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如何正确理解文革及毛泽东思想之我见

火烧 2009-12-31 00:00:00 网友杂谈 1025
文章探讨文革与毛泽东思想的关系,分析文化大革命的背景与目的,讨论群众运动与权力斗争的联系,以及传统文化对社会的影响。

自从文革被宣布终止以来(确切的说,是三十年来),本人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些问题。为什么一场亿万人民积极参与的群众性运动,转瞬之间便被冠以貌似人人都在声讨的十年浩劫?是人民群众的思想觉悟提高了还是因为受到蒙蔽?明明发动的是一场文化大革命,却为何会被定性为政治运动权力斗争?群众文化运动与政治权力到底是怎样的关系?显然,以毛主席当时在全党全国的威望,他要想为了权力踢开刘邓,实在没必要搞出这样大的动静。从三起三落的经历来看,不过是弹指一挥间的事情。更关键的是,当1949年取得武装革命(武革)的胜利之后,毛主席为何要在若干年后再次发动文革?两者之间有着怎样的必然联系?  

事实上,像这样的一些问题相信有很多有心之人都在思考。曾在网上也看到过一些相关文章,受益匪浅。再加上自己的一些个人想法,写出来供大家探讨。  

可以肯定,文化大革命的发起并非毛泽东的一时心血来潮。《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其实已经预示了他会在不远的将来发动一场文化革命运动的高瞻远瞩。可以说,那是他老人家一生为之奋斗的终极目标。毕竟,共产主义的实现必然是建立在一个良好文化基础之上的文明社会体制。如果说夺取武装革命的胜利是为了获得话语权,文革则是希望把这样的权力能够顺利地交还给人民。  

因为在我们这样一个封建传统根深蒂固的社会中,要想从文化上引导人民进行思维方式的改变,没有话语权显然不行。而话语权从古至今都掌握在统治阶级手里,使得我们的人民千百年来只能鹦鹉学舌般的听从于统治者吆喝。从文化上来讲,也就是统治者充分利用儒家学说来达到奴化百姓认命的目的。君臣父子,不得犯上。所以,只有从统治者手中夺回话语权,才有可能把它交还于人民。  

可见,文革实际上是毛泽东在带领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夺取以及巩固政权并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希望全民都来参与到这个关乎中华民族前途和命运的大讨论中,让普通老百姓自己来决定自己的命运。即,是想在封建的文化传统基础上继续这样生存下去,还是摒弃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在保留优良文化传统的基础上使我们的文化体系能够沿着文明的角度健康的提升。  

遗憾的是,由于传统文化的奴性意识根深蒂固,使人们很难分清什么是优良传统,什么是糟粕。于是,优良与糟粕并存。在普通老百姓文化基础薄弱,而文化程度较高者又习惯于唯唯诺诺见风使舵的传统面前。一次的文革并不能从根本上使广大人民理解文化对我们这个社会的重要性。所以,要想把话语权直接交付与普通百姓,百姓还没有做好这样的思想准备。毕竟,文化观念的形成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要想改变它,也自然不会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正所谓习惯成自然。  

但是,毛泽东的伟大就在于,他相信我们的人民经过几次这样的过程反复之后,总有一天会明白其中的道理。毛泽东的一生中发起过无数次运动。井冈山时期支部建在连上以确立党指挥枪的三湾改编,延安时期的大生产运动,解放后的三反五反以及反右运动等等。如果说这些运动都属于具体运动,都有着具体内容,运动的展开都可以由他亲自部署和指挥。那么,文革则是把权力交给人民,由人民自己来决定运动的方向。当然,他也预见到运动会出现反复,所以,他才会有“每隔七八年发动一次”的想法。要给人民在思想上有一个思考理解的过程。  

不幸的是,从社会现实中来看,这个过程有些过于漫长了,伤害也过于沉重。好在,人民已经开始慢慢地觉醒。  

为什么毛泽东会那么的推崇鲁迅?就因为鲁迅在揭露封建文化传统的弊端方面一针见血非常深刻,与毛泽东思想有着很好的相通之处。如果说,鲁迅是在拿着手术刀做外科手术,是从社会层面上揭开那些腐朽没落的文化现象。那么,毛泽东则寄希望于从机体内部做一个彻底根除。前者重在揭示现象,后者则是着眼于文化根基。而这个文化根基正是广大的人民群众。  

