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退休干部、老党员永远热爱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情结
一位退休干部、老党员永远热爱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情结
——记民间艺术家、共产党员赵行恩
原创作者:马 福 洪林生
(转录时有部分改动)
一根根细若绣花针的竹丝,一幅幅逼真传神的竹编伟人肖像,谁会想到这是出自一位花甲老人之手!双手一块块厚厚坚硬的老茧,一摞摞骄人的荣誉证书,谁知道融进了老人多少心血!这一切,在67岁的赵行恩眼里,不过是做了自己想做的事而已。
1993年,赵行恩因年龄“过线”从四川省(后直辖为重庆市)垫江县高安镇党委宣传、统战委员的岗位上卸任提前离岗后,回老家垫江县大石乡花寨村一社居住。13年来,他潜心研究竹编艺术,在竹编领域独树一帜,所编制的一幅幅伟人肖像,被誉为“中国首创的稀世珍品”。1998年,赵行恩获得了重庆市“民间艺术家”称号。
幅幅竹编谢党恩
赵行恩的老家在垫江县大石乡花寨村一个叫石塔边的地方,这里山水环抱,茂林修竹,青翠欲滴。院内鲜花怒放,争奇斗胜。踏进低矮、阴暗的房屋,里面挂满了竹编工艺品,除了饭桌和木床,整个家就是堆放竹编材料的仓库。赵行恩指着这些家珍娓娓道来:“这是《纪念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诞辰100周年》,这是《一代强人聚北京》,这是《龙凤呈祥》……。”
问及赵行恩创作这些伟人竹编肖像的原因时,赵行恩激动地说:“毛泽东主席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领导中国共产党把我们从水深火热中解放出来,使我从一个衣衫褴褛的穷孩子成长为革命干部,党和毛主席的恩情比天高、比海深。”
1976年,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共和国缔造者先后逝世,时在垫江县东山煤矿工作的赵行恩就产生了竹编伟人肖像以寄托哀思的想法。
早在1963年秋,赵行恩在武汉一家商店看到6幅毛主席等伟人肖像的丝织品出售,他如获至宝,当即花了25.8元钱全部买了下来,而当时他的月工资仅18元。从此,他对竹编的研究达到痴迷地步。
用竹丝编制肖像前无先例,无迹可寻,赵行恩试编了几次都不满意。在实践中,他发现竹编与提花枕巾、锦缎被面的结构相似,便将自家的枕巾、被面拆开研究,试着设计竹编图纸。外出学习、开会都随身携带图纸,反复修正。经过17年苦心构思,500多次修正,赵行恩终于绘制出了满意的图纸。
1993年,赵行恩筹集资金10000余元,就近招来徐永明、徐登科等18名徒弟开始编制《纪念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诞辰100周年》竹编画。
竹编画的要求高,工序复杂,工作量大,许多人吃不下这个苦,或技术不过关,纷纷离开,最后只留下了6人。
要编制出好的竹编作品,选料是关键。赵行恩发现慈竹纤维细嫩柔软,编出的工艺品美观耐用。选出上好的慈竹可不容易啊!低洼地带的慈竹头大尾小,弯节多;肥土的慈竹,竹节短,纤维粗;2年生以上的慈竹柔韧性差,不易染色。只有高山上土质贫瘠地带中生长的1年以上、2年以下的慈竹最好。为选好料,赵行恩领着徒弟踏遍了大石乡的山山水水。
据赵行恩介绍,竹子砍好后要经过刮青才能破篾。经过数次起层后,篾条如纸一样薄,蒙在书上能透字。篾条办好后,还要经过碱水煮、染色、固色、清漂、阴干、蒸软等工序,这样篾条才不带甜味,防虫蛀,不褪色。为剖出更细的篾丝,赵行恩还发明了“排针剖篾器”,按住篾条轻轻一拉,12根细柔的篾丝便剖成了。
由于编制《纪念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诞辰100周年》竹编画工期短,赵行恩师徒几人挤在10余平方米的平房里夜以继日地工作。冬天,屋中摆上火盆,挂上300瓦的电灯泡,妻子李锦书念工序,赵行恩来回指导,连夜赶制作品。“寒冬腊月,大雪封山,屋外不时传来竹子被雪压断的‘啪’、‘啪’声。”赵行恩对当时的情景仍记忆犹新。
为编制伟人肖像竹编画,赵行恩耗光了家里的柴、米、菜、钱,徒弟们都笑称他为“四光”老师。但他并不后悔,坚持四处借钱保障竹编“工程”提前完成。
