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思潮碰撞

刘国晨:略论当代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新特点及其向社会主义社会演进的新趋势

火烧 2006-07-12 00:00:00 思潮碰撞 1025
本文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分析当代发达资本主义新特点及向社会主义演进趋势,探讨其经济与上层建筑变化,指出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渐变的可能路径。

略论当代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新特点

及其向社会主义社会演进的新趋势

刘国晨

 


本文以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类社会新旧形态演变的轨迹为参照,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不仅只有俄国“十月革命”一种道路,而且它也在发达资本主义社会内部以渐变的方式向社会主义社会演进。据此,本文对当代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结构系统和上层建筑结构系统进行了分析和探索,指出了当代发达资本主义社会不同于传统资本主义社会所具有的新特点及其向社会主义社会以渐变方式演进的新趋势,并进一步分析了社会主义社会乃至它的高级阶段共产主义社会实现的可能性。

关键词:资本主义  新特点  社会主义  新趋势

作者刘国晨,1951年生,宁夏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副研究员

 


发达资本主义社会本文主要是指欧美的资本主义社会。它在当代的存在和发展,是同150多年前《共产党宣言》发表时所存在的资本主义社会有着巨大的差别的。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和人文社会科学的不断创新发展,现代人类社会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甚至是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其结果必然对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向社会主义的演进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和影响,因而当代资本主义社会表现出了与已往的资本主义社会所不同的新特点和向社会主义社会演进的新趋势。对于这种新特点新趋势,西方主流学者从非马克思主义的角度、从非社会主义的角度做了大量的研究和阐述,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当代发达资本主义社会已不同于传统的资本主义社会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而他们用“后工业社会”“后资本主义社会”“第三次浪潮”“信息社会”“知识经济社会”等等概念对他们的观念加以阐释,而往往又不满足自己所给定的概念,往往对当代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特点和趋势陷入迷惘,大量的是对之做出描述而难以对其本质做出清醒的认识。而一些研究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学者则囿于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僵化认识,和对马克思主义的僵化的教条式的理解和运用,也对当代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缺乏清醒和正确的认识。本文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是认识和理解人类社会发展和变化的指南,只要我们能够从当代世界发展变化了的现实出发,而不是固守对传统资本主义的僵化认识,不把马克思主义当作僵化了的教条加以运用,就能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认识和理解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新特点和新趋势。

一、当代发达资本主义社会历经的客观历史过程和阶段

当代发达资本主义社会历经了什么样的客观历史过程,这一历史发展过程可划分为哪些相对的发展阶段,理论界对此做出了各种各样的阐发。本文借鉴和综合各家之观点[①],对此作如下的分析。

依据资本主义存在和发展的时空过程分析资本主义的客观历史进程,其大体来说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萌芽阶段——成长阶段——成熟阶段——衰亡过渡阶段;依据资本主义存在和发展的经济社会结构系统特征分析其客观历史进程,其大体来说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封建资本主义阶段——自由资本主义阶段——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国家资本主义阶段——社会资本主义阶段或者是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阶段。这两种划分的区别在于所依据的标准不同,而其所对应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发展过程则是同一的,即两种划分方法所界定的都是同一的资本主义发展的客观历史发展过程。大体来说,萌芽阶段所对应的是封建资本主义阶段,成长阶段所对应的是自由资本主义阶段和垄断资本主义阶段,成熟阶段所对应的是国家资本主义阶段,衰亡过渡阶段所对应的是社会资本主义阶段或者是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阶段。

发达资本主义社会从萌芽形成的封建资本主义阶段至成长发展的自由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发展阶段为止,时间上大体来说是从十四、十五世纪资本主义在地中海沿岸一些城市的萌芽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为止。这一时期内资本主义发展的几个阶段,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及马克思主义学者对此的意见是分歧不大的。而且,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所几乎造成的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的崩溃,也基本上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资本主义社会所进行的分析和预测的正确性。但是,帝国主义不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也不是资本主义的最后阶段,而仅仅是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一个主要的特征,或者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或最后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的资本主义社会又向前发展了,并呈现出了与二战前资本主义社会所不同的新特点和新趋势。对于这种新特点和新趋势,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由于其所处历史的局限性,没有也不可能对之做出科学的论证和预测。因为对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来说,二战以后的资本主义社会如何发展,基本上属于未来学的范畴,而要准确地预测未来社会几乎是不可能的。未来社会是充满了变数的社会,人们只能根据当时的理论和实践对未来社会做出大概的推测。同时,自以为正统的马克思主义学者或政治和社会活动家们,由于教条地、僵化地坚持所谓的马克思主义原则,并用此程式化地解释当代发生了巨大变化了的世界,所以往往很难取得令世人信服的阐释,以至于给非马克思主义学者非难马克思主义提供了攻击和否定的借口和原由。然而,当代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是符合马克思所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主义原理的,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按照实践中的马克思主义分析当代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新特点和新趋势,就有可能较好地理解和把握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新特点及其向社会主义社会演进的新趋势。

本文认为,二战以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进入了成熟发展阶段或国家资本主义阶段,并在此基础上,在当代又向资本主义的衰亡过渡阶段或社会资本主义阶段、即向社会主义的过渡阶段发展。所谓国家资本主义阶段,与已往各个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的区别在于国家作为资产阶级的总代表对资本主义社会的领导和干预力量的加强,其主要表现是国家对资本主义社会财富采取二次分配的方式,以缓和社会的阶级矛盾和稳定社会的秩序;抑制垄断和实施“计划”引导以限制资本主义的盲目发展和扩张等等。其表现反映出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作为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个领导阶级走向了成熟,资本主义社会作为一个不同于已往的封建社会形态经过了萌芽形成和成长发展阶段后走向了成熟发展的阶段。所谓社会资本主义阶段或向社会主义的过渡阶段是资本主义的衰亡过渡阶段。这个阶段所表现出来的主要特征是,具有社会主义社会的一些萌芽因素在资本主义社会内部不断地出现和发育起来,而且逐渐替代曾经推动资本主义社会成长和繁荣的各种因素并进而继续推动着人类社会不断地向前发展;资产阶级为了保持资本主义社会的生存和发展或是维系它的“外壳”即运行体系,就不得不向广大劳动人民妥协和让步,不得不为社会主义的萌芽因素腾出成长的空间。由此而导致的结果就是传统的资本主义成分愈来愈萎缩和衰亡,导致曾经支配资本主义产生及成长的条件和规律逐渐地被改变或失去支配作用,资本主义社会逐渐地只剩下了一个外壳,而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内部发育成长起来的社会主义社会所应有的各种因素将会试图有一天能够突破资本主义这一束缚自身发展的外壳,从而获得自身的充分发展条件。

因此,本文着重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对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成熟阶段和衰亡过渡阶段,即国家资本主义阶段和社会资本主义阶段或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阶段加以分析和探索。为此,首先有必要从哲学的角度弄清楚人类社会新旧形态交替变革的一般历史进程。

二、人类社会新旧形态变革交替的一般历史进程

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是由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所推动的,是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所推动的。什么样的社会形态具有什么样的生产方式,一种社会形态的生产方式如果发生了显著的变化,那么必然要引起社会的上层建筑的变革及整个社会形态的转变,由一种新的社会形态取代衰亡了的旧的社会形态。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那样:“社会关系和生产力密切相联。随着新生产力的获得,人们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随着生产方式即谋生的方式的改变,人们也就会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②]

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大体来说,人类社会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并预言由资本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乃至它的高级阶段共产主义社会发展。但是,历史上这些不同的社会形态之间或者说新旧社会形态的交替不是简单地一蹴而就的,不是一夜之间完成转变的。马克思在论证他所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时指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③] 因而人类社会新旧形态的交替具有这样几个主要的特征:第一,一种新的社会形态取代旧的社会形态是一个客观的历史发展过程,是整个社会活动的历史结果,而不是某些人或某个“英雄”可以创造出来的。第二,新的社会形态取代旧有的社会形态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是一个由量的渐进式变化到质的显著的突变的过程,是一个由局部的变化到整体的变化的过程。在旧社会的母体里逐渐地孕育着新社会的胎胞,即新社会诞生所需的各种因素或条件,当新社会所需的各种条件达到一定程度即超越了旧社会所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旧社会再不能容纳这些导致新社会产生的因素时,这时新社会的婴儿就会脱胎而出。这一从孕育到出生是新旧社会形态之间的过渡过程,这一过渡过程往往是一个较长的历史阶段。第三,这一过渡过程是一个旧的社会形态逐渐衰亡、新的社会形态逐渐发育的过渡阶段,是正在衰亡的社会形态的因素和正在发育的社会形态的因素共同在发挥着作用,因而作为存在的社会整体是不会衰亡并能够继续地运转和发展着,尽管这新旧两种因素在本质上是处于互相矛盾的对立状态之中。一种社会形态的衰亡,所表现的是支配这种社会形态的因素的衰亡和使这种社会形态成长发展的规律逐渐失去支配的作用;而作为存在的社会整体之所以不会衰亡而且还在继续发展着,是因为促使社会整体继续发展的因素在很大程度上是在这种社会形态内发育起来的新社会形态的因素或新的规律已经在逐步地起作用。第四,没有纯粹的社会形态,历史上所谓的各种社会形态仅仅反映了那时社会形态的主要特征和趋势。在一种社会形态内部是既有以往旧的社会形态残留的因素又有未来新的社会形态萌芽的因素;一种社会形态在很大程度上是包含着各种社会形态的混合因素而不是单纯的因素。第五,人类社会的历史长河中存在着一种不以某一种社会形态为转移的共同的因素,这些共同的因素反映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积累,反映了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人文精神,反映了人类社会的共同目标和理想,它是人类社会共同的宝贵财富而不是那个社会形态所独有的,这种人类社会所特有的共同的文化方面的东西是不会随着一种社会形态的消亡而消亡的,它会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地发展。

