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自然灾害对耕地的破坏作用以及灾后恢复农业生产
论自然灾害对耕地的破坏作用以及灾后恢复农业生产
Yangguo
有关中国的自然灾害问题,许多有识之士已经撰写了各种各样的文章,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因此,我不再重复大家的论断,只是提出本人注意到的一些问题,作为整个“自然灾害”问题的补充。
一、 耕地的特殊性
只有耕地,才能种植粮食作物。
因此,耕地的面积和质量,直接关系到粮食的产量和质量。
然而,我们必须有一个明确的概念:耕地不是土地的自然形态。
所谓“土地的自然形态”,是指不需要人类刻意保持,也能够维持下去的土地形态。例如:林地、草地、海滩、沼泽、沙漠,等等。
而耕地是人类改造大自然的产物。耕地专门用来种植特定种类的农作物,对水、肥、PH值、微量元素含量都有特别的要求。把一块非耕地转变为耕地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时间。而把一块一般的耕地转变为肥沃的耕地,更是一项极为艰巨的工作。
虽然在茂密的森林中,会存在积累了大量腐殖质的黑土地,只要把树砍掉或者烧光,就能够直接耕种,但是这种“天然耕地”与经过人类改造生成的耕地相比,要少了许多。
正因为如此,耕地是必须要得到精心养护的。如果养护不当,就会退化。
二、 耕地遭受破坏的原因
这些破坏,不外乎就是天灾人祸。
天灾:火山爆发(国外有活火山,中国几乎没有活火山)、地震、洪水、泥石流、旱灾,等等。
人祸:乱砍滥伐引起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开发商圈地(如果是真的盖起了房子来卖还好说,但很多开发商只是圈地,然后任由土地荒芜);抛荒撂荒(种地不赚钱,许多年轻农民干脆不种地了)。
关于“人祸”方面,大家已经论述得足够多了。因此,在下面的文章中,我只讲“天灾”方面。
三、 天灾对耕地的影响
最近几年来,中国遭遇的天灾不可谓不多,简直可以用“接二连三”来形容了。
这些天灾对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同时,也严重地破坏了耕地。
1.火山爆发
在上文列举的各种天灾中,只有火山爆发能够让土地变得肥沃,这是火山灰的功劳。在国外,有一些不怕死的人就在火山周围种植农作物,据说产量不错。只不过,万一火山有喷发的迹象,他们就得举家外逃。
2.地震
地震对耕地的影响常常是产生巨大的裂缝(而且深不见底),发生错位(高低落差达到四五米),如果地震发生的区域恰好有几座山(例如汶川地区),这些山甚至会移动、崩塌,把山脚下的土地和道路完全掩埋。
地震对耕地的破坏具有很大的后续效应:农民的耕种行为随时会面临危险(例如掉进地缝,或者从某个落差比较大的地方摔下来);农业机械化基本无法进行(这地形实在是太烂了);土地被垮塌的山体掩埋,表层只有沙土和石头,无法耕种;地下水沿着地缝迅速流失,农作物难以成活;余震的威胁。
3.洪水
洪水对耕地产生的效应分为两种情况:
A. 洪峰经过的地方:这些地方被汹涌澎湃的洪水大肆冲刷,表层适合耕种的土壤全部都被带走了。记得几年前我看过一篇关于洪水的新闻报道,里面有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这里原本是一片黑土,但是洪水过后,表层土壤流失,变成了恐怖的鲜黄色。”鲜黄色……这得冲走多厚的土壤才能看见啊……
B.洪水缓和下来的地方:这些地方往往距离洪水爆发之处千里之遥,洪水已经没有什么威力了,被洪水卷携的物质开始沉积下来,其中就包括从上游地区卷走的肥沃的土地。似乎,长江三角洲就是基于类似的原理才形成的……
4.泥石流
关于泥石流对耕地产生的效果,大家看看舟曲救灾的图片就知道了。泥石流过后,地面增高了五米,全是大石头、小石头、不大不小的石头,当然,还有沙子……我不知道舟曲原先种的是什么,但是从现在的情况来看,如果不把这五米的石头都弄走,肯定什么也种不成。
5.旱灾
旱灾对农业生产对直接的影响就是:农作物都死掉了。
但是,旱灾的影响还不止于此:地下水位下降、土壤盐碱化、土地沙化、沙尘暴(被风刮走的时候)……
如果不及时处理旱灾的后续效应,受灾地区的土地很可能无法恢复,完全变成沙漠。
四、 天灾之后的耕地和粮食生产的恢复工作
在中国,遭受天灾的地区往往位于农村(可怜的农民啊……),往往是粮食产区(可怜的粮食啊……)。
然而,在各种各样的有关灾后重建的报道中,最常见的无非就是移民、盖房子、再移民、再盖房子……很少有报道讲一讲灾区的生产(尤其是粮食生产)怎么恢复。
需要声明的是,本人不是铁石心肠,不是巴依老爷,眼看着灾民受了灾,还想从他们身上压榨出粮食来;而且国家也还没有穷到养不起这几个人的地步。
但是,灾难过后,恢复生产是必须要进行的。即使不是为了国家,仅仅为了灾民们自己,也必须把这件事情尽快提上议事日程。
国家当然可以提供救济粮,以及各种生活用品,甚至新的房屋。但是,这种赈济要持续多久呢?难道说,灾民们可以吃五年、十年、一百年、五百年的救济粮?
