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集——科技篇(201—300)
探索集——科技篇(201—300)
探索集——科技篇(201—300)
作者:王东镇
目   录
201. 原子弹好造 浓缩铀难得                      2007.6.17
202. 香蕉冷饮                                   2007.6.29
203. 《辽史》中关于龙的记载                     2007.7.30
204. 改进三基色节能型日光灯设计的建议           2007.8.1
205. 佳禾瑞麦                                   2007.8.12
206. 真假电子驱鼠驱虫器                         2007.8.26
207. 城市储备水源                               2007.8.29
208. 城市基建地下水不应放空                     2007.9.2
209. 天变来自何方?                             2007.9.4
210. 单穗重量与单株多穗并举                     2007.9.6
211. 《宋史》中瑞麦连野的记载                   2007.9.12
212. 可以冷冻保管的水果                         2007.10.14
213. 自酿葡萄酒                                 2007.11.12
214. 恶补知识                                   2007.11.22
215. 水煮螃蟹的文明吃法                         2007.12.5
216. 世界上没有假如                             2007.12.6
217. 摆脱幼稚                                    2007.12.7
218. 影响节能灯推广的瓶颈和对策                  2008.1.23
219. 铁塔除冰要注意力的平衡                      2008.2.1
220. 铁塔除冰不如不除                            2008.2.2
221. 关于输电方面的几个疑问                       2008.2.4
222. 两种电流混输的可能与后果                     2008.2.7
223. 输电线路的涂敷处理                           2008.2.8
224. 关注地热                                     2008.2.13
225. 物质转化                                     2008.2.14
226. 中流砥柱                                     2008.2.15
227. 致密物质的防冰雪效果                         2008.2.24
228. 西安地下有煤矿?                             2008.3.13
229. 钢铁的使用早于青铜?                         2008.3.23
230. 一叶障目与综合分析                           2008.3.24
231. 被迫放弃的专利申请                           2008.4.14
232. 生物基因组的长度是否与生物进化的时间相关?   2008.4.18
233. 腹腔自体器官培植与遗传基因激活法             2008.4.19
234. 四十五亿年和三十亿年之间发生了什么?         2008.4.20
235. 青藏高原应有油气资源                         2008.4.24
236. 湖泊、沼泽、入海口                           2008.4.26
237. 无计划生育与封建专制                         2008.5.4
238. 寻找远古人类使用铁制金属工具的痕迹           2008.5.5
239. 木炭炼铁                                     2008.6.6
240. 水变油                                       2008.6.7
241. 我们生活在核反应堆上                         2008.6.9
242. 探索与进步                                   2008.7.16
243. 新书源                                      2008.7.19
244. 知识的海洋                                  2008.8.2
245. 地球的物质循环                              2008.8.27
246. 完善知识的体系                              2008.9.5
247. 千年的大道流成河                            2008.9.6
248. 四亿年的脚步                                2008.9.6
249. 理性与激情                                  2008.9.9
250. 酒渣酿醋                                    2008.9.11
251. 中国应是能源大国                            2008.9.12
252. 探索宗教的魅力                              2008.9.22
253. 我看科学发展观                              2008.10.9
254. 我非万能                                    2008.10.11
255. 殉道与殉情                                  2008.10.18
256. 知识储备加生活实践                          2008.10.30
257. 古卷与今册                                  2008.11.5
258. 我看太阳上的物质循环                        2008.11.15
259. 太阳的质量是在减少,还是增加?              2008.11.19
260. 星系有旋臂 恒星无尾巴                       2008.11.19
261. 咄咄逼人与卧薪尝胆体现的东西方文化差异      2008.12.4
262. 把黄土留在黄土高原                          2008.12.4
263. 普查断裂带 寻找油气田                       2008.12.5
264. 洪荒时期黄河口——黄土高原成因之一          2008.12.6
265. 形成油气田的三个条件                        2008.12.8
266. 厚积才能薄发                                2008.12.10
267. 让生命绽放异彩                              2008.12.22
268. 观察与思考                                  2008.12.23
269. 榕树能够预报地震吗?                        2008.12.23
270. 引力是否负能力?                            2008.12.24
271. 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                          2008.12.25
272. 发展甘草种植业                              2008.12.25
273. 趋利避害                                    2008.12.26
274. 螺旋桨在太空中的应用                        2008.12.26
275. 只有产生效益 才会有人投资                   2008.12.27
276. 宇宙射线能否发电?                          2008.12.27
277. 利用太空磁场发电的可能性                    2008.12.28
278. 坐地日行八万里 手握线圈能发电               2008.12.29
279. 关于电离层的思考                            2008.12.29
280. 风刮一年 不及水冲一场                       2008.12.30
281. 禁婚与禁生                                  2009.1.2
282. 渣醋酸菜                                    2009.1.3
283. 球形磁铁的极性                              2009.1.4
284. 关于球形磁铁的进一步思考                    2009.1.4
285. 关于磁铁极性的其他疑问                      2009.1.5
286. 磁极与轴长、地球与太阳磁场倾角有无关系?    2009.1.6
287. 纬度 离心力 重力加速度                      2009.1.6
288. 印尼何以盛产石油?                          2009.1.6
289. 错误的理解与错误的选择                      2009.1.7
290. 离心力导致了纬度不同地区的重力差?          2009.1.7
291. 太阳的两极决定了地球的两极?                2009.1.7
292. 重力加速度计算公式中r(半径)的取值         2009.1.7
293. 吸引力与离心力                              2009.1.8
294. 星球在太空中的相对质量                      2009.1.8
295. 影响重力和重力加速度的主要变量              2009.1.8
296. 银河系核心区的质量                          2009.1.9
297. 星球在太空中相对位置之谜                    2009.1.9
298. 神秘的第一次推动                            2009.1.9
299. 我们是否高估了恒星上的热核反应?            2009.1.10
300. 前翘与后折——地震原因之一                  2009.1.10
注:正文中的序号按原文发表时在《探索全集》中的序号排列,与本目录中的序号不同,特此说明。
1380.原子弹好造 浓缩铀难得
2007.6.17
在互联网上可以轻易的找到原子弹的制造方法,无论土法,还是洋法。而浓缩铀的提炼则不那么容易了,伊朗倾全国之力,启动了数百台、数千台离心机,搞了那么长时间,连制造一颗原子弹的浓缩铀都还没有搞出来就是例证。所以,现在伊朗只要浓缩铀,不要原子弹。而美国及其盟国不惜一切代价,就是不许伊朗拥有浓缩铀的制造技术和能力。
这也是国际恐怖势力不惜一切代价制造事端,转移世界舆论和美国及其盟友对伊朗核技术开发注意力的根本原因。
拥有核技术和原子弹,是国际恐怖势力梦寐以求的目标,为此不惜承担一切民族牺牲。阻止国际恐怖势力拥有核技术和原子弹,是美国及其盟国最近一段时期的头等大事,甚至现在美国就已经开始准备面对伊朗拥有核武器的状况了。
——这是解读近期国际风云变化的核心。
1389.香蕉冷饮
2007.6.29
目前市场上香蕉滞销,已有一元钱一斤的好果,五毛钱一斤的次果销售。
取五毛钱一斤的次果,去皮和腐烂部分,可得六两果肉,直接冷冻,就是口感非常好的冷饮。加糖和奶油打浆,更可制成冰激凌。
利用夏季市场滞销、价格低廉,冷冻香蕉果肉,可全年食用,是我目前所知口感最好的水果冷饮,与高档冷饮差别不大,且可帮助果农度过难关。
经济条件好的,也可冷冻好果肉。即便现在食用,也是非常好的消暑佳品,大家不妨试试。
1405.《辽史》中关于龙的记载
2007.7.30
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然而,只见其图,未见实物。
《辽史》卷二中有关于龙的记载如下:(太祖五年夏五月)庚辰,有龙见于拽刺山阳(南面)水上,上(辽太祖)射获之,藏其骨内府。
天显元年秋七月辛巳平旦,子城上见黄龙缭绕,可长一里,光耀夺目,入于行宫,有紫黑气蔽天,逾日乃散。是日,上崩(去世),年五十五。
1407.改进三基色节能型日光灯设计的建议
2007.8.1
三基色节能型日光灯亮度好、节能效果显著,但寿命短(与普通日光灯管寿命相差无几)、价格高(是普通日光灯管价格的数倍),因此影响了推广普及。
究其原因,主要是每支三基色节能型日光灯的灯座中都配有一套镇流降压的复杂电子元件。如果设计时就像普通日光灯的灯管和灯座(含电子镇流器)相互分开一样将三基色节能型日光灯的灯管和灯座分开,寿命短的三基色节能型日光灯的灯管价格将会非常低廉,也不会由于灯管的寿命到了,就将镇流降压的电子元件一并报废。这样,就会大大促进三基色节能型日光灯的推广使用和节能减排。
问题是:生产厂家和经销商的利润可能会大幅度降低,应在政策上给以扶持。
1414.佳禾瑞麦
2007.8.12
中国古人视粮食作物一茎多穗的现象为吉祥盛世的象征,称为嘉禾瑞麦。通常都要敬献给皇上,荐给太庙、祖宗,载于史册。
嘉禾最多有一茎十五穗的记载,见于《金史》卷十五。瑞麦有一茎九穗的记载,则比较多了。
嘉禾瑞麦为植物生长过程中的一种变异,如用于培育优良品种,其意义远大于歌功颂德。遗憾的是:古人更看重其象征性的意义。
1416.真假电子驱鼠驱虫器
2007.8.26
电子驱鼠驱虫,过去只是听说过,没有见过。最近,市场上有人兜售一种廉价的电子驱鼠驱虫器,每只只要十元,据说可以驱鼠、驱蚊、驱蝇、驱蟑螂。可是其构造简单得让人瞠目结舌:只有串联在一起的几个发光二极管和一两只电阻、电容一类的东西。既没有生产厂家的标示,也没有任何专利文号的说明。外观也很粗糙,显然成本非常低廉。唯一吸引人的是售卖者的当场演示:只要接通电源,鼠类就会表现的非常痛苦。
上网查询和市场调查,确有正规厂家生产的电子驱鼠驱虫器,每只售价都在百元以上,接近二百元,或二百元以上,其工作原理也很有说服力,驱鼠效果在60——150平方米左右,驱虫效果不如驱鼠效果。
最有趣的是正规厂家生产的电子驱鼠驱虫器可以利用电源线路传输变频电磁信号,达到驱鼠驱虫的效果。这样,售卖假电子驱鼠驱虫器的人只要在电源线上串联一个真的电子驱鼠驱虫器,而假的电子驱鼠驱虫器只要起到沟通电源的作用,一样可以让笼子里的鼠类痛苦不堪。
这样,售卖廉价假电子驱鼠驱虫器的现场驱鼠效果演示就成了一种魔术表演:真正发挥作用的是隐藏起来的真正的电子驱鼠驱虫器,而售卖的不过是起开关或报信(另有人操控真正的电子驱鼠驱虫器)作用的几只廉价的电子元器件。
以上只是本人的分析,有志揭露骗局的人最好做一下实验。
1419.城市储备水源
2007.8.29
城市高层和地下建筑在基础施工前通常都要先行打井降水,以保证施工不被地下水干扰。而这些井在高层和地下建筑的基础施工完成后通常都被废弃了,是一种很大的浪费。如果保留其中的部分作为城市战略储备水源,施工时就按市政水源井标准建设,给以适当的成本差额补贴,根据水质纳入市政管网,或在高层建筑的基础施工完成后妥为封存,则会增加城市应付意外情况的供水能力。
城市高层建筑的最底层在设计时就不做防水,部分灌注沙石,部分做成水窖,既可增加高层建筑的抗震能力,也可满足该建筑和附近地区的部分用水需要(起码可利用渗入水满足卫生、消防、绿化、空调等需要,而不违反城市地下水开采的管理条例,也不会影响地质沉降),发生特殊情况时,更是一种城市储备水源。
地下水比地表水洁净,开采、净化和输送的成本也比地表水低得多,应合理利用。
1424.城市基建地下水不应放空
2007.9.2
我国是一个缺水国家,城市水资源更为紧缺,可每年都有大量基建抽取的地下水白白放空。
据本人观察,一个大型基建项目的基础工程通常都要有数根几十公分口径的管道昼夜不停的排水几个月到一年之久。这部分地下水如果能够纳入市政水源管理加以利用,不仅可以免缴地下水资源费、排水费,从而降低基建成本,还可以降低城市自来水成本,节约宝贵的水资源。
大型基建工程的基础工程完工后,这部分深井可以继续保留,做为市政水源井或储备水源井,也可以做为地区供暖的地缘热泵井。
每个大城市每年都有许多大型基建工程需要深基础和深井降水。如果各级政府能够负起责任,统筹规划和协调有关部门对基础施工的深井和地下水加以综合利用,不但可以节约宝贵的地下水,还可以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
1425.天变来自何方?
2007.9.4
恐龙时代和地下丰富的煤炭、油气资源告诉我们:地球曾经有过更适合生物繁衍的时期。
四季的变化告诉我们:地球与太阳之间距离的微小变化,都可以改变地球的气候条件。
当然,改变地球气候条件的因素还有太阳活动情况的变化、人类活动情况的变化和地热活动情况的变化。
如果假设引起恐龙灭绝的地球气候条件变化的原因是由于某个天外来客的撞击引起的,这个天外来客撞击地球的方向一定来自地球向阳的一面。因为尘埃阻挡阳光照射地面的时间有限,如果地球运行的轨道没有发生变化,一旦尘埃落定,适合恐龙和生物繁衍的气候条件很快就会恢复。
地球是偶然的天之骄子:离太阳再近一点,会变成炼狱;离太阳再远一点,会变成冰窟。太阳和地心再热一点和冷一点,也会产生同样的情况。而适合人类生存的气候条件,也许并非适合恐龙和所有其他生物生存。所以,并非所有恒星系都可能产生地球和人类。
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非常大。辽和金都是与宋并存的中国北方大国,有强迫宋称臣纳贡的实力,在受到新崛起的异族压迫时,辽转向西域发展,金被灭掉。除了宋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外,适应气候条件的不同也是一个原因。我不愿意到南方发展,恐惧南方湿热的气候条件是一个重要原因。满清和蒙古虽然统一了中国,却把国都设在北方,气候条件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所以,满清皇帝到避暑山庄的次数远多于下江南的次数。
新的问题是:造成恐龙灭绝的对地球不大不小的冲击是来自太阳,还是穿过太阳系的其他天外来客?地球有过多少次来自不同方向足以影响地球运行轨道的冲击?温室效应对地球和人类的长远发展是福,还是祸?
曾经在互联网上看到过一篇文章,说月亮是由太阳发出的、与外太空其他星球共同作用的一种力穿越地球两极时形成的。看来影响地球运行轨道和气候变化的因素还真的很多。
1430.单穗重量与单株多穗并举
2007.9.6
读《二十六史》,经常看到嘉禾瑞麦的记载。所谓嘉禾瑞麦,就是单株多穗的植株变异。
单株多穗,在玉米、葵花上并不稀奇,在水稻的分蘖上也属常识。如果不能增加总重,这样的单株多穗是不能称为嘉禾瑞麦献给祖宗、载于史册的。
《二十六史》我还没有读完,嘉禾瑞麦的记载已屡见不鲜,可见古人对它的重视和这种现象并非罕见。当然,也不多见,通常要数十年、上百年才得一见,也不是指玉米、葵花。
我才读完《清史稿》、《明史》、《元史》、《新元史》、《辽史》、《金史》,嘉禾最多已有单株十五穗的记载,瑞麦在印象中也有单株九穗的记载。少于这些数字的记载,也有很多。可见育种不仅可在单株穗重上做文章,还可以在一株多穗上做文章。如果我们的粮食作物不仅单株穗重很高,而且单株多穗,可以节省多少耕地呀!
1433.小麦批量变异的记载
2007.9.9
《宋史》卷二记载:宋太祖乾德四年五月壬午,澶(chan2)州进麦两歧至六歧者百六十五本。
这是我在史书上见到的记载小麦一株多穗变异同年一地发现数量最多的一次。
该书还记载同年六月己酉,果州贡禾,一茎十三穗。
1436.《宋史》中瑞麦连野的记载
2007.9.12
《宋史》卷二十(第270页)记载:(徽宗政和元年)是岁,蔡州瑞麦连野。
古视小麦一株多穗为瑞麦,是一种植株变异,通常作为祥瑞献给皇上,供在太庙,载于史册。瑞麦连野的记载,是我首次见到。
宋朝不光重教、重法,设立了出入人罪、法官、检法官,经常可以看到狱空(古代监狱好像是关押未决犯的,类似我们现在的看守所。已决犯或杀、或剐、或流、或杖,另有安置和惩治的办法)的记载,还重视谥号、祥瑞、年号,动辄改元,也刺激了地方官员和百姓迎合皇上的心理培育灵芝、瑞麦、嘉禾。灵芝出现了单本数十百头,一地或一人年进贡灵芝几万本的记载,龙和凤凰屡现,甚至发现了“天书”。在这种情况下,出现瑞麦连野也就不奇怪了。
不过,这种情况也提示我们小麦育种不仅可以在提高穗重上下功夫,还可以在一株多穗上做文章。当然,一株多穗也并非越多越好,要和土壤的肥力、日照、可能的增产潜力等因素结合起来。许多农作物和果树要打尖、去花,防止营养分散,良种培育也要注意增产的客观可能。
1446.可以冷冻保管的水果
2007.10.14
许多水果冷冻后口味会变坏,如苹果。也有一些水果冷冻后口味会更佳,如秋梨和大柿子。
其实,可以冷冻保管的水果很多,如香蕉(放熟后剥皮,冷冻或解冻后直接食用,下同)、葡萄、脆枣、芒果、西瓜(去皮和解冻后取汁)和各种梨等。
只要您的水果存放不住了,或市场上的某种水果价格降到了最低,而您的冰柜还有空间,就不妨尝试一下冷冻保管水果。
利用您冰柜的剩余空间,还可以保管将要生虫的米面、一时吃不了的饭菜、容易干耗的大葱、季节性很强的鲜玉米。
总之,只要您的冰柜还有空间,就不妨加以利用。增加的耗电不多,取得的效益却会很大。
1474.自酿葡萄酒
2007.11.12
自酿葡萄酒的成功经验是:将葡萄粒洗净装坛、捣碎后加入百分之二十左右的冰糖封装二、三十天,除去漂浮在上面的果皮和果核即可。
需要注意的是:原料不要装得太满,以防发酵后溢出。
值得探讨的是:开始是否可以不加糖,因为干葡萄酒就是不含糖的葡萄酒,这样可以降低酒精度,因为酒精都是糖变成的,还可以缩短酿造时间,因为糖度过高会影响发酵;酿造过程中可否加入适当的自来水,以调解酒的口味和浓度;可否加入其他水果,或使用同样方法、利用酿酒残渣和酒液酿造其他果酒?
