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背后看中国
文章通过汽车发展折射中国社会问题,探讨消费模式、资源浪费、政府管理等现象,揭示中国经济发展背后的多重矛盾与社会价值观变化。
汽车从其在中国的激速发展以来,它不仅反映了一个产业的发展,同时也反映了中国发展的一个侧面,在它背后,还反应出了当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发展模式、社会价值观、社会生活方式等方面的诸多问题。
汽车——金钱中国的标志。中国有句曾经疯狂的话,“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中国对效率的追求已远远超越了汽车车轮的飞驰速度,中国对金钱的追求已与生命相提并论。在一切向钱看的中国,汽车作为一个产业,它带动了许多的产业领域,如机械、电子、材料生产等制造业,还有能源、交通、保险、销售、维修、养护等服务业,这些都是获得利益和税收的衍生产业链。对于政府来讲,不仅为GDP的发展安装了发动机,也减轻了社会的就业压力,可为车轮转起来,金钱政绩滚滚来。政府竭力通过消费来促进经济增长,尤其是地方政府更是起劲,因为这能为他们带来巨大的财源。从汽车产业的发展可以看到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社会生产方式和地方政府生存方式的一个侧面。车多,看似中国人很富有,好象车越多中国越富裕。我们应该明白这样的道理,财富是要靠生产和劳动创造出来的,消费不可能给社会增加财富和富裕。
汽车——奢侈中国的反映。汽车的产业对税收和就业都是有好处的,但这最后需要落实到消费者身上。汽车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参与社会再生产的主要用于运输的交通工具,这类车能为社会积累更多的财富。另一类是不参与社会再生产,且还不断地消耗社会资源的,供人们享受的纯粹消费品。中国汽车发展最快、数量最为庞大的就是这类车。一辆汽车的耗油费、养路费、保险费、维护费、停车费等等,其“养车费”相当于一个普通职工一年的收入。中国的人均收入排在世界最低行列,中国的失业率排在世界最高行列,(有官员在其报告中称,中国失业的在册人数超4%,实际在10%以上,算上农村失地农民和富裕劳动力,达40%)这是一个依然贫穷的国家,无论自己是否有足够的能力供养一辆汽车,但还是有很多人,甚至也包括没有工作的年轻人和失业者,都热衷于购买汽车。有人为面子,与人攀比买名牌;有人为享受,不惜啃老来养车,它已彻底颠覆了中国人勤俭持家的传统价值观。
汽车——贪婪中国的体现。这种贪婪来自于中国人对自然资源的无度利用和对公共资源无道占有。人说中国地大物博,可人均资源拥有量是世界上最少的,中国许多资源需要大量进口,而今,我们不仅透支了自然资源,还提前兑现着子孙的财富。石油是不可再生的有限资源,目前的油荒只是刚刚开始。有人说:征汽车拥堵费、环保费是吃“唐僧肉”,看看与越建越宽的马路成鲜明对比的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不仅越做越窄,还屡屡成为了免费的停车场,新村仅存不多的绿树被坎、绿地被刨,都是为了建停车场,难道这些公共资源不是“唐僧肉”吗?与香港及国外一些城市限制汽车相比,我国不少城市的汽车饱和度已超过了城市的可承受水平,但地主管理部门还在无限制地放号牌。由此可见,由于对汽车生产的无度增长和对资源的无度消费,从生态资源与环境保护的角度来讲,中国人是不讲生态道德的,体现了中国是一个缺德的国度。
汽车——懒政中国的表现。汽车乱停乱放,冒着黑烟游荡于马路,长鸣着高音喇叭招摇过市,可管理部门只管发牌,不管限制,只管收费,不管管理,这着是一种懒政的表现。这种懒政可以在好多方面和部门中得到验证,如为食品安全跑得勤的却是媒体,天天忙着为困难人群送温暖的是电视,等等之类,这些懒政的表现,都源于地方政府的生存方式、行政作风和执政理念,也反映了地方政府的管理水平和管理能力。
汽车产业与汽车消费,只是中国经济的一个方面,而不是中国经济的全部。但从汽车的背后我们却能看到现实中国的真实乱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