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民族战争的划分及世界统一
一,民族战争不能简单归结为阶级斗争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一文中提出了这样一个说法,“人对人的剥削一消失,民族对民族的剥削就会随之消失,民族内部的阶级对立一消失,民族之间的敌对关系就会随之消失”。以此为依据,我国学术界普遍认为,民族之间平等现象是由民族内部的生产资料私有制造成,民族压迫是阶级压迫在民族关系上的延伸,民族压迫的根源就是阶级压迫,在阶级社会里,民族问题实质上是阶级问题,民族斗争实质上是阶级斗争。具体说来,在阶级社会的民族共同体中,民族内部分裂为两个相互对立的基本阶级,占统治地位的民族对其它民族的压迫,主要是占统治地位的民族中剥削阶级对其它民族之间的不平等。在国际范围内,压迫民族和被压迫民族的关系,主要是压迫民族中剥削阶级对被压迫民族中的广大劳动人民的奴役。社会主义消灭了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从而也消灭了民族中的广大劳动人民的奴役,社会主义消灭了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从而也消灭了民族内部和民族之间的不平等的根源。因此,阶级的划分比民族的划分更深刻更重要。这样,就把民族战争归结为阶级斗争,把民族问题归结为阶级问题,把阶级看成比民族更基础,更深层的范畴。
在民族战争与阶级斗争的关系上,我国学者为什么会持有这样的观点?我们认为,这是同关于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思想相联系的。在资本主义时代,社会矛盾主要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马克思恩格斯说,大工业到处造成了社会各阶级间相同的关系,从而消灭了各民族的特殊性,大工业创造了一个在所有的民族中都具有同样的利益,在它那里民族独特性已经消灭的阶级;即工人阶级,这个阶级没有祖国,即不同属于任何民族国家,没有因民族区别而产生的互不相同的利益。他们认为;处以不同民族中的资产阶级在剥削和压迫无产阶级方面是相同的,因此,全世界的无产阶级也应该打破民族界限,联合起来,共同反对全世界的资产阶级,这种关于民族问题同阶级问题相互关系的观点体系显然受着无产阶级世界革命战略思想的影响,烙着这战略的痕迹。
然而,当我们观察社会现象时,却看到,民族之间发生利益冲突时,各民族内部的阶级矛盾总是服从于民族矛盾,而不是民族矛盾服从于各民族内部的阶级矛盾。例如,在20世纪前期,当日本统一中国时,不但日本的统治阶级全力推动和积极统一中国,而且日本的被统治阶级也积极参与战争。与此同时,中国的各个阶级,包括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也都参与了抵抗日本民族统一的斗争。又如,按照各民族内部的阶级压迫是民族压迫的根源的观点,苏联,中国,越南都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在本国范围内消灭了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在这几个国家之间,民族之间不平等的根源按理就应该消除了,民族对立和民族斗争按理就应该不存在了,然而,当这些国家发生边界领土争端即这些民族之间发生“生存空间”的争夺时,在民族利益面前,却是整个民族一致对外,无论是执政的共产党员,还是普通的老百姓,都是把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点忘记了。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如果民族战争能够归结为阶级斗争,就不会出现这种现象。既然出现,就表面民族战争就不能归结为阶级斗争。
二,世界民族战争的划分
在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民族战争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五种不同的类型;
(一),原始社会时期的民族战争。按照现在大多数历史学家观点,人类的原始社会是过着共产主义的生活,后来,随着人口的增多,部落的扩大,便需要扩大生存,采集,狞猎地域,部落与部落之间为了争夺土地,河流,森林和扩大生存地域,开始发生部落战争,从而演变成原始社会的民族战争。部落联盟,是这种战争的产物。战争中的俘虏,不是杀掉,就是吃掉或是用来祭。后来才懂得收养而作为劳动力,这种民族战争通常是以一方部落被消灭或被驱走而告终。古史记载,上埃及,下埃及两个民族部落王国统一的战争,发生在公年前3500年之前。上埃及统一下埃及,将埃及统一的战争发生在公年前3200年--公年前2930年;公年前26世纪--公年前2371年,苏美尔次拉格升--温马战争,已有铭名文载;发生在公年前2530年的中国炎帝侵陵诸侯,黄帝与其战于阪泉之野的战争,都属于原始社会的民族之间的战争;后来,随着社会分工,农业,畜牧业,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生产物品有了剩余,出现了私有制财产,逐步萌芽了私有制和阶级,从而使原始状态的战争蜕变为抢劫,掠夺财富和奴隶的战争。战争的发展,防卫的需要,促使诚邦(小国)的形成和城市的发展。原始社会末期的部落之间的统一战争,加速了原始社会的解体,促进了奴隶社会和国家的产生,使人类由原始社会野蛮时代进入了奴隶制文明时代。