实践证明:使用商家处理的脱落果粒酿造葡萄酒成本很低,远比购买桶装葡萄酒还来得划算,且不会有假;冰糖完全可以用相对廉价的白糖和红糖取代,数量和加入的时间可以灵活掌握,只是不如冰糖溶解缓慢;最好使用两个坛子酿酒,这样可以将发酵后的果皮集中到一个坛子里继续发酵,将酒液集中到一个坛子里勾兑和沉淀,可以提前饮用;酒的颜色取决于果皮的颜色,酿好的酒和剩下的残渣都有护肤美容的效果,不妨一试。
1482.恶补知识
2007.11.22
在我的人生中,有过两段恶补知识:第一段是六年产业工人的生活实践和业余时间的苦读,通读了马、恩、列、斯、普列汉诺夫和鲁迅先生的主要著作,部分中国和世界历史、国际共运史方面的书籍,奠定了我的思想基础和理论基础;第二阶段是八年牢狱之灾和出狱后的三年股市拼搏、六年申诉与知识恶补,通读了大量的中国名著、世界名著、名人传记、科普读物、人文历史方面的书籍,《中国改革论坛》赠送的大量研究成果汇编、沈阳市建设投资公司办公室的几乎全部档案资料和各级党政文件、购买和浏览了以知识性为主的一千多张影视光盘,其中约五百多张压缩DVD光盘,数百本成套的书籍,使我的知识产生了一次新的飞跃。
许多网友惊叹于我的知识广泛,其实知识只能来源于生活实践和平时的苦读、积累。小的时候,父母对我约束很严,几乎没有给过零花钱,却对学习方面的开销从不吝啬,各种少年儿童读物和优秀书籍都可以订阅和购买,参军以后更是对我的学习大力支持,将家里的藏书向我敞开,使我能够在70年就开始通读《资本论》和《马恩文选》、《列宁文选》。学校的图书馆,是我每天午休时间的固定去处。从上学开始,除去看守所里的六年,我的读书就没有间断过。检察官的电棍严重伤害了我的面部神经和视力,使我不得不经常的独目观书,持久性受到了严重的影响,我就读书、浏览光盘和收听MP3交叉进行。电视主要是看新闻、鉴宝和科普节目,只有游泳、做饭、外出做事和睡眠、写作时间才有间断。而游泳和外出做事,也是我学习探索的一个方面。日积月累,形成了我最宝贵的财富和《探索集》里面的每篇文章,也使我心胸开阔、坦然面对曲折复杂的人生。
迄今为止,我的藏书中还有五十多本《二十六史》、三十六本《世界全史》没有读,光盘中还有一百多片没有浏览,学习的任务还很重,恶补完这些之后,我人生的学习任务才可以告一段落,品尝一下安逸的晚年生活。
那是我的另一个梦。
1487.水煮螃蟹的文明吃法
2007.12.5
秋冬季节是吃螃蟹的季节,螃蟹加工又以水煮为多。将螃蟹的解剖学知识运用到水煮螃蟹的食用上,会使食用过程文雅有序,我称之为水煮螃蟹的文明吃法。
第一步是从口部掀盖,将盖中的黄、白、汤吃净,这是螃蟹最鲜美的部分;
第二步是除去覆盖在蟹肉上面类似于螃蟹肺部的东西和螃蟹腹部类似尾部的东西;
第三步是双手握住螃蟹腿将螃蟹从中间一分为二的掰开,从其中的一半开始,自上而下,将一只螃蟹腿连同躯体部分的蟹肉一块掰下,手持蟹腿自上而下的食用,直到依次吃完整只螃蟹。
这与先吃腿,再掀盖,将盖中最鲜美的东西扔掉,最后囫囵吃掉腹部蟹肉的吃法相比,是不是显得科学、文雅、有序呢?
1488.世界上没有假如
2007.12.6
过去我常想:假如德国不去招惹苏联,日本不去招惹美国,或者满足于占领中国东北,世界会是一个什么样子呢?
自从打了十四年官司之后,特别是我的股票被人冒领的索赔官司除了一次立案上诉胜诉外,竟然全部败诉,历时六年之久不能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的亲身经历,让我深深的感受到世界上许多事情发生的必然性,从而总结出一些给人印象深刻的定律和体制与客观存在决定人们行为的结论。
黑格尔的名字是与他的两句话联系在一起的:一切现实的,都是合理的;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从事社会观察越久,越感受到这两句话的千真万确。
想想看,如果我是法官,拥有徇私舞弊和以权谋私的一切可能与方便,又有个人欲望需要满足,能够长期抵御徇私舞弊和以权谋私的诱惑吗?对一个不上供,只会舞文弄墨、胡说八道的浑蛋小子,怎能不给他点厉害看看?
而一个人一旦步入歧途,尝到了以权谋私、徇私舞弊、玩法弄权、颠倒黑白的好处和快感之后,又怎会拒绝第二次、第三次,甚至良心发现呢?只有恐惧和无机可乘,才会使他老实做人!
所以,教育对儿童有用,体制和制度对成人有用。
小时候,家里有一种《知识就是力量》的画报,影响了我的一生。父母的言行和无数革命先烈、前辈的榜样,也影响了我的一生。即便如此,社会上的种种诱惑也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试图改变我。如果没有这次落难,我不敢肯定自己就一定不变。
所以,我宁肯牺牲自己的个人利益,也要与司法腐败抗争到底。
所以,世界上没有假如,只有必然。
1489.摆脱幼稚
2007.12.7
小时候,我是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长大的。学龄前主要生活在沈阳市保育院,上学后主要活动于家门、校门、机关门之间。
家父文革前的级别是行政十一级,文革后的级别是行政十级。由于身体不好,常年住院疗养。生母五七年病故,当时是沈阳市教养院院长。继母是皇姑区教育局的科长,与父亲结婚后调到沈阳市教育局工作,由于有严重的先天性心脏病,婚后的第二年开始就在家里常年休息。
我在兄弟四人中排行老二,这是一个上有人欺负,下少有痛爱的位置,又被留在家中陪伴继母,要受继母和保姆的双重挤兑。八岁开始喂鸡、侍弄园地,十岁开始承担全部家务,包括每个月到机关去给父母领工资、交党费。平时的活动范围被严格限定在家中的院子里,放学以后必须马上回家。而我家的小院开始时只有楼上、楼下两家,后来车库里又安排了两家平民,楼上楼下又安置了两户普通干部,也只有六户人家。我走读的小学虽然是一所平民学校,也有许多干部子弟,我在班里担任生活委员,主要负责组织同学打扫卫生和从事公益性活动。这就是我童年的活动范围,虽然没有沾染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却也对社会生活了解甚少。
文化大革命使我的目光开始转向社会,而真正投身社会是在十七岁当兵以后。在部队,我第一次听说了发生在农村的许多事情,包括土改时的过激行为、大跃进时的弄虚作假和随之发生的超征购、饿死人。最让我痛苦的是部队生活并不像我过去想象般的纯洁,精神一度处于崩溃的边缘。是列宁的《论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和毛主席的《矛盾论》,使我对复杂的社会生活和我们应取的态度、策略,有了最初的认识。随着学习的深入和社会实践的增加,开拓了我的胸怀,提高了我应对复杂情况的能力,也造就了我乐观洒脱的性格。特别是毛选中的两句话让我受益终身,这两句话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掌握历史知识,了解当前的运动;有理、有利、有节。而马克思主义理论使我掌握了正确的思想方法,历史知识的学习使我知道了社会生活的残酷,对当前运动的了解使我在工作中处于主动的地位,有理、有利、有节则帮助我把握了灵活有序的工作策略。部队、工厂、学校、机关、监狱和炒股、失业、打官司中的历练使我对社会生活有了相对全面的了解,各种知识的掌握提高了我分析问题的综合能力,我才逐步的摆脱了幼稚,取得了工作中的丰硕成果,写出了《探索集》这样内容丰富的文章,身处逆境精神不垮,乐观向上心胸开阔。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部队生活曾经使我得了严重的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复员以后规律的生活和乐观的态度、宽广的胸怀竟然使其痊愈。同样的态度和坚韧不拔的意志、无数革命先烈和前辈的榜样,也使我度过了牢狱生活的煎熬、社会最底层的困境,身心健康在同龄人中处于最佳状态。
过去,我主要是使自己摆脱幼稚。如今,也在帮助别人摆脱幼稚,《探索集》中的许多文章就是为此而写。
《探索集》记载了我成长的过程,那是摆脱幼稚的过程、成长、奉献的过程,您也有自己的《探索集》吗?
1522.影响节能灯推广的瓶颈和对策
2008.1.23
我是节能灯的用户之一,先后使用过三基色和发光二极管两种节能灯,发现影响节能灯推广的瓶颈主要是单价过高和使用寿命达不到产品说明书介绍的时间。以三基色节能灯为例,在批发市场购买价格一般在每只8——12元左右,保质期视品种、价格的不同通常为1——2年,作为台灯使用由于开关次数频繁,一般达不到保质期就会损坏,大约寿命在600——800小时左右,只有作为长明灯才可能达到说明书介绍的使用寿命。
影响节能灯寿命的瓶颈是灯丝的寿命有限,一旦灯管的一端发黑,就离报废不远了,而灯的其它部位完好无损。只要将灯管的设计由现在的固定式改为类似日光灯的可换式,就可以重复利用灯的主体部分(灯座和隐藏在其中的电子镇流器),大大降低使用节能灯的成本(灯管的成本估计只占节能灯总体成本的十分之一,一旦分开生产和销售,估计价格与白炽灯每只一元的价格差不多)。
发光二极管节能灯的主要不足是亮度不够,一般上网和打字还可以,看书和其它照明就略显不足,最好与三基色节能灯配合使用。
1525.铁塔除冰要注意力的平衡
2008.2.1
南方冰雪冻害考验着我们的电力运输、铁路运输、公路运输和应变能力,也让我们思考许多问题:如果发生战争,我们的生命线是多么的脆弱!不知其他国家有何对策?
最脆弱的当数电力输送,一座输电铁塔的垮塌就可能切断电力和电气化铁路的运输!不过也提供了一些好的经验,如高速公路恶劣天气下有引导的间断缓慢通行就比禁止通行好一些,南方也要预防冻害等等。
还有一个问题需要注意,就是铁塔除冰过程中要注意力的平衡,包括上下顺序、左右同步问题,防止产生头重脚轻、扭曲力和斜拉力不均衡问题,这些都会加速铁塔的垮塌。
1527.铁塔除冰不如不除
2008.2.2
供电铁塔结冰既增加了铁塔的负荷,也增加了铁塔的强度,如同混凝土附着在钢筋上。这时如果去除附着在铁塔上的结冰,就如同去除混凝土电杆上的混凝土,是非常危险的,特别是从下部开始去除。
减轻供电铁塔负荷的最好方法是去除电缆上的附冰,但一定要注意两边同时均匀去除,这样才可以避免拉力的不均产生的扭矩。
——不知我的看法对不对?
1529.关于输电方面的几个疑问
2008.2.4
1、据说雪崩是由于积雪极限状态下的堆积和轻微的震动引起的,那么输电铁塔的垮塌是否由于相同的原因?而此时的避免震动是否可以避免铁塔的垮塌?
2、据说直流电和交流电分别通过金属的表面和内部移动,那么是否可以将两种电流混合输送,再分开利用?
3、据说电流的加大和电压的增高都可以使输电线路发热,那么是否可以通过变压设备的切换和输电量的改变自动控制输电线路的温度,避免输电线路的结冰?
自然灾害考验人们的应变能力,也可以暴露问题,促进科技的发展进步。相信此次南方冰雪灾害会增强我们的应变能力,促进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进步。
1531.两种电流混输的可能与后果
2008.2.7
  我初中二年下学期刚开始就赶上了文化大革命,物理刚刚学了个头。但是,通过自学安装矿石收音机我知道在弱电环境中交、直流电是可以并存于一个电路中,通过电阻、电容分流,二极管整流、三极管放大、变压器和电阻调压的。所以,我设想了两种电流混输的可能。
 但是,交流电是电子的双向运动,直流电是电子的单向运动,处于同一根导线中可能会发生摩擦和发热,这在强电输送中是危险的,却可以通过控制达到化冰的效果。考虑到二者变压的原理相同,不会对变电设备造成热以外的伤害,因此存在短暂同压混输的可能。如果交、直流电的频率相同,就可能发生半波重叠,单向电子全断面移动、电流加大,回流只有交流电子、直流半波停歇的可能存在,从而产生一种相对和谐的输电环境。
 主观臆断,不知是否可能?
1532.输电线路的涂敷处理
2008.2.8
  针对南方冰雪灾害对输电线路和交通大动脉的影响,我以自己的有限知识发表了系列文章,内容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线路负荷临界状态下最好不要轻举妄动,以免打破输电铁塔的负荷平衡、改变负荷强度、负荷力矩,形成雪崩和多米诺骨牌似的铁塔垮塌事故;利用交、直流电分别在金属内部和表面移动的特点,试验混合输电以提高效率和产生可控热量以达到除冰效果的可能;利用输电流量、电压变动可以导致输电线路发热的特点,通过输电电压、流量的控制和变电设备的切换控制线路自发热除冰的可能性。目的只有一个:在技术条件和能力还不能普遍采用地下输电方式的情况下,探索现有条件下输电线路抵御自然灾害和提高效率的可能性。虽然想法和建议可能幼稚,也许其中包含了几分真理。
 受泳镜防雾、不粘锅、有机硅保护的启发,针对以往建议都不能解决绝缘子结冰短路问题,我想到了涂料防冰的可能:如能通过涂料解决水汽在输电线路、绝缘子和输电铁塔上的附着,不是既提高了输电线路的防腐和绝缘能力,又简便的解决了输电线路的冰害问题吗?
 ——于是产生了这篇文章。
1535.关注地热
2008.2.13
 就在我们把温室效应炒得热火朝天的时候,今年的冬天却格外的冷。不仅莫斯科没有了去年的暖冬,中国南方和世界许多地方甚至遭遇了百年不遇的风雪和冻害。这世界怎么了,让人如此难堪?
 其实影响地球气候的因素很多,不仅有人类活动的因素、太阳活动的影响,还有地球自身活动的原因。
 地球本身就是一个大熔炉,30公里地壳的下边就是炼狱,不停的进行着类似核反应的物质运动。否则,何以数十亿年了地心还没有冷却,经常有火山爆发?
 看看元素周期表我们就会发现地核是个大铁球的说法多么荒唐,巨大的压力也会使地心的物质发生变化,出现一些我们难以预料的反映,何况铁元素的后面还有那么多重金属排列,最重的都是放射性物质,在熔融状态下聚集在地心的起码也应该是它们吧?
 由于厚厚的地壳保护,我们体会不到地心的温度和放射性物质的伤害,但岩层厚度相对较低的海底情况就会有所不同,地热活动会使海水的温度发生变化,产生所谓厄尔尼诺现象,影响我们的气候。所以,我一直主张影响地球气候的原因至少有太阳活动、人类活动和地球自身运动三个方面,太阳活动和地球自身运动应排在前两位。仅仅由于我们能够控制的只有人类自身活动,温室效应才会成为我们研究的重点。
 我们每年都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研究太空,可即便其他星球可以住人,移民的成本也是我们负担不起的,远不如计划生育来得实惠。所以,我认为联合国的第一要务应是计划生育;太空研究固然重要,地球自身运动和海洋的研究更应重视;关注地热。
1536.物质转化
2008.2.14
 物质的微观世界似乎是趋于一致的。那么,在什么情况下它们开始出现了区别的呢?
 地心是个熔炉,熔炉里的物质是呈合金状态均匀的混合在一起,还是依照重力关系分层存在,在边界处发生交换和转化?
 在地心到地表的温度和压力下,物质的存在形态会发生什么变化?能否发生转变?
 是什么反应使地心长期维持高温,却又不能将地表全部溶化?
 火山灰和火山喷发时的大量气体从何而来?是否是地壳中有机矿物质、氧化物和水份沉入岩浆,或岩浆侵入这些矿藏、氧化物和水源后的产物?
 许多有机物得通过动物过腹转化和植物的光合作用形成,但许多成分单一的有机物具备工业合成条件,如二氧化碳与氢在液态和气态条件下通过不同的触媒催化,可以形成许多碳氢族物质,如甲醇、汽油、碳水化合物等,为什么不见普遍的大工业生产?
 用煤发电,用发出的部分电分解水产生氢和氧,再用氢与发电过程产生的二氧化碳化合生成其它有用物质,在经济上是否合算?
 上述问题都是我多年来感兴趣的问题。遗憾的是我没有系统的学习过化学和物理,只能拿出来与大家讨论。
1537.中流砥柱
2008.2.15
  我们现在输电线路上的铁塔就像是排列整齐、被高压线连在一起的多米诺骨牌,一旦发生铁塔的垮塌事故,很容易形成连锁反应。如果每隔一段距离设计一个中流砥柱,即便一侧的全部电缆拉断也能支撑住另一侧的超常拉力而不会垮塌,就可以避免连锁反应。
1544.致密物质的防冰雪效果
2008.2.24
北方路面,凡是表面光滑的地方冰雪不容易板结,除雪也相对容易。
不粘锅是否有毒和致癌不好说,其表面那层涂料对油和水的附着却有着非常好的排斥性,虽然冷冻后装上水也会结冰,在自来水的冲击下相对容易脱落。因此,纳米绝缘材料制成的涂料只要致密度高,防冰雪的附着性也一定会好,只是要经过筛选和试验。
如果能提高绝缘子表面的致密度、光滑度,或找到一种绝缘性能好、抗老化、成本低、致密度高、表面光滑的涂料应用到高压输电线路上,可能对预防冻雨灾害会有一定的帮助。
如果不能解决绝缘子表面的结冰短路问题,应用发热等方式为高压输电线路的自动除冰也会成为泡影。不过应用交直流电分别通过金属导线表面和内部的物理性能试验一下混输的可能还是值得的。
1556.西安地下有煤矿?