为了本文分析当代发达资本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演进的新趋势,这里还有必要首先明确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社会主义是什么?迄今为止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概念。但是,从马克思主义者对社会主义的基本认识加以定义,可有如下涵义:第一,从历史发展的过程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是比资本主义社会更高阶段的社会形态,是取代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个新的社会形态,是资本主义社会制度所无法再发展下去的产物;第二,从科学的角度讲,社会主义社会属于未来学的范畴,是资本主义消亡之后,人类社会如何建设新的社会的一门实践的科学;第三,从现实意义上讲,社会主义社会是人类正在探索和实践的一种社会制度,正在不断的试验、摸索和改革;第四,社会主义社会的终极目标是建设共产主义社会,这个社会的基本目标是使全人类都获得解放,使每个人都能够获得全面自由地发展,是实现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充满正义、和谐、自由的全面发展的符合人性的人类社会;第五,社会主义社会既然是未来的社会,就存在着许多不确定的因素和变数,就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可能性,因而必然会出现各种各样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思想和理论,而不可能只有一种思想和理论,所以有关社会主义社会的各种思想和理论都是应该允许其存在、讨论和发展的,也都应该把这些思想和理论纳入社会主义思潮的范畴加以研究而不是武断蛮横轻易地否定它。因此实现社会主义这个目标的道路也不可能只有一条或一种方式,所以为实现社会主义社会目标所进行的各种不同的社会实践都应视为实现这一过程中的多样化的不同的道路、方式和手段,而不应该武断蛮横轻易地否定它。

依据上述人类社会新旧形态交替变革的理论加以推断,我们可以认为,社会主义社会取代资本主义社会不是一夜之间完成的,而是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内部逐渐地孕育着社会主义社会的各种因素和条件并逐步地取代资本主义社会赖以存在的因素和条件。“在资产阶级社会的胎胞里发展的生产力,同时又创造着解决这种对抗的物质条件。” [④]这一过程是一个社会主义社会的因素逐渐地萌芽和发育,资本主义社会的因素逐渐地衰亡的过程。只要资本主义社会这个外壳即它所能够存在的基本社会制度还能够容忍其内部逐渐发育起来的社会主义的因素和条件的存在和发展,那么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制度和框架体系就不会最终消亡或灭亡。如果有一天,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制度和框架体系内部再也不能够容忍其内部逐渐孕育成长起来的社会主义的因素和条件,即两者之间的矛盾已严重地冲突和激化到了非此即彼再也不能相互容忍的程度,那么资本主义社会作为那时所存在的基本社会制度或体系就会最终退出历史舞台,那么一个新的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就会诞生在人类社会的历史舞台上。因而在资本主义的衰亡过渡阶段,是既有资本主义逐渐在衰亡的因素和条件也有社会主义逐渐发育的因素和条件;资本主义社会在衰亡过渡阶段而作为其存在着的社会整体仍然会表现出继续发展的势头,这不仅是因为支配资本主义社会运转的规律还在起作用,而且是因为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发育着的社会主义的因素和条件已经开始在发挥作用。所以不能因为资本主义社会处于衰亡过渡阶段所表现出的社会整体的继续发展或繁荣而看不到支配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因素和条件已经在衰亡,看不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各种因素已经在资本主义内部发育和成长起来反而把这些因素错误地理解成资本主义的因素并美化资本主义社会,从而否定社会主义社会取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必然性,也不能因为曾经支配资本主义社会成长和发展的因素、条件、规律逐渐地衰亡或失去作用而否定这些因素、条件、规律是资本主义社会运转的特点。诚然,社会主义社会取代资本主义社会不会是一帆风顺的,而是要经过长期的反复的曲折的有时甚至是激烈的残酷的阶级斗争才能够逐步地完成和实现的。这不仅仅是因为代表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利益的各种集团不愿意退出历史舞台,不仅是因为支配资本主义社会运转的各种因素、条件、规律不可能完全的衰亡和失去作用,而且是因为新生的社会主义社会制度还是刚刚脱胎出来的婴儿需要慢慢地逐渐地成长壮大,代表新生社会主义社会的各种利益集团需要逐步地取得管理新生社会的实践和经验,新生社会的文明需要逐步培育、发展和巩固,新生社会制度还需要全体人民的逐步理解、接受和拥护……。然而,新生的更具有生命力的社会制度代替旧有的衰老的社会制度是不可避免的历史潮流,社会主义社会所要抛弃的是那些已经衰亡不适合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东西,社会主义社会必将会继承人类社会一切优秀的文化遗产并把它发扬光大,从而创造出比以往任何时代更加美好灿烂的新时代。

实践中的社会主义的道路是复杂的并呈现出各种各样的表现形式。从已经在实践中的社会主义道路大体上可归结为两种模式并在不断地变化发展之中。一种是以“俄国十月革命”、“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等为标志的共产党领导下的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通过暴力革命的道路武装夺取政权从而开始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尝试;一种是在资本主义社会内部,随着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发展及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觉悟和不断地斗争,在各种群众组织和社会主义政党(包括共产党,下同)的号召和奋斗下,并在外部社会主义阵营的强大压力之下,社会主义社会所需的各种因素渐渐地在资本主义内部萌芽发育,并逐渐地在取代资本主义所赖以存在的因素而向社会主义的方向发展。本文所考察和论述的是第二种现实的社会主义运动,即在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社会主义社会所需的各种因素是如何发育和演变的,而第一种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则不是本文所要探索的问题。

三、当代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新特点及其向社会主义社会演进的新趋势

如前所述,二战以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进入了成熟发展阶段或国家资本主义阶段,并在此基础上,在当代又向资本主义的衰亡过渡阶段或社会资本主义阶段即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阶段发展。这些变化趋势表现在社会的经济结构系统和上层建筑结构系统的各个方面。

㈠经济结构系统变化的新特点新趋势

经济结构这一概念在现代的使用已经不同于马克思那时所使用的内涵,它已被扩展了。社会经济结构是一个系统,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经济活动的总和,它应包含社会生产方式的各个方面,即包括生产力结构、产业结构、生产关系结构、交换关系结构、生活消费结构等方面。社会经济结构系统的发育程度如何,往往规定着一个社会的基本经济制度性质,同时,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它也决定和影响着社会上层建筑的基本性质。因此,首先从经济结构系统层面考察当代发达资本主义的变化,就有可能较准确、较科学地认识和把握当代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新特点和新趋势。当代发达资本主义社会在经济结构系统层面的变化,具有如下一些新特点和新趋势。

1、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由传统的机械化工业经济向以科技创新为主的自动化的信息经济方向发展,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和升级

马克思主义认为标志着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生产工具变革是在物质资料生产方面引起人类社会形态变革的最基本的原因,生产工具的变革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基本动力。 “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⑤] 当代发达资本主义社会不同于传统的资本主义社会在生产工具方面的显著变化,是信息工具的革命及其作用的显著增强。

本文应用信息工具的概念是指能够进行信息输入、存储、处理、输出、反馈过程中的任何信息媒介、载体、设备。信息工具是随着人类的生产和社会活动的起始就同时出现了。人类社会信息工具的显著变化,迄今为止,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语言的产生——文字的发明——活字印刷术的发明——电子通讯和电子计算机的发明。[⑥]

当代发达资本主义社会应用的信息工具处在电子通讯和电子计算机为主的第四阶段。这一阶段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是以电子的发现及其发明应用为特征的。不仅在物质资料生产领域发明了电动机、机器人,而且在文化信息领域里,电报、电话、广播、电视、电子计算机等电子信息工具不断地被发明创造出来。这一阶段信息工具的发明不同于已往阶段的显著特征是:信息工具与劳动工具紧密结合呈现出融为一体的大趋势;以信息文化为特征的科学知识、科学技术对物质资料的生产和精神文化的发展起到了最重要、关键的推动作用,并呈现出愈来愈紧密结合、不可分割、融为一体的大趋势;信息工具不仅在物质资料生产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它同时也在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都发挥着无比重要的作用。

二战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工业生产和科学技术领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一般认为这次革命的发端是以“三A革命”[⑦] 即工厂、办公室、家庭自动化革命的信息革命为标志的。20世纪 70年代以来,以微电子、软件和自控技术的综合运用为主要标志,形成了信息和通讯技术在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的技术体系。目前,它不断地向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的深度和广度迅猛地发展着,其势头愈来愈猛。当前这一阶段信息工具的作用和影响究竟有多大,现在要对其做出完整、准确的评价还为时尚早;但是未来学家、哲学家、经济学家等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已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了描述和探索。有人称其为“第三次浪潮”,有人称其为“第四次工业革命”,有人称其为“后工业社会”,有人称其为“信息资本主义社会”……众说纷云难以穷尽;但这正好说明了当前这一阶段信息工具的发明创造对人类社会所带来的作用和影响还远远没有止境,需要我们认真地对之加以探索和研究,尤其是往往滞后于生产力变化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领域的变革才刚刚开始,需要我们认真地加以探索和研究。

以信息工具为主导的产业革命带来了被现时人们称谓的信息经济或知识经济,出现了以信息和科技知识为主导的高新技术产业群。信息科学技术、生命科学技术 、新材料科学技术、纳米技术、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技术、海洋科学技术、空间技术 、有益于环境的高新技术、软科学技术等现代高科技技术迅猛地发展起来,被广泛地应用于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各个领域,迅速地产业化,推动了人类社会经济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

这种变化导致经济增长方式的变化就是由劳动和资本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的集约化生产方向发展。根据有关资料显示,科技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早已取代了资本与劳动,上升为60%∽90%。1996年7月,美国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提出《为了国家的利益发展技术》报告在总结了过去几十年经济发展的进程后认为,技术进步是决定经济是否持续增长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技术和知识的增加占生产率增长总要素的80%左右。[⑧]科技贡献使传统产业物质消耗大大降低的一个突出例子是美国钢铁工业的变化,1960年美国消耗1.2亿吨钢材,到1990年经济增长比30年前翻了几番,钢材消耗反而减少了30%只有8500万吨。[⑨]科技因素对当代生产力的贡献,维持和促进了在资本主义体系内的生产力的不断增长。在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时代,工业年均增长速度为2% 左右,进入垄断资本主义后的100年间,工业年均增长率为 3%左右,而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下的20世纪的五六十年代,年均增长率达到 6%,1953-1972年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近 5%。[⑩]

随着科技因素在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中的贡献大幅度地提高,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大幅度地提高,随着发达国家传统产业的外移,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产业结构也发生了大规模地调整,产业结构不断升级。其主要标志是产业结构变化由以工业结构为主的二次产业结构向以知识结构为主的三次产业结构转变,制造业占三次产业的比例大幅度下降,服务业明显上升。1950-1977年间,美国的农业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5.6%,超过了加工业,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大幅度提高,西方发达国家的农业劳动生产力总劳动力的比例下降到 3%。[11]制造业占三次产业的比例大幅度下降,服务业明显上升。工业国作为一个整体,制造业占产出的比例从1990年的25%降至1998年的19%,其中美国从1980年的22%降至1998年的18%。另一方面,服务业占产出的比例持续增长,其中美国最高,1998年已经达到71%。金融业在美国GDP中所占比例从1990年的35%提高到2001年的50%左右。[12]