1.恢复生产所需要的时间
在刚刚遭受灾害的时候,人民尚未从悲伤中解脱出来,而且当时的首要任务是赈灾,发救济粮、救济款、救济棉衣、救济煤,因此,当季的粮食肯定是不复存在了。
但是,由于自然灾害的强大破坏力(如前文所述),即使灾害过后立即开始改良土地、恢复生产,也不可能在短期内达到受灾前的生产水平。要想恢复到原先的生产水平,我认为至少需要两年时间。如果再由于一些因素延误(例如余震不断),这个时间还会进一步地延长。
2.恢复生产所需要的人力、物力
在前文中,已经对各种自然灾害对耕地的影响做了说明。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影响,都是极难消除的,都不是单独的某个人、或者某几个人能够完成的。因此,要想消除这些影响,必须把全体灾民都组织起来,再加上一些外援(例如武警官兵),一起把自然灾害造成的不良影响消除掉。
3.一些地区在灾后恢复生产问题上的荒唐做法
请看新闻报道(蓝字部分,很长):
玉树重建面临诸多特殊难题 土地权益处置成焦点
2010-08-01 12:20:17 来源: 中国新闻网(北京) 跟贴 25 条 手机看新闻
核心提示:玉树重建工作已正式启动十余天,但因为拆迁补偿的具体政策等前期准备工作不足一些项目尚未进场施工。土地问题主要集中在民众对灾后宅基地的补偿期望值过高与干部拥有宅基地现象普遍等6个 方面。
中国新闻网8月1日报道 与以往的重建不同,土地权益、高寒地区、民族宗教、生态环保,诸多特殊难题考验着各方
在玉树灾区连日采访过程中,多位受访人士对《瞭望》新闻周刊表示,与汶川地震相比,玉树地震虽然震级低,受灾面积较小,但因为多方面原因,在灾后重建过程中面临着很多汶川重建没有碰到过的难点和问题。
土地权益处置成焦点
7月23日,结古镇。几位不愿搬离拆危现场的结古镇居民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记者,现在还不能搬,因为拆迁补偿的具体政策还没出台。如果现在搬走了,到时候补偿标准低,那就吃亏了。
此时,距离玉树重建正式启动已十余天,而应在重建开工前完成的拆危清墟工作还没有完成,一些项目尚未进场施工,部分援建队伍仍在集结等待。
多位受访人士指出,个人宅基地和商铺土地权属的认定,及其权益处置和补偿安置等,是玉树灾后重建土地问题的焦点问题。玉树地震灾区进入灾后重建阶段后,这一问题日益凸显。
据最新信息,就灾区群众和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灾区土地和房屋补助问题,青海省近日研究制定了有关补助政策和处置意见,先在干部中学习传达,很快将对社会公布。
有关方面介绍道,重建中面临的土地问题集中在六个方面:一是人口密集,可利用的土地资源十分稀缺;二是群众对灾后宅基地的补偿期望值过高;三是重建过程中宅基地调整困难多,矛盾突出;四是宅基地管理长期处于混乱状态,还存在私下交易、多头审批等问题;五是土地政策未出台,干部群众疑虑多;六是干部拥有宅基地现象普遍。
采访中,本刊记者了解到,在前期工作中当地政府及有关部门虽作了多方努力,但由于政策不明朗,上述问题仍困扰着灾后重建的顺利推进。
中国铁建玉树地震灾后重建指挥部副指挥长达文斌说:“在玉树灾区重建第一批10个项目中,我们承建的有玉树州藏医院、州广电中心、州民族中学等3个项目,但到目前为止,这3个大项目还没有进场施工,原因在于拆危清墟工作还没有完成。”
中国铁建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中国铁建已有600多人在玉树,一天的费用就是十几万元,西宁还有2000多人在集结等待,不能进场施工,确实有点着急。”
采访中,记者拿到了一份拆危清墟工作方案,方案显示,政府成立了专门工作组,每个工作组都有10人左右,人员组成包括州、县、镇各级各部门领导、工作人员,对口负责一些具体项目的拆危清墟工作,其中就包括中国铁建的3个项目。
例如,第五组负责州民族中学的拆危清墟工作,方案指出,该组应负责于7月28日之前完成项目范围内预制场、州公路总段、居民住房、帐篷等所有地面附着物迁移和拆除工作。实际上,该项工作应于7月10日开工仪式前便完成。
