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永岩:金融卖国与转基因卖国 美银称将减持104亿股建行股份 中资行沦为提款机
金融卖国与转基因卖国
吕永岩
现在中国毒基因推手为帮助美国生物集团在中国推销转基因毒粮、毒食,一再搬出美国大腕进行鼓动,惟美国马首是瞻地进行转基粮欺骗宣传。这种情形与当年金融卖国一模一样。当年借银行上市,国内推手对外贱卖股权,也是鼓吹为了引进“国外先进的金融管理理念”云云,结果幸亏有的“先进理念”还没来得及“引进”,美国便爆发了金融危机。事实给了“引进”派一个响亮的耳光。现在,又一波卖国精英正在鼓吹美国的转基粮,又在重复金融卖国的老一套。这是中国人民绝不能答应的。因为金融卖国,中国输的是金钱。转基因卖国,中国输的不仅仅是金钱,而且是亡国灭种,是没有任何退路的。
www.eastmoney.com2011年11月15日 06:59叶檀每日经济新闻
外资金融机构对于中国金融机构的第一阶段投资取得完胜。
为应对欧债危机,美国金融机构兑现中国金融机构的股份。高盛、美银等,都通过减持中国金融机构的股票以渡过难关。承认境外机构减持是因为内忧,并非因为看淡中资银行股,并不能让我们更加好受一些,因为外资金融机构拿走大笔真金白银,显示中国的金融机构被错误定价。
按照媒体披露,2006年4月,高盛以25.8亿美元买入工行4.9%的股份。从2009年开始连续3年,为缓解次贷危机与市场下行的负面影响,高盛连续减持,共获得57亿美元左右,是当初25.8亿美元的2.2倍。虽然今年工行股价下挫,导致今年高盛业绩下降,但这是无伤大雅的账面损失,高盛早已收回本利,并且仍然持有工行2.2%的股份。
外资机构兑现中国金融股有三大原因。
一是应对业绩下降。10月18日,高盛集团发布财报,由于投行业务、资产管理以及证券承销业务收入大幅缩减,第三季度净亏损4.28亿美元,合每股净亏损84美分。上一次亏损是2008年第四季度,单季亏损21.2亿美元,主要是因为雷曼兄弟公司破产后整个金融市场深陷金融危机泥潭。
这并不是终结,次贷危机的旧账还没有算完,由于恒康公司和美国国际集团等集团要就高盛销售的抵押贷款相关产品对其提起诉讼,高盛已将截至第二季度末的可能诉讼损失估值由20亿美元上调至26亿美元。
二是对欧债风险敞口巨大。白宫的估计非常乐观,11月3日,美国总统奥巴马的高级经济顾问MichaelFroman表示,美国银行业对欧元区危机的风险敞口有限,若在希腊形势变数丛生的情况下债务进一步恶化,美国仍能应对任何的扩散效应。
情况并不乐观。相对独立的美国国会研究服务部调查结果显示,美国银行对欧债危机风险敞口总规模大约为6400亿美元,大约是美国银行总资产的5%。该研究服务部提醒美国议员,“由于美国银行业对德国和法国的银行风险敞口多达1.2万亿美元,并且对PIIGS的直接风险敞口也达到6410亿美元,一旦欧洲的主要银行倒闭,美国的银行机构也将面对相近的问题。”这还不是结束。“如果按照非银行类金融机构的风险敞口和通过二级渠道形成的风险敞口来计算,美国对希腊和其他欧元区国家的风险敞口将十分巨大。”该机构的评估结果不计算美国银行对欧洲银行投资组合的风险敞口在内,也不计入货币市场、退休金、保险基金所持有的欧元区资产在内。
10月18日,高盛集团首席财务长DavidViniar表示,经对冲后,截至第三财政季度末,公司在欧洲债务方面的风险敞口为25亿美元。同期公司在葡萄牙、爱尔兰、意大利、希腊和西班牙五国所有主权金融机构以及企业方面的总敞口为42亿美元。
很明显,一旦欧债危机深化,美国银行业将泥足深陷,这也是美国为欧债危机不断打气、并且要求欧美金融机构提高资本充足率的根本原因。
三是提高资本充足率的要求。为应对未来风险,欧盟业已出台相关要求。10月12日,欧盟出台了《欧洲主要银行强制性资本重组大纲》,要求银行暂时提高资本充足率,减少股息和股东红利的发放。10月底,欧盟再次决定,将欧洲各银行的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由7%提升到9%的标准;同时要求必须在2012年6月达到该标准。10月底举行的欧盟峰会后,欧洲银行管理局公布了银行资本重组的规模,银行核心资金缺口为1064亿欧元。
