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民众需要什么样的人做官
当今民众需要什么样的人做官
茅于轼文章《收入差距的新视角》中提到很多过激行为,都源自于民众“没处讲理”,这个观点是很正确的,也就是说,遇到问题,百姓没地方讨个公道,讨个说法!秋菊打官司,就为了讨个说法,很多人去上访,也是去为了讨个说法,讨个什么说法呢,就是一个公道的说法。
不能你有权你就说了算。过去一群有权的干部你可以那样说,今天换了一群干部上来,就又是另一个说法。百姓当年听了你的,实施了当时正确的事情,今天拿着当年的红头文件,你这届政府却不认账,这当然不合理。现在干部又换的快,一人一个政策,今天这届干部说“向西发展”,明天那届干部上来,又说“向东发展”,政策没有连贯性,制造了很多矛盾,这正是现今上访的根源。如果政府没有长远规划和整体观念,更没有法治和规矩照章办事,总是喜欢个人说了算,那上访的人就会源源不断,如今这么多社会矛盾,都是为当年那些在台上的干部个人随意修改国家政策制造下的矛盾,来担当。
民众其实没什么错,也不是喜欢上访和打官司,我相信很多人都是为了讨个公道,挣一口公平气。因此,今天的中国民众,比任何时候更知道社会需要公平的道理。如果政府部门的行政部分,公检法部分,都失去和民众沟通的渠道,那当然就会出现很多极端的事件。民众会感受到官员高高在上,离百姓很远,离公道很远,没有一个管道让民众对话和通气,并合理解决积存下来的矛盾,失望的情绪,就会出现极端。
胡主席说,社会需要和谐。我们都赞成胡主席的话。但和谐的社会首先要让官员们真的弯下腰,放下架子,舍得花时间倾听百姓的声音。但如今的官员,架子的确很大,官气的确很足,他们养成了高高在上把权力放大到顶峰的地步。我相信过去的周总理是平易近人的,过去的省长也是平易近人的,但他们平易近人反而威信更高,如今的官员官气十足,老百姓未必就尊重他们。不要以为一旦有了高官的位置,就自然会受到尊重,其实受尊重的是每一个官员的人格、公平依法办事的作风,百姓欢迎一个懂政策、懂法律、依法办事有公道精神的官员,胜过拥护那些自己娇宠自己官气十足不把百姓放在眼里的官员。
因此我们选官的方法应该改变一下,现在直接上级任命的方式,只能培养一种只看上级脸色不看民众脸色的“欺上瞒下”的官员,这不利于培养官员的群众观点。选拔一方官员,至少要知道当地百姓对他的看法,要无记名地听听下级和其他人的评价,加大对官员来自民众和其他单位的监督,这样提拔的干部,也许心里会有群众。
官员们要学会倾听民众的意见,学会和民众沟通,很多矛盾就是在沟通中解除和消除的。上级选拔官员,不是选那些把小事闹大、大事酿成祸害和事件的笨蛋,这样的人,上级就不该用。
为人民服务,这个口号,多年没听到了。很是遗憾啊!(作者:凤凰淑女)
农民工可否做现代“工人领导阶级”?
(凤凰淑女文)见早间新闻说,端午节温家宝总理去看望北京的农民工了。领导很辛苦在工作。不过我想,大概看谁,谁就是最值得关心的那一族弱势群体?
