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探
点击这里下载全文
内容提要
《和谐意识形态》是一部全面复兴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和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阵地的经济学专著。
它完善了以劳动价值论为核心的经济学理论体系,并对反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潮进行了强有力批判。
它创立了完整独特的通胀通缩理论,为宏观经济管理驾御通胀和通缩,提供了新的理论参照。
它用全新视角论述了资本主义如何必然向社会主义及共产主义演化这一马克思主义根本点。分析了意识形态变化趋势,坚定了共产主义将成为世界主流的信念。
哲学思辨和数理方法完美结合,使本书具有较高的学术参考价值。
序 言
本书构思始于2001年春。那时,我已经在英国伦敦北二区的一座小屋内安顿下来。考察英国社会经济组织制度,以及社会主义运动的新的形式的同时开始酝酿写作计划。坐在中央圆形穹顶的大英博物馆的自修室的木椅上—马克思曾经写作过《资本论》的地方,起初并未想写一部自己的政治经济学作品,而只是想为我青年时代尊敬的精神导师写一部有新意足以抗衡一百多年来,各方面对他的损毁的诠释性作品。
但随着研究的深入,预先设定的框架已经容纳不了研究的结果了。我感到单纯的诠释无法完成对马克思主义真正的维护。在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单纯的诠释已经束缚了理论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既然一种体现马克思主义传统的新的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要素已经成形,剩下的工作,就应该是放手全面扬弃旧有的内容和形式了。2004年8月5日,一部50余万字的手稿初步完成,但语句聱牙难读,诠释主义的影响犹在。
在友人的建议下,我决定重新全部改写,将之浓缩为一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经济学作品,彻底抛开诠释主义。我邀请了朱名强先生共同创作新稿,他独特的判断力、洞察力为原稿带来了高质量的内容。我本人也以一种“从头再来的”勇气投入到创作之中。与初稿的写作相比,这一次我更着意于理论体系的构建、理论体系的完整性、实用性、分支理论之间内在的结构和协调性、以及文字表述的再精炼。历时一年半,一部与初稿风格迥异的全方位深度反思的21世纪新政治经济学理论诞生了。书名也由充满诠释味道的《经济原本通论第一卷》更改为《政治经济学原理与和谐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原理》)。
正当《原理》即将定稿之时,有如下令人振奋的电讯传来:
1. 在毛泽东同志诞辰112周年之际,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成立。(新华社北京2005年12月26日电)
2. 中央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召开工作会议。会议强调:胡锦涛总书记高度重视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是一项重大的理论创新工程,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内容。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要求工程进一步提供学理支撑。国际形势发生的深刻变化要求不断创新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要坚持以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努力推出符合时代和实践要求,满足人民群众理论需要,经得起历史和实践检验的传世之作。工程要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增强马克思主义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新华社北京2006年1月16日电)
看来,只要将《原理》作为一个完整的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的理论体系,而不是用与马克思的本本对号入座的教条主义做法来考察这部作品,那么,读者就会发现《原理》近乎完美地体现了中共中央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殷切希望:
体现马克思主义学说精华。
中国化,理论创新。
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保持社会主义方向。
《原理》在经济学上继承并完善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学说,在社会、政治、历史学上发扬了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学说,这两个基本点决定了它的性质必然是马克思主义的。