据巴塞尔委员会制定的国际通用银行风险控制标准 《巴塞尔协议III》,到2013年,全球金融机构的最低核心资本充足率将提高至7%。11月4日,金融稳定委员会在法国戛纳发布全球29家具有系统性影响力的金融机构名单,包括高盛、摩根大通、花旗等国际知名大型银行,其中有17家来自欧洲,8家来自美国,4家来自亚洲。具有全球系统重要性的银行从2016年起,用3年时间逐步达到附加核心资本要求,其附加资本相当于风险加权资产的比例1%~2.5%。
预计未来欧美金融机构将开始出售资产、补充资本金、减少风险敞口,换言之,他们将进一步抛售手中的资产,不管是企业的股份,还是中国金融公司的股份。
没有比从定价错误的中国金融机构拿钱更轻松的事了,中国的金融机构间接为部分金融机构弥补了欧债危机所产生的风险敞口,看上去像个讽刺,生意做亏的机构在不断唠叨国外金融机构的无奈。拜托,中国大型金融机构在高管聘任等根本激励机制上并未进入市场轨道。市场化的态度是,承认这次生意做亏了,然后说,拿走你们的钱,别想再来第二次。
美银称将减持104亿股建行股份 中资行沦为提款机
11月9日,高盛减持了17.52亿股工行(1398.HK)H股股份。尽管比原计划出售24亿股的出售规模大幅缩减,但高盛此次也套现约85.5亿港元,每股作价4.88港元(合63美分)至每股5港元。
11月7日,市场已在盛传美银考虑进一步减持建行部分股份以补充资本,并就此与建行接触,后来建行官方对此却回应,这只是市场传闻。
两天之内,外资机构减持中资银行股的举动震惊资本市场。
11月10日,工商银行(601398)H股(01398.HK)开盘大跌逾7%,其后维持在低位震荡整理,收盘报4.76港元,大跌8.48%
实际上,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外资机构减持中资银行股的报道不绝于耳。近两年随着欧洲债务的发酵蔓延,中资银行的外资股东主营业绩遭受打击,更有甚者伤痕累累。为了改善自身的财务状况,出售手中的金融资产成为不错选择,更何况,他们手中的投资收益率已经非常巨大。
根据公开资料统计显示,最近高盛已先后三次减持工行股份,分别为:2009年6月高盛出售其所持工商银行股份的约20%,因此获利19.1亿美元; 2010年9月高盛再次出售30.4亿股工商银行股票,占高盛所持工商银行剩余股份的比例超过五分之一。高盛因此将22.5亿美元收入囊中;2011年11月,高盛以11亿美元的价格出售所持17.5亿股工商银行股票。
减持中资银行的外资机构不单是高盛,被减持的也不仅仅是工商银行。
就在刚过去的10月份,农业银行(601288)H股先后遭受德银和摩根大通的减持。联交所的资料显示,德银于10月11日以每股平均价2.968元,减持农行(01288.HK)2.81亿股,涉资约8.35亿港元。而摩根大通则在10月20日,场内减持5041.52万股H股,每股平均价2.78元,涉套约1.4亿元。上述外资股东的所持的农行股份才于今年7月18日获得流通权,当时港媒报道农行最大的三个外资股东承诺短期内不会减持,农行当天引领银行股大涨。可是承诺经不住时间的考验,或者可能现实太残酷,利润太诱惑。
另一个资本大鳄——淡马锡在今年也是动作频频,出手不凡。
7月初消息,新加坡主权基金淡马锡分别出售51.9亿股中国银行(601988)H股和15亿股建设银行(601939)H股,共套现285亿港元。
据公开数据统计,淡马锡2011年7月份相继抛售建设银行15亿股、减持中国银行52亿股,套现金额高达285亿港元。淡马锡此次大象翻身引发了香港市场对中资银行股短期内供应骤增打压股价的担忧,银行H股两周内遭到市场猛烈沽空。
李嘉诚基金会率先于2009年1月7日收市后抛售20亿股中行H股,苏格兰皇家银行紧随其后,发表声明表示已悉数出售其所持4.26%中国银行股权,入账约185亿港元。
美国银行于2009年1月份向市场配售了56.2亿股建行H股股份,总交易金额超过28.3亿美元,随后5月又以每股4.2港元的价格,出售解禁的所持135亿股建设银行H股,约占建行总流通股的5.6%。
