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未来中国:技术、人文双轨突破是良方!

火烧 2007-12-23 00:00:00 网友杂谈 1025
文章探讨未来中国需通过技术与人文双轨突破解决三农问题,强调改革应立足本土实际,避免盲目照搬西方模式,关注农业效益与农民社会状况,推动农业与农民的良性发展。

未来中国:技术、人文双轨突破是良方!

——唯物主义思维方法下的中国新时期变革“切入点”探望

前注:

中国的改革是在“市场化”这一基本方针,“仿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思路及模型下运行的,所以其作用规则不可能会有二致。于不同领域,不同行业而言,其作用原理及问题形成、产生和解决逻辑也应是一致的,顶多只存在程度不同而已。

所以,本次探讨探中国新时期改革有效切入点,特选择问题最为集中、明显且有成熟经验支持的“农业”为样本,以示“一斑窥全”。

另,本文为学术探讨,欢迎各方就事论事的交流。

正文:

因为存在的问题过多且过大,目前社会各界关于“三农问题”的争议很多。关于该事项,我曾做过一些调查,也展开过专题学习。在此基础上,我认为该“三农问题”这个说话过于政治术语化,与农民朋友切身利益联系不够紧密。所以,为尊重本文的学术意旨,我仅从我认同的“要素模型”来探讨社会当前极为关注的“三农问题”,至于未提及的“农村建设”问题,我仅表示:我相信当农业效益和农民社会真的繁荣兴盛了,他们会比我们更懂得建设自己的村庄——我们为他们设计的别墅洋房未必适合他们。总体上,相较“精英”及“专家”们“贡献”出的各套理论而言,我支持毛泽东的“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立论原则,认为他们那套“启发”于西方发达国家的说法和做法尤不可取。

就“农业效益状况”和“农民社会状况”的发展实态而言,我以为近30年来的改革是很不尽如人意的。农业所占GDP份额的下降也许尚不足以说明该本质问题,目前已充斥国内各城市、郊县、工业城镇底层社会的“农民工”群体的逐步被边缘化也许仍旧不足以说明该本质问题,但国人“农民情节”的愈发淡漠、农民敬业程度的普遍滑落、农业技术资产的虚空、农产品价值模型彤塌、农民的自信心及社会认同感滑落及因之加剧的信念虚空、农民品质的“惟利化”病变、农业援助模型瓦解等问题,已然说明中国农业的根基已被严重破坏。于此,本人2005年在相关调研基础上草就的《三农问题太形式,农民工在病变》①一文有部分详述,诸君不妨作参。

曾经为新中国的建设与发展作出过巨大贡献的农业和农民社会,为何会随取向“私有化”和“自由市场化”的改革进程出现如此大的“滑坡”呢,我以为其中的原因主要是:改革设计者和执行队伍均犯了“西方的月亮就是比东方圆”这一唯心主义错误,从而忽略了对农业生态良性机理的尊重,进而忽视了农民社会的根本及长远利益的良性发展需要。这方面的表现很多,归结起来就是:他们把顺应“市场经济”这一泊来制度的“法理建设”视为了农业的“唯一有效改革方针”。比如,他们接二连三地在“选举权”、“被选举权”、“土地所有权”等方面做了不少工作,结果则导致农民朋友因心神不定眼花缭乱而无所适从,最终逐步荒废了自身发展能力的建设和提高。于此,中国出现的荒田荒地目前到处都是,农民朋友成了各阶层都“尤其不受欢迎的人”,农民的生存与发展权益越来越无法自主但却没人管,农民的收入与既得利益者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而面临的管理费、罚款项目却越来越多,农民阶层承担的教育、医疗费用越来越高但社会对他们的“切实关心”却越来越少……如此等等,这些就是最好的说明。

以前的“仿西方”改革方针不对,选择的“法理建设”切入点已被证明“是错误的”,那我们下一步该如何呢?我以为不妨从这样两个方面来更新下思路:

