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恩兄的背时怀旧--兼谈“贫穷”的时代
我与恩兄的背时怀旧
(兼谈“贫穷”的时代)
现在的年轻人自由奔放活络大胆,很不喜欢爷爷奶奶说那过去的事情,特别是那些与贫穷沾边的陈年旧账;“地主,老财,资本家,剥削,压迫,……”等等词儿,俱往矣,想要再寻觅它们的踪迹,大概在历史的垃圾箱内。我与我的恩兄都很有些背时,每每在晚餐之时,只要话题转到某一件与过去有关的事上,忆苦就开始了。恩兄的女儿们便立即接口道:“老爸,这些事体你都讲了N百遍了”,以此示意他们的老爸年老背时了。按标准年龄退休的恩兄怎么会不老呢?他的女儿们如此,他的女儿们的下一代更无须说了。当然,说忆苦有点过,只是过往的曾经留存于大脑中的记忆太深刻了,以至于念念不忘,牢记终生。在华人与狗等同的旧中国的上海滩,有着作为民族资本家的我们的大娘舅,上海解放后他没有被剥夺一点资产,仍是工厂的老板;五零年时十四周岁多几个月的恩兄进入了大娘舅的工厂,后来公私合营,再到全民所有制企业,恩兄也由普通工人一步步地成为工厂的中层干部,做了某一科的科长兼党支部书记。大嫂是同厂的工人,工资也有每月九十元,夫妻俩生养了三个女儿,又兼顾了乡下我们兄弟姐妹的一半生活开销,好在那时的社会物价稳定低廉,尽管票证较多,但算是公平合理的,有什么大家就都能享受到什么;那时最大的不正之风之一就是开后门买紧缺商品,如上海产的自行车手表及其他地方产的香烟之类,买鱼买肉只要排队就可以了,大多也只在过年的时候。排队购物的秩序是很井然有序的,我就排过整夜的队,但至今仍觉得这是公平合理的。总的来说,恩兄与我的怀旧有所不同,他八岁随父亲四处卖过唱,又亲眼见过蒋军轰炸机扔下来的炸弹,他是属于旧社会的过来人。而我呢,所怀之旧是永生难忘的我的童年、少年和青年时代的前半段。对于恩兄来说怀旧是牢记曾经的苦痛,而于我则是回顾欢乐与三年困难时期艰苦生活的交织,回顾昂扬的蓬勃的朝气焕发,回顾英雄模范人物曾经给人们带来的崇高精神;也只有那个时代,有资格谈论民族、国家、人民的尊严、民主、自由、幸福,而让那些说那个时代贫穷落后封闭僵化的混蛋见鬼去吧!
一说起那个时代,我就无法自制,总会显得激动有余,不胜感慨。如同我无法体会恩兄对旧社会的感受一般,现今的年轻人也同样无法体会我对那个时代的真切情感。儿子就是现成的例子。不过他还好,或多或少受一些我的影响,不至于像有些跟屁虫一样,无理由地反对、甚至攻击谩骂中华民族的英雄豪杰、擎天巨柱,以免成为一个无良者。一个人穷点是没有多大关系的,只要志不短膝不弯就行,即使到死还是穷,也照样可以安息。但如果最起码的良心被狗吃了,那么死后就是进了最考究的坟墓,也会被人们骂得狗血临尸,永不得安宁。
我虽为乡村“野草”,却有泥土般的朴实善良,从小就在泥土地上摸爬滚打,深深懂得泥土的真正价值所在。儿时候跟着母亲去自家的竹园子里挖春笋,(谁说那时候只有公产而没有私产呢?)真正是乐趣无穷;春笋往上窜的速度极快,每天都有笋壳(我们一般俗称箬壳)脱落下来,我便奉母命去把最大的笋壳捡回家来,洗干净后晒干了藏起来,以供过年时包粽子所用。母亲一般每年养十几只的鸡,其中的母鸡养大后让它们生蛋,再卖了大半的鸡蛋换油盐酱醋啥的,和缴付我们读书的学杂费(学杂费数目很小);公鸡小时阉割了一直养到过年,供恩兄春节回乡探亲来时享受一番。嘿,这鸡肉可真是香啊,令恩兄至今仍回味无穷,他说“我现在不爱吃鸡肉了,现在的鸡肉无啥吃头,没有一点鸡肉的香气”,此时,他又黑色幽默道:“过去老爹也卖过鹅肉鸭肉,他专门用有钱人不要吃,穷人买不起的鹅爪鸭爪下酒,享受了一把”,并问我:“现在还有没有那时候的鸡种?”我遗憾地回答他,早被消灭了,现在的鸡都姓了洋,而且“读”得都是“速成班”,吃机器制成的饲料,那鸡肉还会好吃吗?恩兄于是打趣道:“那时我为啥不多吃几只呢?”我陪同恩兄在家门前的河边溜达时,恩兄又问我:“河浜里怎么不见鸭子?”我笑笑说:“这满河灰黑色的河水,鸭子能呆吗?”顿时间,我的脑袋里浮现出那往昔的一幕:鸭子们一年四季都在河水里嬉戏,有的忽而扑腾着双翅,引颈“呱呱呱呱”大声地叫,有的将头扎入水下,尽显潜水的功夫,有的则在河岸边悠闲地走着,或者惬意地躺着,……恩兄摇摇头,一脸的无奈,说:“哪能一桩事体啊?”我说:“天知道啊!”恩兄返回时总要带走两、三只活鸡,年年如此——但这是啥年代的事啰。我将这种事情讲给儿子听时,儿子也总是显出一脸的茫然,放佛在听他的父亲讲那“久以前、久以前”的故事呢。恩兄老了,我也将老了,所以那些老故事必将随着我们的彻底老去,而销声匿迹,成为地下永不见天日的朽骨。
人终归要老死的,就连毛主席也无法逃脱这辩证法的魔力,但美好的事物是不会老死的,它会留在人的记忆里永不磨灭,这也是辩证法。我是多么地希望恩兄的女儿们和我的儿子,从我们唠叨的怀旧中悟到一些什么,这能否如我所愿,就无从知道了。
希望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正如同前人们走出来的路,从泥路改变成石板路,又从石板路改变成水泥路,但路基是不变的,还是那条道。改变了路基,就成了另一条道路,我们的晚辈们该走、会走哪一条道路呢?
不知道。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