假设一下,如果没有1949年武装革命的胜利,毛泽东本人会做些什么?很显然,他会像鲁迅或马克思那样用笔用文字的方式来宣传他的理想。事实上,他也正是那样去做的。然而,效果如何呢?想当年都坐到了国民政府宣传部长的位置上,却最终还是拿起刀枪干革命。毕竟,话语权并不在自己手里,更不在人民手中。就说鲁迅,文章写得再好,他所揭露的社会丑恶现象却依旧存在。他也只能“躲进小楼成一统,管它春夏与秋冬”。所以,当我们身边仍然晃动着无数个祥林嫂,当我们都变得与阿Q一样混沌,当四周瞪着一双双就像刚吃完人肉馒头的眼睛时,谁还会记得 鲁迅 先生?时不时地搬出鲁迅发出一声呐喊,听上去倒像是鲁迅笔下的阿Q那“二十年后老子又是一条好汉”的自我安慰。  

所以,文革的意义就在于,毛泽东希望人们都能够像 鲁迅 先生那样自觉地剖析封建传统文化中的丑陋现象,而不仅仅是站在一边叫好。从而达到净化我们的文化环境,提高我们的文明程度的目的。而他以他的威望为大家提供了这样一个很好的机会。那就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  

不容置疑的事实是,在文革的那些年里,文化环境是良好的,文化氛围是清新的。邪恶丑陋的文化现象受到广大群众的鄙视,几乎没有生存空间。尽管也会有倒洗脚水连同孩子一起倒掉的事情发生。关键在于有没有把不慎倒掉的孩子再捡起来。而从反文革的角度来看,某些人就是在强调为了避免倒掉孩子,那肮脏的洗脚水也就别倒了吧。若是再以“水至清则无鱼”的文化逻辑含糊的略加解释,优良与糟粕便无从分清。从现如今的文化现象上来看,不正是这样吗?曾经被扔进历史垃圾堆里的那些文化糟粕又残渣泛起,继续腐蚀着我们的民族精神。  

因此,文化大革命的重心是文化。革命则是在表达要将这场文化运动进行到底的决心。所以,如果我们不能够理解文化的含义,我们也就无法正确理解毛泽东同志发动文革的真实目的,也就无法真正明了毛泽东思想的伟大之处。而文化到底是什么?它正是毛主席给全国人民提出的一个严肃命题。  

试想,如果我们认为毛泽东发动文革是正确的(事实上这一点不容置疑)。而且,他老人家也说过,每隔七八年就要发动一次。那么,如果我们现在再想继续进行一场文化大革命,我们又应该做哪些具体事情呢?  

打倒官僚么?打倒以后又出现新的官僚怎么办?一个完整的社会总是存在民与官的区别。要想官民无界,文化上如何界定?没有了官,也就成了无政府状态。显然不现实。清官?怎样的官叫做清官?毕竟,谁的一举一动也不可能完全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每个人总会有一些个人隐私。而我们的文化传统中,公与私的界限一直很模糊,是与非也总是被个人情感所替代。被传统文化早已奴化了千百年的人们,当话语权一旦不在自己手中,人民也就随之失去知情权。最终只能听什么是什么,人云亦云。不管怎么说,清官也是官啊。僚与不僚全在人们怎样去理解。言谈话语还是行为举止。所以,如果不能从文化上做出概念界定,不能通过提高文化素质使人们的思维能力得到提升,不能把话语权交到人民的手里。打倒官僚,基本上属于无的放矢。而且,被人利用也在所难免。试想,就连毛主席及其家人那么的坚持信仰清贫一生,不是也照样有人往他们身上泼脏水下毒手,不也照样蒙蔽了相当多善良的人民群众直至今日吗?  

根除腐败么?那就更是难上加难。在我们这样一个极其看重人情关系的文化体系中,人情往来与行贿受贿其实是很纠葛的。有多少腐败分子不正是借助于人情的借口,从而走上腐败之路的吗?文革期间为什么没有腐败?那是因为营造出了“大公无私”的文化氛围,从而抑制住了人情借口。遗憾的是,传统文化的根深蒂固最终使得腐败依旧借助于人情观念又得以死灰复燃。毕竟,我们这个社会一直就是按照这样的观念延续下来的,十来年的文革并不足以动摇封建传统文化的根基。若是道理上还不足以说清楚的话,那么,扪心自问,如果在我们自己的亲朋好友身上发生贪污腐败现象,我们自己又会如何去做呢?有几个人能够做到大义灭亲?恐怕不会有几个人。即使你自己想那样去做,就请想一想后果吧。你是会得到周围人的赞赏呢还是被人疏远?文化氛围的影响应该是不言自明的。  