信息工具所产生的信息经济对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的作用和影响将会愈来愈显著。有人称信息经济把发达资本主义社会已带向了“后资本主义社会”或者是“后工业化社会”;而在历史唯物主义者看来,“后资本主义社会”或者是“后工业化社会”的基本趋向是在向比资本主义社会更高一级的社会形态——社会主义社会迈进。如生产劳动的逐步自动化直至完全的自动化的实现将最终把人类从繁重的生产劳动中解放出来,最终为人的完全解放和全面发展创造物质条件;再如科技的发展和自动化生产过程的实现将创造出更加巨大的财富,最终使人类社会摆脱贫穷和两极分化而进入高度发达富裕的社会,从而贫穷将不再成为限制人们自由全面发展的障碍,财富将不再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人类将会最终摆脱物对人的控制而从人对物的异化中走出来;产业结构升级导致了城乡差别的基本消失,自动化生产将导致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之间差别的逐步消失,……这些都是社会主义社会乃至它的高级阶段共产主义社会所要追求的目标。

2、劳动者由没有文化或文化程度较低的体力劳动者为主向有文化的以脑力劳动为主的知识化的劳动者转变,并导致了传统无产阶级结构的变化和新兴知识劳动阶层的壮大

科技革命不仅推动了生产工具革命和产业革命,不仅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促进了经济增长方式的变化,而且更主要地是它改变了劳动者本身,使劳动者由没有文化或文化程度较低的体力劳动者转变为了有文化的以脑力劳动为主的知识化的劳动者,劳动阶级成为一个熟练地掌握各种科学技术知识和手段并具有丰富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劳动群体,并导致了传统无产阶级成分的变化和萎缩。

随着这次科技革命及生产工具的变革,对劳动者相应的要求也变得愈来愈高了。资产阶级为了能够获得超额利润和保持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转,必须对劳动者进行文化教育和技术培训,以保证劳动者能够熟练地掌握科技革命条件下的各种劳动技能,因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人民的文化教育水平获得了空前的提高,高中文化程度已成为普及性的义务教育,受过大学文化教育的人数已占到了总人口的1/3以上 。文化教育发展的直接结果是劳动者的整体素质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劳动者的科技知识和文化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向脑力化、知识化和白领化发展,传统的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劳动群体逐步地转变为知识化的劳动者,“蓝领工人”逐步地向“白领工人”转变。如美国在1920年,在全部参加工作的人中,白领工人大约占25%,蓝领工人接近50%;到1960年白领工人上升到占43%,到1981年则超过53%,脑力劳动者超过了体力劳动者。[13]至1978年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职业结构中,工人、苦力、运输工人在社会职业结构中的比例,美国为33%,法国为36%,西德为35.3%,日本为36.6%[14]。因而那种被认为是传统的无产阶级的“蓝领工人”已大大地萎缩了,已不能把它作为整个社会的大多数群体和主导力量;替代传统无产阶级而作为社会主导力量的只能是新兴的知识化了的劳动阶级;也只有“蓝领工人”同“白领工人”的联合才能推动资本主义社会不断地向社会主义社会迈进。

劳动者的这种变化是人类历史最伟大的进步和转折,它的历史意义在于:第一,这是劳动者获得最终解放的基本条件;第二,这是劳动者最终成为历史主人的基本条件;第三,这是劳动者最终成为自由全面发展的人的基本条件;最终它将会改变资本主义世界,将会改变人类社会的历史。传统工业以机器为主的体力劳动,使工人异化为了机器的附属物,强度大的时间长的繁重的体力劳动耗尽了工人的血汗;工人基本没有受文化教育的条件和机会,既无参与政治的权利又无参与政治的文化和时间条件,资本主义的工业社会使工人变成了受剥削受压迫的奴隶;他们政治意识模糊、斗争方式简单,往往采取暴力方式表示自己的愤怒反抗。而无产阶级队伍变化为知识化的、力量强大的、善于争取自身权利和整个社会目标的高素质的劳动阶级,使他们逐步地认识到了自己的历史地位和使命,使他们创造和参与历史活动的自觉性增强了,主动改造历史的积极性提高了。他们从各个方面越来越表现为自己是历史的主人,是历史的推动者;而以资产阶级为主的统治阶级在劳动者的觉悟和斗争面前不得不做出一步一步的退让。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历史性的进步是与劳动者知识和觉悟的提高具有必然的联系的,如工作时间的缩短、工资水平、社会保障、社会福利待遇的提高、“工人参与”工厂的管理,民主政治的推行,争取和平反对战争,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等等。最终,劳动者从繁重的体力劳动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是使人类劳动生产活动变成如恩格斯所描绘所憧憬的 “生产劳动就不再是奴役人的手段,而成了解放人的手段,因此,生产劳动就从一种负担变成为一种快乐”。[15]试想人类在繁重的日以继夜的体力劳动条件下,怎么能够获得乐趣和享受呢?并且,也只有使人们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人才能够有精力有时间去谋求自己的自由全面的发展。因此,劳动者从体力劳动者转变为脑力劳动者是划时代的历史性的进步,是人类社会迈向社会主义社会乃至她的高级阶段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条件,所以劳动者的知识化水平的提高是在资本主义社会内成长着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因素和条件之一,知识化的觉悟了的劳动者最终必将成为资本主义制度的真正的“掘墓人”!

3、所有制结构变化表现为以资本家为主的资本私有制向以公司制为主的资本社会所有制的方向发展,社会化资本结构动摇了资本主义的私有制基础

当代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所有制结构也不同于传统的资本主义社会所有制结构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主要表现在:国有化程度的提高,以股份制为产权形式的现代公司的迅猛发展,公司内部“职工持股计划”的实行,甚至是集体经济的工人合作工厂也在成长和发展之中。这些变化从根本上以“和平演变”的方式在改变着资本主义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私有制度。

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资本国有化程度获得了很大的提高,较之马克思所处的私有资本时代,资本已被大大地集中到了国家的手中。尽管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西方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又掀起了私有化浪潮,但是总体来说,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资本国有化程度是传统的资本主义国家所无法比拟的,也是不可能回潮到所谓的自由资本主义时代的。除美国的资本国有化程度较低而外,西欧、北欧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资本国有化程度都比较高,一般保持在占其GDP的7%-20%之间。国有化的资本已不能把它说成是资产阶级的财富,可以说它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是全民的共有财产。国家通过国有化的资产生产全民所需要的公共产品,可以解决资本家和公司单独无法生产的或不愿生产的公共产品,解决私人企业无法承担的企业生产外部不经济的问题;同时通过国家所控制的国有资产,可以调控经济的运行方式以减少经济的动荡,从而保证了整个国家和社会经济运行质量的提高;而且国家资本主义是社会主义的前夜,当资本主义的“外壳”被打破后,资本主义社会的国有资本就可直接转变为全体人民的公共财产。

股份公司是不同于资本家资本私人所有制的资本社会化的一种主要形式。它发展迅速规模巨大,已成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微观经济运行的主体,并且有的发展成为巨大的跨国公司,成为世界经济的主导力量。公司制“既不是为‘特殊的私人所占’,也不是由一个家庭所占有。最显著的特点是所有权分散于成千上万的小股东之中。”[16] 上世纪90年代左右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家庭持有公司的普通股占总股本的百分比,美国和英国分别为54.4%、20%;养老基金(也可视为公众所有)持有公司的普通股占总股本的百分比,美国和英国分别为26.5%、32% [17]。公司的资本结构不断地向分散化、社会化的方向演变,资本家已可用占公司股份很小的股权就能够控制一个公司。尽管目前每个劳动者在公司所占有的股份是微不足道的,享有的股权也是无足轻重的,在资本主义体系下劳动者股东也难以组织集中起来从而控制一个公司,但是它是对资本家为主的资本私有制的“扬弃”,是资本向社会化所有权演变的实践进程和过渡形式。公司是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的经济实体,具有完善的内部治理结构,是可以进行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相对独立的自治性的组织;它已不是单纯的私人资本企业,而是变成了一种社会化的经济组织,变成了某种意义上的公众组织;公司已不单纯以利润为目标,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以社会公众利益为目标。公司树立了为公众服务的理念,这就是“顾客就是上帝”,不仅要为公司谋利益,而且也要为公众着想;不仅在产品销售过程中实行全方位的服务,而且积极支持公益事业,设法在公众中树立自己的形象,好似公司是有“良心”的,可以成为为公众谋福利的工具[18]         

在公司股权结构中,还有一种职工直接占有公司股份的形式在发展着。这就是“工人股份制”和“职工持股计划”[19] ,即把公司股份的一部分按照职工的工作表现奖励给职工,以此激励职工关心公司前途命运的热情,从而更好地为公司工作。这一方式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目前尽管范围还很小、职工持股数量还非常有限(一般占公司总股份的5%左右),但是它在如何管理劳动者方面却具有革命性的变化。这就是控制公司股权的资本家或公司的管理阶层已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在现代生产条件下,已不能简单地把知识化的员工仅仅作为公司的劳动者予以对待,而是在某种意义上要把他们作为公司的“老板”——股东——“主人”予以对待,这样才会使公司员工热爱公司并为其公司创造出更多的财富。为此,资本家只好把他们资本的一部分“忍痛割爱”给职工占有,并且,随着以科学技术生产为主体的劳动群体数量的增多和力量的强大,资本家将不得不付给他们愈来愈高的工资和让他们占有愈来愈多的公司股权。然而,随着知识化劳动群体自我觉悟的逐渐提高,他们将不会再满足于“职工持股计划”,而是宁可自由地联合起来自己组织生产——既做“资本家”,又做劳动者;既为自己的需求生产,也为他人的需求生产。如果是这样,那么股份公司就会转化为社会主义的公有经济组织。

与公司股份制不同的另一种所有制形式是工人合作工厂等劳动集体所有制形式的出现。劳动集体所有制既包括工人自由组织的合作社所有制还包括劳动者股份公司所有制。到了上世纪末,劳动集体所有制的各种形式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国民经济结构中平均约占10%。劳动集体所有制这种社会经济成分的形成和发展是资本主义内部发展起来的自我否定因素。[20]它说明没有资本家社会生产照样可以进行,也说明劳动者完全有能力可以自己组织起来进行生产,它是在资本主义内部发育着的社会主义生产的组织形式之一。  