2008.3.13
《魏书》卷九十五第1374页记载:初,(符)坚之未乱也,关中土燃,无火而烟气大起,方数十里,月余不灭。坚每临听讼观,令民有怨者,举烟于城北,观而录之。
古之长安,即今之西安,《魏书》所述疑为地下煤炭自燃。
1565.钢铁的使用早于青铜?
2008.3.23
目前普遍的认识是青铜器的发现和使用早于钢铁,理由是考古发现。可考古发现也有一些解不开的难题,那就是早于青铜器时代的所谓新石器时代的玉器的制作使用的是什么工具的问题和考古发现的远古陶器、木器制作,如果没有金属工具也是不可想象的。不信,就请您使用石器再现一下木材的榫卯加工、板材制作、玉器雕凿、陶瓷盆罐(起码转盘没有金属工具是很难做出来的)。而钢铁的冶炼虽然很难,但天然陨铁的存在却为其发现和使用提供了机会和可能。至于为什么没有在考古中发现其实物证据,可能与其易于氧化锈蚀有关。
另外,封建社会都存在了数千年之久,奴隶社会存在的时期只能更长,而没有金属工具很难产生奴隶社会和那时的城邦、手工作坊、纺织品等等。
铜虽然也容易被人发现,天然纯度很高的铜却几乎没有,冶炼起来并不比钢铁容易多少。并且,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铜是当作金来使用的(礼器、祭器中铜器多于铁器也是证明),中国古代许多典籍中的金其实就是铜,甚至有这方面的明确表述,遗憾的是我没有摘录。否则,现在黄金都不容易提炼和获取,古代哪有那么多黄金用于赏赐?
1567.一叶障目与综合分析
2008.3.24
我们的许多历史研究存在着一叶障目的问题:发现了一座远古的村落,就以为当时的文明仅相当于这个村落的水平;发现了一个洞穴中的遗迹,就以为当时人们都在洞穴中生活;发现了不容易腐蚀的金属,就以为当时的人们仅仅在使用这几种金属;发现了玉璧和玉璜而没有发现加工的工具,研究就到此中止,甚至武断的把能够加工玉器的时代定义为新石器时代!
想想看,即便是伐木,离开金属工具做得到吗?何况精细复杂的木材加工。石料和玉器的加工就更不用说了,总不能发现了一座远古的城市遗址,却不分析产生城市文明的基本条件吧?
金属的物理性能也与加工的对象有关:有的硬度很好,韧性却不足,难以伐木和进行木材加工。从金属的物理特性、冶炼条件和技术可以进行扩展分析:能够冶炼青铜和黄金的时代就不能冶炼其他金属吗?何以没有发现?是否与其防腐性能有关?各种金属在不同自然条件下的存在周期是多长时间?
直接的物证最有说服力,扩展分析和综合更可以提供丰富的遐想避免武断和片面。即便是现代社会人类文明的发展也是不平衡的,何况远古?
应用现有的知识还可以进行反向思维:既然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存在决定意识,上层建筑就也可以反映经济基础、意识也可以反映存在,就不至于把封建社会的圣人定义为奴隶主阶级的思想家,把封建君主的存在定义为奴隶社会的产物。
从力量对比关系也可以避免许多笑话:古罗马存在奴隶并成为一种社会形态的标志,更存在处于社会主体的市民和与市民社会适应的民主政治,我们总不能以奴隶的境遇概括整个古罗马的社会状况吧?现代社会的某些角落也有奴隶劳动存在,我们能说现在仍然处于奴隶社会吗?
关于英雄创造历史,还是奴隶创造历史,离开了哪一方面能有我们的完整社会和历史?
分封是一种封建,集权也是一种封建,封建社会的一个发展阶段。现代国家就没有封建社会的身影?但是封建残余改变不了现代社会的一般资本主义性质,个别地区和生产方式除外。
有些片面和误解是由于我们的认识水平,有些片面和误解是由于实用主义、教条主义的扭曲,都会影响我们对事物的正确判断。但是综合我们的知识深入的想一想就会避免许多片面,不会一叶障目。
疑问是认识的开始、学习的动力,疑问的解决有赖于不懈的学习探索和综合分析。
1579.被迫放弃的专利申请
2008.4.14
我不仅对社会科学感兴趣,更对自然科学感兴趣,一生阅读过无数科技杂志和科普读物,在互联网上发表过许多自然科学和专业技术方面的奇思妙想,并因此收到过许多科学杂志的征稿信件,还一度试图申请过五项发明专利,学习了专利法之后放弃了,因为我的几乎所有奇思妙想都在互联网上公开发表过,以我的经济状况也负担不起专利维护费。但是申请专利的过程也让我发现了现行专利法存在问题:不是以先行发表,而是以未曾发表为专利申请的基础,并且专利审查最少也要经历一年的时间,如果一项发明专利不能马上带来经济效益,专利维护费也是一笔沉重的负担。专利制度虽然能够保护发明创造,也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发明成果的及时推广普及。所以,凡事都有利弊。
坦率的说,我是盗版光盘的受益者,因为以我的经济状况买不起大多数正版光盘。如果没有盗版光盘的存在,计算机和VCD、DVD技术的推广普及与人类许多最新文明成果的传播都会被延迟许多年。所以,我既拥护知识产权保护,也不反对盗版。凡是传播本人《探索集》的人,只要不做篡改、印刷精良,无论是盗版还是正版,本人都一概欢迎并表示感谢!
1584.生物基因组的长度是否与生物进化的时间相关?
2008.4.18
最近,在通读《二十六史》的同时浏览了《百家讲坛》,生命科学中的人类基因组长度为30亿对碱基恰好与地球形成至今的年限相近的现象引起了我的关注。由此想到树木的年轮和人类的进化也是从单细胞生物开始,难道时间不能在生物进化的过程中留下痕迹吗?难道人类从单细胞开始基因的长度就与现在相同吗?难道人类基因组的长度与地球形成至今年限的相近仅仅是一种巧合吗?
我不是自然科学家,也不是基因科学家,没有各种生物基因长度及其与进化周期方面的知识,但相信时间和环境一定会对生物的进化产生影响,并留下痕迹。研究其间的关系,一定会丰富我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相信也会引起相关科学家的兴趣。
另外,人体自身既有遗传基因,又有自身细胞繁殖的最佳环境,只是不能像有的低级生物那样自动断肢再生,与其煞费苦心的研究外部条件下的器官再造,何不通过某些低级生物的自身繁殖、断肢再生和我们人类的乳牙再生探索一下自身器官再生的可能性与条件呢?那将少走多少弯路、免除多少麻烦啊!
1585.腹腔自体器官培植与遗传基因激活法
2008.4.19
写完《1584.生物基因组的长度是否与生物进化的时间相关?2008.4.18》,我又突发奇想:如果生物基因组的长度与生物进化的时间有关的话,其中的某一段是否隐藏着原始的、沉睡的、可以再生的遗传基因物质呢?是否可以通过激活这些基因使人类也具有某些低级生物的自身繁殖和断肢再生功能呢?
通过专家介绍的器官培育的三个基本条件:细胞、三维支架、培养液,我想到了人体自身恰恰具备了这些条件,只是失去了器官再生这种原始的功能,于是想到了激活,想到了通过分析对比开发这种功能,也想到了人体腹腔所拥有的空间伸缩能力和培养条件。好像现代医疗技术有一种腹腔养皮法,可以将皮肤严重受损的手部埋入腹腔,长好皮肤后再取出来。那么,肢体残缺的手臂是否也可以通过埋入腹腔再长出缺损的前肢呢?将激活了某种遗传性能的人体细胞植入人体腹腔培养,是否可以培养出自身需要的人体器官?
一知半解,仅供参考。
1586.四十五亿年和三十亿年之间发生了什么?
2008.4.20
一百本的《二十六史》读起来实在是太长了,而新旧唐书和新旧五代史的内容多是重复的,所以我简单的浏览了一下《新唐书》和《旧五代史》的内容之后决定提前结束《二十六史》的学习,以后有时间时再细细的玩味。
迫不及待的打开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发行的三十六本的《世界全史》,发现这是一部以全新观念重新编写的世界历史,人类起源的多元论与我的一贯看法不谋而合,关于地球诞生年代为四十五亿年的提法也与过去许多书中提到的三十亿年的提法不同,相信是较新的科研成果。而生物产生年代定义为三十亿年,与以往的提法有了衔接,可能是三十亿年前地球曾经有过一次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把以前形成的古老地层都打破了,以至于我们现在看到的地层的地质年代多为三十亿年前形成的,直到有了更早地质或太阳系形成年代的确切认识。即便如此,十五亿年的差别也实在是太大了,可以产生多少次生物进化的循环?现有生物最早产生于三十亿年以前,也不能排除中间没有发生过高级生物和世界文明灭绝的可能,因为低级生物的生命力总是高于高级生物。而一代生物和高级文明毁灭了,只要所有生物没有全部毁灭,或条件适宜,就可能重新开始物种的进化、文明的演变,并可能找到以往文明的物质成果加以利用。新石器时代精美玉器是如何加工制造出来的,就一直困扰着我。而一些数亿年、数千万年前岩石中出现的文明遗存的传言,虽然可能是虚构,却也一直吸引着我。坦率的说,我始终怀疑地球数十亿年的演变过程中人类和人类文明不止出现过一次,因为即便生物的初级进化需要很长的时间,而生物高级进化的历史,我们所掌握的也不过是数千万年,而地球的历史至少长达四十五亿年啊!想想地下蕴藏的丰富煤炭、石油和天然气,我总感到其中埋藏着许多奥秘、许多文明、许多历史。炙热的岩浆中又吞噬了多少地球演变的历史呢?
遐想终归是遐想,一切有待于科学验证。不过我相信:只要地球冷却到生物可以产生,就一定会产生生物,这个期限决不会长达十五亿年!
1591.青藏高原应有油气资源
2008.4.24
青藏高原每年要从内地输送大量的成品油,代价极其高昂。如果能够就地开采和加工石油制品,意义极为深远。
青藏高原地势虽然高崇,却是以前的海底。而地球四十五亿年的历史使任何海底都具有生成油气资源的可能,青藏高原也不应例外,特别是其盆地和平原地区、地表水苦涩的地区。
建议国家抽调一部分力量进行地质勘探,首先勘探青藏铁路和青藏公路沿线的平原和盆地。
1592.湖泊、沼泽、入海口
2008.4.26
    写完《1591.青藏高原应有油气资源2008.4.24》,我开始思索陆相有机能源的成矿规律。从黑土地想到地质年代,从露天煤矿的锅形矿区想到煤层中的树木化石和灰分,从盆地想到入海口,从平铺的泥炭想到湖泊、沼泽中的淤泥,大量有机质的堆积是有机矿物成矿的必要条件,而水的搬运和聚集功不可没。当然,类似泥炭纪和侏罗纪优越的自然条件和繁茂的动植物资源也是原因之一。
设想一下,树木离开了水的封闭,能够产生煤炭中的树木化石吗?山坡有再多的腐殖质堆积,能够长期存留吗?离开了泥炭纪和侏罗纪的自然条件,有机质就不能大量堆积了吗?水的搬运和聚集、水中微生物的大量繁殖、入海口泥沙和有机物的大量沉积、水生动植物的相对丰富,使有机矿物的成矿与水的运动和停留密不可分。所以,远古湖泊、沼泽、入海口的寻觅,应是有机矿物找矿的重要线索,盆地和冲积平原,应有相对优越的成矿条件。当然,数十亿年的地质变迁会改变地形地貌,但总会留下一些线索和痕迹供我们参考,搜索这些蛛丝马迹,会使我们少走弯路。
1597.无计划生育与封建专制
2008.5.4
研究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有一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这个问题就是奴隶社会的军事民主制是否与当时发达的商品经济相联系?因为仅以原始社会的民主制残余还解释不了民主政治的经济基础问题。
最近我读《世界全史》读到美洲的玛雅文化时,发现那时的人类已经有了相对发达的商品经济,不但有了货币,还拥有了一个农民可以养活6——12个人的农业劳动生产率。当然,这种农业劳动生产率是建立在地广人稀和优越的自然条件的基础之上的,与我们现在的农业劳动生产率还是不能相提并论的。另外,掠夺来的奴隶和许多战利品也只有通过交换才能转化为合适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所以,我相信远古一定有一个地广人稀和相对优越的自然条件(人类总是首先选择最适宜生存的地方发展)、一定的科技水平创造的商品经济相对发达的历史阶段与奴隶社会的军事民主制相适应。如果这时的人类解决了计划生育的技术问题和思想意识问题,也许人类就可以避免数千年封建专制制度的噩梦。
然而,人类的计划生育技术和意识是与人类的总体科技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人口的迅速增加和吃饭的压力还是迫使人类走上了重农轻商的道路,激烈的生存竞争更迫使人类通过封建专制维持脆弱的统一与安定,直到人类科技发展新纪元的到来解决了人类的计划生育问题,并再次提供了商品经济的大发展,人类的民主政治才再次显露曙光。
所以,我认为人类的共产主义社会一定是适宜的人口数量与未来科技的结合。而如果我们不积极解决人类的计划生育问题,不但共产主义遥遥无期,眼前世界范围的能源危机和粮食危机也难以解决。貌似人道主义的救济,远不如提高人们的计划生育意识和技术来得实际;寄希望于未来前往其他星球的移民,远不如实实在在的控制自身的繁殖可靠;打破封建专制独裁的美好愿望不仅依靠政治革命,还要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才能实现,当然也离不开人类的计划生育。
1598.寻找远古人类使用铁制金属工具的痕迹
2008.5.5
当我们赞叹远古人类遗留下来的宏伟建筑和精致石雕、玉雕、木雕时,当我们的祖先走出洞穴立屋生活时,我们可曾想过他们是如何做到这些的?
就拿伐木来说吧,有谁试验过石器伐木的可能和效率?有谁试过用石头雕出一件玉器,亦或边角整齐的石块?
在沈阳市府广场立有一个金碧辉煌的鸟形木雕的塑像,被称为太阳鸟,创意出自沈阳新乐地区七千年前古人遗址发掘出的一块碳化了的木雕,既说明了沈阳地区人类活动的久远,也展示了当时人们的精神生活和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它可能只是某件家具火焚后的边角,也可能是祭祀活动的一个道具,可没有金属工具这样的木雕也是难以加工出来的。
我当过六年木型工,深知木材加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何况石器、玉器、陶器。就拿看似简单的陶器加工来说吧,没有转轮就加工不出均匀的空腹圆形的陶器。可用什么方法加工出的木托?用什么充当的皮带?如何传输的动力?遗憾的是大自然留下了耐腐蚀的陶器,却没有留下加工陶器的工具。
金、银、铜、铁、锡,储量最丰富、冶炼相对容易(高温氧化还原即可)最适合充当工具的是铁,最不耐腐蚀和氧化的也是铁,抗氧化方面普通钢可能还不如铁,这可能是我们考古发掘中鲜见铁器的原因。但冶铁过程中产生的残渣却可以保留相当长的时间,非洲古人用铁的历史上溯到公元前一千年以前就得益于冶铁矿渣的发现,可人们考古通常都是通过坟墓和有形的建筑、村落和城市遗址、实物证据的发掘,寻找古人冶铁的铁矿渣就成了发现人类使用铁器确切时间的最好线索,有可能打破人类先使用青铜器,后使用铁器的定论,大大提前人类使用铁制金属工具的历史,问题是这样的遗迹很容易被人们忽视,也不容易存留下来,我的怀疑也是从远古人类活动的痕迹和遗物中推敲产生的。
不要忽视铁矿渣和一切远古人类使用铁制金属工具的痕迹。
1627.木炭炼铁
2008.6.6
在我的人生历程中,有将近六年的时间是与各种图纸和木材打交道的木型制作,使用的是现代设备和相对原始的工具,深知工具材质的好坏对木材加工的重要。自然,原始人是如何走出山洞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因为没有锋利坚韧的工具木材加工是难以想象的,而解决不了木材加工问题,人类是很难走出山洞的。可各种历史书籍都告诉我们人类走出山洞的时间很早,而拥有金属工具的时间却很晚,最早拥有的金属工具是青铜,那么在人类拥有青铜工具以前的木材加工问题是如何解决的呢?还有新石器时代那精美的玉器和石雕是使用什么工具加工出来的呢?
