦的符号?!
逻辑上讲不通了,上下文串不下来了!
有人可能会说:“如果上下文意思连贯的话,那么所谓八卦应该也是物质,所以,这里的八卦说的肯定是八卦的具体象征物,也就是天、地、雷、风、水、火、山、泽,这不也是地球上的主要物质么,很合理啊。”
不错,这么解释确实合理,可问题是,再下面那两句“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这可就没着落了!如果八卦在这里指的是“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种物质,那怎么“定吉凶”,又怎么“生大业”啊!
所以,如果让这段话合乎逻辑的话,八卦必然要和前边的太极、两仪、四象是同样性质的东西,而八卦又明确是能够“定吉凶”的,所以必然不会是指象征物而言,那么,如果是:太极生阴阳(是谓“两仪”),阴阳生老阴、老阳、少阴、少阳(两仪生四象),然后这老少阴阳又生八卦(四象)生八卦,八卦可以定吉凶,定了吉凶就可以生大业。嗯,这就合乎逻辑了。但这么一来,太极就不应该是指宇宙创生之前的那个混沌原点了,而应该是和阴阳八卦一样性质的东西,还是牟宗三说的有道理:“只能把这种话看作一套symbolism,就象以数学表现宇宙变化一样,不能看成是真的。”
还有一种解释也是合乎逻辑的,就是把八卦解释成“八节”,也就是春分、夏至等等八个主要节气,这样一来,太极生的两仪就是寒和暑,再生出来的四象就是一年四季,四季再分出八个主要节气,从八个节气定吉凶、从吉凶成大业。
有人可能觉得奇怪:“节气能定什么吉凶呢?”——当然能定了,中国可是个农业国家,古时候农业技术不发达,靠天吃饭,能够掌握天时才能保障粮食的收成,如果不懂天时,错过了播种时机,可能整个一年都得饿肚子。所以,懂得天文历法的人在那个时候自然是最吃香的,应该拿高薪,甚至会做管理者。嗯,如果这种说法成立,往回一推的话,所谓太极指的就是“一年”。那么“大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也就是一年分寒暑,寒暑分四季,四季分八个节气,八个节气决定粮食适合什么时候播种,知道粮食的播种时机了才能获得大丰收。
还有一种解释也是能够自圆其说的,是说这段文字讲的是蓍草占卜的大体步骤。可以联系一下前文讲过的算卦方法那部分,那么,太极也就是那四十九根蓍草,生两仪就是把这堆蓍草分成两堆,四象就是再除以四,最后求出八卦,查看卦爻辞来预知吉凶。
这些说法都能讲得通,到底信哪一个就看你的口味了。然后,太极再往前推,不是无极,而是“《易》有太极”,这句话怎么理解呢?发挥你的想像力好了。

    图-45 一个圆圈,这恐怕是最简单的太极图了。左边那张图是说“易”字的来历,上边是日,下边是月,这也是一桩众说纷纭的无头公案。《勿轩易学启蒙图传通义》 [宋]熊禾述 影印国家图书馆藏清抄本

