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读书交流

《毛泽东论科学发展》导读

火烧 2010-11-04 00:00:00 读书交流 1025
本文导读毛泽东论科学发展,涵盖其思想精髓与实践指导,解析社会主义革命、经济法则、矛盾处理、农业重视及民主总结等核心内容,展现其科学发展的前瞻性与深刻性。

《毛泽东论科学发展》导读

网摘编发

  引言:毛泽东论科学发展,篇幅是24页,选入了毛泽东从1937年至1962年的文章和讲话,共选入34篇文章和讲话的节选。

  这部分节选主要概括了五个方面的思想:

  1.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解放生产力

  2.社会主义经济法则是发展生产

  3.正确处理好发展中出现的矛盾

  4.全党一定要重视农业

  5.没有民主,就不可能正确总结经验

  第一部分,对毛泽东论科学发展的总体认识

  精读这些重要论述,我们可以看到,科学发展,是从毛泽东时期就有的科学思想,不同时期的政策虽然不同,但是都是符合当时的国情,符合事物的客观发展规律,符合实际的。

  毛泽东,作为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他是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在他生长的那个年代,经济发展不平衡,社会生产力比较落后,但是毛泽东同志在当时却可以发表诸多论科学发展的先进理论。他一系列关于科学发展的论述,尽管当时还没用到“科学发展”这几个字,但我们仍可看到他思想深处关于中国发展的历史性、科学性、前瞻性思考。

  第一,对科学发展的认识较早。当时的中国,刚刚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脱胎而来,人们的思想禁锢很深,发展的元气大伤,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落后的农业经济是当时中国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社会主义刚步入发展的轨道,真正的建设年代时间不长,中国共产党人还没有那么丰富的发展经验,特别是中国经济建设的实践还不够丰富,走入城市、发展经济的思想刚刚提出,人们尚在“农村包围城市”战略思想的笼罩下。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同志以他对中国发展的深邃思考、特有的洞察力,敏锐地看到了中国经济社会朦胧中前进的路径、发展的曙光。他较早认识到: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不能走前苏联的老路,要有中国自己的符合经济规律的发展模式,要求全党学会发展经济。这在他1937年《实践论》、《矛盾论》,1949年《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1955年《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1956年的《论十大关系》等著作中都有论述。

  第二,对科学发展的认识较深。尽管当时中国所处的发展位置,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基础薄弱,发展经验不足,但毛泽东同志通过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深入探讨研究,通过对当时世界上“两个阵营”发展经验的批判继承,已经十分清醒地认识到,要发展社会主义,必须有强大的经济积累,必须懂得经济发展的法则,必须更多地向发展先进的国家学习,必须“尽可能充分地利用人力和设备,尽可能地改善劳动组织,改善经营管理和提高劳动生产率”,“提倡关心群众生产、生活,反对不关心群众痛痒的官僚主义”,必须统筹兼顾,注意中央和地方的关系等,这些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与科学发展的思想一脉相承,可谓源有活水、生动深刻,足见当时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发展的较为透彻的认识。

  第三,对科学发展的认识较全。毛泽东同志关于中国发展要遵守客观规律、不能照搬照抄的论述,全面丰富,涉及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等各个层次。横向看,其论述从国外到国内,从工业到农业、商业,从社会科学到自然科学,从沿海到内地;纵向看,从历史到未来,从中央到地方,从城市到农村,全部涵盖其发展的论述中。

  鉴于中国当时的历史条件,尽管毛泽东有关科学发展的理论现在看来还不够完备,还不能充分概括当今丰富生动的社会发展实践,但其指导和借鉴意义依然很大。

  第二部分,对毛泽东论科学发展的具体解读

  十七大报告把科学发展观内涵用四句话加以概括: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而我们通过阅读毛泽东论科学发展的重要论述,可以看出,在毛泽东思想里头早已经包涵了科学发展观的若干要素。