事实上,即便是在文革时期,人们也并没有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到文化运动的本质是什么。人们所做的事情也就是进一步认可毛主席。而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以及毛主席赋予人们的权利,在人们不能够从文化上充分理解的时候便很轻易的放弃了。这恐怕才是今天的我们应该深刻反省的。  

也正是因为我们对文化概念在认识上存在缺失。毕竟,文化概念太过于庞大,文化含义也过于模糊。从而使得人们在理解上便会出现很多不应有的偏差。以至于文革前后所出现的一些非文化或反文化现象竟然成为最终否定文革的把柄。  

所谓动乱不就是指武斗吗?“要文斗,不要武斗”,谁说的?毛泽东!派出军宣队难道不是毛主席以文的方式指示军队介入文革,从而制止武斗吗?千万别把功劳算在别人的头上。在当时,有谁能够这样全面的调动军队?惟有毛泽东!所谓老干部靠边站。原本文革就是一场意识领域里的文革命,又不是动刀动枪的武革命。而善于舞刀弄枪的老干部又为何非要介入不可?不善于写文章的人却非要评价别人的文章写得是好是坏,有什么意义?做一个旁观者又有何不可?至于那些铁了心非要反对文革并与文革唱反调的别有用心之人的被打倒,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否则,文革还革什么劲?文革就是在革那些抱着封建文化意识不放的人。洋奴哲学,修正主义,官僚主义,走资派等等。当然,走资派是否真地懂得什么是资本主义都很难说,在当时也不过是封建传统意识的一种表现形式而已。  

而所谓样板戏。才恰恰是文革的关键所在。因为文化表达的途径,文艺形式显然是一个最重要的窗口。既然文革是一场文化战线上的大革命,文艺领域对此做出相应反应,那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样板戏,顾名思义,为的就是起样板作用,而不是唯一作用。样板做出来的目的是为了指明文艺发展的正确方向。后面该如何继续下去,那是大众的事情。试问,如今房地产商们卖房时所建的那些样板房,难道仅仅是为了卖掉某一套房子吗?怎么就没人指责开发商们强行推销特定房屋呢?文化概念在这里就这样被莫名其妙的曲解。事实上,样板戏反的是才子佳人风花雪月之类粉饰太平的封建文化。诸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之类的文化表述,文革中有过批判吗?没有。因为它所表达的正是正确的文化心声。  

再看看现如今,低俗浮躁的文化现象层出不穷,大有愈演愈烈之势。似乎文化主管部门也在反,却是越反越多。首先,这种反的诉求,它也恰恰是文革的目的。但没人愿意承认这样做就是为了继续文化大革命。那样的话,就会有自扇耳光的嫌疑。结果反的扭扭捏捏。不反呢,实在有些不像话,就连自己都会看不下去。何况其中还有利益关系。反呢,又有文革摆在面前不敢逾越。反与不反,就此成为问题。如此,文化大革命的必要性还不够显而易见吗?  

如果我们失去了良好的文化土壤,就如同生活在一块逐渐盐碱化的土地上,我们的人民还能很好的生存下去吗?  

回顾历史,教训不可谓不深刻。想那元清两朝,蒙满本身若不是文化基础薄弱,恐怕我们的文化早就被他人所灭。当然,现如今话说中华民族便可融为一体,灭与不灭已无法再论。问题是,我们还想成为别的民族或是某个未知民族的一员吗?别忘了,我们曾经差点儿沦为大和民族的附庸。这样的教训可谓历历在目。  

事实上,看一看当下服饰着装上的变化。西服领带的流行以及被推崇,传统服饰的销声匿迹。难道文化对我们这个民族及社会的影响还不该引起人们的重视?  

崇洋媚外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确切的时间不会有,因为它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但是,很显然,它正是我们的文化一点点迷失,外部文化逐渐显露出强势之时。如果我们的文化能够一直保持强势的话,也就不可能有崇洋媚外的现象出现。要是那样的话,恐怕该是别人崇着媚着我们了。很可惜,眼见得别人地里的庄稼长势良好,而自己的土地却在逐渐荒废。这地上居住的人们又该如何?土地改良还是远走他乡,则到了必须做出决断的时候。  

所以,毛泽东发动文革的重要意义就在于,他不希望我们的人民沦落到远走他乡受制于人,或是由别人来强迫奴役着我们按别人的意愿去生活的地步。也不希望我们多灾多难的人民按照固有的封建方式无奈地继续生活。而是应该自力更生的改变我们自己的生存环境,并为全世界受压迫人民做出表率。这个生存的环境指的正是我们的文化基础。很遗憾,文革的目的看起来并未达到。  

