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拉克战争:美军走了,“遗产沉重”
美国国防部长帕内塔15日在伊拉克首都巴格达正式宣布结束驻伊美军任务,剩余数千美军将于本月31日前全部撤离。对于伊拉克人来说,道一声“别了,美国大兵”容易,伊战9年的影响却不会在一夕之间消除。今天的伊拉克不再是2003年之前的那个伊拉克。美国留下的 “遗产”,在未来岁月里将会继续成为这个饱经苦难的国家前行途中的重负,不知道伊拉克人还需要多少年的时间来消化
文化:“美国大兵”深刻影响年轻人
通往科威特边境的高速路上,撤离的美国军车正在络绎不绝地远去;巴格达市中心巴卜沙尔吉露天集市上,美国大兵的印记却显得活色生香。
这里是巴格达最有名的军品贸易集散地。不少摊点正在兜售印着“美国陆军”字样的旧军服、美军军用刀具、战靴,甚至还有仿制的军衔肩章。小商贩手里的旧式手提双卡录音机,播放着震天的美国“嘻哈”音乐和重金属摇滚……
美军即将离去,但美国大兵留下的文化遗产,或许已经渗透到伊拉克社会的各个角落,将在未来若干年里对这个国家产生影响。不少伊拉克民众担忧,年轻人对美国文化的追慕,将损害伊拉克文化传统与社会价值,将使整整一代人陷入思想混乱。
美军自2009年起就已撤出伊拉克所有城市,自那时起,巴格达应当很少见到美军的身影。然而,初到此地者,却会发现满眼都是“美军”。街头执勤的伊拉克安全部队军人,从头到脚和美军并无二致,钢盔、夜视仪、迷彩服、防弹背心、战靴,只有一些人手中的AK-47自动步枪显示了与美军M-16步枪的不同。这些“山寨版”美国大兵多数接受过美军训练,对他们而言,不仅是军事动作,似乎连生活习惯都打上了美国军营的文化色彩。
记者日前在采访伊拉克陆军特种兵模拟解救人质演习时发现,这些伊拉克军人多数只能讲极简单的英语,但口音却是带着浓重鼻音的美式英语,甚至美国大兵说脏话的习惯也传染给了他们。伊军陆军中尉侯赛因 易卜拉欣 卡里姆对记者表示:“说脏话为伊斯兰教教义所不容,我们不希望美国大兵的脏话习惯败坏伊拉克军队的风纪。”
不仅如此, “美国大兵文化” 似已走出军营,来到社会。巴格达现在正流行一种“海军陆战队”发型——脑袋顶部留着一层短发,两鬓位置及后脑勺刮光。这种发型是陆战队员为方便平时清洗和受伤后的医护,未料想现在却成为伊拉克年轻人的新宠。
15岁的中学生艾哈迈德 阿里,理了一个“海军陆战队”发型,左上臂有一个蛇形文身,一身军绿色的兵营装扮。
提到他这一身行头,阿里说,大兵风格的打扮给人勇敢、自信的感觉,“这是我的个人自由,没人能改变我”。
闲步巴格达街头,各音像店里,美国电影、尤其是战争题材影片相当畅销;在出售盗版光盘的小摊上随手翻翻,多数都是好莱坞大片;巴格达多数网吧里,各个年龄层次的孩子都在玩《使命召唤》、《荣誉勋章》等以美军杀人为主题的游戏。
伊拉克社会学学者哈桑 塔伊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不无忧虑地说:“这些充斥血腥、杀戮的电影与游戏内容,让孩子变得崇尚暴力,潜意识里埋下以暴力手段解决问题的倾向。”
美国的流行音乐,像嘻哈、饶舌、重金属等,也在伊拉克年轻人中大受追捧。一些‘发烧友”甚至组团演出,吸引了不少拥趸。媒体工作者兼社会学学者哈桑 阿德南对记者表示:“对于美国文化,—些伊拉克人全盘接受,—些人不能接受。但无论如何,这种文化影响力已经存在。”
安全:“群雄并起”带来不可预知未来
一场以保卫美国安全为名而发动的战争,未见得让美国变得更为安全,却实实在在地使伊拉克变得远离安全。
电影《2012》对人类世界遭受灾难的想像或许离我们较为遥远,但伊拉克2012年的忧患却近在眼前。
伊拉克战争2003年爆发后,暴力活动在2006年和2007年达到顶峰,随后开始下降。目前,“基地”组织在伊拉克的影响力已逐渐削弱,流血冲突和恐怖袭击的导火索更多是政冶势力角逐与教派种族仇杀。