  首先,是关于第一要义是发展的观点。

  科学发展观首要的是发展,要牢牢把握着这个中心不放松,而如何发展问题是摆在人们面前的首要问题。正如毛主席所说的:“各国根据自己的特点决定方针政策,把马克思主义同本国的特点结合起来。中国的经验有好的也有不好的,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即使是好的经验,也不一定同别的国家具体情况相结合。照抄是很危险的,在这个国家是成功的,但在另一个国家如果不同本国的情况相结合而一模一样地照搬就会导向失败。照抄别国的经验是要吃亏的,照抄是一定会上当的。这是一条重要的国际经验。”回顾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中国没有照抄照搬外国的东西,而是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这是一条符合中国特色的道路。当然,在这条道路也是不平凡的,曾经有过“西方西化”,有过经济特区的担心,有过对改革的不认可。但最终是在不断解决矛盾中统一思想认识。也正如毛主席所说的“我们现在的社会制度比较旧时代的社会制度要优胜的多。如果不优胜,旧制度就不会推翻,新制度就不可能建立”。三十年改革之初,我们要求发展是又快又好,而现在我们提出了又好又快,虽然只是一个字的改变,但意思完全不同,后者是在好的基础上加快发展。不追求一时的高速度,不出现大起大落,这样才能实现真正的发展。发展就要解放思想,就要在解决矛盾中前进,在不违反规律的前提下探索各种途径,只要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才能少犯主观错误,前进的道路是光明的。

  其次,是关于科学发展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的观点。

  我们这几年都强调以人为本,这是体现了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毛泽东提到,共产党员要善于同群众商量办事,任何时候也不要离开群众。党群关系好比鱼水关系。如果党群关系搞不好,社会主义制度就不可能建成;社会主义制度建成了,也不可能巩固。党一定要每日每时关心群众利益,时刻想到自己的政策措施一定要适合当前群众的领悟水平和当前群众的迫切要求。凡是违背这两条的,一定行不通,一定要失败。

  同时,毛泽东同志的“人本思想”,是以人民为本,划清了两个界限。

  一方面,划清了和中国古代人本主义的界限。中国古代有很好的人本思想,我们有可以继承的方面,但是不是整体的继承。比如孟子有个重要思想“君轻民贵”,皇帝、君王是第二位的,他是摆在第二位了,提出“贵民”,民为贵,要“爱民”,甚至在中国战国时期有一本书《管子》里面就说:“图霸业之所使焉,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要图霸业,就要以人为本,这个本理顺了,国家就巩固了。但是这些人本思想和我们近代的民主观念完全是两回事,不同的。

  因为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是以君主为本位的,以君主、皇帝为本位,是告诫君主水能载舟,水也能覆舟,你要爱护老百姓,你要不爱护老百姓,水能翻船的,他的位子就坐不稳。而我们不同,我们是以人民为本位的,这个界限我们要分清楚。

  另一方面,划清了和资产阶级的人本思想界限。从文艺复兴开始,西方就很讲人本,在中世纪曾经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是这个人本主义一般来说是以资本为核心,前面是以君主为本位,这个是以资本为本位,它是以金钱、资本为本位的,它要求“以人为本”,就是我有钱了,应该和你平起平坐,争地位,所以说资产阶级革命年代也是朝气蓬勃的,但是它和我们不同,不同在于,它的最终目标是夺取政权,取得了政权,就用这个政权为他一个阶级谋利益。我们不同,我们是尊重人民主权。我们的“以人为本”就是以绝大多数人的利益为依归,这就解决了我们发展为了谁、依靠谁、发展的成果归谁所有的问题。

  第三,关于科学发展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必须重点学习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的重要思想。

  1956年4月24日,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发表了题为《论十大关系》的重要讲话。

  这篇讲话的核心思想,就是正确处理事关全局的一系列矛盾关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时至今日,重温这篇讲话,我们仍然可以深被文中闪烁的思想魅力所打动。文中所体现的辩证思维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给我们提供了认识事物的方法论。

  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对我国来说,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当时只有苏联的经验可资借鉴。他们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在当时的历史背景条件下,自有其正确的一面,但忽视了其他经济门类的发展,这就产生了片面性,带来了负面后果。有鉴于此,毛泽东提出了协调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

  在处理重工业、轻工业、农业的比重关系上,毛泽东指出:重工业是我国建设的重点,但是决不可以因此忽视生活资料尤其是粮食的生产。我们现在发展重工业有两种办法,一种是少发展一些农业、轻工业,一种是多发展一些农业、轻工业。从长远观点看,前一种办法会使重工业少些、慢些,至少基础不那么牢固,几十年过后算总账是划不来的。后一种办法会使重工业发展得多些和快些,而且由于保障了人民生活的需要,会使它发展基础更加巩固。

  在处理沿海工业与内地工业的布局关系上,毛泽东指出:我国工业过去集中在沿海,这是过去历史形成的一种不合理现象,新的工业大部分应当摆在内地,使工业布局逐步平衡,但是,沿海也可以建立一些新的工矿,有些可以是大型的。好好地利用和发展沿海的工业老底子,可以使我们更有力量来发展和支持内地工业。