(二),奴隶社会时期的民族国家之间的战争;奴隶社会的生产力比原始社会有很大的提高,当时私有制已经确立,阶级已经形成,国家已经产生,军队已经出现。奴隶社会的经济以农业生产为主,土地被奴隶主占有,大批奴隶被在田野里耕作和从事各种劳动,奴隶不占有生产资料,是奴隶主私有财产,奴隶主可以随意打骂,买卖,杀害奴隶,阶级矛盾十分尖锐。奴隶制国家形成以后,奴隶社会经历了许多民族国家之间的战争,对于奴隶制社会民族战争,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两种类型;(1),奴隶制民族国家对奴隶制民族国家之间的战争;例如中国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战争就属于这一类奴隶制民族国家之间的战争;(2),奴隶制社会民族国家对封建社会民族国家之间的战争;例如中国秦国统一六国时以六国联盟反对秦国统一的战争就属于此类战争。
(三),封建社会时期的民族战争,封建社会时期的民族国家之间的战争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1),封建社会时期的民族国家对奴隶制社会民族国家的战争;例如公年前221年秦国统一六国的战争就属于此类战争;(2),封建社会民族国家对封建社会民族国家之间的战争;例如11--13世纪十字军东征战争(西欧--近东);1125--1127中国金灭北宋之战;13世纪蒙古西征(蒙古--欧亚);11492--1541年西班牙征服美洲之战;(3),封建社会民族国家对资本主义社会民族国家之间的战争;例如1812年俄国--法国之间的战争,等等都属于此类民族战争。
(四),资本主义社会时期的民族国家之间的战争;对于资本主义社会时期的民族国家之间的战争大致也可以分为三种类型;(1),资本主义民族国家对封建社会民族国家之间的战争;例如上述中的俄法战争以及近代欧洲的殖民主义战争都属于此类战争,(在这里,我们需要说明的是;目前,不少人在评价近代殖民主义战争的时候,通常从它仍是一种民族剥削,民族压迫的社会制度这一事实出发,把殖民主义和殖民主义战争等同于“罪恶”和“弊端”这种把有无民族剥削和民族压迫当作评价殖民主义的根本标准的观点违背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我们要在深刻批判殖民主义民族剥削和民族压迫的同时,对殖民主义在战争其它封建主义国家,推动社会前进中所创造的奇迹和历史功绩,应给予充分的肯定,这是因为,资本主义的“殖民主义消灭了封建割据,打破了自给自足和封闭状态,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交换都成为世界性的,形成了各国经济依赖,渗透和竞争的新格局”。资本主义的殖民主义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资本主义文明国家,把其它一切民族都卷到现代文明中来了,许多殖民地国家实现了生产的工业化,商品和社会化,在政治方面,殖民主义用自由,平等,博爱代替了“君权神授”和等级特权,建立完备的法制体系,用以摧毁封建专制制度;人道主义和资产阶级人权代替了蒙昧主义,禁欲主义和文化专制主义等等;所有这些,都是先进代替落后,科学代替迷信,资本主义民主代替封建专制,文明代替野蛮都表明资本主义文明是比封建制文明更高级的一种文明,都是人类历史的巨大进步。所以,我们从这一角度来看,在近代资本主义的殖民主义和殖民主义战争是人类历史的一次巨大进步,是有革命性意义的)。(2),资本主义民族国家对资本主义民族国家之间的战争;例如1813年,法国同反法同盟(俄国,奥地利,大不列颠,普鲁士瑞典等国)的战争;1898年的美西战争;1899--1902年英布战争;1904--1905年的日俄战争;1914--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美国与日本太平洋战争等都属于此类战争;(3),资本主义民族国家对社会主义民族国家之间的战争;例如1941--1945年德国--苏联的战争;1950--1953年以美国为首的15国联合国军与中国,朝鲜战争;1961年美国与古巴的吉隆滩战争等等都属于此类战争;