经过100多个昼夜的苦战,返工近100次,终于完成了全套10幅《纪念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诞辰100周年》竹编画。这批竹编画,每幅长83㎝、宽49㎝,用去篾丝4049条,分别捐赠到韶山毛泽东纪念馆和北京毛主席纪念堂。韶山毛泽东纪念馆负责人接到竹编画时感动地说:“10幅竹编歌颂了伟大领袖毛主席一生的丰功伟绩,制作难度大,韶山没有,北京也没有,在全国属首例稀世珍品。”
1995年9月,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在北京召开的消息传到花寨这个小山村,赵行恩夫妇俩决定创作《一代强人聚北京》竹编画,祝贺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在北京召开。
经过6次绘图制样,两次送京审稿,8个月时间的编制,《一代强人聚北京》竹编画顺利完工,按期捐给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整个作品突出平等、和平、发展主题,以1000余条竹丝经过万道工序编成,右上角为龙,左上角为凤,意为龙凤呈祥;左下角为粮、棉、油等作物,右下角为人造卫星、科学发展标志,喻意科技兴国;画面上呈现北京、中华妇女及和平鸽等图像,象征中华妇女满怀“四有”、“四自”和平等、和平、发展主题精神;内框上为天山,下为河流,左右饰长城,以歌颂伟大祖国美好河山,献给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
13年来,赵行恩不仅设计编制了毛泽东、周恩来等伟人的肖像,还为国庆55周年、香港回归、四川省计生委“三结合”会议等创作了主题鲜明的竹编画,作品涉及皇席、宫扇等4类29项共529件。目前,他正忙着绘制2008年奥运会的会徽以及吉祥物福娃的竹编图纸,以赶在奥运会开幕之前把自己的竹编精品送到首都北京。
余热生辉乐奉献
花寨村偏远、闭塞、落后,老百姓的生活十分艰辛。土生土长的赵行恩总想为乡亲们尽点绵薄之力。
竹编是一条好路子,赵行恩广收学徒,手把手地传授多年研究出来的竹编艺术,使20多人走上了富裕路。
高升村4社的残疾人徐登科家境贫寒,无一技之长,为求生计欠债5000多元。赵行恩手把手地传授技艺,分文不收学费,还给他支付一定报酬。如今,徐登科成了当地有名的竹编艺人,编制的竹器产品十分畅销,偿还清了历年的欠债,还有了一笔为数不小的积蓄。
从1994年开始,赵行恩又拿出多年的积蓄,挤出每月微薄的退休工资,腾出三间屋子,先后办起了“爱国主义教育展览室”、“科技致富信息室”和“万村书库借阅室”,存书4000余册,涉及政治、法律、种养殖等各个方面。附近的村民常来光顾图书室,寻求发家致富的金点子。
花寨村三社冉小权养的鱼生病了,半个小时就死了100多尾,一家人围着鱼塘哭天喊地、伤心不已。“活蹦乱跳的鱼儿怎么一会儿就死了呢?”心急如焚的冉小权跑到赵行恩的图书室,一口气翻完了有关资料,终于弄清了鱼死的原因,找到了解决的办法,避免了更大的损失。
一社村民徐登友凭老经验种庄稼,每年的收入仅够糊口。在赵行恩的图书室看了《科学致富1000条》后,抱着试一试的态度种生姜、胡罗卜等作物,喂养良种母猪和鸡、鸭,每年增收近6000元。
万村书库借阅室建好后,每年来借阅的村民5000多人次,不少人因此掌握了农业科学技术,纷纷发家致富。小小的图书室成了山区有名的科技教学基地。
赵行恩对公益事业也十分热心。花寨村一社的中兴场三面环岩,仅有一条石梯与岩下相连,当地人称之为“三百梯”。由于年久失修,垮的垮,塌的塌,岩下100多户村民出入十分不便,常有人在此摔伤。2002年11月,他组织筹集捐资1000余元,请石匠将道路整修一新,方便群众出行。此后每年,他都要清除杂草,修补路面。
2005年5月,赵行恩在槽房寨灯塔石采摘金银花,发现灯塔石底座风化严重,摇摇欲坠,近50吨重的危岩将时刻滚落危及坡下15户人家54名村民的安危。他迅速将险情报告村社干部。6月14日,在县、乡政府的精心组织下,一举排除了危岩。附近的村民欣喜若狂,在感谢各级排危勇士的同时,也对赵行恩充满了深深的敬意。
赵行恩返乡13年来,无时不惦记着乡亲们。大事小事,捎个口信,他都有求必应,从不推托,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为人民服务”的深刻内涵。
2006年7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