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授演讲被高中生轰下台? “庐江中学”事件深思
庐江中学在高考誓师大会上邀请了当地教育专家、安徽师范学院的副教授在校演讲。演讲前设备故障期间,该教授即兴发挥,向同学们传递了“学习就是为了钱,有了钱就有了一切”的功利思想和“与外国人杂交改善基因”的迂腐、媚外认识。最终,被台下学生抢去话筒,发出“我们是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学习”的呐喊,受到台下师生的喝彩、拥护。
此事一经网络发酵,立即受到该安徽省教育主管部门和当地政府的关注,该教师被停课调查,该学生却成为了师生和网民口中的英雄,广受褒扬,没有教育、处罚。
在这个事件中,教授是象牙塔尖,广受社会各种名片、头衔赞誉的“上流阶级”。同学也是有着自己思想认识,因成绩优异,履受学校表彰的先进分子,在学校的小圈子内也是一个人物。教授经历了多年风风雨雨的考验,其思想也在一千多场演讲下得到众人的默许,因而对自己的认识由骄傲到自满,心中的气球越来越大,最终在一场其习以为常的演讲中,被台下那个无畏的少年戳破。因此,这次挫败,教授想必刻骨铭心,也必将或主动或被动痛定思痛认识到讲台上的分量,结合时代不断修正、规范其认识。而接受了众人欢呼、支持的少年,是否能在日后更现实、更残酷的社会竞争中继续坚定自己的理想,成为如同当年那个在课堂上发出“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呼号的少年一样,谦逊和英明的领导人,不再遭遇“屠龙少年”呢?恐怕也未必。
台湾大学教授欧丽娟曾说过:“这个时代,每个人都受过教育,所以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有了知识,其实在这个可以在网络上大鸣大放自己观点的时代,很多人不过是‘会写字的文盲’。”回看网友们对此次事件的观点,往往是抓住事情本身,来评论相关人物的一时一刻的言论成败,既忽略了教授和同学的思想渊源,又看不到或很难有对二人未来思想走向的引导和斗争。只是凭借着一时一刻的情绪,因着教授一言一语的错误,就否定其经年累月积淀出的各方面素养,而有人“高呼”着:“一切斗争,最终还是要看谁更敢斗争,谁更敢打,谁更舍生忘死!”,而好像要将一切陈旧的、有悖常人思想的统统打烂,不杀鸡儆猴达不到教育目的。对待少年则更是极力吹捧,仿佛要将自己一切的懦弱与无力反抗现实的抱怨,都要以对这个少年的吹捧来发泄。像父母一味训斥、暴露着孩子的错误和缺点,会让孩子更加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怎样修正错误吗?像爷爷奶奶笑着孙子跳着踩死蚂蚁的举动,莫不是对其错误行为的加强?这样的评论和比喻或许尖锐,但是时候让我们思考这个事件的本质,反思一下这个时代和自己了。
其实深入分析不难看出,教授和同学无非都困在自己认识到的世界里。教授的演讲是在其主观偏见和迂腐思想的有感而发,学生的批判也不过是在其对理想的幻想下,对教授陈旧思想的空洞、情绪化地批判。而这两者思想的形成,或多或少都是在时代背景及教育思潮下,个人认识的延伸。
教授成长于改革开放的年代,“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成了那代人刻在心底的口号,在那样一段岁月里,西方世界自然有很多我们需要追赶的地方,“外面的月亮更圆”也就自然成为了更多人的共识,公知、理中客也才得以野蛮生长。在这样社会氛围里成长起来的教授,若不经独立地、深入本质地学习思考,自然会在多个社会头衔,讲座等名利熏陶下,固化认识,发表违背社会普遍认知的言论。
少年则成长于中国经济、社会、文化高度发展,在“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下,成功抵御了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各方面对祖国的围追堵截,又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与西方国家的对比下、北京冬奥会与东京奥运会的对比下,国际舞台上领跑世界。社会思潮由原来的仰视西方、忍气吞声求发展,转向平视甚至在很多地方俯视西方,放开手脚谋复兴。心态自然变得开阔,对未来充满希望。但若不加深对这一理想信念本质和基础的探索、学习,在复杂的就业、学业压力或是现实诱惑下,又未尝不会背弃理想,转而以今天这样的反叛意识抨击现实,发展成为新时代的“暴徒”。
我们在看到和攻击事件本身的同时应当看到:在网络新媒体成为主流,数字算法取代我们本身理性的思考,替我们选择向着固有认识不断发展的输入内容,而为我们造就“信息茧房”的当下,我们自身又未尝不会面临两个当事者同样的问题——只能看到自己最初“庸俗的进化论”或“空洞的理想主义”而慢慢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时代思潮脱轨,因着一两句不当的言论被网络抛弃。于其如此,不如多学习伟人的《实践论》,深刻领会思想在“实践—认识—实践”的轮回的发展规律,不论为手机的附庸,能够包容理解他人的小错误,而拿起批判的武器,与本质的社会问题开展更耐心的斗争,像长征及抗美援朝一般,一直打到完全胜利!如此,一个人人都有包容心态及不断变化发展的思想认识的社会,才会最终蜕变为共产主义社会!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