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当年否定文化大革命为什么很容易

火烧 2010-09-23 00:00:00 网友杂谈 1025
文章分析文化大革命被否定的原因,强调阶级斗争与物质利益的关系,指出走资派对否定文革的影响,结合毛泽东思想与继续革命理论,探讨其历史背景与现实意义。

当年否定文化大革命为什么很容易

   

毛主席曾经说过,“文化大革命是干什么的,是阶级斗争嘛!”

   

毛主席创立了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继续革命的理论。文化大革命就是在继续革命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一次实践。那场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同巴黎公社一样,都没有成功。对于巴黎公社,马克思曾经指出:“即使公社被搞跨了,斗争也只是延期而已。公社的原则是永存的,是消灭不了的;在工人阶级得到解放以前,这些原则将一再表现出来。”同样,文化大革命的原则也是永存的。

   

文化大革命的实践,为坚持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的继续革命提供了极为宝贵的历史经验。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学说,大大地提高了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政治觉悟。

   

马克思主义认为:一切阶级斗争,都是在物质利益即经济利益互相对立和冲突的基础上发生的,归根到底也都是围绕着物质利益而进行的。

   

文化大革命既然是阶级斗争,同样存在着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在物质利益即经济利益上的对立和冲突,而绝不是单纯文化意义上的革命。否则,毛主席就不会说 “当大官了,要保护大官利益”,“有好房子,有小汽车,比资本家还厉害”那样的话了。在那些被走资派把持的部门与单位,将社会主义公有制变为走资派所有制,将“按劳分配”变为“按权力分配”;实行新的等级制度,“公仆”享受特殊待遇;实行变相的世袭制度,其子女多为新贵。正因为如此,所以文化大革命当中人民群众才造他们的反。也就是说,人民群众造反的目的归根到底是为了自己的物质利益。走资派之所以否定文化大革命,其目的也是为了自己的物质利益,即“大官利益”。

   

毛主席曾经指出:“搞社会主义革命,不知道资产阶级在哪里,就在共产党内,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走资派还在走。”所谓“走资派”,毛主席所指的绝不是某个人或几个人,而是党内的“资产阶级”。所谓阶级,当然是指一个集团。

   

这个集团长期治理国家,有着丰富的执政经验。这个集团,尽管在文革中受到了冲击,但并没有被彻底摧垮。文革后期,集团的精英纷纷得到“解放”并重新掌握了权力。事实证明:这个集团,是否定文革的政治基础和中坚力量。

   

否定文革,当年中国的老百姓却没有多少人提出反对,而是平静地接受了这一现实。这是为什么?其中的原因固然很多。

   

毛主席晚年提出限制资产阶级法权,但此后并没有解决“八级工资制”的问题,没有解决“有好房子,有小汽车,比资本家还厉害”的“大官利益”问题,也没有解决“走资派还在走”的问题。当然,要彻底解决“走资派还在走”的问题,也许要经过第二次甚至三四次文化大革命。这些问题之所以没有解决,也许是受到干扰或者没有来得及。可是,这些问题毕竟是人民群众“最近的目的和利益”。

   

毛主席在对敌斗争方面,曾提出许多重要的战略策略思想。其中一点就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要实现自己对同盟者的领导,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率领被领导者向着共同的敌人作坚决的斗争并取得胜利,二是对被领导者给以物质利益。当年,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开展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的土地革命。打倒了土豪,农民分到了田地,获得了实实在在的物质利益。所以,农民就拥护共产党。后来,“还乡团”回来了,搞反攻倒算,广大农民当然不会“平静地接受”,而是跟着共产党继续闹革命。反攻倒算就是地主阶级否定土地革命,翻土地革命的案。

   

文革中,对立和冲突双方的物质利益问题恰恰没有得到解决,这或许是当年中国的老百姓平静地接受否定文革这一现实的重要原因,也可视为文革失败的一条教训。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