早在工人合作工厂和股份公司诞生初期,马克思就以他那洞察历史的眼光指出,股份公司的资本是“这是作为私人财产的资本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范围内的扬弃。”[21]“资本主义的股份企业,也和合作工厂一样,应当被看作是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转化为联合的生产方式的过渡形式。”[22]现代西方的学者甚至认为出现了“人民资本主义”(诚然也不能否认有人在美化资本主义),认为大公司所有权分散到数以几十万计的股票持有人手中,所以每家公司实际上变成一个公共实体。[23]公司向社会共同生产方式过渡的最终形式是什么呢?公司的发展是否会演变为马克思所设想的“自由人联合体”一类的组织呢[24]?如果公司的股权不被少数资本家所控制,如果公司的股权被社会公众所占有和控制,由公司所有的员工组织起来的联合会所管理和支配,那么它就很容易变成一种公众自治的经济组织,那么它也就会很容易地过渡为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一种经济组织形式。果真如此,那么,股份公司和工人合作工厂等社会所有制和劳动集体所有制形式——这些已经在资本主义内部发展起来的形式——在社会主义社会制度下就会变成——马克思所设想的未来共产主义社会可能的生产组织方式——“自由人联合体”内的人与人的“自由劳动”的合作关系,变成“自由人联合体”之间的“自由交换”关系[25];那么,资本主义的占有方式就会彻底地被改变,即以资本家占有资本为基础的剥夺劳动者生产剩余价值的生产方式的彻底改变。

4、对劳动者的管理方式由简单粗暴强迫的工头式管理向“经理阶层”为主的及“工人参与”下的行为科学管理方向发展,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向良性方向转化

随着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劳动方式的变化所引发的变化,随着资本主义占有方式的变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现代的劳动群体的管理方式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随之资本主义体系内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传统的资本主义企业是资本家直接管理企业并依靠“工头”对劳动者实行简单粗暴的强迫方式管理,以榨取工人的剩余价值。而在现代知识经济条件下,要挖掘知识化了的劳动者的大脑潜能,靠“大棒”不行的,只有让他们能够获得较之过去丰厚的报酬并心情舒畅地、自觉自愿地工作,才能充分发挥出他们的潜能和聪明才干,才能获取他们所创造的相对剩余价值。为此,就不能像工业社会中那样把他们作为会自动工作的“机器”予以对待;而是要真正地把他们作为人来对待,并且要把他们作为生产过程中的主人来对待,因而当代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随之向良性方向转化。随着现代公司制的发展,一个新型的经理层代替了以往资本家直接对企业的管理。现代企业的经理型管理者,注重研究“行为科学”,并设法采取各种各样可调动“劳动阶级”积极性的方法,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公司创造出更多的财富。他们依据行为科学分析劳动者的心理、爱好和行为方式,采取感情笼络、工作条件改善、物质奖励、福利待遇、权利让步等种种方法,设法挖掘劳动者的智力资源。从泰勒的“经济人”到梅奥的“社会人”到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的人”和日本的“人本主义”为核心的管理模式,使资本主义世界对如何管理人、激励人逐步走向科学化并不断深化。现代资本主义企业的管理者企图通过感召力、想象力、交流的天赋、直觉、灵活性和全面主义塑造新一代管理者的理想特点。企图实现“自由化的公司”,管理已经内在化在每个劳动者的身上,使这些劳动者实现其管理者的希望,而在顾客身上外在化(“顾客就是上帝”)并且成为竞争的压力。在生产领域创造出“全面质量管理”等方法,质量控制和设备维护的一体化任务提高了个人的经验和自治,并且克服了泰勒式设计和执行的分离,充分发挥每个劳动者的自主性,提高劳动生产积极性,一定程度上使劳动者能够实现自己的价值。[26]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在对劳动者的管理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们对劳动者的权利予以重视,通过法律限制资本家的权利,对劳动者的权利给予一定程度的保护,如制定工人工资、劳动环境、工作时间等方面的法规。工人阶级的社会地位有了提高,有些资本主义国家还吸收工人参加管理。早在20世纪初期尤其是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强大影响下,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就逐步推行“工人参与”管理,即根据法律或者集体合同的规定,职工通过他们选出的代表参加从工厂乃至公司一级的经营管理。有的还明文规定,股份公司的董事会、监事会要有一定比例的工人代表参加。他们的职权从咨询到参与企业决策都不同程度地有所表现。通过工人参与管理,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劳资之间的矛盾,也提高了工人的生产积极性、增加了生产、缓解了经济危机,从而稳定了资本主义制度。[27]尽管工人参与资本主义生产管理的职权非常有限,不可能从根本上触动资本家的特权,但是不可否认,工人参与管理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内成长着的社会主义企业管理制度的因素之一,它是实现社会主义制度后工人真正“当家作主”实现合作生产、自己管理自己的“雏形”。

5、商品交换方式由传统的自由盲目的市场运行方式转变为国家干预下的有计划的市场经济运行方式,经济运行相对稳定、危机相对减弱

一个社会统治阶级成熟的标志之一是国家作为其阶级利益总代表作用的发挥。如前所述,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经历了由自由资本主义阶段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发展。在自由资本主义阶段,资产阶级作为一个统治阶级还不够成熟,任凭资本主义自发、自由的发展,其结果是资本主义内部所固有的矛盾空前的激烈和加剧,以至于导致资本主义社会的正常秩序难以维持,无产阶级的反抗和起义不断,资产阶级争夺世界市场愈演愈烈,直至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威胁到了整个资本主义体系的生存,资本主义世界面临着总崩溃的危险。两次世界大战打击并约束了自由资本主义运行方式的进一步发展,给资产阶级以沉痛的教训。尤其是二战以后,世界经济体系出现的一个重大变化是一个与资本主义世界对立的社会主义国家阵营的出现,这从外部对资本主义世界构成了严重的威胁。面对资本主义体系内外所发生的这一系列重大变化,迫使垄断资本集团开始认识自由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所存在的问题,促使其从全局范围内来思考其自身所需要的经济运行方式,思考运用国家的力量对资本主义的经济运行实行政治上和行政上的支持。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资本主义社会的正式代表——国家终究不得不承担起对生产的领导。” [28] 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对资本主义的经济运行体系进行了重大的调整,通过经济杠杆、经济政策、经济立法等指导和影响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它们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制度创新”,凯恩斯主义成为主导经济学说,并学习和借鉴社会主义对经济实现有目的的计划管理和国家调节,国家对经济运行方式的干预逐步地增多;由政府控制指导的社会统一经济发展规划引导和调整市场、引导企业按照国家计划进行投资;政府通过立法和制定强有力的政策完善宏观调控机制,采取财政、金融等经济杠杆调控市场,避免经济的盲目发展和经济危机的加剧[29];实行某种程度的国有化和政府大规模的采购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体系;……。国家的经济职能增强了,国家对经济干预的力量增强了,即使是私人资本在其运行过程中也已离不开国家的干预和调节,资产阶级作为统治阶级逐步地走向了成熟,资本主义的国家机器不仅是上层建筑而且成为经济基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资本主义的发展也进入了较为成熟的国家资本主义阶段。

从自由资本主义到国家资本主义的发展使资本主义的经济运行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至于一些西方经济学者认为现代资本主义所实行的是混合经济体系,即资本主义的经济运行体系与社会主义的经济运行体系交叉发挥作用,或是自由竞争市场经济体系与国家干预的计划经济体系混合发挥作用。如西方一些经济学家所言:“这个新世界既不是资本主义的,也不是社会主义的,而是由混合经济占有统治地位的。”[30] 在笔者看来,资本主义经济运行方式的转变实际上是由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加剧导致资本主义经济体系逐步地向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市场经济运行体制的转变;是在经济运行方式方面资本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这种转变导致下列经济运行特征的出现:一是政府反垄断,垄断组织靠垄断提高价格攫取高额利润、消灭竞争、造成技术停滞的状况已不再明显;二是一定程度的计划经济使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延长,对经济的危害作用降低,经济危机后的生产力恢复能力增强和加快;三是商品生产以单纯追求利润目标为主向国家管理方式的以及国有资本和非政府组织生产公共产品的多重目标发展;四是由卖方市场向以消费者为主体满足消费者需求并进行公共选择的买方市场转变。虽然这些转变的程度还非常有限和非常的不稳定,但是这些转变显示了一种否定,显示了一种选择,显示了一种方向;它是对传统资本主义自由经济的否定,显示了人类社会实践的合理选择,显示了社会主义思想家们所预言的社会主义经济方式的生命力和资本主义社会未来的发展方向。

6、对外关系由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政策转变为推行全球化的自由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交换方式,并由此获得超额利润和比较经济利益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原始资本积累和自由资本主义的成长阶段,不仅依靠对本国无产阶级的残酷剥削和压迫榨取剩余价值,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政策对其他国家的人民进行侵略和剥削,从而获得掠夺利益和超额利润,完成了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和超常的发展。但是这种政策受到了殖民地区和被侵略国家和人民的强烈的反抗,二战以后世界殖民体系彻底的瓦解了,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政策在觉悟了的国家和人民的反对下难以继续维持和推行,因此垄断资产阶级不得不改变其对外政策和交换方式。二战以后,它们对不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济交换方式,主要是利用其所拥有并垄断的强大的资本、科技、人才优势加之强大的军事威胁,控制着全球化过程中的全球经济命脉,通过推行全球化的自由市场经济方式从而获得剩余价值、超额利润和比较利益。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是依赖于不发达国家的,依赖于对不发达国家的剥削所获得的超额利润,依赖于它们的比较利益在全球范围内的充分获得。

发达国家在本国范围内所产生的社会主义因素在全球范围内除社会主义国家外难以找到它们的踪影,在全球化过程中垄断资产阶级的政策和利益占据着主导地位。不发达国家虽然也对垄断资产阶级的全球化政策进行抗争,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总体而言,无法与发达国家雄厚的资金、人才、技术优势进行平等竞争,往往在世界经济交换过程中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全球化进程中的不平等贸易,加剧了世界上富国和穷国之间的收入差距。世界上20%最富裕国家与最贫穷国家的人均收入差距已从1960的30:1增长到1995年的82:1,并且第三世界在许多方面变得更糟。[31]

之所以在这里指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外的经济交换关系,是说明发达国家所推行的全球化资本主义是不同于其国内的资本主义的,至少不是处于同一发展阶段上的资本主义阶段。如前所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当代处于国家资本主义阶段和社会资本主义或向社会主义的过渡阶段;而其所在全球化过程中所推行的则是自由资本主义(以发达国家为核心的各种经济共同体则另当别论,如欧盟),更多地体现了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这是具有很大区别的两个不同的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因而我们不能盲目地用发达国家的国内资本主义发展方式去理解目前全球化进程中的资本主义。而进一步地论述全球化资本主义问题则超出了本文范围,此不赘述。