   
【河图、洛书、太极图】

    如果这世上还存在着什么比《易经》更加神秘莫测的东西,那一定就是河图、洛书和太极图了。这几件东西啊,从古到今,不知难倒了多少绝顶聪明的脑瓜。很多人都试图破解它们的秘密,说这套东西蕴涵了宇宙全部的奥秘。
有兴趣吗?想搞明白吗?
反正我是不去费这个劲的,成千上万顶尖的聪明脑瓜都破解不了的秘密如果能让我解开,那真是没天理了!所以,我只是在这里简单介绍一下,当然,我也会在介绍的过程中稍微谈一些自己的粗浅的、含糊的、不成熟的、未经任何证实的、小小的、可有可无的看法。
先说说河图和洛书。
《系辞》里说:“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这里的“河”是指黄河,“洛”是指洛水,这两条河繁衍出了河洛文明,中心地带就在现在和河南省。
传说在伏羲时代,黄河出了图,就是河图;大禹时代,洛水出了书,就是洛书,伏羲仿照河图创作了八卦,大禹仿照洛书作了“洪范九畴”。这样看来,河图居然还是整个《周易》的源头。
有的传说比较具体,说黄河里的图是龙马背上的图案,洛水里的书是一只大乌龟背上的图案。这也不知道是否可信,反正我以前只知道这世上有龙猫,不知道有龙马的。
可传说归传说,文献归文献,这河图和洛书那么神奇,可到底什么样子,却从来没人见过。这就像江湖传说有两部绝顶的武功秘籍,得之可以练成盖世神功,可千百年只是传闻不绝于耳,到底谁真见过了,不知道!
一直到了北宋初年,有“华山老祖”之称的神奇道士陈抟召开记者招待会,隆重公布说自己发现了千年之秘——河图、洛书。
这可是爆炸性新闻,举国上下炸开了锅,当然了,有信以为真的,也有满腹质疑的。质疑者以儒家人物居多,结果论坛上整天硝烟弥漫,马甲满天飞,陈抟的主页还被黑了。
陈抟玩的这是真的么?确实可疑。我们回顾一下易学的流传:《系辞》里不过泛泛一提“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没具体讲,《论语》里孔子伤感地说:“凤鸟不至,河不出图”,也没有什么具体解释。而在孔子以后、陈抟以前,那么多研究《周易》的专家,根本就没几个人直接解释过这个问题,有谈到的也只是一带而过,而且,就连一带而过的说法都各不一样。
但陈抟到底胜利了,后来,河图、洛书又经过大儒朱熹的推广,终成经典,还生发出了伏羲先天八卦方位、文王先天八卦方位等等说法,后来谈《周易》的书里就经常会把河图、洛书和八卦方位也大大地画上去,这也算是那个时代的绘本了。

    图-37 河图、洛书图片。《易经解》 [宋]朱长文撰 影印湖北省图书馆藏明崇祯四年刻本
图-38 河图、洛书图片,配上了方位和五行。《勿轩易学启蒙图传通义》 [宋]熊禾述 影印国家图书馆藏清抄本
图-39 河图,这个图案就朴素多了。《周易旁注》 [明]朱升撰 影印首都图书馆藏明刻本
图-40 洛书《周易旁注》 [明]朱升撰 影印首都图书馆藏明刻本

    图-41 伏羲八卦次序 《易经解》 [宋]朱长文撰 影印湖北省图书馆藏明崇祯四年刻本
图-42 伏羲八卦方位 《易经解》 [宋]朱长文撰 影印湖北省图书馆藏明崇祯四年刻本
图-43 伏羲六十四卦方位 《易经解》 [宋]朱长文撰 影印湖北省图书馆藏明崇祯四年刻本
图-46 伏羲六十四卦次序 《易经解》 [宋]朱长文撰 影印湖北省图书馆藏明崇祯四年刻本
图-44 文王后天八卦方位次序图 《易经图释》 [明]刘定之撰 影印上海图书馆藏清乾隆二十八年崇恩阁刻本

    我们如果在古籍里看到“图书”这个词,不要以为这就是现代的“图书”,看到“图书之学”,也别认为是古代的出版研究或者图书馆管理学,这里的“图”和“书”之间应该加个顿号,它们分别表示河图和洛书。
当河图和洛书之学成为经典之后,虽然质疑的声音很微弱了,却也不绝如缕。
换了我一样觉得可疑,这河图和洛书怎么凭空就出来了啊?来源在哪里啊?一个文字都没有,数列而已,什么意思啊?不会是陈抟忽悠大伙儿吧?
是啊,如果两张办公桌就可以忽悠十三亿人,为什么这位陈抟老祖就忽悠不了全国人民呢?
直到清代,终于有人找到有力的线索了。
这个人叫做胡渭。胡渭说:“我给陈抟正正名,他那河图、洛书应该不会是自己拍脑门儿瞎画的。”
——哦,看来是真的了?
胡渭说:“也不是真的,他是把汉朝人对《周易》的一些注释文字用图的形式给表示出来了。也就是说,他在变相抄袭汉朝《周易》学者的研究成果。”
胡渭的帖子才在“新语丝”贴上,马上就招来一顿批评:“小样的胡渭,自己出不来什么像样的学术成果,成天就知道举着棒子砸人,我把你……”(省略号代表的是胡渭一家上到祖爷爷、下到重孙子的所有亲属。)
这也难怪,从陈抟到胡渭,宋、元、明、清好几个朝代下来,河图、洛书之学早已成了不少人吃饭的家伙,哪能让人轻易去碰啊!
但胡渭没有足够的证据也不敢随便说话,他根据汉代大儒郑玄对一段《周易》纬书的注释,什么“每四乃还于中央”,什么“合于十五”等等,捉摸捉摸,自己画出图来一看,嘿嘿,分明就是陈抟所谓的洛书,或者河图。
——咦,到底是洛书还是河图啊?什么叫“洛书,或者河图”啊?
这是一笔糊涂账。当时陈抟同时公布了河图和洛书,但到底哪个是河图,哪个是洛书,越说越乱,在宋朝就搞不太清,所以我们看历代河图、洛书的图片,有拿河图当洛书的,有拿洛书当河图的,到底谁是谁,早已不知道了。
事情到胡渭这里也还没有结束,现在又有了一些不太充分的考古证据,把河图和洛书的起源追溯到了五六千年前,推测这两个东西可能和天文历法有关。

