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分工中的中国”之缩影:一个北京人的生活
文章通过北京人日常消费如超市、餐饮、化妆品等,揭示中国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低端地位,外资主导市场,民族品牌受挤压,反映消费心理与生产地位的关联。
“国际分工中的中国”之缩影:一个北京人的生活
我们时代的生产已经达到了国际化的程度,在这个国际分工体系中,中国又正处于什么样的角色中呢?中国在这个国际体系中的分工角色又如何影响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呢?
让我们以一个北京老百姓的生活为例。
北京文化中最重“吃”让我们先从饮食领域开始,挑典型说:
首先,超市。在北京人生活中,“沃尔玛”、“家乐福”“物美”“迪亚天天”“欧尚”“新世界”“万客隆”等耳熟能详,抬头不见低头见。像沃尔玛,基本经济比较好的地段都要开上那么一家;像迪亚天天,北四环比较宁静的社区也会开上一家。
在这些超市的背后:沃尔玛—美国,家乐福—法国,物美--物美,美廉美,超市发,都是物美的,股份(大部分民族)但是涉及侵占国家资产,反正也老板被拘了,迪亚天天—家乐福的,欧尚—法国,新世界—香港,万客隆—韩国乐天收购等等。
我们的民族资本在超市这一领域就很不乐观,虽然有华联、京客隆、华润、华普(暂不分国营私企性质)“苦苦”支撑,但市场份额相较于众多外资还是颇显“羸弱”。
而且在消费者心理上,逢年过节、重大喜庆,人们倾向于 “崇洋媚外”一点地选择去外资超市购物,觉得买回的东西“有档次”“很高级”。
从中多少让人感觉到民族资本站在外资面前时的“自惭形愧“。
其次让我们看一下餐饮业。自从外资注入,快餐迅速替代中餐,外卖代替家厨,从黄金地段西单、王府井到开发地段通县、昌平,麦当劳、肯德基、香必客,胜必客,呷哺呷哺等外店如雨后春笋般遍地开花。年轻人觉得他和老一代的区别就在于“他们是吃麦当劳长大的,他们的父母不是”,所以时代进步了。你看,时代就这么进步!
以外资为尊,以外企为强,以外货为贵、为美的消费心理何止于此?!
对于城市的女性来说,化妆品代表着自己的档次。香水:娇兰,香奈儿,迪奥哪一个是国货呢?那么我们的国货卖成什么样了呢?在化妆品市场我们国货的厂子被挤兑得差点出局—停产、破产;国货化妆品成了“老土”门庭冷落。是我们的国货质量不好吗?实际情况就拿粉饼来说,“美人鱼”这样的老牌子实际美白效果远胜韩国牌子,可就是一个卖成了3元钱,一个卖成了60、80元。经过比较,我们会发现国产有性价比高的,宣传包装环节弱,外货恰恰相反,况且人家打出了品牌效应形成了产业链、销售渠道畅通。我们的生产做得好,一到高端设计环节就不行了,有好货卖不出去、好东西廉价卖,在市场上被挤兑得快出局了。
化妆品是这样,资源上又何尝不是廉价卖出?例如地球人都知道的稀土?技术上何尝不是这样?中医?自造大飞机?中餐的美味海内外皆知,在国内却拼不过快餐。我们民族的东西真是哀鸿遍野。
再看手机市场。北京人都爱用“诺基亚”“索爱”“摩托罗拉”“三星”等大牌子,而这些大牌子的共同点即都是外国货。时下谁工作的时候用国产手机显得“掉价”“老土”,况且质量上来讲,即使外国把人家几十年前的旧货卖给我们大陆,和国内手机比起来还是显得很先进很有质量,说到这真是不知道该哭还是笑了。
自100年前中国人就被口上“崇洋媚外”“奴性”这样难听的帽子,经过这样的实际调查后我倒觉得中国的老百姓大多良民,崇洋媚外也是给逼出来的。试问在一个连自己民族品牌都鲜少听闻的市场环境中,哪个正常人会舍弃科技水平高的服务、专门找山寨;不买知道的商品而专门“千里迢迢”“赴汤蹈火”去买不知道、听不着名字的国产?