 7、财富分配方式由发给劳动者最低工资的残酷剥削的一次分配向国家干预和公共选择下的社会福利、社会保障化的二次和多元分配的方向发展,劳动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提高

在自由资本主义阶段,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采取的是竭泽而渔的残酷手段,他们贪婪利润的本性令他们恨不得榨尽工人的每一滴血汗,工人只能获得养家活口的微薄的最低工资,无产阶级陷于绝对贫困的境地,无产阶级不得不组织起来同资本家展开斗争直至发动武装起义。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空前激化资本主义社会面临分崩离析的状态下,在工人阶级各种组织和社会主义政党的坚持不懈的斗争下,作为资产阶级的总代表的资产阶级政府不得不向工人阶级让步,不得不出面干预资本主义的经济政策,以缓和社会的阶级矛盾和避免资本主义社会的崩溃。资本主义社会政府的作为之一,就是根据工人阶级和社会主义政党的要求,对社会采取社会保障措施和广泛的社会福利政策。尤其是二战以后,在内部阶级矛盾愈演愈激烈外部社会主义阵营的强大影响之下,资本主义社会的政府把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政策作为了一项缓和阶级矛盾稳定社会的主要政策,而且取得了相当的成功和历史性的进步。

当代西方发达国家的社会保障体系相当完善,社会福利设施十分发达,社会保障事业全面发展。中国社会科学院李琮研究员在其主编的《西欧社会保障制度》一书中对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做了详尽的总结。他总结其特点是,首先战后西欧社会保障共同发展的特点是由国家主管的社会保障项目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这使国家政权在西欧社会生活中占据决定性的地位。其次,战后西欧各工业国的社会保障计划都在不同程度地向普及化、全民化的方向发展,也就是说向全民普遍地享受社会保障的方向发展。第三,战后西欧工业国内部的社会阶层的社会政治权利在一定意义上趋向于平等,这是社会保障趋向于全民化的重要原因。第四,战后主要工业国的生产力水平迅速提高,这就在解决了绝大多数人的温饱问题的基础上改变了贫困本来的含义,进一步提出了生活“质”的问题。另一方面,经济的繁荣也使西欧各国有能力以“福利”代替“济贫”,使社会保障由为少数确实贫困的人提供亟需的援助变为向社会每个成员提供预防意外损失的手段。[32]此外,公共选择在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政策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这些“公共物品常常要求集体行动”“由公共选择解决集体物品的问题”;[33]社会的民主普选和公共选择要求,政府的民主政治和公共选择政策均导致政府的天平必须向社会的民众倾斜而不能只代表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否则政府官员就难以当选或连任;公司要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所以也必须支持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政策。

发达国家实行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的政策措施主要是一种由国家计划、又由国家实施的对国民经济收入进行二次分配的政策。它们通过征收高额累进税和遗产税对个人收入进行调节和限制。通过征收遗产税化私有为国有,目前遗产税最低的50% ,高的达到了80%-90%。[34]许多国家用于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的开支都占到了公共总开支的40%以上,英国的社会保障和福利开支占公共开支的 44%以上,瑞典则高达46%。西欧国家用于社会保障的费用平均占到国民收入总值的18-20%。[35]这一分配的总的趋势是在提倡社会公平的基础上一定程度上缩小了贫富之间的差别,缩短了劳动时间,提高劳动者的物质文化水平,改善人民的生活环境。当然,中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也从中得到了实惠。

由于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向社会公众所提供的公共产品服务,所以目前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劳动阶级已由传统资本主义社会的受苦受难的绝对贫困阶级变成相对贫困的具有物质保障和休闲时间的开始享受社会财富的阶级,劳动者在享受着日益增长的实际工资和更短的工作小时;中等收入者(西方学者称为中产阶级)已占多数;而“劳动阶级”中的一批“高级劳动者”——科学家、高级工程师、高级管理人员等,已成为了富裕的社会上层阶级。这样就促使社会公众的生活消费结构,由以劳动者最低生活水平为获得工资标准的形式向不断增长的工资水平和鼓励公众进行高消费的生活消费水平方向发展,所以马克思那时资本主义社会无产阶级绝对贫困化的规律在这种变化了的条件下已逐步失去了作用,也因此引起了一些人对马克思主义这个绝对贫困规律的责难。而这些责难恰恰是违背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起码常识——任何一个规律都是客观存在物的反映——用本不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因素去否定资本主义所具有的规律;如果没有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制度这些社会主义因素的出现和作用的发挥,而听任资本家对工人进行残酷剥削,那么工人阶级绝对贫困化的规律就不会失去作用。

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是社会主义的因素之一,某种程度上也是社会主义制度应该体现的制度之一,它是空想社会主义者就为之奋斗并经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政党长期奋斗取得的重大结果之一;没有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没有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及社会主义政党的长期艰苦卓绝的奋斗,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所实行的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政策将是不可想象的。而且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看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问题,它已超越了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经济的范畴,它是未来共产主义社会产品经济的萌芽。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所提供的是公共产品,公共产品不是商品,公共产品是以满足全社会某些需求为目的的。公共产品是通过国家税收对资本主义的利润进行二次分配的结果,或者通过非政府组织和慈善机构向社会提供服务从而实现了多元化分配的结果。它是不同于商品经济的一种产品经济。公共产品的意义在于它实际上体现了一种共产主义的分配方式——“按需分配”,它似乎像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设想的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产品经济,是以满足一切人需要的产品经济而不是以盈利为目的的商品经济。从这个意义上理解当代发达资本主义社会所存在的公共产品,可以说这是在资本主义内部所产生的共产主义社会的萌芽因素。

㈡上层建筑结构系统变化的新特点新趋势

上层建筑结构系统包括:文化教育、意识形态、道德法律、政治结构等系统的内容,它在当代发达资本主义社会随着经济结构系统的变化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1、文化教育领域由对少数人的贵族式英才教育向对广大人民群众的普及义务教育和终身持续教育的方向发展,人民群众的文化知识水平和历史自觉性得以提高

如前所述,科技革命及生产工具的变革必然对劳动者的素质提出相应的要求。工厂的经营管理者为了保证现代生产机器的运转和获得超额利润,就必须对劳动者进行文化教育和技术培训,以保证劳动者能够熟练地掌握现代技术条件下的各种劳动技能。同时,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为了保证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有效运转,也必须不断地提高人民的文化教育水平,教育已成为政府公共政策的一个主要部分之一,成为一项社会性的事业。

近代义务教育起源于德国,兴起于资本主义形成和发展时期的欧美,到十九世纪后半期,欧美义务教育不仅具备了普及性、强制性及减免学费的特征和完成了教育近代化的过程,并且为过渡到现代教育准备了基础。[36]目前,发达国家高中文化程度已成为普及性的义务教育,受过大学文化教育的人数已占到了总人口的1/3以上。在此基础上,发达国家又进一步先后通过了“终身教育法”,每个公民要受到终身教育,教育观念和教育政策开始向“终身教育”和“经常性教育”的方向发展。发达国家在加强和扩大低于大学水平的技术和专业训练,如美国提出要普及大学二年教育,兴办“初级大学”和“社区大学”,在此如能再继续学习也可获得学士学位。随着全民、终身教育的深入发展,发达国家正迈向群体性知识社会,教育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重要领域之一,公众不仅相信教育而且渴望得益于教育。成年人受教育率至1975年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达到了99%。[37]很多国家的教育当局提供了精心设置的机会,像专职再训练和非专职的一般兴趣的成人教育等等。如果政府当局不供给这类训练,厂商们就设法给予提供,由于工业和商业组织上的变化,在职训练日益显得必要。至20世纪70年代初期,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比上一代进入欧洲大部分国家的贵族中学的人还要多。[38]上世纪9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进一步提出了“全纳教育”的观念。全纳教育主张教育要民主、要平等,强调群体、强调合作,这是教育发展的一个总趋势。[39]在网络经济空前发展的形势下,教育的网络化进一步推动了教育的发展,网络教育已显示出它的巨大潜力和社会经济效益。[40]另外知识信息的发展也推动了文化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图书馆、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不仅成为传媒的主要载体,也成为了公众掌握知识的普及性的文化工具,在当代知识经济的条件下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也进一步推动了广大公众文化知识水平的提高。

与此同时,教育的内容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由工业革命以来偏向科学文化技术教育向注重人文知识的教育,注重提高人类精神文化水平的转变。人类在逐步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逐步地占据政治和经济的中心位置,所起的支配作用愈来愈大。人类的技术活动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满足现实的物质需求,科学家、企业家和政治家越来越多地应用最新的技术手段,以丰富的想象力关注人类深层次的需求,关注人类的精神需求、文化需求和对知识的渴望。[41]文化教育的普及和提高,不断地向意识形态领域渗透,不断地改变着人们的观念;人民群众的自我意识获得了提高,改造社会改造历史的自觉性获得了提高,自觉地参与经济社会的各项活动,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2、意识形态领域由体现统治阶级意志的话语控制向反映大多数人意志的人文社会科学方向发展,物质的统治力量在削弱,理性和人文精神力量在增强

迄今为止的人类社会历史表明,不同的群体、阶层、阶级和党派具有不同的价值观或价值倾向。传统的资本主义国家基本上实行的是少数人统治多数人的资产阶级专制或者是仅有少数人享有的民主政治体制。在专政体制下,一个社会和国家的主导意识或价值取向,主要的是代表并反映统治这个社会国家的阶级及政党的意志和利益。因此,意识形态领域的活动构成了政治领域活动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传统资本主义社会的统治阶级即资产阶级控制着传媒工具,也控制着意识形态的表现形式话语,其必然要在意识形态领域传播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合理性,宣扬资产阶级统治和道德观念的合理性。如宣扬商品拜物教,偶像崇拜,社会达尔文主义,道德功利主义,享乐主义等等,并进而为他们的阶级利益辩护。这种意识形态的取向既反映在国家的法律法规中,也通过其所垄断和控制的现代信息媒体向社会的普通大众进行宣传、教育和灌输,以形成社会的认同意识、政治意识和道德意识等思想意识,藉此维护他们的统治利益及社会的稳定。所以传统资本主义社会的意识形态工具往往成为少数人谋取私利的工具,成为欺骗愚弄广大人民群众的工具,而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由于缺乏文化知识和社会信息的严重闭塞不对称,他们基本上没有话语权,其思想意识也被统治阶级的传媒所影响和左右。所以资本主义社会在剥削阶级意识的左右下,表现出了物对人的统治—— “异化”——马克思所批判的。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经济社会的历史性进步,随着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知识水准的空前提高,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意识形态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和影响是多方面的,本文主要指出下列几个方面的变化:一是意识形态的载体——传播媒体的信息工具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二是意识形态的内容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三是统治阶级话语垄断的消解,多元化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兴起。

