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南山马《谈谈毛主席和文革的错误》
看了汉字先生的“谈南山马《谈谈毛主席和文革的错误》”,并拜读了南山马先生挂在网上的所有著述,深有感触。应该说,汉字先生对南山马的评价非常到位。这确实“是一篇相当有深度、有分量的文章。看似行文潦潦,无遮无掩,又使人觉得草蛇灰线,疑窦丛生”。不过,南山马的核心思想却是一目了然的,即用公有资本概念来解释建国以来的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基本特征及变化。
应该说,公有资本并不是一个新概念。早期的经济学家如孙冶方、顾准、卓炯等,都已经达到或接近达到这个概念,当今的绝大多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事实上也接受了这个概念,十六届三中全会则肯定了这个概念。南山马的独特之处在于,他认为自1956年完成社会主义改造之日起,这个概念就现实地存在着,而且是社会主义经济的本质。因此,1956年以来的历史就要由这个概念来解释;而支撑这个概念及相关结论的基本论据就是生产资料的技术属性,即社会化生产及社会分工。也就是说,既然社会主义生产同样是社会化大生产,那么必然要以资本的形态组织生产,而这种资本当然就是公有资本。
我认为,从纯理论的角度看,这一认识是非常到位的。南山马并没有给出更多的论证(应该说,南山马给出了公有资本之后,又给出官僚资本、自由资本等等概念,其实有些模糊不清,给出的经济形态概念也与一般理解不一致,并也没有给予很好的解释,因而引起一些争议)。不过,最近一位朋友推荐给我的一本网络著作《公有制市场经济的核心逻辑》(http://my.hn8868.com/liuyi/index.htm)却给出了论证。这本书非常值得关注,我也正在研读,因而还不能进行全面评价。不过,如果这本书的理论是正确的,那么它的意义就无比重大,意味着社会主义经济学、社会主义经济史和经济理论史要重写。
我认为,南山马用公有资本的概念来解释1956年以来的历史,是抓住了问题的根本。不过,这里还必须再进一步。不管是南山马的论述还是《公有制市场经济的核心逻辑》,都没有意识到一个基本问题,即在社会主义公有资本生产之前,还必须有一个公有资本的原始积累阶段。这个阶段是不能由一般的资本生产及流通的理论来理解,而要根据《资本论》中“所谓原始积累”一章的叙述来理解。
因此,在赞成南山马和《公有制市场经济的核心逻辑》的前提下,还必须高度重视这个公有资本的原始积累过程。对于中国当代历史研究来说,这一点又尤为重要。按照我的理解,至少,从1949年到1978年的历史过程应该理解为公有资本的原始积累过程。用官方标准语言说,这个历史过程就是初步建立中国社会主义工业体系的过程;而中国社会主义工业体系的初步建立,则可以视为公有资本大规模的原始积累过程已经初步完成。
理解这一点,是理解中国当代史的关键。为什么会有改革开放?现在的研究多半是归结为小平同志的伟大和英明,归结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决议。这当然有一定道理。但是,如果把这一点视为改革开放的根本原因,那就大错特错,就不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事实上,改革开放的根本原因当然是经济上的。也就是说,当公有资本完成了原始积累之后,就必须按照资本的方式进行生产和流通,也就是说,就必须建立所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因此,改革开放是一种必然,而个人原因和个体因素只是提前或延迟这个过程的到来而已。以这样一种观点来理解当代中国史,就不会象现在所做的那样,把历史割裂为改革前和改革后两块,而是把历史视为一个解释整体,改革前的历史是改革后的历史的前提和基础,改革后的历史则是改革前历史的延续。
抓住了这个根本点,当代中国史就说得通,并连贯为一体了。如果我们按照习惯的说法,把当代史分为毛泽东时代和邓小平时代,那么毛泽东时代就是公有资本的原始积累时代,而邓小平时代就是公有资本的大规模原始积累已经结束,转入一般的资本生产与流通的时代。南山马说毛泽东时代“是一个充满激情充满光彩同时又充满错误的伟大时代”,这个话有相当道理,因为这正是资本原始积累的社会特征。马克思就说过,资本的原始积累历史就是血与火的历史。
如果公有资本的原始积累是毛泽东时代的基本特征和使命,那么我们就能够解释这个时代的大部分现象,甚至所有现象。比如说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事实上,这个时代的杰出经济学家已经意识到市场经济的重要性,陈云同志本人同样对市场经济有深入研究,而毛泽东本人也经常强调要重视价值规律。但正常的市场经济对资本的原始积累来说不是必要条件,甚至在一定意义上还会阻碍原始积累过程,而全面计划则是完成原始积累的最快捷的手段。事实上,传统的计划经济对于资本的原始积累来说,不仅不是低效率的,反而是高效率的。现在的三流经济学家从市场经济一般理论的角度,都可以很容易评价传统计划体制的弊病。难道老一代革命家和老一代经济学家都是傻瓜,看不到这一点?事实上,他们才是真正的精英,知道那个时代只能是搞全面的计划经济。只能这样,才能在最短时间内完成公有资本的原始积累。现在一些著作总把毛泽东时代的血雨腥风归结为毛泽东的个人原因或中国共产党的一党执政因素,这其实是把历史简单化了,是没有看到这一段历史背后的经济原因。
当然,在公有资本的原始积累过程中也存在着重大失误,比如,对农业生产方式和农业制度的认识就是其中之一。网络著作《非主流的政治思考:两个局外人的对谈录》(http://es.it270.com/topics/0000005961)对此有非常深刻与到位的分析,非常值得一看。不过,对于它提出的解决办法,我却不敢苟同。《公有制市场经济的核心逻辑》也对农业问题进行了分析,在理论上似乎站得住脚,但它提出的农业资本化的对策是否可行,以及应该怎样操作,却是一个问题。南山马的著述中似乎没有注意到三农问题,这是一个缺陷。我认为,不理解和研究三农问题,就不能真正而全面地把握当今中国的社会经济现实。因此,我盼望能看到南山马先生把这方面的研究放进自己的总体框架内,得出精辟的结论,让我们大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