(五),社会主义时期的民族国家之间的战争;十月革命胜利后,标志着共产主义事业从理论走向实践经验,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在一国到多国胜利后,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民族战争并没有因此而消失,而是民族战争在社会主义国家之间依然像其它各个社会时期一样仍然爆发着。对于社会主义民族国家之间的战争大致也可以分为三种不同类型;(1),社会主义民族国家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战争;例如上述中的德国与苏联的战争;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与中国,朝鲜战争;美国与古巴的吉隆滩战争等等;(2),社会主义民族国家与非发达资本主义民族国家之间的战争;例如1962年中国--印度的边界战争;1979--1988年苏联与阿富汗战争;20世纪70至80年代在非洲地区发生的一些内战和地区冲突中,苏联和古巴采取苏联出武器,资金,古巴出兵的方式予以介入,其中主要有;1975年至1976年古巴出兵介入安哥拉内战;1978年古巴出兵介入埃塞俄比亚与索马里争端;80年代古巴出兵介入南非战争;80年代古巴出兵支持莫桑比克与南非战争;等等都属于此类战争。(3),社会主义民族国家与社会主义民族国家之间的战争;例如1956年苏联出兵匈牙利;1968年苏联,匈牙利,波兰,保加利亚,民主德国对捷克斯洛划克的战争;1969年中国--苏联边界战争;1978年越南对民主柬埔寨战争;1979--80年代后期中国--越南的边界战争;1988年中国--越南的南海武装冲突等等;这些都属于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战争。
三,民族战争产生的根源
民族战争是怎样产生的,它的根源是什么?对于这样问题的回答,从古至今基本上存在着这样几种看法。一种是神学战争论,认为民族战争产生的根源在于神或上帝的意志、报应和安排。第二种是人性战争论。它把民族战争产生的根源归之于人类好斗的生物本性和欲望。中国古代的《吕氏春秋》中便写道:“凡兵也者,威也;威也者,力也。民之有威力,性也。性者所受于天也。”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则说:“战争、战役和革命都来自人以及人的欲望。”第三种是民族差别战争论。这种理论认为民族战争根源于民族之间的差别。美国的资产阶级学者瓦尔特·罗斯托夫说:“战争,说到底是因为存在一种我们称之为民族独立的概念的缘故。在独特的传统和共同的利益的基础之上形成的统一国家就会导致不断产生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冲突。”第四种是人口战争论,这种理论把民族战争根源归之于人口的增殖。法国的资产阶级学者加斯顿·博托尔认为,把社会推向民族战争的“原因是人口数量超过了完成经济工作和政治工作的需要的数量。”第五种是不可知论战争论。这种理论认为民族战争是一种心灵性的流行病,其原因是未知的和不易发现的,因为有许多不同种类的障碍足以妨碍对此现象的任何客观性的和科学化的研究。第六种是经济利益战争论。这种理论把民族战争的根源和财富、经济利益联系起来,认为财富是引起民族战争的根源。美国的资产阶级学者朱利安·哈克斯莱说:民族“战争是与财富积累的现象相联系的。这种财富是冲突的目的物。”上述这些五花八门的民族战争根源理论,虽然有的在探索民族战争根源的长途中,向真理迈进了一步,但他们都没有真正地揭示出民族战争产生的根源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坚持从民族战争与私有制和阶级的内在联系上考察民族战争的根源,认为民族战争是私有制和阶级的必然产物。正如列宁所说:“战争同私有制基础并不矛盾。而是这些基础的直接的和必然的发展。”毛泽东继承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民族战争根源理论。他不仅指出:民族“战争——从私有财产和有阶级以来就开始了的。”而且在《论持久战》中又指出:“由于阶级的出现,几千年来人类的生活中充满了战争,每一个民族都不知打了几多仗,或在民族集团之内打,或在民族集团之间打。打到资本主义社会的帝国主义时期,仗就打得特别广大和特别残酷。”由此可见,在有私有财产和有阶级的社会中,民族战争是和私有财产及阶级联系在一起的,而私有财产和阶级又“是由于经济的原因产生的”所以,民族战争产生的最终根源不是别的,而在于社会的经济活动之中。任何社会的经济活动,最根本是物质生产方式内部的矛盾运动。在人类原始社会的初期,生产力极为不发达,生产资料是原始的公有制,那时还不可能产生战争。随着原始社会生产力的逐渐发展,人类进入了氏族制的原始社会,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几个氏族开始组成了不同的部落。这时,生产资料虽然还是原始的公有制,还没有私有财产,没有阶级。但是,每一个氏族部落为了生存而进行了简单的生产活动,开始把土地等自然条件作为生产的前提。虽然,土地等自然条件还是公有的,但是,每一氏族部落都有占有权。因此,当某一氏族部落在它把土地等自然条件当作自己部落的东西来对待时,就会碰到的唯一障碍,这就是业已把这些生产的自然条件当作自己的东西而加以占领的另外一个氏族部落的反对,为了解决这样的冲突,氏族部落之间就发生了战争。