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时评

中国的孩子已丧失了幸福感吗(外一篇)

火烧 2011-06-01 00:00:00 网友时评 1032
文章探讨中国孩子幸福感缺失现象,指出考试成绩成为幸福首要标准,家长期望压力影响儿童幸福感受,同时分析孩子理想观受社会影响,如追求权力等。

中国的孩子已丧失了幸福感吗(外一篇)  

在六一儿童节前一天,写下这个标题,谈论这个近乎残酷的话题,我的内心涌动的是一种莫名的绝望。  

2011年广东省亲子幸福感调查结果表明,超七成学生人物为考试成绩好才谈得上幸福。这是广东省社会科学院青少年成长教育研究中心30日对外披露的一份问卷调查结果。  

据悉,这份名为《2011年广东省十城市新一代父母亲子幸福感调研报告》向家长们提供了不少有趣的答案。该调查由广东省社会科学院青少年成长教育研究中心、《都市人•成长》杂志社联合东莞、佛山、广州、深圳等广东十大城市的青少年宫,在全省范围内针对4500名学生和家长进行了调研。  

其中,在《孩子的幸福感》调研问卷“你觉得怎样才幸福”(多选)的选项中发现,有76.19%的孩子选择了“考试成绩好”这个选项,其中,选择此选项的学龄儿童(6岁及以上)的人数高达97.44%,第二、第三位分别是“收到自己喜欢的礼物”和“受到老师、家长的表扬”,均超过了六成。  

从这个调查结果看,学生把“考试成绩好”当作幸福的首选,确实反映了中国教育的一种现实,但这个现实是残酷,构成了中国教育的最大悲剧。因为,这个调查结果的最终结论是幸福很明显,中国的孩子已经丧失了幸福感,根本不知道幸福为何物。  

或者说中国孩子的从来就没有自己的幸福观,他们感到幸福与否,完全取决于家长对他们 “考试成绩” 满意程度。家长对孩子学习成绩满意了,孩子才能有一点幸福的感觉;家长对孩子学习成绩不满意,孩子感到的就是一种恐惧。  

这样的感受,我们自己曾经感同身受,现在我们却正在把它强加在自己孩子身上。会不会就这么一代又一代地传下去,一代又一代的孩子只能从“考试成绩好”中去体会幸福,我不知道,不希望。  

2011年5月31日  

   

   

如何让小孩不把做大官当理想  

今年六一节前,广东省委书记汪洋会见了来自广州、惠州的小记者并回答提问。汪洋对全省少年儿童提出三点希望,其中“孩子有理想不一定要当大官挣大钱干大事”的说法,引来执热议。  

汪洋书记的说法很中肯、很容易理解,可惜是一个大官对孩子说长大不一定要大官的架构,现实性和说服力会被打折。现在孩子尽管“一心只读圣贤书”,但要让孩子“两耳不闻窗外事”,已几乎无可能。  

那个长大要做“贪官”的孩子今年又长了一岁,相信他现在即使不再提要当“贪官”,但长大要官也还是他不灭的理想。因为,老少皆知当官的种种好处,有权有势有钱不去说它了,还几是乎想干什么能干什么、想要什么能得到什么。在这方面,“许三多”只是被发现了的“典范”。  

从中可以看出,在大官对孩子的谆谆教导与现实给人的答案之间,距离不是一点点。这正是大官对小孩说长大不一定要大官的杯具之处。  

当大官对小孩说长大不一定要大官时,孩子们的家长一定是很不以为然的,并且生怕自己的孩子因此“中毒”,毁了前程。在普通百姓家庭,几乎百分之百的家长会有这个深切的体会,自己的孩子读书就业是时时处处的难,而这在官员家庭却只是小菜一碟。  

我这么说,不是认为汪洋书记说错了。相反,如果“孩子有理想不一定要当大官挣大钱干大事”能成为一种共识,并成为孩子们的家训,我们的社会一定会比现在这个“处处皆官场”的社会,美好和谐得多。  

所以,“孩子有理想不一定要当大官挣大钱干大事”这样的话,其实是大人说的大人话,是最应该对小孩们的家长们说的,只有家长们以为然了,才会改变孩子们对当官的热衷。当然,要实现这个前提,也就是社会的现实,让家长们确信,孩子当不当官一个样,都能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  

   

2011年6月1日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