传播媒体的信息工具的变化主要是报刊、电视、广播、通讯等现代媒体引起的变化,当代又向网络化的多媒体综合形式发展。传播媒体在当代可以说是无处不在处处在,它已经遍布社会的每个角落每个家庭每个人,对这样高度发达的传播媒体进行控制是愈来愈困难了,尤其是当代网络媒体的出现。网络化多媒体的信息工具是人类历史上最宽大、最广泛、最迅速、最简便易行的综合式的多媒体,是现代任何一个媒体工具所无法比拟的。网络传播可以把传统的线性叙事、单向传播,转变为立体发布、双向互动传播[42];可以多样化的形式出现,从传播大众媒体机构在网上的影射方式,到网上的讨论区和聊天室,再到人们通过电子邮件的信息传播,每一个上网的人都可以通过一定的技术程序和网上协议程序传播或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要求。网络媒体已变成了群体性人民性的传播工具,统治阶级要想控制这样的传媒工具几乎是不可能的了。

由于如前所述的广大人民群众文化知识水平的提高,所以科学知识得以空前的普及和人文精神得以大力的弘扬并向社会的各个领域渗透,由此导致传播内容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从而使当代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意识形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具有如下特点:

一是科学理念尤其是人文精神的弘扬。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知识、科学技术在当代比历史上的任何时期都更加普及、深入人心和对经济社会发挥出无比巨大的推动作用。不仅自然科学的发现所引发的技术创新和科技革命对推动经济和社会的进步发挥了无比巨大的威力,而且人文社会科学也不断地进步引发制度创新和管理革命并进而推动经济和社会不断进步。人文社会科学的进步从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到经济领域发端的管理革命、公司制度创新、可持续发展战略,和政治领域的民主主义、多元主义、民主集体主义、科学决策、公共选择、公共管理直至当前所进行的重塑政府运动,以及社会领域的社会保障、社会福利、社会自治、社会自助等等,无不体现了科学理念的渗透作用。要求公正、平等、公平制定和遵守游戏规则的法制观念,对第三次浪潮的认识,后工业社会概念、知识经济概念的形成,对自由、和平、人权的认识等等,已深入人心成为社会民众的要求,成为政府制定政策的取向。所以不仅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长期斗争推动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性进步,而且也是因为科学理念和人文精神的弘扬渗透改变了社会的意识形态从而推动了当代人类社会的进步,推动了对资本主义世界的否定并不断的向社会主义社会的演进。

二是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和影响的扩大,以及对传统资本主义的认识和批判的深化。从文艺复兴以来对人类社会意识形态领域影响最大的莫过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社会主义思想的兴起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方法为人们科学地认识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奠定了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本质上是批判的,进步的,是对资本主义存在不合理的批判,是对人类历史进步的推动。马克思主义为人类社会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为人类社会的未来发展描绘了宏伟的蓝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吸引着一代一代人为之前仆后继英勇奋斗。资本主义的价值观受到愈来愈多的怀疑和激烈的挑战,后资本主义思想的发展,人文主义精神的弘扬,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形成等等,从思想渊源上都是与马克思主义密不可分的,是符合社会主义的历史要求的。马克思主义从诞生之初的只有少数人所能够理解,逐步地跨越欧洲大陆走向全世界,马克思主义成为了各种社会主义政党的行动指南,成为了工人阶级向资产阶级进行斗争的强大的思想理论武器。不用说从苏联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政权到二战后一个社会主义阵营的出现是马克思主义的伟大胜利,今天在世界上很少还有哪一个工人群众组织不知道马克思主义,哪一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没有受到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因而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影响是更大了而不是缩小了。千年交汇之时,英国BBC公司和路透社等国外媒体所作的民意测验中,马克思被评为千年来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正说明了马克思主义在世界上的传播和影响是无可比拟的,马克思主义的幽灵仍然在世界上游荡,马克思主义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在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同时社会主义思潮是此起彼伏不断激荡。社会主义思想从空想走向了科学,成为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改造世界改造自己命运的强大思想武器。各种各样的社会主义政党和工人阶级群众组织都在不同程度上以马克思主义或社会主义思想为武器争取自己的权利和向资本主义世界进行挑战。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和影响,当代发达资本主义社会就不可能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和向社会主义社会的演进。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改造了社会的意识形态,改造了人,也改造了社会。

除马克思主义者对资本主义世界的批判而外,西方的非马克思主义学者也对资本主义进行了批判和否定。如对“第三次浪潮”和“后工业社会的来临”的描述和预测等著者,都是在不同程度上批判和否定了传统的资本主义社会预测了一个新的社会的来临。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和认识,促使资本主义社会的统治者注意其当前的形式在任意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的隐患,并且在其内部发掘用以压制反对资本主义制度和提高收益水平的治病良药。[43]与以往自由资本主义发展不同,当代发达国家的资产阶级及其政府已在尽其所能地利用科学知识不断自觉地进行着自我调节和调整。

三是对人性和人权的张扬,回归人本主义。自由、民主、平等的人权内容曾经是资产阶级取得政权的旗帜,但是当资产阶级取得政权后,人权就被资产阶级抛到了脑后,有的只是资产阶级的人权而无产阶级是没有人权的,无产阶级处于受剥削受压迫的地位。经过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长期不懈的斗争,人权逐步地得以实现,逐步地从个人人权发展到集体人权,从政治权利发展为经济文化权利,从资产阶级国家的专利发展到为全世界人民包括第三世界国家人民服务。1948年第三届联合国大会通过的《世界人权宣言》,标志着国际范围内人权活动的开始。1966年联合国通过的《公民及政治权利国际盟约》和《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公约》,1986年通过的《发展人权宣言》等,不断地使人权概念的经济内容得到充实,使集体人权概念得到发展。[44]人权的发展有利于法制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有利于民主政体的建立和完善。

“个人作为构成社会的基础和发生变革的基本单位而受到新的尊重,……事实上,无论是环境保护运动,妇女运动,还是反核运动,均发于有觉悟的、确信可能出现一种新现实的个人。”[45] 个人的作用日趋重要。现代哲学强调把现实的活生生的人作为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在人自身中寻找合理性的标准与依据。[46]人文精神不断地回归人性,回归人的自然本性,回归理性指导下的人性,摈弃被扭曲了、被资本主义物欲异化了的人性。人文主义精神的不断科学化、理性化、丰富化、普及化,逐渐形成社会普遍认同的主流意识。对迷信、偶像崇拜、垄断、专制、对道德功利主义的批判,对人生意义的认识和理解,对人类生存价值和生存目标的探索,对人类进步标准的探索和衡量,等等。同时促使道德领域由反人性的为统治阶级服务的道德体系向符合人类生存的以人为本的回归自然的科学道德体系方向发展。

四是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深入人心。当代人文精神从人类中心主义到非人类中心主义到可持续发展观念的转变和发展,认为对世界的规范观念不仅仅限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且应包括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同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处理好两大关系就要立足与“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即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的发展,以实现促进人类之间的和谐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达到生态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社会可持续发展。[47]

可持续发展观念已经逐步变成全球化的意识和行动。这一观念在全球范围内的行动体现就是召开了三次地球峰会,把可持续发展问题作为全人类的共同问题提到了全球化的议事日程上来了。WTO准备进行的贸易谈判中对环境保护、绿色保护、生态保护、劳工标准等的谈判也在增加。那种传统资本主义社会所奉行的单纯追求利润而忽视环境、生态、卫生、健康、安全、和人类长期生存需要的企业行为难以为继,不仅会受到民众的谴责而还会受到政府法律的制裁。社会公众不仅认同可持续发展观,而且积极行动有力地促进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由于以上意识形态的载体及其内容发生的巨大变化,所以传统资本主义社会统治阶级垄断意识形态的话语霸权地位逐步地在消解,反映各种社会利益集团和人民大众的多元化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内容蓬勃发展。如网络化多媒体的发展,网络化多媒体的信息工具具有传播成本低、简便易行的特点,所以不仅个人将会通过它反映和表达自己的意愿和要求,而且各种各样的社团组织和群体也会通过网络化多媒体形式发表代表自己观点和利益的信息向社会加以传播。这样网络化多媒体的信息工具就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打破和摧毁传统的少数人垄断和控制信息媒体进而垄断意识形态话语的状态,因而反映各种社会利益集团和人民大众的多元化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内容就可以蓬勃发展起来。由此它导致了作为人类社会上层建筑意识形态领域传播内容的重大变化。代表资产阶级利益和价值观的思想意识想要主导社会和国家的意识形态将是极其困难的,尤其是那些欺骗和愚弄群众的谎言将会被任何一个有良知的人无情地通过网络化媒体予以揭穿。所以符合全体人民利益规范的思想、观点和文化意识就可以被广泛地传播,科学理念和人文精神将会得到进一步的弘扬,因此有史以来统治阶级的话语霸权地位将被彻底地打破。

意识形态引导社会的实践并规范社会的实践,它的变化必将对国家的法律法规、政治制度产生深远的、巨大的作用和影响,最终导致政治制度的变革。

3、国家政权由专制独裁或少数人控制的民主政体向人民广泛参与的法制体制和多党执政的多元化民主政体方向发展,政权的阶级性在削弱人民性在增强

传统资本主义社会的国家政权在马克思主义者看来它是资产阶级统治的工具,阶级利益高于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资产阶级控制和利用国家政权谋取阶级利益,而且往往采取专制独裁或资产阶级政党执政的方式控制国家政权,对人民实行残酷的压迫和统治,只有少数人才享有民主权利。在当代发达资本主义社会国家政权存在的内外条件都发生了变化的情况下,国家政权作为阶级统治的工具的性质也无疑发生了变化,虽然垄断资产阶级通过各种方式仍然在控制和利用着国家政权为其谋取阶级利益,但是国家政权也在不同程度上反映和代表着广大人民和社会整体的利益,国家作为阶级统治工具的性质逐步在发生变化,国家政治领域由专制体制或少数人享有的民主政体向人民广泛参与的法制政治体制和多党执政的多元化民主的公共治理和地方自治政治体制方向发展,国家作为以政治作用为主的专职职能向以调节经济利益、调整社会制度、控制社会秩序、协调社会关系、管理社会事等的公共职能转变,国家政权的社会性和人民性在逐步地增强。

