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耕地减少可能引发粮食危机
全球耕地减少可能引发粮食危机
2010-08-09 南方月刊
地球,这个总体面积变化不大的星球,承受着越来越多人类的繁衍生息。随着全球人口不断增加,人均耕地越来越少,可能引发粮食危机。
人类正使用着1.2个地球
联合国人口署2005年2月25日发表报告预测,2050年世界人口将达到91亿。
联合国粮农组织公布的地球农业生态划分研究结果显示,按土壤、气象条件和现行的技术推算,全世界可从事农业生产的土地面积约为42亿公顷,相当于目前世界已耕地面积(15亿公顷)的近3倍,占到地球陆地总面积的11%。尚未使用的27亿多公顷土地为森林和草地,从开发成本和对环境的影响考虑,将这些地区都变成农地是不现实的。
统计显示,全球人均可耕地已从1961年的1.45公顷降至2007年的0.74公顷,减少了二分之一。目前东亚和南亚人均可耕地面积只有不到0.17公顷;非洲人均可耕地面积已由20世纪60年代的0.5公顷减少到不足0.3公顷。
中国人口13.2亿,相当于美国人口的4倍多和加拿大人口的40倍,土地资源条件和环境不如美国,可耕地资源不如加拿大。但是,各个领域占用农地大大超过美国和加拿大。人均耕地已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2.5亩减少到1.4亩,仅为世界人均耕地的1/3。2008年10月23日国务院发布的《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提出规划期内全国耕地保有量2010年和2020年分别保持在18.18亿亩和18.05亿亩。要守住这条耕地红线,面临诸多挑战。
印度面积295.24万平方公里,至少有1/4的地理区域(约8100万公顷)正在荒漠化。印度每10个人中有6个是农民,但是,去年粮食产量不足2.2亿吨。印度拥有地球约2.3%的土地资源,4%的淡水资源,却养育着地球上17%的人口。预计到2026年,印度人口将达到14.71亿,超过中国人口,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印度著名农业科学家M.斯亚米纳坦指出:“如果粮食生产力得不到提高,农业不受重视,我们会陷入非常严重的困难。”
人类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土地,人地关系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本关系,土地支撑着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但是,人类与地球万物如何共生,已面临严峻挑战。世界自然基金会在其2004年度的《生命行星报告》中分析,自20世纪80年代起,人类的全球生态足迹出现了“赤字”,这意味着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消耗速度快于其再生速度,人类正使用着“1.2个地球”。特别是随着人口的增加,需要生产和供应更多的粮食。据联合国粮农组织预测,到2050年,如要满足世界人口的食物需要,粮食产量必须在现有基础上增加一倍左右,这还没有考虑生物质能源开发等对粮食需求的增加。2009年举行的八国集团(G8)首脑会议发表报告指出,假如在2050年前世界粮食产量不能翻一番,全球将爆发“粮食危机”。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大声疾呼,粮食危机是一场全人类共同面临的“输不起的战争”。
美国是“新鸦片战争”的发动者
粮食不仅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而且是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保障。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在20世纪70年代展望美国地缘政治的长期目标时说:谁控制了粮食,谁就控制了所有的人。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地缘政治家威廉·恩道尔在其畅销全球的著作《粮食危机:运用粮食武器获得世界霸权》一书中指出,主导全球粮食贸易、主导世界石油市场和主导非共产党国家的武器市场一起,是二战后华盛顿政策的核心;为控制世界粮食,美国发动了“商业化农业”“绿色革命”“生物燃料革命”以及“基因革命”等。恩道尔认为:“基因革命”实质上是一场旨在控制世界人口、控制世界粮食进而控制全球的“新鸦片战争”,在这场战争中,美国政府是发动者和主要推手。
美国农业产值仅占美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增加值的1%。但是,美国生产的粮食不仅满足国内需求,而且大量出口。例如,美国玉米产量占世界玉米产量的40%,玉米出口占世界玉米出口的70%。迄今美国仍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美国依托其发达的期货市场,左右着全球大豆、玉米和小麦等主要农产品贸易的定价权,美欧四大粮商垄断世界粮食交易量的近80%。2009年,美国用多达1.7亿吨粮食(相当于3.3亿人一年的粮食消费量)来提炼乙醇燃料,导致粮价上涨和供需关系紧张。
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布的《2009-2018年农业展望》报告的数据显示,一些粮食价格比1998-2008年期间的价格高出了一倍。未来10年,除牛肉和猪肉外,农产品价格仍将高于1997-2006年的平均价格水平。2009年,全球每天忍受饥饿的人数增加1.04亿,达到10.2亿人,扭转了过去40年饥饿人口持续减少的趋势。全球饥饿人口将继续增加。
发展中国家人口占全球人口的比重将从现在的70%以上上升至2050年的85%。目前,发达国家的粮食产量占全球粮食产量的一半,年人均消费量为700多千克,而发展中国家则不足300千克。发展中国家现有可耕地面积约28亿公顷,其中45%属于林区,12%位于自然资源保护区、3%为人类居住区。除已耕种的9.6亿公顷外,能够开垦的土地面积不多,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节约利用土地,保护好耕地。
节约利用土地,保护好耕地
第一,城镇化要科学规划,走适合资源国情之路,坚持节约集约用地。2300多年来,在世界城市化过程中,一些国家的政府和学者不断总结并积累了很多科学规划和节约用地的经验。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率先提出“土地集约利用”的概念。针对城市蔓延式的扩张,美国学者提出了紧凑城市、精明增长等概念。为确保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欧洲提出多功能土地集约利用的概念,强调功能多样化集约利用土地。中国的城市化率已从1978年的18%提高到2009年的47%,正经历新一轮城市建设热潮。我国城镇化率要达到目前发达国家70%~80%的水平,任重道远。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我们要科学规划,节省农地,以土地的集约节约利用引领城镇化的健康有序发展。
第二,工商交通业要尽可能少占耕地。与城市化一样,在工业化过程中,工业用地面积经历较长增长过程。但是,随着发达国家已从工业经济时代迈向知识经济时代,工业占用农地增速趋缓。中国仍处于工业化进程中,要采取有效措施,节省占用农地。
第三,要精心规划住宅建设。中国人口多,全国已建成建筑面积近400亿平方米,并以每年平均增加20亿平方米左右的速度发展。预计到2020年,将新增建筑面积300亿平方米。中国必须加强对房地产业的监管,强化税收政策引导住房结构调整,通过物业税和产业税,形成豪华住宅占比小、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占比最大的金字塔房地产市场结构;提高农村宅基地利用率,有效容纳未来新增农村人口的住房需求。
第四,严肃处理破坏和浪费农地资源的案件。很多国家都按照土地用途管制的要求,依法严肃处理破坏和浪费农地资源的行为,有效保护土地资源。深化国土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县城以上城区大规模改造或搬迁以及相似大规模占用农地工程项目,需由国土资源部、建设部等相关部门共同周密论证后严格审批;进一步加大严打破坏和违法占用农地的力度,强化问责制和反腐力度,对重大破坏农地和违规建筑案件,要追究有关主管人的责任,严重失职者要严肃处理。
第五,进行跨越国界互补互利的农业合作。从北美到拉美,从非洲到俄罗斯、大洋洲,尚未开发的土地还较多。巴西可耕地面积1.68亿公顷,目前仅开发0.62亿公顷,尚有可开发土地1.06亿公顷。莫桑比克可耕地面积3600万公顷,其中仅开发约510万公顷,赞比亚可耕地面积4200万公顷,其中仅开发14%。大洋洲人少地多,尚有丰富的待开发土地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