工厂的生活和现代科学知识还告诉我:有色金属的冶炼并不比黑色金属容易,甚至更难,提纯更需要电解,于是我产生了人类发现和使用黑色金属可能比有色金属更早,只是黑色金属的抗腐蚀能力不如有色金属,因此没有比青铜器使用更早的实物证据保留下来的推测。
通过阅读《世界全史》,我发现人类最早发现和使用黑色金属的时间已经上推到三千多年以前,但与人类走出山洞的时间还有距离。更发现焦炭炼铁仅仅是十八世纪以后的事,十八世纪以前人类都是用木炭炼铁,这与新石器时代人类的制陶工艺又是多么接近!而炼铁过程不过是铁矿石的氧化还原过程,千锤百炼又是人类获取高质量金属材质的老办法,钢铁的发现和使用应该不是很困难的事。而越好的碳素钢越容易腐蚀,越不容易保存至今,所以我怀疑人类发现和使用黑色金属的时间可能远比发现和使用有色金属要早,但这需要科学家的论证,考古学者与矿冶科学工作者的历史研究相结合。
1628.水变油
2008.6.7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国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房产局的一名业余科学爱好者发明了一种水变油的技术,一时炒得沸沸扬扬,后来说是油包水,又说是骗子。最近我读《世界全史》,发现美国在更早的时候也曾经有过相同的故事,并且几乎一模一样,后来说是魔术。不论是魔术也好,骗术也罢,都表明了人类渴望获得廉价能源的愿望。
我读《千万个科学故事》的时候得知人类已经解决了二氧化碳加氢催化生产甲醇和其他化工原料的难题,其中应用某种催化剂和工艺也可以生产汽油。既然二氧化碳加氢催化可以产生其他化学物质,水加碳,或加其他化学物质催化,分离出氧,也可能产生新的能源型化学物质,只是成本和技术需要探索研究。
据说某个星球上的大气循环完全是甲烷,如果属实就不可能是由于生物原因形成的,而是一定条件下的化学反应。水和空气是地球上最大量、最廉价的物质,氢、氧又都是可燃化学成分,一定可以找到一种相对廉价的能源生产方式,实现人类水变油、气变油的梦想。
当然,如果梦想成真,人类花费巨大成本形成的某些现有生产能力和产油国的优势就将丧失,利益原因也会成为科学研究和应用的某种障碍,但世界文明的进化却会大大加速,我期待着人类新的突破。
1630.我们生活在核反应堆上
2008.6.9
文化大革命打乱了我的人生和学习,使我的知识产生了断层,最重要的缺憾是三角、几何和物理、化学方面的知识。
为了高考,当工人的时候我曾经匆匆的自修过一些三角、几何方面的知识,物理、化学方面的知识则主要是通过科普读物了解了一些。
最让我感兴趣的是催化剂,它们不过是一些金属元素,在化学反应过程中既不增加,也不减少,却会加速反应过程,使同样的化学物质发生不同的化学反应,生成不同的其他物质。由此联想到人体中的微量元素,过多过少都会打破人体的物质平衡,产生“中毒”现象。
还有化学周期表的排列顺序,铅、汞的分子量既然在黄金之后,中国古人用铅、汞炼黄金的努力就有一定的道理。
特别是万有引力与地质构造的关系,让我对地核的铁心说产生了怀疑,联想到地球存在的时间和生生不息的地热运动,产生了我的地核核反应说。
地球真奇妙,离太阳近一点或远一点,都不会有人类产生;核元素多一点或少一点,我们的环境也不会现在这个样子;而它大一点或小一点、重一点或轻一点,都会影响它的运行轨道,从而改变我们的生存环境。因此,迄今为止我们还没有发现类似地球一样适合人类生活的星球,即便将来找到了,距离和成本也使大规模的移民成为梦想,莫不如老老实实的计划生育和改善地球的生存环境。据此,我提出了联合国的第一要务是计划生育和共产主义等于未来科技加远古的人口数量的观点。
从熔炉的熊熊火焰到物质的比重关系,我想到了高层空间的大气成分,提出了人类利用液氧和普通燃油、航空技术从地球的气体尾巴飞出地球的可能性,地球的热循环有太阳因素、生物活动因素和地核的核反应因素的观点,提出了厄尔尼诺现象与地热活动有关和重视地热研究的建议。
想到地热活动就必然想到热源,想到核反应,想到厚厚的岩层对人类生存环境的保护,想到这厚厚的岩层不过是类似炉渣的凝结物,其中的金属元素不过是炉渣中混入的少量地心成分,有机矿物不过是太阳能量与生物循环的产物,地球的漫长岁月使每一寸地球土地都可能蕴藏有机矿物,不过形成的品种和埋藏深度、遭受地壳运动破坏的程度不同而已,而古湖泊、沼泽、盆地和入海口最容易聚集有机物,也最容易生成有机矿物,但地壳的变迁会使它们燃烧和外泻,成为大气污染、火山灰和火山喷发的原因之一。
文化大革命打乱了我的正常学习生活,可业余的自学丰富了我的知识,弥补了学校生活的空白。与众不同的人生经历也必然产生与众不同的研究成果,让检察官铩羽、法官汗颜,“腐败分子”竟然提出了系统的反腐理论和改革司法体制的建议,站在历史被告席上的未必总是被执法者。
放射线照射可以使生物长期不腐,也可以使生物发生变异。文化大革命中我曾经看过一张大字报,说癌症的发生带可以依据核试验的飘尘带划定,我认为有一定的道理。如果伊朗有了核武器,如果伊朗对以色列使用了核武器,遭到杀害的就不仅是以色列人民,还有周边的阿拉伯人民和大量的伊斯兰信徒。即便是当年美国投在日本的原子弹,其飘尘也可能越洋过海污染美国,对美国人民造成伤害。所以,任何核武器、核战争都是对人类毁灭的危胁。但是我们又生活在核反应堆上,地球本身就是一座核反应堆,不但造成地震,也提供能源,影响生物循环和大气环流。
据说远古时代人类曾经发生过核战争,世界很多地方都可以找到核战争的痕迹,数十亿年的地球岁月人类可能已经毁灭过很多次,将来也难免再毁灭几次,不过从当代人类的共同利益来讲还是和平相处的好。无论是核竞争,还是能源竞争,市场投机,都应有一定的限度,否则就会引发战争和经济危机,威胁全人类的生存。
我们不仅生活在地球这个核反应堆上,还生活在复杂的利益矛盾的核反应堆上,过度投机和过度垄断都会破坏正常的经济秩序引发人类的生存危机,人类不可不慎。
1657.探索与进步
2008.7.16
人的一生是一个漫长的探索过程,也是一个逐渐进步的过程、如同激流中的卵石一点点被洗刷磨圆的过程。
面对人生的艰辛与险恶,有的人选择了难得糊涂,有的人选择了同流合污,有的人选择了顽强抗争,自然适者生存。
但是,并非每个人都被生活修理的一模一样,存在的多样性决定了人类的多样性、人格的多样性、人品的多样性、人性的多样性、方方面面的多样性。
于是,每个人都有了自己的活法,乐得其中。
我选择了相对艰难的活法:燃烧自己,照亮世界!于是沉浸在一生的学习探索之中,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多少次我也想变个活法,多少次我也想难得糊涂,多少次我也想与芸芸众生一样追求个人的快乐与幸福,因为世界就是这样创造的,却又不甘平庸,一再的把自己摆到了风口浪尖之上、狼群虎穴之中,挑战艰险和极限,也才因此而有了《探索集》的丰富多彩、与众不同。
《探索集》中的许多观点都是我毕生探索的结晶,许多建议都是亲身经历和深思熟虑的产物。当然,也有片刻绽放的火花、没有任何雕凿的奇想,更添无穷魅力。
我不怕错,因为谁都不可避免,说出来总可以启迪人们的思维,强于埋在心底。当然,也不是不负责任的胡说一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说出来的自然不尽相同。
人的一生未必都打过官司,摊上了就是一种不幸。但如果把打官司的经历原原本本的纪录下来,提供给社会,就是一种贡献。如果再能根据经历中反映的问题探索出原因,提出改进的建议,贡献就会更大,因为多少可能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
当然,探索可能由于各种原因夭折,成果也可能由于触及某些人的私利而遭非议和封杀,但现代社会完全封杀各种政治观点是很难的,何况是千千万万人都可能遇到的现象。
我的一生充满了坎坷,坎坷也是一种财富,并非每个人都能拥有,更非每个人都能消受。将它们纪录下来就可能转化为千千万万人的财富,这也是我笔耕的目的。
我每时每刻都在观察思索,每时每刻都在进步,这是行尸走肉无法体验的快乐。
伴随着观察、思索和进步的是衰老,当我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能够留下一部《探索集》也是我的骄傲与自豪。
天生我才必有用,有用程度各不同。发掘自己的长处,扬长避短才能人尽其才。
当然,也要弥补自己的不足,发现自己与发现世界同样重要。不过,既然难以面面俱到,发挥优势就是首要选择。
让我们在探索中前进吧!生命不息,探索不止,进步随焉。
1661.新书源
2008.7.19
手头上的书都看完了之后,轻松的感觉没有维持一天我就不想过种没着没落的日子了。于是跑到省图书馆办了一个借书证,重新开始了借书读的生活。
现在办借书证也真是容易,普通借书证添张表、出示一下身份证、交50元押金就OK了!
省图书馆实行开架借阅,普通图书一次可借6本,30天内归还,买不起书的尽可以到图书馆寻找出路。
到图书馆借书除了省钱的优势外还有书源广的优势,具有很大的选择性,只是路途远了点,还得想办法省下存车钱。
从图书馆的免费办证到博物馆的免费开放,对提高国民素质意义重大,也充分发挥了它们的作用。由此想到专利和知识产权保护,虽有利于保护发明人和著作者的权益,却也限制了人类文明的传播,凡事都有两面性。
还是本人开明,迄今为止所写文章的全部版权开放,付费与否由采用者和出版者自行决定,也省得为版权之事操心费力。钱这东西不可无,多了也不过是一组数字。名和利有时不可兼得,我更重视知识的普及,也深知打假之难。
当然,名利也很难分,如果不是我有了一点小名,如果不是我把司法腐败骂痛了,在现行司法体制下想不额外花钱打赢官司还真难!
文人在某些人的眼里最不值钱,但有骨气的文人、有真才实学的文人在许多人眼里还是受到尊重的。并且,党和国家对司法腐败现象同样深恶痛决。没有党和国家的支持,我与司法腐败的抗争也是很难取胜的。
文人的贬义词是刀笔吏,当然称得上刀笔吏的也得有点头衔,通常是指讼棍和师爷,与我这离开了亲友的接济就揭不开锅的无业游民似乎搭不上边。我的笔锋确也有点耍光棍的味道,因为我现在就是一个光棍,所以少了许多顾虑,愤怒中难免言辞锋利。我想,官复原职、拉家带口和丰衣足食之后,我也会小心翼翼的。但我终究是我,不会与有些人一样。
书源也是书缘,没有书缘的人也不会在意书源。我是离不开书的人,又很穷,所以为免费看书高兴。
1664.知识的海洋
2008.8.2
当年在图书批发市场我选购了几百本图书就以为足够应付晚年的学习需要了,可今年7月它们就都看完了。
办了个省图书馆的借书证,我面对的又是一个知识的海洋:每次挑6本书不过是几分钟的时间,甚至一个书架就可以满足,而举目所及是数不清的书架。
从内容来看,是补社科,还是补我最贫乏的自然科学、现代文学?着实让人踌躇,可先看到的和感兴趣的、有点知名度的来吧!
读书方法上也得有所改变,有的精读,有的走马观花。即便如此,哪怕每天看一本,也不过是一年三百多本,还是重点和普遍相结合吧!
书本上的知识存在的矛盾也很多:地球的大气厚度据说有30000公里,是平均厚度,还是尾部厚度?据说80—700公里是增温层,温度最高可达摄氏1500度,而极地上空的一百多公里处又是夏季温度零下一百多度,冬季零上一百多度,与前一数字是什么关系?好像地球同步卫星的高度也不过是几百公里,在增温层之内如何耐受一千多度的高温?(以上疑问来自《极地的100个未解之谜》)
地球的历史我读过的书中有30亿年、40亿年、50亿年之说,太阳系和宇宙的历史又有130亿年之说,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太阳系和地球是分开产生的吗?还是地球的岩层本身就存在过几次?
宇宙产生于一次爆炸,本身就是不科学的,爆炸说适用于某个星系或宇宙的局部还可,放在宇宙则属无稽之谈。
天然能源的部分非有机说也很有趣,天然气水化合物是否为其中之一?青藏高原也有永久冻土层,是否也有天然气水化合物?在陆地找矿、开矿,再难也比海中容易吧?
另外,人类为何不在无机成矿和合成能源上下点功夫?用煤制油与用二氧化碳加氢制油那个来得划算?
总之,书本知识也未必完全,有一个认识逐步提高的过程,辨伪存真的过程。
知识是没有尽头的,除非认知的物质基础消亡。学习也是没有尽头的,除非生命结束。充实自己,可以让生命更加灿烂。抓紧学习,可以让生活更加充实。
1676.地球的物质循环
2008.8.27
地球的物质循环是一个很大的题目,也是非我的知识程度所能回答的题目。我所以写到了它,是因为我想到了它,因为《探索集》本就是我思想的记录、人生的记录。
地球的物质循环有与其他星球物质循环相似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起码并不是所有的星球都有生物存在、所有的星球都有自己的热循环:——既不是太阳那种整体燃烧式的热循环,也不是小行星那种被动的热循环,而是既接受外部的能量,也有自己的内部能量。
地球的这种特殊性是由于它在宇宙空间的特殊位置决定的,是一种环境的偶然:——大一点或小一点都会改变它在太阳系中的运行轨道,从而成为炼狱或冰窟。像太阳那么大,就会成为另一个太阳;像月球那么小,就会成为另一个月球,可能失去自身的热循环和物质转换的能力。
地球的物质循环至少存在三维空间:地壳内部、地球表面和大气层。临界点如何划分是个难题,也不必过于认真,有个概念就行了。
地球内部的物质循环我想至少有三层:地核部分重金属的聚变反应(可能包括现在元素周期表中没有的成分);其上部次重金属的蜕变反应;最上部轻金属和非金属成分的循环转变。
地球表面的物质循环可能要包括地壳和地壳表面的物质循环,严格的说离不开大气层的物质循环,只是大气层的特殊性使它相对独立,而每层物质之间又必然发生关系和循环,各种划分不过是为了研究方便。
地心的物质循环以液态形式出现,因此各层次是相对的。地球的巨大体积使我们很难用炼钢炉或水壶里的物质循环想象,重力和温度可能使物质分层、交混和重塑,核心部位高温下的固态很难想象。另外,如果没有地心部位物质的核聚变和核蜕变,地球自身的热循环也就不存在了。而至少四十五亿年的历史,用余热解释地球内部的高温恐怕说不过去吧?
地球表面的物质循环是我们所能看到的最丰富多彩的物质循环:有来自太阳和宇宙空间的能量和物质参与其间,也有来自地心部位的能量和物质加以补充,还有大气层的物质循环进行调节,更有生物圈的各种循环和地球表面物质的缓慢“回炉”。所以,单凭地表岩层的年龄是难以判断地球年龄的。
相对简单的物质循环可能是大气层的物质循环,也有气态、液态、固态和化合分解的反应。特别是电离层以上的空间,离子态的气体在宇宙射线的作用下会发生什么反应我们知道的还不是很清楚,地球每时每刻接受的来自外太空的物质和向太空发散的物质是种什么关系和比例可能也是未知数。
据说地表每深入100米温度上升3度,而海洋的温度却是越深越低,直到零度左右,不知是什么原因。
据说地温可以使地球内部的各种元素以纳米形式上升,那么元素周期表就是相对完整的了?有没有循环屏障和重力原因使我们一知半解?纳米形态或更微态的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也可以发散到大气层中和外层空间去吗?在大气层中它们又会发生什么反应?这些又使大气层中的物质循环相对复杂。
还有我始终关心的能源物质的无机成矿,据说有些星球没有生命却充满甲烷,科学家也不否定地球也有能源物质无机成矿的可能,某些石油、天然气是否属于无机成矿?否则何以百分之一、二的岩层碳含量就可以汇聚成油气田,而含碳量很高的岩层却多是煤?石油、天然气有没有可能部分来自地壳内部的无机化合反应?如能明白其机理,能源危机也就迎刃而解了。
从一本书上我看到二氧化碳加氢催化可以生成许多有机物,生活中却没有看到多少这样的工厂,是保密,还是技术上没有成熟就不得而知了。如果我们的火力发电厂既能生产电力,又能生产水泥和其他能源,甚至淀粉、白糖(均属碳水化合物)该多好啊!
无知的好处之一是可以海想,说出来也不怕人家笑话。人人都有这种好奇,无知就会变为有知。
1679.完善知识的体系
2008.9.5
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我们的知识体系也应尽可能的完善。
可是,生命的有限、金钱的有限、诸多客观条件的限制使我们的知识很难面面俱到。特别是许多理科知识,没有老师的辅导自学起来非常困难,但也不是高不可攀。不过,也没有必要事事精通,通其一门就可以为人类做出较大的贡献,其他的知识适当了解即可。
我17岁参加工作,由于赶上文化大革命许多基础的理论知识没有学到,虽然几十年来除了看守所中的六年实在没有读书条件之外每天都没有放弃学习,还是有许多知识领域没有涉足,成为我的一大憾事。国家实行了图书馆普通图书免费办证借阅之后,为我提供了弥补知识欠缺的大好机会,许多未解之谜开始为我敞开它们的面目,我也开始了人生的又一次冲刺。
最让我惊叹的是化学,特别是生物化学,几十亿年进化累积下来的生物体内的自动平衡能力、修复能力、再生能力,让人叹为观止!而我们的了解,还非常有限。联想到社会机体的反腐,没有一点点的制度上的累积、进化和环环相扣的监督、预警、修复能力,能够在严酷的自然环境中生存、进化是何等之难!那化学展示给我们的千变万化的大千世界,又是我们学习哲学和社会科学的良师益友。
不去理会复杂的计算,不必死抠公式和符号,也不纠缠于个别的死结,只当作知识面的补充,再复杂的知识学起来也不困难。而各行各业、方方面面的书都读它一两本,费时不多,收获不少,许多不了解的知识、不理解的问题慢慢也就了解了、理解了。各方面的知识融会贯通起来,对您的事业定有帮助!
