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谈两则
从贪污、受贿事件的高发看制度的缺陷(一)
在我国贪污官员落马的事件已屡见不鲜,不用我举例,百姓们也能举出一大串,一方面说明政府加大了惩治腐败的力度,另一方面也说明官员的贪污已成高发之势,如不从根本上遏制其腐败现象的发展,势必将成为群体腐败,那样以来必将为百姓深恶痛绝。
从2008年的统计资料看来,(报载)以100位贪官(为例)的年龄平均在50.8岁,九成为处局级以上,而且年龄在逐步下降,也就是说,贪官的年龄在逐步年轻化。中央编译局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所长何增科认为:年轻的官员因为胆子比较大,抵御诱惑的免疫能力也比较差,面对形形色色的物质诱惑,更容易走上腐败道路。
果真是免疫力差吗?这样的观点我不敢苟同,官员腐败案件的逐年上升不能单纯解释为年轻人的免疫差,现在一大批的年轻人走上了领导岗位,因为缺少监督体系,才造成了贪污官员的年轻化。这种局面的形成,正是监督机制的缺失。难道官员的贪不贪污仅靠自身的免疫力吗?如果说那观点成立的话,那么,年岁大的官员不也在贪污受贿,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陈同海,这位高干子弟,前中石化老总,受贿1.9亿元,案发时已近60岁,你说他平日没钱花吗?每月他的交际费就是一、二百万(公款),按说他水平素质都该高吧,免疫力也该不会差到哪里,可他就是能疯狂地敛财,说到底就是没有人监督官人权力的运做,就像是在一条大马路上掉下一大堆钱,如果没人看着,路过的人会怎样哩?大概会是胆子大的多拿,胆子小的少拿,如果有人看着,我想就会是另一个结果。这正应了前河北省副省长丛福奎在牢里反省的话:我们当官的就像是关在笼子的老虎,看着我们不自由,被关着,其实我们在笼子里自由得很,愿干嘛就干嘛,没人管的(大意)。这就道出了做官的是没人监督的,他(她)是自己所管辖的地域(领域)里一把手(或是主管)几乎就是皇帝,下属敢管吗?敢去监督吗?上级又离得山高皇帝远,而且都是上一级的领导的红人,不红我也不让你在这里做官,早换上了自己的嫡系,这点我们不用讳言。
当领导的往往认为自己了解自己的下属:他不会胡来的,再说也是党培养了这么些年的干部了,正是这样过度的相信才造成了监督的缺失,而使不少有能力的干部被金钱所击倒。监督机制的缺失也就毁了这些干部们。
我记得我国驻联合国前大使在退休后写的一篇文章里提到:联合国的各部门管着那么多的钱物,没有一人敢去伸手,为什么呐?他说:联合国把自己的每一个雇员都其看成是一个普通的人,和每个人一样都有私欲,不是一个高尚的人。为此,就把监督机制一并完善起来,这样,人们就收起了自己的私欲,安分守己的工作,这就形成了人人不是不会贪污而是不敢贪污,在任内人人都是君子的现象。
有的人说不少官员是被女色迷惑的,我看不尽然,他再缺钱,再想满足小情人的胃口,但是监督机制在那里摆着,他的手还敢去伸?伸手必被捉,谁还敢?
记得当年胡建学初到山东泰安做官时,对自己的一帮官员说:泰安的钱不能拿,泰安的女人不能碰。这可是一个高素质的官员吧,我相信他当初是这样想的,然而,最后怎样,锒铛入狱,他不是没有素质,关键是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监督机制来约束官员的日常行为。公家的钱不拿白不拿,拿了也白拿,胆子再小的人也会大起来,这就是制度的缺失。
当务之急,我党应该尽快地把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监督机制建立起来,(包括公务员的财产公示制度)。不然,你抓再多的人,继任的还会去贪污,就像是当年的朱元璋,把贪污官员的皮剥下来里面放上稻草竖在衙门口前,怎么样,继任者还是去贪污受贿,问题的关键是不言自明的。
我党要走出黄炎培老先生在延安时对毛泽东主席所提出的“周期律”的建议,在现在看来任务是相当的艰巨,我们相信党正在努力,同时也看到了贪官污吏对党所带来的危害,因此,惩治贪官污吏的力度正在加大。古代先贤提出的:“朝有鲠直之臣,野无遗贤”的美好理想一定会实现。
活在哪个世界里为好(二)
写下这样的题目是不是有点白痴?世界只有一个,就是我们生活的世界,是的,这个活生生的世界里让几十亿的人口能够有个落脚点,足以获取能量而活下来,其实这是一个物质的世界;而另外的世界就是精神的世界,这两个世界相辅相成,构成了我们人类每个个体的特质,即区别人他人又和他人相似的形态。
哲学家说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其实,我们人类就如同是双胞胎,除了形体外在的特质完全相同一样,但他们的两个人的内心世界是不相同的,既对社会的看法、个人爱好乃至脾气秉性也不会完全相同,也就是说决定人品质高下的就是我们的精神世界,而不是物质的世界,也就是说不是物质的人而是精神的人。
虽然如此,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我们世界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哪?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还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世界上的人始终就是这样看似矛盾而又在统一地活着,哲人总把世界看得很灰暗,认为到处是为金钱利禄而忙碌的人,芸芸众生,为了金钱,自私自利,不好开化。而忙于名利的人对那些所谓清高的人又嗤之以鼻,世界就在这种博弈中斗争着、统一着、前行着,又在这个地球上延续着。
对于大多数靠着劳作而获的财产的人我们不应该指责、嫉妒,而是应该鼓励,只有劳动获得的财产是有价值的,这样的人内心很充实,可以说是这世界的中坚力量,你说这样的人是活在物质的世界里吗?当然,同时,这又是一种社会的创造力量,物质的世界就是靠创造而来的,这样的人内心世界也是干净的。
我们不能因此而简单地把人看作就是物质的动物,这是因为物质是我们人类必需品,没有物质的保障人类就没有繁衍,没有繁衍哪里有世界的前行?
单纯的物质决定了人的温饱,同时却不能造就人的品行。
其实,我要说的就是,人需要的是精神和物质同时温饱和富裕,这似乎是个悖论,物质和精神的多寡能不能在这样的矛盾体中和谐共存?这始终是哲人们不安心和探讨……而又是往往失望的问题。
在这个世界上,有许多人不看重钱财而注重自己的内心世界,也就是说活在了精神世界里,像我们的先贤们就与物欲横流的世界格格不入。
精神的东西是这个世界的灵魂,物质的东西是这个世界的基础。
但是,物质已到了相对富裕的时代,我们的大部分人只要工作就能获的生活的必需,然而,富裕的人中有的为富不仁,吃喝玩乐,实则是精神世界的泯灭。
“人莫不有欲,莫不求其所欲。”但是,欲望和理想是不同的,富裕了不一定就自然而然地就要堕落,原因就是人的内心世界有高下之分,好多人富了做慈善,乐意帮助他人,把自己的财富返还给社会,这就是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
粪在田则为肥,在衣则为不洁,只有我们精神世界强大了才能贫贱不移,富贵不淫。
坚守贫穷,为了自己的理想或者说是为了实现大多数人利益而坚守贫穷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精神,嘉许这种精神,我们的社会需要这种精神,尤其是在这满眼物欲的社会里。
“风波茫茫,或轮无底,或达仙山,二者何择?
唉生悼世不是人生的全部,骄奢淫逸不应是人生追求。
只有我们过多地追求精神世界的辉煌,人生才会充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