因此,这种完全不具有任何阶级属性的氏族部落之间的战争,它的产生除了复仇等原因外,主要地是产生于原始民族部落为维护生存的物质生活之中。到了原始社会的后期,由于第一次社会大分工,有力地促进了原始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私有财产和阶级。正如恩格斯所说:“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在使劳动生产率提高,从而使财富增加并且使生产场所扩大的同时,在既定的总的历史条件下,必然地带来了奴隶制。从第一次社会大分工中,也就产生了第一次社会大分裂,即分裂为两个阶级:主人和奴隶、剥削者和被剥削者”这时。人的劳动力能够生产出超出维持劳动力所必需的产品了,剥削者为了占有更多的私有财产,需要吸收新的劳动力,而民族战争为剥削者提供了新的大量劳动力。这样,具有阶级属性的民族战争便产生了。
人类社会发展到原始社会的最后时期,铁器的使用,使更大面积的农田耕作,开垦广阔的森林地区成为可能,从而进一步促进了原始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于是便发生了第二次社会大分工,随之出现了商品生产,财产不平等现象日益严重,最初的剥削者——奴隶主阶级为了掠夺别人的财富和保护自己的私有财产,建立起了军事组织,民族战争完全成为了一种正常的营生。
由此可见,正是因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冲破了原始公社的生产关系,产生了私有财产和阶级,伴随着这种私有财产和阶级而来的掠夺奴隶和财产的民族战争便产生了。
四,民族战争的正义性与非争议性
列宁曾经说过:“弄清战争的性质是马克思主义者解决自己对战争的态度问题的必要前提。”所谓战争的性质,是指民族战争的正义性和非正义性。中国古代的军事思想家对民族战争性质的问题已有初步的认识,他们提出了“义”和“不义”作为区分民族战争性质的标准。他们认为:“诛暴救弱,谓之义兵。”反之,即是“不义”。
这一朴素的思想表明了人类在对民族战争性质的认识上深入了一步。但是,古代军事思想家的“义”和“不义”主要还是一个道德判断标准。因此,他们往往偏重于从道德上谴责不义的民族战争,而歌颂“义兵”。毛泽东简明而科学地概括了民族战争性质。他指出:“历史上的战争分为两类,一类是正义的,一类是非正义的。”那么,究竟根据什么来确定民族战争的性质呢?列宁认为,民族战争的性质既不是由人的主观“善良愿望”所决定的,也不是由谁先进攻,敌人在谁的国境内决定的,最基本的问题是看民族战争是那一个阶级进行的,具有什么样的政治目的。他指出:“决定战争性质的是战争是继续的是什么政治(‘战争是政治的继续’),战争是由哪一个阶级为了什么目的进行的。”这就表明,民族战争的正义性和非正义性并不是单纯的道德标准,而首先是反映一定阶级利益的政治标准。民族战争的性质主要决定于民族战争的政治目的和内容。
我们共产党人反对一切阻碍进步的非正义的民族战争,但是不反对进步的 正义的民族战争。对于后一类民族战争,我们共产党人不但不反对,而且积极参加。这就说明,我们共产党人从来不笼统地反对一切民族战争或拥护一切民族战争。我们反对的是一切反动统治阶级进行的掠夺、镇压、奴役各国人民的反革命的非正义的民族战争,反对的方法,在战争未爆发前,极力阻止其爆发;既爆发后,只要有可能,就用正义的民族战争反对非正义民族战争。我们拥护的是各国人民进行的革命的正义民族战争,拥护的方法是积极赞助和必要时直接参加。
对于民族战争的社会作用,民族战争也和生活中一切事物一样,除了有消极的一方面外,还有积极的方面。从消极的方面说,民族战争不可避免地会带来种种的惨祸、暴行、灾难和痛苦,从积极的方面说,民族战争能够唤醒群众,加速革命发生的进程,促进人类历史的发展,特别是对于极端有害和反动的社会制度,战争对它起着一种破坏作用。正如列宁所说:“正象木乃伊在接触空气时立即解体一样,战争给已经失去了自己的生命力的社会制度作出了最后的判决。”
五,研究民族战争的目的在于统一世界
共产党人为什么要研究和从事民族战争呢? 无产阶级研究和从事民族战争的出发点,区别于其它一切剥削阶级。它不是为了掠夺或扩张而进行民族战争,而是为了消灭民族战争,实现人类永久的和平,这是无产阶级研究和进行民族战争的最终目的。这也就是毛泽东所说的:“战争的目的在于消灭战争”的科学含义。这一目的是同无产阶级最后消灭阶级,消灭一切剥削制度和一切国家,实现人类最伟大的理想——世界统一的共产主义社会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怎样才能消灭民族战争呢?毛泽东认为,由于民族战争产生的根源在于私有制和阶级以及国家。因此,要最终消灭民族战争,必须首先消灭私有制和阶级并最后消灭国家。他说:“人类社会进步到消灭了阶级,消灭了国家,到了那时,什么战争也没有了,反革命战争没有了,革命战争也没有了,非正义战争没有了,正义战争也没有了,这就是人类的永久和平的时代。”(《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174页) 那么,通过什么样的途径才能使民族战争消亡,实现人类的永久和平呢?