原因就在于,对一个庞大的文化体系来说,其中哪些因素属于优那些又是劣,每个人都会有自己不同的判断标准。当初文革中出现的一些混乱现象,在今天的我们仍然不能明了文化是什么的前提下要想加以解决,其难度可想而知。所以,毛泽东才会发出“今后怎么办?天知道”的感慨。  

就说文革中为什么会有一些人想不通?老子一辈子跟着毛主席闹革命,怎么现在倒成了反对毛主席的人?冤呐。真的很冤吗?认识误区就在于,我们总以为自己跟了谁,那就是谁的人。传统文化中不是有所谓“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明确表达吗?而事实上,每个人总会有自己的想法。尤其是拥有了一定权力的人。当他的想法出现偏差,此时,虽然人还在同一阵营中,但思想却已背道而驰。问题是,怎样才叫做思想一致?这正是文化要起的作用。没有一个正确的文化表达,不能正确理解文化的表达。谁又能够知道别人到底在想的是什么?就连有些人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到底在想的说的是什么。正所谓表里不一,说一套做一套。即便是错了,都不知道为什么错或是极力掩饰错误。关键就在于文化表达上的缺失。  

文革初期为什么运动局面会那么混乱。都打着“保卫毛主席,保卫党中央”的旗帜出来造反,结局却会大不相同。其中有些人就是利用了文化表达上的模糊。试想,都已经说过中央出了修正主义,你还在提保卫党中央。保的是谁呢?这不是明显的文化表达上出现混乱吗?但前提又有一个保卫毛主席。于是,谁对谁错便无法分清。最终谁来界定?此时的标准并不是以毛泽东用文化形式所表达出来的毛泽东思想(即毛泽东的那些著作内容),而是要靠某个大人物站出来作出权威评判。于是,一方上天,而另一方则入地。毛泽东思想呢?尽管大家都会认可,尽管人人都能背出几条毛主席语录。但具体毛泽东思想是什么,似乎没有几个人搞明白。尤其是毛主席语录,那原本是毛泽东思想的精华所在,其文化含义寓意深远。但是,若被一些别有用心之人断章取义的妄加解释,便可以用来蒙蔽广大善良的人民群众。这样的例子可以说数不胜数(本想举出一个关键例子。但考虑到现实状态,为了避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烦,就暂不举出了。想必大家心中有数)。结果就是,你方唱罢,我方登场。都在打着毛泽东思想的旗帜,却又真假难辨。  

正如同一场足球比赛。原本规则就放在那里,理应人人遵守。裁判仅仅是监督比赛过程中人们是否遵守规则。不幸的是,一旦比赛开始进行,便没有人会去在意规则。注意力便全部集中在裁判和球员们的身上,每个人便开始以自己的判别标准来判定球赛是真踢还是假踢,裁判是不是黑哨。若是球员真的不按规则去踢,裁判也明显不按规则监督比赛过程。那么,毫无疑问,真假一目了然。关键是我们的足球环境之所以混乱,就在于,没有人在乎或理解了规则。而一旦忽略规则,乱就是一个必然结果。当然,规则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但规则的改变必须是在符合相应运动特点的范围之内来变。若是规则总是在莫名其妙或别有用心的乱变,变到出圈的地步,那就是另外一个问题了。而且,是一个更加严重的问题。  

其实,发动一场文化革命运动也难免会引火烧身。试想,如果当时的人们说,我们就是想走资本主义道路。恐怕那时下台的就会是毛泽东自己。大家总不会忘记吧,井冈山时期毛泽东就曾经下过台的。后来又为什么会重新上台?就因为,当他带领大家打了几次胜仗,却迟迟不能打进城里夺取政权,而王明却说他要带着大家进城。于是,人们选择了王明。不幸的是,在王明的带领下,城没进去却连吃败仗。此时人们才体会到还是毛泽东有本事。起码还有打胜仗的机会。问题是,毛泽东为什么能够带领大家打胜仗?其指导思想又是什么?没有几个人真正能够理解。否则的话,即使毛泽东不能亲自指挥,只要能够按照毛泽东思想去继续打仗,何愁打不赢呢?事实上却是,离开毛泽东还就真的无法打出胜仗。可见,从文化上要想去真正的理解他人的思想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难道毛主席他老人家发动文革时就看不到这一点吗?显然不是。但他为什么不担心呢?因为心胸坦荡。他相信经过多年社会主义教育的人民自己终究会做出正确的选择。而人民当时之所以还会拥护毛泽东,还真的并非人们真正理解了毛泽东思想,明白了什么叫做社会主义,什么是资本主义的道理。拥护仅仅是因为人们相信在毛主席的带领下大家才能过上好日子。这也正是当毛主席一旦逝世,人们便如同失去了主心骨。失去了毛泽东的真身就如同失去了毛泽东思想。所谓“思想永存”,很难说真的有几个人能够真正理解。当大家都在喊,回来吧,毛主席。我们为什么不去潜下心来从毛主席著作中去体会他那永存的思想呢。  