7月26日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的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副州长童光毅说:“确实有个别项目,因为拆迁的问题,进度受到了一些影响。”
土地权益处置的前提便是土地权属的确定,但记者了解到,目前结古镇土地权属确认工作尚未完成。
据调查,结古镇及外围共有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个人使用的土地10446宗,其中个人宅基地10222宗。结古镇个人宅基地使用管理情况错综复杂,仅有42.2%发放了土地使用证。其余的宅基地,有的持有的是村社证明,有的是其他相关部门批准建房,有的没有办理土地使用证;还有相当一部分是未经批准私自建房,其中又包括私下交易的,在耕地上建房的、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公共场所内建房的,还有私自挖山、填河建房的,情况十分复杂。
童光毅说,从震后到现在,土地权属调查已经搞了8次,都没搞成。原因很多,比如说,地震后拆危清墟,很多房子拆掉了,边界不清,不好辨认;再比如说,一些土地、房屋的权属原本就混乱不清。但实事求是说,这项工作确实慢了一些,给下一步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我们目前已经启动第九次土地权属调查,会尽快把这个问题搞清楚。
在土地权属确定之后,下一步便是土地权益的处置问题。童光毅说,政府补偿价格与老百姓对于土地价格的期望值之间肯定是有差距的,“有老百姓说,地震中房子塌了、人死了受一次灾,不要在土地权益上再受一次‘灾’。我认为,政策出台后可能会有一些震动,老百姓理解政府的政策可能还需要一个过程。”
“目前玉树重建中最敏感的问题就是土地权益处置。”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州委常委、统战部长罗松仁青分析说,“住房恢复重建及维修加固,相对比较容易解决,因为结古镇上的房屋价格不高,最多不会超过2000元/平方米。但土地可以说是寸土寸金,一亩土地市场价格几十万,甚至数百万元。说白了,土地权益处置问题,就是一个经济利益问题。如果处置不当,有可能引发不良后果,对此必须高度重视。”
面对宗教民族问题的考量
玉树是一个民族地区,总人口约35万人,藏族人口达到93%以上。同时也是基本全民信教的地区,信教群众多,宗教影响十分广泛。重建玉树的过程中,时时都要面对民族、宗教问题的考量,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工作异常重要。
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魏后凯说,本次援建是在少数民族聚居区,这是一个特殊性。在援建过程中,必须尊重当地少数民族的生活和文化风俗习惯。
达文斌说:“我们来到玉树,首先一个问题就是语言不通。结古镇大约12万人,95%为藏族。很多藏族老乡听不懂汉语或者不会说汉语。前期我们在村社了解情况,在交流上已经碰到很大的障碍。”
为了解决省外援建单位和当地基层干部、农牧民的沟通联系问题,青海省政府已经从待业大学生中抽调了30名懂康巴藏语的藏汉双语人才,于7月19日分配到六大援建单位,从事语言翻译、联系沟通工作。
同时,一些援建单位还制作了玉树地震灾后重建工作手册,发放到每一个职工手中。例如,中国铁建印制的工作手册中就用很大篇幅介绍了藏族人民的历史、文化艺术、礼仪、风俗习惯、如何和藏族群众进行简单的对话等,帮助援建职工尽快熟悉当地情况,和藏族同胞和谐相处。
在玉树重建过程中,宗教问题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关键所在。
本刊记者7月26日了解到,玉树州将于7月30日召开佛教协会工作会议,针对玉树重建矛盾多、问题多和情况复杂的现实,和宗教界人士交换意见,达成共识。
罗松仁青介绍,“4·14”地震共造成玉树全州87座寺院受损,有的寺院如禅古寺几乎被夷为平地,加之之后两次较强余震造成26座寺院受损比较严重,共有113座寺院需要重建或修复。