问题是,中国的工人阶级什么时候不在了?“领导阶级”什么时候悄没声地分化,变成了一部分是“利益集团柯断企业”,一部分是农民工?传统意义上的工人,是一个靠出卖劳动力、上无片瓦、下无插锥之地的无产阶级,而今,柯断企业的工人、传统的产业工人被视为利益集团成员了,那么领导能看的“工人”就变成了农民工?据说这是现代工人的代名词。
农民工是工人吗?我一直困惑,中国的工人,什么时候就变成了农民工?农民焉?工人焉?到底是农民还是工人?在农村有土地房屋,又在城市打工并另有买房租房挣钱吃饭的就是叫农民工的那部分群体。中国如果从农民工开始才有工人群体,那中国不是进步而是倒退了,也就是说中国从来就没有过工业化,也没有过传统意义上的产业工人。如果有,温总理怎么没去看那部分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工人?而是去看的农民工?可见现阶段,中国的建筑、劳动输出、工厂打工等等主力军是农民,是还没脱离土地、正要脱离土地、但是和土地还有千丝万缕联系的农民。他们头上还带著农民的帽子,但他们不是靠种田为生,他们站在农民的立场,去城市出卖劳动力,为城市建设出力、靠挣钱为生,而不是靠种田养活自己和家人。很多农民工有两个家,一个是乡下那片老宅,那片自己头上顶著的份子地,一个是城市里的蜗居,租用的小房子里住著在城市读书的孩子和家人。
这≥和城市的工人是完全的不同,过去的工人不会在农村还有一片土地和一片老宅,在城市里有的就是赤手空拳出卖劳动力。过去城市里的工人是无退路的,没有工作了就是没有生活来源,因此工人是不会随意离开厂子的,工厂就是他们的家,归属感很强。
而农民工正因为有了退路(尽管农村不是最想去的地方),所以在发达地区打工的农民工流动性就很大,平均一个月企业进进出出几百个工人是常事,这些农民工对企业没有什么归属感,当然那些外企把工人完全看成机器,让农民工无法找到归属感,企业的短期行为也让农民工无法真正脱离农村做一个城市人。
现阶段尽管文件上有写“工人阶级是领导阶级”,可是那个领导阶级都还没形成呢,还处于“农民工”阶段,他能是领导阶级吗?中国有现代企业吗?中国有大工业企业吗?一个还处于代工阶段、靠加工别人的品牌赚取手工费的企业、没有自主品牌和制造业的企业不能叫大工业,那么中国离现代工业社会就还差很远很远。
凤凰淑女评论
凤凰淑女:忠义在三国,可是现在叛徒却很多
凤凰淑女: 过去我一直不理解为什么一个领导走了,他的秘书和司机几乎都要跟着走,无论下场如何,都要跟着去。原来新来的领导绝不会用前领导的司机给自己开车,任何一个领导再不会用别人的秘书当自己的秘书。我以为这是官场上的潜规则。看了三国,我才明白,或许我明白的太晚,但总算明白了一点。
原来历代历朝都有一个规则,谁是谁的人,就要永远忠义到底。曹操喜欢人才,千方百计拉拢关羽,但是关羽不畏金钱美女宝马的物质诱惑心里一直想的是找到失散的大哥刘备,当他得到赤兔马的第一句话,就是:“这匹好马跑的快,那我就可以更早的找到我大哥(刘备)了!” 当场把送他马的曹操给气的半死。气是气,这种忠义,却是曹操容忍的精神。
但当关羽知道了刘备的消息,和曹操不辞而别,过五关斩六将的冲关而去,义无反顾的寻找他的结义大哥刘备,曹操不但没有记恨关羽,相反对他的忠义之情十分敬佩。虽然关羽一生都不为曹操所用,但当孙权手下杀了关羽并送了头颅到曹操处,曹操不但厚葬,还在墓前凭吊关羽,他说:“我希望别人对我忠义,但我也知道你是一定要对你的结义大哥忠义的,假如你从了我,后来没去找你的大哥,或许我就不敬佩你了,正因为你的这份忠义到底的做人本分,让我觉得我敬佩你,缅怀你。”
三国里很多对背叛主子的叛徒采用的手法的描述,都是从人性上鄙视的,要么不用,要么寻个机会杀了叛徒,所有的人都觉得,这种背叛主子的人渺小可怕,不能信任。比如蜀国那个给刘备出主意并献上自己主子领地地图的张松,在刘备的军师庞统(凤雏)眼里就是个小人,不值得尊重和信任。那些忠于主子宁死不降的将军官员,反而得到重用。
可以说,中国历史历来就是一个讲究英雄气概、讲究忠义道德的历史,那么多朝代里,人们鄙视的是叛徒和奸臣,宣传和流传的是忠义孝道,哪怕那是愚忠。所以才有那些三国里美好的故事,才有将关羽作为忠义的楷模的故事流传至今。
反观今天官场上的那个“谁的人就跟到底”的潜规则,我有所理解,中国今天实际上和两千年前的精神是一脉相承的,不论你说他是封建残余,还是评价他是跟人不跟线不对,但总之当人们知道你是某人的秘书,就再不会让你当第二个人的秘书,因为把你看成了前面那个领导的人,那么你就要死跟到底,否则或许人们看你改换门庭,从心里就会产生鄙视,貌似“叛徒”的感觉了,谁还信任“叛徒”?