首先是各种工人阶级群众组织和社会主义政党的力量的成长和壮大,并促使资产阶级的政党执政向其他政党多党执政的多元化民主政体的转变。近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上层建筑领域的一个最显著的特点是无产阶级登上了政治历史舞台,是无产阶级组织起来并建立社会主义的政党向资本主义世界进行挑战的历史,是无产阶级承担起改造人类社会的历史使命的历史。因此,在近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的发展历史上,无产阶级群众组织和社会主义政党起着不可估量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无产阶级和其他进步力量的推动下,近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政治逐步完成了由传统的独裁专制政体向多党执政的多元化民主政体的转变。在这种转变过程中不仅资产阶级的政党轮流进行执政,而且各种号称社会主义的政党也参与执政,尤其是在西欧和北欧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内,各种社会主义的政党不仅参政而且还与其他政党联合执政或单独地执政。尽管这些社会主义的政党执政以后也只能在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框架内运作而不可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尽管对这些社会主义的政党及其执政行为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非议,但是无可争辩的是,社会主义的政党执政以后,推行改良主义政策,实行了一定程度的社会改革,实行了许多有利于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政策。逐步推动和建立起了有利于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福利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在资本国有化、劳动就业、普及教育等各个方面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政策取向;同时,在政治领域推进了民主制度的发展,推进了法制体制的完善和贯彻,推进了人权和人民民主权力的扩展等等,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社会主义社会所应有的民主政治内容。这些都是现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内的经济平等和政治民主方面取得的历史性进步,它的发展无疑为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和政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奠定了基础,也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制度上和政治上向社会主义社会演进的趋势之一。

其次是法制政治体制的确立。虽然资产阶级的意志仍然反映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法律体系中并仍然体现着资本主义的主流意识,但是资产阶级的权力受到了限制,人民的权力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发展。人权的规范化体现在法律之中,在当代就是法制社会的建立。法制是规范人类社会的主要方式手段。当代发达国家,在人民觉悟和力量逐步提高和强大的条件下,法律至上的观念逐步地树立起来,国家运用法制赢得民心,运用法律保障人权,通过法律和司法职能的独立行使对政府的制约权力,制约资产阶级权力的扩张和对人民权力的侵犯。尽管资本主义的法制不可能完全反映和代表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但是法制的建立限制了国家和统治阶级的权力,限制了国家和统治阶级权力对公民权利、自由的侵犯,避免凌驾于社会之上的权力被少数人所垄断,避免少数人利用国家权力谋取私利和对社会大多数人的任意侵犯,规范了社会各个利益集团的行为和利益,保证社会能够有序稳定地运转。

第三是人民普选权的实现,资产阶级的统治力量被削弱,人民的力量在增强。民主的本意就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意思。但是从古希腊的奴隶制民主直至近代资产阶级的民主,都是少数剥削者和特权者的民主。虽然1776年美国《独立宣言》就宣称“人人生而平等”,但直至1962年的美国宪法修正案才承认男女平等,1964年才承认不交人头税的公民有选举权。经过广大人民群众的不懈斗争,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参与者由少数特权阶层参与的民主向人民广泛参与的实质上的民主转变。发达国家现在已实现普选,凡年满18岁的男女公民都有选举权,各级议会议员和最重要的行政长官是由选举产生的。同时,公民个人在不同程度上通过不同的形式参与政治。除直接参加选举投票外,参与的形式有参加竞选活动,直接同议员和行政官员接触,参加政治上活跃的社团,以及抗议、示威、游行等。“劳动者正在通过投票而不是子弹来获得政治权利。”[48]

人民是历史的主体,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然而,人民在传统资本主义社会的专制政治制度下,甚至是在许多国家的“代议制民主”政治制度下,人民常常是处于被剥削、被压迫的状态,处于被动的状态,而不是如同他们所拥有的整体力量那样理应处于主动的状态,成为社会的主人,成为历史的主人。他们的整体力量只有在革命时期才得以充分发挥和体现,而且往往是以暴力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人民普选权的实现最终必然导致人民成为社会和政治的主导力量,最终导致实现由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社会。人民将会决定由谁来管理社会和政府,作为国家的政治只能代表人民的意志和利益,否则,它就会失去存在的合理性,失去存在的权威性。人民主导历史的时代,就不会允许少数人以财富和暴力主导人类历史的状态继续存在下去,从而结束财富和暴力统治人类历史的时代,创造出一个民主、自由、和谐、幸福的新时代。无疑,人民普选权的实现最终将会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到来敞开大门。

4、政府管理模式由金字塔式的等级制垂直管理模式向社会化的公共治理和公众自治模式转变,国家的统治职能在削弱,民众的自治能力在增强

自从有阶级有国家以来,政府的主要职能就是统治;统治的主要方式就是政府运用军队、警察这些统治工具对社会进行金字塔式的等级制的垂直管理。这是适应传统社会结构较简单、阶级关系较明晰的统治方式。自资本主义社会诞生以来,社会结构愈来愈复杂了,社会各种组织和公共机构应运而生。这些组织和公共机构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利益集团,分别代表着社会中不同集团的利益,社会群体的利益趋于多元化。当代发达国家的利益集团呈现出纷繁的面貌,但主要可划分为这样几类,一是从事工商业活动的各类公司。如前所言,这些公司变成了某种程度的公共经济实体,内部具有完善的治理结构,是相对独立的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社会化经济组织。二是各种各样行业的、区域的、种族的等群众组织或社会团体,它们依据不同的利益凝聚在一起,形成自己的组织管理机构,是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化群众组织。三是社区组织的发展,居民根据所在地组织起来,开展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活动,是一种社会化的居民群众组织。当然,现实的利益集团远远要比这样的划分多,出于行文考虑,此不细述。这里列举这些组织是说明,这些组织是不同于传统政府金字塔式等级制的行政管理机构;这些组织都是在某种程度上不依赖于政府相对独立的社会化组织;这些组织的成员有共同的利益和目标,并采取有计划的行动以影响政府官员和政治,力图通过自己的活动来实现自己的特殊利益;这些组织都是具有自我管理、自我调节、自我服务的自治能力并具有相对完善的内部治理结构的组织;这些组织在很大程度上是公众自愿组织起来的,其成员之间处于相对平等的地位,是具有相对自由的组织……总之,它们是不同于国家行政组织的相对独立的自治性组织。这些组织的存在相对地削弱了国家的统治体系和权力,是国家这种和人民大众分离的公共权力回归人民大众的过程,从中显示出了国家权力逐步消亡的过程。无疑,国家的消亡只能建立在公民社会高度自治的基础上,否则将是不可想象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当代发达资本主义社会公民自治组织的发展,是人类社会管理模式向社会主义社会演进的趋势之一。

由于社会自治组织的发展 ,当代发达国家的政府管理模式由传统的金字塔式的等级制垂直管理模式向社会化的公共治理模式转变。公共治理是政府同社会公民自治组织共同管理公共事务的一种模式。对于成千上万的利益集团、公共机构或公民自治组织,应用传统的政治统治办法进行统治是不行的,而必须应用公共治理的手段才能够凑效。公共治理的推行表明政府并不是国家唯一的权力中心,各种公共的和私人的权力机构只要其行使的权力得到公众的认可,就可能成为在各个不同层面上的权力中心。通过公共治理方式政府和社会公共机构之间实现互动协调,保持有效运转,实现各自的利益。这样各种私人部门和公共机构就可以分担起许多过去由国家承担的责任。同时在涉及集体行动的各个社会公共机构之间存在着权力依赖,这种依赖可以通过公共治理方式协调处理相互之间的关系,而不是靠政府管理来解决。通过公共治理方式最终将形成一个公民社会能够自己管理自己进行自治的网络。公共治理说明不运用政府的权力,政府不发号施令,各种社会公共机构也有能力处理好自己的事务。[49]

在公民自治组织发展和公共治理的基础上,自上世纪末以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公共行政进行改革,开展了所谓的重塑政府的运动。这场行政改革运动,企图改革坏的官僚制而代之以好的官僚制。主张以社会公众的需要作为政府行为导向,借鉴市场机制改善官僚机制,树立公众——顾客是上帝的观念,采用新的统治手段与方法,满足顾客而不是官僚机构的需要。[50]主要的做法有,推行政府服务承诺制度;建立竞争性政府,通过公共选择将竞争机制引进到公共行政中去,克服行政垄断;改革金字塔式的官僚体制,变等级制为参与和协作,主要是让下级机关在为公众服务方面更富灵活性和创新精神,另外让公众参与管理,分散公共机构的权力。[51]这场运动促使人们对金字塔式的官僚体制进行了普遍的反思,进一步对政府能做什么,应该做什么,怎么做加深了认识;促使政府管理模式进一步向公共治理和公民自治的方向发展。

5、军事领域由侵略扩张的帝国主义政策向人民反对战争和制止战争的和平主义方向发展,世界大战的危险性减少

第二次世界大战过去已半个多世纪了,但是至今并没有爆发第三次世界大战,尽管世界局部性的战争从来也没有停止过,尽管帝国主义的霸权政策和行径仍然存在,但是帝国主义的好战分子要想发动世界大战是越来越困难了。发动世界大战只有世界列强即当代被称为发达资本主义的国家才有这个能力,它们是世界的经济军事强国,它们具有这种能力也具有争霸世界的野心,而弱小的国家是不可能发动战争与列强争夺世界的。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战就是列强为争夺世界而发动起来的。世界列强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所以没有发动世界大战,其原因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其内部条件发生了变化;二是其所在的外部条件发生了变化。二战以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外部环境的变化主要是其长期以来、即从资本主义称雄世界以来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政策的破产,和一个与以往世界不同的强大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出现,以及世界各国人民的觉醒和对战争的厌恶抵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内部变化如前所言,是发生在经济、政治、文化和意识形态等各个方面的,这些变化归结在军事方面的变化就是由侵略扩张的帝国主义政策向人民反战制止战争的和平方向发展。