按照计划,国家将拿出9.9亿元用于玉树的寺院重建。在宗教界人士眼中,这在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说明党和政府的民族宗教政策落实得好。目前,宗教领域的恢复重建已展开,结古寺、禅古寺、当卡寺3座佛教寺院和一座清真寺已经开工。
“我认为,在重建过程中,民族宗教方面不会出现大的问题,因为宗教界对党和政府的宗教政策是满意的。99%的寺院、99%的宗教教职人员,都是拥护党和政府的。一些小矛盾、小问题肯定会出现,这都很正常。只要处理得当,就不会造成大麻烦。”罗松仁青说。
高原重建的特殊困难
玉树地处高原地区、艰苦地区、偏远地区,在重建开始之前,各方就已考虑到了将会面临一些特殊的困难。
首先是高寒缺氧问题。玉树州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含氧量不足海平面的60%,高原缺氧对人体适应能力影响大,高原病的防治任务十分艰巨,这是灾后恢复重建施工过程中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
采访中,北京市对口支援和经济合作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王银成说:“玉树州治所结古镇的海拔大约3700米,而我们援建范围内的玉树县隆宝镇哈秀工作站达到了4200米,已经远远超过了有关施工规定的范围。在高原缺氧的影响下,工作效率肯定会受到影响,工人也需要更多的休息来保证工作持续。”
其次,玉树既是高原地区又是高寒地区,施工期短,每年有效施工期只有5个月,三年加起来,实际有效施工期才一年多,所以时间要求非常紧,时间十分宝贵。重建工程一定要统筹安排,提高速度和效率。
王银成分析,极重灾区结古镇地形狭窄,在施工的同时还要保障居民正常生活交通顺畅,施工现场必定狭小不好周转,并且还要面对和兄弟省市、央企的界面划分和合作,这都会有一定的困难。
再有,玉树当地建材缺乏,主要建材基本依赖外部输入,这是一个很大的难题。青海省经济委员会前期估算的数据显示,三年内重建物资需水泥330万吨、钢材68万吨、木材17万立方米、标准砖24.5亿块、墙体砌块50.5万立方米、门窗276万平方米、瓷砖602万平方米、玻璃210万平方米、沙石料2450万立方米、沥青23万吨。
青海省交通厅预计,重建前两年将每年运输800万~900万吨左右物资,以钢材、水泥等建材物资为主。
“西宁到玉树有800公里左右的路程,主要运输通道仅有国道214线和省道308线,途中还要翻越巴颜喀拉山等数座大山,建材运进玉树运距长、时间久,难度很大。此外,六个援建单位同时作战,建材需求量庞大,能否保障供给,还有待考验。”王银成说。
目前供电供水方面还存在一些困难。本刊记者了解到,玉树州是青海省唯一大电网未能覆盖的地区,供电主要依靠境内现有的小水电。
童光毅说,目前玉树供电水平已经接近甚至超过震前水平,达到了1.1万千瓦左右。但据测算,重建用电总负荷将达到4万千瓦左右。目前正在建设的燃油发电工程项目建成后总发电量2万千瓦左右,投入使用后,电力供应的缺口依然存在。因此目前各施工企业仍需自备燃油发电机,自行做好施工用电保障。
本刊记者在中国水电援建的玉树县第三完全小学,便看到了一台正在使用的400千瓦燃油发电机。“我们目前一共运上来10台燃油发电机,最大的400千瓦,最小的100千瓦。但一旦施工作业大面积展开,还是难以保证电力供应。”中国水电集团玉树灾后重建现场指挥部副指挥长张宏说。
童光毅分析说,燃油发电的成本很高,每度电成本超过1元,是一般电价的数倍。如果整个重建期间都要大量依赖燃油发电,仅在这一块就要多花几亿元。
童光毅建议,解决问题的关键还是在于大电网进入玉树州。但截至目前,大电网进玉树仅处在论证阶段。“如果不及早立项、审批、动工,明年的电力供应依然无法保障。同时,电力供应不足也将会影响到玉树下一阶段社会经济发展。”
在供水方面,目前玉树结古地区也有较大缺口。童光毅说:“现在最大问题是施工用水量超出了预计,无法保障。我们鼓励施工单位就近打井解决这个问题。”
开工之初问题碰头叠加
本刊记者采访多家援建单位后了解到,在7月10日重建大幕开启之后,随之出现的一些困难和问题也正在积极协调解决之中。