1680.千年的大道流成河
2008.9.6
千年的大道流成河,是我当兵时从老乡口中听说的。几十年来,我的观察也验证了这一点。
路面通常低于地面,容易汇聚雨水受到冲刷。如果没有养护,久而久之就可能变成河道。
最近读了一本《细说远古文明36大悬案》的书,其中说到了神秘的马耳他车辙深70厘米,超出了许多车轮的半径,成为一谜。如果马耳他车辙是印在石灰岩上的话,被火山灰覆盖之后汇聚酸性地下水就有可能逐渐被腐蚀到70厘米深,此谜也就不再成谜了。
联想到当年为官之时经常有人请客送礼,虽然拒收了许多,一般年节的副食品还多是笑纳的。前妻是财政官员,送礼者更是不断,就像那千年的大道,很容易被腐蚀,而没有送礼者的感情自然无法比拟,在关照程度上就会有所区别。这就可以解释我与法官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企业专职律师打官司受到的歧视和不公平待遇,屡屡败诉也就不足为奇了。
由此想到我们防腐体制的重点在道路的维护和执法行为的约束,在执法者不能违法上下功夫,辅以纪律约束和职业道德教育,才能保证执法行为的公平正义。
这就是所谓制度反腐,与单纯的教育反腐、纪律反腐不同的是从制度建设上堵塞一切腐朽行为发生的可能性,其可靠性自然要比后二者高出许多。当然,我们不能否定人的觉悟的重要性,但人是会变的,权力越大,受到腐蚀包围、侵袭的可能性也越大,存在决定意识的客观规律就会发生作用,行业性的大面积腐败就会层出不穷,我们失去的不仅有民心,还有干部。
1681.四亿年的脚步
2008.9.6
16世纪初,当西班牙殖民者踏上美洲土地的时候,一个伟大而古老的民族——玛雅,突然消失了,它璀璨的文化和一个民族的集体失踪,给世界留下了永恒的谜团。
从整体来看,玛雅文明的成就并不算突出,可他们却曾经拥有人类发展史上最先进的天文历法知识,为我们留下了不次于埃及金字塔的宏伟建筑。1966年,有人试译了奎瑞瓜山顶上玛雅人留下的一块石碑,发现它竟是一部编年史,记载着发生在9000万年前,甚至4亿年前的事情,而这4亿年来大部分时间的地球,还是恐龙“专政”的时代。
他们的历史有好几个纪元,每个纪元都是以地球毁灭性的破坏为起点。他们最后一个纪元开始于公元前3111年,这正是他们在中美洲定居下来的日子。而玛雅人的上一个纪元开始于公元前11000年,那时正好是地球上冰河期结束的时候。
如果我们的思维把人类的历史前推到4亿年前,许多远古文明之谜也就不再成谜了。太平洋岛屿上的人类、日本列岛12000年前的陶瓷、巨石阵和金字塔、大西洲和亚特兰提斯、岩石中的铁钉和40000年前的弹孔、5000年前的人造心脏、人类的足迹与恐龙的足迹并列都不再为奇。而4亿年与地球至少45亿年的历史相比并不为多,何况还有不平衡规律和加速规律在起作用。
如果让我在4亿年和200万年、12000年中选择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历史的话,我会首先选择4亿年。如果有更早的纪录或考古发现出现的话,我也会第一个接受。因为有机物的出现并非很难的事,空气中的元素就包含了有机物的基本要素,45亿年又是多么长的历史时期!何况地球的年龄未必只有45亿年。
人类是在优胜劣汰和大自然的变迁中脱颖而出的。没有生存条件的恶化,人类的智力和生存能力不会得到大幅度的提高,也不会实现从猿到人的转变。
人类的进步也以加速度的形式出现。我们今天的进步以年、月、日计算,而我们祖先的进步则要以亿年、千万年、百万年、数世纪来计算。
今天人们的理性源于数亿年的积累,而其中的许多飞跃不过数千年、数百年、几十年、十几年。
即便是今天,世界各国和同一国家不同地区的发展水平也不相同,以点带面就会产生许多疑问,而我们对过去的认识又不得不等待考古的一点点发现。我认为以现有知识的合理推断加上考古发现的综合分析,可能会加速我们对过去的认识,历史和地球变迁终究湮没了太多的东西。
我喜欢探究世界的奥秘,不满足人类4亿年的文明史,更想知道地球45亿年的历史与太阳系或银河系130亿的历史差距出在哪里。
我相信宇宙的无边无涯,可许多人仍在寻找宇宙的边缘;膨胀和收缩都是宇宙现象,可许多人还是热衷于以偏盖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和对事物的一定看法,不纯才成其为世界,百花齐放生活才丰富多彩。
我记住了4亿年这一玛雅人的历史纪年,没有比它更早的吗?
1683.理性与激情
2008.9.9
文化大革命中有一种现象,就是大学生玩嘴,中学生陷阵,武斗中牺牲的多是中专的学生,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反映理性与激情的关系。
现在的论坛也有一种现象,欢迎激情的批判,讨厌理性的赞扬,但凡批评总会获得喝彩,而赞扬多会受到冷遇。这反映了改革时期的一种倾向,激情多于理性。其实,再好的东西也有不足,再差的东西也有其存在的理由,客观的认识比简单的否定困难的多,却有用的多。
当人们大批资本主义和修正主义的时候,我关注的是何为资本主义和修正主义,通过读书去了解马克思主义,通过当兵和产业工人的生活实践去考察和认识是非,所以避免了盲目性,成为改革开放的拥护者和参与者。
当人们普遍拥护和否定一种倾向的时候,我也要思考相反的东西,因为理性的思考可以避免激情的偏差。
人需要激情,也容易产生激情,没有激情什么事情也办不成。但更需要理性,需要对事物相对全面透彻的理解,才能少走弯路、少犯错误。这需要知识和经验的积累,比起激情和冲动来要艰苦的多。
所以,我欣赏激情,更注重理性。
1684.酒渣酿醋
2008.9.11
用葡萄粒自己酿酒已不是新闻了,许多人都会。可用酿酒剩下的葡萄皮酿醋,却未必谁都试验过,我也是无心插柳柳成荫。
去年我酿了两坛葡萄酒,酿好后就装到了塑料酒瓶中留着慢慢消费,可剩下的葡萄皮却舍不得扔。先是用高压锅煮了一点,看看能否食用,却发现可以蒸馏出高度白酒,可惜我没有专用设备。于是兑上自来水和一部分糖再发酵,口味虽不太好,也可将就喝,或用来做菜。后来干脆先喝好酒,兑了几遍水的葡萄皮就没再理会。今天好酒喝完了,再打开酒坛子,发现多次兑水的葡萄皮已经酿成了醋。
小时候听过一个有关对联的故事:一个地主老财过节的时候贴了一幅对子,上联是酿酒缸缸好,下联是做醋坛坛酸。人们恨这个地主老财,于是故意念成酿酒缸缸好做醋,坛坛酸。气得地主老财赶紧换了副对联。但是这也说明酿酒与制醋之间存在某种关系,我的实践证明酒渣可以酿醋。
酒渣通常仍含有一部分乙醇、淀粉、果糖,可以再发酵和进一步深加工,如酿醋。也可以蒸馏一次白酒后再酿醋,做到物尽其用。
1685.中国应是能源大国
2008.9.12
看着世界地图,我每每不平,上帝何以青睐中东地区,将世界的油气资源主要埋藏在了那里?最近狂补自然科学,地质和油气资源方面的知识成为重点之一。
通过读书,我发现中国除了长江中下游和福建沿海少数地区是古陆外,都是古海洋。其上升为陆地的过程中,必然经历浅海、沼泽、湖泊等阶段,为有机物的沉积提供了极佳的自然条件。而其上升为陆地的过程又必然伴随着地质方面的巨大变化,为有机物质的埋藏成矿创造了条件,众多断裂带也为无机成矿和油气资源的积聚成矿提供了可能。我国是煤炭大国为证据之一,大庆油田、环渤海油田和新疆众多油气资源的发现也为证据之一。而大自然在造就煤矿之前,也可能造就油气资源,产煤地区最可能也产石油。
现在,东北、华北和新疆油气资源已陆续得到了开发,内蒙古和青藏高原还是空白,珠江入海口和长江入海口也不应忽视。特别是沙漠地区,多为远古的平原、湖泊,具有有机成矿的自然条件,世界范围的大油气田似乎也与沙漠结下了不解之缘,尤其应该重视。
据说地球已有46亿年的历史,能够转化多少来自太阳的能源?而成矿的条件也不会集中于一隅。特别是我国,没有多少火山的破坏、地壳下沉的损失,只有跑冒滴漏的可能。加大地质找矿工作,一定会有重大发现。
中国,应是能源大国。
1689.探索宗教的魅力
2008.9.22
解放以后,家父主要从事民政和统战工作,我也有机会在节日的电影招待会上见到了老道、姑子、和尚、主教和阿訇,知道了世界上有四大宗教,可家中却找不到一本四大宗教的典籍。以政治态度和固有观念对待统战工作,目光只盯着八大民主党派和四大宗教、华侨、少数民族,是统战干部普遍存在的不足;只注重主流思潮,不研究各种流派和学说,是宣传工作容易犯的毛病。所以,我搜索了许多年,只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当代的主流政治、经济学说有了一定的了解,除了读过《圣经的故事》对其他宗教学说只能推而想之的作些猜测,其看法自然停留在“幼稚”和一知半解的水平,更激发了我了解宗教魅力的愿望。
宗教,是人类最古老的哲学和时代文明的产物,所以能够深入人心、历久不衰,自然有其过人之处。了解其中的原因,对于从事文学和政治工作都有益处。可不读原著,无以了解全貌,甚至一般。寻找宗教典籍,成为我关注的目标之一,却久久难于实现。最近,终于在省图书馆找到了几本佛经(《金刚经》、《妙法莲华经》与《中阿含经》)和一部《伊斯兰六书》,可读起佛经来却不敢恭维,啰里啰唆、不厌其烦的重复很快就倒了我的胃口。也许佛教经典具有民族特色,或许适应了当时普遍的文化程度,但无论如何缺少《圣经》的简明和《道德经》的精辟,无怪乎电影中的寺庙都要设立藏经楼。好在我读宗教典籍意在了解,好读就多看几本,费劲就一带而过,哪能指望它们了解世界。
所谓经,似乎与传相似,介乎史书与哲学之间,除了《道德经》深奥一些,一般都很通俗。佛经最为啰嗦,还用了许多梵文,以增加其神秘感,但哲理多于《圣经》,内容多于《道德经》。《古兰经》我还没有看到,《伊斯兰六书》刚读个开头,不敢妄论。
《圣经》的魅力在于超人崇拜,佛经多了业绩、轮回、解脱和报应等,注重信徒的捐赠,最为实际。《道德经》至今没有读到原文,但短短五千字自然博大精深。《古兰经》也不太好找,从《伊斯兰六书》的介绍来看内容比较全面,劝人好学又多了一层积极因素,总的评价还得等到我对四大宗教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之后再说。
也许我会满足于一知半解,比起许多人的盲目崇拜来说,我终究还看了几本书。另外,我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观,读经不过出于实用主义的目的,不会花费太大的精力在这上面。
1697.我看科学发展观
2008.10.9
昨天,有位网友留言希望我谈一下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问题。开始我觉得奇怪,以为这是一个已经被人谈乏了的问题,而我关注的重点通常是人们还没有认识到的问题,或虽已认识却难以开口的问题。可细想一下,国家把科学发展观教育做为当前全党工作的重点来抓,我虽已不是党员却也应该对众所关心的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首先,科学发展观是个世界观问题,也就是如何看发展、求发展的问题。
黑格尔有个著名的三段论: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说明人类社会总是要不断向前发展的。
马克思和恩格斯还有个螺旋式发展论:人类社会是螺旋式发展的,看似回到了出发点,其实已经发展到了更高的阶段。
以上说的都是哲学,也就是以辩证的眼光看发展。前一段时间我看了几本佛经,其核心讲的也是哲学,如何看人生、看世界的问题。所谓四大皆空,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看似绕口令,说的也是辩证法,不过更为纯朴罢了。
所谓哲学看似高深,不过是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而做到心领神会却需要广泛的学习和社会实践。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的基本问题,看似老生常谈,却常常被人片面理解,现代社会主义实践的挫折实源于此。
我们是唯物论者,可建国以后强调最多的却是唯意志论和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问题,恰恰掉进了主观唯心主义的泥坑。因为我们的社会主义实践是先变革生产关系,再发展社会生产的实践,正如恩格斯指出的有可能促进社会的发展,也有可能阻碍了社会的发展的那种情况,最后还要归到适应与不适应这两种情况之一,结果就不用我来重复了。现在需要注意的是另一种倾向:一切向钱看,忽视思想政治工作和理想、信念的倾向,所谓矫枉通常过正是也。
最近我看了《习仲勋传》这本书,触动最大的是苏区肃反、延安整风和土改中出现的偏差。文革中清理阶级队伍时,我的头脑中何尝没有产生过怀疑一切的想法?实事求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就像哲学,把复杂的社会生活和自然现象简化为干巴巴的几句话,可没有丰富的社会实践和历史知识、自然科学知识很难理解其中的深意。我的《探索集》中有相当的篇幅探索了司法体制改革问题,没有十五年的官司,我会关注这个问题吗?没有数十年的知识累积,我又能发表出有见地的意见吗?
所以,科学发展观看似已经被人谈乏了,未必每个人的理解都一样。
科学发展观可从科学、发展和世界观三个方面分解认识。
所谓科学发展,就是不要把目光只盯在GDP上,要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同样关注,还要注意环境保护和人文发展,讲究节约、高效和可持续发展,教育和科技先行。
我在《23.腐败并不可怕》一文中有个观点:“人不走投无路是不会轻易造反的,故只要我们党坚持改革的方向不动摇,坚持三个代表不改变,社会生产力就会继续高速发展,社会民主、社会监督、社会法制建设和社会保障体系就会进一步完善,党的地位、人民群众对改革的信心就不会动摇。”重点讲了发展的意义。可没有政治体制改革配合,其实腐败也是很可怕的。问题是有些话反说可能容易被人接受,直接说出来却很危险。该文说出了几分真理,却也隐含着几许无奈,是我在看守所中思索了许久悟出的一点道理。
对差别的认识是《探索集》的又一贡献,这是一个人人忌讳、又不可回避、事关改革基本理论的问题。
差别看似简单,却由于我们的奋斗目标是消灭三大差别而变得复杂。消灭三大差别必须承认三大差别,立足于三大差别想问题、看事情,利用好三大差别才能通过正确的方法和途径逐步消灭三大差别,任何简单都要付出代价。就像我们批判资本主义又在搞资本主义一样,因为您回避不了人类社会的发展阶段。理想的未必是现实的,现实的才是必然的和必需的。
所以,理解科学发展观要站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看发展,用辩证的眼光和唯物者的眼光看发展,而这又涉及到了改革的基本理论,我在《162.论改革(1—22)》和许多相关文章中已反复说到,这里不再重复。
以人为本与和谐社会都是科学发展观的组成部分。人自然要以人为本,问题是以自己为本,还是兼顾他人、社会,或把他人、社会摆在首位。关系摆正了,和谐社会也就不难了。问题是私有制社会私心人皆有之,除了思想教育之外还要在制度上遏制以权谋私,才能构筑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如果“衙门口朝南开,有理没钱别进来!”和“吃完原告吃被告”,能说是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吗?
有人以为有了法就有了法制社会,其实差远了。什么叫玩法弄权?没打过官司的人很难理解,实践一下就知道了。再好的法律到了贪官污吏手中也会走样,成为颠倒黑白、徇私舞弊的工具,只有相对完备的司法制度和行之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才能维护社会公正。
社会是一个庞大的集合体,除了宏观上要有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的科学发展观以外,具体到各个领域、各个部门、各个地区、具体事务上,还要有因地制宜的政策和策略。
发展是客观的,讲不讲社会都要发展,区别在于怎样看发展、如何求发展。所谓科学就是不要想当然,而要当成问题、做为学问来研究。
郑板桥有句名言叫“难得糊涂”,说出了封建社会官员和百姓的无奈,而承担责任必须明白,所以我的座右铭中有明明白白做人这一条,一生都在学习。把握科学发展观就从学习开始吧!在点点滴滴中学习,在点点滴滴中磨炼,在点点滴滴中严格要求自己,在点点滴滴中全心全意的为人民服务,就可以把握共产党员的科学发展观。
1699.我非万能
2008.10.11
昨天,那位让我对科学发展观发表意见的网友又留言让我历举社会上违背科学发展观的现象,我没有照办。并非因为此举有可能得罪天下人,或违背某些人谈远不谈近之惯例,实属我非万能,不敢信口开河、胡说八道。
    我曾经撰文《390.实践出真知》(2005.5.20)内容为:“炒股,才知股市险;诉讼,方晓法院黑。”我一介布衣,失业在家,打过官司才能写出《探索集—诉讼篇》和《探索集—(司法篇)》;申请过最低生活保障,才知道最低生活保障在地方是怎么回事;从事过收费管理,才能写出《07.论收费管理》。而违背科学发展观之例证可能涉及各行各业、千家万户,只有身临其境、身处其中的当事人才有发言权。所以,中央才在全党开展科学发展观的学习讨论。
不知该网友对我的答复是否满意?
1704.殉道与殉情
2008.10.18
为信仰献身,谓之殉道。为情献身,谓之殉情。
信仰,可以是真理,也可以是上帝,或国家、民族的利益、苍生的福祉。情,通常是指爱情,可以是某个人,或民族、国家,也可以包括信仰,可见殉道者也是殉情。
情源自于人类的生理机能和存在产生的喜好、追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情是自私的,又是无私的,自私与无私都是相对于主客体的局限性而言。一定个体和一定的社会存在是情之基础,基础发生了变化,情感也会发生变化,不过通常要有一定的滞后现象,也就是形成过程。
道与情又不完全相同,含有客观真理和目标、策略的成分,处于情感的较高层次。因此,殉道者似乎更为高尚,殉情者似乎更为广泛。
殉道与殉情都是生命的火花,因此成为讴歌的对象,典型者彪炳青史,先行者成为楷模。
道亦无道,情亦无情,过于执着也可能走向荒谬。然而没有执着也就没有始终和成功,没有了可歌可泣的事迹,何况执着也是一种人性。所以,执着与中庸并存,殉道、殉情与玩世不恭并存。
1709.知识储备加生活实践
2008.10.30
伴随着世界金融危机向实体经济的蔓延,人们开始重温历史、关注虚拟价值和虚拟经济问题,而我关注和提出这些问题是在今年五月读《世界全史》到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经济危机时,详见《探索集(1601—1700)》及《探索集(1701—1708)》。至此,在理论创新上继《论理想的社会主义与现实的社会主义》、《论收费管理》、《论改革》、《相对价值论》、《论差别》和《破解以权谋私》之后,我又取得了新的成果。而成果的取得,源于知识储备加生活实践。
我从1968年入伍开始通读《毛选》,1970年开始通读《资本论》等马列原著、研究社会问题,1973年成为产业工人、开始通读《二十六史》、世界全史、国际共运史、文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等诸方面的书籍、深入考察社会。今年,终于基本完成了这些人生基础知识的学习,并在一生中经历了部队、工厂、农村、学校、机关、监狱、炒股、打官司、临时工和无业游民的生活磨练。不懈的努力,终于换来了丰硕的成果。
突破和成果,只属于有准备的人、在崎岖小路上不畏艰险劳苦攀登的人。
1716.古卷与今册
2008.11.5
中国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之说,还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名句。可我在工厂时全部业余时间都用来读书每年也不过读四十余本(主要是史书和理论书籍),今年全天做最后的冲刺也难过二百本大关(持续读书眼睛和脑力都会受不了),古人是如何读万卷书的呢?