《原理》在马克思主义涉及的几乎所有主要领域进行了重大的理论创新,并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因此,它必然是中国化的,有中国特色的。
《原理》在新的理论视角下,阐述了社会主义替代资本主义的历史规律,这就给与了社会主义目标和共产党执政合理性与前瞻性以强有力的理论支撑。
由此,我敢断言:这本书的命运要远远优于它的作者的命运。但是根据马克思主义的人的本质理论,既然我的本质已经物化在这本书中,那么,它的幸运正表示了我的幸运,即使我不得不为了自己和家人生存目标去从事一项毫不需要毫不必要发挥我的本质力量的工作。
本书的写作是一种自发的研究过程,没有机构规定题目或方向,更无资金支持,因此,自己不仅要投入精力,还要投入成本,投入回收可能性极小的成本。它之所以能够坚持下来,从主观上看,完全是由于研究过程中产生的刺激性,它的强大足够压抑住生活和经济方面产生的诸多兴奋。这种刺激贯穿了写作的整个过程,构成了写作的内在动力。我就像自己儿童时期盼望过年放鞭炮一样盼望着每天早晨八点钟的到来,那一时刻,我已经送走了贪玩的儿子,急匆匆加快了脚步回到了家中,我可以独自一个人翻阅书籍和铺平信纸了。而当我遇到下面的情形时,一种刺激油然而生:
1. 曾经认为不可能错误的理论错误了。
2. 曾经认为不可能错误的人错误了。
3. 曾经认为不可能正确的理论正确了。
4. 曾经认为不可能正确的理论正确了又错误了。
5. 没有人提出的问题提出了。
6. 没有人如是思索的这样思索了。
7. 一个问题具有了简洁直观的数学表达。
8. 一个学术问题具有了巨大的政治经济应用空间。
9. 一系列问题可以统一起来。
10. 一个抽象理论能提供、坚定、完善一种人生信仰。
11.一个流行已久的概念能改变流行已久的思维方式。
读者在阅读本书时,于某个方面同作者产生共鸣的可能性是存在的,怀疑乃至彻底否定本书的所有结论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这些情形不能仅以概率理论加以现象的解释,在作者看来,那实为学术正轨。倘若给作者足够的时间跨度和土壤,自己充当一回“批判”角色,象那个作者一直不喜欢的20世纪的哲学游戏界的大腕维特根斯坦所做所为一样,其实也是最正常不过的事情。
本书能够顺利出版,应该感谢编辑,同时也要感谢我的父母,在漫长的写作过程中,他们为我提供了他们所能提供的一切,不仅是丰盛的午餐、物质上的援助,更有对我精神上的支持、人生价值取向的教诲和性格弱点的批评。我的妻子利用工作之余,为本书打字校对付出了辛劳,对本书的第一稿,提出了中肯的意见。我的上小学三年级的儿子经常用令我无法忍受的顽皮态度,倔强地拿走我的纸、笔和书本,让我和他做踩脚或工兵挖地雷等等游戏,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会使我从紧张疲劳的沉思中解脱出来,对身心无疑是大有益的。
在此一并真诚地感谢。
丙戌年惊蛰日
朱建瓴于鞍山
欢迎来电来函与作者联系,共同切磋!联系电话:0412—5168435,邮箱:[email protected]
目 录
总 论…………………………………………………………………………… 1
第1篇 新史观 …………………………………………………………18
1 经济绩效函数……………………………………………………………… 19
1.1唯物史观 ………………………………………………………………… 19
1.2经济绩效的自变量 …………………………………………………… 25
1.3新史观:生产力函数公式 …………………………………………… 35
1.4新史观实证研究:英国资本主义的崛起 ………………………… 41
1.5生产关系阻碍论对资本主义兴起的解释力 ……………………… 45
1.6原始积累论对资本主义兴起的解释力 ………………………… 46
1.7社会主义的崛起:唯物史观与新史观的统一 …………………… 50
本章注释: …………………………………………………………………… 53
第2篇 劳动价值原理……………………………………………… 56
2创生劳动……………………………………………………………………… 57
2.1资本运动总公式中w的含义 ………………………………………… 57
2.2 G - w– G与 w – G - w 的区别………………………………… 58
2.3总公式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 60
2.4创生劳动…………………………………………………………………… 61
2.5一般劳动过程的分化 ………………………………………………… 65
2.6分工与剥削 ……………………………………………………………… 70
2.7创生劳动与资本主义 ………………………………………………… 78
2.8创生劳动的社会化 …………………………………………………… 80
2.9创生劳动社会化的法律实证 ………………………………………… 82
2.10三种创生模式与资本家 …………………………………………… 83
2.11货币转化为资本全析—剩余价值理论的逻辑结构图 ……… 88
2.12熊彼特与马克思对创生劳动的理解 ………………………………113
本章注释: ……………………………………………………………………125
3价值规律上:转型理论 …………………………………………… 129
3.1李嘉图平均利润率理论 ……………………………………………… 129