实际上,中国出叛徒和汉奸也是很多的,这就让人奇怪,一方面民间崇尚忠义之精神,一方面却在现实中出现很多叛徒嘴脸,当然我们知道“叛徒蒲志高”不是个好东西!也知道汉奸卖国贼不是个好东西! 那么是经过两千年后,忠义之精神少了呢,还是人们对做叛徒不再感受到耻辱,丧失耻辱的感觉,对一个民族的存在和崛起,那都是大敌。所以当今天忠义越来越被人少提和忽略的时候,重看三国里的人物和推崇的精神,实在是很有现实意义的。我很惊奇于中华民族竟然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那么成熟那么有智慧,那么多韬略,那么多奇才。无论是曹操的雄才大略,还是他的诗歌;无论是刘备的笼人之术,还是诸葛亮的全才韬略,都让人觉得,三国时期,一定是个英雄辈出、人才辈出的时代,无论是他们那个时代所使用过的韬略,战术,比如戊边垦荒、养民减赋,还是他们那个时代的精神,仁义忠义,看重百姓的人心所向,以及法治治国平天下,都是我们今天需要继续传承下去的。
凤凰淑女读三国后感
在鲁迅眼中的勇者与弱者(凤凰淑女)
凤凰淑女文
鲁迅被逐出高中课本了。
这个事实让很多人高兴,但更多的人不高兴,仿佛这一走,就渺无踪影了。于是很多人悲伤。
我就告诉他们,高中课本没了鲁迅的文章,鲁迅的原著还在啊,难道一个人的精神会因为从高中课本消失就消失的吗?显然不会。可以说鲁迅的精神已经深入人们的骨髓,深入中华民族的心里。
其实这些年,从高中课本、初中课本、小学课本里,被逐出去的内容多了去了,那些曾经让我们熟悉的文章都已经不再成为范文,而新的范文,据说是与时俱进的内容,这当然,谁也无法阻挡那教育制度要改革的步伐,但到底改好了还是改坏了?目前还不好说,就算逐出了若干的“过时文章”,也没有看到更多的道德风范在我们这个民族中扎根成长。
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一个民族的精神,一个民族的脊梁,需要一代一代潜移默化。
比如鲁迅说:“勇者愤怒,抽刃向更强者;怯者愤怒,却抽刃向更弱者。 ”,这在香港人心目中,就是理解为即便是遇到了菲律宾人质事件的悲愤,也不会把火气撒向在香港工作的二十万菲佣身上,因为菲佣是一群更加弱的群体,她们舍家抛子在香港工作,是处于无奈,是处于菲律宾当局的无能才让自己的人民在国外去做最低档的工作,这是那个国家的悲哀,也是菲佣们自身的悲哀。
而中国则连续发生一些弱者因为不满社会的不公,却把屠刀举向了更加弱小的群体,在多家学校和幼儿园制造血案。
两相对照,到底是大陆的人的素质高呢,还是港人的素质高?
鲁迅的说教,在全世界华人心目中生根开花,那边的教科书里,并没有鲁迅的文章,但鲁迅的精神却在人们的心里。“勇者愤怒,抽刃向更强者;怯者愤怒,却抽刃向更弱者。 ”,这话说起来听起来都很普通,可是要真正遇到事情并作为准则则不易,中国人中目前很多人的行为都该被鲁迅臭骂的。
所以鲁迅的原著应该是永远存在的精神粮食。谁又能抹去?
凤凰淑女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