7月18日,玉树州地震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审批中心、灾后重建项目管理办公室暨三江源投资建设有限公司正式挂牌,分别负责灾后重建项目审核、管理、建设工作。
灾后重建项目管理办公室暨三江源投资建设有限公司分为州县两级,机构工作人员已全部到位,下一步将作为业主分别和各援建单位就州、县具体建设项目签订合同。
“中国水电在玉树的职工已经有200多人,加上外协队伍,超过1000人。”张宏说:“虽然现在合同还没有签,但灾区建设不等人,我们先干起来。”
王银成分析说,此次援建资金以中央资金为主,业主是当地政府。这不同于汶川地震后北京援建四川什邡是自己带着项目、队伍和资金,因此要面临工程审批、资金拨付是否及时等一系列客观问题的制约,必须尽快摸索出一个科学的、周密的、顺畅的运转机制。
此次玉树灾后重建,援建及援助项目除对口支援省市确认为自愿、无偿援助的项目外,其余均按照市场运作、保本微利原则实施。但有关援建单位表示,从目前的情况看,保本的压力不小。
政府部门指定青海省物产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建设建材集散中心,负责建材供给。7月25日,记者在采访中看到的一份玉树建材集散物流中心开出的主要建材报价单显示,钢材的价格超过了5000元/吨,水泥的价格超过了1000元/吨,都高于目前的市场价。
张宏说:“建材价格偏高我们可以理解,有800多公里的运距,路途遥远,运费昂贵。以水泥为例,运费已经是水泥本身价格的数倍了。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建设成本加大,工程造价增高,保本的压力就很大了。”
“建材价格偏高的问题确实存在。以钢材为例,即便加上运费,目前5000多元每吨的价格也确实高于市场价。原因在于,政府因为担心灾后重建开始后建材不足,提早储备了一批钢材,当时购进的价格是每吨四五千元,而现在的市价不过每吨3000多元,这批钢材做了亏本生意,造成了现在价格偏高的问题。”童光毅解释说,“总体来说,政府这么做没有错,当时担心钢材价格上涨影响重建,但是却降了。当然,如果能按照市场化的思路来处理这个问题会更好。我们并不强制要求施工单位从玉树建材集散物流中心购买建材,他们也可以自行购买。我认为,目前建材价格偏高的情况是暂时的,把眼光放在重建三年的时间跨度中,建材价格会达到一个平衡。”
据本刊记者了解,施工企业保本的压力还来自于目前定出的工程造价低于建设成本。
张宏分析说,例如第三完小项目,以拿到的20%预付款370万元估算,每平方米造价大约1800元/平方米。但根据我们的概算,成本约3000元/平方米,之间的差距还是比较大的。希望最终签订合同的时候,有关部门对这一实际情况能够有所考虑。
童光毅也认可这一情况,“政府会统筹考虑这个问题,可能会在多个项目中把造价平衡,也可能会在最后作一些调改。总之,让企业赔钱建设的事情不会发生。”
此外,据预计,重建过程中每年的沙石料消耗量将达到1000万立方米左右。目前,玉树环保、林业、水务等多个部门已联合对州内沙石场进行了整合,将原有的40多个整合为15个。大部分援建单位都已准备自行开采沙石料,并在政府指导下基本确定了沙石料厂地址。
玉树地处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大多数区域属于极为脆弱的高寒草甸生态系统,植被生长期短,水土易流失,对外部影响的抗逆性弱,一旦受到破坏便极难恢复。如此大规模的沙石开采,是否会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如何把施工建设与当地生态环境保护协调起来,亦是当地政府在此后三年重建中必须考虑的问题。
(本文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陈泽伟 吕雪莉 骆晓飞 唐茵)
这个情况……真是……荒唐……
我要昏倒了……
救灾的时间可谓是“一寸光阴一寸金”、“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灾后重建却陷入了扯皮……扯皮……再扯皮……
而且,新闻中的大半篇幅只是在讲宅基地,还有一个问题呢!