以上仅是众多复杂现象中几个典型得不能再典型得例子。经过这些现象的描述,我想进一步论述的是:
在一个商品社会中,平常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正是他所在国家在国际生产体系中担当的角色、国际分工中所处地位的缩影。
我们现在的中国人,衣食住行无不是以外资为荣,这说明了外资垄断力量的强大,这是生产地位在消费心理上的投射。我们的年轻人哈韩哈日哈美就是不哈中,为什么?我们的年轻人喜欢外餐、过圣诞节、情人节就是不过七夕节年味淡似一年又是为什么?
因为中国在国际生产中搞的是低端的制造业、中国的科技研发创新力低、精髓核心是人家的我们就像个跑腿的,挣点苦力费。金融领域我们没有索罗斯一样的人才和纽约证券交易所一样比较健全的交易体制,随时面临金融战的攻击;科技领域我们没有波音、英特尔、谷歌这样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研发创新型公司;民族商品在市场上“哭泣”;资源领域农业现在已经因外资的进入而狼狈不堪;制造业我们做得很强大、可惜是依赖出口、内需不足、“专产玩具”(喻);教育人才领域八股考试,人才没有,啃老拜金、享乐主义者倒一群;劳动力领域50后60后很快进入老龄,将这批人基数庞大贡献大,成为社会沉重负担。后继劳动力短缺问题怎么办?
所有领域状况都表明:中国在目前国际分工中所处的地位是低端的。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它将资源贱卖—因为国际经济秩序偏向于发达国家;它的劳动手段和服务较于西方国家落后,即生产效率低生产工具不先进,生产观念落后导致管理理念落后,文化落后;历史因素中国在国际社会中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第一大国而受到诸多发展限制;在这种基础上我们还一个眼睛直盯发达国家,照葫芦画瓢,那么出现再怎样“神奇”的事情、再怎样“奇怪”的百姓也不足为奇了。
总之:每个国家都承接着国际生产的一部分(某个领域、某个阶段、某种性质等)任务。一个国家像一个生产组织,可以说有什么样的生产就有什么样的国家。有什么样的国家就会有什么样的百姓。老百姓琐屑的日常生活无不直接联系于这个国家所从事的生产活动。
我们时代的生产已经达到了国际化的程度,在这个国际分工体系中,中国又正处于什么样的角色中呢?中国在这个国际体系中的分工角色又如何影响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呢?
让我们以一个北京老百姓的生活为例。
北京文化中最重“吃”让我们先从饮食领域开始,挑典型说:
首先,超市。在北京人生活中,“沃尔玛”、“家乐福”“物美”“迪亚天天”“欧尚”“新世界”“万客隆”等耳熟能详,抬头不见低头见。像沃尔玛,基本经济比较好的地段都要开上那么一家;像迪亚天天,北四环比较宁静的社区也会开上一家。
在这些超市的背后:沃尔玛—美国,家乐福—法国,物美--物美,美廉美,超市发,都是物美的,股份(大部分民族)但是涉及侵占国家资产,反正也老板被拘了,迪亚天天—家乐福的,欧尚—法国,新世界—香港,万客隆—韩国乐天收购等等。
我们的民族资本在超市这一领域就很不乐观,虽然有华联、京客隆、华润、华普(暂不分国营私企性质)“苦苦”支撑,但市场份额相较于众多外资还是颇显“羸弱”。
而且在消费者心理上,逢年过节、重大喜庆,人们倾向于 “崇洋媚外”一点地选择去外资超市购物,觉得买回的东西“有档次”“很高级”。
从中多少让人感觉到民族资本站在外资面前时的“自惭形愧“。
其次让我们看一下餐饮业。自从外资注入,快餐迅速替代中餐,外卖代替家厨,从黄金地段西单、王府井到开发地段通县、昌平,麦当劳、肯德基、香必客,胜必客,呷哺呷哺等外店如雨后春笋般遍地开花。年轻人觉得他和老一代的区别就在于“他们是吃麦当劳长大的,他们的父母不是”,所以时代进步了。你看,时代就这么进步!
以外资为尊,以外企为强,以外货为贵、为美的消费心理何止于此?!
