荡涤无伟大的平庸卑拙
二十大,我党提出了“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问题。好得很。
现在,有少数人一反改革开放之初的“只要坚持这样的改革,我们的社会主义会更巩固,一定会共同富裕,不正之风一定会很少,社会一定会更安定团结”的信誓旦旦,开始以一种悲天悯人的口气说:“现在矛盾太多,利益分化严重,有的问题还相当突出,所以,我们要体谅,不要纠缠矛盾,要学会在妥协、调和中构建团结……”
这里,暂不去猜度、分析这些人有什么恶意,但可以“绝对地”认为,把发展、团结、和谐理解为无矛盾斗争,社会本可以是无矛盾斗争的,──由此,主张在已有的矛盾斗争面前,妥协、调和。这是由孔儒文化长期熏育而生的一种无伟大的平庸、卑拙。这种平庸、卑拙,在改革开放之初,曾表现为另一类的形式,即是,极少数人“因发现人心有私,故主张改革当用‘私’,以私利为动力,要全面承包;只有‘包’,才能包到心……”于是,不问青红皂白,一概承包……等等。前后比较,形式不同,前者庸和无为,后者胡乱作为,一根藤上结出的两类“苦瓜”,本质一致,皆属陋“私”。有人对此下结论说,近代中国的落后,大体皆因在这两类“瓜”中选择的结果。
毛主席读透历史,融通辩证法,号召国人。崇公为民,“与天奋斗,与地奋斗,与人奋斗”,在斗中前进,造化人、人类和社会的新生。
当然,今天,有不少人害怕斗争,有一部分原因在于,历史斗争曾造成某些“不应有”的伤害,——有可原谅之处。不过,现在的人们应认识到,当年斗争的某些“不应有”的伤害,其根子是公知、走资者的破坏(在历史的澄清中,再看公知、走资分子今天的作为,可逻辑地看清这些)。我们当改变“一次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民族性心态。对新生的社会主义的公制共富的制度来说,对人民真正当家作主的伟大目标来说,是须臾离不开斗争的。今天的不正之风、腐败、私有化、自由化,投美颂资,是必得有一番斗争的。舍此,我们的社会主义将前功尽弃。
从马克思到毛泽东,他们的学说,都贯穿着矛盾斗争。原因是,现代科学,以及上升为唯物主义哲学的理论,都在揭示宇宙间矛盾斗争的客观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毛泽东,都认为:新社会制度的早期,斗争中的人民大众,以历史主动性把斗争揭开,努力奋斗,所造成的损失, 比斗争在旧文化体系中(在中国,主要就是孔儒的陋私庸和)无序的进行(因人民不认识斗争而显得被动)所造成的慢性阵痛和损失,要小得多。
更有意思的观点是,从马克思到毛泽东,──他们常说,由人民大众的历史主动性所开展的斗争,是争斗在社会新、旧周期的切点上,成功是财富,即使始有失误,亦有特别的振聋发聩的作用,也是一种财富,起码能从反面激发活力,从而能大力而迅速地克服失误。
恩格斯甚至认为,对激发历史主动性——奋力开展“积极的一往无前斗争” 的人民大众来说……敢于斗争,至少有一个好处,即扫除……民族意识中造成的奴才气。
今天的中国。毛主席当年通过“群众自己教育自己”,好不容易才振奋起来的“敢”和“斗”的精神,今天不应再打击它──使之萎落下去。针对当年的不足,我们可以继续推动群众自我提高,在游泳中学习游泳,使斗争序化、守法合律化和科学化。即:“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不让中国人再进──“无伟大的平庸、卑拙”之门!
二十大,提出“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好得很!好得很!她极重的现实意义是,我们正面对世界资帝的最后疯狂,以及国内投美崇资者的顽固抵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