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时代观察

余永定: 徐工出售关系中国企业改革方向

火烧 2006-08-10 00:00:00 时代观察 1037
余永定指出徐工出售关系中国企业改革方向,强调引资应谨慎,外资并非技术引进必要条件,呼吁关注龙头企业被兼并风险。

中国企业报专访余永定:徐工出售关系中国企业改革方向...

    ■ 引资的目的是补充国内储蓄的不足

    ■ 外国先进技术是可以买到的,买不到的技术一般也无法通过引入FDI得到

    ■ 龙头企业被外国资本兼并应引起政府高度关注

   “徐工的出售并非是一个孤立的问题,它关系到今后中国企业改革的方向问题。”7月30日,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余永定在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独家专访时开门见山亮出他的观点。

   悬而未决的徐工收购案,从最初的网上大讨论,到三一集团执行总裁向文波与徐工副总裁王岩松通过博客的直接对垒,驱使事态逐步深化。目前已经影响到了中美两国的决策高层。7月17日至19日,连续3天,商务部召集所有与凯雷徐工并购案相关的单位(不含外资),分批征求意见。而美国商务部副部长雷文凯7月28日抵达北京,除了与中方领导人谈及中美贸易问题外,有可能为凯雷并购徐工一案做一些游说性的说辞。7月31日下午,他在美驻华大使馆组织的一个小型新闻发布会上,就将回答记者的提问。

  作为代表中国学术界权威说法的,余永定还是第一人。他在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专访时一再声明“我本人对企业问题没有研究本不应该对企业并购问题发表意见。既然贵报坚持,我只好作为一个外行谈一些粗浅看法。”

  余永定说,首先,我们不应该忘记中国引进外资的目的是什么?引资的目的是补充国内储蓄的不足。如果国内储蓄大于或等于国内投资,外资的引入意味国内投资被国外投资所取代,而国内的资金只好被用于购买美国国库券。换言之,我们把获得较高回报的机会让给了外国投资者。当年日本和韩国在国内储蓄不足的情况下都实行了引入外资的政策。但是不要忘记,他们当时是在国内储蓄不足的情况下这样做的。而国内储蓄不足的具体表现是,当时这些经济体都存在贸易逆差。中国是贸易顺差国。这说明中国并不缺乏资金。在这种情况下,对于引入外国资金应该持十分谨慎的态度。外资不是免费的午餐,引资越多越好的观点是绝对错误的。

  对于目前许多持有引入FDI(外国投资者拥有所有权)是引入外国先进技术、管理和市场网络的必要条件观点的人,余永定也不赞成。他说,这种看法作为一个一般性命题,严格说是不正确的。引入FDI不是引进外国先进技术的必要条件。外国先进技术是可以买到的,买不到的技术一般也是无法通过引入FDI得到的。只有在两种情况下才可以说引入外资是引入外国先进技术的必要条件。

  第一种情况:不引入外资(借款或引入FDI)就无法解决外汇短缺问题,从而就无法购买外国设备和其他产品。但是,这种情况依然属于如何利用外国资源(弥补本国资源不足)的问题。第二种情况:FDI和先进技术、先进管理与销售网络不可分割。但是,这种情况只有在特定的时期和领域才会出现。事实上,日本和韩国就不是依靠引入FDI获得先进技术和管理的。

    相反,为了保护本国企业,在相当长的时期里,它们是竭尽全力限制FDI流入的。我们不应该排斥外资,但在中国当前资金过剩、外汇储备过多的情况下,不应该采取来者不拒的态度,更不应该为外资提供超国民待遇。

  余永定认为,当前中国外汇储备不断攀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许多引入外资的企业根本没有用所获得的外汇购买外国设备和其他产品。这些外汇仅仅被卖给央行,而央行只好用该笔外汇购买美国国库券。在这种情况下,引资国并未能够利用任何外国实际资源,外国资金绕了一个圈子又流了出去。实际所发生的变化只是国内股权与国外债权之间的置换。引资国取得美国国库券利息收入,而外国投资者取得投资利润收入。

    余永定提醒说,国家的龙头企业被外国资本兼并是应该引起政府高度关注的。外国资本在美国的兼并活动一再受阻难道不是很好的启示吗?我们应该很好地感谢美国国会,他们又给我们上了一课。使用现金或负债的方式直接购买相关技术、聘请国外职业经理人在国外是非常普遍的。例如日本的汽车公司雇用了法国经理,效果是不错的。中国也有不少这方面的例子。借债或用现金购买是一次性的。出让股权则要永远支付红利。出让股权意味我们的子孙后代要为我们现在的决定付出代价。在我国资金充裕、外汇储备接近1万亿美元的条件下,一般来说,外国并购对中国的好处十分有限,同绿地投资相比,应该受到更严格的限制。

   作为学者,余永定对徐工为什么非要卖给凯雷持有怀疑态度。他说,需要指出的是,我并不一般地反对外资的并购。但是我无法理解为什么徐工这样的企业一定要卖给外国投资者!难道只有凯雷能够给徐工带来新的技术、市场和先进的管理。凯雷接管之后,徐工的现有管理层会发生什么变化?是否主持出售徐工的诸君将会被解雇?如果不是,是否必须由外国所有者入主徐工,同一个徐工管理层的才能带领同一批徐工员工(据说他们都支持卖掉徐工)克服当前所面临的困难。据说收购之后,徐工将继续保持原有品牌等等。所有者都变了,保持原有品牌还有什么意义!

  余永定最后说,作为旁观者,我们没有权利指责徐工管理层。我想没有管理者会对出卖自己的企业无动于衷。我只是希望徐工管理层能够给我们这些理论上,也是徐工所有者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一个说法,给出它非卖不可的理由。如果问题只是由于缺钱,各级政府、财政部、国资委、商务部或其他政府机构应该提供帮助。徐工的出售并非是一个孤立的问题,它关系到今后中国企业改革的方向问题。

    *《中国企业报》特约记者 徐奎松/7月31日文*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