读《二十六史》时我留心了一下古卷的长度,发现短者不过现今32开本七、八页,长者十几页。分析一下原因,大概古书最早是用竹简穿起来的,每片竹简上能写的字数有限,最多每卷竹简能写现在32开本十几页的字数,再多拿起来就不方便了,由此决定了古卷的长度。而古书抄写一部不易,必然世代相传、多人传阅,穿竹简的皮绳翻动多了,或年头久了也容易折断。如此,古人平均寿命虽短于今人,读书破万卷的可能也就有了。
现今的图书一般二百多页到一千多页一册,三、四百页的居多,每册约合古卷三十余卷,古万卷书约合现今32开本三、四百页的书三百余册。人的一生如能够认认真真的读上三百多册书,也属不容易了!
1724.我看太阳上的物质循环
2008.11.15
目前太阳上物质循环的公认理论是氢等轻物质的核聚变反应,对此我没有异议。我的疑问是太阳上的核聚变反应不可能是可控的,也就是说太阳上的热核反应很可能是一瞬间完成的,那么太阳的持续燃烧是如何进行的呢?
还有,太阳核心区的物质成分和物理、化学反应是什么,我认为太阳上应有核聚变和核蜕变两种物理反应。既太阳核心区是重物质的汇聚与核蜕变反应,中间区和上层空间主要是核聚变反应。而太阳一边向太空抛射宇宙射线等基本粒子,一边吸收氢等宇宙空间的轻物质加入太阳表面的核聚变反应,以此维持不间断的核聚变反应和太阳物质运动的相对平衡。
您同意我的看法吗?
1727.太阳的质量是在减少,还是增加?
2008.11.19
传统的观念认为太阳的质量是在不断的减少,因为它在不断的“燃烧”自己的氢,同时向太空释放出能量和元素。
我认为太阳的质量是在不断的增加,因为太阳的燃烧主要是核聚变反应,太阳上的物质在不断的从轻物质聚变成为重物质,其速度远远超过了重物质的核分裂、核蜕变反应。
从恒星的一般演变过程来看也是如此,不是体重的不断减少,而是体重的不断增加,直到成为白矮星和黑洞。
从地球环绕太阳的运行速度来看也可发现二者相对质量的改变:据说地球环绕太阳的运行速度在不断的增加,以至于地球环绕太阳的运行周期在不断的缩短。目前地球环绕太阳一周的时间是365天多一点,而以前曾经是390多天。
从太阳上核聚变反应的原料来源来看,主要是太阳大气中的氢元素,而氢元素又是一般太空元素,可以不断的从太空中获取。我们知道核聚变反应是一瞬间的事,如同火药库爆炸,没有氢元素源源不断的补充核聚变反应是不可能连续进行下去的。太阳上的核聚变反应所以能够连续进行,得益于太阳引力的巨大和运行速度的快捷,可以不断的得到太空中氢元素的补充。如果有幸吞并了其他行星,就会引发更大规模的核聚变反应(不仅是氢元素的核聚变),形成日珥等奇观。
写道这里,您还怀疑我的看法吗?
1728.星系有旋臂 恒星无尾巴
2008.11.19
    许多星系有旋臂,说明太空中也存在阻力。不仅许多星系有旋臂,恒星以外的行星通常还有一条尾巴,不过有的我们能够看到,如彗星,有的看不到,如地球和其他行星的气体尾巴、运行痕迹。
恒星通常是一个小星系的核心,至少也应该有一条燃烧的气体尾巴,可是我们却看不到,说明它们没有这条尾巴,或者是透明的、不可燃的。
恒星通常都是燃烧的火球,却没有燃烧的尾巴,只能从热核反应的速度、净度得到解释:它的大气层“燃烧”的太快了,来不及形成尾巴就烧没了。而它又能持续不断的从太空中得到能源补充,所以能够持续表面的热核反应。
不知我的分析对不对?
1748.咄咄逼人与卧薪尝胆体现的东西方文化差异
2008.12.4
两个近在咫尺的国家,一个咄咄逼人,一个卧薪尝胆,既体现了民族的性格,也体现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但又不尽然: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同时倒下去的另外两个法西斯国家虽然现在经济复苏已经达到了相当的程度并没有咄咄逼人之势,这又是简单的文化差异所不能解释的。
世界政治格局的改变和理智使然?
能说咄咄逼人者不理智吗?
还是直率与含蓄的东西方文化差异使然?
抑或不服输的民族性格?
还是二者的综合?
含蓄者未必永远含蓄,咄咄逼人者未必永远咄咄逼人。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总能体现出来。
1749.把黄土留在黄土高原
2008.12.4
今天看央视《水问》节目,引起了我对黄河治理的思考。黄河治理的关键是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而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远非植树种草所能解决的。可否选择适合筑坝淤地的区段分级筑坝淤地,淤满后开一河道让原有水系继续流淌,则黄河下泄的水流中泥沙的含量就会逐步减少,黄土高原也会形成一个大梯田的格局。
这一设想的依据是让黄河水带走黄土高原是相当久远的事,且对下游危害极大。不如把黄土留在黄土高原,由坝高决定黄土高原的不同水平高程,则黄河可以带走的泥沙就非常有限了。
淤地坝不同于综合水利坝,只要滚水冲不垮即可,起到田埂的作用。当然,过水口要坚固,要经得起百年洪水的考验。
这一设想的好处是成本低效益好,且能治水造田一举两得、一劳永逸,不知是否可行?
1749.把黄土留在黄土高原
2008.12.4
今天看央视《水问》节目,引起了我对黄河治理的思考。黄河治理的关键是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而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远非植树种草所能解决的。可否选择适合筑坝淤地的区段分级筑坝淤地,淤满后开一河道让原有水系继续流淌,则黄河下泄的水流中泥沙的含量就会逐步减少,黄土高原也会形成一个大梯田的格局。
这一设想的依据是让黄河水带走黄土高原是相当久远的事,且对下游危害极大。不如把黄土留在黄土高原,由坝高决定黄土高原的不同水平高程,则黄河可以带走的泥沙就非常有限了。
淤地坝不同于综合水利坝,只要滚水冲不垮即可,起到田埂的作用。当然,过水口要坚固,要经得起百年洪水的考验。
这一设想的好处是成本低效益好,且能治水造田一举两得、一劳永逸,不知是否可行?
1750.普查断裂带 寻找油气田
2008.12.5
油气成矿理论分有机无机两大派。无论油气资源的有机成矿,还是无机成矿,通常都要通过断裂带运移聚集,因此普查断裂带、沿断裂带寻找油气田是勘探油气资源的一个捷径。
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是古海洋,由于喜马拉雅造山运动才形成今天西高东低的地理格局,也产生了大量的断裂带,为无机成矿和有机成矿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可我们过去只注意寻找凹陷,也就是有机成矿,忽视了无机成矿的可能。如果沿断裂带普查,则有机成矿和无机成矿均可兼顾,大大开阔了找矿的视野。
1751.洪荒时期黄河口——黄土高原成因之一
2008.12.6
补完基本自然科学知识之后,我退掉了辽宁省图书馆的借书证,开始重读自己的藏书。首先选中的还是自然科学方面的书籍——《千万个未解之谜》,其中黄土高原的成因吸引了我。风、水、风化、混合,概括了黄土高原的成因,却又都嫌不足,所以还是一个谜。
环顾中国大陆,黄土高原独一无二,只有黄河入海口可能与其比美,却又深埋地下(包括水下)。不同之处是黄河入海口可能还埋有许多有机物和生物化石,却没有听说黄土高原有此类化石出土。那么洪荒时期的黄河入海口如何?那时水循环早已形成,生物却未出现,最有可能在入海口形成黄土堆积,速度远大于风积,如果有幸上升到地面不就形成了黄土高原吗?
——只是不知黄土高原黄土堆积的时期起于何时,并有循环论证之嫌。
1752.形成油气田的三个条件
2008.12.8
断裂带、圈闭环境、储油环境,是形成油气田的三个条件。当然,如果是有机成矿,还要有有机物的埋藏和演变为油气资源的物理条件。
过去我们寻找油气资源遵循的都是有机成矿的思路,重点是查找一定深度的有机物埋藏的可能,这就忽视了油气资源无机成矿的可能,大大缩小了寻找油气资源的视野,而许多油气田生氢岩层氢含量并不高的事实说明油气资源无机成矿的可能也是客观存在的。在有机成矿资源日益枯竭的情况下,开拓找矿视野就成为突破油气资源瓶颈的重要方向。
还有就是采空矿的再生问题。如果是有机成矿自然就没有考虑的必要,可如果是无机成矿(当然,也包括一部分有机成矿),只要圈闭、运移和存储油气资源的条件不破坏,就有油气资源再聚集成矿的可能。
所以,我把本文的题目确定为形成油气田的三个条件,而不是四个条件。
1754.厚积才能薄发
2008.12.10
我1951年出生,伴随共和国成长,17岁开始自力更生回馈社会,因此17这个数字在我的人生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所以完成《探索集》1000篇之后,我把写作的目标定在了1700篇和一百万字,今年我实现了这个目标。
总结1700篇文章的主要贡献,集中在改革和防腐的理论建议两个方面,而我关于虚拟经济的理论贡献是在1700篇文章之后实现的,属于计划外的收获,也属于顺理成章的成果,因为我关于虚拟价值和虚拟经济的思考早在炒股和撰写《58.相对价值论》时就已经开始了,更早的理论准备开始于我17岁参军之时,正所谓“厚积薄发”。
总结我人生的四大财富,人品源于父母和先烈、前辈的榜样,知识源于党和国家的培养教育、造福人类的心愿,磨难来自坎坷的人生和有意识的奉献,朋友来自全心全意的为人民服务。
今年是我回馈社会四十周年,也是我投身改革开放三十周年,而理论上的成果主要出自刑满之后的最近五年,穷困潦倒时。
一方面牵挂着人类苍生,一方面了无牵挂,真所谓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是无所畏惧的。然而没有数十年的理论准备和丰富的社会实践,也不会有理论上的突破。这种理论上的突破,正是我的人生价值。
对于这种只有社会效益和人生付出、没有经济效益的选择,许多人以为不务正业,我却乐在其中。因为我记住了父亲说过的话:“当你们为人民做出了贡献的时候,人民是不会忘记你们的。”而我坚信正义一定战胜邪恶,我终有平反昭雪的一天。
出狱后的七年是我读书最多的七年,对人生和社会认识最深刻的七年,也是贡献最多的七年,其价值在于许多贡献是他人难以实现的,而我每个月只要1000元钱就可以维持最低生活水平,已有数十年的奉献经历,平反即可渡过生存危机,何必苦心积虑的积累个人财富?
上述判断加速了我的知识积累,使我能够在需要的时候厚积薄发、造福人类,其价值不知高出打工、练摊、做官多少倍,而我赤条条来到这个世界就没打算腰缠万贯的离去,党和国家又怎能让盛世留下遗憾?
今年我读书约一百八十本,浏览光盘近百片,至此基本上完成了人生的学习目标,而厚积并没有结束,奉献也没有结束,因为人类的认识是一个不断的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迈进的过程,永远没有终结。
1754.厚积才能薄发
2008.12.10
我1951年出生,伴随共和国成长,17岁开始自力更生回馈社会,因此17这个数字在我的人生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所以完成《探索集》1000篇之后,我把写作的目标定在了1700篇和一百万字,今年我实现了这个目标。
总结1700篇文章的主要贡献,集中在改革和防腐的理论建议两个方面,而我关于虚拟经济的理论贡献是在1700篇文章之后实现的,属于计划外的收获,也属于顺理成章的成果,因为我关于虚拟价值和虚拟经济的思考早在炒股和撰写《58.相对价值论》时就已经开始了,更早的理论准备开始于我17岁参军之时,正所谓“厚积薄发”。
总结我人生的四大财富,人品源于父母和先烈、前辈的榜样,知识源于党和国家的培养教育、造福人类的心愿,磨难来自坎坷的人生和有意识的奉献,朋友来自全心全意的为人民服务。
今年是我回馈社会四十周年,也是我投身改革开放三十周年,而理论上的成果主要出自刑满之后的最近五年,穷困潦倒时。
一方面牵挂着人类苍生,一方面了无牵挂,真所谓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是无所畏惧的。然而没有数十年的理论准备和丰富的社会实践,也不会有理论上的突破。这种理论上的突破,正是我的人生价值。
对于这种只有社会效益和人生付出、没有经济效益的选择,许多人以为不务正业,我却乐在其中。因为我记住了父亲说过的话:“当你们为人民做出了贡献的时候,人民是不会忘记你们的。”而我坚信正义一定战胜邪恶,我终有平反昭雪的一天。
出狱后的七年是我读书最多的七年,对人生和社会认识最深刻的七年,也是贡献最多的七年,其价值在于许多贡献是他人难以实现的,而我每个月只要1000元钱就可以维持最低生活水平,已有数十年的奉献经历,平反即可渡过生存危机,何必苦心积虑的积累个人财富?
上述判断加速了我的知识积累,使我能够在需要的时候厚积薄发、造福人类,其价值不知高出打工、练摊、做官多少倍,而我赤条条来到这个世界就没打算腰缠万贯的离去,党和国家又怎能让盛世留下遗憾?
今年我读书约一百八十本,浏览光盘近百片,至此基本上完成了人生的学习目标,而厚积并没有结束,奉献也没有结束,因为人类的认识是一个不断的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迈进的过程,永远没有终结。
1754.厚积才能薄发
2008.12.10
我1951年出生,伴随共和国成长,17岁开始自力更生回馈社会,因此17这个数字在我的人生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所以完成《探索集》1000篇之后,我把写作的目标定在了1700篇和一百万字,今年我实现了这个目标。
总结1700篇文章的主要贡献,集中在改革和防腐的理论建议两个方面,而我关于虚拟经济的理论贡献是在1700篇文章之后实现的,属于计划外的收获,也属于顺理成章的成果,因为我关于虚拟价值和虚拟经济的思考早在炒股和撰写《58.相对价值论》时就已经开始了,更早的理论准备开始于我17岁参军之时,正所谓“厚积薄发”。
总结我人生的四大财富,人品源于父母和先烈、前辈的榜样,知识源于党和国家的培养教育、造福人类的心愿,磨难来自坎坷的人生和有意识的奉献,朋友来自全心全意的为人民服务。
今年是我回馈社会四十周年,也是我投身改革开放三十周年,而理论上的成果主要出自刑满之后的最近五年,穷困潦倒时。
一方面牵挂着人类苍生,一方面了无牵挂,真所谓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是无所畏惧的。然而没有数十年的理论准备和丰富的社会实践,也不会有理论上的突破。这种理论上的突破,正是我的人生价值。
对于这种只有社会效益和人生付出、没有经济效益的选择,许多人以为不务正业,我却乐在其中。因为我记住了父亲说过的话:“当你们为人民做出了贡献的时候,人民是不会忘记你们的。”而我坚信正义一定战胜邪恶,我终有平反昭雪的一天。
出狱后的七年是我读书最多的七年,对人生和社会认识最深刻的七年,也是贡献最多的七年,其价值在于许多贡献是他人难以实现的,而我每个月只要1000元钱就可以维持最低生活水平,已有数十年的奉献经历,平反即可渡过生存危机,何必苦心积虑的积累个人财富?
上述判断加速了我的知识积累,使我能够在需要的时候厚积薄发、造福人类,其价值不知高出打工、练摊、做官多少倍,而我赤条条来到这个世界就没打算腰缠万贯的离去,党和国家又怎能让盛世留下遗憾?
今年我读书约一百八十本,浏览光盘近百片,至此基本上完成了人生的学习目标,而厚积并没有结束,奉献也没有结束,因为人类的认识是一个不断的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迈进的过程,永远没有终结。成功,永远属于有准备的人。
1764.让生命绽放异彩
2008.12.22
    中国历史上有个名人叫郑板桥,是个画家兼书法家,然而让他家喻户晓的却是道出了封建专制社会中文人乃至官员无奈的“难得糊涂”这句话,可谓“一语成名”。
我是反其道而行之,主张“明明白白做人、正大光明做人、问心无愧做人”,因为承担责任必须明白。所以,自参加工作的第一天起我就把明明白白做人当成了自己的毕生任务,从1968年开始连续七、八年每年通读一遍毛选,从1970年开始通读马列,从1973年开始通读历史知识,而对自然科学的关注从懂事那天起就没有放弃。
知识就是力量,就是不甘平庸的资本,就是创造奇迹的源泉,就是明明白白做人的起点。而知识与理想和意志的结合,必定绽放异彩。
当兵时,我没有给前辈丢脸;务工时,我是佼佼者;以初中二年的文化程度离开校园十年后考上大学,担任班长和校学生会主席,以主科全优的成绩毕业;机关十二年,当了九年处长,在全国率先理顺了第三产业价格、治理了“三乱”,建立起了相对合理的价格管理体系;在看守所六年,与死刑犯和形形色色的犯罪分子关押在一起,既没有被征服,也没有被同化;在监狱两年,挖大沟、刨马路,倒白菜、做鞋底,争分夺秒补知识,堂堂正正走出来;恢复自由以后,我已是倾家荡产、身败名裂,除了人品、知识、磨难、朋友和部分股票、债权之外一无所有,然而刑满后的五年我创造了人生的又一次辉煌:在互联网上以真名实姓发表原创作品一千七百多篇,超过了一百万字,深度和影响足以青史留名。
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272.与众不同》(2005.1.18),只有四句话:“学人所难学 为人所难为 忍人所难忍 容人所难容”,生动的概括了我的一生。
学人所难学,是为人所难为的基础。没有一生的积累,就没有瞬间的绽放。当然,还要有人品、理想、意志和献身精神,否则就不会忍人所难忍,容人所难容。
平庸和出类拔萃并没有隔着一道万里长城,但确有不同的付出,所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没有远大理想和志向,又怎能奈得了艰辛和磨难?
不说了!什么话说多了也会显得俗气,何况自我欣赏?
能够孤芳自赏也是一种乐趣,因为还有自赏的本钱,比起无可奈何花落去、空白了少年头,好上百倍。
愿天下人都能够让生命绽放异彩!
