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小岗村,宁要市场经济的草?
树小岗村,宁要市场经济的草?
因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的一句话,中国掀起了市场化改革的浪潮。按照设计,这种改革就是要在中国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长出市场经济的富裕之苗;而通过少数人先富起来这个渠道,达到普富之目的,养成市场经济富裕之大树。
从我国这些年市场化改革的实际情况看,市场经济富裕之苗都长在哪里了呢?基本上长在了少数人的庄园里。不是有句这样的话吗?20%的人,拥有了全社会80%的财富。这也就是说,其余80%的人,仅仅只是拥有社会财富的20%;而且这20%的财富还要被众多贪官贪婪地盘剥和劫掠,真正到民众手里的财富,已经远远低于20%这个份额了。人们不禁要问,市场经济咋就长出枯黄枯黄的草?
说到这个问题,会让人尴尬的。按照最初的意图,市场经济长出的只能是富裕之苗,不会长贫穷之草。可现实就是那么残酷,就是那么冷峻,就是这么无情!
我不想说得太多,仅以被树为“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的小岗村为例,来简略说明这个问题。
因为18个所谓的“红手印”,小岗村的田全部分给了个人,这种做法被充满灰色意义的“大承包”所包裹。人们当初以为,一包就灵,一包就活,一包就富。然而,在经过几十年市场经济的洗礼后,不仅不能成长为市场经济富裕的大树,就连市场经济富裕之苗都没有长出,市场经济之草倒是布满了山冈。即使在国家不断打气、不断输血的条件下,市场经济贫穷之草仍然不能拔除,还白白搭上了沈浩一条鲜活的生命!
纵使这样,有的人仍死死抱着这株市场经济贫穷之草不放,仍千方百计地为这株草涂脂抹粉,仍说这是一条通向富裕的必由之路。
我就想不通了,改革是什么?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是社会主义上层建筑、生产关系的自我调整,调整的目的是进一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而这种发展目的是为了全体人民。可小岗村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吗?是生产力发展的动力吗?如果真的是这样,中国几千年都是这样搞的,那不是比社会主义还社会主义了吗?那老一辈革命家为什么还要革命?全中国的老百姓为什么还群起响应并积极参与?
如果用邓小平“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来衡量的话,小岗村的市场化不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而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否定;不是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动力,而是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拦路石。那为什么还要继续将其当成“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来吹嘘,来宣传呢?是不是宁要市场经济的草,不要社会主义的树?
如果说小岗村确实是株香草,人们或许还能理解,也一定能给予最大的支持;但过了这么多年,小岗村还是没有成长为象华西村、南街村那样的大树,实际上已经成了市场经济的杂草(毒草?)这难道还不能使人醒悟过来?人们为什么就不能更理智一点?更客观一点?更公正一点?更责任一点?
改革不能凭个人好恶,不能凭主观臆断,要改就要改好,不能改坏。改得很不好的“革”,改得二十年的“革”还是长满杂草,还能称之为改革吗?改革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仅凭摸着石头搞改革,能改出什么来呢?
我不反对改革,我也支持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的真正改革,但坚决反对折腾人民的改革,坚决反对社会倒退的改革,坚决反对朝“三个有利于”方向相反的改革,坚决反对人民不拥护、不高兴、不满意、不赞成、不答应的改革。小岗村的改革就属于这种类型。该彻底反思这种改革了。
或许您会对下列文章有兴趣:
白皮书让想黑“人肉搜索”的人失望了!
从西湖“还湖于权贵”,看官员为谁执政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