一、技术兴农

作为一个国民经济构成要素,农业的生存与发展价值基石是产出,这可以说是一个不容争议也无需解释的“论断”。

因此,农业的改革首要任务理当是技术资产的建设,或者说“强化农业技术资产建设”就是中国农业的根本出路。因为唯有这样,农业的生产条件才能逐步得以改善,增加产量、创造更多收入等愿望才能变为现实。反之,离开这点去谈其他,自然就等于丢了“灵魂”谈做人,又好比让从来没出过村口也没念多少书的农民跨国界去教发达国家人等“如何做生意”,结果自然是无比荒唐的。

技术兴农的战略价值在中国历史上有无体现呢,据笔者了解有不少。远的如古代的皇帝、皇亲不时微服考察河务、农务就不说了,社会主义新中国缔造者、早期国家领袖就明确提出了“水、肥、土、种、密、保、耕、管”这一“农业八大方针”,可以说每一项指向的都是技术,其业绩则可谓“众人皆赞”的。

二、人文立农

了解历史的人都知道,除掉社会主义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的那20多年,农民朋友一直都是中国社会里的最弱势群体,他们任劳任怨地负担着一个国家的主要财政,自己节衣缩食甚至有时还忍饥挨饿不说,还经常遭受其他阶层人士的歧视和欺辱。把她们视为“父母”的毛泽东同志赢得了他们的支持进而多次取得了革命胜利,并在一片废墟的基础上建设并发展了社会主义新中国,就充分说明了“人文立农”是农业发展的关键,也指明了唯有平等、尊重、信任、关心和帮助表征的“民族同心”才是正确的人文取向——而一旦这类生态文化成为现实,“农民身份文化”也就不再是个什么问题了。因为这样做农民也会很幸福。

纵览刚刚走过的近30年来的中国农业改革历程,我们不难发现“毛泽东思想”明示了的“人文立农”方针的忽略,正是该阶段成效不佳的主要原因。比如,虽然从表面上看,早前以“法理建设”为切入的改革似是给了他们民主、自由、法律援助等“公民权”类概念,给了他们土地所有权、税收减免权等“实惠类关心”,但实际上由于他们普遍缺乏独立理解和运用能力,那些于他们其实是依附于法律给的一层层枷锁而已,结果则自然只能是:面对欺辱、压迫和过度索取他们越来越不敢声张——因为在缺乏足够独立理解和运用能力的情况下,那一堆堆由等级、秩序和措施构成的“法理体系”,实际上就等同于“夸张反抗后果”的“法律威慑”,与农民朋友们真正需要的平等、尊重、信任、关心和帮助,可以说刚好背道而弛。

由上可见,在“人情第一”的传统文化影响下,在崇尚和睦、向往美好、主张尊重、强调信任的秩序构成文化牵引及驱动下,中国的整体社会是否如此不敢说——但始终被边缘于法律权益的农民社会,是肯定只有“人文优化”才能兴盛和繁荣的。因为他们如果不信任某个组织和个人,再能的人讲的什么法理他们压根就不会信。以往的改革折腾了那么多法理概念,除了哄骗了一小撮“政治投机者”和想钱想疯了的“机会主义”者在拼命地摇旗呐喊外,并没有什么值得纪念的“浩瀚”场面,也没有产生什么足以用“恢宏”来称道的业绩,足以说明这一切。

也正因此,我慎重谏言社会各界:请把“技术资产建设”和“人文优化”作为新时期的改革切入,切实地做些利于农业发展和农民社会繁荣兴盛的工作。

注①:《三农问题太形式,农民工在病变》的网络发布连接为:

http://www.cnhelper.com/Bbs/disp.asp?bid=692

经济及人文分析员

“英雄在线”(www.cnhelper.com)总主持:彭忠义

2007年12月23日

友情及责任联络:

13651084355(北京手机)

[email protected](email) 

22761792(QQ)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