    再来说说太极图。
阴阳鱼的太极图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是东方神秘智慧的象征。诸葛亮的形象就经常有衣服胸口处画个太极图的,可事实上,诸葛亮那时候还没这东西呢。
宋朝周敦颐做过一个太极图,还写了一篇《太极图说》,这是儒家学术史上重要的一笔,但是,周敦颐的太极图和我们熟悉的阴阳鱼完全不是一回事。
阴阳鱼的图案,如果从传说上看,可以追溯到南宋(也不算很早哦),真正看得见、摸得着的是在明朝初年,它当时刚刚出现的时候名字还不叫太极图,而是叫做“天地自然河图”——居然是河图的一个新版本?!
这图后来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不少人都认为它是八卦的起源,蕴涵着天地阴阳平衡运动之理,是宇宙大法,至高无上。其实我觉得,只要你肯用心捉摸,找一本平面构成的画册来,里边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图片能让你引申出深刻的哲理。——别忘了,我在前文已经把我的笔记本电脑这么引申过一次了,没什么难的。
但无论如何,这个阴阳鱼后来就被叫做太极图了,和《周易》紧密联系在一起了,不但在中国深入人心,甚至流传海外,成了韩国的国旗图案。——我一直都是这么以为的,直到有一次偶然看到资料,说韩国的那个太极图在中国唐朝的时候就已经有了?!中国一些学者可不干了,说图虽然你们有得早,可图上蕴涵的思想却是我们中国的;也有人认为图也是中国先出现的,后来从民间秘密传到了海外,所以中国文献上从无记载。
看来又是一笔糊涂账啊。

    图-47-《周易经典释文残卷》 [唐]陆德明撰 影印法国国家图书馆藏卷-1
图-55-《周易经典释文残卷》 [唐]陆德明撰 影印法国国家图书馆藏卷-2
从图-48到图-53,我们来见识一下明代的《周易》图文混排
图-48-《周易旁注》 [明]朱升撰 影印首都图书馆藏明刻本-1
图-49-《周易旁注》 [明]朱升撰 影印首都图书馆藏明刻本-2
图-50-《周易旁注》 [明]朱升撰 影印首都图书馆藏明刻本-3
图-51-《周易旁注》 [明]朱升撰 影印首都图书馆藏明刻本-4
图-52-《周易旁注》 [明]朱升撰 影印首都图书馆藏明刻本-5
图-53-《周易旁注》 [明]朱升撰 影印首都图书馆藏明刻本-6
图-54-洪范九畴图 《周易时论合编》 [明]方孔照撰 影印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清顺治刻本

   
后记

    《周易》讲到这里就告一段落了,如果这还没有满足你的好奇心,你也可以等着看我今后的《周易六十四卦通说》和《周易系辞通说》。
尽管《周易》两千多年来一直都是个疑云密布的东西,但它毕竟深刻地影响了我们的历史,影响了我们祖祖辈辈的思维方式,这一点真是勿庸置疑的。

    熊逸
2006年6月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