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从辛亥革命到文化大革命

火烧 2011-10-20 00:00:00 网友杂谈 1028
文章探讨从辛亥革命到文化大革命对中国文化强国建设的影响,强调两者在推动社会变革中的作用,并指出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指导方针与历史脉络一脉相承。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公报于昨日(十九日)发表了,公报主题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由此联想到国家十天前隆重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与稍前右倾思潮代表者采取又是开会又是写文章方式,誓言坚守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底线,原来是想影响中央决策,给中央施加压力,但中央听了没有呢?我个人认为,没有。不但没听,反而提出了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口号。这有什么重大意义呢?  

   

说起文化强国,浮想联翩。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根本目标是什么?是建立强大的文化强国。毛泽东主席领导的文化大革命根本目标是什么?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今天,党中央重提这个口号,明确规定二个服务(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双百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指导方针,这是符合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是与辛亥革命、文化大革命精神一脉相承的。文化强国是中国所有各阶级各阶层都会赞同的口号,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则代表了中国前进的正确方向,必定会受到中国一切先进阶级(主要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与阶层(包括所有知识分子)的赞同和拥护。  

   

笔者还留心到,对百年前发生于中国大地上辛亥革命的评价,学术界已有稍许变化,称辛亥大革命,这样一来,恐怕所有的教科书、百科词典都得折腾一番改写了。但这样观点对不对呢?不对。所谓大革命,顾名思义,就是比一般革命大,起码应满足以下三条件:一是加入者范围广泛,应涉及社会各阶级各阶层,但辛亥革命从开始至结束,参加者仅为社会精英分子,民众,特别是工农并未参与;二是社会震动深刻,应荡涤所有旧思想、旧风俗、旧文化、旧习惯,换以新思想、新风俗、新文化、新习惯,但辛亥革命仅触动外部表象,革除一条辫子一双小脚而已,对民众内心思想并无触动,亦多属被动;三是社会变革激烈,应大有急风暴雨之势,自下而上、自上而下扫除一切旧政治制度和旧意识形态,但辛亥革命做了些什么呢?仅推翻一个皇帝而已,经济领域变革不深刻,资本日益官僚化与封建化,政治领域共和未实行,二方面综合结果,中国由原来封建主义帝制国家成了没有皇帝封建主义官僚制国家,过去皇帝一人做,后来皇帝多人做,显示出不彻底性,终因袁世凯复辟称帝而导致失败,所以,不能称大革命。  

   

如不带偏见,以三方面条件综合衡量,则无法否认一个铁的事实:伟大领袖毛主席亲自发动和领导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是非常之符合的。参加者范围之广,上至国家最高领导,下至普通黎民百姓,可以说,涉及数亿人民群众,这是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社会变动之深刻,旧思想、旧风俗、旧文化、旧习惯一扫而光,换以新思想、新风俗、新文化、新习惯,别的不说,单单以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中国人所特别热中的麻将,就不见踪影;社会变革之急烈,整个颠覆了绵延数千年的封建官僚制度,官与民界线被彻底打破了,干部皆以普通劳动者面貌在群众中出现。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不仅预防性解决资本主义复辟问题,而且顺便解决新民主主义革命遗留封建残余问题,有力反对了封建主义复辟。一场革命解决两大问题,称大革命,当之无愧。更重要的是,文化大革命虽遭主观上否定,但客观上,由于人们内心实践活动通过否定走向完整意识形态,具有了识别修正主义能力,自觉摒弃了中国文化糟粕,承继了中国文化精华,自觉不自觉把文化大革命作为观察外部世界和内部世界宇宙观,这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大事,所以,失败言之过早,仅为改变了形式。能同法国大革命相比的也只有中国文化大革命。  

   

再看内容。辛亥革命,实质上针对的是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不能不指出,辛亥革命并没有完成这个历史任务,真正完成这项历史任务的是一九四九年以毛泽东为领袖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完全可以这样说,一九四九年革命,彻底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顶上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自此以后,中国人解放为站立在国土上的人。历史演变到一九六六年,仍以毛泽东为领袖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文化大革命又巩固了这场新民主主义革命,开辟了中国社会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全新道路。也完全可以这样说,一九六六年革命,彻底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心头上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压迫,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大普及,中国人解放为站立在心的土地上的人。中国人再也不是思想的奴隶,而是思想的主人。这是中国人的第二次解放。当前,全中国正在追求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目标。如能完胜,则是中国历史上人的第三次解放。当前,谁都明了,任何改革,如果不从文化上着眼,肯定半途而废。改革终于与文革走到一起了。摆脱用改革否定文革僵化的思维模式终于指日可待了。  

   

举些例子来说明。比如,封建世袭制裙带关系,辛亥革命打破了,皇帝推翻了,但并没有一劳永逸解决这个问题。后来,一九四九年革命赶跑的蒋家王朝,到台湾后仍搞封建世袭制裙带关系,说明国民党三民主义是不可能根本解决中国封建社会痼疾的。大陆,一九四九年革命奠定了根除这一陋习物质基础,随后,在毛主席、共产党领导下,进行了一系列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系统工程,到了文化大革命历史时期,中国就彻底破除了封建世袭制裙带关系。笔者印象颇深,当时,谁想在社会上搞封建主义世袭制裙带关系,定会受到社会普遍批评和质疑。一切都是公开与透明的。保送上大学,提干,入党,都必须经过群众讨论、反复酝酿、上级批准,最后,地方党组织负责人还要找当事人个别谈话,当面考察。由此,杜绝了一切可能的拉关系。从此,社会上人士,只要有才能,用不着托关系,都有发挥和发展的机会。农民当副总理,工人当政府部长,就是从那个时代开始的。人的全面发展,就是毛泽东时代的真实写照。  

   

那么,再来看看持续三十多年的“否定”文化大革命,不要说社会主义革命成果,连辛亥革命开创的反对封建主义的成果,也一并付之东流了。没有关系,社会上不能立足;封建等级制复活,什么都讲级别,连死人都讲;麻将复辟,随便到哪个角落,都可看到大筑方城;官员出场前呼后拥;人民公仆消失不见。如此一来,坏事变好事,不以否定者主观意志转移,向人们证明,否定文化大革命是开历史倒车,拉回到辛亥革命之前去。我想,这就是不容否定的从辛亥革命到文化大革命的内在逻辑关系。民主始于辛亥革命,完成于文化大革命。我在一个地方曾说过,中山先生不是逝世过早,必定成为中国的列宁。辛亥革命历史地位必定与俄罗斯十月革命先导二月革命相当,随之而来的则是中国式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中山先生本人则完成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到共产主义者的历史性转变。蒋介石式的人物将不复存在。中国革命要比苏联革命早几年成功。不至于落到苏俄后面。  

   

   

2011-10-20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