3.2《资本论》与平均利润率决定价格………………………………… 133
3.3《剩余价值理论》
与平均利润率决定价格 ………………………………………………… 136
3.4价值——价格转型理论 ……………………………………………… 138
3.5价值——价格逆转型 ……………………………………………… 143
3.6生产价格曲线与局部均衡分析 …………………………………… 148
3.7鲍氏价值转型理论之演进 ………………………………………… 156
3.8有机构成与转型总量等式 ………………………………………… 163
3.9价值系——价格系优劣比较 ……………………………………… 168
3.10国内转形研究介绍 ………………………………………………… 174
3.11阅读专栏: 有机构成与平均利润率 …………………………… 182
本章注释: ……………………………………………………………………190
4价值规律下:价值向量与方程 …………………………………… 194
4.1抽象劳动 …………………………………………………………………194
4.2抽象劳动量化的一种假说…………………………………………… 200
4.3边际效用递减与边际效用恒定……………………………………… 207
4.4边际效用价值律分析 ………………………………………………… 211
4.5效用恒定下的无差异曲线 ………………………………………… 215
4.6斯拉法的标准体系 …………………………………………………… 219
4.7价值——价格方程 …………………………………………………… 234
4.8一般均衡理论的帕累托最优与价值规律 ……………………… 241
4.9对否定劳动价值论主要思潮的批评 ……………………………… 247
本章注释:…………………………………………………………………… 255
第3篇 市场经济原理 …………………………………………… 258
5市场经济原理 …………………………………………………………… 259
5.1导言:所有权与市场经济产生 ……………………………………… 259
5.2商品价值构成: 劳动价值论第一定理 …………………………… 261
5.3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 ………………………………………………… 266
5.4Ⅰc与Ⅱc交换 ………………………………………………………… 267
5.5简化的再生产模型 …………………………………………………… 272
5.6含有固定资产的三部门再生产模型 ……………………………… 273
5.7含有折旧的三部门再生产模型……………………………………… 275
5.8固定资产补偿对再生产关系式的干涉…………………………… 277
5.9两部门模型扩大再生产条件(上) …………………………………281
5.10两部门扩大再生产条件(下): 投资分配比 …………………… 284
5.11 n部门市场网络生产关系的基本关系式………………………… 287
5.12 折旧、储蓄、固定资产净值与超额需求的关系模型…………290
5.13超额需求函数与市场内生通胀公式……………………………… 291
5.14通胀的路径 ………………………………………………………… 294
5.15货币增量通胀公式 ……………………………………………………296
5.16固定资产增长型通胀……………………………………………… 298
5.17消费品增长型通胀公式—— 消费品生产的通缩效应 ………300
5.18投资品消费品共同增长型通胀——
经济增长与通胀关系定理 ………………………………………… 302
5.19成本推动型通胀 ………………………………………………………305
本章注释: ……………………………………………………………………307
第4篇 社会主义原理 ………………………………………… 309
6社会主义制度均衡 ……………………………………………………… 310
6.1对创生劳动的扬弃 …………………………………………………… 310
6.2准社会主义进化途径…………………………………………………… 314
6.3英国准社会主义运动…………………………………………………… 317
6.4准社会主义制度均衡定理 …………………………………………… 322
6.5需求适度与社会主义 ………………………………………………… 327
6.6准社会主义量化指标 ………………………………………………… 333
6.7所有制与准社会主义 ………………………………………………… 338
本章注释:…………………………………………………………………… 340
7和谐意识形态 ………………………………………………………… 342
7.1意识形态定义和内容 ………………………………………………… 342
7.2共产主义的本质规定与和谐意识形态 …………………………… 347
7.3主流意识形态的回归 ………………………………………………… 353
本章注释:…………………………………………………………………… 357
8 结论:全球化的马克思主义 ………………………………………………360
本章注释: ……………………………………………………………………362
参考文献 …………………………………………………………………… 363
主题索引……………………………………………………………………… 366
点击这里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