人民是厌恶侵略战争的。历史上的每次侵略战争,没有哪一次能给人民带来好处。人民被迫参加侵略战争,往往是发动侵略战争的魁首对人民的愚弄和欺骗造成的。而历史上统治阶级之所以能够对人民加以欺骗和愚弄,往往是因为被现代研究者称为的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当代人类被称为正在迈向信息社会,尤其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如前所言信息工具已称为了主要的生产和社会工具,人们在今天所能够掌握的信息是过去无法比拟的,现在要通过编造侵略战争谎言欺骗人民是愈来愈困难了。而且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人民已基本上是具有知识化的劳动群体,他们的觉悟也是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所无法比拟的;他们对人类前途命运的关注,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对自己命运的关注,不仅具有空前的热情而且也具有很高的洞彻和前瞻能力。这从上世纪60年代美国人民以及世界人民反对越南战争直至最终制止越南战争的行为,和如今的世界和平组织的发展与运动都可以强有力地证明这一点。因此在当代,帝国主义者要想靠谎言欺骗世界人民,靠武力占领世界领土和市场,靠武力企图掠夺资源、奴役世界人民,其可能性是愈来愈小了。所以,在当代世界上,和平与发展成为了主流意识和趋势。但是,帝国主义仍然存在,帝国主义称霸世界的野心也不会罢休,人类仍然面临着世界大战的威胁,对于这一点我们始终是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的。尤其是在苏东发生巨变,帝国主义外部强大的抑制因素减少以后,致使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的政策也趋向于保守,发达国家的垄断资产阶级政府不时地在世界各地张牙舞爪,世界局势将会变的更加复杂和多样化,世界大战会不会发生将存在着更多更大的变数,人们决不可以掉以轻心。

四、结论

综上所述,当代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目前正处于由国家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阶段,或者是传统的资本主义因素在衰亡、新生的社会主义因素在萌芽的一个过渡阶段。诚然,当代发达资本主义社会从基本性质上说仍然是资本主义性质的社会,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社会主义社会所应该具有的因素也在资本主义社会内部萌芽发育。在这个阶段,是现存的资本主义因素和新生的社会主义因素共同在发挥着作用,共同在支撑着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大厦;没有社会主义因素在资本主义内部的发展,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就不可能呈现出继续发展和繁荣的气象。在这个阶段,是社会主义社会所需的因素逐步战胜和取代资本主义社会所赖以存在条件的过程,是社会主义社会这个即将出生的婴儿在旧有的资本主义母体内孕育的过程,这个孕育着的婴儿一旦成熟就必然会从母体内脱胎而出。社会主义的萌芽因素究竟在资本主义社会内需要多长的发育过程,将会采取什么方式最终突破资本主义这个束缚社会主义因素成长的外壳,这些问题已超出了本文所要论述的范围,此不赘述。然而,我们有理由相信,不管社会主义社会取代资本主义社会这个历史过程会历经多么反复曲折的道路,这个总的历史趋势也是不会改变的。

参阅文献:

 ─────────

①[英]佩里.安德森著:《西方马克思主义探讨》,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②〔美〕阿尔温.托夫勒著:《第三次浪潮》,生活.  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3年版。

③〔美〕阿尔温.托夫勒  著:《力量转移》,新华出版社1996年版。

④[美]丹尼尔.贝尔  著:《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对社会预测的一项探索》,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⑤ [美]史蒂文.克雷默著:《西欧社会主义—— 一代人的经历》,东方出版社1992年版。

⑥[德]塞巴斯蒂安.赫尔可默《后意识形态时代的意识形态》,载《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1年第3期。

⑦李乾亨 主编:《今日帝国主义》,中国青年出版社1985年版。

⑧胡铁成 主编:《知识经济全书》,中国物资出版社 1998.8

⑨ [英]尼尔.麦金尼斯  著:《西欧共产党》,上海译文出版社1978年版。

⑩金吾伦,《信息高速公路与文化发展》,载《中国社会科学》1997.1

⑾王沪宁著:《比较政治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1987年版第117页。

⑿[美]约翰.奈斯比特著:《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新方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英文提要:

Brief Discussion on the New Characteristic of Modern Developed Capitalism Society and the New Trend of Evolution to the Socialism Society

Liu Guo-cheng

This article according to the historical materialism concerning the evolutive track of the new and old form of human society, it refers to not only the line of the Russian October Revolution for the capitalism society turn toward the socialism society, but also evolve toward the socialism society with change fashion in the developed capitalism society. It is said this article analyses and discusses on the system of economic structure and the system of the superstructure of modern developed capitalism society, point out the new characteristic of the modern developed capitalism society that it is different to the traditional capitalism society and the new trend of evolution the socialism society with change fashion.Besides, it analyses the possibility that will be realized socialism society and communist society.

Keywords: Capitalism ;New characteristic; Socialism; New trend

Writer: Liu Guo-cheng ,was born in 1951, leader of the institute of  Philosophy of  Ningxia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vice-researcher

论文:《略论当代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新特点

及其向社会主义社会演进的新趋势》;

作者:刘国晨 ;

出生年月:1951年11月;

工作单位:宁夏社会科学院;

职务:宁夏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

职称:副研究员;

通信地址:宁夏银川市新市区宁夏社会科学院;

邮政编码:750021;

联系电话:0951-5074501;

电子信箱:[email protected]

“社会关系和生产力密切相联。随着新生产力的获得,人们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随着生产方式即保证自己生活方式的改变,人们也就会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52]

“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53]

“在资产阶级社会的胎胞里发展的生产力,同时又创造着解决这种对抗的物质条件。” [54]

“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55]

“不再是奴役人的手段,而成了解放人的手段,因此,生产劳动就从一种负担变成为一种快乐”。[56]

“资本作为私人所有的资本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界限以内的扬弃。”“资本主义的股份企业和合作工厂一样要看作是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向社会共同生产方式过渡的过渡形式。”[57]

公司的发展是否会演变为马克思所设想的“自由人联合体”一类的组织呢[58]

马克思所设想的未来共产主义社会可能的生产组织方式——“自由人联合体”内的人与人的“自由劳动”的合作关系,变成“自由人联合体”之间的“自由交换”关系[59]

“资本主义社会的正式代表——国家终究不得不承担起对生产的领导。”[60]



[①] 参见李琮《对资本主义基本矛盾问题的再认识》,载《中国社会科学》1989年第1期;参见鲁从明《论现代资本主义处于社会资本主义阶段》,载《光明日报》1988年11月21日。

[②] 马克思:《哲学的贫困》,《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 141-142页。

[③]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33页。

[④]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33页。

[⑤] 马克思:《哲学的贫困》,《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142页。

[⑥]参见刘国晨《信息高速公路对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影响》,载《当代思潮》2002年第1期。

[⑦] “三A革命”:就是FA(Factory  automation 工厂自动化)革命、OA(Office   automation  办公室自动化)革命和HA(House  automation  住宅自动化)革命。

[⑧]参见张坤民等《可持续发展的科技能力建设:现状与对策》,《环境保护》2001年第11期。

[⑨]参见马俊如等《科学技术全球化的态势》,载《中国软科学》2002年第4期。

[⑩]参见卫兴华《如何正确认识资本主义发展的进程》,载《北京日报》2000年9月18日。

[11]参见卫兴华《如何正确认识资本主义发展的进程》,载《北京日报》2000年9月18日。

[12]参见杜厚文等《对世界经济衰退的反思》,载《经济参考报》2001年10月17日。

[13]参见李道揆《美国政府和美国政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169-170页。

[14]参见[法]米歇尔.博德《资本主义史1500-1980》,东方出版社,1986年版第294页。

[15]恩格斯:《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644页。

[16] [美]保罗.A.萨缪尔森等《经济学》(第12版)下,第730页。

[17]参见梁爱云《西方发达国家公司形态的比较与演进趋势》,载《学术研究》2001年第5期。

[18]参见[美]爱.麦.伯恩斯《当代世界政治理论》,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309页。

[19]全国总工会国际工运室编《外国工人如何参与企业管理》,工人出版社1987年版143-146页。

[20]参见[俄]尤里.普列特尼科夫《资本主义自我否定的历史趋势》,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1年第4期。

[21]马克思:《资本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版,第495页。

[22]马克思:《资本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版,第499页。

[23]参见[美]爱.麦.伯恩斯《当代世界政治理论》,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307页。

[24]马克思:《资本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2版,第96页。

[25]参见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108-109页。

[26]参见[法]塞巴斯蒂安.巴杰安《新“资本主义精神”》,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0年5期。

[27]参见全国总工会国际工运室编《外国工人如何参与企业管理》工人出版社1987年版119页。

[28]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752页。

[29]参见法共中央经济部等编著《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商务印书馆出版,1983年版下册,185页。

[30] [美]保罗.A.萨缪尔森等著:《经济学》(第12版)下,1295页。

[31]参见爱德华.赫尔曼《全球化的威胁》,《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9年第5期。

[32]参见李琮《西欧社会保障制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9-24页,3页。

[33] [美]保罗.A.萨缪尔森等著:《经济学》(第12版)下,1194-1195页。

[34]参见孙启文《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变化发展中深刻理解“两个必然”的理论》,载《奋斗》2000年第11期。

[35]参见李琮《西欧社会保障制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9-24页,3页。

[36]参见[英]博伊德 《西方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438-442页。

[37]参见[法]米歇尔.博德《资本主义史 1500-1980》,东方出版社出版1986年版,第295页。

[38] 参见[英]博伊德《西方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438-442页。

[39] 参见黄志成《试论全纳教育的价值取向》,载《外国教育研究》2001年第3期。

[40] 参见[美])J.蔡《因特网与高等教育》,摘自《国外社会科学》2001年第2期。

[41]参见张开逊《重新理解科学》,载《中国青年科技》2001年第4期。

[42]参见熊澄宇《全球信息网络化透视》,载《文汇报》2001年2月3日。

[43]参见[法]塞巴斯蒂安.巴杰安《新“资本主义精神”》,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0年5期。

[44]参见谢宏《论民主自由和人权》,载《人民日报》2000年12月5日。

[45]参见[美]约翰.奈斯比特等《2000年大趋势》,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1990年版。

[46]参见杨寿堪《现代人本主义哲学的几个问题》,载《社会科学辑刊》2001年第3期。

[47]参见曹明德《从人类中心主义伦理观到可持续发展伦理观的转变》,载《光明日报》2001年7月10日。

[48] [美]保罗.A.萨缪尔森等著:《经济学》(第12版)下,1292页。

[49]参见俞可平《治理和善治:一种新的政治分析框架》,摘《新华文摘》2001年第12期。

[50]参见[美]H.乔治.弗里德里克森《重塑政府运动与新公共行政学之比较》,载《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1年第6期。

[51]参见王运生《西方公共行政改革的顾客取向》,摘《新华文摘》2001年第12期。

[5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 108页。

[5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83页。

[5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83页。

[5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 108页。

[56]恩格斯著:《反杜林论》,人民出版社1970年版,第290页。

[57]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6年第2版,第501-502,506页。

[58]参见《资本论》第1卷,第58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年中文版。

[59]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 1979年中文版,第105页。

[60]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35页。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