对于城市的女性来说,化妆品代表着自己的档次。香水:娇兰,香奈儿,迪奥哪一个是国货呢?那么我们的国货卖成什么样了呢?在化妆品市场我们国货的厂子被挤兑得差点出局—停产、破产;国货化妆品成了“老土”门庭冷落。是我们的国货质量不好吗?实际情况就拿粉饼来说,“美人鱼”这样的老牌子实际美白效果远胜韩国牌子,可就是一个卖成了3元钱,一个卖成了60、80元。经过比较,我们会发现国产有性价比高的,宣传包装环节弱,外货恰恰相反,况且人家打出了品牌效应形成了产业链、销售渠道畅通。我们的生产做得好,一到高端设计环节就不行了,有好货卖不出去、好东西廉价卖,在市场上被挤兑得快出局了。
化妆品是这样,资源上又何尝不是廉价卖出?例如地球人都知道的稀土?技术上何尝不是这样?中医?自造大飞机?中餐的美味海内外皆知,在国内却拼不过快餐。我们民族的东西真是哀鸿遍野。
再看手机市场。北京人都爱用“诺基亚”“索爱”“摩托罗拉”“三星”等大牌子,而这些大牌子的共同点即都是外国货。时下谁工作的时候用国产手机显得“掉价”“老土”,况且质量上来讲,即使外国把人家几十年前的旧货卖给我们大陆,和国内手机比起来还是显得很先进很有质量,说到这真是不知道该哭还是笑了。
自100年前中国人就被口上“崇洋媚外”“奴性”这样难听的帽子,经过这样的实际调查后我倒觉得中国的老百姓大多良民,崇洋媚外也是给逼出来的。试问在一个连自己民族品牌都鲜少听闻的市场环境中,哪个正常人会舍弃科技水平高的服务、专门找山寨;不买知道的商品而专门“千里迢迢”“赴汤蹈火”去买不知道、听不着名字的国产?
以上仅是众多复杂现象中几个典型得不能再典型得例子。经过这些现象的描述,我想进一步论述的是:
在一个商品社会中,平常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正是他所在国家在国际生产体系中担当的角色、国际分工中所处地位的缩影。
我们现在的中国人,衣食住行无不是以外资为荣,这说明了外资垄断力量的强大,这是生产地位在消费心理上的投射。我们的年轻人哈韩哈日哈美就是不哈中,为什么?我们的年轻人喜欢外餐、过圣诞节、情人节就是不过七夕节年味淡似一年又是为什么?
因为中国在国际生产中搞的是低端的制造业、中国的科技研发创新力低、精髓核心是人家的我们就像个跑腿的,挣点苦力费。金融领域我们没有索罗斯一样的人才和纽约证券交易所一样比较健全的交易体制,随时面临金融战的攻击;科技领域我们没有波音、英特尔、谷歌这样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研发创新型公司;民族商品在市场上“哭泣”;资源领域农业现在已经因外资的进入而狼狈不堪;制造业我们做得很强大、可惜是依赖出口、内需不足、“专产玩具”(喻);教育人才领域八股考试,人才没有,啃老拜金、享乐主义者倒一群;劳动力领域50后60后很快进入老龄,将这批人基数庞大贡献大,成为社会沉重负担。后继劳动力短缺问题怎么办?
所有领域状况都表明:中国在目前国际分工中所处的地位是低端的。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它将资源贱卖—因为国际经济秩序偏向于发达国家;它的劳动手段和服务较于西方国家落后,即生产效率低生产工具不先进,生产观念落后导致管理理念落后,文化落后;历史因素中国在国际社会中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第一大国而受到诸多发展限制;在这种基础上我们还一个眼睛直盯发达国家,照葫芦画瓢,那么出现再怎样“神奇”的事情、再怎样“奇怪”的百姓也不足为奇了。
总之:每个国家都承接着国际生产的一部分(某个领域、某个阶段、某种性质等)任务。一个国家像一个生产组织,可以说有什么样的生产就有什么样的国家。有什么样的国家就会有什么样的百姓。老百姓琐屑的日常生活无不直接联系于这个国家所从事的生产活动。
很赞哦! (1025)