众所周知,很多地方都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每家每户都划分了责任田。那么对于灾民来说,责任田怎么办呢?
比如某家绝户了、某家死了十几个人、某人原先是失踪的后来又回来了、某人在医院里住了好几个月但是后来死掉了……每一个消息传来,关于责任田的划分问题就又要扯皮一次。很显然,死人是不能分到田的,而活着的人也不想要太烂的地块——如果给你分一块地,上面有一条八米长的裂缝,或者一不小心就从高处摔到低处,你愿意吗?
再加上原先各家各户之间的恩怨是非……
啧啧啧啧……我认为国务院应该准备好五百年的救济粮……这么复杂的问题,没有五百年时间,恐怕算不清楚;在算清楚之前,恐怕没有人会下大力气种地——万一这块地后来给别人了,自己岂不是亏了……
这种可能性不仅仅在玉树存在,汶川、北川恐怕也有,最近受灾的舟曲恐怕也有。
所以,国务院任重而道远啊……呵呵……
五、 关于灾后恢复生产的一点建议(不一定可行,大家别拿砖头砸我啊,呵呵!)
1. 对于地震灾区:找几支勇猛的拆迁队,开着最先进的推土机,不管是千沟万壑,还是高低落差,统统发扬“人挡杀人、佛挡杀佛”的精神,浩浩荡荡地冲进去……虽然这么折腾下来,耕地的质量肯定要受影响,不过,起码地形不那么烂了。以后盖房子、种地、盖工厂、修梯田,或者大家再分地……事情就好办多了……
2. 对于洪灾地区(特别是土壤变成鲜黄色的地方):怎么弄到好一点的表层土壤呢?从别的地方挖?还是弄点草木灰什么的?前些日子冰岛的火山爆发了,是不是可以买点火山灰来……
3. 对于泥石流灾区:舟曲正在搬石头呢。大概把五米的石头清理完了,土地也就可以用了。
4. 对于旱灾地区:最近没见到新闻报道,不知道现在怎么样了。是不是把水灌进去就可以了?
5. 关于地下水位下降:地震和旱灾都会造成地下水位下降。但是,下降的原理不同。地震可能会造成“漏斗区”,水分无法在土壤中长期保存,都沿着地下的裂缝流走了。这是比较恐怖的,以后这片地区会整天闹旱灾,直到变成沙漠。并不是每一个地方都适合植树造林,如果是“漏斗区”,造林肯定会失败的(有些“漏斗区”的地下水位在地下15公里处)。单纯的旱灾引起地下水位下降,还是比较容易弥补的,如果附近有河流的话,挖水渠过来就行了。
6. 关于土壤性状的改变:大灾之后,土壤的性状必然会发生变化。不管后来的补救工作做得多么卖力,变化总是会发生的。有些性状可以改良,有些则不能。因此,对土壤的PH值、微量元素、肥力,都要有比较精确的测定。这关系到将来种植的农作物的品种问题。
7. 关于农作物的品种问题:对于蔬菜之类,本身品种就少,也就是说,每一个品种对于土壤和气候的适应范围都比较广,因此,灾后可以种植与灾前同样的品种;但是,对于粮食作物来说,尤其是小麦、水稻这样的主粮来说,品种很多,也就是说,每一个品种对于土壤和气候的适应范围都比较窄,因此,灾后种什么,怎么种,必须请农业专家现场勘查再做决定。而灾后的五年以内,土壤的性状可能一直都处于变化之中,这就需要长期的跟踪调查:每一年,甚至每一季,都有可能需要更换品种。
8. 关于责任田的划分问题:对于灾后重建来说,“集体化”是最好的选择,而且最好以后不要再分开。但是,有些地方可能还是倾向于“分开”,各自搞一套。那么,能否在前几年,生产尚不稳定、还有许多工作需要大家一起完成的时候,搞搞“集体化”,等到情况稳定,没有乱七八糟的事情要忙的时候,再分开?而且,由于事先不知道每块地的最终归属,大家只能对各处都投入相同的劳动力,从而保证划分前所有地块的情况都是大致相同的。这样也会减少许多扯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