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文艺新生

电影公社活动笔记:《泥之河》

火烧 2009-12-22 00:00:00 文艺新生 1025
电影公社放映《泥之河》并邀请陈念群老师进行解析,探讨小栗康平导演作品特点与电影细节生活化表现,聚焦日本战后电影分析与电影作者地位探讨。

(本网讯 电影公社通讯员沉卓)12月20日,乌有之乡电影公社放映了日本导演小栗康平拍摄于1981年的黑白电影《泥之河》,担任本次电影公社的嘉宾是中国传媒大学动画学院的副教授陈念群老师。

晚上六点30分,乌有之乡的电影放映活动如期开始了,本次播放的电影叫做《泥之河》,讲述的是战后日本人民在战争的创伤下生活的故事。

电影结束后,陈老师就开始了她对这部电影的点评。

陈老师认为小栗康平在日本中年导演中保持着自己不可动摇的“电影作者”地位。他的作品履历极为简单,自出道以来十几年里只有5部电影:分别是《泥之河》(1981),《为了伽耶子》(1984),《死之棘》(1990), 1993年为NHK拍的纪录片《往复书简》以及《沉睡的男人》 (1996)。《泥之河》作为小栗康平的处女座,曾一举夺得莫斯科国际电影节的银奖,并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的提名。小栗康平的作品量少而精,但因为他作为战后一代导演对战争完全不了解和未经历。导演的切入角度必然与传统的战后电影不同,实质上折射出的是自己成长时期的一段经历。

本片用浓重的笔墨描写了两个日本战后人的童年往事:

一条河分开他们彼此两家,小西住在河这边,家里开着热闹的小饭馆;小龙住在另一边的小船里,船即是家,家即是船,随时都有漂泊远方的可能,居无定所是他们的命运。虽然两家离得不远,但河水仿佛是一条隐喻的界限:小西生在衣食无忧的完整家庭,而小龙则生活在贫穷而亡父的悲惨家庭……

两个小孩走过了一段温暖而百感交集的旅程。简单朴实的一段友谊,因日本战后民生凋敝而显得格外沉重。

泥之河,泥之河……它既用清澈的河水象征了孩童那清澈如河水般的友谊,又以河水下沉积的泥土隐喻了飘忽的友谊之下那不变的残酷现实。

陈老师认为,从艺术角度来看,细节的生活化表现是这部影片的一大特点。第一次小龙和小西的淋雨见面的场景,他们互不相识,从一开始的两人距离很远,到后来一个男生靠近另一个男生,到最后两人一起在桥上看水里的鱼。第二次小西去小龙家。小龙的姐姐小凤,是个很有修养,相貌文静的女孩。小西第一次来到那艘小船上,带着好奇,但步伐上又有点拘谨。推开那扇小门,简陋的痕迹随处可见。另外一个船舱里传出一个女人的声音,那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小西那个时候还不知道,这个就是后来父亲不让他经常去找小龙的原因,因为他们的母亲是个妓女。船舱门为小西打开的不仅是一个家庭,更为他展现了并不熟悉的世界,小西没有因为自己的生活优越而远离他们,这也是他们友谊的根基。但成人世界的复杂,将会把他们拆散。之后小西的邀请,小龙去小西家里玩。小西的父亲虽然不希望儿子总到小龙家的那艘船上,毕竟有所戒备。但并不拒绝小龙和小凤来到自己家中做客。

小龙见到饭菜,表现出狼吞虎咽的架势,小凤处于礼节总在劝阻小龙,整个气氛都是欢快温馨的。小西的父亲让小龙唱首歌来听,没想到那往日的军歌,却让小西的父亲无限感慨。另一边,小西的母亲为小凤拿出漂亮的裙子,小西的父亲开始给两个男孩子变魔术。

夜晚来临,小凤的敏感与自卑,让她脱下那件漂亮的衣服,换回自己那套,这修养是贫而不贱的表现,一种属于日常的精神,一个孩子的尊严。

对于小龙,他在找到家庭感觉的同时,也寻找到一份久违的父亲般的关怀;小凤也是快乐的,但她总是比小龙成熟,总是知道一切都是短暂的,她还是要回到自己的那个贫穷而没有好名声的家中。

随着小西和小龙之间友谊的加深,彼此间越来越亲密无间。小西终于有了见到那个小龙妈妈的机会。他因为去找小龙和小凤而扑空,没想到被他们俩的母亲叫过去了。小西谨慎的推开另一扇船舱门,展现在他眼前的是一个穿着和服的漂亮女人。小龙的妈妈在小西心目中是美的化身,另一方面,小西也有道德的抵触。当有一天晚上,小西无意间目睹了一个背上刻满纹身的男人躺在小龙妈妈身上的时候,那个美的化身顿时破灭。小西带着失落离开了小龙家,这种失落同时刺激了敏感的小龙、小凤。

小龙、小凤好不容易建立了一段美好的友谊,而最后也落空,这里折射出小龙、小凤对现实社会的失望。这个世界可能没有什么可以相信。结局,小龙家的房船渐渐离开在小西家对面的河水上,驶向离小西越来越远的地方,小西不停的喊叫,船依旧紧闭,没有任何动静。小龙、小凤是带着失望离开的,友谊也没有了。这些无疑也体现了影片的风格:写实的基调。

陈念群老师说,曾经有人这样评价过小栗康平的作品:“如果有十分现实而他的切入角度只有三分,七分留给观众。”含蓄的手法也是这部影片的特点。1955年的日本,社会生活主要是战后的遗留问题,导演用隐讳的手法表现,而不是向其它导演一样深究。比如说,小西爸爸有些瘸的脚,明显的战后遗留问题;比如影片开始时经常来小西家吃饭的叔叔右边剩下的半支耳朵;比如说影片中背后的人物,小龙的爸爸,因为战后过早的劳累而死。随着时光的流逝,战后的影响,透过细节淡淡被感知。泥土和人怎么来面对战后的现实?这是影片最终想探讨的。通过表现儿童的友谊,说明清澈河水下的泥土的黑暗,

影片结尾,随着房船的离去,友谊消失,纯真的童年也一去不复返。折射出战争的影响,通过断绝关系来抚平创伤。这也是导演在成长过程中,面对现实状况的影响的自我思考。

实际上,与其说这是一部生活片,不如说这是一部战争片,事实上平静的生活和美好的友谊,只是战争创伤的一种衬托。这一切无不告诉我们,非正义的法西斯战争带来的创伤,是全人类的,全世界无产阶级应该联合起来,打破封资帝反修的垄断,才能迎来更光明的未来。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