  在处理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上,毛泽东指出:国防不可不有。我们的国防工业正在建立。以后还应比现在强,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和大炮,而且还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只有经济建设发展得更快了,国防建设才能有更大的进步。

  这些论述,充分体现了毛泽东运用矛盾对立统一的法则,观察、分析、处理事物的辩证思维。他在处理上述各项重大矛盾关系中,既看到它们各自不同质的内在要求,又看到它们之间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一面,从而把它们作为国民经济整体发展链条中的一个环节来把握,力求在发展中保持相对平衡,促其发挥相辅相成的积极作用,达到协调发展的目的。毛泽东的这一重要指导思想,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仅用十几年的时间,就建成了独立自主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在航天领域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两弹一星”上天,打破了美国核垄断的地位,为世界和平及改革开放以来的后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今天,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坚持协调发展的思路,树立科学发展观,防止低水平的盲目重复建设,就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第四,关于科学发展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的观点。

  毛泽东提到,提高劳动生产率,一靠物质技术,二靠文化教育,三靠政治思想工作。这三者都要紧抓不放,统筹兼顾,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同时,正确处理好不同利益群体的分配关系,是促进社会主义巩固发展的重要方面。1956年,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己经基本确立的条件下,在如何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关系上,毛泽东提出了统筹兼顾的重要指导思想。

  毛泽东指出:必须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个方面。我们历来提倡艰苦奋斗,反对把个人物质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同时我们也历来提倡关心群众生活,反对不关心群众痛痒的官僚主义。随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工资也要适当调整,主要加在下面,加在工人方面,以便缩小上下两个方面的距离。我们对农民的政策,不是苏联那种政策,而是兼顾国家和农民的利益。我们的农业税历来比较轻,工农业产品交换,我们采取缩小剪刀差,等价交换或接近等价交换的政策。在合作社的收益中,国家拿多少,合作社拿多少,农民拿多少,以及怎样拿法,都要规定适当。

  毛泽东最后总结指出:总之,国家和工厂,国家和工人,工厂和工人,国家和合作社,国家和农民,合作社和农民,都必须兼顾,都不能只顾一头。无论只顾哪一头,都是不利于社会主义,不利于无产阶级专政的。这是一个关系到六亿人民的大问题,必须在全党和全国人民中间反复进行教育。

  在这里,毛泽东是把处理好分配关系作为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政权的政治原则问题来看待的。第一,国家要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要巩固,就要有积累去搞建设,这是个事关全局的大头,必须要顾,不能动摇。但同时又不能忽视广大工农民众的切身利益和消费需求,这就在客观上要求把总体收益中的国家积累和社会消费的比例,确定在一个比较适当的水准上。第二,劳动者工资福利待遇的提高和劳动条件的改善,不能脱离国民经济整体发展水平允许的程度,但在可能的条件下,不注意解决群众的切身实际问题,不关心群众疾苦,不尽力去改善他们的劳动和生活条件,则是官僚主义思想作风,必须加以反对。第三,提高工资福利待遇,首先要考虑面向基层,面向群众,面向生产一线的劳动者,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上下两个方面的距离应该逐渐缩小。这样才有利于体现对普通劳动者的尊重,有利于凝聚人心,有利于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有利于体现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性质。

  毛泽东关于统筹兼顾的重要指导思想,为我国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确立,奠定了基本原则,从而调动了广大生产劳动者的劳动热情,推动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今天,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如何处理不同社会阶层、不同群体的利益关系,同样有个统筹兼顾的问题。而且只有坚持统筹兼顾的指导思想,才有利于理顺各种关系,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总之,通过对毛泽东论科学发展的重要论述的深入学习,我们深刻地认识到科学发展观贯穿于我们党的几代领导集体,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脉相承,具有明显的承继性。正如胡锦涛总书记2006年4月21日在美国耶鲁大学演讲时讲的“科学发展理念是在总结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经验,顺应时代潮流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也是在承继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最后,以毛泽东同志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中的一段话作为结语:马克思这些老祖宗的书,必须读,他们的基本原理必须遵守,这是第一。但是,任何国家的共产党,任何国家的思想界,都要创造新的理论,写出新的著作,产生自己的理论家,来为当前的政治服务,单靠老祖宗是不行的。

来源﹕海勃湾党建网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