为什么三十年前人们会对文革产生错误认识,会认可十年动乱的说法。皆因传统文化中奴性意识的根深蒂固。总是寄希望于某个人能够给自己带来怎样的好处,而不知道自己应该去做些什么才好或怎样去参与。文革赋予人民的权力,因为文化认识上的原因,因为传统的力量,人们并未利用好它。而今天的人们终于重新认识到文革的重要性,也并非是从其深远意义上受到启发。仅仅是因为比较的结果。今后呢?很显然,当初的社会环境已经不复存在。而我们的文化状态却在每况愈下。是否人人都已明白这一点?未必。不是还有很多人看不清楚文革吗?  

想当初,在毛主席逝世以后,悲痛的人们在迷茫中开始想着如何再去依附于另一个人。在从“英明”身上看不到实惠的情况下,便开始迷信于“三起三落”的神奇经历。如同陈胜当年起事时利用那条神奇的鱼,水泊梁山打出的“替天行道”大旗。最终的结果都已摆在那里,写进历史。文化这一盆水啊,在传统力量的搅拌下太容易搅浑了。何况这盆水原本就不是一盆清水,仅仅是刚刚有一些清澈的苗头。可惜的是,时至今日伤痛已经造成。要想疗伤,显然还需时日。  

更何况,还有很多人至今也未意识到自己早已遍体鳞伤。看着别人似乎也有伤在身,便以为自己的身躯还好着呢。看着那么漂亮的GDP,美梦还要继续做下去。就此,从文化概念上,人们也就很难一下子理解文革的重要性。  

从网上看到,有些同志认为毛泽东发动文革主要是基于反帝防修的目的。尽管出发点是好的。但愚以为,那些确实是一个因素,但并非主要因素。主要因素还是基于文化本身。即反封建。为什么要这样说?个人理解如下,反美帝防苏修在当时均属于防御性质。正所谓“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而反封建呢?那可是一座千年的堡垒呀。防?显然毫无意义。最多只能形成对垒。所以,必须进攻。而以毛泽东发动文革的主动性来看,进攻还是防御,性质一目了然。当然,反帝防修也并非不需要,只是想说明一个主次关系。而所谓修正主义走资派,还是那句话,不过是封建传统意识的一种现代表现形式而已。什么是资本主义,恐怕基于文化水平,连走资派们自己都不见得明白。更何况,反帝防修对毛泽东来说责无旁贷,他会尽到他一国统帅的作用。而文化大革命则是由他来亲自发动。至于如何继续进行下去,则要依靠广大的人民群众。  

毛主席是一位启迪人们心灵智慧的伟大导师,而并非仅仅局限于手把手教会人们如何获取生存技能的普通师傅。毛泽东思想的真正含义在于其深刻的文化内涵,而并非仅仅局限在社会实践的表象上。之所以人们从社会实践中能够充分体会到毛泽东思想的伟大。那是基于他老人家对中国社会的深刻理解以及在理论与实践上能够做到最完美的结合,从而被人民大众所认可。撇开这些表象,我们是否真正理解到毛泽东思想的伟大?悲哀的说,还没有。否则,也不会出现三十年前的欢呼景象,也不至于到了今天还有很多的人依然在曲解文革的意义。  

好在毛泽东给我们留下了巨大的文化财富,那就是毛主席著作。那是一个巨大的文化宝库。毛泽东思想的伟大含义就体现在这些不朽的著作之中。好在基于现实的残酷,今天以及今后的一段时期内,人民总会从这些宝藏中挖掘出我们这个社会为了生存下去所需的文化营养,为再次踏上文革的征程做好准备。  

历史的写就并不是谁想怎么样就能怎么样的。当文化的描述与真实的历史越来越南辕北辙的时候,那也就是一种文化的消亡之日。万幸的是,几十年的岁月历练还没有抹去人们的真实记忆,历史终究是历史。只要从文化上我们能够坚持真理,正本清源也并非不可能。关键要看我们的文化发展方向将会何去何从。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