对外资机构会否继续减持中资银行股,一位投行人士认为:“目前按欧洲债务危机还未明朗,外资机构未来是否继续减持还需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目前还无法做出准确的判断。但我们认为,由于目前中资银行的质量较好,盈利水平处在世界的前列,因此,只要这些外资机构财务不出现问题,不太可能继续减持。”
外资机构减持中资行一览表 | |||||
银行 | 减持外资方 | 减持时间 | 减持数量 | 套现金额 | 获利金额 |
中国银行 | 淡马锡 | 2011年7月 | 约52亿股 | 约190亿港元 | 不详 |
中国银行 | 苏格兰皇家银行 | 2009年1月 | 约108亿股 | 184.68亿港元 | 2.21亿美元 |
中国银行 | 香港李嘉诚基金 | 2009年1月 | 约20亿股 | 不详 | 8.1亿美元 |
工商银行 | 未公开 | 2011年8月 | 6.38亿股 | 约37亿港元 | 不详 |
工商银行 | 摩根大通 | 2011年1月 | 1.25亿股 | 约7.52亿港元 | 不详 |
工商银行 | 高盛 | 2009年6月 | 30.4亿股 | 22.5亿美元 | 约14.27亿美元 |
工商银行 | 高盛 | 2010年9月 | 30.41亿股 | 约22.5亿美元 | 约17.75亿美元 |
工商银行 | 高盛 | 2011年11月 | 17.5亿股 | 约11亿美元 | 不详 |
建设银行 | 淡马锡 | 2011年7月 | 15亿股 | 约95亿港元 | 不详 |
农业银行 | 摩根大通 | 2011年10月 | 5024万股 | 约1.4亿港元 | 不详 |
农业银行 | 德银 | 2011年10月 | 2.81亿股 | 约8.36亿港元 | 不详 |
招商银行 | 摩根大通 | 2011年4月 | 3,156万股 | 6.63亿港元 | 不详 |
14日,美国银行宣布,计划出售其所持约104亿股建设银行(行情,资讯,评论)(601939)H股,以补充其资本金水平。美国银行称,其已经与机构投资者私下达成交易协议,预计将获税后利润18亿美元。
交易预计将于2011年11月完成,交易的完成还取决于惯例成交条件。交易完成后,美国银行持有的建行普通股比重将降至约1%。截至9月30日,美国银行持有建设银行H股125亿股。该交易由美国美林单独执行。
美国银行首席财务官布鲁斯·汤姆森(Bruce Thompson)表示:“出售所持中国建设银行大部分普通股的行为与我们继续巩固资产负债表的目标相符。美国银行预计此次交易以及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将为美国银行带来约29亿美元额外一级资本,并进一步将我们的核心一紧资本率提升约24个基点。”
14日晚间,建设银行新闻发言人向媒体确认了美国银行减持建设银行H股的消息。建行方面表示,理解美银减持是市场行为,并重申双方战略合作关系不变。
今年8月底,美银以83亿美元价格将所持建行约131亿H股出售。这部分股份约占建行总股本的5.23%,美银出售价格为每股4.94港元。在此之前,美国银行共持有建行256亿股股份。
8月份,美国银行曾承诺未来12个月内无增持或减持建行股份的计划,称将长期作为建行的重要股东,未来双方的战略合作地位不会改变。双方还宣布将继续开展新的5年战略合作计划。
然而,美国银行自身的资本状况让其不得不重新考虑对外投资的战略。近期,国际金融稳定委员会最新公布29家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美国银行名列其中,这令其本已紧张的资本充足率标准再次成为焦点。有分析人士指出,剥离非核心资产、提高资本充足率是美国银行实施新国际资本标准计划的一部分。2011年三季报显示,美国银行核心资本充足率仅8.65%,而同期摩根士丹利公布的核心资本充足率为13.1%,高盛为12.1%,摩根大通则为9.9%。
近日,高盛集团将出售所持24亿股工行H股以套现最高约120亿港元,工行随即证实了该消息。工行行长杨凯生强调,高盛并非否认工行的投资价值,减持工行股份是配合其资产配置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