推翻萨达姆,使伊拉克从集权国家变为群雄并起的“民主国家”,这是美国引为自豪的“遗产”。
现阶段,什叶派、逊尼派、库尔德人以及激进什叶派领导人萨德尔等多方势力,均希望在国家决策上争取更多话语权。各方旗下均拥有规模不等的武装组织,更有众多随时可以拿起武器投入作战的支持者。以恐怖主义袭击为掩护的内斗,每天都在制造流血与伤亡。进入2012年,伴随着美军离去,权力的含金量必将提升,内斗也有愈演愈烈的可能。
知名政治观察家、伊拉克图拉思大学教授萨米尔 朱布里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美国并不愿意看到一个安全的伊拉克。一个自相残杀、形不成合力的伊拉克,更加符合美国的利益。”
除了政治内斗,美国还为伊拉克打开了一度被尘封的教派与种族冲突的魔瓶。伊拉克现在存在分裂为分别由逊尼派阿拉伯人、什叶派阿拉伯人和库尔德人为主导的三个国家的隐忧。
北部库尔德自治区,伊战后在美国的扶持下得以产生。目前,这一自治区同中央政府在区域划分与石油资源控制权等方面的角力逐步升级。在库区首府埃尔比勒市,全城仅有一面伊拉克国旗,孤独地飘扬在政府大楼的上空。这一场景将库尔德人对中央政府的离心力表露无遗。
中部逊尼派阿拉伯人聚居的萨拉赫丁省与迪亚拉省也先后提出自治的要求。有消息人士称,包括这两省在内的4 个逊尼派聚居省份正在谋求建立独立的逊尼派国家。
政治内斗、流血冲突、恐怖袭击、潜在的分裂危险,给伊拉克带来的是一个不可预知的未来,这是美国留给伊拉克的一份“遗产”。
政治:“超级使馆”投下山一般阴影
前后三度宣布伊战结束,不断对伊方施压试图保留部分驻伊美军,这深切地反映美国的离去是多么不情不愿。
用某种方式继续维持存在,这是美国人一定要留给伊拉克人的政治遗产。一个庞大的美国驻伊使馆,或者可以视作这一遗产的标志。
美国驻伊使馆于2009年建造完工,耗资7.5亿美元,紧挨巴格达穿城而过的底格里斯河畔,位于戒备森严的国际区(俗称“绿区”)内,面积 0.44 平方公里,相当于梵蒂冈城大小。集中了伊拉克政府机构与国际派出机构的“绿区”已然是巴格达的城中之城,而美国使馆则是城中之城的城中城。
美国方面一直“低调”地保持着使馆的神秘面目,多数人无法获准进入使馆区,即便外国使节到访,也必须按规定路线行进,在规定区域内活动,不得任意前往不在计划内的位置。
关于使馆人员数量,被多数人认可的传言是1.5万。但据不愿公开姓名的美国使馆官员透露,目前实际人员不足1万,在美国撤军后,明年将逐渐增至1.7万人。
实际上,美国使馆人员构成中,外交人员仅占1000人左右,其余绝大多数为使馆雇员,其中占较大比例的是安保公司雇员,另有200多名美国军人,包括撤军后留驻帮助伊拉克军队训练的人员,也有按常规警卫美国使馆的海军陆战队队员。如此计算,安保人员和美国军人起码有数千人,均为配备武器、具有战斗力的人员。
如此庞大的外交使馆,如此多的人员驻扎他国领土,世所罕见,这自然引起伊拉克方面的关切。持反美立场的什叶派领袖萨德尔已经发出警告,美国使馆如不压缩人员规模,萨德尔派将视其为侵略者,并将对其发动袭击。伊拉克国民议会议长努杰菲则公开称,如此庞大美国使馆的存在“不合逻辑”。
然而,与伊拉克方面的感受背道而驰,美国方面还将谋求继续扩大使馆规模。美国表示,为了在撤军之后保持其影响力,将继续增加使馆人员,增加的数千人,主要是由政府出资雇用的安保公司人员。
美国驻伊大使詹姆斯 杰弗里辩称,美国使馆雇用庞大保安队伍,并非耀武扬威,而是安保确有这样的需要。
从巴格达半空俯瞰“绿区”,军事城堡般的美国使馆向伊拉克总理府投下山一般的阴影。这幅图像,恐怕将是未来相当长时间里伊美关系的一种隐喻。伊拉克保障主权的斗争,恐怕不会随美国大兵的离去便可宣告胜利。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