1765.观察与思考
2008.12.23
学习不仅是读书,还包括观察与思考。
不知您注意蛛网没有:蚊虫在空中飞舞,只有蛛网可以将其留住。与此类似的还有渔网、笊篱、吸尘器等等,网眼越密,收获越多,观察与思考可以收到同样的效果。
我读书从不死抠,有所收获即可,因为原有知识编织的网眼只有那么密,死抠未必会了解更多。我走的是多中取精的路子,多捞几遍漏网之鱼自然就少了。
当然,这是指自学,正规课程就不可以这样了,否则定会吃亏。
知识不仅是网中鱼,还是编织网眼的材料。知识越是丰富,编织的网眼就会越密、张开的网也会越大,漏网之鱼就会越少。久而久之,就会修炼成火眼真睛,洞察细微之奥秘。
似乎有些走题,其实不然,因为读书也是观察,观察别人的经验、总结。还有则是通过身体的所有感官观察周围的事物,运用以往的知识进行思考,思考的过程也是学习,并且是更重要的学习——理性的观察和观察上升到理性。只有将人生中尽可能多的分分秒秒、点点滴滴都化为观察和思考的过程,我们才能在有限的生命中掌握更多的知识。
1766.榕树能够预报地震吗?
2008.12.23
《千万个未解之谜》(时代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第九册第2352页有一条榕树预报地震之谜,说的是日本女子大学教授岛山博士经过10多年的研究掌握了榕树生物电的变化规律,发现这种树对地震的反应极其灵敏,每当震前10至50小时,榕树电位就会发生异常反应,根据这一变化就可以预报地震。如1979年6月29日,日本伊豆半岛东部海面发生6.7级地震的前12小时,岛山博士就根据榕树电位变化准确预报了地震的震级和方向,据说用这种方法能在距离震中400公里的地方捕捉到7级以上地震的前兆。
在我的印象中榕树似乎是一种热带、亚热带树种,何以能在日本生长?日本的纬度又与我国许多地区的纬度相同,岂不也能成活?如果榕树能够在临震前发生生物电的变化,岂不解决了大地震的临震预报难题了吗?故将这一疑问发布到互联网上供有关专家研究。
1768.引力是否负能力?
2008.12.24
最近读《千万个未解之谜》,知道世界上已知四种力和物质有正反两种存在形式,强力、弱力、电磁力都找到了相应的传递媒介,只有吸引力找不到,而吸引力又是四种力中最强的,于是突发奇想:吸引力是否等同于强力、弱力、电磁力之和的负能力,通过前三种力的传递媒介或暗物质传递?也就是说它是一种反力,相反于正能力的相互排斥而存在,形成引力。
1769.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
2008.12.25
读到结尾,我可以确定《千万个未解之谜》是一本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大杂烩,且社会科学的分量多于自然科学。
我不是第一次阅读此书,为何再读之前对其社会科学的内容已经淡忘了呢?首先上次阅读此书时我正在打工,干扰较多。其次我数十年来研究的重点一直是社会科学,许多未解之谜早已司空见惯,故而印象不深,可见人们关注的往往是未知的东西。另外,在不同的时期和情况下有不同的关注点,故而会有不同的收获。
话又说回来,社会科学实际也是自然科学的组成部分,只不过人们主观上将其从自然科学中独立出来,侧重于研究社会因素的影响,而社会因素又何尝不是一种物理因素?只是不同于一般物理因素罢了。
把社会科学内容与自然科学内容放在一起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使人们思考其中的关系,例如物理中的场效应与社会科学中的环境影响。
这巨大的星球在太空中何以保持相对固定的位置,恐怕只有场效应可以解释。这人在社会生活中的表现,也只有从人的物理需求和社会存在中寻找原因。
就拿法官来说吧,首先他是社会的人、私有的人,即便为社会奉献,也要解决自己的生存问题,而又有谁不想生活的更好一些?其次他也有与其他人共同的社会利益需要维护,有职业道德和社会良知需要遵守,问题是孰轻孰重。
俗话说“贼偷方便”,如果没有社会环境和有效的体制、制度制约,在人性善和人性恶的天平上就会发生倾斜,何况人们的趋奉心理很容易使人变坏,而特权地位也容易使人趾高气扬、忘乎所以。而人一旦堕落,重力加速度的物理原理就会发挥作用,同样的环境和共同的利益还会产生场效应,形成大面积腐败和官官相护。此时即便有外力的干预,也会有内部的阻力,除非外力强于内力,否则很难屈从。
财务部门也是权力部门,但财务人员未必都是贪污犯,除了人的觉悟之外,制度保障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样,法官也未必个个以权谋私、玩法弄权,但不同的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下法官确有不同的表现,检察官也不例外。客观条件可以轻易的以权谋私与以权谋私的处处受制产生的社会效果决不会一样,外力干预的效果也有经常和偶尔之别。如果告御状成为解决问题的最后途径,北京就会被上访的人群所淹没。
从社会科学想到自然科学,又从自然科学想到社会科学,二者本是相通的。人也是物,物理规律和化学规律都会发生作用。人又不同于一般的物,有社会存在和七情六欲影响人们的主观意识、社会行为,所以在自然科学中派生出社会科学,研究社会存在的影响。社会科学不能忘记人的物理性质,自然科学不能忽视人的社会属性,否则都是有缺欠的科学。
1770.发展甘草种植业
2008.12.25
甘草是我国丰产的中药,味甘、性平、无毒、泻火、健脾胃、解百毒。现代药理研究也证明甘草确有多种解毒功能,清除和降低人体内胺、醛、苯、汞、砷等的含量和毒性,对蛇毒、白喉、破伤风、咳嗽、肝炎、胃溃疡、恶疮等也有疗效。更为重要的是对艾滋病毒的抑制力高达98%,对其他疾病的治疗作用也有待进一步开发。
甘草喜欢温差大的沙地,主要生长在北纬45度两侧地区,中国是主产地之一。
甘草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又耐旱、耐贫瘠,实为改造沙漠的好品种,应大力发展我国的甘草生产和科研。
1771.趋利避害
2008.12.26
我的文章《1770.发展甘草种植业》(2008.12.25)在互联网上发表后,就有网友撰文指出了甘草和以甘草为主要成分之一的甘草片的毒副作用,现全文转发如下:
常用中成药的真相——复方甘草片 
(2008-12-12 02:42:57) 
标签:健康 分类:中医批判 
    【标明的成分】甘草浸膏、阿片粉、八角茴香油、樟脑、苯甲酸钠、酒石酸锑钾。
    【声称的功效】镇咳祛痰。
    【真相】复方甘草片中起镇咳作用的有效成分是阿片,因为阿片能够抑制咳嗽反射中枢。阿片即著名毒品鸦片,因此临床发现服用复方甘草片能够成瘾,形成药物依赖[1][2]。
中药使用的甘草药材是豆科植物甘草、胀果甘草或光果甘草的干燥根及根茎。中医认为甘草有益气补中、缓急止痛、润肺止咳、泻火解毒、调和诸药的功效,是中药中的“国老”,是最常用的中药药材之一,大部分中药药方都搭配了甘草,所谓“十方九草”,特别是由于其甜味能盖过其他药材的苦辛味,在中医儿科处方中用得更多。中医之所以认为甘草有这些功效,是因为甘草味甘,根据阴阳五行理论,甘属土,土居中,所以甘草能“温中”,而由于中医认为凡毒遇土即化,甘草是“九土之精”,所以甘草能解所有的毒(《本草经疏》、《本草纲目》)。
甘草是生长在干旱荒漠区的一种耐旱、寒、热和盐碱性的良好的固沙草本植物。近年来由于对甘草的市场需求量大,我国出现采挖甘草的狂潮,使我国西北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沙化日益严重[3]。
甘草的主要成分是甘草酸(甘草酸的钾盐和钙盐俗称甘草甜素,是甘草的甜味成分),它具有和人体肾上腺皮质产生的激素醛固酮相似的作用,因此长期或大剂量服用甘草可引起“假性醛固酮增多症”[4]:由于尿量减少、体内水分储存量增加,导致水肿;身体积存过量的钠引起高血压;血钾流失过多引起低血钾症,导致心律失常,肌肉无力。实验表明,即使每天服用甘草的量只有50克,连续服用2周就能导致高血压[5]。电子显微镜观察表明甘草能致心肌损伤[6]。
甘草有类似雌激素的作用[7]。孕妇服用甘草能导致早产[8][9]。有临床报道,儿童服用甘草甜素片能导致乳腺发育[10]。甘草能降低男子血液中睾酮的含量[11],导致阳痿、睾丸和阴茎萎缩[12]。
根据实验和临床的证据,为避免出现不良反应,甘草甜素(甘草酸的钾盐和钙盐)的可接受量为每日每公斤体重0.015~0.229毫克[13]。另一项研究认为甘草酸的可接受量为每日每公斤体重0.2毫克[14]。根据后一项研究,一个体重60公斤的人,每天服用的甘草酸不应超过12毫克,甘草酸占甘草的含量大约是5%[15],即每天服用的甘草不应超过0.24克。一片复方甘草片含112.5毫克甘草浸膏,甘草浸膏含甘草酸不少于20.0%,即至少含22.5毫克甘草酸。复方甘草片剂量成人一次3~4片,一日3次,即每日摄入甘草酸至少202.5毫克,是可接受量的17倍。
有临床报道,口服复方甘草片导致过敏性休克[16];药疹[17];低血钾[18][19];过敏性喉头水肿[20];成年男子阴茎缩小、阴毛脱落、睾丸萎缩至蚕豆大小[12];婴儿急性呼吸衰竭[21]、新生儿中毒[21]。
【文献】
[1]余明,中国内科实用杂志,1995,15(3):148
    [2]汤明启,医药导报,2003,22(3):195
    [3]孟宪泽等,中西医结合学报,2006,4(6):556
    [4]Conn JW et al, JAMA. 1968,205:492-496
    [5]Sigurjonsdottir HA et al, Hum Hypertens. 2001, 15:549-552
    [6]张永生等,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0,10(10):68
    [7]Somjen D et al, J Steroid Biochem Mol Biol. 2004, 91:147-155
    [8]Strandberg TE et al, Am J Epidemiol. 2001;153:1085-1088
    [9]Strandberg TE et al, AmJ Epidemiol. 2002;156:803-805
    [10]孙明,江西医学院学报,1995,30(4):255
    [11]Armanini D et al, N Engl J Med. 1999, 341:1158
    [12]张冰等,中药不良反应概论,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5:179
    [13]Isbrucker RA et al, Regul Toxicol Pharmacol. 2006, 46(3):167-92
    [14]van Gelderen CE et al, Hum Exp Toxicol. 2000, 19:434-439
    [15]王静竹等,中国中药杂志,1995,20(9):535
    [16]郑晓玲,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1996,10(5):292
    [17]邓朝晖,中国医院药学杂志,1999,19(12):769
    [18]孟桂凤等,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1996,12(2):74
    [19]王海平等,人民军医,2001,44(2):1
    [20]李宁娜,广东医学,1998,19(10):772
    [21]吴伟群等,临床荟萃,2000,15(4):185
    [22]孙秀芝,中华儿科杂志,1995,15(3):148
可见任何药物都有毒副作用,网友不可不慎。
目前在沙漠地区大规模种植甘草已有成功经验,前一段我曾经看过相关报道。查看地图,我国沙漠主要集中在北纬37至47度之间,面积之广也世所罕见,具有大规模开发种植甘草资源的广阔前景。
利用沙漠种植甘草既不占用耕地,又可防沙治沙,还无污染,仅其抗艾滋病毒的功能就值得大力开发,问题是如何形成产业链,如何提取和筛选其有效成分,趋利避害。还有就是沙漠地区的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问题,应由国家和地方政府出台相关政策。
我所受到的启示来自于《千万个未解之谜》第十册第2612页甘草何能解百毒款。
1772.螺旋桨在太空中的应用
2008.12.26
现在太空船和卫星在太空中变轨、调整姿态多用火箭推动,一旦燃料用尽就将报废。可否把螺旋桨技术应用到太空,这样应用太阳能和小电机驱动螺旋桨就可以相对长期的提供动力。
也许有人会说太空近乎真空,螺旋桨何以提供动力?那么火箭发动机又何以提供反动力?光线又何以传到地球?
在相对真空的环境中螺旋桨的转速也会提高,相对压缩比也会提高,而微小的动力就可能达到目的,不知我的设想是否可行?
1773.只有产生效益 才会有人投资
  2008.12.27
写完《1770.发展甘草种植业》(2008.12.25)之后,我总感觉有点什么问题,慢慢的我想明白了,这个问题就是供求平衡问题。甘草再好,也有需求的上限,太多了就会无利可图,而中国的沙漠面积那么大,可能一小块就达到世界甘草需求的平衡点了。所以,指望通过甘草种植业改造沙漠还是有限度的。
出路只有一个,就是开发适合沙漠生长的各种经济作物及拓宽利用的深度。否则,除了国家没有人愿意把钱投到沙漠中去,甘草种多了,也只能当柴烧。
1774.宇宙射线能否发电?
2008.12.27
恒星上的热核反应除了能够发出可见光之外,还产生大量的宇宙射线,其穿透力和传播距离可能都高于可见光,能否将其转化为电能似乎还没有人来研究。如能产生突破,卫星上的电池板就可以做成复合型,在距离恒星更远的距离上提供能源。
我缺乏许多方面的基础知识,但是敢想敢说,也许某个奇想就能造福人类,故不怕别人笑话。
1777.利用太空磁场发电的可能性
2008.12.28
星球在太空中的相对位置说明某种场效应的存在,包括磁场效应。卫星在其间运行也是一种不断切割磁力线的过程,按电磁理论在卫星的外壳缠上线圈应有电流产生,如此岂不可以省去太阳能电池板的负荷和阻力吗?
对否?
1778.坐地日行八万里 手握线圈能发电
2008.12.29
    我的上篇文章《1777.利用太空磁场发电的可能性》(2008.12.28)发表后,有网友告诉我有人做过这样的实验,好像效果不太理想;有网友讥讽我坐地日行八万里,手握线圈能发电吗?其实在地球磁场的笼罩下与在不同星球磁场间运行的效果是不一样的,而由于电磁波的无所不在任何线圈和金属导线都能产生电荷,只不过情况不同,效果不同罢了。
我现在感兴趣的是如果飞机拖一条导线或线圈在空中飞行能产生多少电压和电流,飞机自身切割地球磁场及与空气磨擦能产生多少电压和电流?也许很微弱,也许随时放掉了,否则落地时一定很危险。
我一生做过许多实验,有些甚至是冒险,如穿不同介质的鞋去摸生活用电、把水钻装在磁管中看太阳,也曾经尝试过把不同材质的电极埋在花盆里、液体里、身体中、植物中产生电能的可能性,也有未经试验就贸然发表错误看法的经历,如《428.沸水先冻》(2005.6.17),通过网友的提示作了实验后才通过《431.沸水先冻不严密》(2005.6.22)予以纠正。但也确有许多很好的建议,如钢轨斜切的减震、减阻效果就可与焊接钢轨相似,直、交流电的同电压混输可能增加输电量或产生一定的化冰效果等。
日常生活中只要多观察、多动脑筋会有许多奇思妙想,即便是错误的听听不同意见也会提高。世界上存在英美法系与大陆法系就是通过网友的回帖才知道的,把电脑硬盘中的文件夹、收藏夹从C区挪到其他分区的建议也是在生活实践中发现的,现在已被有关软件制造商采纳。我的许多提法和政策建议也会在现实生活中很快的得到回应,我的两个官司的进展也与我在互联网上经常发表意见有关,虽然慢了一些,总算有所进展。
许多建议都是知识的交汇和积累产生的,随时随地的观察和不断的学习必不可少。不要害怕幼稚,谁都有幼稚的过程,专家学者也有不知道的东西,极简单的道理也可能被人忽视。什么都等到成熟了再拿来交流固然很好,有些缺陷也未尝不可,起码可以迅速的看到反应、获得提高。任何一个发明和发现都会存在不足,总不能老死腹中吧?
直率是我的性格,想到那说到那,不出大格就行。否则,哪有《探索集》的这么多文章?
1779.关于电离层的思考
2008.12.29
电离层是外太空与地球大气的临界区域,也是地球磁场的某种临界区域,所以随同地球自转的大气与外太空相对静止的太空物质在这里发生摩擦以致产生电离现象,导致温度在这里升高(一般航空器难以逾越)、短波在这里折射、许多宇宙射线和放射性尘埃在这里反射回太空或聚集到两极燃烧、两极上空甚至比赤道上空还热、或许水和生命的孕育也从这里开始。
除此,还能解释电离层的种种神奇吗?
1781.风刮一年 不及水冲一场
2008.12.30
看到这个题目,许多网友就会想到又是关于黄土高原成因的探讨。是的,我没有去过黄土高原,本没有多少发言权,但也可以根据常识发表一些个人看法。
今天读《千万个科学故事》第一册又遇到了黄土高原成因的问题,事出黄土高原曾经出土过鸵鸟蛋化石,以此证明黄土高原的风成说。恰巧我刚读完《千万个未解之谜》,鸵鸟蛋的坚硬非铁锤难以砸开,而小鸵鸟是如何出壳的为一未解之谜,说明鸵鸟蛋也可能随水入海成为化石,如此黄土高原的风成说又难以成立。
从生活常识我们可以知道风刮一年的尘土不及一场雨冲带走的泥土,否则黄土高原何以不是在扩大,而是在消失的过程之中。只有洪荒时期的河流都是黄河,成为黄土高原的成因。当然,还得伴随地壳的上升,否则会沉积成岩。
我小的时候父亲长年住院,兄弟几个除了我都在干部子弟学校寄读,偌大个院子也没有几户人家,经常是冷清清的,只有两块园田地、二十只鸡、一只小花猫和书本经常伴随着我,却也给了我无穷的乐趣,从小养成了喜欢读书和观察思考的习惯,一套《十万个为什么》更是我自然科学知识的主要源泉。摸电以测绝缘、以水钻看太阳,都是那个时候的事情,我还收集了许多石头珍藏起来,求知是我的渴望。如果不是文化大革命,我未必对政治产生兴趣。
今年是我读自然科学书籍最多的一年,大约看了七十多本,是一次大补课。最多还是历史书,大约看了一百多本,至此才基本完成了人生基础知识的学习。
重返童年的关注是一种乐趣,人老了许多地方也未必摆脱幼稚,提出一些幼稚的问题也不奇怪,多想多问多学总会有所提高,许多重大发现都是从好奇开始的。希望我们的下一代都养成学习和思考的习惯,我们国家民族的未来就不可限量了。
1784.禁婚与禁生
2009.1.2
近亲繁殖是自然界中比较普遍的现象,甚至有雌雄同株。
人类也是从近亲繁殖走过来的,而族外婚的兴起与其说是认识到了近亲繁殖的危害,不如说是为了扩大社会基础。
杂交可以引进新的血缘,创造杂交优势,也可能产生杂交劣势,否则育种为什么还要有提纯复壮这个环节?