“人口战争论”提出了一种“自我调节论”。他们认为,民族战争既然是由于人口增殖而引起的。“战争可以吸收这种人口‘过剩’,造成一定的‘人口陷落’。 当民族战争发展到国家不能为前线提供足够数量的人员补充和生产无法满足前线需要时,武装活动就会停止,于是出现了和平。”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家提出过“以战去战”的思想。他们认为:“杀人安人,杀之也;攻其国爱其民,攻之也;以战止战,虽战可也。”这是一种主张用民族战争消灭民族战争的朴素认识。
共产党人认为要使民族战争消亡,必须首先消灭私有制和阶级并最后消灭一切国家,实现人类最伟大的理想——世界统一的共产主义社会,这样才能够实现人类的永久和平。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国家作为人类社会的历史现象,最终必然会灭亡。阶级的消灭是国家消失的必要前提,只有消灭剥削阶级,消灭一切阶级和阶级差别,彻底铲除阶级产生和存在的根源,国家才会灭亡。那时,生产力高度发展,物质财富极大丰富,阶级差别消失,分配领域实行“按需分配”,对人的统治将被对物的管理和对生产过程的领导所代替,到那时国家便灭亡了。
马克思主义认为,一切国家的灭亡是同世界统一有着密切的联系。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一文中写道:“工人没有祖国”,号召“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按照马克思的设想,共产主义革命将会首先在发达国家获得胜利,能后还会在全世界所有落后的国家获得胜利,当全世界共产主义革命实现以后,他认为,就可以“取消国家”从此人类社会将过渡到“自由人联合体”的社会,马克思所说的“自由人联合体”的最高级的共产主义社会就是“世界统一”性共产主义社会。
列宁也是和马克思一样都是认为国家灭亡后必然会被“世界统一”性的共产主义社会所取代,列宁并且把他的的这一思想附注实践,十月革命胜利后,由列宁创立的“第三国际”就是这一理论的重要体现,列宁在创立第三共产国际的第一次代表大会上就明确指出;“共产国际要使所谓国家利益服从世界革命的利益”;“它要体现各国无产阶级的相互支援”,他认为,“世界共产主义必须建立一个共同的战斗组织,使各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利益服从世界革命的共同利益。”列宁在这次大会的闭幕词中还宣布,“国际苏维埃共和国的建立已为期不远了”,很明显,列宁所创立的第三国际即建立国际苏维埃共和国就是为了将来取消国家实现世界统一性的共产主义社会而建立起来,在第二次共产国际代表大会通过的<<共产国际章程>>中宣称;“共产国际的目的在于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包括武装斗争),为建立一个作为完全废除国家的过渡阶段的国际苏维埃共和国而进行斗争”。从这段文中,我们可以更明显地看出,列宁是倡导实现“世界统一”性的共产主义社会的,只不过他把世界统一性的共产主义社会称为“国际苏维埃共和国”而已。按照列宁当时的设想应该是这样的;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在共产国际组织的领导下,通过武装斗争,消灭一切国家的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当全世界无产阶级胜利后,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在共产国际组织的领导下,宣布取消一切国家,最后实现国际苏维埃共和国的统治。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世界统一”的共产主义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