遗传病不是来自近亲繁殖,而是来自基因变异和变异基因的遗传,无论是近亲繁殖,还是族外婚,都可能发生,且概率未必就有很大的差别。所以,预防遗传疾病不应禁婚,而应禁止有遗传疾病的儿童出生,或者剥夺其生存权,或者仅对有遗传疾病家族史的人禁止生育。
1787.渣醋酸菜
2009.1.3
城镇居民采用葡萄粒酿酒,酒渣兑水酿醋,会产生一般家庭几年也消费不了的渣醋(含葡萄皮等杂质的醋),而一般居民每次买菜都会有一些吃不了的尾菜剩下扔掉。如果将这些尾菜洗净放入渣醋中腌起来,就会变成渣醋酸菜,延长消费时间、提高利用价值。
1789.球形磁铁的极性
2009.1.4
长条、方形、马蹄形磁铁都有极性,球形磁铁有没有极性?如果有,十个大小不同的球形磁铁是杂乱无章的吸附在一起,还是首尾相连的吸附在一起,或是保持一定的相对位置,如太空中的星球一样?
这本是一个通过实验就可以解决的问题,无奈我没有这个条件,谁能告诉我?
1790.关于球形磁铁的进一步思考
2009.1.4
    将一个中空球形磁铁沿磁轴的不同角度切开,磁极会发生什么变化?是否还能合在一起?能否凸面朝上摞在一起?切开多个中空球形磁铁,是否有的能够凸面朝上摞在一起,有的不能?有的能够组合成球体,有的不能?将一个球形磁铁放入中空球形磁铁中间会是什么状况?能否悬浮在中间?放入多个球形磁铁又会怎样?
1791.关于磁铁极性的其他疑问
2009.1.5
某条形磁铁的N、S极分别处于长轴的两端,从其上切割下一块方形磁铁,该方形磁铁的极性是如何体现的?继续切割,使原条形磁铁变成许多新的小条形磁铁,不过原来磁铁的长轴变成了现在磁铁的宽轴,原来磁铁的宽轴变成了现在磁铁的长轴,这许多新的小条形磁铁的两极处于宽轴(原磁铁的长轴)还是长轴(原磁铁的宽轴)之上?
三角形多面体、五角形多面体和多角形磁铁的磁极是如何分布的?有无规律可循?
1792.磁极与轴长、地球与太阳磁场倾角有无关系?
2009.1.6
既然地球是椭圆形的,必定存在长轴与短轴和长轴朝向太阳、还是短轴朝向太阳的问题,我对磁极与形状关系的关注实来自于对太空星球相对位置的粗浅了解和好奇。
从物质基础的角度出发,磁极似乎应该处于长轴之上,那么五角星形磁铁是否存在五个磁极,或仅正反两极,或七极?轴长相同的球形磁铁有无磁极?地球是以长轴朝向太阳,还是以短轴朝向太阳?是以两极朝向太阳,还是以赤道朝向太阳?地球和八大行星与太阳磁场倾角是否一致、八大行星是否在一个平面上运行、夹角何以产生、太阳引力与磁场倾角是否迫使地球磁极偏离长轴?等问题也就应运而生了。
谁能回答我的这些疑问?
1793.纬度 离心力 重力加速度
2009.1.6
读《千万个未解之谜》第十册重力加速度之谜时,纬度越小,重力加速度越小;纬度越大,重力加速度越大的结论引起了我的怀疑。
我们知道,只有在赤道附近才能“坐地日行八万里”,而在极地附近不过是原地转圈。“坐地日行八万里”产生的离心力和重力加速度居然不如原地转圈,怎能让我信服!
原因似乎由于万有引力定律:F=G(M×m)/r^2 ,其中G是引力常数,M代表地球(或其他星球)的质量,m代表物体的质量,r为这两者之间的距离。重力加速度g=GM/r^2 ,M随星球不同而异,r随纬度或海拔高度而变,于是形成了重力加速度的千变万化。
是公式出现了问题,还是人们的理解和常识出现了问题?r如果从地心算起,赤道和两极差别不会太大,看哪个处于长轴,长轴的引力大于短轴,而离心力也大于短轴。但是考虑到转速情况就不同了,赤道地区是“坐地日行八万里”,而在极地附近不过是原地转圈,两地产生的离心力和重力加速度应与书中的说法相反。
您看呢?
1794.印尼何以盛产石油?
2009.1.6
印尼俗称千岛之国,多火山、地震,却盛产石油,用有机成矿理论是很难解释的,而循无机成矿就有了说服力。
空气中的含氧量很低,可氧却是地球上最多的化学元素,约占地球质量的百分之四十多,碳、氢也以化合物的形式普遍存在于地壳之中,为油气资源的无机成矿提供了可能。即便有机物转化为油气资源也离不开一定的压力和温度,故地质活跃的印尼反而成了石油生产国。
如果无机成矿成立的话,油气资源就不再是不可再生的资源,早日开采出来造福人类比埋藏在地下跑冒滴漏要好,且已经开采的油气田也不必挖空心思增加采收率,要换成可持续生产的思路加以利用,而地质勘探的重点应围绕断裂带和地质活跃的区域寻找油气田,发生汶川大地震的山区也可能有油气资源存在,中国也很可能摘掉贫油国的帽子。
1795.错误的理解与错误的选择
2009.1.7
    写完《1793.纬度 离心力 重力加速度》(2009.1.6)之后,我并没有停止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因为它关系到太空火箭发射场的选址,正是考虑到重力加速度的不同,迄今为止的太空火箭发射场大多选在高纬度地区。那么,除去离心力不同的好处之外,在低纬度地区设立太空火箭发射场真的不如高纬度地区吗?我又想到《重力加速度之谜》(载于《千万个未解之谜》第十册第2507页)开头的一段话:“不知你有没有做过这样的试验:假如你在北京用磅秤称体重为60公斤,那么你带着磅秤到广州再称一次体重,你会发现轻了80克重。这是因为你的质量是固定不变的,但是广州和北京的重力加速度不同,广州是9.788米/秒^2,北京是9.80米/秒^2,你在两地受到的重力也就不一样大了。”发现人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存在误解:重力加速度大,重力也大,并非有利于火箭的发射。举例来说:60公斤的体重广州和北京就差了80克,那么60000公斤的重量岂不差出80000克吗?这对于火箭发射何等重要啊!加上两地运动速度不同产生的离心力不同,在低纬度和高原地区设立太空火箭发射场明显好于在高纬度和低水平地区设立太空火箭发射场。
不同的理解产生不同的选择,正确的理解何等重要啊!
1796.离心力导致了纬度不同地区的重力差?
2009.1.7
    发完《1795.错误的理解与错误的选择》(2009.1.7)之后,我总感觉有点什么不对,躺到床上我醒悟了问题出在重复计算上,因为广州和北京之间的重力差可能就是由于离心力引起的,如果在两极,地势越高重力越大,因为没有了离心力,可见重力加速度的公式也是有条件的。
1797.太阳的两极决定了地球的两极?
2009.1.7
从地磁的倾角可能与太阳磁场倾角的关系想到地球两极的经常颠倒可能也与太阳磁场两极的经常颠倒有关,进而想到太阳磁场可能与银河系核心磁场的变化有关,不知是否这样?
当然,看看太阳系和银河系其它星球磁场倾角和磁极的方向这个疑问就可以解决,问题是我没有这方面的资料。
还有,太阳的两极也可能与银河系核心磁场的两极是颠倒的,因为异极相吸。这个问题似乎通过地球和太阳系其它行星磁场磁极与太阳磁场磁极是否一致得到解决,但也可能银河系核心磁场的磁极不仅决定太阳的磁极,也决定所有行星的磁极。
总之,这不是一个难题,只是我的知识过于贫乏。
1798.重力加速度计算公式中r(半径)的取值
2009.1.7
重力加速度计算公式g=GM/r^2 中r取何值引起了我的关注。取地球半径体现不了不同纬度离心力的不同,只适用于赤道。沿两极取一直线,取该直线至地表不同纬度90度角的垂直距离似乎较为合理,但还不包括两极,因为两极没有地球自转带来的离心力,对否?
1799.吸引力与离心力
2009.1.8
    发完《1798.重力加速度计算公式中r(半径)的取值》(2009.1.7),我并没有轻松的感觉,总有一种偷改定律的负罪感,因为我并没有认真的去研究定律的由来及每个函数的意义,只是发现了离心力与所处位置的角速度有关,及这个角速度计算半径的取值方法。
我中学只有初中二年的数学底子,后来为了高考虽然补习了三角几何、大学期间又学习了高等数学,成绩也还可以,但数十年不用早就就饭吃了,剩下的大概只有四则运算了。读数理经济学方面的书也多是一带而过,了解一下宏旨而已,那么多的变量,没有多少实际意义。关注自然科学,底子更是薄的可以,唯一可取之处就是敢想、敢问、敢说,决不墨守成规,并能结合已有的知识和当前的需要综合思考,有了疑问也不放过,慢慢的寻找答案,发现了问题和有了自己的见解当然也不藏私,更不怕人笑话。只有这样,我与社会才能一起进步。
关于物体在地球所处不同纬度和高度重力不同的问题,我想主要由于吸引力和离心力的原因,其中吸引力的决定因素是二者的质量之和,而离心力的决定因素是物体自身重量和所处位置地球自转的角速度。至于如何将它们统一在一个计算公式之内应该是职业科学家的事,我的责任是引起人们的注意,激发更多的人热爱科学。当然,如果能有突破性的发现更好,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所长与所短。
由物体在地球上所处位置不同产生的重力不同,想到星球在宇宙空间的相对位置,不也是吸引力和离心力的关系吗?区别在于影响的因素更多了,不像地面那么简单,但太阳系内的决定因素是太阳和物体自身,地球系统内的决定因素是地球和物体自身,抓住主要矛盾再结合环境因素,许多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重力加速度是吸引力与离心力的综合体现,不应是一个常数,细微的差别可以忽略,数十吨、上百吨的火箭就要精确计算了。所以,发射场的选址尤为重要,这也是我关心此问题的原因。其次是星球所处相对位置的“场效应”,吸引力与离心力是重要原因,所以本文探讨了这个问题,欢迎指教。
1801.星球在太空中的相对质量
2009.1.8
 星球在太空中的相对位置和运行轨道与其相对质量有很大的关系,这个相对质量不仅应该是其自身的质量,还应包括环绕其旋转的星体的质量,也就是构成其相对独立体系的质量,如此才可以解释其作为相对独立体系的相对位置和运行轨道。我的看法对吗?
1802.影响重力和重力加速度的主要变量
2009.1.8
影响重力和重力加速度的主要因素是吸引力和离心力。由于不同天体的吸引力和离心力不同,处于其影响之下的重力和重力加速度也不相同。一般说来吸引力决定于两物体质量之和,而离心力决定于物体的运动速度。
在地球表面,吸引力相对来说是固定的,而地球自转产生的离心力随物体距两极连线(磁力轴)最近距离的变化而变化,表现为重力和重力加速度的改变。所以,在地球表面影响重力和重力加速度的主要变量是地球两极连线(磁力轴)至某物体(磁力轴)的最近距离。
1803.银河系核心区的质量
2009.1.9
如果重力等于吸引力减去离心力成立的话,某物体脱离地球引力时的重量将接近于零,但它还没有摆脱太阳系和银河系的引力,因此还有一定的重量(及惯性力)。
根据地球的质量(重量和单位重量,下同。)、运行速度,及其磁力轴与太阳磁力轴的距离,可以推算出太阳的质量。
根据太阳的质量和运行速度,及其磁力轴与银河系核心区磁力轴的距离,可以大致推算出银河系核心区的质量(将银河系其他星球引力和太阳系其它星球质量忽略不计)。
这个质量是我们根据地球环境确定的,因此也是相对的。
1804.星球在太空中相对位置之谜
2009.1.9
在运动中吸引力与离心力的相对均衡应是星球在太空中相对位置的决定因素。这个相对均衡等于1,还是等于0,通过计算才能知道。不过只有一定质量、动能足够的运动着的物体才能既接受一定引力的束缚,又能克服万有引力取得这种相对均衡的有规律的轨道运行,大量的零散太空“碎屑”处于失重的漂移状态(体积过小、动能不足都是失重的原因之一),一旦接近较大的星球就会由于离心力的丧失或不足而演变成流星。
运动和运动产生的离心力是星球的生命。现在我们观察到的星球似乎没有静止的,既是一切物质的存在形态,也是大自然淘汰的结果。
1805.神秘的第一次推动
2009.1.9
除了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很难解释神秘的第一次推动。
从微观世界来看,原子内部也存在着电子的运动,但客观世界总存在着相对静止和相对运动的现象。
从宇宙空间星球的相对位置来讲,无序中蕴含着有序,有序中夹杂着无序。有序是自然形成的平衡,无序是平衡的不断打破。每一次超新星的爆发和白矮星的形成都要打破局部的平衡,有的以渐进的形式,有的以突发的形式,宇宙空间一刻也没有平静过。
最奇怪的是旋转现象,除了不旋转就要被万有引力淘汰可以解释之外,恐怕没有更好的解释。至于左旋还是右旋,有一定的偶然性,也有一定的必然性,星系核心磁场的旋转方向恐怕要影响星系内大多数星体的旋转方向,至于是正磁场影响,还是负磁场影响,如同液力传动(正向),还是如同齿轮传动(逆向),抑或都有,还需科学家们探讨。太阳系各行星的旋转方向主要受太阳磁场影响,还是主要受银河系核心磁场的影响,抑或相邻星系磁场的影响,也是一个有趣的问题。
旋转的动力也是一个谜,磁力感应还是宇宙射线、太阳风的推动?没有补充,任何初始动能都有耗尽的一刻,地球大气外层的电离和增温现象就是运动带来的摩擦产生的。地球的转速也在缓慢的改变,绕日的速度在增快,自转的速度在减缓,是离太阳近了,还是离太阳远了?
太空中每个星球的转速也不相同,有没有规律可循?一般来说只有取得吸引力与离心力的平衡才能长期相伴,现在这种平衡是淘汰的结果,还是自动取得的?从月球表面密布的陨石坑来看,自然淘汰的可能性较大。
大千世界充满神秘,正是这种神秘吸引人们探讨,并且越是相对贫乏的方面,越是渴望补充和明白,这是我最近在这方面倾注了较多热情的原因,希望网友谅解。
1806.我们是否高估了恒星上的热核反应?
2009.1.10
      恒星上存在热核反应这一点可能没有什么人会发生怀疑了,问题是这种热核反应发生的范围仅限于恒星表面,还是整个恒星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核聚变的过程?如果是前者,我们的恒星理论就值得反思;如果是后者,恒星为什么不会在一瞬间炸毁?
我们知道最简单的燃烧过程是不同化学原素的化合与分解,对此我们已经司空见惯了。连续不断的热核反应是需要一定的条件的,这些条件只有恒星表面才能具备,所以地球等离子层的最高温度虽然高达上千度,由于元素单一,又达不到热核反应的基本条件,所以既不能发生化合分解反应(有限的结果除外),也达不到热核反应,维持了地球的现状和我们人类的生存条件。
热核反应则不同了,氢聚变为氘,氘聚变成氚,氚聚变成其它元素,所以恒星表面温度可以达到上百万度,照亮了相邻的空间,也孕育了地球上的生命。但是热核反应连续进行下去也会有一个极限,达到金属和非金属元素时就会减缓甚至停止,转化为重金属元素的核蜕变与其它形式的核反应。否则,就会变成超新星,在一瞬间炸毁。
恒星上的热核反应也有一种收支的相对平衡,否则会迅速的膨胀,吞噬掉所有的行星,邻近的恒星,形成一个个黑洞,又迅速的转变为超新星,太空就会比我们现在看到的热闹多了。
太空科学虽然深奥,却可以运用常理进行分析,所以我可以发表一些门外汉的见解。对其它一些专业性更强的领域,我只能保持沉默,这是我对太空科学表现出强烈兴趣并发表了较多见解的原因之一。
科学带有相关性,突破往往存在于知识的交汇点,所以广泛的知识和兴趣有利于科学的突破,门外汉也可能有意想不到的贡献,起码也可以启迪思维,这是我敢于班门弄斧的原因之二。
初生牛犊不怕虎,是原因之三。
如果人人都参与科学发现和探索,我们的社会就会形成朝气蓬勃的景象,任何科学难题都可能突破,我们的文明和进步就会更快,这是原因之四。
还可以举出一些原因,但这四点就足够了。
有《法制论坛》的网友问我:为什么不再关心司法公正,而关心起自然科学?是不是自己的问题快要解决了,注意力就转移了?
不能否定这是原因之一,最主要的原因是我关于司法公正已经说了太多的话,篇幅已经占到《探索集》的十分之一,该说的已经差不多都说了,现在需要的是实践,而不是探讨,实践又是我所无能为力的,而我又何尝不是望眼欲穿的期待着我国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的进步及自己问题的早日解决呢?可生活不能总停留在打官司上,目光也不能只盯着与自己利益相关的领域,一个人一生要做的事实在是太多了。文章是情之所发,保不准哪一天我又会怒火中烧,发泄一通,但我总不能天天骂街,把全部精力都花费在社会的一隅,那样活的岂不是太乏味了吗?而我其他方面的成果,又何尝不是对司法腐败现象的鞭挞,对社会发展的推动?
我之悲,也是国之耻,党和国家能够无动于衷吗?人民能够答应吗?历史会如何评说?所以,走好自己的路是最重要的。
1807.前翘与后折——地震原因之一
2009.1.10
世界上有三大地震带,然而许多断裂带和地震却离这三大断裂带很远,但细细分析也与这三大断裂带有着密切的联系,这种联系就是前翘,必然带来后折。
例如喜马拉雅山升高,未必整个欧亚板块一起跟着升高,在其间薄弱的地方可能发生断裂,形成许多与喜马拉雅山升高相联系的断裂带和地震带,四川汶川大地震即可能与此有关。
地震虽然是坏事,却可以促进油气资源和许多矿产资源的形成,我国的油气田甚至煤田的分布都与断裂带有关,更有许多大江大河就是在断裂带上形成的。所以,地震不可避免,利用地震找矿却是我们可以发挥的主观能动性,万万不可忽略。
 爱学记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